六年级上册语文盼教案与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反思第【2】篇〗教学反思1.由于本文属于记叙文,节选自铁凝的短篇小说,所以教学中首先从故事情节入手,先理清围绕“盼”字发生的事情,让学生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走进主人公的心理世界。
2.沿袭从文章结构到内容再到感情主线的思路,引导学生一步步把握不同事件中主人公的心态变化,从而最终体会“盼”这一题眼的含义,教师再结合学生实际加以引申,从而让学生有所收获。
3.为了更好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阅读原文是十分必要的。
阅读原文,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理解尤其是情感层面有深层次的提高。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反思第【3】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反思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中,我负责的课程中有篇《盼》的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少年因为太过盼望收到父亲的信件,而始终无法寄托自己的心情,最终化作心理压抑。
本次教学中,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究:一、知识与能力针对这篇文章,我选择了细节理解及表达能力作为学习目标。
首先是阅读文章时梳理出文章中的每一个事件,找到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归纳出文章的主旨,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由于这篇文章较长,涉及的情节繁杂,我通过延伸教学方式,通过现实案例进行引申,例如活生生的孩子痴盼未到的生日礼物等,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发现事件之间的联系。
其次是针对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训练,通过让学生选择一个他想要“痴盼”的事情,进行结果的预测,同时要求学生表达清晰,别人能够听懂他在说什么,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情感与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
首先,我鼓励学生多思考,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想象自己处于主人公的处境中,体会他盼望父亲的信件又始终收不到的心情。
其次,我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来证明理解,这样帮助学生进一步从学习的角度去深入感知这篇文章。
三、生活与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我把握机会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启发学生去思考。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
【出示课件2:谜语】“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
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
”(雨衣)2.【出示课件2】雨衣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
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
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著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
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
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案+反思及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案+反思及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盼》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渴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
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篇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珍惜美好生活的心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心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珍惜眼前生活的意识,学会关爱他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教学难点:从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心情,学会关爱他人。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主人公的心情。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关爱他人的品质。
3. 自主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谈话导入:询问学生在生活中有没有期待已久的事情。
b. 引导学生说出期待的原因,引入课文《盼》。
2. 自主学习a. 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b. 引导学生从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心情。
4. 小组讨论a.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主题。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教育a. 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珍惜美好生活。
b. 分享现实生活中关爱他人的事例,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6. 课后作业a. 让学生运用所学,关爱身边的人。
b. 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心得体会。
7.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关爱他人,珍惜美好生活。
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案+反思及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案+反思及说课稿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对亲情的珍视,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亲情观念的培养。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以及如何将这种情感与学生自身的经历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对新课的内容产生期待。
2. 提问:你们期待着什么?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互相交流。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自己的亲情经历。
2. 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对亲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到位,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亲情经历不够开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课程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盼》。
这是一篇描写作者对母亲深深怀念和对亲情珍视的文章。
在教学过程中,我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并通过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了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小组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我通过讲解,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自己的亲情经历,让学生能够将课文中的情感与自己的实际经历相结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盼》教案含反思
