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科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肠息肉(结、直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肠息肉(结、直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息肉痔、大肠息肉,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
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肠息肉(结直肠息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肠息肉(结直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直肠息肉的患者。
2.患者已行内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偏方】消化道息肉(胃息肉、肠息肉、食道息肉)小偏方
【偏方】消化道息肉(胃息肉、肠息肉、食道息肉)小偏方消化道息肉指突出于消化道管腔内的隆起性病变,根据其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食管、胃和肠息肉,而根据其组织病理学改变则分可为炎性、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文献只有很少关于消化道息肉方面的记载,且未单列为一病,消化道息肉多因肝郁气滞,脾失健运,升降失司,湿热邪毒内侵,气滞痰湿瘀热蕴合成积,局部炎肿,组织细胞增生,形成息肉肿块。
方一息肉平汤【主治】:消化道各种息肉(食道息肉,胃息肉,肠息肉)等及慢性胃炎。
【方药】:柴胡6~18g,猫人参30~120g,猫爪草15~30g,生苡仁30~120g,守宫2~3条,石见穿15~60g,清炙黄芪15~60g,清炙甘草6~18g,随症加减。
【用法】:守宫用米拌炒存性去米研末,分3次吞服或兑服,其余水煎。
每日1剂,煎3次,混合后分早、中、晚饭后1小时半服用。
【编按】:息肉平汤方用柴胡疏利肝脾之气,调节消化道功能活动,抗炎、抗病毒,抗病菌,抗感染,抗增生。
《神农本草经)日:“柴胡推陈致新”,“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
'猫人参、猫爪草,石见穿,守宫、生苡仁增强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感染、消除局部炎肿、祛痰化湿,逐瘀散结,改善微循环。
石见穿配柴胡,一升一降协调消化道功能活动。
猫人参,生苡仁,清炙黄芪,清炙甘草,益气健脾,能保护粘膜组织,加速病损组织的愈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扶正祛邪,健脾以散结,故息肉平汤治疗消化道息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15例患者中治愈13例(临床症状消失,肠镜、胃镜复查息肉消失);有效2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未复查肠镜、胃镜);综合有效率100%。
方二活血消息汤【主治】:胃肠道息肉【方药】:丹参30克,生地榆、凌霄花、半枝莲各15克,桃仁、赤芍、炮山甲、皂角刺、三棱、丹皮、槐米、山慈菇、牛膝各12克。
【用法】:每日煎1剂,早晚分服,小儿酌减,30剂为1疗程。
【编按】:我们采用自拟活血消息汤治疗,效果较好,使患者免除手术。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2019年版)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大肠息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腺瘤样息肉(ICD-10:D12.6),直肠腺瘤样息肉(ICD-10:D12.8),直肠息肉(ICD-10:K62.1),结肠息肉(ICD-10:K63.5),行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ICD-9-CM-3:45.42)。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2版);《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15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 Colorectal polypectomy an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SGE)[Endoscopy, 2017,49(3): 270-297.];《中国大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摘要)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编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 29(2): 61-64.]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钡剂灌肠造影存在充盈缺损,提示结肠和(或)直肠息肉。
2.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和(或)直肠息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2版);《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15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 Colorectal polypectomy an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SGE)[Endoscopy, 2017,49(3): 270-297.];《中国大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摘要)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编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 29(2): 61-64.]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医中药的角度探讨
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医中药的角度探讨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也是肠道恶性肿瘤的前体病变之一。
中医中药在肠息肉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中药在肠息肉中的应用和治疗原则,并提供一些预防肠息肉的中医中药调理建议。
一、肠息肉的中医认识中医认为,肠息肉是气血瘀滞、湿热毒邪阻滞所致。
瘀血和湿热毒邪聚集在肠道内,形成了息肉的病变。
因此,中医治疗肠息肉的关键是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二、中医中药的治疗原则1. 清热解毒:常见的清热解毒中药有黄连、黄芩、黄柏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能够帮助肠道排除湿热毒邪,并减轻肠道炎症反应。
2. 活血化瘀:常见的活血化瘀中药有丹参、川芎、桃仁等。
