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资料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汇总一、纺织技术的革新1、兴起: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前提),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直接原因)。

2、开始:(1)序幕: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2)标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3)时间:18世纪60年代;(4)行业:棉纺织行业;3、实质:是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生产领域的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1、蒸汽机的改造:1785年瓦特改进蒸汽机(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发明)。

2、蒸汽机的影响:蒸汽机可以提供了更有效便捷的动力,它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3、工厂制度: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动力来源,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三、火车与铁路1、火车:1825 年,史蒂芬孙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2、铁路: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便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3、工业革命的影响:①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19世纪中期,英国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4、扩展:从18 世纪后期起,法、美、德等西方国家法纷纷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先后进行工业革命。

5、工业革命的提示: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②我们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创新。

③发展科技的同时,要趋利避害,保护环境。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中心开始的工业变革。

这一时期的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化进程和社会变革。

1. 时间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1760年至1840年。

这一时期正值英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这段时间内,英国经历了农业革命、制造业技术进步和交通运输革命的重要发展。

2. 关键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关键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机械化生产:利用蒸汽机、纺织机械、矿山机械等机械设备,实现了农业、制造业和矿业的机械化生产。

•能源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标志着从传统的水力和风力驱动向燃煤供能的能源转变。

•工厂体制:工厂体制的出现,将劳动者聚集在一起,实现了劳动力的大规模集中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催生了大量的工业城市,吸引了农村地区的劳动者涌向城市,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美国和西欧国家为中心的工业革命。

这一时期的工业革命在技术、经济和社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1. 时间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1871年至1914年。

这一时期正值美国和西欧国家在科技、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兴起和发展。

2. 关键特征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关键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电力和化学工业: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以及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工业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改善和创新。

•大规模制造业:出现了大规模的工业制造企业,如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等,标志着工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交通和通信革命: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如蒸汽火车和汽车的广泛应用,以及电报和电话等通信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信息和人员的流动。

•城市化和国际贸易: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同时也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第一次工业革命》素材1(人教版必修2)

《第一次工业革命》素材1(人教版必修2)

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料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

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地域西欧、北美。

英国工业革命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不是偶然的,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科学技术前提的。

兴起原因: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

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

资产阶级通过大规模地对外掠夺以及在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

工场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富有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就,特别是牛顿的力学和数学,为机器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仍然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于是,一场生产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棉纺织业。

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

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

“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中职 世界历史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完整版

中职 世界历史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完整版
两美国次和革德命国交最叉突出进,行多国同范时围发广生
三、工业社会的到来 影响
1、生产力: 生产力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
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
工业革命创造出无比的财富,这已是
4000 全世界石油产量对比 5000 全世界生铁产量4对100比 人所尽知的事。1750-1800年,英国的煤产
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图》
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 地……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 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 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 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 理的重炮……一句话,它按照自己 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德】马克思,恩格
2000
量增长一倍,进入19世纪后,100年竟增长
2000
1400
20倍!生铁产量在1740-1788年增长4倍。以
80
0
1870
1900
产量(万吨)
0
后20年又增长4倍,在19世纪,100年中增
1870
1900
产量(万吨)
长30倍。原棉进口量在1780-1800年增长5
倍,到19世纪,100年也增长30倍。生产的
斯《共产党宣言》
工业革命 总结
英国作家狄更斯《双城记》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拥有一切,人们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改变世界的 工业革命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社会阶级结构:工业资产阶级VS工业无产阶级 工人阶级迅速崛起,我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29页文档资料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29页文档资料
•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发展中应当更关注人类 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加强国际合作,注重可持续 发展,趋利避害。
我国应该如何应对 新的科技革命?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发明,不 断增强综合国力。
谢谢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结论及启示
• 科技重要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代科技进步 已经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
• 国家: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尊重人才 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要建立知识创新体系, 鼓励知识创新。
• 个人: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高 科技知识,努力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创 新意识。
两次工业革命及其 对中国的影响
• “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
的时候,英国正进行一场
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 因此减弱的变革。”

——恩格斯
第一次工业革命
• 这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 的生产力·······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变成垄 断资本主义国家。
—— 九上教材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 次 工 业 革 命 比 较
所谓“建设性使命”是指客观上资 本主义国家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传播先进 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为建立西方式的 社会奠定基础.
思考: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 “建设性使命”表现在哪些方
面?
政治 经济 思想
中国人民救亡 图存运动高涨
维新变法运动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洋务企业 军事企业
民用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区别:
对资本主义 国家发展
对亚非拉地区
对中国

工业革命(详细资料).