第十七课《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会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出示一些关于雨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阅读环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教师进行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3. 讲解环节:教师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和难点进行讲解,学生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提问。
4. 深入分析环节:选取课文中的一些重要段落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5. 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互相交流和启发。
6. 总结环节: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朗读法: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朗读能力。
2. 讲解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生字新词和课文的难点。
3. 提问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
4.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5.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口头练习,复述课文内容,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2. 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题目,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和提高。
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案+反思及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盼》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描写小学生生活的记叙文。
作者通过讲述一个学生在期盼中获得成长的故事,展示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性格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生动,富有感染力,适合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人物形象;(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3)提高写作能力,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表达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2)培养学生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的品质;(3)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2)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表达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期盼;(2)引入课文,让学生带着期盼的心情去感受故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人物形象;(2)选取代表进行汇报,总结人物特点。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内心世界;(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及说课稿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好,表达情感。
但我也意识到在细节描写方面的引导还不够到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写作方式;2. 熟练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3. 学习感恩父母,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学习诗歌的构成和表达方式;2. 准确地朗读诗歌,抓住诗歌中的情感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深层次含义和情感;2. 引导学生思考父母的重要性以及传统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
四、教学方法1. 演讲和朗读。
2. 组织讨论和分组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课堂(1)播放一段视频,展示孩子在生活中如何盼望家人。
(2)教师提问:在生活中,你们什么时候最想念父母?2. 听讲和朗读(1)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题《盼》。
(2)朗读诗歌《盼》,学生跟读。
(3)讲解诗歌的意义和构成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寓意。
(4)选择学生做诗歌的解读和讲解。
3. 进行问答和组织讨论(1)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使用多样化的问题形式。
(2)学生分为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反应,最后总结各组讨论的成果。
4. 思考,提升思维(1)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感恩父母?”(2)学生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父母之爱的意义,以及意志品质对人生成功的影响。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知识,再次读诗歌《盼》,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同时,教师也与学生一起反思课程内容,确定下一步的学习重点和方向。
教学反思:我的《盼》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情境导入、讲授知识、提问答疑、讨论和思考等方式展开的,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来感知和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义,同时,也让学生从诗歌中得到启示和思考,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在本次实际教学中,我感到课上的互动性比较强,学生们也表现出了很高的课堂专注度,对本堂课的内容也有了不错的理解和把握。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例如,我发现学生在组织讨论的环节中表现欠缺,并没有展开充分的思维和内省。
六年级统编版语文《盼》教案
六年级统编版语文《盼》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写“袖、篷”等13个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对新雨衣的喜爱和盼望下雨穿雨衣的心情。
3.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的。
4.学习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盼”的心情。
学习围绕中心意思选取事例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作者细腻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默读感悟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朗读体会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特别盼望的事情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盼》,看看文中的“我”在盼什么。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2.初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认读生字词。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指名读、齐读生字词。
思考:课文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3.精读课文分析“盼”的原因。
引导学生找出“我”盼新雨衣的原因,如对新雨衣的喜爱、想在雨中展示新雨衣等。
