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龙灸法直论完整版.
灸法直论(中)----王正龙
灸法直论(中)----王正龙二、中脘穴:【穴位取法】:脐上四寸,当鸠尾与神阙连线的中点取之。
【主治】:《会元针灸学》上说:“主治胃疼、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黄疸、癫狂、便血,绀积、脾胃虚弱。
”《类经图翼》说:“主治心下胀满,伤饱食不化,五隔五噎,翻胃不食,心脾烦热疼痛,积聚、痰饮、癫痫、面黄,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温疟,霍乱吐泻,寒热不已,奔豚气,寒癖结气,凡脾冷不可忍,饮食不进不化,气结疼痛雷鸣者,皆宜灸之。
”中脘:属任脉,为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也是任脉、手少阳、手太阳、足阳明经之交会穴。
以我的临床体会,不论胃热胃寒,重灸中脘,能引胃中生气强行(阳明实热除外)。
因为西医是靠外力作用于人身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比如:用抗菌素来杀死人体内的有害病菌,或用手术方法将坏死的脏腑组织去除。
而传统中医是通过激励人体自身脏腑组织的功能去消灭有害病菌或恢复(修补)受到伤损的部分。
对于胃来说,其功能是以降为顺,即使阳明燥火强盛(但没有燥屎),也是因寒邪凝胃而产生的,应该辅助阳明燥火来去除寒邪,寒邪既祛,阳明燥火自消。
所以不论胃寒还是胃热,只需一味的放手灸下去,待邪气祛除,胃的正常功能自然会恢复。
但是,因太阳病而误用汗下法将热邪引入阳明经者,则不宜灸中脘,可用灸足三里或内庭以疏导之。
《伤寒论》中的承气汤,并不是清热泻火的方剂,所谓“承气”,是顺承疏导气机的意思。
以治疗癫狂为例。
在《灵枢经·经脉篇》上说:“胃足阳明之脉,……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
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
”经文中分明说,只有病轻(病至)和病重(甚则)的差别,而没有寒热的差别。
既然寒热都是因为寒邪引起的,用温补法就可以通治,而在用药方面,《伤寒论》将治法分为温补(四逆汤、附子理中丸)和疏导(大、小承气汤)两种途径,这是因为温热裹挟着的寒邪必须在经脉畅通的前提下才能排出体外。
王正龙《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方法》---类风湿(附:关节炎)
王正龙《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方法》---类风湿(附:关节炎)类风湿(附:关节炎)由於阳气虚弱,同时久居湿地(环境),才会造成风湿和类风湿病证。
在西方发达国家,类风湿病被称为第二号癌症,西医认为是不治之症,只能用激素来减轻患者的病痛,最终使患者极为痛苦地死去。
而用中国的针灸方法治疗,治愈率几乎可达100%。
初得类风湿的患者,只是手指脚趾的关节疼痛,强刺激「中渚穴」和「足临泣穴」,一两天就可以痊愈。
较为严重的患者,可用王东亭发明的「手足十二针」治疗,针方:曲池、外关(透内关)、合谷、阳陵泉(阴陵泉转换)、足三里、三阴交,配中渚、足临泣、太冲,严重者辅以八风、八邪。
在治疗时,医生不能著急,只要一天天耐心地扎下去,一两个月必定见效。
注意,患者的关节不疼以後,必须再巩固一个月,否则极易复发。
并且,在治疗期间服用白通汤或四逆汤,疗效会更加显著。
愈後若能每星期服用两剂四逆汤或附子理中汤,并注意节制房事,就一定不会复发。
若用重灸法,对关元穴、中脘穴施以重灸,当灸至200壮以後,热量会通窜到周身四肢的各个关节,未有不愈者,从临床实践的经验和理论来看,灸法是根除类风湿病的最有效方法。
灸後禁房事半年,可以食鱼虾内脏等发物,以增加营养,巩固疗效,但忌食生冷食品。
服药巩固法与前面相同。
治疗原理和注意事项可参考《灸法直论》一文。
基本治愈後,食用鱼虾内脏等发物,可能会使类风湿稍有「发作」,这是营养增加,元气发动,袪除剩馀寒湿之气外出的表现,可以服用白通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就能很快治愈。
注意,以上所述针、灸的方法,一定可使类风湿因子转为阴性,但严重变形的骨骼极难恢复正常形态,所以有病必须早投明医治疗。
若对现代医学界不满意者,应竭力拜寻明医学艺,以治病救人为宗旨,决不可以赚钱为目的,若行仁义之道,就不可能拥有私人财富。
这就是「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道理。