工业革命(详细资料).

本质特征: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18生产技术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生产组织:手工工场
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的概念: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到19世 纪中期),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的重 大飞跃, 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次社会革命。
手工生产
手工工场
手工工场与工厂的比较:
⑴相似点: ①都是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因而都 是以雇佣工人的劳动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 ②都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提高生产率。
⑵不同点: ①手工工场以手工操作为主,而工厂主要运用机器 大生产;(本质区别) ②手工工场的雇佣工人往往是在较分散的状态下生 产,而工厂的工人则相对集中; 通过上述可见,工厂比手工工场更能提高劳动生产 率。
机器生产
工厂制度
一、“大工业”的狂飙时代。
1、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 1)、直接原因: 市场的需求 圈地运动造就了广阔的农村市场 国内: 国外:18世纪中期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 2)、条件 圈地运动 ①劳动力: ②资本: 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圈地运动 ③技术: 手工工场的技术积累 ④原料: 圈地运动、煤铁资源、殖民掠夺 必 要 性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 主义市场 三、“蒸汽”的力量
工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用机器大生产代 替手工劳动的飞跃。18 世纪 60 年代首先发生于英国, 18 世纪 60 年代首先发生于英国 到19世纪中期,法、德、美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 命。它既是生产技术的一次革命,也是生产关系的一 场革命。它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 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技术基础。
可 能 性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 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 命。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课件PPT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课件PPT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 工业文明的兴盛)
影响: ①推动城市化 ②出现工人阶级
5.技术:英国的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
材料四:到18世纪,手工工场内部已经有了比较精细的分工,生 产过程 被划分为一系列简单的操作,生产工具也实行了专门化, 使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小结:
工厂是指机器化生产 的现代生产方式。 工场是指资本主义萌 芽阶段的大型手工作 坊。
(4)交通工具的革命。 19世纪初,汽船、火车 先后问世,蒸汽机的发 明和应用使人类社会进 入--
“蒸汽时代”
(5)完成:19世纪中期,机器制 造业的机械化标志着英国工业革 命的完成。
各国政府通过税收、立法、直 接投资等方式推动工业发展。
作业
时间
问题:两次工业革命的区 别
第一次工业革命
动力来源
发明者身份
起源及发展
涉及领域
第二次工业革命
感谢聆听!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2.经济:殖民扩张,海外贸易
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通过哪 些方式?
3.市场:国内外市场扩大,需求增加
材料二: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 总是在增加。工厂手工业也不 能满 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 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马克思 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4.劳动力:圈地运动为英国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
一、 工业革命的背景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为什么发生在英国?
1.政治前提:英国率先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材料一:1688年“光荣革命”后在英国确立起来的君主立宪制政体, 在18世纪逐渐完善。在比较稳定的政治局势里,从过去那浸透 了谋利欲望而又不以经商为耻的英国社会上层,到充满清教进 取精神的中下层商人和手工业者,都积极致力于经济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相关资料

工业革命的相关资料

工业革命相关资料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

这个术语指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阶段。

它在生产领域和社会关系上引起了根本性变化。

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到19世纪上半期,连机器本身也用机器来生产,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以后欧美各国也相继进行。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英国首先出现工业革命的原因首先,英国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

17~18世纪,英国工场手工业不仅在传统的毛织业,也在冶金、金属加工、制盐、酿酒、丝织、棉织等工业中进一步发展,拥有欧洲第一流的手工工场。

它们规模大而集中,如:1736年,一家大呢绒工场拥有600台织机。

生产技术有很大提高,如:18世纪中叶,金属加工已有500种以上不同形状的锤。

分工十分精细,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177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在《国富论》中写道:“分工的结果,已经使针的制造,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

……计抽铁线者一人,直者一人,截者一人,磋锋者一人,钻鼻者又一人。

但要钻鼻,已须有二三种不同的工作。

搓之使利,擦之使白,乃至以针刺于纸上,纳入匣中,皆须一人分任。

综合全部作业,可依此分为18种业务。

有些工场,这18种业务,是分别由18个特殊的职工担任。

固然,亦有时一人兼任二三门。

我看见一个小工场,只雇用10个工人,各种业务,遂由彼等兼任。

像这样一个小工场的必要机械设备,虽不甚完全,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12磅。

以每磅中等针4 000枚计,这10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4.8万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4 800枚。