从对新雨衣的描写中体会“我”的心情,如“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这句话表现出“我”对新雨衣的渴望。
体会“盼”的过程。
找出“我”在盼下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动作和语言描写,分析“我”的心情变化。
如“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表现出“我”的焦急和无奈。
感受“盼”的结果。
阅读“我”终于穿上新雨衣在雨中的场景,体会“我”的喜悦心情。
分析作者对雨中场景的描写,如“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感受“我”对雨的喜爱和满足。
4.总结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总结课文是如何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选取事例的。
强调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来丰富中心意思的表达。
5.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自己盼望的事情,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盼》(指板书)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谁能说说作者围绕“盼”写了哪几件事?生:作者围绕“盼”写了得到雨衣,盼穿雨衣,穿上雨衣三件事。
其中盼穿雨衣这部分又从放学下雨,借故外出,窗前看雨,雨后看景这几件小事具体写出“盼”这一中心意思。
师板书。
二、新课师:说得好,正是这样。
作者选取了不同的事例突出了“盼”这一中心,那作者又是怎样将“盼”这一心理活动写具体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读全篇课文,画出具体描写出盼这一心理活动的语句,并在旁边做好适当的批注,写出你的感受,先独立思考,再到小组内交流。
下面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学习成果。
生3:我画的是这句“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这是一段心理描写,我从“每天想”这个词中感受到自从作者有了新雨衣,天天都在想,都在盼下雨天,盼望能够有机会穿上新雨衣。
师:不止一天想,不止一天盼,而是天天想,天天盼。
天气预报是晴是雨,到底与作者是否有雨衣有关系吗?(没有)那她为什么觉得是因为她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才总是晴的呢?生:是因为作者太盼着能下雨了,天天盼下雨,结果天气预报天天是晴天,她就觉得是因为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才变成“晴天”的,是在和她故意作对呢。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越是盼着一件事,越是事与愿违,就觉得是由于自己的原因才会这样的?比如早上等公交,越是着急越等不来,这时就会觉得怎么一到我坐公交,公交就不爱来呢。
对啊,其实作者也是这样的,正是由于这份期盼,这份焦急,才会有每天是晴是雨的关注才会觉得是因为我有了新雨衣才不下雨的。
就这段话还有补充吗?你还画了哪句话?生2:我画的是这句话“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一直安安静静写出了一直不下雨,自己的雨衣无用武之地那种急切的心情。
小学六年级上册《盼》教案
《盼》一、教学目标1、会写“袖、篷”等13个字,会认“袖、筒”等15个字,正确读写“斗篷、情况”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小主人公对新雨衣的喜爱和盼望下雨的急切心情。
3、通过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分析,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学习这种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4、理解文中的环境描写在烘托人物心情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主人公盼的心情;学习文中通过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难点-深入理解小主人公盼的心理变化过程,感受作者细腻的情感表达;让学生学会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来表达情感。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如模拟下雨场景等,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情境,体会人物心情。
2、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情感。
3、批注阅读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重点词句进行批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播放一段下雨天孩子们穿着雨衣在雨中嬉戏的视频。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个视频,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呢?在下雨天穿着漂亮的雨衣玩耍是不是很有趣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盼》中的小主人公就特别盼望着能穿上她的新雨衣。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正音。
-重点强调“篷、缩”等字的读音。
对于字形复杂的字,如“酱”,可以引导学生拆字记忆,“酱”由“将”和“酉”组成,“酉”与酒有关,而很多酱料制作过程中会用到酒或者发酵的工艺。
3、理解词语意思。
-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理解“斗篷、瓦蓝、预报”等词语。
例如,展示斗篷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理解“斗篷”的样子;让学生描述看到的天空颜色,理解“瓦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理解作者描绘盼的形象,感受到他的思念之情。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盼对作者产生的影响。
2.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
•理解并感受盼对作者产生的影响。
3. 教学内容•课文《盼》的学习和理解。
4.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盼的图片或播放盼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出示题目:“你对盼这个词有什么了解?你认为盼意味着什么?”引导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
第二步:阅读理解(15分钟)•分发课文《盼》给学生,让他们独立阅读,并标注生词和短语。
•导读问题:“作者在课文中提到了哪些盼?他对这些盼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
第三步: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盼的形象进行讨论。
•要求学生围绕盼的形象进行展开讨论,如盼的特点、盼的表现形式等。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第四步:个人思考表达(10分钟)•要求学生以盼为话题,写下自己对盼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在你的生活中,你曾经有过盼的经历吗?你对盼的态度是怎样的?你认为盼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第五步:教师总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总结,强调课堂的重点和要点。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盼》这篇课文为中心,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思考盼的含义和影响。
通过导入和阅读理解环节,学生对盼这个词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进一步深化对盼的理解,并培养了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个人思考表达环节,让学生思考盼在他们生活中的意义,并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整个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盼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在阅读理解环节可能不能详细理解课文,因此在分组讨论环节时,一些学生可能会遇到理解上的困难。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盼》这首诗的意义与背景,理解诗歌中丰富的意象。
