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刘禹锡《赏牡丹》鉴赏

刘禹锡《赏牡丹》鉴赏

刘禹锡《赏牡丹》鉴赏刘禹锡《赏牡丹》鉴赏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此颂彼的反衬之法。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12]牡丹,是中国的特产,素有花中之王、百两金等尊贵的称号,春天开花,花大而绚丽,历来得到人们的钟爱。

刘禹锡这首赞赏牡丹的七言绝句,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

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两句,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

“国色天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

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

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

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0首牡丹的诗句

10首牡丹的诗句

10首牡丹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10首牡丹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牡丹的10首诗1、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季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妩媚明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干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很多的人来观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2、咏牡丹宋代:陈与义 1自胡尘入汉关,10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译文: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10年了,回望家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

岁月使我变得年轻不堪,今日,我独自1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观赏着盛开的牡丹。

3、惜牡丹花2首唐代:白居易翰林院北厅花下作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译文: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

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当把全部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对这些衰弱的却红似火的花产生了怜悯之心,拿着火把来看牡丹花。

4、惜牡丹花2首唐代:白居易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孤独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落泥土中。

译文:暮春季节冷雨萧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纷纷飘落,随风飞散,再也没有人来关怀她孤独凄凉的境况。

纵然是晴明天气里,残花落地犹觉得惆怅,何况在风雨之中,飘落在污泥烂土之中更觉得惨不忍睹。

5、牡丹唐代:李商隐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译文:织锦的帘帷刚刚卷起,是美艳的卫夫人;丝绣的褥被还堆拥着,是俊秀的越鄂君。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又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

它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我是诗人江淹,在梦中得到了那支彩笔,想把清丽的词句,题在花叶上寄给朝云。

关于花很美的古诗

关于花很美的古诗

关于花很美的古诗《赏牡丹》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一、衍生注释:1. “芍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朵艳丽。

这里说它“妖无格”,是指芍药虽美但格调不够。

2. “芙蕖”:就是荷花。

“净少情”说荷花虽洁净但缺乏风情。

3. “国色”:形容牡丹的美丽是全国之冠。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先贬低芍药和芙蕖,说芍药过于艳丽而缺乏格调,芙蕖过于洁净而缺少风情。

然后笔锋一转,强调唯有牡丹是真正的国色天香,在开花的时候能够惊动整个京城。

通过对比,更加突出牡丹的高贵和美丽。

诗人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在诗中构建起一种审美评价体系,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牡丹在众花之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三、作者介绍: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他的诗风格豪迈,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他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其诗歌题材广泛,在唐代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去植物园看花展,看到各种各样的花争奇斗艳。

朋友说:“你看那芍药开得多艳丽啊。

”我就想起刘禹锡的诗说:“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芍药再美,也比不上牡丹的国色天香啊。

”朋友听了后,不住点头,眼睛里满是对牡丹的期待,迫不及待地去找牡丹展区了。

《大林寺桃花》原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一、衍生注释:1. “芳菲”:这里泛指花。

2. “长恨”:常常遗憾。

二、赏析:诗的前两句形成鲜明对比,人间四月百花凋零,而山寺中的桃花却刚刚盛开。

这种对比不仅写出了山寺桃花的独特之处,还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

后两句诗人将自己对春天逝去的遗憾与在山寺发现桃花的惊喜表达出来,好像春天是从人间偷偷转到山寺中来的,充满了童趣和诗意。

三、作者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方面,深受大众喜爱。

国花——牡丹花关于的诗词

国花——牡丹花关于的诗词

国花——牡丹花关于的诗词《赏牡丹》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一、衍生注释:1. “芍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朵大而美丽,常被视为观赏花卉。

这里与牡丹作比较。

2. “妖无格”:指芍药的艳丽显得格调不高。

3. “芙蕖”:荷花的别称。

4. “净少情”:虽然洁净,但缺少情感韵味。

5. “国色”:形容牡丹的美丽是全国最佳的。

二、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通过贬低芍药和芙蕖来衬托牡丹的高贵。

诗人说庭前的芍药虽然艳丽但格调不高,池上的荷花虽然洁净却缺乏情感。

然后笔锋一转,强调唯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国色天香,花开的时候轰动整个京城。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牡丹的卓绝风姿,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牡丹在百花中的独特地位。