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漫说一日制造20针,就连一针,也不易制成。

”在这种手工工场内,生产过程被分解成一系列简单的操作,生产工具也日益专门化,为把手工生产转变成为机器生产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历史九年级工业革命知识点

历史九年级工业革命知识点

历史九年级工业革命知识点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进步。

它从18世纪末开始于英国,随后迅速在欧洲和北美等地蔓延开来。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对我们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背景与起因工业革命的发生有几个主要的原因。

首先,英国在农业革命之后,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农民失去土地权益,被迫迁徙到城市。

其次,英国具备了独一无二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比如丰富的煤炭和铁矿石。

这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银行和保险业的发展,为创业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风险保障。

最后,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也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行,比如修建运河和铁路等基础设施。

二、发展与影响工业革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在纺织业方面,石炭作为能源替代了传统的风力和水力,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纺织机械化的进程,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铁矿石冶炼和交通运输方面,蒸汽机的应用解决了能源问题,铁路和蒸汽船的出现加快了交通速度和运输效率。

在煤炭和铁矿石开采方面,使用蒸汽机和机器取代了人力和动物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业革命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形成了工人阶级,劳动力供给充足,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但是,工人的生活条件恶劣,劳动强度大,工资低,引发了劳资矛盾和工人运动。

其次,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封建农村和手工业经济逐渐被工业城市和工厂制取代。

这导致了土地所有权和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也加深了城乡差距。

此外,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和资本主义的崛起,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和殖民扩张。

三、环境与社会问题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首先,煤炭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了空气和水污染,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其次,工厂的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土地开垦和自然环境退化,引发了生态危机。

同时,工人的劳动条件恶劣,加班加点,儿童劳动现象严重,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然而,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创新和改革。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讲义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讲义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讲义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革命,这一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始于 18 世纪 60 年代的英国。

它就像一场悄然降临的风暴,迅速席卷了整个世界。

在当时,英国拥有一系列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工业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首先,英国的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其次,英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和铁矿石,这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再者,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和巨额的财富,刺激了国内的生产需求。

同时,圈地运动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被迫进入城市成为劳动力,为工厂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工业革命最初的标志是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

飞梭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而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则使得纺纱效率大幅提升。

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良,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蒸汽机成为了工厂的主要动力来源,取代了传统的水力和风力,使工厂的选址不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二、工厂制度的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在传统的手工工场中,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规模较小,分工也不明确。

而工厂则是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具有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的特点。

工厂的规模通常较大,能够容纳大量的工人和机器设备。

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取代了手工劳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工厂内部,分工变得更加明确和精细,每个工人只负责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从而提高了劳动熟练程度和生产质量。

同时,工厂实行标准化生产,产品的规格和质量都有了统一的标准,这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工厂制度的形成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管理变革。

工厂主需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工人进行管理和监督。

同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他们还需要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

三、工业革命对工厂制度的影响工业革命为工厂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新的机器设备不断涌现,如蒸汽机、纺纱机、织布机等,这些设备的应用使得工厂的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同时,工业革命还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铁路和蒸汽轮船的出现使得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更加便捷,降低了运输成本,扩大了市场范围。

高三一轮历史复习资料:第29课时 工业革命

高三一轮历史复习资料:第29课时 工业革命

[专家视角] 就某一方面条件,或某些条件来说,在欧洲大陆也有比英国更好 的国家——如荷兰和法国,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具有英国这样好的综合条件。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开始: 棉纺织业 的技术革命。如“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等, 棉纺织业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 (2)工厂: 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 .
第十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 世界殖民体系、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阶段特征
1.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凭借雄厚的资本 力量扩张领土、掠夺和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并把它们发展成资本主义国家的 商品市场、原料产地以及投资和殖民场所,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从而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巨变, 工业资产阶级确立了统治地位,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形成,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高涨。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 化,大批以工厂为中心的城市兴起,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化进程开始并加快。 工业革命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工作条件恶劣、工人缺少个人权利、 大量使用童工等。
4.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达到 顶峰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 独立运动。这些运动大多肩负着反对外来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 重革命任务,反映了在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之下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渴 望独立和自由的强烈愿望。尽管这些民族独立运动多以失败告终,但它们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 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为这些地区获得最终独立奠 定了基础。