2.能够正确朗读诗歌,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知识点。
3.提高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盼》这首诗,是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诗歌。
它以“盼”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和生命的美好期望。
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朗读:教师首先朗读诗歌,让学生听懂整首诗歌的韵律与节奏,并学会课文的基本朗读技巧和方法。
•认识生字词句:对于学生不熟悉的生字词句进行解释、讲解。
•学习诗歌的主旨和意象: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几种意象的含义。
•创作续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增强学生的诗歌创新意识。
2、教学方法•课前导入:引导学生通过常识和预习,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境,为课堂的学习做铺垫。
•朗读学习法:通过反复的学生听、教师诵读,学生跟读练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漫步学习法:用漫步的方式,引导学生重新感知课文的信息,尤其是生字词与诗歌的意象之间的关联,为学生理解和记忆诗歌的意义打下基础。
•个性魅力法:通过让学生摆脱教材的限制,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于诗歌的感受和理解,增强学生的课文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交流思想,激发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回归自然:在课前,通过带领学生到操场或教室边晒太阳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归自然,提高学生对于自然的感知。
•课前问答:引导学生回忆“盼”的意义,从多个角度提问学生关于“盼”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言,调动学生的思维。
•展示手工制作“盼”的画作,激发学生的诗歌情感和想象力。
2、诗歌鉴赏•诵读朗诵《盼》:先由教师先向学生诵读《盼》,让学生感受韵律与节奏,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诵,熟悉整首诗歌的感觉。
•生字词解释:对于不理解的生字词句进行解释,清楚生字词的基本含义和词性。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与反思第1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上下文,透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品味“我”的情感。
2.重点关注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童真的可爱,学会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中生动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2.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同桌互相批改。
(教师出示词语卡) 袖筒斗篷收缩疯了瓦蓝厚墩墩甩打叫嚷吱的蒜薹酱油炖肉嘴唇蹦跳楼梯逗引预报满满当当理直气壮预设:本课生字较多,个别字比较难写(如“嚷”),有的字容易写错(如“篷、酱”),所以在课前检查一下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很有必要。
告诉学生易写错的字可做上标记,在课堂上多留意,课后多写几遍,直到完全掌握。
2.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回顾上节课内容,过渡到新课。
(课件出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
)蕾蕾的新雨衣有什么特点,让她这么喜欢这件新雨衣蕾蕾太喜欢这件新雨衣了,她干了件什么“傻”事因为想穿上这件新雨衣,蕾蕾开始“盼”什么呢过渡:是啊,蕾蕾天天盼着下雨,因为只有下雨了她的雨衣才可以派上用场。
可是她盼啊盼啊,一连好多天都是晴天,她真失望。
不过天怎么可能老不下雨呢这不,这一天,终于下雨了。
她有机会穿上新雨衣吗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吧!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学习第4—17自然段,感受蕾蕾盼得雨来、希望却落空的复杂心理。
(1)学生快速默读第4—17自然段,教师出示三大阅读任务。
任务一:画出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句子。
任务二:标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
任务三:与同桌一起读一读,分角色表演蕾蕾与妈妈的对话。
(2)学生大声读出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句子,交流读后的体会,描述蕾蕾不同的心情。
心理描写:①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放慢”和“加快”形成了对比,表现了雨来时“我”兴奋的心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与反思第1篇】16.盼【教学目标】1.会写12个生字。
积累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学习作者描写心理活动的技巧。
3.把握课文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使用材料的。
【教学难点】1.把握课文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使用材料的。
2.揣摩作者在叙事时的内心活动,体会文章心理描写的好处。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童年像一束花朵,绚丽多彩,童年像一只小鸟,欢快成长,童年是美丽的,童年有许许多多的幻想和梦想!盼望沐浴着春天的阳光,盼望在秋天里收获丰硕的果实,而作者小时候又“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作者的“盼”。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二、检查预习1.自由读重点生字词。
2.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3.同桌互查生字词认读,教师巡视指导。
4.结合课文,查找工具书,理解下面词语。
窸窸窣窣厚墩墩小心翼翼玛瑙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思考:“我”盼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地“盼”?课文是通过哪些事情来写“盼”的?2.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说一说)3.请找出至少两处描写“我”“盼”的心理活动的句子,认真读一读。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自由读1~3自然段,思考:(1)妈妈送给“我”一件雨衣,“我”是怎么做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2)“我”穿上雨衣,被妈妈看到后,她有什么反应?体现了什么?2.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作者为什么盼望天气变化,画出描写作者“盼”的心理活动。
(学生自由交流)3.指名读第4自然段。
(1)赏析句子: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间接地写出了天气变化给自己带来的欢快心情。
)(2)思考:天变了脸色,“我”有哪些具体表现?“我”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学生自由说一说)4.“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反思第【1】篇〗《盼》第一课时教学反思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字词,扫清障碍。
一节课下来,整体感觉字词处理的特别好:验收预习,在检查预习中中发现问题,然后重点读音纠正,生字孩子们把握难点,在这一环节重点指导书写了嚷、唇、酱,“酱”字不但指导了书写,还讲了字源字理,有助于孩子理解记忆。
这节课的第二个亮点也就是孩子们在课堂上词语读得非常的有非常好,有感情,有温度,有声音,有色彩,所以在读文章中引起共鸣的段落,读的也特别好,读出了真情实感。
遗憾的是第三环节把握课文的内容,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围绕主题课文通过哪些事来突出主题,我运用了速读的方法,因为六年级第二单元已经已经练习了速度,但是因为我们是初步接触新教材,孩子们虽然掌握了方法,但是还不熟练,在这个环节用时最长,这篇课文比较长,所以总结这篇课文有哪些事例突出中心用时15分钟,孩子们总结的也不到位。
