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损伤课程讲义及练习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损伤课程讲义及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68b04a2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ac.png)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损伤课程讲义及练习本章内容繁多,考点分散,复习难度较大,重点在于各论各器官损伤的诊治原则(重点)颅脑损伤及颅内血肿的鉴别(了解,但重要)概述定义损伤是指外界各类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造成组织器官解剖结构的破坏和生理功能紊乱,并引起机体局部与全身的反应。
分类(一)按致伤因素机械性损伤有刺伤、切伤、挤压伤、火器伤等;物理性损伤有烧伤、放射伤;化学性和生物性损伤。
两种以上不同致伤因素。
作用于同一机体所致的损伤称为复合性损伤。
(二)按损伤部位与组织器官如面部、手部、胸部、颅脑损伤,骨折、脱位,脾破裂等。
多个部位或器官同时发生的损伤称为多发性损伤。
(三)按损伤部位的皮肤黏膜是否完整闭合性损伤(1)挫伤:表现为伤部肿胀、疼痛、皮肤青紫、皮下淤血或血肿、压痛以及功能障碍。
(2)扭伤:又称挨伤,是指关节在外力作用下超过了正常的活动范围而造成的损伤。
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皮肤青紫和关节活动隙碍等。
(3)挤压伤:有较广泛的组织破坏、出血或坏死。
表现为受伤肢体迅速发生肿胀变硬,皮肤出现张力性水泡、皮下淤斑、肢体麻木、运动障碍等。
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
临床上称为挤压综合征。
(4)冲击伤:又称爆震伤,其特点是体表无明显损伤,而体腔内脏器却遭受严重而广泛的损伤。
开放性损伤(1)擦伤:皮肤被粗糙物擦过所导致的表层损伤。
(2)刺伤:伤口一般较细小,并且较深,可合并深部血管、神经或内脏器官的损伤。
易发生感染,特别是厌氧菌感染。
(3)切伤:或称割伤,创缘整齐,多呈直线状,可深可浅,出血较多,周围组织损伤较轻,深者可使神经、血管、肌腱、脏器断裂。
(4)裂伤:创缘不整齐,周围组织破坏严重,并且较为广泛,容易出现受损组织的坏死或感染。
(5)撕脱伤:多为头发、肢体被卷入高速转动的机器或皮带内,将大片头皮或大面积皮肤撕脱下来,造成大片皮肤剥脱,重者合并肌肉、神经、血管撕裂。
(6)火器伤:常伴有深部组织、器官的损伤。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试题库及答案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试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33e018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76.png)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试题库及答案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一门结合了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技术,对外科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以下是一份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试题库及答案,供学习和参考使用。
一、选择题1.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 外感六淫B. 内伤七情C. 饮食不节D. 以上都是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中西医结合外科治疗的特点?A. 强调整体观念B. 重视局部治疗C. 忽视心理因素D. 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答案:C3. 在中西医结合外科治疗中,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哪些?A. 针灸B. 拔罐C. 草药D. 以上都是答案:D4. 现代医学中,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项?A. 无菌操作B. 无创治疗C. 精准切除D. 快速恢复答案:B5. 中西医结合外科在治疗骨折时,中医常用的外敷药物是什么?A. 红花油B. 云南白药C. 正骨水D. 以上都是答案:D二、简答题1. 简述中西医结合外科治疗烧伤的基本原则。
答案:中西医结合外科治疗烧伤的基本原则包括:首先,迅速控制感染,防止感染扩散;其次,保护烧伤部位,减轻疼痛,促进伤口愈合;再次,根据烧伤的深度和面积,选择适当的中医草药外敷,以促进组织修复;最后,结合现代医学的清创、植皮等手段,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中西医结合外科在治疗肿瘤时,中医治疗的优势是什么?答案:中医治疗肿瘤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整体调理,通过调整患者的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二是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通过中药的辅助,缓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适;三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中药的调理,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
三、论述题1. 论述中西医结合外科在治疗急性阑尾炎时的策略和方法。
答案:在治疗急性阑尾炎时,中西医结合外科首先会通过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如B超、CT等,确诊阑尾炎的存在及其严重程度。
随后,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轻度阑尾炎,可以采用中医治疗,如中药内服、外敷等,以消炎、止痛、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中西医外科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西医外科专业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d4e6f57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52.png)
中西医外科专业知识点总结外科学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指结合中医与西医理论和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就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解剖学知识1. 人体的解剖结构:包括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
2. 解剖学的应用:外科手术需要对人体各个部位的解剖结构有清晰的认识,以确保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病理学知识1. 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学研究了疾病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包括炎症、肿瘤、损伤修复等。
2. 病理学的应用:外科医生需要了解疾病的病理机制,为手术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三、诊断学知识1. 临床诊断技术: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2. 临床诊断的应用:外科医生需要通过临床诊断技术,准确判断病情,为手术治疗提供指导。
四、手术学知识1. 手术准备:患者术前评估、手术部位的消毒、手术器械的准备等。
2. 手术操作技术:手术操作的技术要求和步骤,包括切口、止血、缝合等。
3. 术后处理:手术后的患者护理和康复指导。
五、中西医结合治疗知识1. 中药治疗:中药在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如疮疡、骨折等。
2. 中医针灸治疗:针灸疗法在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如疼痛症、神经病等。
3. 西医手术治疗:各种外科手术技术的应用,如拔除肿瘤、修复创伤等。
4. 药物治疗:药物在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如止痛药、抗生素等。
六、常见外科疾病知识1. 骨折与创伤:骨折、挫伤、撕裂伤等创伤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 肿瘤:原发性与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3. 炎症:各种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4. 内脏疾病:如胃肠疾病、泌尿系疾病等内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七、危重病人救治知识1. 人工呼吸:对危重患者进行人工呼吸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方法。
2. 心脏复苏:心脏骤停时的紧急救治方法和技术要求。
3. 危重病人的监护与护理:危重病人的监护设备的使用和护理工作。