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淤的作用,可以改善肠道的血液循环,减轻气血瘀滞的症状。
3. 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失调是肠息肉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调理脾胃是治疗肠息肉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调理脾胃中药有白术、陈皮、郁金等。
这些药物具有健脾和胃、理气和中的功效,可以帮助改善消化功能,促进肠道蠕动。
4. 护肝养肝:肝火旺盛也是肠息肉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护肝养肝也是治疗肠息肉的重要方面。
常见的护肝养肝中药有柴胡、枸杞子、山楂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肝明目、养肝益胆的作用,有助于调节肝胆功能。
三、中医中药调理建议除了药物治疗,中医中药还强调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理。
以下是一些建议:1. 饮食调理:建议多食用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如芹菜、莴苣、苹果等,以帮助消化和排便。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炸和高脂食物,以减轻肠道负担。
2. 合理安排饮食: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过饱或过饥。
避免暴饮暴食和嗜好性零食。
3. 适量运动:适量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肠道的蠕动和血液循环。
4. 心理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综上所述,中医中药在肠息肉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脾胃和护肝养肝等方面的治疗,中医中药可以帮助改善肠息肉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扶阳消积法治疗大肠息肉
җ基金项目: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7-056);济南市科技计划(后补助)项目(202019154):张云松,E -m a i l :158********@163.c o m第一作者:葛盛旺,E -m a i l :178********@163.c o m基于 阳化气,阴成形 理论探讨扶阳消积法治疗大肠息肉җ葛盛旺1姜璐2,张云桐2,张云松2(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4)ʌ摘要ɔ 该文基于阳化气,阴成形 理论,认为 阳虚不能化气,阴津凝聚成积,内生息肉 是大肠息肉的根本病机,扶阳消积法作为预防大肠息肉复发的重要治疗方法,贯穿治疗过程始终㊂ʌ关键词ɔ 阳化气;阴成形;扶阳消积法;大肠息肉;积聚中图分类号:R 256.4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803 肠道息肉是指肠道黏膜上皮增生形成向肠腔内突出的息肉状赘生物[1]㊂单纯大肠息肉患者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常于体检时经结肠镜检可以确诊㊂大肠息肉能够通过 腺瘤-癌 的发展模式逐渐演变成为结直肠癌[2]㊂2018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3位和第5位,且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3]㊂肠道息肉属于中医 积聚 范畴㊂年老体虚,加之饮食不节㊁寒温不避等导致阳气渐衰,气化不及,或生寒湿,凝滞于血脉,最终湿邪㊁痰浊㊁瘀血㊁浊毒蕴结于肠腑,发为积聚㊂该文阐释 阳化气,阴成形 的理论内涵,分析肠道息肉病机及治法,并举验案佐证观点㊂1阳化气,阴成形 的理论内涵‘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用自然界阴阳㊁五行之气的运动比拟人的脏腑㊁阴阳㊁五行之气的变化,提出 阳化气,阴成形 理论,高度概括人体阴阳运动的特性㊂张介宾在‘类经“中注: 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㊂ ‘黄帝内经素问译释“言: 阳的运动,可以化生清气和能量;阴的凝聚,可以构成有形的物质㊂[4]刘玉良[5]认为 阳化气,阴成形 的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阳具备动和变的特性,凡是表现在气化运动的功能方面而肉眼不见其形质者,或者物质的弥散状态,属于阳(化气)的特性 凡是可见其形质,即物质的凝聚状态,而在气化运动方面不显著,则属于阴成形的特性㊂阳气在人体起着推动㊁激发㊁温煦㊁防御等作用;阴气在人体表现为精㊁血㊁津液等有形物质,对五脏六腑起着滋养濡润的作用㊂‘医理真传“言: 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㊂ 许博文等[6]提出 当人年岁已久,真阳渐衰,失其温煦推动之力,则杂病丛生,阳不能化阴,气血津液等壅遏凝聚而成有形之实邪,错生积聚 ㊂陈焯平[7]指出,阳为气化之本,物得气化而能为用,采用温化法能够扶助正气,恢复肿瘤脏腑功能㊂机体阴阳的正常运动使得精㊁血㊁津液等精微物质能够周流于全身,濡养四肢百骸㊁五脏六腑㊂2 阳虚不能化气,阴津凝聚成积,内生息肉2.1 阴阳失衡,机体稳态被破坏 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小肠消化后传送来的食物残渣及代谢产物(包括有害物质)最终来到大肠,经过大肠吸收水分后,未被消化的物质通过魄门被排出体外㊂中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阳气渐衰,加之饮食不节,寒暑不避,或药毒损伤,导致阳气不足,气化不及,多数会出现便秘的症状㊂‘杂病源流犀烛“言: 大便秘结,肾病也㊂ 肾阳虚衰,气化不及,大肠传导功能低下,大便艰行,有害物质如湿邪㊁痰浊㊁瘀血㊁浊毒等停滞于肠腑,变生病理产物㊂大肠的正常功能与肺密切相关㊂‘医经精义㊃脏腑之官“曰: 大肠之所以传导者 肺气下达,故能传导㊂ 肺气的肃降功能正常,才能保证大肠的传导功能,若阳气不足,肺气下达不利,则影响大肠传导功能,也会导致大便在肠腑内长时间的累积㊂闫思蒙等[8]对200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和体质与证候类型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大肠息肉患者体质以阳虚质㊁气虚质7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p居多,证型以脾胃虚弱㊁中虚脏寒为主㊂楚永庆等[9]对16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进行研究,认为大肠息肉患者以气虚质最多,且腺瘤性息肉患者以气虚质为多㊂由此可见,大肠息肉的病机关键在于阴阳运动的失衡,机体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阳虚更易遭受寒邪侵袭,使血脉凝滞,气机不畅,大肠传导失司,肠腑生大肠息肉㊂2.2阳虚为大肠息肉根本病机大肠息肉为有形之物,性质属阴,诸阴为虚㊂‘素问㊃评热病论“言: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㊂ 阳虚则卫外不固,而寒邪又易犯下虚之人,若肠腑感受寒邪,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闭阻滞,阳气温煦和推动能力减弱,则阴津不得温化而凝聚成形,湿邪㊁痰浊㊁瘀血㊁浊毒相互搏结,变生大肠息肉㊂正如‘灵枢㊃百病始生“言: 