三、作者介绍:刘禹锡(772 - 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他的诗风简洁明快,充满哲理。

他的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方面。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去花展,那里面各种各样的花都有。

朋友特别喜欢芍药,觉得芍药特别艳丽。

我就想起了刘禹锡的诗,我对朋友说:“你看这芍药啊,虽然是艳丽得很,可就像刘禹锡说的‘庭前芍药妖无格’呢。

你再看牡丹,那才是真正的国色天香,‘花开时节动京城’啊。

”朋友听了之后,就对牡丹多了几分敬意。

《牡丹》原文: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招头高髻插金钿。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一、衍生注释:1. “锦帏初卷卫夫人”:以卫夫人喻牡丹初放时的艳丽,卫夫人是古代著名的美女。

2. “绣被犹堆越鄂君”:用越鄂君的典故,形容牡丹花瓣重叠的样子。

3. “垂手乱翻雕玉佩”:描写牡丹花枝摇曳如美人垂手翻动玉佩。

4. “招头高髻插金钿”:描绘牡丹花朵如同美人头上插着金钿。

5. “石家蜡烛何曾剪”:石家蜡烛,形容牡丹颜色鲜艳如同燃烧的蜡烛。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及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及赏析

赏牡丹[唐] 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作品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王禹偁《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

“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

“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

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颜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

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

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

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

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

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

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吉祥寺赏牡丹宋代:苏轼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译文:人老了,还把鲜花戴在头上,“我”不害羞,倒是花儿应该为自己在我头上而害羞。

赏花醉归引得路人哄笑,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都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

注释:人老簪(zān)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簪花:在头上插花、戴花。

羞:难为情。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扶:搀扶。

珠帘:珍珠缀成的帘子。

半上钩:帘子全部卷起来。

赏析:此诗即是当时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两句是写诗人簪花之趣。

虽说当时礼俗士大夫集会时可以簪花,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终觉有些不好意思。

为了突出这种心态,作者掀起一道波澜,“花应羞上老人头”,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

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增添了不少情趣。

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

同时说明包括诗人在内的官吏最终还是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

花活了,人更活。

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官民距离,更有意义。

第三、四两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

这里诗人恰当地用了杜牧之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浩荡的插花队伍的经过,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盛况就好像在眼前。

于是,官民同乐的'主题也就圆满地表现出来了。

诗人之所以在珠帘上钩时用“半”字,是因为作诗需要留有余地,给读者以想像空间,说全上钩,而诗贵活。

前后联均暗用前人句意,用得贴切灵活,不着痕迹,如同已出。

“人”、“花”、“老”、“羞”四字有意重复使用,更使诗的音节回环往复,有助于这首诗运用夸张、拟人修辞手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有利于渲染出一种喜剧情调氛围,体现了诗人极高的文学造诣。

表现出诗人超旷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在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我们不难领略到诗人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

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七绝,此诗写的正是唐人赏牡丹的盛况。

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

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

《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

所以宋代韩琦在《北第同赏芍药》中写道:“郑诗已取相酬赠,不见诸经载牡丹。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

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以至于有人将牡丹比为君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芍药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格调不高,所以说芍药虽妖娆而无格。

芙蕖,即荷花,这是自屈原以来在诗文中经常以清高洁净面目出现的花。

大概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吧,刘禹锡觉得它虽纯洁却寡情。

关于歌颂牡丹的诗 关

关于歌颂牡丹的诗 关

关于歌颂牡丹的诗关原文: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一、衍生注释:1.“芍药”:一种草本花卉,花朵艳丽。

这里与牡丹对比,说芍药虽美但格调不高。

2.“妖无格”:妖冶而缺乏高贵的品格。

3.“芙蕖”:荷花的别称。

4.“净少情”:洁净却缺少情韵。

5.“国色”:形容牡丹的美丽是全国最好的,可代表国家的容貌。

二、赏析:诗的前两句通过贬低芍药和芙蕖来衬托牡丹的高贵。

说芍药过于妖冶,格调不足,芙蕖虽纯洁却缺乏情致。

而牡丹是真正的国色天香,它盛开的时候轰动整个京城。

短短四句诗,用对比的手法鲜明地突出了牡丹在诗人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与推崇。

三、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有反映时事政治的,有描写山水风光的,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去花卉市场,那里有各种各样的鲜花。