从中国传统医德来讲,就不应该有洋人的「专利」观念。
关於关节炎的治疗,可以用中医教材上所介绍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即可保证痊愈,但患处(关节)绝对不可以施灸,更不能揉捏,否则会造成骨膜增生,极不容易复原。
直灸论
《直灸论》默认分类2010-03-11 16:08:35 阅读922 评论26 字号:大中小订阅序自幼爱习方术,多次直灸自己,治病,体验内修。
多处拜师学习,尤其看到王正龙老师的<灸法直论>流传,知早年四川师傅(崔经衡)处学得直灸精髓,有望呈世流传,于是整理出来,大力推广.使大病,久病,疑难病病人实用,定名为<直灸论>,内有"直灸六重天"和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人体本能(元气)方法系统,能预知疾病的走向,未来。
又能痊愈疾病。
免去当今医生治好病却不知道是怎么治好的.望业医者细究。
此论是直灸;悬灸;灸罐;灸盒灸棒;各种隔物灸;药物灸;火龙灸等灸法的准则尺度。
师傅临终垂训:做千秋功业,万世师表,救外越苍生(元气少疾病缠身的人)。
直灸民间常用,如阳明经上的癣,多年不愈,就在患处直灸止痒消肿治好,一般黄豆粒大小的艾壮;附以图示:咳嗽直灸肺俞,一般麦粒大艾壮;腰腿痛,在脊柱上偏痛侧压痛点上,直灸,一般麦粒大至黄豆粒大艾壮;或者直接在腰椎脱出处大灸,一次,护理创面大约30天左右即好.附图:膝盖积液直灸足三里一般黄豆粒大艾壮,最好直灸中脘治疗起来快,好的彻底;痛经盐灸神阙穴,大粒盐填脐中后放2分币大艾壮直灸,附图,直到通窜到痛处不痛。
效如拔刺沃雪。
现今之世人,40岁前拼命挣钱,大都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沉迷游戏,竞逐名利,崇洋媚外。
加上中医大都已西医化,不管小儿是否九蒸十八变(这是小儿正常身体发育的发热),尽管清热退烧,有无发炎也尽用激素、抗生素吊取耗损元气。
致使现在很多人体质越来越衰弱,抗病力越来越差。
《黄帝内经》经脉篇有治则,。
,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意为在人元气尚够用时,可用针法;推拿;按摩拔罐;中药甚至西药吊取元气治病。
‘陷下则灸之’意为在人身体机能、抗病力、生命力低下时(有久治不愈或疾病叠生)就必须要用灸法治疗。
直灸全身各处穴位都会有通经脉效果,强食生肉,加上,直灸中脘,补元气。
王正龙《灸法直论》连载二:关元穴的灸法运用
王正龙《灸法直论》连载二:关元穴的灸法运用【穴位取法】由脐中心至耻骨联合上缘,作为五寸,仰卧,当脐下三寸处。
【主治疾病】诸虚百损,四肢厥冷,六脉微细,真阳欲脱,中风脱证,失眠,奔豚,寒邪入腹,水肿腹胀,疝气,虚痨咳嗽,潮热,咯血,大小便失禁,溏泻,便秘,尿频,遗尿,遗精,阳痿,白浊,闭经,不孕,癃闭,便血,尿血,少腹瘀血等。
关元的关,就是闭藏的意思,兼有交通枢纽之意,就像古代的关隘一样;元,就是对“元阴元阳”的简称,好比古代关隘所保护的对象;穴,就是窟窿,或比喻为处所、枢纽。
关元穴主管胞宫精室,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故称关元穴。
关元穴为任、督、冲一源三岐之源,所谓“肾间动气”之所在。
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是统摄元气之所。
为肝、脾、肾三阴与任脉之会穴,小肠之募穴。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手太阳经主降,具有消化吸收营养的功能;肝、脾、肾属足三阴经主升,具有储藏营养的功能。
从而可知,肝所藏之血、脾所统之血、心所主之血、肾所藏之精以及肺所主之气,其物质来源都依赖小肠不断地吸收供应营养,来维持生命活动。
而小肠之所以能吸收营养,全都是依赖命门真火(肾间动气)充盛。
欲使(患者的)命门真火充盛,必须灸小肠募穴关元。
因为真火属阳,只有灸才能兴阳(为针所不及),而阳之发生须以真阴为物质基础。
小肠内容食物为阴,消化吸收功能为阳,灸之则阳生(增强消化吸收功能)、阴长(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增多)。
气属阳,血属阴,既补气又补血(元阴元阳)。
因此,关元穴的主治首先提出“主诸虚百损”。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小肠的蠕动是促进血液循环的原动力。
当机体死亡后,血压已经降为零,但只要小肠还在活动,门脉仍能保持一定的血压。
传统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因此,心脏与小肠的协调活动,是保持人体血压的最基本因素。