最新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精品收藏)
![最新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精品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5bef62c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8.png)
最新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精品收藏)最新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精品收藏)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结合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外科领域的一门学科。
它整合了中医的综合观念、重点调理和个体化治疗方法,以及西医的先进技术和治疗手段,旨在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外科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中医和西医在外科学上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但二者共同追求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强调平衡和调理身体的阴阳、脏腑、气血等要素;而西医则更侧重于精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利用先进的手术和药物等技术手段。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结合了这两个领域的优势,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同时运用现代手术和药物治疗的技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应用范围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广泛应用于各种外科疾病的治疗,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各类肿瘤治疗:通过结合中医药调理和西医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发生。
2. 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在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胰腺疾病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3.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通过结合中医的药物和调理手段与西医的介入治疗、手术等技术手段,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4. 骨科疾病治疗:包括骨折、关节退行性疾病等,在手术治疗中结合中医的骨伤调理方法,促进患者康复。
5. 其他外科疾病治疗: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还应用于整形外科、泌尿外科、妇科等各种外科疾病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优势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治疗:结合了中医和西医的治疗理念和技术手段,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减少副作用:通过中医的药物调理手段,可以减少西医治疗中常见的药物副作用。
3. 提高治疗效果:充分发挥中西医在治疗方案、手术技术等方面的互补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4. 促进康复:中医的理念和方法可以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和身体状态的平衡。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执业范围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执业范围](https://img.taocdn.com/s3/m/d9d8852b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05.png)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执业范围哎呀,说到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这可真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咱们先想想,外科手术就像给身体“整容”,一刀下去,不光要看准位置,还得考虑术后的恢复。
这时候,中西医结合就显得特别有用,像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用现代医学的尖端技术,也能借助传统中医的独特智慧。
想想啊,如果在手术台上,不仅有西医的那一套,还有中医的调理,这样患者的恢复速度肯定能加快不少,简直是事半功倍!你看,现在很多医院都开始重视中西医结合。
走进医院,看到那些穿白大褂的西医,旁边还坐着穿中式服装的中医,哎,真是新鲜。
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念,认为身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西医更像是那种“开刀见血”的风格,专注于某个病灶。
这两个看似不搭界的领域,其实有时候能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比如说,术后如果用中药调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让人快点恢复,谁不想早日回归生活呢?再说了,很多人对中医有种天然的信任感。
就像老一辈人总是喜欢用草药泡水,喝了能解毒,能消肿,心里特踏实。
中西医结合的外科,正是借助了这一点,帮助患者走出病痛的阴影。
听说,有些医院在做手术前,医生会给患者开点中药,增强体质,手术后再用中医的针灸、推拿来缓解疼痛。
想想,手术完了躺在病床上,身边还飘着阵阵药香,那可真是让人心里暖暖的。
再聊聊这些年中西医结合的外科实践。
说实话,很多医生都很聪明,他们不是把西医和中医简单地拼在一起,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方案。
就拿手术后的恢复来说,西医可以给你开止痛药,可是中医可以用艾灸、拔罐来疏通经络,效果杠杠的!中医还可以通过食疗来帮助恢复。
吃点什么,喝点什么,调理得当,身体就能快速恢复,简直就像给身体加油!有个朋友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她前阵子做了个小手术,医生就建议她试试中西医结合的方式。
手术后,她每天都在医院里喝中药,护士姐姐还教她怎么做呼吸操,慢慢地,她的恢复速度让人刮目相看,真是快得像飞一样。
她还跟我说,那个时候都没觉得痛,反而觉得整个过程很神奇,像是一场治疗之旅,身体和心灵都得到了滋养。
浅谈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
![浅谈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9a2750d16f1aff00bed51e3a.png)
966966 966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 hi nese M edi ci ne M oder nD i st ance Educat i on of C hi na第6卷第08期2008年08月由于中西医在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历史、地域及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影响,已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1]。
中医外科学是以“天人合一”朴素的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从宏观的角度,以整体观为基础理论去阐述外科疾病的发病观、辨证观及治疗观,西医外科学则与自然科学紧密结合,从分子细胞学的微观出发,提出人体内环境、休克、感染、创伤等病理生理学理论并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建立了现代外科的诊疗体系。
这一体现了各自的特色,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是使学生对中、西医外科学各自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有一清晰、整体的认识和理解,避免牵强附会。
1积极寻求中西医外科学在教学内容方面的结合点 通过对现行中西医外科学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从临床实际出发,探讨临床辨证与辨病及治疗等方面的相对应疾病的内在联系,寻求在教学内容方面的结合点及对应关系。
例如:疮疡与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走黄内陷与全身化脓性感染、瘿与甲状腺疾病、肠痈与阑尾炎、子痈与附睾睾丸炎等均为相对应疾病,甚至有的中西医外科疾病在辨病及病名方面已基本达到统一称谓,如破伤风、丹毒等等。