朋友看到芍药花就说这花真美啊。

我却想到刘禹锡的诗“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我就对朋友说:“你看这芍药虽然美,可在古人眼里啊,它还比不上牡丹呢。

牡丹那可是真正的国色天香,要是牡丹在这儿,肯定比这芍药更吸引人眼球,就像古代牡丹盛开的时候能让整个京城都为之轰动呢。

”原文:牡丹唐·皮日休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一、衍生注释:1.“落尽残红”:其他的花大多已经凋谢。

2.“始吐芳”:牡丹才开始绽放吐露芬芳。

3.“百花王”:表明牡丹在百花中的王者地位。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牡丹开放的独特姿态。

当其他的花都已经残败凋零的时候,牡丹才开始展现它的美丽,散发它的芳香,因此它被称为“百花王”。

牡丹花最经典十首诗句

牡丹花最经典十首诗句

牡丹花最经典十首诗1.《赏牡丹》——刘禹锡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解释诗的前两句通过与芍药和荷花的对比来衬托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意思是庭院前的芍药花虽然艳丽,但格调不高。

“妖” 描绘芍药的艳丽姿态,有点过于妖娆。

“池上芙蕖净少情”,池塘里的荷花虽然洁净,但缺少情韵。

“净” 体现荷花的纯洁,然而诗人认为其略显寡情。

后两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则是对牡丹的高度赞美。

“真国色” 表明牡丹具有倾国倾城的容貌和气质,是真正的花中极品。

“花开时节动京城”,描绘了牡丹盛开的时候,整个京城都为之轰动,从侧面体现出牡丹的美丽和受欢迎程度。

2.《牡丹》——皮日休原文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解释“落尽残红始吐芳”,牡丹在其他春花都凋零之后才开始绽放,展现出一种不与百花争艳,后发制人的姿态。

“佳名唤作百花王”,说明牡丹有着“百花王” 的美名,点明其在百花中的尊贵地位。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这两句进一步赞美牡丹。

“天下无双艳” 是说牡丹的艳丽在天下是独一无二的,无人能及;“独立人间第一香” 则强调牡丹的香气也是世间第一,突出了牡丹在花色和花香两方面的卓越品质。

3.《红牡丹》——王维原文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解释“绿艳闲且静”,描绘牡丹的绿叶茂盛而娴静,“绿艳” 形容叶子的色泽鲜绿,“闲且静” 赋予牡丹一种悠然安静的气质。

“红衣浅复深”,写牡丹的花瓣颜色有浅有深,红色的花瓣层次丰富,增添了牡丹的艳丽之美。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诗人以花拟人,猜测牡丹的花心好像有着无尽的忧愁,而春天的景色又怎么能理解牡丹的心思呢?这两句通过移情于花,使牡丹带有一种深沉的情感,增添了诗的意境。