但是,血不能自行,而气为血之帅,气运则血行。
《难经》上说:“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元。
[VIP专享]王正龙灸法直论
王正龙灸法直论--1王正龙《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 2009-10-20 16:20 阅读374 评论4字号:大中小(一)《灵枢经》开篇就说明创立“经络学说”的目的,是黄帝因为怜悯广大穷苦百姓,为了给他们治疗疾病而创立的一种疗效好、费用低的理论和方法。
经文上说:我爱护万民,亲养百官,并征收他们的租税。
但我又很怜悯百姓在生活上不能自给,往往还会发生疾病,没有钱买药治病。
所以,我不想采用峻猛的药物和损耗元气的治法,打算用微妙细无为的诊治方法,疏通经血之脉,使阴阳调和,谋求使虚逆的元气变为顺实,汇聚较为充足的真阳能够汇聚裹携邪气,循经脉的通道枢纽一起外出,从而消除病邪,以治疗他们的疾病、解除他们的痛苦。
经文中所谓的“微针”并不是特指针刺疗法,而是指具有“调理经气、疏通经脉”作用的治疗方法的代名词。
其中,灸法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针灸”两个字经常同时出现。
由于施灸所用的艾草,来源非常广泛,价格极为便宜;治疗时,取穴简单,理论便于记忆,方法易于掌握,并且,疗效甚佳,具有防病、治病的双重功效。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战国时的孟子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说明“灸法”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经在民间广泛应用了。
《千金方》云:“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
”并说:“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
”在《枕上记》中也有“艾火漫烧身(艾火可以使全身的经脉畅通)”的说法。
俗语云:“若要丹田安,三里常不干。
”所谓“三里常不干”,就是经常对“足三里穴”施以化脓灸,使穴位经常流脓(常不干),也就是“勿令疮暂瘥”的意思。
传统中医的“灸疮流脓”与西医的“感染发炎”是两回事,“感染发炎”必须做伤口消毒处理,否则会有生命危险;而“灸疮流脓”只需贴块纱布吸脓即可,以免弄脏内衣,而且,可以下水游泳或泡澡,生活起居都不妨碍,因为所灸的都是强壮穴,灸后局部气血充盛,免疫力极强,所以,绝不会转变为西医的“感染发炎”。
艾灸百问成高手!古人云,“宁事温补、勿事寒凉”.现代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
艾灸百问成高手!古人云,“宁事温补、勿事寒凉”.现代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
艾灸百问成高手!古人云,“宁事温补、勿事寒凉”.现代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
艾灸速成1、病从何来?古人云,“宁事温补、勿事寒凉”.现代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
从小生活在空调、冰箱、冷饮无处不在里,女性们更是为了美丽穿露脐装,露背装。
大量使用寒凉药物,激素。
贪食生冷食物,甚至常年穿裙子骑电动车,损耗了身体的阳气,造成免疫力低下,身体各系统功能失调,被寒凉所伤,而引发了各种疼痛,亚健康,终身病,慢性病。
2、病从何去?最好的办法是灸关元穴,和足三里,中脘穴。
补充身体的元阳。
这是治本。
同时配合灸局部疼痛点。
这是治标。
3、足三里有什么作用?经过大量的案例表明常灸三里穴,能够防治二十多种疾病,又无一丝的毒副作用,确实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强壮身体、提高人体免疫、增强抗病能力、有益寿延年的功效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
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对于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灸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欲,帮助消化;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能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显,对于、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4、灸能美容吗?能。
