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科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大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上的单个或多个赘生物。以腹痛或腹部胀满不适,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或便血、便秘等为临床表现。
2.西医诊断: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腹痛、腹泻及粘液便或便秘、便血等症状或局部压痛体征。也可无症状及体征。
(2)X线钡剂检查:根据病史、症状作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检出息肉,气钡双重造影更清晰。
(3)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最佳方法。根据病史、症状作结肠镜检查,可检出息肉。同时进行黏膜活检,有助于与其他赘生物鉴别和了解息肉的组织学类型。
(二)证候诊断
1.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脉弦或涩。
2.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3.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虚或细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瘀阻滞证
治法: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推荐方药:平胃散合地榆散加减。苍术、陈皮、地榆、槐花、茯苓、薏苡仁、莪术、丹参、赤芍、槟榔等。
2.肠道湿热证
治法:清热解毒,行气化湿。
推荐方药: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地榆、槐花、枳壳、槟榔、当归、赤芍、黄芩、茯苓、蒲公英、薏苡仁、防风等。
3.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川芎、牛膝、薏苡仁、槐花、地榆、桔梗、甘草等。
4.脾虚夹瘀证
治法: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和化积丸加减。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莪术、煅瓦楞子、丹参、三七、槟榔等。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
(三)针灸治疗
1.针刺治疗
主穴: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血海。
配穴:湿瘀阻滞证配阴陵泉、丰隆;肠道湿热证配合谷、内庭、阴陵泉;
气滞血瘀证配太冲、阳陵泉;脾虚夹瘀证配脾俞、足三里、关元。
操作方法:患者取卧位或坐位,使用0.40×50mm毫针,取主、配穴进行治疗,根据穴位部位不同选择进针角度及深度,根据病情使用补、泻手法,留针30分钟。
疗程: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3~4个疗程。
2.艾灸治疗
穴位选择:关元、天枢、大肠俞。
灸法:艾条灸30分钟,艾罐灸30分钟。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处灸30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疗程:每天1次,每次2个部位。10天为1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
(四)中药肠道水疗
术后5日后可进行中药肠道水疗。
证候偏于湿热者,治宜清热除湿,导滞止痛。
推荐方药:白头翁汤合香连丸加减。白头翁、秦皮、黄连、木香、地榆、槐花、赤芍、苍术、延胡索、冰片等。
使用结肠途径治疗仪进行水疗或保留灌肠,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治疗
1~2个疗程。
证候偏于湿瘀者,治宜除湿导滞,清热活血。
推荐方药:平胃散合香连丸加减。苍术、陈皮、黄连、木香、茯苓、槐花、丹参、地榆、赤芍、冰片等。
使用结肠途径治疗仪进行水疗或保留灌肠,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治疗1~2个疗程。
(五)外治法
1.穴位注射疗法
主穴:大肠俞、天枢、三阴交、足三里、上巨虚。
配穴:湿瘀阻滞证配血海、丰隆;肠道湿热证配下巨虚;气滞血瘀证配太冲、膈俞;脾虚夹瘀证配脾俞、血海。
药物: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
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用5ml注射器,选择上述药液其中一种,吸取4ml。刺入穴内,探得针感后,回抽无血,缓慢注入药液,每穴注射1ml。主、配穴可轮换搭配使用。
疗程:每2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
2.贴敷疗法
常用的穴位、药物和贴敷方法:
常用穴:神阙、天枢、关元。
辨证用药
(1)湿瘀阻滞证:薏苡仁、苍术、当归、赤芍、川芎、冰片各等份,研细末。
(2)肠道湿热证:黄芩、黄连、茯苓、冰片各等份,研细末。
(3)气滞血瘀证:当归、赤芍、延胡索、香附、冰片各等份,研细末。
(4)脾虚夹瘀证:党参、黄芪、川芎、桃仁、红花、冰片各等份,研细末。
操作方法:在调配好的中药粉末中加入适量凡士林或蜂蜜调成膏状,做成直径约0.5cm的药饼,用胶布固定于所选穴位上。贴药后留置8小时。敷药后局部皮肤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
疗程:每次选1~2个穴位。每日换药1次,10天为1疗程,一般为1~3个疗程。
3.埋线疗法
主穴:大肠俞、天枢、三阴交、足三里、上巨虚。
配穴:湿瘀阻滞证加血海、丰隆;肠道湿热证加下巨虚;气滞血瘀证加太冲、膈俞;脾虚夹瘀证加脾俞、血海。
操作方法:将已消毒的羊肠线置入注射器针头内,局部消毒后快速刺入穴位,将羊肠线推入穴位皮下或肌层。
疗程:10天/次,一般治疗4~5次。
(六)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针灸治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器、足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电磁治疗仪等,与外治法结合治疗。
(七)护理调摄
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食、饮食指导、情志调摄及健康教育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临床痊愈: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或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显效: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或体征明显改善;
有效: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或体征均有好转;
无效: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或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2.疾病疗效评价: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制定。
临床治愈:息肉消除,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显效:息肉消除,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
有效:息肉部分消除,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
无效:息肉未消除,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好转。
3.中(远)期疗效评价:
治愈:半年内息肉、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复发。
无效:半年内息肉复发,临床症状及体征反复。
(二)评价方法
1.评价中医证候疗效根据治疗前后症状及舌脉的变化评价。
2.疾病疗效评价采用内镜观察及症状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3.中(远)期疗效评价采用内镜观察及症状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