4.《牡丹种曲》——李贺原文莲枝未长秦蘅老,走马驮金斸春草。

水灌香泥却月盘,一夜绿房迎白晓。

美人醉语园中烟,晚华已散蝶又阑。

赏牡丹古诗注释和译文

赏牡丹古诗注释和译文

赏牡丹古诗注释和译文嘿,朋友!咱今天来聊聊赏牡丹的古诗呀。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首诗你熟悉不?咱先看看这第一句,“庭前芍药妖无格”,哎呀呀,就好像在说那芍药虽然长得好看,但就是没啥独特的品格呢,就像有些人空有外表却没内涵呀!你说是不是?再看“池上芙蕖净少情”,这说的不就是那池子里的荷花太干净了反而缺少点情韵嘛,就如同一个过于单纯的人,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少了点趣味呢!这一对比,“唯有牡丹真国色”,可不就突出牡丹的厉害了嘛!那真的是国色天香呀,花开的时候,哇塞,“花开时节动京城”,整个京城都被它惊动啦!这是何等的壮观呀!你想想,那牡丹盛开的时候,一大片绚丽的色彩,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多美呀!这就好比一场盛大的宴会,牡丹就是那最耀眼的主角,其他的花呀草呀都成了陪衬。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这首诗也很有意思呢!“何人不爱牡丹花”,这不是明知故问嘛,谁会不喜欢这么美丽的牡丹呀!“占断城中好物华”,它简直就把城中的美好风光都给占尽了呀,多牛呀!“疑是洛川神女作”,哇,难道是洛川的神女创作出来的吗?把牡丹比作神女的作品,这想象力太丰富啦!“千娇万态破朝霞”,那千娇百媚的姿态呀,连朝霞都被它比下去了呢!就像我们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特别耀眼的存在,让我们忍不住去欣赏、去赞叹。

牡丹不就是这样嘛,它用自己的美丽和独特,征服了无数人的心。

我觉得呀,这些赏牡丹的古诗真的太美妙了!它们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牡丹的喜爱和赞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牡丹那无与伦比的魅力。

牡丹不仅仅是一种花,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象征呢!你说呢?。

洛阳牡丹的诗句古诗

洛阳牡丹的诗句古诗

洛阳牡丹的诗句古诗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洛阳牡丹的诗句古诗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洛阳牡丹诗句洛阳牡丹宋代:梅尧臣朗读:古来多贵色,殁去定何归。

(.)清魄不应散,艳花还所依。

红栖金谷妓,黄值洛川妃。

朱紫亦皆附,可言人世稀。

刘禹锡《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季节动京城。

天下真花独牡丹。

《牡丹种曲》唐朝李贺莲枝未长秦蘅老,走马驮金属春草。

水灌香泥却月盆,1夜绿房迎白晓。

美人醉语园中烟,晚花已散蝶又阑。

梁1老去罗衣在,拂袖风吹蜀国弦。

归霞帔拖蜀帐昏,嫣红落粉罢承恩。

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明燕夜语。

《白牡丹》韦庄(唐)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面惭傅粉郎。

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门唯觉1庭香。

《惜牡丹》白居易(唐)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只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2.描写“洛阳牡丹”的诗句有哪些1、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季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2、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

——白居易《牡丹》3、天下真花独牡丹。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4、3月牡丹呈艳态,壮丽人间春世界。

——杜安世《玉楼春》5、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6、1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

——范成大《再赋简养正诗》7、龙分夜雨姿娇态,夫与春风发好香。

——徐夤《依韵和尚书再赠牡丹花》8、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徐凝《题开元寺牡丹》9、乍怪霞临砌,还疑烛出笼。

绕行惊地赤,移坐觉衣红。

——姚合《和王郎中召看牡丹》10、玉帐笙歌留尽日,瑶台伴侣待归天。

——齐已《题南平后园牡丹》3.牡丹的古诗词1、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季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3、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4、天下真花独牡丹。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5、1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

牡丹花美人更美的诗词

牡丹花美人更美的诗词

牡丹花美人更美的诗词《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一、衍生注释:1. “妖无格”:指芍药花虽艳丽但格调不高。

妖,艳丽、妩媚。

格,格调、品格。

2. “芙蕖”:荷花的别称。

3. “净少情”:这里说荷花虽然洁净,但缺少情韵。

净,洁净。

4.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这里用来形容牡丹是花中最美的。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先贬抑芍药和芙蕖。

说芍药虽然妖娆但是缺乏格调,芙蕖虽然洁净却缺少情致。

然后笔锋一转,极力夸赞牡丹为“真国色”,强调牡丹的高贵美丽无与伦比。

最后“花开时节动京城”,生动地描绘出牡丹盛开时引起整个京城轰动的场景,从侧面烘托出牡丹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三、作者介绍: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他的诗风格豪迈,语言明快,很多作品都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他的人生境遇,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其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一起去逛花园。

花园里百花争艳,朋友指着芍药说:“你看那芍药,多艳丽啊。

”我笑了笑说:“庭前芍药妖无格啊,你再看看那边的牡丹。

”当我们走到牡丹花丛时,只见牡丹花开得绚烂大气。

我感叹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牡丹一出场,其他的花就都失了颜色,就像舞台上的主角登场,配角都黯然无光啦。