灸中脘穴,关元穴,足三里,调内而养外,标本兼治,通过调节内分泌等系统调动先天后天之元气,使人体的气血充足而上达头面,具有醒脑提神、五官发肤的功效,能够有效的淡化、分解面部表皮的黑色素沉淀,消除面部水肿、眼袋、黑眼圈、色斑等等,有效的改善面部倦容,令爱美的广大女性,五官、肌肤色泽红润,富有弹性、无皱纹、无斑点、饱满,神采奕奕。
王正龙论中脘直灸
王正龙论中脘直灸王正龙论中脘直灸中脘穴【穴位取法】脐上四寸当鸠尾与神阙连线的中点取之。
【主治】《会元针灸学》上说“主治胃疼、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黄疸、癫狂、便血绀积、脾胃虚弱。
”《类经图翼》说“主治心下胀满伤饱食不化五隔五噎翻胃不食心脾烦热疼痛积聚、痰饮、癫痫、面黄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温疟霍乱吐泻寒热不已奔豚气寒癖结气凡脾冷不可忍饮食不进不化气结疼痛雷鸣者皆宜灸之。
”中脘属任脉为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也是任脉、手少阳、手太阳、足阳明经之交会穴。
在临床上不论胃热胃寒重灸中脘能引胃中生气强行阳明实热除外。
因为西医是靠外力作用于人身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比如用抗菌素来杀死人体内的有害病菌或用手术方法将坏死的脏腑组织去除。
而传统中医是通过激励人体自身脏腑组织的功能去消灭有害病菌或恢复修补受到伤损的部分。
对于胃来说其功能是以降为顺即使阳明燥火强盛但没有燥屎也是因寒邪凝胃而产生的应该辅助阳明燥火来去除寒邪寒邪既祛阳明燥火自消。
所以不论胃寒还是胃热只需一味的放手灸下去待邪气祛除胃的正常功能自然会恢复。
但是因太阳病而误用汗下法将热邪引入阳明经者则不宜灸中脘可用灸足三里或内庭以疏导之。
《伤寒论》中的承气汤并不是清热泻火的方剂所谓“承气”是顺承疏导气机的意思。
以治疗癫狂为例。
在《灵枢经?经脉篇》上说“胃足阳明之脉……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
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
”经文中分明说只有病轻病至和病重甚则的差别而没有寒热的差别。
既然寒热都是因为寒邪引起的用温补法就可以通治而在用药方面《伤寒论》将治法分为温补四逆汤、附子理中丸和疏导大、小承气汤两种途径这是因为温热裹挟着的寒邪必须在经脉畅通的前提下才能排出体外。
所以不论是局部还是全身虚则温补而实宜疏导这是治病的原则。
由于经脉暂时不通就必然会因瘀滞而出现实热倘若继续使用温补法就是在暂时没有疏泄的情况下进行补充就会助热邪而损真阳这才是所谓的“壮火之气衰”。
王正龙《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方法》---便秘、腹泻(附:胃溃疡、慢性胃肠炎、霍乱)
王正龙《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方法》---便秘、腹泻(附:胃溃疡、慢性胃肠炎、霍乱)便秘、腹泻(附:胃溃疡、慢性胃肠炎、霍乱)便秘,有阳虚、阴虚、阳明胃实、肺移燥热之别。
阳虚者,无神无腹涨。
宜服用四逆汤、白通汤、附子甘草汤;阴虚者,多烦躁而吐黄痰,宜服用麻仁丸、阳明胃实者,狂妄谵语,口臭气粗,宜服用大小承气汤、肺移燥热者,腹涨而大便不下,宜服用甘桔二冬汤、益元散。
现在社会上的人们,绝大多是患有阳虚型便秘,却多数服用麻仁丸之类的养阴润燥的药物,其特点是服药期间可以通便,一旦停止服药,就会继续便秘,而且10天不大便也不觉腹涨。
此时必须服用大剂四逆汤、白通汤之类的回阳药物,20剂左右就能治愈。
若灸关元穴10壮就可以通便,灸50壮,可以基本治愈;如能重灸,相关的疾病都能痊愈,喝蜂蜜来「润肠」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
泄泻,其症虽然有五种,但都属於湿。
既然属於湿气,一定是阳气不足,命门火衰。
一般来说,腹泻初起的时候可以用利水去湿的药物,但久泄不止的患者必须用大剂回阳的药物,否则必然无效或加重。
如「五更泄」,服用四逆汤或附子理中汤(丸)定能获效,其他的腹泻,若能如法炮制,也一定能获效。
灸关元穴10壮就可以止泄,灸50壮,可以基本治愈,如能重灸,必能痊愈。
注意事项可参考《灸法直论》一文。
