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教学案(练习)[苏教版必修四]
高中语文 4.14秋声赋精品学案 苏教版必修4
《秋声赋》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知人论世,回忆有关欧阳修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2、学习文章用各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写作特点二、预习内容1、走进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四岁丧父,家境贫困,读书刻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后以右正言(谏官)充任知制诰(主管给皇帝起草诏令)。
由于上疏为先后被排挤出朝的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名臣分辩,被贬为滁州太守。
后又知扬州、颍州,再回朝廷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
晚年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高官,死后追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唐代古文运动传统,被公认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尤以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秋声赋》作于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这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
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
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
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
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1、复习学过的有关于秋天的诗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璟《浣溪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课文《秋声赋》教案
《秋声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秋声赋》全文;(2)了解作者欧阳修及其写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文中描绘的秋声及其意境;(2)学会通过文中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秋天的感知和热爱;(2)引导学生领悟自然之美,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秋声赋》;(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2)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秋声赋》全文;(2)作者欧阳修的简介;(3)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4)针对文中难点内容的解释和示例。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秋声赋》;(2)查找作者欧阳修的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3)准备笔记本,用于课堂记录和课后复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写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秋声赋》,提问学生对“秋声”的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2)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认读。
3. 翻译课文:(1)学生互译课文,解决字词难题;(2)教师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解释难点内容;(3)学生记录重点字词和难点解释。
4. 分析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教师强调课后背诵课文和复习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秋声赋》;2. 复习本节课学习的生僻字词和修辞手法;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考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秋声赋教学案[苏教版必修四]
秋声赋教教案 [苏教版必修四 ]《秋声赋》教案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掌握要点词语。
2、学习本文描摹抽象事物的手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文题知识1、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暮年号六一居士。
幼年丧父,家境贫穷,念书勤苦,宋仁宗天圣八年( 1030)中进士,后任知制诰(主管给皇帝草拟诏令)。
后贬为滁州太守,后又知扬州、颖州,再回朝廷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
暮年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高官,死后追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欧阳修继承唐朝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弘扬唐朝古文运动传统,被公以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尤以散文对后代影响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2、欧阳修为人刚直,敢于直言,但他的一世千辛万苦,宦海升沉 20 多年, 20 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0 岁再度因参加“庆历新政”被贬滁州; 48 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告,几乎出知同州。
他原来体弱多病,40 岁就鹤发萧疏了。
固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从头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感觉心力交瘁,所在这篇53 岁时写成的《秋声赋》表露出了这类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
3、赋: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重视于经过全力描述光景抒发生者的主观感情。
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三、文本研习(读·品·想·议)1、作者是怎样描摹秋声的?2、经过叹息秋声,作者抒发了什么感触?四、学致使用请模仿本文化抽象为形象的写法,从“春之声 /夏之声 /冬之声”任选一个加以描摹。
五、课下作业:概括整理,落实文言基础(要点实、虚词,要点语句)六、知识链接★ 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秋声赋》必修四教案
《秋声赋》必修四教案第一篇:《秋声赋》必修四教案《秋声赋》教案【教学目标】1、文章用各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
2、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