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中,我还发现我有一点限制了孩子的思维,本来孩子总结事例就比较难,但是我用短语的形式来限制了孩子,孩子这一段时间的发言积极性不高。
反思过之后,我觉得孩子把握主要内容能说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这一节课,浪费的时间就在于概括事例这个环节。
同时补救的方法就是课前把课文读熟练,预习到位,这样可以有效地达成第一课的目标。
第二节课让孩子们能够自由发言,围绕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教学。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反思第【2】篇〗《盼》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而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
一天放学后,终于掉了雨点儿,“我”想出了各种借口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
第二天早上,“我”背着书包上街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赶忙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助助“我”穿上了新雨衣。
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课文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写作材料本文作者紧紧围绕“盼”选择材料,层层递进,情节比较曲折:妈妈送新雨衣—盼变天穿雨衣—变天想穿未能如愿—终于穿上新雨衣。
真是一波三折,处处有“盼”,仔细读来,深深地牵动着读者的心。
本单元的导语“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指文章写作要以确立思想内容为宗旨,而不以展示其写作技巧为根本。
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写作时首先要确立鲜明的主题,再根据主题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会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
二、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凸显文章主题文中的“我”急切地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这种“盼”的心理贯穿全文,“盼”也是文章的一条线索。
文中大量的心理描写突出了“我”急切的盼望,恰当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因此,写作中表达方式的选择应该符合表达主题的需要,二者相辅相成,才会实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本文从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上来讲,一是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盼”,让学生通过默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围绕“盼”这个中心层层推进,对文章主要内容与结构有清晰的认识,这是本课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二是要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体会“我”盼望穿上新雨衣的心理活动,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了解作者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学以致用。
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盼”这一中心意思的。
4.默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人物“盼”这一心理活动生动描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看标题质疑1.板书课题“盼”,先让学生了解“盼”的意思,再读课题提出问题。
如:文中写谁在盼、盼什么、怎么盼的、盼的结果又如何,等等。
2.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二、交流资料,了解作者1.请学生交流自己查找的关于作者的资料。
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案+反思及说课稿
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盼》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的意识。
(2)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关心他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简介课文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合作探讨:(1)组内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
(2)组间交流,分享学习心得,体会作者情感。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巩固知识点。
(2)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的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知识点及情感教育。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珍惜时间”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及说课稿:1. 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否到位?(3)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2. 说课稿:(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过程的设计。
(2)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调整教学策略?(3)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盼》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案+反思及说课稿
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会提取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渴望和对亲情的珍视,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会提取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体验。
2. 提问:你们期待在课文中找到怎样的情感体验?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并做好笔记。
三、合作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感受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五、小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情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作者对亲情的渴望和珍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盼》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主题,讨论亲情的表现形式。
2.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亲情的几种表现形式,如关爱、包容、牺牲等。
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与反思第1篇】盼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词语意思。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是通过许多具体事例来写“盼”的。
3.找出心理描写的地方,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知道课文是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围绕中心意思选择材料的写法。
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1.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一定会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童年时,我们的心底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铁凝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盼》。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铁凝的图像。