”《牡丹》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一、衍生注释:1. “锦帏初卷卫夫人”:将牡丹初绽比作刚刚掀开锦帐的卫夫人(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貌著称)。

2. “绣被犹堆越鄂君”:把牡丹盛开的样子形容为像越鄂君(春秋时楚王母弟,容貌俊美)还盖着的绣被。

3.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用美人垂手折腰的舞蹈姿态来描绘牡丹在风中摇曳的姿态。

垂手、折腰都是舞蹈动作。

赏牡丹

赏牡丹

唐代诗人描写京城洛阳牡丹盛开的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了京城洛阳花开时节Array的盛况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洛阳城。

注释译文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代当时唐朝时期的京城洛阳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妖无格"与"净少情"比喻:"真国色"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同时,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

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牡丹美得秀丽多姿,美得雍容华丽,美得绚丽娇绝,美得惊世骇俗。

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唐代诗人描写京城洛阳牡丹盛开的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了京城洛阳花开时节Array的盛况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洛阳城。

刘禹锡《赏牡丹》的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的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的赏析刘禹锡《赏牡丹》的赏析赏牡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代当时唐朝时期的京城洛阳。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洛阳城。

赏析:唐代诗人描写京城洛阳牡丹盛开的.七言绝句。

芍药、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诗人只用了“妖无格”和“净少情”,便将这两种花的美中不足点了出来。

应该说诗人观察得很细,笔法却是写意的。

芍药与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药”),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未免呆板、张扬了些,花形少变化,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扶疏中,千姿万态,婀娜多姿,花色丰富。

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而且,即使在最盛开之时,荷塘里也还是绿肥红瘦,不成气候。

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微观到宏观,直抒胸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那种春光万里、姹紫嫣红、倾城倾国的美景,诗人只字不提,一个“动”字,就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了读者去延伸……昔日的唐都就是今日的花城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当您置身于牡丹花的海洋,就会了解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了。

解读: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

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七绝,此诗写的正是唐人赏牡丹的盛况。

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析: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

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七绝,此诗写的正是唐人赏牡丹的盛况。

唐朝,惯有观赏牡丹的习俗,刘禹锡此诗则是一首托物咏怀之作,短短四句诗,却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

芍药、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但诗人只用了“妖无格”和“净少情”,便衬托出了牡丹的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芍药与牡丹同科,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花形少变化,未免呆板、张扬了些,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扶疏中,千姿万态,花色丰富。

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而且,即使在最盛开之时,荷塘里也还是绿肥红瘦,不成气候。

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微观到宏观,直抒胸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那种春光万里、姹紫嫣红、倾城倾国的美景,诗人只字不提,一个“动”字,就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了读者去延伸……昔日的唐都就是今日的花城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当您置身于牡丹花的海洋,就会深刻感受到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了。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代当时唐朝时期的京城洛阳。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洛阳城。

赏析:芍药、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诗人只用了“妖无格”和“净少情”,便将这两种花的美中不足点了出来。

应该说诗人观察得很细,笔法却是写意的。

芍药与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药”),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未免呆板、张扬了些,花形少变化,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扶疏中,千姿万态,婀娜多姿,花色丰富。

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而且,即使在最盛开之时,荷塘里也还是绿肥红瘦,不成气候。

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微观到宏观,直抒胸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那种春光万里、姹紫嫣红、倾城倾国的美景,诗人只字不提,一个“动”字,就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了读者去延伸……昔日的唐都就是今日的花城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当您置身于牡丹花的海洋,就会了解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了。

解读: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刘禹锡的[赏牡丹]原文注释出处范文

刘禹锡的[赏牡丹]原文注释出处范文

刘禹锡的[赏牡丹]原文注释出处范文赏牡丹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全诗为“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美藻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参考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赏析: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拟人"妖无格"与"净少情"比喻"真国色"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春天,百花盛开,群芳争艳,小家碧玉的桃花,娇柔;傲然开放的玉兰,大气;千姿百态的海棠,婉约……“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得到刘禹锡这样赞美的赛诸花,名叫牡丹。