中考世界历史复习资料第三讲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

中考世界历史复习资料第三讲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

2011年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世界历史第三讲: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它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到19世纪上半期,机器本身也用机器来生产(即出现了机器制造业),用机器制造机器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英国之后,法、美等欧美各国也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

2、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①1764年,英国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②1785年英国机械师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③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④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使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它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人类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3、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一、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活的中心由农业和农村向着工业和城市的方向转变。

第二、工业革命后,形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大对立的阶级。

无产阶级开始了自觉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当时科学技术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新能源的开幕式发和利用;②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创制;③新通讯的发明,特别是新能源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①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弟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②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③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电灯泡;④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设计制成三轮汽车;⑤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备注:本次工业革命后,石油和电力成为了主要的能源;一般的家电,如电灯、电影放映机出现了,另外,飞机、汽车、轮船、电话、电报、电车、蓄电池、装甲车也已应用于生活之中。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直接的影响是促使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②导致了垄断组织的出现,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历史复习资料两次工业革命等

历史复习资料两次工业革命等

历史复习资料一、两次工业革命: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的原因:①政治前提:英国确立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②直接原因:不断扩大。

2、必要条件:①雄厚的;②充足的;③丰富的资源和原料;④生产技术的革新。

3、起止时间:4、开始行业:(开始标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5、变化:生产方式从到。

生产组织形式从到。

6、发明:哈格里夫斯发明、1785年改进(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发明)交通工具:1825年发明(火车)。

7、19世纪30年代,成为主要动力来源,传统的逐渐被所替代,制度最终确立。

19世纪中期,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8、扩展:18世纪后期,法、美、德等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

9、工业革命的特点:①国率先开展;②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③首先开始于领域。

10、工业革命的影响:①生产力: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

②生产关系:出现和两大群体。

③世界格局:工业革命后,最终战胜;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的局面。

④初步形成。

⑤加速了进程。

⑥带来、等消极影响。

11、工业革命的启示:①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②我们要坚持“”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创新。

③发展科技的同时,要趋利避害,。

12、工业革命与中国: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发动了(军事);1840年起中国社会性质改变,开始沦为(政治);中国被卷入了体系,开始解体,产生(经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思想)。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背景:①制度前提: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②科学技术:取得重大进步;③经济条件:欧美主要迅速发展。

二、开始的时间:最显著的成就: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世界进入“”)三、特点:①与紧密结合;②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处于领先地位是和;③在一些后起的国家同时进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经济的发展;④从领域开始。

16.欧美的工业革命资料

16.欧美的工业革命资料

1.电力的广泛应用:

爱迪生发明的炭丝灯
气时Biblioteka 代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内燃机诞生 柴油机创制
石石 油油 开化 采工 业业 发产 展生
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为迅速传递信 息提供了方便
世界各地的 经济、政治 和文化联系 进一步加强
4.化学工业的建立
80年代从煤炭中提取氨、苯等化学产品 1867年诺贝尔发明炸药 80年代改良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 塑料、人造纤维开始投入生产和使用
骡机
英国
改良蒸气机 英国
克隆普顿 (工人)
瓦特
蒸汽机车 英国 史蒂芬孙
汽船
美国 富尔顿
*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何特点?
1、科学、技术和生产真正结合,科 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 重要的作用。
2、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 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 围,发展迅速。
3、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 叉进行。
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根本原因)
2、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1)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飞梭(1733,凯伊)

珍妮纺纱机(1765,哈格里夫斯)
业 的
水力纺纱机(阿克莱特)

骡机(克隆普顿)
术 革
水力织布机(卡特莱特)

“骡机”
水力纺纱机
水力织布机
(2)机器动力的革新
1782 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都不过
分。它提供了开发和利用热能来驱动机械的手
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由
来已久的依赖。 ……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

历史工业知识点总结初中

历史工业知识点总结初中

历史工业知识点总结初中一、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指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期,英国发生的一场由手工生产向机械生产转变的运动。

这场运动以煤炭、铁和纺织工业为代表,开创了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 工业革命的起因工业革命的起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农业革命的成功,让农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增加,一部分工人靠手工业为生,形成了雇佣关系;其次是资本主义的兴起,资本家们希望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从而迫使他们使用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工业机器;最后是科技进步,特别是机器制造业、冶炼业及交通运输巨大的发展。