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
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
比如本单元中学习的登高(唐?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雨霖铃(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
那么,在欧阳修的笔下秋天又是怎样一幅场景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他的《秋声赋》(板书题目)。
二、相关知识回忆与补充1、赋:回忆“赋”作为一种文体,它的定义和特点。
(可以结合学过的《阿房宫赋》和《赤壁赋》以及导学练内容提问一两个同学)2、欧阳修:回忆有关作者欧阳修的文学常识,请学生读一下课下注释,并作适当补充。
3、补充文题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
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
就是在这种情绪驱动下,写出了这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
三、研读课文探究一:本文写作手法,通过文章的具体讲解来感知文章化虚为实,多种修辞手法描写秋声的好处和作用第一段:上节课我们已经把整篇文章进行了预习,初步掌握了文章的意思。
这节课我们着重来探究几个问题,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课后练习二中提到清代人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
”请谈谈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题目内容让一个学生阅读大家思考)1、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大,同学们感觉无处下手,那我们首先从文中找到具体描写“秋声”的语句,再加以分析。
2019《滕王阁序》《秋声赋》教案和练习(苏教版必修四)精品教育.doc
《滕王阁序》《秋声赋》教案和练习(苏教版必修四)《滕王阁序》[学习目标]1. 文言知识及典故。
2. 情景交融的写法。
3. 清新藻丽的初唐骈文文风。
[学习过程]一、作者介绍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他凭着横溢的才华,怀着“兼济天下”的远大的抱负,走上了坎坷而险恶的仕途。
恃才傲物的他,与官场很难相融,仿佛宦海泛梗、风中转蓬。
他先是因为戏檄英王鸡而被赶出沛王府,接着又因擅杀官奴被判处死刑。
幸好后来遇到大赦,保住了性命。
他虽死里逃生,但他的父亲却因此被贬到偏远的交阯(今越南)做地方官。
上元二年(675)春,王勃离开龙门老家,南下探父,途经洛阳、扬州、江宁,九月初到达洪州。
恰逢重阳佳节,洪州都督广邀宾朋,大宴滕王阁。
王勃也在被邀之列。
于是,创作了这一传诵千古的骈文名篇。
二、骈文介绍是魏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骈文本义即是对偶文的意思,是从中国古代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演变来的。
骈文的主要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
在声韵上,骈文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
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三、文本研习1. [提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都写了哪些内容?文章先介绍滕王阁的所在地:就在汉代的豫章故郡,现在的洪州府。
地属翼轸两星的分野,土地一直延伸和衡山、庐山相接。
以三江为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整个楚地,又连接着瓯越之地。
像这样介绍地理位置的写法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作者没有从简单的区域位置去写,而是从整个宇宙的角度去写,从全中国的角度去写。
仿佛把每个读者带到云端,从高空鸟瞰整个洪州的山水,鸟瞰壮丽的滕王阁。
这种大起笔,大落笔,使滕王阁一下就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恢弘气势。
但看这几句起语,就能知道下文的不俗了。
如此灵秀的地方,当然会产生杰出的人物。
下文很自然的由自然情况过渡到对人的描写,赞美这里俊才飞驰,而所有的这些俊美的人此时都在都督的府中。
高中语文(秋声赋)示范教案 苏教版必修4 教案
秋声赋从容说课在欣赏了唐诗宋词的优美语言、意境,感受到了数位诗人词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之后,本课重点放在对由自然景物而激发的对人生的感慨的探究上。
研读文本,反复诵读,引领学生领悟欧阳修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的巧妙手法,同时从人生的追求与能力、智力的关系,人生的感忧与生命的久暂的关系方面,去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哲思。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将无形的事物写得有形有色、具体可感的手法。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领悟本文由自然事物的描绘而引出的感慨,思考作者得出的人生哲理是否道理充分,有积极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欧阳修,学习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学习欧阳修将无形的事物写得有形有色、具体可感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1.研习文本,通过词语的解释、活用的归类、句式的理解,把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2.探究文本,讨论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
3.比较阅读,提高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2.体味由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又要辩证地看待古人的思想中存在的消极颓废的部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在中国的文化传统、生活经验中,哪个季节最令人伤感忧郁?——是秋。
秋天的心,就是“愁”。
但是,我们都学习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请背诵一下这首词。
(师生共同背诵)师大家想一想,这首词写“秋”的部分诗句是——生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物霜天竞自由。
师在毛泽东笔下,这番秋景的特点如何?生是色彩缤纷的。
生是生机勃勃的。
师毛泽东为什么能把这秋景写得色彩缤纷、生机勃勃呢?生因为毛泽东要去开展革命斗争,他胸怀着“指点江山”的壮志,要领导中国人民主宰沉浮。
师总之一句话:心境决定情境。
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写的那样:多媒体课件展示: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声赋教案苏教版必修4
秋声赋总体设计教材概述《秋声赋》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散文代表作之一。
把此文与第一专题的“经世济民”板块作对比,儒家传统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
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
接着,用多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
然后,作者引出与童子对话,从浮想联翩,又回到现实,寻根溯源,探究秋声所以形成的缘由,并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和议论,委婉地表露了自己的心绪。