通过逐章节内容的分析、比较,结合临床辨证与辨病的工作实际,突出了中西医在具体疾病中的诊断、治疗,并始终坚持注意突出中、西医特色,相互取长补短、实事求是的原则,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确定相互最佳比例和序列,初步实现了外科学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还注重采取突出重点,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
积极引入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外科现代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讲授,既提高了学生对外科学习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外科视野及思路,又符合临床医疗的实际,大大增强了外科教学的时效性,有助于促进中国传统医学与世界医学接轨与国际医学界交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第二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第二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328655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b.png)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第二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前言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一门综合了中西医学的外科学科。
本文旨在提供该学科第二版的课后练习题及其答案,供读者参考。
课后练习题1. 中医望诊方法中,哪项是无创伤性的?A. 取脉B. 望舌C. 望面D. 派生性变化2. 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医诊断中的“四诊”?A. 望诊B. 闻诊C. 触诊D. 听诊3. 关于针刺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只能刺穴B. 只能从表浅向深刺C. 用针前可先用火加热D. 经络不留针4. 生脉散方有哪些功效?A. 活血行气B. 滋阴壮阳C. 健脾通乳D. 消炎止痛5. 下列哪项不是外科手术中的创伤治疗手段?A. 拔罐B. 消融C. 开窗D. 手术缝合6. 通过下列哪种途径可以实现微创手术?A. 神经内镜B. 内镜下手术C. 微波治疗D. 局部放射治疗7. 什么是传统中药的“膏药”?A. 煎煮后的浓缩药液B. 加入某种胶质制成的制剂C. 自制药物的医疗器械D. 用药膏敷贴治疗的方法8. 关于预防外科术后感染的方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手术前必须使用抗生素B. 手术中必须使用紫外线消毒C. 手术中必须保持手术室湿度较低D. 床单、手术服必须定期更换、消毒9. 下列哪种医用注射器是常用的配件之一?A. 剪刀B. 硬管C. 静脉采血针D. 抽血管10. 下列哪种医用外科手术器械是用于初始捆绑术后的?A. 脉冲波切割器B. 钳刺C. 手术刀片D. 初级缝合针答案1.C2.D3.D4.A5.A6.B7.B8.D9.C10. D结论本文提供了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第二版的课后练习题及其答案,涵盖了中西医学中的相关知识,希望对读者们能有所帮助。
同时,读者们也应该注意到,本文仅提供了课后练习题,对于真正的医疗工作还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考试大纲新
![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考试大纲新](https://img.taocdn.com/s3/m/22f3a7eb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4f.png)
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考试大纲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中医外科证治概要细目一:中医外科命名与专业术语要点:1.疾病的命名原则2.专业术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致病因素2.发病机理细目三:诊法与辨证要点:1.诊法2.辨证细目四:治法要点:第1页/共34页1.内治法2.外治法其次单元无菌术细目一:概述要点:1.无菌术2.灭菌3.消毒细目二:手术器械和物品的消毒与灭菌要点:1.化学消毒法2.物理灭菌法细目三:手术人员和手术室的无菌原则要点:1.手术人员和病人的预备2.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第三单元麻醉第2页/共34页细目一:概述要点:1.麻醉方法的分类2.麻醉方法的选择细目二:麻醉预备与用药要点:1.麻醉前预备2.麻醉前用药细目三:局部麻醉要点:1.常用局麻药2.局部麻醉方法的临床应用3.局麻药的不良反应与防治细目四:椎管内麻醉要点:1.蛛网膜下腔麻醉:(1)适应证与禁忌症;(2)并发症处理2.硬膜外麻醉:(1)适应证与禁忌症;(2)并发症处理第3页/共34页细目五:全身麻醉要点:1.分类2.并发症及处理细目六:气管内插管与拔管术要点:1.气管内插管的适应证2.常用气管内插管方法3.拔管指征第四单元体液与养分代谢细目一:体液代谢的失调要点:1.水和钠的代谢紊乱2.钾的特别细目二:酸碱平衡失调要点:1.代谢性酸中毒第4页/共34页2.代谢性碱中毒3.呼吸性酸中毒细目三:肠内养分要点:1.适应证2.留意事项细目四:肠外养分要点:1.适应证2.并发症及处理第五单元输血细目一:外科输血要点:1.适应证2.禁忌证细目二: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要点:第5页/共34页1.不良反应2.并发症及处理细目三:自体输血要点:1.优点2.适应证3.禁忌证细目四:成分输血要点:1.优点2.主要血液成分制品第六单元围手术期处理细目一:手术前预备要点:择期手术术前预备细目二:手术后监测与处理要点:第6页/共34页1.一般监测2.恶心、呕吐、腹胀、呃逆的处理3.常用导管与引流物的处理细目三: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要点:1.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与处理3.切口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第七单元痛苦与治疗细目一:概述要点:1.痛苦的临床分类2.痛苦程度的评估方法细目二:慢性痛苦的治疗要点:1.诊治范围2.常用方法第7页/共34页细目三:术后镇痛要点:镇痛方法第八单元内镜与腔镜外科技术细目一:内镜外科技术要点:1.纤维镜检查的适应证及并发症2.纤维胆道镜检查的适应证及并发症细目二:腔镜外科技术要点:1.腹腔镜手术适应证2.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第九单元外科感染细目一:局部化脓性感染要点:1.疖和疖病(1)临床表现第8页/共34页(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2.痈(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3.急性蜂窝组织炎(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4.丹毒(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5.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第9页/共34页(3)中医辨证论治6.脓肿(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全身性感染要点:1.诊断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特异性感染要点:气性坏疽(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第十单元损伤第10页/共34页细目一:概述要点:1.定义2.分类3.损伤的修复细目二:颅脑损伤要点:1.脑震荡(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2.脑挫裂伤(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3.颅内血肿(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胸部损伤要点:1.肋骨骨折(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2.气胸与血胸(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腹部损伤要点:1.脾损伤(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2.肝裂开(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3.胰腺损伤(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4.十二指肠及小肠损伤(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5.结肠与直肠损伤(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细目五:泌尿系损伤要点:1.肾损伤(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2.膀胱损伤(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3.尿道损伤(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烧伤要点:1.临床表现2.诊断3.西医治疗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七:冷伤要点: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八:咬蜇伤要点:1.