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而成积也㊂ 谭滢等[10]基于李杰教授提出的肿瘤演变规律,即虚-寒-毒-闭-衰的五期演变辨证体系,认为阳虚是大肠息肉等癌前病变或癌症早期形成的根本原因㊂‘玉楸药解㊃肉桂“言: 血中之温 温气充足,则阳旺而人康,温气衰弱,则阴盛而人病㊂阳复则生,阴盛则死㊂ 可见,机体的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运化依赖阳气的温煦与推动,阳化气不及,阴邪凝聚,积累到一定程度,成积㊂曹璐畅等[11]强调阳虚与肿瘤的发生㊁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在治疗上应该早期扶阳,有助于截断向肿瘤方向发展的进程㊂3临床对大肠息肉的认识现代医家治疗大肠息肉,往往是根据内镜下大肠息肉的生长部位㊁大小㊁形态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将息肉切除㊂术后对切除组织行病理检查,若诊断癌变风险较高的患者,通常建议术后3~6个月复查肠镜㊂对于大肠息肉的及时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㊂临床上有不少患者在内镜治疗后的结肠镜随访监控过程中仍会检查出息肉,患者往往会因此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㊂中医通过辨证施治,能够有效预防大肠息肉的产生和复发,减轻患者反复检查及手术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2]㊂中医药正成为许多患者预防大肠息肉的首选㊂受自然科学发展和条件的限制,古代中医无法直观地了解大肠息肉具体的发病部位,更缺乏对大肠息肉病机的认识,中医古籍中并没有大肠息肉的相关记载,根据大肠息肉的相关病机,可将其归属中医 积聚 的范畴㊂中医目前缺乏对大肠息肉病因病机统一的认识,通常认为,大肠息肉的形成以虚为本,以实为标[13]㊂治疗上以补益脾气为主治其本,以清热化湿㊁化痰降浊㊁活血祛瘀㊁解毒抗癌等治其标[14]㊂一些医家治疗大肠息肉时,喜以健脾化湿㊁清热解毒为法,往往初治有效,久则不效甚至缠绵难愈,原因在于患有大肠息肉者多属阳虚体质㊂阳气不足以抵抗邪气,外邪因而侵入机体,耗伤阳气,久之阳愈虚而阴愈盛,聚痰血等阴物而成形,发为本病㊂治疗大肠息肉应当调整患者体质,及时补充阳气,温化阴邪㊂正如‘脾胃论㊃调理脾胃治验“所言: 用淡渗之剂除之,病虽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气矣,是阳气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是阴重强而阳重衰矣,反助其邪之谓也㊂4扶阳消积法是治疗大肠息肉的根本大法4.1扶阳法贯穿治疗全程大肠息肉的病机是在阳虚的基础上,内外寒邪杂至,气血凝滞,湿邪㊁痰浊㊁瘀血㊁浊毒等形成有形的病理产物,积聚于肠道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言: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㊂ 治疗大肠息肉首先应当辨明机体阴阳之多寡,从而决定治疗的方向㊂黄元御在‘玉楸药解“中提出: 凡经络堙瘀㊁脏腑癥结 无非温气衰损,血分寒冱之故 悉宜肉桂,余药不能㊂ 清㊃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㊃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中记载: 感伤寒冷成积,宜干姜㊁柴胡㊁丁香㊁肉桂㊁附子,方用附子理中汤㊂ ‘王旭高医案㊃积聚门“言: 积聚之证,大抵寒多热少,虚多实少,桂枝㊁肉桂㊁吴茱萸为积聚之要药㊂ 申静[15]认为大肠息肉的核心病机为脾阳不足,用药以附子㊁桂枝㊁细辛㊁花椒等温热药为主㊂这些论述均指出扶阳对于治疗大肠息肉具有重要意义㊂扶阳法以补脾阳为主㊂脾位于中焦,主运化,升清降浊,与肺㊁肾密切相关㊂在治疗时可通过肺脾同调㊁补益脾肾以扶阳固本㊂在肺脾同调方面,可选择干姜㊁白术㊁黄芪㊁党参㊁肉苁蓉㊁补骨脂㊁鹿衔草等补脾益肺;在补益脾肾方面,可选择淫羊藿㊁补骨脂㊁附子等药物,以及参附汤㊁阳和汤㊁四逆汤等方剂[15]㊂总之,扶阳法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对于癌前病变的治疗十分有利㊂4.2多法消积,辨证施治‘素问㊃至真要大论“言: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㊂ 治疗大肠息肉应当8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在扶阳的基础上结合阴邪偏盛的不同,灵活选用祛湿化痰㊁祛瘀降浊㊁通腑行气㊁解毒抗癌等方法消积[17]㊂①祛湿化痰㊂‘丹溪心法“云: 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㊂ 痰湿凝聚是大肠息肉的一个重要病因,临床可用藿香㊁佩兰㊁黄连㊁薏苡仁㊁茯苓㊁炒白术㊁半夏㊁陈皮㊁厚朴等药化痰祛湿㊂张凤敏等[18]研究发现,白术㊁茯苓㊁薏苡仁㊁山药㊁白扁豆等中药可有效降低大肠息肉复发率㊂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术有效成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19]㊂②祛瘀降浊㊂叶天士认为: 久病必治络 谓病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㊂ 大肠息肉往往病程较长,凝滞血络,故在扶阳的同时,也应重视祛瘀降浊之法,临床可选用当归㊁莪术㊁三棱㊁三七㊁白及㊁桃仁等药物㊂名老中医谢晶日治疗大肠息肉重视从瘀论治,常用三棱㊁莪术㊁红花㊁丹参㊁赤芍等品祛瘀通络[20]㊂③通腑行气㊂大肠主传导,糟粕不能及时从魄门排出,蓄积于肠腑,容易生变,凡肠积之证,以通畅肠腑为要,使邪有出路㊂夏旭婷等[21]研究发现,枳实能够通过提高血清钙离子浓度以有效促进胃肠蠕动㊂曹强等[22]研究发现,大黄能够减轻炎性反应,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选用槟榔㊁枳实㊁厚朴㊁大黄等药以促进大肠蠕动㊂④解毒抗癌㊂为预防大肠息肉向癌症的方向发展,应及时截断转变的进程㊂阮善明等[23]研究发现,中医解毒法协同化疗能够上调结肠癌小鼠瘤体中C a s p a s e-3表达,下调瘤体中R O C K2㊁m T O R表达,表明解毒药物在延长生存期与促进肿瘤细胞凋亡㊁抑制肿瘤细胞增殖㊁抑制肿瘤侵袭转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㊂因此,治疗大肠息肉可酌加牡蛎㊁夏枯草㊁皂角刺等软坚消积,白花蛇舌草㊁山慈菇㊁龙葵㊁重楼等解毒邪,以防病情进展㊂在治疗时,还应注重调理气机㊂‘素灵微蕴㊃噎膈解“云: 肺与大肠表里同气,肺气化津,滋灌大肠㊂ 王少墨等[17]总结王庆其教授治疗大肠息肉的经验,指出枳实与桔梗合用可调节肠胃气机升降㊂此外,为避免过用扶阳药伤阴,可酌加石斛㊁沙参㊁麦冬㊁玉竹㊂5验案举隅患者,男,59岁,2021年4月20日初诊㊂主诉:便溏2年余㊂患者2019年7月饮食不适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4次,便溏,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示结肠息肉,病理回示直乙交界低级别管状腺瘤㊂其先后因大便次数增多于我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均诊断为结肠息肉;病理检查回报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㊂患者为求中医诊疗,遂来我院消化内镜科门诊就诊㊂5d前患者于我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示结肠息肉㊂患者为求中医诊疗,遂来消化内镜科门诊就诊㊂刻诊:患者2~3d 