在写法上,本文把写景、抒情、记事、议论熔为一炉,浑然天成。
教学时应以体味作者复杂的人生感悟为重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理解文本的主旨。
必须指出的是,宋代正是儒释道三教(此处仅指哲学思想,与宗教无关)融合的时期,在独善其身时往往身上表现出道家的思想,如文中的“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即可表现出这一点,这个在宋代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在传授时不须讳言。
思路方法设计思路:首先要扫除阅读上的障碍,作为一篇时文(赋),学生不借助工具书而想读懂它的确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本;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主旨,挖掘文本中存在的语文因素,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进一步向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探究刘禹锡同题文以及南宋末词人蒋捷《声声慢·秋声》词,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CAI课件,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诵读全文3遍,做好背诵的准备。
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1.学习作者描摹抽象事物的方法。
学习作者渲染环境气氛的技巧。
2.《秋声赋》是赋体散文,语言简约抽象,学生借助注释粗通其意,通过分组讨论弄懂文章;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在层次,进而把握文本主旨。
最后进行比较阅读。
3.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语文必修四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三《秋声赋》最新同步教案8
语文必修四专题三版块三苏教版最新同步教案《秋声赋》最新同步教案7一、教学内容分析《秋声赋》是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作品,其中对秋声的描绘,可谓古代散文中的经典。
本课旨在让学生领会作者将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具体可感的手法,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并从不同角度鉴赏文本,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及鉴赏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新课改后的高中学生,渴望表现的欲望和自主探究的欲望很强烈,但对文言文,绝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感兴趣,学习只停留在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上,背诵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难题,至于感悟鉴赏方面,更为薄弱。
三、设计思想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反复的诵读中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提高鉴赏能力。
本文总的教学原则是,以读为主,自主学习,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掌握本文当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②学习欧阳修将无形的秋声转化为种种可见的视觉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①初读整体感知,通过词语的解释,古今异义及活用的归类,把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②悟读研习文本,理解文意。
③议读理清文清的思路,讨论文章所蕴涵的情感。
④赏读多角度鉴赏文本,提高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热爱生的情感,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点点滴滴独特的审美感悟。
②体味作者由秋声引发的人生感叹。
联系背景,辩证看待其思想中消极的内容。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①学习用多种比喻描摹无形的秋声的手法。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作者由无形的秋声而引发的人生感叹。
教学难点①多角度鉴赏文本。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前人在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风格时说:(屏显)“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
欧如澜,既欧阳修散文“起伏而多致”的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欧阳修的散文《秋声赋》,具体感受其散文“如澜”的风格。
(二)初读感知课文1、给生字词注音,扫除朗读障碍。
2012苏教版必修四《秋声赋》word教案
秋声赋欧阳修一、联想导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遭中》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了解的写作特点。
三、走近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
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四、简介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
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
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
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五、了解文体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六、研读文本(一)研读第一段1、第一自然段是描绘的什么?用何方法描绘的?该事物具有什么特点?明确:描绘秋声。
比喻的方法。
悲。
2、落实重要词句,翻译全段。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於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我正在夜里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仔细倾听,说道:“奇怪啊!”起初听起来是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那声音)奔腾澎湃起来,好像江河夜间波涛汹涌,暴风雨骤然来临,(那声音)碰到物体就发出金属撞击时的铿锵之声,又如同开赴敌阵的士兵,口中衔枚疾进,听不到如何号令,只有人马行走的声音。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三《秋声赋》最新同步教案2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秋声赋》最新同步教案《秋声赋》教案2【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描写等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