毒蛇咬伤(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2.兽咬伤(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第十一单元肿瘤细目一:概述要点:1.定义2.西医病理3.良性与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与区分细目二:常见体表肿物要点:1.脂肪瘤(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2.纤维瘤(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3.神经纤维瘤(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4.皮脂腺囊肿(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5.血管瘤(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要点:1.临床表现及检查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胃癌要点:1.病因病理2.诊断与鉴别诊断3.西医治疗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原发性肝癌要点:1.临床表现与检查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大肠癌要点:1.结肠癌(1)临床表现与检查(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2.直肠癌(1)临床表现与检查(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第十二单元急腹症细目一:概述要点:1.西医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细目二:急性阑尾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临床表现及检查3.诊断与鉴别诊断4.西医治疗5.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肠梗阻要点:1.分类2.西医病因病理3.临床表现及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胆道感染及胆石病要点:1.急性胆道感染(1)西医病理(2)临床表现与检查(3)西医治疗(4)中医辨证论治2.胆石病(1)临床表现与检查(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急性胰腺炎要点:1.病因病理2.临床表现及检查3.临床分型4.诊断与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第十三单元甲状腺疾病细目一:概述要点:1.分类2.中医病因病机细目二:单纯性甲状腺肿要点:1.临床表现及检查2.诊断与鉴别诊断3.西医治疗第21页/共34页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要点: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要点:1.临床表现与检查2.手术治疗指征3.手术禁忌证4.术后并发症及治疗5.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甲状腺肿瘤要点:1.甲状腺腺瘤(1)临床表现第22页/共34页(2)中医辨证论治2.甲状腺癌(1)西医病理(2)临床表现与检查(3)西医治疗(4)中医辨证论治第十四单元乳腺疾病细目一:急性乳腺炎要点:1.西医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与检查4.西医治疗5.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乳腺增生病要点:1.临床表现及检查第23页/共34页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纤维腺瘤要点:1.临床表现及检查2.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乳腺癌要点:1.西医病理2.临床表现及检查3.西医治疗4.中医辨证论治第十五单元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细目一:概述要点:1.手术适应证2.外科治疗方法第24页/共34页3.主要并发症及处理细目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要点:1.临床表现及检查2.诊断与鉴别诊断3.非手术疗法适应证4.手术疗法适应证细目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要点:1.临床表现及检查2.诊断与鉴别诊断3.西医治疗细目四:瘢痕性幽门梗阻要点:1.临床表现及检查2.诊断与鉴别诊断3.西医治疗第25页/共34页4.中医辨证论治第十六单元门静脉高压症要点:1.解剖概要2.临床表现及检查3.诊断与鉴别诊断4.西医治疗第十七单元腹外疝细目一:概述要点:1.腹股沟区的解剖2.西医病因病理3.临床类型细目二:腹股沟斜疝要点: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第26页/共34页细目三:腹股沟直疝要点: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细目四:股疝要点:1.临床表现2.西医治疗第十八单元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细目一:概述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临床表现与检查3.西医治疗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睾丸炎与附睾炎要点:第27页/共34页1.西医病因病理2.诊断与鉴别诊断3.西医治疗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前列腺炎要点:1.临床表现与检查2.西医治疗3.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前列腺增生症要点:1.临床表现与检查2.诊断与鉴别诊断3.西医治疗4.中医辨证论治第十九单元肛门直肠疾病细目一:痔第28页/共34页要点:1.痔的分类和病理2.临床表现与检查3.西医治疗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直肠肛管四周脓肿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临床表现与检查3.西医治疗4.中医辨证论治其次十单元四周血管疾病细目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要点:1.西医病理2.临床表现与检查3.西医治疗第29页/共34页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要点:1.西医病理2.临床表现与检查3.西医治疗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临床表现与检查3.西医治疗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要点:1.临床表现与检查2.西医治疗第30页/共34页3.中医辨证论治其次十一单元皮肤及性传播疾病细目一:带状疱疹要点:1.临床表现2.诊断3.西医治疗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癣要点:1.临床表现2.诊断3.西医治疗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湿疹要点:1.临床表现2.诊断3.西医治疗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皮肤瘙痒症要点:1.临床表现2.诊断3.西医治疗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银屑病要点:1.临床表现2.诊断3.西医治疗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白癜风要点:1.临床表现2.诊断3.西医治疗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七:淋病要点:1.临床表现2.诊断3.西医治疗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八:梅毒要点:1.临床表现2.诊断3.西医治疗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九:尖锐湿疣要点:1.临床表现2.诊断3.西医治疗4.中医辨证论治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肿瘤课程讲义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肿瘤课程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243f7bc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73.png)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肿瘤课程讲义重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及常见恶性肿瘤的诊治难点:常见体表肿物的鉴别诊断概述要点定义肿瘤是指人体器官组织细胞在某些内在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加上外来致病因素的长期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以细胞异常增殖为主要特点的新生物。