排便1次,便溏,质黏,饮食不节后加重,饭后腹痛,泻后痛减,脐周有凉感,体倦乏力,头身困重,口干口苦,纳一般,眠差,眠浅易醒,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边有齿痕,脉虚缓㊂既往患者无其他基础病㊂电子结肠镜检查示:结肠息肉㊂病理检查回报:横结肠低级别管状腺瘤,部分高级别管状腺瘤,切缘阴性㊂西医诊断:结肠息肉㊂中医诊断:泄泻(脾虚湿盛证)㊂治法:温补脾阳,健脾化湿㊂处方:炙黄芪12g,桂枝9g,麸炒白术9g,陈皮6g,麸炒薏苡仁9g,麸炒山药9g,煨木香6 g,莲子肉6g,荷叶9g,黄连片6g,黄柏9g,炙甘草6 g㊂水煎,每日1剂,早晚温服㊂忌食肥甘厚腻之物,嘱患者调畅情志㊂2021年5月20日二诊:服上方后患者1~2d排便1次,较前成形,质黏,脐周凉感较前缓解,体力较前稍增,头身困重感减轻,仍饭后腹痛,泻后痛减,伴口苦,矢气少,舌淡,苔薄白,齿痕较前减少,脉虚缓㊂在初诊方基础上,加用延胡索9g,茵陈9g,枳壳9g㊂煎服法如前㊂2021年6月24日三诊:服上方后患者1~2d排便1次,质可,脐周凉感㊁口干口苦等症状消失,体倦乏力㊁头身困重等症状较二诊减轻,舌淡,苔薄白,脉缓㊂二诊方去延胡索㊁枳壳,炙黄芪用量改为15g,麸炒山药用量改为12g㊂煎服法如前㊂之后在三诊方基础上加减治疗3个月,其间嘱患者戒酒,禁食生冷油腻之物,忌饮食不节,饮食以七分饱为宜,适当锻炼,并充分开导患者不要过分担忧息肉的复发㊂半年后,患者复查电子结肠镜,结果示:结直肠黏膜未见明显异常㊂按语:本案患者属于中老年人,2年前因泄泻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病理检查结果提示癌前病变,患者切除息肉后并未按医嘱戒酒,合理饮食,调畅情志㊂随后几年多次复查电子结肠镜均显示有息肉,部分息肉病理检查提示癌前病变程度较高,患者心理负担较大㊂患者结肠息肉日久,湿邪㊁痰浊㊁瘀血㊁浊毒相互搏结,变生大肠息肉㊂单纯内镜下切除息肉不能有效预防息肉复发㊂因此,在治疗上,桂枝㊁炙黄芪9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p作为君药,贯穿治疗始终㊂‘医方考“言: 以桂㊁附之辛热而治湿,犹之淖潦之地,得太阳曝之,不终朝而湿去㊂ 本方中,桂枝温阳化气;炙黄芪补脾益气;麸炒白术㊁麸炒薏苡仁㊁煨木香㊁陈皮健脾化湿,燥湿止泻;麸炒山药㊁莲子肉㊁炙甘草甘温补中,同时能佐助炙黄芪㊁桂枝补脾益气;荷叶能升发清阳,与春季相应,升阳止泻;黄连㊁黄柏燥湿止泻㊂患者大肠息肉病史较长,因此诸药剂量较小,便于久服㊂二诊时,患者因情志不畅,气机不通,出现腹痛㊁口苦等症,又恰逢春季,故在初诊方基础上,加用茵陈清肝㊁调畅情志,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枳壳行气通腑㊂治疗后,患者腑气通畅,矢气也逐渐正常㊂三诊时,患者仍体倦乏力,头身稍困重,稍增加黄芪㊁山药的剂量㊂服药后,患者阳气逐渐充足,五脏六腑功能恢复正常,阴邪难以凝聚,故复查结肠镜未见明显异常㊂6小结本文基于 阳化气,阴成形 理论,分析大肠息肉的病机为阳虚气化不足㊁阴津凝聚成积,强调在治疗上首先辨别阴阳,在扶阳的基础上,结合阴邪偏盛的不同,选用燥湿化痰㊁祛瘀降浊㊁通腑行气㊁积毒抗癌等方法消积,达到 六腑以通为用 的目的,阻止阴邪凝聚,截断大肠息肉向肠癌方向发展的道路㊂扶阳消积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祛除病邪,调节肠道内环境,使其不适合息肉的发生和发展,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思路㊂参考文献[1]谢建兴.外科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7.[2]覃弦,宋军,侯晓华.结直肠息肉内镜下诊断及治疗进展[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1,38(12):7.[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J].中华外科杂志,2020,58(8):561-585.[4]孟景春,王新华.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刘玉良.感悟‘黄帝内经“ 阳化气,阴成形 [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2):5185-5187.[6]许博文,李杰,曹璐畅,等.基于 阳化气,阴成形 理论探讨扶阳消阴法在肿瘤临证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20,61(9): 772-775,780.[7]陈焯平.论晚期肿瘤扶正治疗中的 温化 与 疏通 [J].中医杂志,2020,61(16):1452-1455.[8]闫思蒙,刘杨,麻树人,等.20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候类型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 20(6):760-761,772.[9]楚永庆,陈霞,李力,等.16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研究[J].中医杂志,2021,62(11):966-970.[10]谭滢,朱广辉,李杰,等.基于五期演变规律探讨 气阳郁闭 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与临床辨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5(9):960-964.[11]曹璐畅,王新苗,朱广辉,等.基于 阳虚毒结 论胃肠道肿瘤治阳五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28(8): 1359-1362.[12]梁国英,秦肆辉,李庆伟.大肠息肉术后复发中西医研究概况[J].医学研究杂志,2022,51(9):179-181. [13]杨文革,陈峭,张志杰,等.大肠息肉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32):4.[14]刘访,史仁杰,曹波.结直肠腺瘤的中医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27):5.[15]申静.乌梅丸治疗大肠息肉优势探讨[J].中国民间疗法, 2022,30(21):14-16.[16]张晓迪,李湧健.温阳法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6):3.[17]王少墨,王秀薇,姚怡,等.王庆其治疗大肠息肉经验[J].中医杂志,2016,57(15):1278-1280.[18]张凤敏,黄广文,胡庆昌,等.培土生金法防治腺瘤性大肠息肉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4(5): 650-654.[19]赵雪莲,王立柱,万新焕,等.白术的化学成分及其在大肠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1(18): 2613-2618.[20]梁国英,秦肆辉,李庆伟.谢晶日教授从瘀论治大肠息肉的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6(8):845-848.[21]夏旭婷,刘富林,王文凤,等.枳术丸对慢传输型便秘脾虚证模型小鼠肠道传导功能的影响[J].中医杂志,2020,61(19): 1725-1730.[22]曹强,郭亚菲,叶蕾蕾,等.大黄及其活性成分抗炎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22,53(22):7285-7294.[23]阮善明,沈敏鹤,王益,等.中医解毒法优化干预对B A L B/c 结肠癌小鼠总生存期及C a s p a s e-3㊁R O C K2㊁m T O R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6):1714-1718.(收稿日期:2023-01-29)[编辑:周荣荣]0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