而今天,我、同学小茹,还有妈妈一起慕名来到东坡公园赏牡丹。

甄嬛最喜欢的花诗词描述

甄嬛最喜欢的花诗词描述

甄嬛最喜欢的花诗词描述一、《赏牡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一、衍生注释:1.“妖无格”:芍药花虽艳丽但格调不高。

“妖”形容其艳丽、妩媚,“无格”指缺乏品格。

2.“净少情”:芙蕖(荷花)虽然洁净但缺少风情。

“净”指洁净,“少情”即缺少韵味、情感。

3.“国色”:形容牡丹的富贵艳丽,为一国中最美的颜色。

二、赏析: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先贬低芍药和芙蕖,说芍药过于艳丽却没有格调,芙蕖虽然洁净却缺乏情感。

然后突出牡丹,称其为“真国色”,在花开的时候能轰动京城。

通过这种对比,更加强调了牡丹的高贵、艳丽和独特的魅力,就像在一群普通的美女中,突然出现了一位倾国倾城的佳人,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三、作者介绍: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他的诗风豪迈,有很多作品都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他一生仕途坎坷,但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其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去花展,那里有各种各样的花。

朋友说芍药好漂亮啊,我就想起了刘禹锡的诗,说:“庭前芍药妖无格,你看这芍药啊,虽然美但就像那种徒有外表的人。

你再看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那气质就是不一样,这牡丹一盛开,就像明星出场一样,整个花展的焦点都在它身上了。

”二、《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一、衍生注释:1.“芳菲尽”:指百花凋谢。

“芳菲”形容花草的芳香和美丽。

2.“长恨”:常常遗憾。

“春归”:春天逝去。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人间四月百花凋零,而山寺桃花却刚刚盛开的奇妙景象。

前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山地与平地气候的差异。

后两句则表达出一种惊喜之情,本来一直遗憾春天消失了找不到,结果发现春天跑到山寺里来了。

就像你一直在寻找一个丢失的宝贝,找了很久都没找到,突然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了它,那种惊喜是难以言表的。

三、作者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赏牡丹刘禹锡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赏牡丹刘禹锡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赏牡丹刘禹锡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赏牡丹刘禹锡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

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赏牡丹刘禹锡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阅读!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注释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译文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⑴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⑵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郑虔《胡本草》:“芍药,一名没骨花。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⑶芙蕖(qú):荷花的别名。

《尔雅·释草》:“荷,芙渠。

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郭璞注:“(芙渠)别名芙蓉,江东呼荷。

”⑷国色:倾国之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李濬《松窗杂录》:“上颇好诗,因问脩己曰:‘今京邑传唱牡丹花诗,谁为首出?’脩己对曰:‘臣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翻译赏析
《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古诗全文如下: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前言】
《赏牡丹》为刘禹锡所做的七言绝句,是一首托物咏怀之作。

该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每到春暮夏初牡丹盛开的季节,卖花人、看花人便挤满了京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车水马龙、人潮鼎沸的热闹场面。

作者在这首诗中,一方面热情歌颂了牡丹的美丽,另一方面又将自己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融入笔下,从而大大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感染力。

【注释】
①牡丹:属毛茛科植物,又名木芍药、洛阳花,初夏开花,单生,大朵,一般有红、白、紫三色。

②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郑虔《胡本草》:“芍药,一名没骨花。


③妖无格: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
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④芙蕖:即荷花。

《尔雅·释草》:“荷,芙蕖。

其茎茄,其叶越,其本蔷,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⑤净少情:淡雅,缺少情韵。

⑥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唐诗纪事》卷四十李正封《赏牡丹》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⑦动京城:指唐代观赏牡丹风气极盛。

每春暮。

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白居易在《牡丹芳》中有“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之叹。

【翻译】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丽的花,当它盛开的时候,轰动了整个的京城。

【赏析】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此颂彼的反衬之法。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牡丹,是中国的特产,素有花中之王、百两金等尊贵的称号,春天开花,花大而绚丽,历来得到人们的钟爱。

刘禹锡这首赞赏牡丹的七言绝句,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王禹
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

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两句,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

“国色天香”成了当时对牡丹Org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

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

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

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