生物行为特点有:①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处于失控状态,即持续性增殖和分化不良现象;②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和远处转移;③肿瘤细胞将上述特点传给它的子细胞。
要点西医病理分类良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高,肿瘤呈膨胀性生长,与周围正常组织之间有明显界限。
少数良性肿瘤亦可恶变。
恶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低,生长快,呈浸润性生长。
具有进行性生长和侵犯周围组织的能力,无包膜,分界不清,瘤细胞侵入淋巴及血管向远处转移扩散。
恶性肿瘤在组织上分为两大类:源于上皮组织者称为癌;源于间叶组织者称为肉瘤。
同时有上皮及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痛肉瘤。
临界性肿瘤肿瘤组织属良性,但其发展有恶变倾向,处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过渡类型。
恶性肿瘤的扩散方式1直接蔓延肿瘤由原发部位从组织间隙侵入邻近的组织及器官,也称浸润生长。
2.淋巴道转移癌多由淋巴道转移。
肿痛细胞侵入淋巴管,随淋巴液流到区域淋巴结,最后经胸导管或大淋巴管进入静脉和血循环,随血道转移。
3.血道转移肉瘤多由血道转移。
肿瘤细胞进入静脉血流,随血循环转移至远处器官,常见的是肺、肝、脑等继发恶性肿瘤。
4.接种转移内脏器官肿瘤侵犯浆膜面时,肿瘤细胞脱落,黏附于他处浆膜上发展为种植性癌。
良性与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与区别常见体表肿物:脂肪瘤、纤维瘤、神经纤维瘤、皮脂腺囊肿、血管瘤。
脂肪瘤临床表现单发或多发。
好发于肩、背、臀部。
大小不等,呈圆形、扁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基部较广泛,质软,有假性波动感,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基底部可移动,但活动度不大。
一般无自觉症状,发展缓慢,极少恶变。
西医治疗一般无需处理,较大者可手术切除。
纤维瘤临床表现纤维瘤可分为软、硬两种。
软者又称皮赘,有蒂,大小不等,柔软无弹性,多见于面、颈及胸背部。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重点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4b803b60029bd64783e2c7b.png)
感染:指病原体侵入机体,滞留与繁殖并引起局部和(或)全身炎症反应的过程。
脓毒症:因病原菌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体温,循环,呼吸等明显改变的外科感染的总称。
麦氏点:阑尾在腹壁的投影,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1/3交点处。
胆囊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肝下叶构成的三角区域,可作为手术寻找胆囊动脉和胆管的重要标志。
疝:体内任何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人体先天或后天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腹外疝:腹腔内脏器或组织经过腹壁或盆壁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形成。
“疝气”。
直疝三角:腹股沟三角区无腹肌覆盖,腹横筋膜较薄弱,易发生疝。
齿线:又名梳状线。
由直肠柱与肛瓣游离缘联合而成,是皮肤和粘膜交界处,是内外胚层移行区。
内痔:由齿线以上静脉丛迂曲扩张,纤维支持组织松弛断裂致肛垫下移而形成的病理性肥大的柔软团块。
填空甲状腺疾病分类:气瘿,血,肉,筋,石;气,肉,瘿痈,石。
乳房触诊顺序:内上,外上,外下,内下,中央。
门静脉高压症临床:脾大,脾功能亢进,腹水,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呕血或黑便。
四个交通支:胃底食管下段,直肠下端肛管,腹前壁,腹膜后。
胆总管长7-9,直径0.4-0.8;胆囊管长2-3,直径0.2-0.4.胆汁构成:胆盐,卵磷脂,胆固醇。
疝的构成:疝环、疝囊、疝内容物、疝外被盖。
肛瘘:内口,瘘管,外口。
简答:腹腔内脏器损伤的判断:1.实质性脏器:如肝胰脾肾大血管损伤,主要为腹腔内出血,包括面色苍白,脉率加快,严重者脉搏微弱,血压不稳,甚至休克。
腹痛呈持续性,一般不剧烈,腹膜刺激征不严重,体征最明显处一般为伤处。
肝管、胰管破裂可产生明显腹痛和腹膜刺激征。
移动性浊音是内出血有力证据,但属晚期体征。
2.空腔脏器:如胃肠道,胆道,膀胱破裂,主要为弥漫性腹膜炎。
典型症状: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便血呕血等,伴全身症状,有明显腹部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的腹膜刺激征,腹式呼吸受限或消失,出血量一般不大。
腹腔感染和肠内容物吸收时可出现中毒,体温升高,面部潮红,脉率增加。
中西医结合历年真题
![中西医结合历年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69374130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68.png)
中西医结合历年真题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一、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首选用于治疗瘿病血瘀证的单味药是A.丹参B.丹皮C.桃仁D.贝母E.熟地您所选的答案:本题正确答案:C2.患者大面积烧伤感染,症见:高热,神昏谵语,唇干烦渴,小便短赤,四肢逆冷,舌红绛苔黄燥,脉细数无力。
其证型是A.气脱B.气逆C.血脱D.热厥E.寒厥您所选的答案:本题正确答案:D3.下列哪项是确诊淋病的主要依据A.有不洁性交史B.有较短的潜伏期C.有急性尿道炎表现D.尿道口有分泌物E.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发现有革兰氏阴性淋病双球菌您所选的答案:本题正确答案:E4.关于针刺足三里、中脘、天枢等腧穴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理气消胀B.缓急止痛C.促进穿孔闭合D.调整胃肠蠕动E.解除胃肠痉挛您所选的答案:本题正确答案:C5.适用于一切溃疡或烧伤,腐肉未脱,新肉未生之时的外治首选方是A.金黄油膏B.冲和油膏C.生肌玉红膏D.回阳玉龙膏E.青黛散油膏您所选的答案:本题正确答案:C6.破伤风是可以预防的,最可靠的预防方法是A.彻底清创B.清创加口服蝉衣C.受伤后服玉真散D.受伤后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E.按一定的方法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您所选的答案:本题正确答案:D7.患者,男,27岁。
发现颈前肿块3个月,诊断为“甲状腺瘤”,局部时有发胀,胸闷,有痰难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疗应首选A.八珍汤B.海藻玉壶汤C.逍遥散D.柴胡疏肝散E.二陈汤您所选的答案:本题正确答案:B8.外科辨证中,辨脓的操作方法不包括A.按触法B.透光法C.点压法D.穿刺法E.切开法您所选的答案:本题正确答案:E9.患者,女,25岁。
患急性乳腺炎6天,局部红肿灼热,疼痛剧烈,伴有发热。
外治应首选A.金黄膏B.七三丹C.黑虎丹D.五五丹E.桃花散您所选的答案:本题正确答案:A10.下列哪项不是有头疽的临床特点A.局部红肿热痛B.肿块范围在6cm~9cmC.破溃后呈蜂窝状D.中央多个粟粒样脓栓E.易向深部发展您所选的答案:本题正确答案:B11.首选用于治疗溃疡疮口过小,脓水不易排出,或已形成瘘管、窦道的外科手术疗法是A.烙法, B.垫棉法 C.浸渍法 D.结扎法 E.药线引流您所选的答案:本题正确答案:E12.患者背部肿胀灼痛5天,伴发热,口渴,大便干结。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大纲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315664f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65.png)
绪论目的要求【熟悉】明清中医外科学三大学术流派及主要成就。
【了解】外科学范畴、简史、中西医结合外科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1.了解外科学范畴: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其它性质的疾病。
2.了解外科学简史:华佗的麻沸散、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第一部病原病理学专著——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用葱管导尿薛己的《外科枢要》第一次详细地记述了新生儿破伤风的诊治和预防;《疬疡机要》是中医学第一部麻风病专著汪机《外科理例》提出了“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
3.了解中西医结合外科的学习方法: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练就扎实的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基本功;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正确的手术观,勇于创新中西医结合外科的理论,正确运用手术这一扶正祛邪的重要手段。
4.熟悉明清中医外科学三大学术流派及主要成就:正宗派——陈实功《外科正宗》;全生派——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心得派——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外科证治概论第一节传统中医外科的范围、疾病命名与分类释义目的要求【掌握】外科疾病的分类释义。