中医药如何调理肠息肉患者的脾胃功能
中医药如何调理肠息肉患者的脾胃功能中医学认为,肠息肉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因此调理脾胃功能对于肠息肉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中医药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方法来调理脾胃功能,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如何调理肠息肉患者的脾胃功能。
一、脾胃功能的重要性中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气血的生化基础。
脾胃功能强健,可以保证食物充分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得以充分利用,同时气血运行顺畅,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而脾胃功能失调则可能导致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问题,并加重肠息肉的发展。
二、药膳调理1. 莲子粥:莲子具有补益脾胃、健脾止泻的作用,可以用于调理肠息肉患者的脾胃功能。
将莲子煮熟后,加入糯米一同煮粥,每天早晚各食用一次。
2. 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中医药中常用的补益脾肾、调理脾胃功能的药物。
肠息肉患者可根据医生的建议,适量使用六味地黄丸进行调理。
3. 山药红枣汤:山药和红枣是中医药中常用的健脾益胃食材,可以促进消化和吸收。
将山药和红枣一起煮汤,每日餐后适量饮用。
三、中药调理1. 二妙丸:二妙丸是一种中药制剂,具有健脾和胃、消肿和痛的功效。
肠息肉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适量使用二妙丸进行调理。
2. 保和丸:保和丸是中医药中常用的调理脾胃功能的草药制剂。
肠息肉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适量使用保和丸进行调理。
四、针灸调理针灸是中医药中常用的调理脾胃功能的疗法之一。
针灸可以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的流动,改善脾胃功能。
肠息肉患者可以寻找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进行针灸治疗,以改善脾胃功能。
总结起来,肠息肉患者的脾胃功能调理是中医药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药膳调理、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等多种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脾胃功能,促进肠息肉的康复。
然而,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在进行调理之前,患者应咨询医生的建议,并按照医嘱进行用药和治疗。
(字数:559字)。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大肠息肉切除术后50
福建中医药2022 年12 月第53 卷第12 期Fujian Journal of TCM December 2022,53(12)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大肠息肉切除术后50例吴玉树(莆田市中医医院,福建莆田 351100)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大肠息肉切除术后的疗效。
方法选取大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按照大肠湿热、热盛伤津、脾虚湿盛、气机郁滞4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2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疗效及随访12个月后复发率。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优于对照组的80.0%(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6.0%,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0.0%(P<0.05)。
结论在大肠息肉切除术后予以中医辨证论治,可以提高总有效率,减少复发率,疗效满意。
关键词:大肠息肉;辨证论治;大肠湿热;热盛伤津;脾虚湿盛;气机郁滞中图分类号:R26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0-338X(2022)12-0049-02莆田地区是胃肠道恶性肿瘤的高发地区,近年来随着胃肠镜技术的推广,更好地实现了对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大肠息肉非常多见,其中腺瘤型息肉更容易癌变,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此类息肉对预防大肠癌意义重大。
大肠息肉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HFEC)与氩离子凝固术(APC,俗称氩气刀)等。
以上治疗看似立竿见影,但是存在比较高的复发率。
2021年以来,笔者在胃肠内镜切除大肠息肉术后,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可减少大肠息肉复发,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西医诊断标准 大肠息肉诊断参照《实用内科学》[1]。
入组病例均经结肠镜检查证实存在结肠和(或)直肠息肉,并且已经行APC、EMR、ESD或HFEC切除,切除的息肉数目3~15枚,最大径0.2~1.8 cm。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扶阳消积法治疗大肠息肉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扶阳消积法治疗大肠息肉葛盛旺;姜璐;张云桐;张云松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24(32)8
【摘要】该文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认为“阳虚不能化气,阴津凝聚成积,内生息肉”是大肠息肉的根本病机,扶阳消积法作为预防大肠息肉复发的重要治疗方法,贯穿治疗过程始终。
【总页数】4页(P7-10)
【作者】葛盛旺;姜璐;张云桐;张云松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42
【相关文献】
1.基于“阳化气,阴成形”论扶阳活血法在冠心病的运用
2.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扶阳抑阴法在缓慢型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3.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阳闭阴开”的卵巢癌形成机制与温阳治法