2. 工业革命的特点工业革命的特点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机器生产的兴起,以前靠手工生产的商品都开始采用机器生产,使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其次是劳动力的大规模利用,工业革命后,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工人,工作环境恶劣,工资低廉;再者是工厂制度的建立,大规模的生产促进了工厂制度的发展,资本家和资本家的雇佣工人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最后是交通运输与通信技术的发展,蒸汽机车的发明和铁路的兴建,加速了城市之间及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

3. 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经济上的影响是制造业的大力发展,促进了商品的大规模生产和流通,也为后来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演变提供了基础;其次,社会上的影响是农业人口流失严重、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再者是政治上的影响,工业革命导致了资产阶级的崛起和劳动者的觉醒,不断的爆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社会运动,这些都对当时的国际格局和国内政治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工业革命的传播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兴起,然后逐步向欧洲大陆和整个世界传播。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资本输出、工业技术输出和移民输出。

1. 资本输出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大量的资本积累起来,资本家们开始把资金投入到国外的工业企业中。

第一轮高考复习资料 17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轮高考复习资料 17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17讲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知识诠释思维发散1.前提和条件:18世纪,英国①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稳定,经济发展;②圈地运动使许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这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随着海外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手工工场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条件。

2.主要成就(1)棉纺织业:18世纪60年代出现了③珍妮机,并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

(2)动力方面:1785年,瓦特制成④改良蒸汽机并投入使用,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3)交通方面:发明蒸汽机车与⑤轮船。

3.影响(1)工厂的出现和城市化的加快:随着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⑥工厂出现了,它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做工,城市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进程加快。

(2)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社会分化成⑦工业资产阶级和⑧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改革,资产阶级统治进一步巩固。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进一步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自由主义开始兴起。

【易错扫描】(1)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不是瓦特改良蒸汽机。

(2)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不是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而是用机器制造机器。

二、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1.原因:英国的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到法国、美国等国,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要求有更广泛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

2.过程:资产阶级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到19世纪中期,一个以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

3.影响: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攫取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易错扫描】(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于新航路开辟时期,基本形成于工业革命时期。

浙江省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复习资料

浙江省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复习资料

▲ 探究: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1840——1842;1856——1860),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中国近代工业产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出现了新高潮。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时,中国处于内战中,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外有帝国主义的长期封锁、内有接连不断的左倾错误,失去了发展科技的大好时机。

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过程:(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出现———西欧成为国际舞台主角(16、17世纪)荷、英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18世纪中—19世纪中)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19世纪中—20世纪中)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英国殖民霸权确立过程中的几次主要战争①16世纪末,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②17世纪,1652年—1674年,三次英荷战争,荷丧失了海上霸权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③18世纪,1756年—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英夺取法国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和西班牙向西属美洲贩卖奴隶的专卖权,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并成为海上霸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p82——83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p97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p104——105。

[总结范文]第一次工业革命

[总结范文]第一次工业革命

[总结范文]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总结资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

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联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联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构成和壮大起来。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

简介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不是偶然的,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科学技术前提的。

兴起原因①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

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构成。

②资产阶级透过大规模地对外掠夺以及在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带给了所务必的货币资金;大规模的圈地户外,为工业革命带给了超多的“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

③工场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富有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就,个性是牛顿的力学和数学,为机器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④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仍然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于是,一场生产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新兴的棉纺织业。

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节工业革命一、工业革命的内涵❖(一)什么叫工业革命❖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阶段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也是从技术革命开始,最终引起社会革命的整个过程。

❖(二)工业革命的标志、起止时间❖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机器工业到了用机器制造机器的阶段,就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工业革命,不仅迅速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直接导致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引起了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

二、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出现的原因❖1、政治背景:英国较早的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

❖1688年以后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英国逐步确立了以议会制和内阁制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保证了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这个政权积极地为资产阶级服务,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经济背景:农业革命的完成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粮食和原料,并造就了自由劳动力大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

此外,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国债制度和税收政策等,都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经济条件❖3、技术背景:长达几个世纪的手工工场的发展,其生产的分工和专门化为机器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储备。

此外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支持❖4、内部动力:殖民扩张和圈地运动使得英国国内外市场急剧扩大,使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

这就要求更高形式的生产方式取代旧式的手工工场三、工业革命的进程❖在英国各工业部门中,最早采用机器的是棉纺织业。

因为棉纺织业是年轻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竞争。

棉纺织品的价格比毛纺织品便宜,市场需要量大,为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加产量,所以对技术革新的要求比较迫切。