2、体会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采用多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感情。
【过程设计】:[导入]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的一篇散文《秋声赋》,对于欧阳修,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为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他的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记》,应当还记得其中的一些名句。
(学生背出其中的一些句子)作为北宋文坛第一人,欧阳修的“诗、词、散文俱为一时之冠”,尤其是他的散文“极善摹景状物,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你看他把并不怎么出色的滁州山水写得那么有声有色、多彩多姿,令人神往。
他的这篇《秋声赋》后人的评价也是相当高的,《古文观止》的编者清代的吴楚材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
”(投影)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他笔下的“秋天的声响”,是如何的“形色宛然,变态百出”的。
[诵读]一个学生读课文,教师和学生点评字词读音与断句。
[问题1]本文的题目是“秋声赋”,顾名思义,就是写“秋天的声响”的,那么文中哪些段落写的是秋天的声音?(学生读出)“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分析]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的意思明确:起初好像是细雨微风,突然发也奔腾砰湃的声音,好像是深夜里波涛惊响,又好像是狂风暴雨猛烈袭来,碰到别的物体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好像是金属碰撞发出的声音,又像是奔袭敌营的军队,听不到指挥的号令,只听到人的“沙沙”的脚步声和马蹄的“得得”声。
下面我们来听一段录音,看看你描述的像不像。
(播放视频)是不是描写的“宛然在目”?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像细雨微风、像波涛夜惊、像狂风暴雨、像金属相击、像军队奔袭,连用了五个比喻来描写写出了秋声的忽快忽慢、忽强忽弱、忽大忽小、忽隐忽显,算不算是变化多端呢?可见吴楚材他们的评价一点也不过份啊。
秋声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秋声赋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吴艳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品味本赋的语言特点,体味作者历尽沧桑之后透悟的淡泊的心境。
2 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3把握如何把抽象无形的东西写得具体可感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品味本赋的语言特点,体味作者历尽沧桑之后透悟的淡泊的心境。
教学难点:把握如何把抽象无形的东西写得具体可感课型:讲读结合,研讨为主,品味为辅。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二课时一、导入课文: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
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
记得我们学习《长亭送别》的时候欣赏到这样的句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最,总是离人泪”,同时也提及它化用于范仲淹的《苏幕遮》,当时我们要求大家去查,下面我们检查一下,看看哪位同学真得去查了?(学生背诵,师总结)。
其实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还有很多,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比如马致远的《秋思》(齐背)。
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二、自由朗读课文:下面我们先从头至尾把文章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三、研读课文1-2小节:1、齐答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答:第一、二段。
2、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秋声(齐读)。
找找看,在这一段中哪些词是描写秋天的?这些词写出了秋声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写出秋声的这些特点的?比喻本体是秋声,喻体是波涛夜惊;赴故之兵。
3、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生可能答)秋之状问:这一段从表达方法上看又可分为两部分哪两部分?答:从“秋之为状---余烈”是描写,后面是议论。
师:从字面上看第一部分是写秋之状,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色、容、气、意问:秋之意是什么?这四个字里面又体现了一个怎样的过程?答:神韵由形到神的过程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写秋之状,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滕王阁序》《秋声赋》教案和练习(苏教版必修四)-精选文档
《滕王阁序》《秋声赋》教案和练习(苏教版必修四)《滕王阁序》[学习目标]1. 文言知识及典故。
2. 情景交融的写法。
3. 清新藻丽的初唐骈文文风。
[学习过程]一、作者介绍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他凭着横溢的才华,怀着“兼济天下”的远大的抱负,走上了坎坷而险恶的仕途。
恃才傲物的他,与官场很难相融,仿佛宦海泛梗、风中转蓬。
他先是因为戏檄英王鸡而被赶出沛王府,接着又因擅杀官奴被判处死刑。
幸好后来遇到大赦,保住了性命。
他虽死里逃生,但他的父亲却因此被贬到偏远的交阯(今越南)做地方官。
上元二年(675)春,王勃离开龙门老家,南下探父,途经洛阳、扬州、江宁,九月初到达洪州。
恰逢重阳佳节,洪州都督广邀宾朋,大宴滕王阁。
王勃也在被邀之列。
于是,创作了这一传诵千古的骈文名篇。
二、骈文介绍是魏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骈文本义即是对偶文的意思,是从中国古代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演变来的。
骈文的主要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
在声韵上,骈文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
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三、文本研习1. [提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都写了哪些内容?文章先介绍滕王阁的所在地:就在汉代的豫章故郡,现在的洪州府。
地属翼轸两星的分野,土地一直延伸和衡山、庐山相接。
以三江为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整个楚地,又连接着瓯越之地。
像这样介绍地理位置的写法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作者没有从简单的区域位置去写,而是从整个宇宙的角度去写,从全中国的角度去写。
仿佛把每个读者带到云端,从高空鸟瞰整个洪州的山水,鸟瞰壮丽的滕王阁。
这种大起笔,大落笔,使滕王阁一下就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恢弘气势。
但看这几句起语,就能知道下文的不俗了。
如此灵秀的地方,当然会产生杰出的人物。
下文很自然的由自然情况过渡到对人的描写,赞美这里俊才飞驰,而所有的这些俊美的人此时都在都督的府中。