4.从“阳化气,阴成形”探讨扶阳化阴法在肝癌临证中的运用
5.从“阳化气,阴成形”探讨扶阳法在肿瘤临床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肠息肉结肠息ppt课件
2017年04月06 日
大肠的解剖图
概念
大肠息肉(Cokic Polyp)是所有向肠腔突出 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前者 与癌发生关系密切,是癌前期病变,后者与癌 发生关系较少。由于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 容易区分,故常统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 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一步分类,因此临床 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不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 通常临床医生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统称为腺瘤。
症状体征
一:多数息肉起病隐匿,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一些较大的息肉可引起 肠道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粘液或粘液血便, 偶有腹痛,极少数大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一些患者可有长期便血或 贫血,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
二: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一些患者常因肠道 外症状就诊,切不可忽视,例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应考虑 Gardner综合征的可能,出现皮肤粘膜色素斑应考虑P-J综合征等,一些 作者指出,对可疑有息肉病的患者,即使家族无息肉病史,都应常规作 结肠镜检查以排除综合征的可能。
2、会引起肠狭窄。多发生在病变广泛、病程持续长达5-25年以上的结 肠息肉患者,其部位多见于左半结肠,乙状结肠或直肠。重时可引起肠 阻塞,在结肠炎出现肠狭窄时,要警惕肿瘤,鉴别良性恶性。
3、会引起肠穿孔。多为中毒性肠扩张的并发症,也可出现严重型,多 发生于左半结肠,皮质激素的应用被认为是肠穿孔的一个危险因素。伴 有腹泻、腹部压痛和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白细胞数增多,易并 发肠穿孔。
(三)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 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
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29)胃脘痛(胃癌前病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33)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39)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3)呕吐病(急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7)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术后、年老体弱者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体征:腹部改变为主,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可有压痛,或可触及包块;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活跃、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或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二)证候诊断1.气机壅滞证:腹胀如鼓,腹中转气,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恶心,呕吐,无矢气,便闭。
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实热内结证: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或有身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舌红,舌苔黄腻或燥,脉滑数。
3.脉络瘀阻证:发病突然,腹痛拒按,痛无休止,痛位不移,腹胀如鼓,腹中转气停止,无矢气,便闭。
舌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涩。
4.气阴两虚证:腹部胀满,疼痛,忽急忽缓,喜温喜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乏力,面白无华,或有潮热盗汗,舌淡或红,苔白,脉细弱或细数。
脾胃科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大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上的单个或多个赘生物。
以腹痛或腹部胀满不适,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或便血、便秘等为临床表现。
2.西医诊断: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腹痛、腹泻及粘液便或便秘、便血等症状或局部压痛体征。
也可无症状及体征。
(2)X线钡剂检查:根据病史、症状作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检出息肉,气钡双重造影更清晰。
(3)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最佳方法。
根据病史、症状作结肠镜检查,可检出息肉。
同时进行黏膜活检,有助于与其他赘生物鉴别和了解息肉的组织学类型。
(二)证候诊断1.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
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脉弦或涩。
2.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3.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虚或细涩。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湿瘀阻滞证治法: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推荐方药:平胃散合地榆散加减。
苍术、陈皮、地榆、槐花、茯苓、薏苡仁、莪术、丹参、赤芍、槟榔等。
2.肠道湿热证治法:清热解毒,行气化湿。
推荐方药: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地榆、槐花、枳壳、槟榔、当归、赤芍、黄芩、茯苓、蒲公英、薏苡仁、防风等。
3.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川芎、牛膝、薏苡仁、槐花、地榆、桔梗、甘草等。