【了解】传统中医外科的范围与疾病命名。
教学内容1.了解历代外科代表著作、作者及主要成就,例如:元朝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逐渐分立外科与伤科;明代汪机著《外科理例》,明确肯定外科的含义。
2.了解传统中医外科与现代外科的区别。
现代外科一般以需要手术或手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而内科一般以应用药物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
传统中医外科的范围以病位区分于内科,而现代外科的范围以治疗方法(是否以手术疗法或手法治疗为主)区分于内科。
3.掌握疡、疮疡、肿疡、溃疡的定义与鉴别;掌握痈、有头疽、发的定义与鉴别;掌握疖、疔的定义与鉴别;掌握无头疽、流注的定义与鉴别;掌握丹毒的定义;掌握走黄、内陷的定义与鉴别,有头疽的不同阶段,又分别称为“火陷”、“干陷”、“虚陷”;掌握痔、漏、肛裂、脱肛、锁肛痔的定义;掌握瘿、瘤、岩、失荣的定义;4.熟悉瘰疬、流痰、结核的定义;熟悉疫疔、烂疔指现代医学烈性传染病;5.了解肛门周围痈疽的定义;了解以风、毒、痰命名的疾病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下总结重点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下总结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2a2798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8f.png)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下总结重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将中医传统理论与西方外科技术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在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有一些重点和核心概念需要我们关注和学习。
本文将总结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重点内容。
首先,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重点强调个体化治疗。
中医注重辨证施治,强调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
与之相对,西医注重以证据为基础的统一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将两者相结合,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病情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这需要医生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生活习惯和个人气质特点,从而更好地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强调综合诊断技术。
中医注重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而西医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技术。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将两种诊断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手段,如超声、CT、MRI等,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相结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精准度。
第三,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强调手术的个体化管理。
手术是外科学的核心内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在手术治疗方面也有许多创新和突破。
医生在手术前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并针对每个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手术管理方案。
例如,在手术过程中,可以应用中医的镇痛技术、草药抗感染等治疗手段,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速度。
第四,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强调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康复治疗是外科学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在康复治疗方面注重综合应用物理疗法、中药疗法和心理疗法等手段,通过个体化的康复方案,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最后,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强调团队合作。
中西医结合外科治疗需要医生、护士、康复师和心理专家等多学科的协作,共同制定和实施治疗方案。
团队成员之间需要密切沟通和合作,共同制定病案讨论,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在个体化治疗、综合诊断技术、手术个体化管理、康复治疗和团队合作等方面都有重点强调。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优势在于将中西医学的优势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材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5f99a65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bb.png)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材
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专门针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教材,因为中西医结合外科是一个比较新兴的领域,目前还在不断发展和探索中。
不过,可以参考一些综合医学教材,以及有关中西医结合理论和实践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进行学习。
在综合医学教材方面,可以参考以下几本:
1. 《综合医学导论》:总结了综合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中西医结合有一定的介绍。
2. 《临床中医西医结合教程》:主要面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的学生,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理论和方法。
3. 《中医西医结合学》:也是一本介绍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教材,适合对中西医结合有一定了解基础的读者。
另外,还可以通过搜索相关学术论文进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相关内容,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
一些权威的学术期刊,如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中国结合医学杂志等,可能会有相关的论文和研究报告。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设计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75c077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36.png)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设计背景介绍外科学是医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主要涉及手术及手术后的管理。
传统的外科学教学主要注重手术技能的传授,而在临床实践中,由于手术患者的病情复杂、手术风险较高,需要更为细致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因此,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对于外科学专业的学习者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目标本文针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进行设计,旨在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养成科学的临床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策略1.建立基础知识首先,老师需要针对中西医结合外科治疗法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普及和介绍。
这一方面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本原理、中药的功效作用,以及中西医结合与传统外科学治疗方法的区别等。