棉织品的市场需要量不断增长。

为提高生产率,满足市场需要,许多人努力从事技术革新。

1733年,棉纺织业中出现了一项重要新技术,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既省力,又加快了速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1760年飞梭已被应用到纺织工业的各个部门,织布的速度因而提高了一倍。

❖织布速度提高了,纺纱却跟不上织布的需要,于是出现了新的发明。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轴纺纱机,它可由一人操作同时纺出8根纱线。

他用自己的女儿珍妮的名字来命名这部新的纺纱机。

以后,“珍妮纺纱机”不断改进,可同时纺出80根纱线,各地纷纷采用。

1768年,钟表匠凯伊在木匠海斯的协助下发明了水力传动的纺纱机,它比珍妮机更省力,效率更高。

❖水力纺纱机和珍妮机各有优缺点,前者纺出的纱比较精细,但不牢固,后者纺出的纱比较牢固,但较粗糙。

1779年,塞缪尔·克伦普顿发明了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的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纱既精细又牢固。

人们把这种机器称为“骡机”。

纺纱机经不断改进,很快将速度提高了100倍,织布的速度显得落后了。

于是人们开始探索如何提高织布的速度。

1785年,埃德蒙·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把织布的速度提高了40倍。

❖采煤业、冶铁业中的技术革新和瓦特的蒸汽机。

在纺织机发明后,由于大量制造机器,对金属的需要量剧增。

16世纪时,炼铁是用土法吹炼的,到17世纪改用水力鼓风炉,效率提高5至10倍,然而仍赶不上国内需要。

直到1735年亚伯拉罕·达比发明了新方法,将生石灰掺到矿石中去,并用煤作燃料增加鼓风的力量,生铁的产量才迅速增加。

1784年亨利·科特发明了搅炼法,生铁可以炼成熟铁。

在此之前炼钢的方法也已发明。

从80年代起,冶金业和采煤业的技术改造速度加快。

有了充足的钢铁后,机器生产就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到18世纪中叶,由于冶金业和采矿业的发展,大规模的工厂纷纷建立。

但是这时的动力主要是利用河流里的水力,有很多缺点。

所以动力问题,又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迫的问题。

❖1698年托马斯·萨夫里发明了蒸汽唧筒,用以矿井抽水。

1706年纽科门也发明了一种蒸汽唧筒。

但它们都还不能用来发动机器。

❖作为发动机器的蒸汽发动机,是詹姆斯·瓦特发明的。

他曾于1765年发明了一种蒸汽机,不过,这个蒸汽机和纽科门的差不多。

❖以后瓦特又不断改进,提高蒸汽机的效能,终于发明了能用作发动机的“万能蒸汽机”。

这种机器很快就在全国广泛应用,后来还导致了运输工具的改造。

❖有了蒸汽机作动力,只要有煤作燃料开动蒸汽机,就可根据需要建立工厂,不再受到河流的限制。

由于英国煤的蕴藏量非常丰富,建立工厂十分方便。

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促进了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英国到处都建立起大工厂。

❖重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的进步:❖1735年,德尔比父子,焦碳炼铁法,不仅用焦碳炼铁,而且设置了强有力的鼓风设备。

❖1760年,斯密冻,蒸汽鼓风法,标志着近代大规模冶炼业的开始。

❖1784年,柯尔特(科特),用煤混合氧气炼铁及搅炼和碾压的方法,提高生铁产量15倍。

此后工业革命由轻工业阶段进入重工业阶段。

❖1807年,[美]富尔顿Fulton蒸汽机船下水试航成功。

❖1814年,斯蒂芬逊Stephenson,火车机车。

❖1825年,从斯托克顿到达林顿的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建成。

❖1830年,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正式通车,此后,铁路迅速遍及全英国。

❖这样,由纺织业开始,各个行业都先后发生了工业革命。

到十九世纪三十、四十年代,大机器生产在纺织业中已经取得统治地位,机器制造业也进入机械化阶段,标志着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完成。

❖四、工业革命的后果❖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后果。

❖1、工业革命首先是一场生产力的全面革命,引起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经过工业革命,英国各主要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产量都成倍成十倍的增长。

自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的工业产值一直高于农业产值,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发展成英国五大基本的工业部门。

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的城市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61.8%,英国已经以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的面貌出现了。