)铁凝:1957年生于河北赵县,当代著名作家。
主要著作:《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词:疯甩嚷袖筒斗篷情况瓦蓝酱油腥味嘴唇理直气壮(1)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2)学写生字词。
师指导难写的字:嚷篷酱唇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快速默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回答:课文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而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
一天放学后,终于掉了雨点儿,“我”想出了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
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上街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4.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交流。
《盼》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盼》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盼》教学反思1我执教的《盼》是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即为习作单元。
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围绕中心意思》,围绕这一主题,了解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栏目,习作例文和习作要求。
习作单元是统编教材的一大亮点,我们不能再用陈旧的方法去教新教材。
我们要把握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明确习作单元里所有的板块内容安排都是围绕习作任务来展开的。
《盼》是习作单元里的一篇精讲课文,围绕单元目标,本课教学要指向写作,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从不同事例来表达文章中心意思。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新方法,新体验《盼》这篇课文讲述了主人公蕾蕾盼望下雨能穿上妈妈给她新买的雨衣一事。
课文内容浅显易懂,颇具童真、童趣。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不难。
既然课文立足于习作单元,我们就不能按照以前讲精讲课文的方法再来讲授这篇课文。
我在讲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就抓住单元目标要求,以课文来服务写作。
这篇课文是分为两个课时进行的,第一课时梳理课文内容,明确课文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以课文为依托,首先问学生最盼望的是什么?在这里就是让学生立意,制定自己文章《盼》的中心。
然后再联系课文,回顾课文《盼》蕾蕾最盼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是通过不同事例来表达文章中心的。
明确我们可以通过不同事例来表达文章中心,进而,指导学生学会选材。
明确选择的材料要准、小、新、真。
选择不同事例来写时,许多学生往往会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或者“蜻蜓点水”,于是我就让学生回归课文《盼》,品读课文重点写了哪一事例?如何写具体、生动的?这样既不脱离课文胡学习又掌握了文中的写作方法。
这样就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最后,学以致用,让学生选择自己素材中的典型事例,用多种描写方法写具体、写生动。
这样的一节课,既关注了课文的学习,又掌握了文章的写作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次特殊的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盼教材分析:《盼》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
课文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而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
一天放学后,终于掉了雨点儿,“我”想出了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
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上街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这篇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画面,文中的“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重点词句,感受“我”因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心情。
4.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投入情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个性化的理解。
2. 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
(通过抓住“我”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我”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回味。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
(通过抓住“我”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我”的情感变化。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1.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一定会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童年时,我们的心底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铁凝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盼》。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铁凝的图像。
)铁凝:1957年生于河北赵县,当代著名作家。
主要著作:《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词:疯甩嚷袖筒斗篷情况瓦蓝酱油腥味嘴唇理直气壮(1)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2)学写生字词。
师指导难写的字:嚷篷酱唇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快速默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回答:课文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而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
一天放学后,终于掉了雨点儿,“我”想出了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
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上街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4.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交流。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讲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我”爱不释手。
第二部分(3自然段):讲“我”开始盼着雨天,可是一连好多天,天空都是晴朗的。
第三部分(4—17自然段):讲一天放学后,果然掉了雨点儿,“我”找了许多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
第四部分(18—21自然段):第二天早晨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分四步: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再练习写字,使学生掌握字音字形;第三步默读课文,概括大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第四步分段并概括段意,使学生对课文的层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研读文本做好了铺垫。