2.观摩实践学生需要观摩真实的中西医结合手术,并在实践中实践手术治疗流程,以此了解中西医结合在外科学中的实际应用。
同时,在实践中要掌握多种中西医结合外科治疗方法,包括针药结合等综合治疗方法。
3.病例讨论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对具体病例进行讨论、分析病情,论证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讨论时,学生可以针对病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治疗方案并进行比较,并从中总结治疗的优缺点。
4.团队合作中西医结合治疗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协同解决,对于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提出了要求。
学生需要分组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讨论,以锻炼沟通协作和诊断决策能力。
此外,学生到医院临床科室和门诊部了解实际疾病的情况,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形成有深度的专业技能。
5.实际操作演练最后,学生需要进行实际操作操作演练。
在临床操作中,学生需要阐述治疗目的,设计治疗方案,分析并解决治疗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操作操作规范。
同时,学生需要注意手术中的各种复杂因素,如疼痛、出血等危险因素,加强珍惜患者生命的责任心以及手术风险预判、处理能力等操作技能。
总结本文主要介绍了针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部分重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部分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1c2d2c3bceb19e8b8f6ba5f.png)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部分重点总结良性肿瘤肿瘤肉瘤恶性肿瘤癌肉瘤癌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的扩散方式:①直接蔓延②淋巴道转移③血道转移④接种转移等渗性脱水:血钠浓度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减少。
(水和钠按其在血液中的正常比例丢失,无钠盐及渗透压的明显改变)外科补液原则:缺什么补什么;需多少补多少;先盐后糖,先晶体后胶体;先快后慢,尿多补钾麻醉:低容量休克禁用蛛网膜下腔麻醉蛛网膜下腔脊神经根阻滞麻醉(脊麻、腰麻)椎管内麻醉硬脊膜外腔脊神经根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椎管内麻醉:常用的神经阻滞麻醉方法,通过局麻药注射于椎管内,阻滞脊神经的传导功能,产生相应区域的痛觉无菌原则消毒:指应用化学方法消灭微生物范围:手术切口周围15cm①腹部手术:由内向外②感染伤口、肛门:手术外周逐渐涂向感染伤口或会阴肛门处伤口感染:中医内治法:消、托、补(疮疡期、酿脓期、溃疡期)中医外治法:阳证(金黄膏)外科感染结局:①局限吸收或形成脓肿②转为慢性感染③感染扩散是否化脓——方法。
表现:应指:患处已化脓,手按压时有波动感化脓切开注意事项:①麻醉②最低位,便于引流③浅部脓肿波动感最明显处④深部脓肿先定位⑤切开长度要足够,不要超过脓腔壁⑥方向应与皮肤纹理以致,与血管、重要神经平行,不做关节部位纵切口⑦充分打开间隔,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引起全身性感染——走黄防治MODS,最易影响——肺疼痛:急性慢性由肠道功能就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热量(碳水化合物)、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脂肪、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休克早期表现:少灌少流血压变化:可骤降、正常或略高,但脉压差小CPR:基础生命支持阶段:A(airway)、B(breathing)、C(circulation)①保持呼吸道通畅②指有效人工呼吸③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任务: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目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心肺初期复苏脑水肿处理——低温脱水疗法外科部分试题1.颅脑损伤患者如出现“昏迷-清醒-昏迷”的中间清醒期症状时,应注意排除以下哪种疾病(B)A.急性硬膜下血肿B.急性硬膜外血肿C.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D.弥漫性轴索损伤E.脑挫裂伤2.单选题:以下哪种腹部损伤最容易被早期漏诊并导致严重失血性休克(B)A.肝破裂B.脾破裂C.小肠破裂D.胰破裂3.多选题:颅内压增高的原因(ABCDE)A.颅内占位病变B.脑水肿C.脑积水D.颅底陷入症E.颅内动静脉畸形4.填空题:颅脑损伤昏迷程度GCS评分,轻度昏迷(13-15分),中度昏迷(9-12分),重度昏迷(3-8分)5. 开放性气胸可引起(纵隔扑动),故而需要紧急(闭合伤口),后行(胸腔闭式引流术)6. 男性患者尿道外损伤中骑跨伤易发生尿道(球部)损伤,骨盆骨折易合并尿道(膜部)损伤判断:1.深二度烧伤特点为伤部感觉剧痛,2周可痊愈,愈后不留瘢痕(F)2.对于创伤性血胸患者,当胸腔内积血量估算少于500ml者,可以密切观察其病情,并待其出血自行吸收(R)3.名词解释挤压综合征:人体广泛软组织较长时间受到重物挤压后,由于肢体缺血缺氧,组织破坏;当循环恢复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体液渗出至组织间隙,缺氧代谢物和组织破坏产物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再灌注损伤、创伤性休克进而并发肾功能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终极版)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终极版)](https://img.taocdn.com/s3/m/6b5ad092dd88d0d233d46abd.png)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完结版)❀第一篇名词解释1 急性乳腺炎---亦称急性乳房炎,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多数发生在产后哺乳期最初3~4周内,尤其以初产妇为多见。
临床特点是乳房肿胀疼痛。
中医称为“乳痈”。
2 乳房纤维瘤---是由乳腺组织和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而形成的一种乳房良性肿瘤,是乳房良性肿瘤最常见的一种,约占70%左右。
好发于18~35岁的青壮年妇女,尤以25岁以前者为多见。
临床特点是乳房肿块,圆形,表面光滑,质地坚韧,推之移动。
本病属于中医的“乳核”的范畴。
3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好发于40~60岁绝经期前后的女性。
98%以上的乳腺癌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2%,本病属于中医“乳岩”、“恶疮”、“失荣”等范畴。
4 幽门梗阻---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80%幽门梗阻由慢性十二指肠溃疡或幽门管溃疡引起。
由两种常见的原因所致:一是瘢痕挛缩引起幽门管狭窄、扭曲变形、二是由于幽门口的水肿所造成。
5 门静脉高压症---是指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和内压增高而引起的疾病。
门静脉压力正常值约为 1.27~2.36kPa(13~24cmH2O),如其压力高于此界限,则定义为门静脉高压症。
其主要表现为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继而破裂引起消化道出血等。
6 疝---任何脏器和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人体正常或不正常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即称为疝。
疝可发生在人体各部位,最多发生于腹部。
7 腹外疝---腹部疝以腹外疝多见,它是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经过腹壁或盆壁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而形成,是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属中医“疝气”的范畴。
8 尿频---正常人白天排尿一般4~6次,夜间0~1次。
尿频者是指排尿次数增多而每次尿量减少,严重时几分钟排尿一次,每次仅数毫升。
9 尿急---是指突然有强烈的尿意而不能自制,需即刻排尿。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甲状腺疾病诊断与治疗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甲状腺疾病诊断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61a9bb0e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0c.png)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甲状腺疾病诊断与治疗概述分类甲状腺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临床大致分为五类:(1)单纯性甲状腺肿。
