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并发心衰的临床特点探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并发心衰的临床特点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梗)并发心力衰竭(心衰)的临床特点。方法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并发心衰(观察组)和急性ST 段抬高型心梗并发心衰(对照组)患者,各45例。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并发心衰这一疾病的产生与患者自身的年龄、性别、高尿酸血症、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心电图的aVR ST段抬高以及ST段下移程度相关(P<0.05)。结论患者的年龄、性别、高尿酸血症、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心电图的aVR ST段抬高以及ST段下移程度是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并发心衰的主要影响原因。

关键词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临床特点

ACS,又被称作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由于动脉粥样斑块引起冠状动脉不稳,继而导致破裂或糜烂,造成血栓。ACS主要分为三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1]。在心梗并发症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状况较少,仅占20%~30%,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则占心梗并发症的70%~80%。本次研究选取45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并发心衰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并发心衰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分析两组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4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抬高型心梗并发心衰患者90例,男42例,占46.67%,女48例,占53.33%;年龄54~76岁,平均年龄65岁;以往有糖尿病史19例,高血压史49例,高尿酸血症36例;心电图aVR ST段抬高21例,ST段下移

30 min有缺血性胸痛状况时,口服硝酸甘油无用[2]。血清心肌酶逐步升高并產生动态变化,此时,心肌中肌酸激酶同工酶超过正常上限2倍以上。心电图无病理性Q波以及ST段抬高,但也可能会产生以下变化:不包括aVR导联,其他导联上的QRS波群与ST段起始交接点后的0.08 s的ST段压低1 mm时,T 波伴随倒置或者不倒置,对应的导联上ST段未出现抬高,当然,这需要排除一些因素的影响,如:脑血管出血性疾患、电解质紊乱、急性心包炎以及药物等。

1. 3 调查内容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患有高尿酸血症、是否具有糖尿病史、是否具有高血压病史、心电图的aVR ST段是否抬高以及ST段下移程度进行调查。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高尿酸血症、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心电图的aVR ST段抬高以及ST段下移程度均是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并发心衰患者的高危因素(P<0.05)。见表1。

3 讨论

研究界认为,高尿酸血症与心梗并发心衰这一症状有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心力衰竭患者容易引发高尿酸血症,另一方面,高尿酸血症也是造成心衰和加重心衰现象的重要因素。高尿酸血症是衡量冠心病严重与否的重要因素,并极有可能成为冠脉急性疾病的预见性指标。心电图的aVR ST段抬高就意味着冠脉严重病变,是心内膜下缺血的反映,往往是一种整体缺血的情况[3]。ST 段下移程度则是心肌缺血程度的反映,影响心肌的收缩功能。本文详尽分析了90例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对日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并发心衰这一课题的研究有临床意义。试验结果表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并发心衰与年龄、性别、是否患有高尿酸血症、是否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心电图的aVR ST段是否抬高或者ST段下移程度有关,应该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如何预防自身疾病的产生对于健康人来说尤为重要。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并发心衰的预防应该从增加健康知识开始,增加对保健的认识程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平时的饮食卫生,经常锻炼身体,不断修养身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健康人群的患病率。

参考文献

[1]何秀芬. 非ST段抬高型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与鉴别.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12):61-62.

[2]霍文锋.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并发心衰的临床特点分析. 中国卫生产业,2014(35):141-142.

[3]杨海志.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并发心衰临床特点观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1):131-1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