而现在的百姓受西医思路的影响,不论什麼样的腹泻,一律都吃「黄连素」,这是很愚蠢的作法。
治疗单纯的慢性肠胃炎、胃溃疡、可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效果非常好,药方:法半夏10g,枯黄芩5g,淡乾姜10g,红人参5g,炙甘草5g,川黄连3g,红大枣4枚,胃出血加茜草根10g。
虚寒型胃病服用附子理中汤,效果甚佳;若呕吐酸水者,可加川黄连5g,屡用屡效。
如果重灸中脘穴,辅以关元穴,以上诸病都能够痊愈。
治疗霍乱初期,用附子理中汤即可治愈,如果吐泻汗出、发热恶寒、四肢厥冷而拘急,切不可用人参,必须用大剂通脉四逆汤、白通汤加人尿一盅(趁热服用),其中乾姜30g,附子60g,水煎冷饮,每日服5剂,才能回阳救命。
王正龙灸法直论完整版.
欢迎广大中医爱好者和我交流QQ-1812559054现场治疗视频/playlist_show/id_5497818.html《纯阳雷火灸》、《纯阳雷火灸入门百问百答》下载地址/f/13329901.html我的博客空间/1812559054灸法直论作者:王正龙整理:段传宝《灵枢经》开篇就说明创立“经络学说”的目的,是黄帝因为怜悯广大穷苦百姓,为了给他们治疗疾病而创立的一种疗效好、费用低的理论和方法。
经文上说:我爱护万民,亲养百官,并征收他们的租税。
但我又很怜悯百姓在生活上不能自给,往往还会发生疾病,没有钱买药治病。
所以,我不想采用峻猛的药物和损耗元气的治法,打算用微妙细无为的诊治方法,疏通经血之脉,使阴阳调和,谋求使虚逆的元气变为顺实,汇聚较为充足的真阳能够汇聚裹携邪气,循经脉的通道枢纽一起外出,从而消除病邪,以治疗他们的疾病、解除他们的痛苦。
为了流传后世,必须建立明确的法则,以使它永远流传,永不泯灭,容易使用而难以忘记,就必须使其条理分明,建立理论体系。
并进一步分出不同的篇章,区别开表里层次,确定人身气血终而复始地循环于脏腑经脉和阴阳内外的规律。
为此首先创立一部针经。
圣贤慈悲之心,使后世百姓蒙受无穷恩惠,实在是百姓之再造父母,业医者之恩师楷模。
经文中所谓的“微针”并不是特指针刺疗法,而是指具有“调理经气、疏通经脉”作用的治疗方法的代名词。
其中,灸法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针灸”两个字经常同时出现。
由于施灸所用的艾草,来源非常广泛,价格极为便宜;治疗时,取穴简单,理论便于记忆,方法易于掌握,并且,疗效甚佳,具有防病、治病的双重功效。
经文中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战国时的孟子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说明“灸法”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经在民间广泛应用了。
《灸法直论》(王正龙)
《灸法直论》(王正龙)一个人若要干一番大事业,若不能经受这种痛苦的磨炼,其豪言壮语就是一句空话,就什么也干不成。
当对关元穴施灸二三百壮后,会出现“通窜”的感觉,哪里有病,就“通窜”到哪里。
比如:子宫有病,就会“通窜”到子宫;前列腺有病,就会“通窜”到前列腺;大肠有病,就自然“通窜”到大肠,直至病除为止。
就好像电脑的“杀毒软件”一样,根本就不需要认为去操控,“杀毒软件”会从头到尾、从里到外的将“病毒”全部搜出并杀灭,全凭真阳元气的自然造化功能,绝对不用“越俎代庖”,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在对患者施灸时,一般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应该坚持灸下去,直至被灸的关元穴不觉疼痛或有温水流动的感觉,直至小腹如热水袋一样温热舒服为止。
而且,在此之前所出现的情况都是病邪被化解出去的情况。
比如:喉咙干痛、口渴、目赤、头痛等症状,许多古今医生都认为是灸过火了,通过灸足三里就可以引火下行。
但我认为大可不必,因为灸关元可以祛除寒邪、增强脏腑功能,有助于恢复“元阴元阳”。
所以,一般施灸,最好关元穴和中脘穴同时进行,就可以加快祛寒的速度,上火的症状就会很早出现并很快消失,基本上没有必要灸足三里穴来“引火下行”。
如果出现喉咙干痛难忍的现象,不必担心,等寒邪被驱逐出去以后,自然就会在瞬间出现清凉的感觉。
如果“通窜”的范围比较大,又疼又痒又热,必须继续灸下去,最后不知是第几壮,痛苦的感觉瞬间消失,温热舒适感会重新汇聚到穴位上。
一般来说,患者以前有手淫习惯或性欲强烈的人,施灸时阴茎或阴蒂会极痒难忍,第二天会有遗精现象(妇女会有白带增多的现象),这是淫浊败精被化动的必然表现,灸至100壮以后症状就会消失,千万不要认为灸法会造成持续不断的遗精或白浊。
由于患者的病邪很深,并非灸100壮就可以解决的。