秋声赋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秋声赋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预习单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把萧森凄清的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的艺术技巧。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
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2)、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
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
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
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3)、文学常识--赋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二、学习过程〔一〕导入并检查预习选取一些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给加点词语注音,并在文中标注到位。
悚(sǒng)然萧飒(sà)鏦(cōng)鏦铮(zhēng)铮砭(biān)人肌肤载戕(qiān g)贼活动单(二)重点文言知识1、通假字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2、古今异义如赴敌之兵(兵,古义;军队。
今义:士兵。
)金铁皆鸣(金铁,古义;兵器。
今义;金属名)3、词类活用欧阳子方夜读书(名词作状语)春生秋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4、文言句式胡为而来哉?(胡……哉:疑问句式,为什么呢)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所以。
,乃。
;固定句式,用来。
是。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奈何。
:固定句式,为什么。
)二、探究思考:1,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秋声的?明确;秋声比喻的方法2、作者对秋声的摹写,是用一连串的比喻借有形之声写无形之声的妙处,这些妙处何在?明确;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
《滕王阁序》《秋声赋》教案和练习(苏教版必修四)_
《《滕王阁序》《秋声赋》教案和练习(苏教版必修四)_》摘要:山原旷其盈视 B 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舸舰弥津下列语句都含有“穷”下列判断正确是()①响穷彭蠡滨②穷且益坚③穷睇眄天④岂效穷途哭①与②相③与④也相B ①与④相②与③不相①与③相②与④也相①②③④不相出与例句对偶句结构相项()例句披绣闼俯雕甍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望长安日下目吴会云 3 对下列语句分析不正确项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前“望”作“声望”“名誉”讲“望”作“期望”“指望”讲,(该句状语置其余定语置) 9 (“星星”理有误应指斑斑白发) 0 B(“骇”作动词思是感到惊异其余皆作“满”讲)(①与③“穷”都作“尽”讲②与④“穷”都作“困厄处境艰难”讲)(都动宾结构) 3 (应是虚实结合)()放眼远望辽阔山原充满视野迂回河流湖泊使人看了惊叹《滕王阁序》 [学习目标] 言知识及故情景交融写法3 清新藻丽初唐骈风[学习程] 、作者介绍王勃(69~675)子安降州龙门(现山西河津)人初唐学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他凭着横溢才华怀着“兼济天下”远抱走上了坎坷而险恶仕途恃才傲物他与官场很难相融仿佛宦海泛梗、风蓬他先是因戏檄英王鸡而被赶出沛王府接着又因擅杀官奴被判处死刑幸遇到赦保住了性命他虽死里逃生但他父亲却因被贬到偏远交阯(今越南)做地方官上元二年(675)春王勃离开龙门老南下探父途洛阳、扬州、江宁九月初到达洪州恰逢重阳佳节洪州都督广邀宾朋宴滕王阁王勃也被邀列是创作了这传诵千古骈名二、骈介绍是魏晋以出现种新体又称骈俪骈义即是对偶思是从国古代种修辞手法演变骈主要特是要通句法结构相对称词语对偶声韵上骈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重藻饰和用三、研习 [提问]作者然段都写了哪些容? 先介绍滕王阁所地就汉代豫故郡现洪州府地属翼轸两星分野土地直延伸和衡山、庐山相接以三江襟以五湖衣带控制整楚地又连接着瓯越地像这样介绍地理位置写法恐怕是绝无仅有作者没有从简单区域位置写而是从整宇宙角写从全国角写仿佛把每者带到云端从高空鸟瞰整洪州山水鸟瞰壮丽滕王阁这种起笔落笔使滕王阁下就具有了非般恢弘气势但看这几句起语就能知道下不俗了如灵秀地方当然会产生杰出人物下很然由然情况渡到对人描写赞美这里俊才飞驰而所有这些俊美人都都督府“宾主尽东南美”有名望高、有行、有富采、还有精通韬略宾客美实际上暗示了主人美盛赞了宾主作者又盛赞了这次盛会才介绍了己是什么情况下参加这次盛会并且谦虚说“我”无知只不赶上这次盛会罢了这作都督宴上作者当然免不了对参与宴会贤主嘉宾要颂扬番对滕王高阁和社会状况要铺陈下这是很正常[提问]二段看看这段著名景物描写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描写境如何?并出全眼句登高望景景物特和描写角;这两段秋景描述与传统学描写秋景境不开始先明阴历九月正是深秋节接着两句是总写景物特“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深秋节骤雨刚潭水越发清澈寒碧;薄暮水面蒸腾水气和淡淡残阳相凝山峦都被笼罩紫色暮霭然极尽铺陈能事描绘了幅“秋晚暮色图”这幅图画有苍翠群山山隐约朱红阁道迂回河水繁华市井参差楼阁港口舟楫这缀着灿烂艳丽落霞栖息水边孤鹜;再衬上回荡水面上渔歌和响遏行云雁鸣这幅图画有艳丽颜色有动听声响真是五彩缤纷! 这两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色”是全诗境诗眼也是传诵千古名句宋人王应麟说“庾信《马射赋》云‘落花与芝盖起飞杨柳共春施色’王勃仿其语江左卑弱风也”王勃确用了和庾信样句式但境创造上王勃这句比庾信句更是倍优美和洒脱与传统写秋景诗不作者反学传统悲秋习惯写法秋景入了超逸豪迈情致三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人生感慨“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穷睇眄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暇日”引出“兴尽悲”二语是紧紧相乘抒发身世感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借他人酒杯浇块垒“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四部分写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无路请缨”四句再说己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己路滕王阁把当宾主合起说;“杨不逢”等四句言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旨以谦词作结收束全写作特笔优美境高远变化有致起伏跌宕由略到详由粗到细由远到近由外到由景到情3 长用语言然隽永妙趣天成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5 善用借代、通感、夸张、婉曲等修辞手法使饶有滋味四、课总结是序也是优美骈作者用富丽华美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壮丽;以及寥廓壮美山川秋景借以抒发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思想感情余诚《重订古释义新》评“对众挥毫珠玑络绎” 