结肠息肉中医病名刍议
结肠息肉中医病名刍议林寿宁1陈洋2林树元31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消化内科(广西南宁,530011);2广西中医药大学2011级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1);3浙江中医药大学2011级研究生(浙江杭州,310053)摘要:结肠息肉为消化内科常见疾病,目前中医对此病病名尚未达成统一认识,本文从中医病名的要素出发,对其可能的病名进行辨析,提出本病中医病名应为“大肠息肉”,并从源流、内涵、象类等方面对本病名进行深入探讨,认为“大肠息肉”符合结肠息肉的发病特点及病机本质。
关键词:结肠息肉;中医病名;大肠息肉结肠息肉是西医疾病名称。
该病为临床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指结肠黏膜表面向肠腔内突出的赘生物。
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无任何特殊不适,或仅表现为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性状改变及便血等,需依赖结肠镜观察或X线钡剂灌肠检查做出临床诊断。
目前,中医对于本病病名尚无统一认识,根据临床症状或病症特点,或可将其归入“腹痛”、“肠澼”、“肠覃”、“泄泻”、“便秘”、“便血”、“积聚”、“肠瘤”、“息肉痔”等病范畴。
由于没有规范的中医病名,既不利于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开展,也不利于对本病的科学研究。
基于此,笔者试对结肠息肉中医病名的认识谈谈看法。
中医学对疾病的病名的命名,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以症状命名,如咳嗽、腹痛;以病机命名,如感冒、痹病;以病位与病机结合命名,如肺胀;以病理特点命名,如痰饮、癌症、积聚。
在这些病名中,有的病名为中医所特有,如痰饮、痹病等;有的则是中医与西医共用,如癌症、骨折等。
可见,中医病名并不排斥西医病名,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反映中医对疾病的认识特点。
在中西医学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信息相互交汇的今天,如果能用一个病名特指某种疾病,就更方便学术交流。
那么,前述对结肠息肉的中医病名的称谓是否合理?笔者试作分析。
“肠覃”。
有学者提出以此名作为大肠息肉病名,肠覃一词出自《灵枢・水胀》:“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则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
肠息肉的中药方_肠息肉便黑便中药方
肠息肉的中药方_肠息肉便黑便中药方肠息肉的发生率是很高的,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大多都是发生在男性身上的,是会给患者带来很多不适的症状,有些甚至还会恶变,对人的生命威胁很大,需要及时治疗,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肠息肉的中药方吧,仅供大家参考。
肠息肉的中药方一、内治法,采用辨证论治:1.湿热下注:治法:清热利湿,理气止血。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
黄连1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栀子8克,茯苓12克,地榆炭10克,大小蓟各10克,枳壳8克。
若便秘加炒决明15克。
2.气滞血瘀: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散结。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20克,全当归10克,赤芍15克,地龙六条,川芎10克,桃红各12克,牛膝10克,穿山甲8克。
腹胀、肛门下坠加枳实10克,木香8克。
3.脾虚气滞:治法:温中健脾,理气散瘀。
方药:良附丸加味。
高良姜15克,制香附15克,制黄芪20克,炒枳实8克。
便时带血加赤石脂15克,血余炭6克。
4.寒凝结滞:治法:温中散寒,理气利湿。
方法:金匮肾气丸加减。
熟地15克,生地15克,山药10克,泽泻8克,茯苓12克,桂枝8克,制附片6克,山茱萸10克,木香10克。
腹痛者加白芍15克,甘草8克。
二、专方验方:乌梅、五倍子、五味子、牡蛎、夏枯草、浮海石、紫草各15克,水煎浓汁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
三、其它疗法:1.灌肠法:中药煎剂经肛门灌注于直肠内,保留2~4小时,可对局部直接发挥作用。
近些年来常用的灌肠方有复方青白散,药用青黛、白芷、白芍、白术、白头翁、黄柏、薏苡仁等煎汤或研细末用。
水煎浓汁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
2.结扎法:是中医治疗直肠息肉的常用方法,局部麻醉后在窥镜下钳夹息肉蒂部,用粗丝线进行结扎,使其缺血坏死脱落,达到治愈目的。
肠息肉吃什么水果好第一种水果是菠萝,菠萝中含有可以分解蛋白质,可以溶解在组织中阻塞的血液凝块的合纤维蛋白,在手术之后吃一些菠萝可以助于疏通还有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起到消炎,消肿的功效,另外菠萝还有助消化,利尿的作用,在术后吃菠萝对身体很好。
中医治疗肠息肉的方法
中医治疗肠息肉的方法
中医治疗肠息肉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用和针灸等。
1. 中药内服: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调理肠胃等作用的中药进行内服。
常用的中药包括红霉素、石斛、生大黄、大黄、郁金、桃仁、莪术等。
2. 中药外用:选用一些具有化痰、散结、消肿等作用的中药进行外用。
常用的方法包括熏洗、湿敷、贴敷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柏叶、半夏、甘遂、穿山甲片等。
3. 针灸:通过针刺经络和穴位,调整人体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胃脘、大肠俞、脾俞等。
需要说明的是,肠息肉是一种病理性疾病,治疗方法需要以医生的指导为准。
同时,中医治疗需要辅助其他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对于患有肠息肉的患者,应该及时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大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上的单个或多个赘生物。
以腹痛或腹部胀满不适,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或便血、便秘等为临床表现。
2.西医诊断: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腹痛、腹泻及粘液便或便秘、便血等症状或局部压痛体征。
也可无症状及体征。
(2)X线钡剂检查:根据病史、症状作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检出息肉,气钡双重造影更清晰。
(3)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最佳方法。
根据病史、症状作结肠镜检查,可检出息肉。
同时进行黏膜活检,有助于与其他赘生物鉴别和了解息肉的组织学类型。
(二)证候诊断
1.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