当灸至200壮时,可能患者就会不觉得疼痛了,但腹中不觉温热,这只是浅层的寒邪被驱出的表现,而藏在深层的寒邪还没有被触及,必须耐心地灸下去,真正的反应在300~500壮以后才会出现。
《难经》(21-40难)王正龙
《难经》(21-40难)王正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十一难】曰:《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
何谓也?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也。
此大法。
【正龙按】:此处所言脉已非特指尺寸之脉,而是泛指经脉之脉。
经脉通则可成称尺寸。
非有不病者也——并非有“脉不病”者。
而所谓“脉病”是说人的“呼吸、阴阳、出入”与经脉运行的度数和规律不能相符。
【十一难】: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
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六经传变规律”就是“脉数”。
故《经》言:假令——人之脏腑形体虽然有病而经脉却是通行流畅的,就可以使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曰生人之经脉不能通行流畅,即使脏腑形体没有病,却可以使病情向坏的方向发展。
——曰死故治病必先通其经脉,此大法!《素问?阳明脉解篇第三十》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做愿闻其故。
【一难】: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
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舍脉从症,舍症从脉,非也!屁也!【二十二难】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
一脉变为二病者,何也?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
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
【正龙按】:气为表为经为浅,血为腑为里为深。
王正龙----《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方法》(少阴病)
王正龙----《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方法》(少阴病)简单了。
其他药物也就不用提了)。
施灸方法和注意事项可参考《炙法直论》一文。
总之,治疗疾病应以「扶正袪邪」为原则,一年之内,绝对禁止房事!据电视新闻报导,有医生为前列腺患者作手术,引发心肌梗塞致使患者死在手术台上,於是患者的儿子将这位主治医生打成重伤。
虽说医患应该风险共担,如果这位医生懂得「手足少阴一气贯通」的道理,就不用动手术了,即使动手术,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西医不懂这个原理,若懂,何至於此!若虚心学习传统中医理论,何至於此!(原理请参看「心脏病」一栏)(13)爱滋病首先指出:爱滋病(AIDS)从其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来看,必定不是超过人体抵抗能力的「细菌战、化学战」的产物,必定是人体的正气所能够战胜的。
从以上对於中西医治疗原理和方法的对比来看,西医不能治愈爱滋病的原因,主要在於西医只知道人体具有对疾病的免疫能力,而不懂如何正确补充人体元气的缘故。
从媒体报导和书籍上了解到,被感染爱滋病毒的人,都是元气较弱或极弱者。
比如:男性同性恋者、静脉注射毒品成瘾者、血友病病人、受血者,以及卖淫嫖娼者。
性交过度者,一定元气虚弱,必定会被病毒感染;母亲患有爱滋病,也一定是元气虚弱者,会传染给胎儿,因为婴儿为「稚阳」之体(并非「至阳」或「纯阳」之体),也必定不能抵御病毒,岂有不被感染之理?出生後由於先天元气不足,更不可能用自身的力量来抵御和消灭病毒了。
由於输血被传染者,必是元气虚弱者,否则输血何为?而且,与输血有关的爱滋病成人病人多见於20岁以上,小儿则均在一岁以下,年龄在1~20岁之间发生本病的极少。
吸毒者和血友病病人也就不必说了。
这就说明免疫系统的强弱,对於能否抑制和消除爱滋病起著关键性的作用。
再者,并不是所有的爱滋病患者在感染病毒以後当即就会发病,有的潜伏期可在1~14年後才会发病,这就是治疗爱滋病的突破口。
强直性脊柱炎王正龙先生的的治法,非常值得学习!