《秋声赋》《秋声赋》作嘉佑四年(059)欧阳修年53岁是他继《醉翁亭记》又名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赋段写作者夜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描绘开头作者简捷直入地描画了幅生动图景欧阳修晚上正被种奇特声音所搅动这简捷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是幅静态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处凝神状态声音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不禁倾听它也就惹动了思这样由伏到起动静对比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势下面便仿佛是泉水涌出然流泻接下是作者对秋声连串比喻把难以捉摸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作者通由“初”到“忽”再到“触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到、凭虚而撞击物体秋声夜至动态程突出了秋声变化急剧和势猛烈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原因二段是对秋声描绘和对秋气议论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赋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色、容、气、描绘出了秋状四幅具有不特征鲜明图画而对秋状描绘正是了烘托秋声“凄凄切切呼愤发”然是对秋气议论“丰草”四句作者把草木夏天和秋季作对比通对比指出草木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威力结基础上议论又进步展开“夫秋刑官也”到这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甚至用“伤”释“商”用“戮”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强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然理这是宇宙生成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永恒悲伤下进入主题起了铺垫作用三段是全题旨所作者由感慨然而叹人生感交集黯然神伤这段作者极力渲染秋气对然界植物摧残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人说人事忧劳伤害比秋气对植物摧残更严重四段是全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清醒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鸣衬托着作者悲凉心境结尾处秋虫和鸣更衬出作者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结尾给增添了不少感染力秋虫唧唧者似乎也要声叹欧阳修宋仁宗嘉佑四年(059)春天辞开封府尹职专心著述这欧阳修政治上早已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化无情感伤怀正处不知如何作苦闷期《秋声赋》作者以“无形”秋声作描写和议论对象采用赋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能事实际上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感慨《秋声赋》写秋以立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国古学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角入手虽然承了写秋天肃杀萧条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秋肃杀这主题这就使立上有所创新更应该提到应是《秋声赋》体上贡献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赋到了宋代以由容空乏和形式上矫揉造作已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弊当他散革新取得了成功回头又“赋”体打开了条新出路即赋散化使赋形式活泼起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问答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抒情味这些特也使《秋声赋》散发展史上占有了席很重要地位【模拟试题】[基础检测]下列加音全部正确项是()懿(ì)睇眄(ǎ)遄飞(ā)萧飒(à) B 潦水(lǎ)棨戟(qǐ)悚然(ǒg)针砭(bā)叨陪(ā)盛筵(á)鏦铮(óg)角徵(zǐ)舸舰(gě)睢(ū)戕贼(qāg)黟然(ī)下列几组成语没有错别项是()物华天宝钟明鼎食老当益壮高山流水 B 人杰地灵鱼舟唱晚穷且益坚清云志千里逢迎天高地迥桑榆非晚白首心高朋满座萍水相逢介生俊采星弛 3 下面两组实词含义相组是()都督阎公雅望登高作赋是所望群公 B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谏太宗十思疏》其色惨淡烟霏云敛日出而林霏开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予观夫巴陵胜状下列句子不含通假项()俨骖騑上路 B 青雀黄龙轴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商声主西方音夷则七月律 5 下列故分析不正确项是()“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B “屈贾谊长沙非无圣主”表明己生不逢有对皇帝怨恨情“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表明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哭”表明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流6 下列语句标用法有误项是()《滕王阁序》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当垂不朽”“天才”作(《唐摭言》)B 欧阳修散、诗歌创作史传编写和诗歌评论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尤其以散成就高“王勃著《滕王阁序》年十四……勃不辞公怒……公闻沉吟不语……遂请宴所极欢而罢”看我们怎能把王勃这样天才少年与般少年等量齐观呢? 《秋声赋》特色——就是把无形秋声写得具体可感7 下列各句修辞手法与例句不相项是()例句舍簪笏龄勃三尺微命介生B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振长策而御宇吞二周而亡诸侯其触物也纵纵铮铮金铁皆鸣8 下列语句句式不其他三项项是()宇新州懿襜帷暂驻 B 都督阎公雅望棨戟遥临穷睇眄天极娱游暇日居域 9 判断下列句子翻译有误项是()秋声也胡而哉? 译这秋声了什么而呢? B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气余烈译它用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力量只是秋气余力罢了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盛而当杀译商就是“伤”思万物衰老就会令人悲伤;夷就是“戮”思万物了繁盛期就会走向衰败宜其渥然丹者槁木黔然黑者星星译然会使人红润青春面容变成枯树枝使健壮人黑发变得像星星般发亮[]选()下完成0~3题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上路访风景崇阿;临帝子长洲得天人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舸舰弥津青雀黄龙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浦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绿竹气凌彭泽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天极娱游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无穷;兴尽悲识盈虚有数望长安日下目吴会云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海曲岂乏明?