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个意识”确定教学内容-2019年精选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四个意识”确定教学内容

部编教材的亮点之一即是开发出了一套清晰的助学系统。教材的执行主编王本华女士特别强调:“新教材注重建构助学系统。”[1]这些助学系统,分布于教材的各个部分,具体来看,包括这样一些条目和板块:每一单元之前有“单元提示”,教读课文有“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补白”,自读课文有“旁批”“阅读提示”……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助学系统”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有效的抓手。

然而,抓手从来不会自动地成为我们的“手”,如果没有适宜的教学理念,没有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再好的抓手也不可能化为有形的、现实的教学实践,如何将助学系统转化为教学内容值得深入思考。此外,笔者还发现,助学系统设置的分栏目各有所侧重,或着眼于一个单元若干篇课文的共性特征,或立足于单个文本的独特价值,如何将助学系统整合、优化为一体亦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最忌顾此失彼,将单元总体取向与文本个性特征割裂开来。

上述两个问题,总结为一句话便是:如何将助学系?y有效地整合起来,并确立出合适的教学内容。笔者以为,其有效路径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既要有宏观格局,树立“整体意识”和“单元意识”,又能有微观眼力,培养“文本意识”和“学生意

识”,以层层衍生的方式,用好助学系统,高质量地与教材的编写者对话,使新教材焕发出应有的“新光芒”。

一、整体意识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老课文了,这次的部编本依然留用了此篇经典散文,它被安放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的位置上,可以说,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有示范意义的。

温儒敏先生指出,备课时要研究教材,要有全局意识。[2]部编教材的创新设计在于,采用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的单元结构,这种编排方式不同于当下流行的“人文主题”组元或“人文与文体混合组元”,它的优势体现为:既能赋予学生人文精神的滋润,陶冶他们高尚的人文情操,又能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口粮”,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此外,新版部编教材还对“课型”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和归类,在“三位一体”的阅读课程体系中,课型不再沿用以往的“精读”“略读”老称谓,而是全新启用了新的课型名称:“教读”和“自读”,目的就是要把阅读的“主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展开自主阅读,自主构建自身的书香世界,从教读课文中“学法”,在自读课文中“用法”,并进一步地将这些培养的阅读兴趣拓展至课外、将习得的阅读策略迁移至课外,真正实现叶圣陶先生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等语文教学主张。

理解了部编教材的组元方式、课型类别,就可以对《春》这篇“老”课文做出“新”判断:教《春》,既要带给学生人文的、

审美的熏陶,同时又要关注到“语文要素”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篇教读课文,老师应该心中有数:我要教给学生哪些阅读方法?我能为学生课后的、课外的阅读提供哪些可迁移的阅读策略?要把这些思考落到实处,找到清晰的教学目标定位,就必须关注单元要求,换言之,要有“单元意识”。

二、单元意识

部编教材的助学系统中,设置了“单元提示”,字数不多,却可谓字字珠玑。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一共有两段话,其中的第一段话这样写道: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透过这段导语,我们可以明确编者在这个单元所力求实现的“人文诉求”:“亲近自然、热爱生活”。教师在《春》的教学课堂过程中,应该唤醒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点亮他们的双眸,让他们看到、闻到、尝到、摸到一个生机勃勃、多姿多彩的春天,激发他们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这是《春》的人文价值所在。

单元导语的第二段话是:

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很明显,第二段导语阐明了本单元着力培养的阅读方法:一是朗读,二是品味。可贵的是,编者没有笼统地给出泛泛而谈的“朗读”和“品味”,而是具体地规定出朗读要领:在动口的同时,还要动脑、动心,要在头脑中“想象”出文本中的美景,实现“文字”“图画”的自由衔接,既能由文入画,又可由画悟文,激活形象思维,此外,还要对自己的朗读采取实时的“监控策略”[3],能够对朗读过程中的“重音”和“停连”予以及时的自我调整、反思与评价;导语还细致地指明了本单元课文“揣摩、品味”的重点所在:比喻和拟人,这并不是说课文除了“比喻和拟人”,就没有其他可供品鉴之处了,而是将这两种修辞手法作为本单元欣赏、借鉴的“基本口粮”,教师根据学情,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开发更多的品味点,但前提是学生要把“比喻和拟人”学好、用好,不光知道在别人的文章中找比喻、找拟人,还能够在自己的作文中自觉地用比喻、用拟人。

根据以上两段导语,我们暂且可以为《春》拟定出“初步”的教学目标,操作要领是把“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自觉地整合为一体,具体如下所示:

指导学生把握好停连和重音,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春天的多彩图景,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引导学生揣摩和品味语言,重点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回顾两段导语,不难发现,第一段文字着眼于“人文主题”,第二段文字则立足于“语文要素”。事实上,部编教材中每个单元前的导语都是采用了这样的安排模式:先人文主题,后语文要素。目前存在这样的情况,一些教材使用者跳过单元导语,直接进入课文,把“单元导语”当作可有可无的点缀,殊不知,实乃是错失“珍宝”。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研读“单元目标”,从中提炼出学习本单元后,学生可以获得的精神熏陶和语文能力,避免盲人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窘况,同时,也应该将单元导语的重要作用“启发”给学生,使学生自觉地将“单元导语”纳入他们的学习计划中,如此,单元导语才可起到真正的作用,不至于流为摆设。三、文本意识之所以说上文拟定出的教学目标是“初步的”,是因为有一些问题仍待廓清,比如,“把握好重音和停连”,然而如何把握好?如何将“重音和停连”化为有形的可视化教学设计?毕竟,“声音”转瞬即逝。再如,“比喻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在《春》中是全部落实么?还是有所侧重?

这些问题,都必须联系具体的文本加以解决,也就是说要有文本意识。

部编教材的文本意识,突出地表现为按照教读和自读两种课型,分别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助学系统”。《春》作为一篇教读课文,编者提供了“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和“补白”这五个助学板块,仔细研读,就能对“初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