强直性脊柱炎王正龙先生的的治法,非常值得学习!王正龙先生的的治法,非常值得学习!braveman81痿证(强直性脊柱炎、重症肌无力)强直性脊柱炎多发于16~30岁之间,西方白人发病率在千分之四,男性多于女性,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房事过度(或手淫)造成的。
腰椎的运动全凭真阳扶持,房痨就会造成真阳亏损,腰椎是人体的运动枢纽,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都在此转枢,倘若精气亏损而不能枢转,腰部的气血就容易凝滞,寒湿之邪就会乘虚而入,于是就会产生痛感,医生往往因此会给患者大量服用滋阴补肾的药物,从而导致寒湿之邪侵入并停滞于腰脊,抑制真阳的运行,天长日久便会导致使患者脊柱强直而难于屈伸,中医称之为「痿痹」。
也就是说,强直性脊柱炎是由于医生的误治造成的。
如今的医生都认为此病属于经络闭塞,却不知属于元阳亏损,都一味地给患者大量服用逐瘀通络的药物(如蚂蚊、蜈蚣、蝎子等),却从未见哪位医生为患者服用袪寒兴阳的药物,从而导致患者的元气因为破瘀的原因而更加受损,逐渐使得强直性脊柱炎日趋加重。
事实表明,许多患者在经过医生治疗以后,发病的频率反而加快了,这就是在没有恢复元气的情况下滥用活血化瘀通络以及激素药物的缘故,因为化瘀通络的药物必须利用元气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对元气不能加以恢复和补充,必然就会损伤元气。
而激素则是通过抽取剩馀的元气,以达到暂时消除症状的目的。
现代中医还经常用滋阴润燥、活血通络的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以为滋阴可以滋润宗筋,使硬化的宗筋组织变软。
此说似乎有理,其实极为荒谬!这又不是用水发牛蹄筋儿。
「阴虚阳盛」尚可滋阴,而「阴盛阳虚」却绝对不可滋阴。
观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精神萎靡、行动无力,皮肤干燥,肌肉萎缩,明明是「阴盛阳虚」证,明明是「阳(虚)不能化阴(邪)、阳(虚)不能生(真)阴」的表现。
若是「阴虚阳盛」证,用数剂清凉的药就可以使患者康复,为何所治患者多年未愈,并且病情继续加重?许多医生还恬不知耻地说:「现代医学尚有缺陷之处,所以不能治愈,能维持就算万幸了。
灸法直论完整版(二)
灸法直论完整版(二)另外,读者对于“壮”的概念可能还不太清楚。
“壮数”就是每次施灸所点燃的艾炷的数量。
凡施灸时点然一个艾炷,就叫做一“壮”。
一般医生所用的艾炷大小如麦粒,所以称为“麦粒灸”。
这种灸法给患者的痛苦小,但所用的总体时间长,“通窜力”和“通窜深度”也显得不足,并会占用医生和患者很长的时间,也容易受到生活琐事干扰。
虽说“麦粒灸”力量较小,但只要是壮数足够,每天坚持,并能灸到不疼、腹中发热的程度,我也不会有异议的,尤其是将此法用于元气很虚弱的老人,每天不超过10对儿(关元、中脘两穴为一对儿),并能持之以恒,却是非常适宜的。
所谓“大壮”,就是底座直径在一厘米左右的、窝头形状的、坚实的艾炷,一般大小如莲子即可。
倘若艾炷做得过大、过高,则热量就会向外耗散许多,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这就像瓢泼大雨和蒙蒙细雨的差别,瓢泼大雨会大量流失,渗入土中的雨水会很少,而蒙蒙细雨则会全部渗入土中却不会流失一样。
有人说如果有储存三年以上的艾绒,治疗效果会更好。
根据是孟子(而不是《内经》)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但孟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治疗已患7年的沉疴痼疾,必须每年灸三五百壮,并要连续灸三年,才有可能治愈。
如果把“三年之艾”理解为储存了三年的艾草,就有些牵强附会了。
因为根据临床经验,当年的艾草和储存了三年的艾草相比,其治疗功效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如果将这句话加上一两个字也就很好理解了:“治七年之病,需求三年之艾灸。