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哭? 0 下列句子加与其他三思不是()山原旷其盈视 B 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舸舰弥津下列语句都含有“穷”下列判断正确是()①响穷彭蠡滨②穷且益坚③穷睇眄天④岂效穷途哭①与②相③与④也相B ①与④相②与③不相①与③相②与④也相①②③④不相出与例句对偶句结构相项()例句披绣闼俯雕甍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望长安日下目吴会云 3 对下列语句分析不正确项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句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特征B “鹤汀凫渚穷岛屿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色”写彩霞上而下写孤鹜下而上相映增辉;青云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色写尽了秋日暮色美“渔舟唱晚响穷彭蠡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浦”句所写眼前所见实景登高远眺目所见耳所闻集笔端翻译下列句子()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译()老当益壮宁移白首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志译选(二)下面段完成5~7题余曰①噫嘻悲哉秋声也胡而哉?盖夫秋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萧条山川寂寥故其声也凄凄切切呼愤发②风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而色变木遭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气余烈5 画线句①这节有什么作用? 答6 画线句②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7 秋声什么会是“凄凄切切呼愤发”情景?【试题答案】 B 3 (前“望”作“声望”“名誉”讲“望”作“期望”“指望”讲B 前“疏”作“条陈”讲引申作“写作”;“疏”古代种体前动词思是“消散”、“散开”;名词指林雾气都作“盛”“美”讲)(“俨”通“严”;“轴”通“舳”;“砰”通“澎”澎湃) 5 B(并没有对皇上怨恨)6 (破折不能与“就是”并用) 7 (例句“簪笏”是借代指官职前三项借代四项比喻) 8 (该句状语置其余定语置) 9 (“星星”理有误应指斑斑白发) 0 B(“骇”作动词思是感到惊异其余皆作“满”讲)(①与③“穷”都作“尽”讲②与④“穷”都作“困厄处境艰难”讲)(都动宾结构) 3 (应是虚实结合)()放眼远望辽阔山原充满视野迂回河流湖泊使人看了惊叹()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白发苍苍改变己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崇高志向5 题统领下6 运用了对比手法更能衬托秋气烈7 秋声所以“凄凄切切呼愤发”是因“其色惨淡”“其气栗冽”“其萧条”。
《秋声赋》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秋声赋》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四)一、教师激趣导入时日匆匆,风寒如雨,雨寒如风。
人心总是不耐风雨,坐听窗外风音雨韵绵绵不绝,牵引出多少载不动、卸不去的沁凉透骨的秋情。
秋风秋雨,秋花秋月曾引发多少古今文人墨客书写下一行行或凄清或优雅的文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九百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由“秋声”而引发的一段流传千古的文思――《秋声赋》(板书课题、作者)二、讨论学习内容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的基本顺序是怎样的?每人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列出几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继续促进学习共识的形成(可能与学生意思相近,但用词会有差异):文言文言,自然有“文”有“言”。
因此文言文的必学内容有两个,一个是“文”,一个是“言”。
“文”和“言”应该先学哪个?应该先“言”后“文”,因为字词句的意思正确理解了,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作为文章和文化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形式和技巧。
其中的“言”包括字词句的音和义的理解;“文”包括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因此可以切分成四个学习板块,一是“言”的字词音义,二是“言”的句子意义,三是“文”的表达内容,四是“文”的表达形式。
三、介绍学习方法浅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自主诵读,二是自主梳理。
每人要在自主诵读中疏通整理,进而自主获得,独立过关。
在此基础上,听取同学和老师的发言,从中获得启发,深化自己的学习。
同时,每诵读一次,就要让自己对课文再熟悉一步;经历四次诵读后,就能开口背诵。
讨论学习内容、介绍学习方法,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
或许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不太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和差距,但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做学习主人的过程;而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则让他们懂得了文言文该学什么、怎么学。
《秋声赋》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秋声赋》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秋声赋》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秋声赋》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秋声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秋声赋》背景和作者以及对南朝文学发展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2. 细读本文,根据文本理解其中的比喻、典故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 能够理解秋天的情感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思考秋天的美,开展学生感性思考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秋声赋》的背景、审美客观性及个人体验的仔细分析,如果他们能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将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文本的主题和特点;同时,也能够切实掌握散文诗的写作技巧和审美理念,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展现个人的语感和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即讲解、解读、组织讨论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其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1. 探讨背景首先,进行背景讲解,了解《秋声赋》的背景和作者背景,以及南朝文学的影响。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何《秋声赋》成为南朝文学珍品。