三、研读文本,加深感悟研读第一部分1.请同学们朗读1、2自然段,思考:妈妈给“我”买的雨衣是什么样子的?从哪里能看出“我”对这种雨衣的喜爱?2.交流。
(1)雨衣样子的介绍。
指名朗读: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穿上这种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这段文字介绍了什么?(介绍了雨衣的颜色和样式,还介绍了这种样式的好处。
)(2)“我”对雨衣的喜爱。
“我”对雨衣的喜爱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根据学生回答,出示:a.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
b.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直到妈妈一声喊:“蕾蕾,你疯了吗?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紧把雨衣脱下来。
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师:“我”对雨衣的喜爱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动作描写。
)师:“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说明了什么?生:“我”因长时间穿着雨衣,连衬衫都湿透了,侧面烘托了“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
小结:这段文字写出了雨衣的样子,以及“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写“我”对雨天的渴盼做好了铺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书发现问题,并学会探究文本,从简简单单的文字里感受“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的教学做好准备。
四、总结感悟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五、布置作业1.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抄写本课生字词。
六、板书设计盼雨衣的样子颜色、样式“我”对雨衣的喜爱动作描写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我”对新雨衣的喜爱之情,谁能再来读读你喜欢的句子?(指名读。
)2.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课文是通过哪些事情来写“盼”的?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加深感悟(一)研读第二部分1.读课文第3自然段。
2.分析第3自然段。
(1)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写“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几天都是晴天。
)(2)感悟重点句子。
出示: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思考:这句中两个“安安静静”蕴含着“我”怎样的情感?生:蕴含着“我”因盼不到雨天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师:在这一自然段,心理描写也突出了“我”内心的情感。
出示: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师:这几句是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两个疑问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表现了“我”内心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
)(3)指名朗读。
3.师小结。
【教学意图】这一环节主要研读“我”的心理活动,使学生感受“我”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为学生深度研究语言文字奠定了厚实的情感基础,同时通过感情朗读达到理解感悟的效果。
(二)研读第三部分师过渡:接下来,课文又通过哪些事来写“盼”的?让我们继续研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1.请同学们自由默读4—17自然段,思考:(1)作者在这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手段突出“盼”?(2)在这部分里,三处雨景的描写写出了“我”怎样不同的心情?2.交流。
(1)作者在这一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手段突出“盼”?(主要通过对雨前、雨中、雨后场景的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突出“盼”。
)(2)重点句段分析。
A.雨前场景的描写: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
一会儿,几多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
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
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师:这段既是对雨前的场景描写,中间又穿插着对“我”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让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这段文字。
问题1:“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拟人化的手法,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生: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树的动态,烘托了此刻“我”开心、兴奋的心情。
问题2:作者在写景的同时,也穿插着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比如: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句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我”对雨天的喜爱。
)问题3:找出这一自然段中动作描写的句子,说说作用是什么?生朗读: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
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动词:伸、仰、甩打、跑,动作描写也衬托出了“我”此时兴奋的心情。
)师:下面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这段文字,体会“我”兴奋的心情。
B.人物语言描写:师:指名分角色朗读第4——17自然段。
师:找出“我”的语言反复研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我”的话中能看出“我”多么盼望穿上雨衣到街上去啊!甚至于向妈妈撒谎,从中可见“我”渴盼的心情。
)C.雨中场景的描写:指导学生朗读: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
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
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师:这段是对雨中的场景描写,中间同样穿插着对“我”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让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这段文字。
问题1:作者为什么说雨点儿“逗引”我出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想穿新雨衣出门的急切心理。
)问题2: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想想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体会到了:“我”担心今天雨下得太大会导致明天不下雨。
从侧面烘托出“我”对下雨的渴望,对穿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
)D.雨后场景的描写:指导学生朗读: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
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问题1: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后的场景?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后的美景,从中体会出了作者对雨天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