(2)甲状腺激素分泌功能障碍。
(3)甲状腺炎。
(4)甲状腺肿瘤。
(5)先天性甲状腺疾病。
中医病因病机甲状腺疾病属中医“搜病”的范畴。
樱作为病名首见于《山海经》,在《神农本草经》则已有“海藻主覆气”的记载。
关于本病的分类,以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分类法更切实际,将本病分为气瘦、血瘦、肉瘦、筋瘦、石瘦5种。
单纯性甲状腺肿临床表现与检查临床表现(1)甲状腺肿大。
(2)压迫症状,单纯性甲状腺肿体积较大时可压迫气管、食管和喉返神经。
(3)结节性甲状腺肿。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基础代谢率(BMR)O(2)血清中蛋白结合碘(PBI)。
(3)放射性核素检查。
(4)影像学检查:①B超检查;②X线检查。
(5)喉镜检查,了解声带运动状态以确定喉返神经有无受压。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一般可作出诊断。
对于居住于高原、山区缺碘地带的甲状腺肿病人或家属中有类似病情者常能及时作出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诊断。
必要时可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以确诊。
鉴别诊断甲状腺腺瘤甲状腺有单个或多个光滑结节,不伴有甲状腺肿大。
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常不对称肿大,质硬而表面光滑,疼痛,常始于甲状腺的一侧,很快向腺体其他部位扩展。
甲状腺摄1311量显著降低。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氏病)起病缓慢,一般无全身症状;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质地较硬;摄⑶I率正常或下降,T3、T”正常或下降,甲状腺自身抗体滴度较高。
西医治疗药物治疗:干甲状腺制剂、左旋甲状腺素(优甲乐)。
手术治疗: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考虑手术切除治疗:①巨大甲状腺肿影响生活和工作者;②甲状腺肿大引起压迫症状者;③胸骨后甲状腺肿;④结节性甲状腺肿继发功能亢进者;⑤结节性甲状腺肿疑有恶变者。
手术后:长期服用甲状腺制剂。
中医辨证论治肝郁脾虚证证候:颈部弥漫性肿大,伴四肢困乏,气短,纳呆体瘦苔薄,脉弱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进程:(含教学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及时间安排)
教学进程
时间安排及教学方法
一、外科的起源与形成----原始社会
二、从实践手段升华至理论总结 春秋战国----隋唐
三、从局部辨证向整体辨证发展 宋----清
四、中医外科主要学术流派的形成
“正宗派”------陈实功《外科正宗》
“全生派”------王维德《外科全生集》
教学方法
授课形式: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提问
教具
PPt课件、激光笔、粉笔、教鞭等
教材
与参考书:
《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吴在德主编 2008年版;《中医外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李曰庆主编 2008年版;吴师机《理沦骈文》 陈实功《外科正宗》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掌握消、托、补三大法则及具体运用。掌握外治疗法中有关阴证、阳证和半阴半阳证的常用药物名称和使用方法,掌握掺药的分类和常用药物,掌握中医手术疗法的分类和应用要点、适应症。
难点:各种外治疗法的正确运用
解决办法:药物疗法结合阴阳辨证、手术疗法结合临床病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疾病的命名:
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症状、颜色、形态、疾病特性、范围大小、传染性等来命名
以部位命名(臀痈)
以疾病特性命名
疮疡(体表化脓性疾病)
顺证--正常 逆证---异常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包括历史与现在)
中医外科的发展历史(30分)
根据时间顺序及主要学术发展阶段讲述,使学生对中医外科的发展历史有比较清晰的印象
授课形式
理论课
教学时数
3节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根据外科疮疡的发展分为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掌握消、托、补三大法则及具体运用。掌握外治疗法中有关阴证、阳证和半阴半阳证的常用药物名称和使用方法,掌握掺药的分类和常用药物,掌握中医手术疗法的分类和应用要点、适应症。熟悉各种外治疗法的注意事项,了解各种外治药物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应用中医传统外治疗法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治疗思维。
PPt课件、激光笔、粉笔、教鞭等
教材
与参考书:
《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吴在德主编 2008年版;《中医外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李曰庆主编 2008年版;吴师机《理沦骈文》 陈实功《外科正宗》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
教学内容
外科疾病治法
教学对象
中西医结合七年制学生
教学分级及要求:
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术语
熟悉:中医外科学的范围和疾病命名原则,中医外科学的主要流派
了解:中医外科学的发外科学的范围和疾病命名原则,外科学的基本术语及释义
教学难点:外科学的基本术语与鉴别---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学生通俗易懂
教学方法
授课形式:课堂教学(多媒体)结合临床辨证和病例分析的办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提问与小结
教具
PPt课件、激光笔、粉笔、教鞭等
教材
与参考书:
《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吴在德主编 2008年版;《中医外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李曰庆主编 2008年版;吴师机《理沦骈文》 陈实功《外科正宗》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掌握外科病的阴阳辨证及肿、痛、痒、脓、麻木的辨证。掌握辨别经络部位及外科病的善恶顺逆。
难点:中医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辩证
解决办法:通过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对病因的认识以及临床病例的实际应用,在分析与讨论过程解决
教学方法
授课形式: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病例讨论、小结与提问
教具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课 程 教 案
(供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
教研室:外科教研室
*******
2009年8月
教研室主任签名:谭志健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
教学内容
外科概况、范围、病因病机
教学对象
中西医结合七年制学生
授课形式
理论课
教学时数
2节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医外科的发展历史、主要流派、诊疗范围及基本术语,对中医外科学的诊疗范围与特色、中医学的发展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心得派”------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五、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10分)
六、现代外科学的发展简况(10分)
七、传统中医外科的特色与优势(15分)
1、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的论治理念
2、独具特色与有效内服外治疗法
八、传统中医外科的问题与挑战(10分)
• 诊疗范围• 诊疗手段
•
中医外科的范围:
生于人体外部可看可触到的病-----疮疡,瘿,岩,乳病,皮肤,肛门,五官,跌仆损伤、水火烫伤、虫兽咬伤等
提问与小结:
1.中医外科的三大主要流派和学术思想是什么?
4.善、恶、顺、逆的临床意义。
编写人
陈志强
编写时间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
教学内容
外科疾病辩证
教学对象
中西医结合七年制学生
授课形式
理论课
教学时数
2节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四诊在外科病上的应用,掌握外科病的阴阳辨证及肿、痛、痒、脓、麻木的辨证。掌握辨别经络部位及外科病的善恶顺逆。了解外科病的常见病因,并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掌握发病机理及气血、经络、脏腑的关系,从而判断外科病的发展与预后,指导治疗。(结合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