2. 分析文本分析《秋声赋》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细读文本的技巧和方法,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3. 学习审美观和价值观结合相关案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散文诗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走出传统文化的限制,积极创作自己的作品。
4. 在课堂上体验秋天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些性质浓郁的食物、温暖的茶以及蜡烛等,让学生在美好的氛围中,感受秋天。
而后,设计讨论话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感性思考和创造力,自由地表达他们对“秋色”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5.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自主收集和整理相关的“秋色”资讯,选择其中一条信息,并运用场景模拟的方式,向同学们和老师讲述以及分享。
六、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布置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形式,对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性进行奖励,鼓励他们积极学习,并在今后的写作中展示出来本课设计以宋人王安石的《秋声赋》为蓝本,旨在通过对经典文学的细读和探究,教育学生懂得尊重传统文化,以文化底蕴为基础创作出新的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声赋》教学案(练习)[苏教版必修四]
《秋声赋》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当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夜、悚然、砰湃、明河、惨淡:
清明、栗冽,方、以等等。
2、掌握本文骈散结合、铺陈渲染的写作特点以及起承转合的行文方式。
3、理解作者由无形的秋声而引发的人生感叹。
一导入课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
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
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
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当然还远不止这些大家一起看屏幕,这些都是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同样是描写秋天的,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讨论一下,不同在什么地方。
左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的哪些景象:枫叶、排云直上蓝天的鹤,这些景物充满了生计和活力,右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
同样是写秋天的,却体现出了不
同的美,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
二自由朗读课文
下面我们先从头至尾把文章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三研读课文1-2小节
生一起回答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1—2
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
秋声
生齐读这一段(串讲第一自然段)
找找看,在这一段中哪些词是描写秋声的?
谁给我解释一下“如赴敌之兵”
这些词写出了秋声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写出秋声的这些特点的?
明确:比喻本体是秋声,喻体是
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先串讲这一自然段)
这一段从表达方法上看可分为两部分。
分哪两部分?
从“秋之为状---余烈”是描写,后面是议论
从字面上看第一部分是写秋之状,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
色容气意
这四个字里面又体现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秋之意是什么?神韵由形到神的过程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写秋之状,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 ”我们先来翻译一下
可见作者写秋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什么样的特点?悲
下面把“其所以摧败……”一句翻译一下注意“气”应该怎么理解----肃杀
古代杀人犯处斩,大都放在秋季,称之为秋后处斩。
如果说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写秋之状,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议“秋之心”,即秋的心性。
突出秋心的肃杀
再一起把第二段朗读一遍
板书:
角度特征主观感受
秋声淅沥萧飒如风雨骤至奔腾砰湃如波涛夜惊鏦鏦铮铮如军队夜行凄切悲凉
秋状惨淡清明栗冽萧条丰草色变佳树叶脱肃杀寂寥
对于自然之秋的这种肃杀之气,古人也有种种说法,如《礼记》:“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
” 称秋气为义气,《礼记》云:“孟
秋之月,征不义,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
”可见在古人心目中,早已把秋与杀戮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所以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作者又列举了哪些跟秋有关的例子?
秋义刑官兵象阴阳五行五声六律肃杀寂寥
四研读课文第三小节
小结:第一段写秋之声,突出其悲的特点,第二段写秋之声,交代悲切的原因,后半部分议秋之心,突出肃杀之气
那么第三段写的又是什么呢?
朗读,下面听我把这一段翻译一遍
先看写的是什么——议人生发表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叹?
感叹为追逐一时的功名,而落得心力交瘁,华发早生。
联系一下欧阳修的生平
从“百忧--------星星”再齐读一遍
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又会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齐读文章第三小节。
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
”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
”
你认为哪一种观点能够成立。
也可以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来谈一谈。
讨论三分钟,然后告诉我你的观点和理由。
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谈得都非常好,那么大家想不想听听我的看法呢?
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
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欧阳修的生平。
投影: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
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
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
五听录音整理课文
轻声跟读
作业:完成《随堂金四导》相关练习
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