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脉弦或涩。
2.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3.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虚或细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瘀阻滞证
治法: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推荐方药:平胃散合地榆散加减。
苍术、陈皮、地榆、槐花、茯苓、薏苡仁、莪术、丹参、赤芍、槟榔等。
2.肠道湿热证
治法:清热解毒,行气化湿。
推荐方药: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地榆、槐花、枳壳、槟榔、当归、赤芍、黄芩、茯苓、蒲公英、薏苡仁、防风等。
3.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川芎、牛膝、薏苡仁、槐花、地榆、桔梗、甘草等。
4.脾虚夹瘀证
治法: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和化积丸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莪术、煅瓦楞子、丹参、三七、槟榔等。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
(三)针灸治疗
1.针刺治疗
主穴: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血海。
配穴:湿瘀阻滞证配阴陵泉、丰隆;肠道湿热证配合谷、内庭、阴陵泉;
气滞血瘀证配太冲、阳陵泉;脾虚夹瘀证配脾俞、足三里、关元。
操作方法:患者取卧位或坐位,使用0.40×50mm毫针,取主、配穴进行治疗,根据穴位部位不同选择进针角度及深度,根据病情使用补、泻手法,留针30分钟。
疗程: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
一般治疗3~4个疗程。
2.艾灸治疗
穴位选择:关元、天枢、大肠俞。
灸法:艾条灸30分钟,艾罐灸30分钟。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每处灸30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疗程:每天1次,每次2个部位。
10天为1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
(四)中药肠道水疗
术后5日后可进行中药肠道水疗。
证候偏于湿热者,治宜清热除湿,导滞止痛。
推荐方药:白头翁汤合香连丸加减。
白头翁、秦皮、黄连、木香、地榆、槐花、赤芍、苍术、延胡索、冰片等。
使用结肠途径治疗仪进行水疗或保留灌肠,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治疗
1~2个疗程。
证候偏于湿瘀者,治宜除湿导滞,清热活血。
推荐方药:平胃散合香连丸加减。
苍术、陈皮、黄连、木香、茯苓、槐花、丹参、地榆、赤芍、冰片等。
使用结肠途径治疗仪进行水疗或保留灌肠,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治疗1~2个疗程。
(五)外治法
1.穴位注射疗法
主穴:大肠俞、天枢、三阴交、足三里、上巨虚。
配穴:湿瘀阻滞证配血海、丰隆;肠道湿热证配下巨虚;气滞血瘀证配太冲、膈俞;脾虚夹瘀证配脾俞、血海。
药物: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
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用5ml注射器,选择上述药液其中一种,吸取4ml。
刺入穴内,探得针感后,回抽无血,缓慢注入药液,每穴注射1ml。
主、配穴可轮换搭配使用。
疗程:每2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
一般治疗2~3个疗程。
2.贴敷疗法
常用的穴位、药物和贴敷方法:
常用穴:神阙、天枢、关元。
辨证用药
(1)湿瘀阻滞证:薏苡仁、苍术、当归、赤芍、川芎、冰片各等份,研细末。
(2)肠道湿热证:黄芩、黄连、茯苓、冰片各等份,研细末。
(3)气滞血瘀证:当归、赤芍、延胡索、香附、冰片各等份,研细末。
(4)脾虚夹瘀证:党参、黄芪、川芎、桃仁、红花、冰片各等份,研细末。
操作方法:在调配好的中药粉末中加入适量凡士林或蜂蜜调成膏状,做成直径约0.5cm的药饼,用胶布固定于所选穴位上。
贴药后留置8小时。
敷药后局部皮肤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
疗程:每次选1~2个穴位。
每日换药1次,10天为1疗程,一般为1~3个疗程。
3.埋线疗法
主穴:大肠俞、天枢、三阴交、足三里、上巨虚。
配穴:湿瘀阻滞证加血海、丰隆;肠道湿热证加下巨虚;气滞血瘀证加太冲、膈俞;脾虚夹瘀证加脾俞、血海。
操作方法:将已消毒的羊肠线置入注射器针头内,局部消毒后快速刺入穴位,将羊肠线推入穴位皮下或肌层。
疗程:10天/次,一般治疗4~5次。
(六)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针灸治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器、足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电磁治疗仪等,与外治法结合治疗。
(七)护理调摄
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食、饮食指导、情志调摄及健康教育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临床痊愈: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或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显效: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或体征明显改善;
有效: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或体征均有好转;
无效: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或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2.疾病疗效评价: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制定。
临床治愈:息肉消除,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显效:息肉消除,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
有效:息肉部分消除,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
无效:息肉未消除,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好转。
3.中(远)期疗效评价:
治愈:半年内息肉、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复发。
无效:半年内息肉复发,临床症状及体征反复。
(二)评价方法
1.评价中医证候疗效根据治疗前后症状及舌脉的变化评价。
2.疾病疗效评价采用内镜观察及症状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3.中(远)期疗效评价采用内镜观察及症状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