❖2、工业革命也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面貌。

工业革命前,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地区。

经过工业革命,工业重心逐渐向北部推移,兰开夏成了棉织工业的主要中心;苏格兰也出现了以格拉斯哥为中心的新工业区。

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等新兴工业城市也日益发展起来。

❖3、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在英国得到确立。

工业革命使得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取代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

工人严格地被组织在工厂中,成为依附于机器的出卖劳动力的雇拥劳动者。

工人同农业的联系被割断了,工人的劳动也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在工业中迅速得到确立。

❖4、工业革命最主要的后果,是形成了近代产业资产阶级和产无产阶级及其对抗。

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受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冲击,英国社会原有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分化和重新组合,人数众多的工厂主和投资于工业的商人在经济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形成为资产阶级的主体。

农民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手工业在大生产的竞争面前纷纷破产,被迫加入工人阶级的行列。

到了工业革命完成的阶段,英国社会阶级结构已基本简化成土地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三个基本阶级的关系。

❖5、大大改进了英国的国际地位。

18世纪前,英国落后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

1820年,英国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50%,世界贸易的18%,1839年,煤产量相当于法、比、普总合的三倍。

1840年,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21%,国际贸易的25%。

19世纪中叶成为世界工厂。

❖6、工业革命超出了英国一国的范围而具有世界影响。

因人口流动,技术、产品输出向欧洲、美洲传播,国际范围内开始以英国、法国为标志,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以及向资本主义的转变,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及政治格局逐步建立。

第八节欧美其他国家的工业革命❖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在19世纪里逐步传播到欧洲大陆和美国。

❖一、法国工业革命❖法国本来就是欧洲大陆上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达的国家。

大革命摧毁了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行会制度,为法国大工业的发展和向工厂制度的过渡扫清了障碍。

此外,法国与英国相邻,很容易受到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因此,法国成为继英国之后第一个发生工业革命的大陆国家。

❖法国的工业革命也是从轻工业开始的。

❖自19世纪20年代起,机器和工厂制度首先在纺织业各部门中得到推广,到1848年革命前达到了一个高峰。

机器的采用提高了生产效率,纺织品产量剧增,在法国出口商品中占居了首要地位,其中,毛纺织品已在国际市场上与英国展开竞争。

制糖、造纸、印刷等工业部门也开始使用机器。

蒸汽机的数量迅速增加。

❖重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起步较迟,19世纪30至40年代也开始采用某些新设备和新技术。

铁、钢和煤的产量大幅度提高。

在金属加工业中,出现了汽锤、滚轧和切削机床,初步奠定了机器制造业的基础。

铁路建筑也开始了。

30年代初,法国第一条铁路建成通车,到40年代末,铁路总长度接近2000公里。

❖到19世纪中叶,法国工业生产在世界上占第二位,与英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50年代后,法国工业革命进入完成阶段,重心转向重工业。

到1870年,全国铁路网基本建成。

❖法国工业革命具有不同于英国的特点。

首先,从资本原始积累方面看,法国对农民土地的剥夺主要是通过租税盘剥进行的。

此外,殖民掠夺对于原始资本积累的意义在法国也不像英国那样突出。

❖其次,从工业革命的进程看,小企业的长期和大量存在以及大企业的发展迟缓是法国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

法国农业中小农经济长期占优势。

由于高利贷资本猖獗,小农分化极为缓慢。

❖高利贷资本特别活跃是法国工业革命的另一个特点。

大银行主要从事国债和证券交易,以及对外贷款等信贷投机活动,很少直接投资工业企业。

❖因此,法国工业革命的规模和成就远不及英国,发展速度也比不上同期的美国和德国。

❖二、美国工业革命❖美国之所以较早发生工业革命是由于存在有利的国内外条件。

❖就国内条件而言,殖民地时期就出现了一些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为工业革命奠定了一定基础。

美国没经过封建社会,旧的行会传统和习惯势力微弱,有利于新技术的发明推广。

❖通过独立战争,美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

❖就国外条件而言,美国远离动乱的欧洲,南北有弱国为邻,东西有大洋保护,有可能长期保持和平安定局面,有助于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也使美国有条件打着中立旗号,坐收渔翁之利。

❖美国工业革命所需要的资金还有以下来源:第一,奴隶贸易。

第二,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

第三,联邦政府偿还国债的政策。

独立战争期间,大陆会议及各州政府发行了大量公债,战后公债券贬值,持有公债券的劳动人民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以极低价格出卖,购买者多为从事投机的大商人及政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