”有些患者,尤其是学习理科的知识分子,受洋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太深,认为中医书上没有写出灸法能治疗某某疾病,如:强制性脊柱炎、糖尿病等,而且,西医说强直性脊柱炎、糖尿病是不治之症,于是此人宁肯等死,也认为灸法不能治疗这种疾病,除非看到某医学权威的认可。
对于这种人,就属于“能治得了病,却救不了命”。
这也是“一种药对治一种病”理论的害人之处。
西医对于一些贫穷偏远地方所出现的瘟疫,始终没有研究出个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王正龙灸法直论
王正龙灸法直论--1王正龙《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 2009-10-20 16:20 阅读374 评论4字号:大中小(一)《灵枢经》开篇就说明创立“经络学说”的目的,是黄帝因为怜悯广大穷苦百姓,为了给他们治疗疾病而创立的一种疗效好、费用低的理论和方法。
经文上说:我爱护万民,亲养百官,并征收他们的租税。
但我又很怜悯百姓在生活上不能自给,往往还会发生疾病,没有钱买药治病。
所以,我不想采用峻猛的药物和损耗元气的治法,打算用微妙细无为的诊治方法,疏通经血之脉,使阴阳调和,谋求使虚逆的元气变为顺实,汇聚较为充足的真阳能够汇聚裹携邪气,循经脉的通道枢纽一起外出,从而消除病邪,以治疗他们的疾病、解除他们的痛苦。
经文中所谓的“微针”并不是特指针刺疗法,而是指具有“调理经气、疏通经脉”作用的治疗方法的代名词。
其中,灸法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针灸”两个字经常同时出现。
由于施灸所用的艾草,来源非常广泛,价格极为便宜;治疗时,取穴简单,理论便于记忆,方法易于掌握,并且,疗效甚佳,具有防病、治病的双重功效。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战国时的孟子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说明“灸法”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经在民间广泛应用了。
《千金方》云:“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
”并说:“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
”在《枕上记》中也有“艾火漫烧身(艾火可以使全身的经脉畅通)”的说法。
俗语云:“若要丹田安,三里常不干。
”所谓“三里常不干”,就是经常对“足三里穴”施以化脓灸,使穴位经常流脓(常不干),也就是“勿令疮暂瘥”的意思。
传统中医的“灸疮流脓”与西医的“感染发炎”是两回事,“感染发炎”必须做伤口消毒处理,否则会有生命危险;而“灸疮流脓”只需贴块纱布吸脓即可,以免弄脏内衣,而且,可以下水游泳或泡澡,生活起居都不妨碍,因为所灸的都是强壮穴,灸后局部气血充盛,免疫力极强,所以,绝不会转变为西医的“感染发炎”。
王正龙
王正龙(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以上所说的基本上都是理论,多数人恐怕会对此表示怀疑,所以,下面重点介绍一下传统中医对与现代不易治愈的疑难杂症的治疗原理和方法,用以证明传统中医理论的先进性和正确性。
疑难杂症的病因和病情是复杂多样的,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可能一一列举,下面对每种病主要介绍一两种很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对病因作形象的说明。
所介绍的治疗方法基本上以“阴盛阳虚”证为主,因为“现代文明病”几乎都属于“阴盛阳虚”证,而虚证对于西医来说,除了维持(指标)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篇所列举的治疗方法和方剂都是基本方,属于原则方法,切不可拘泥。
因为在治疗过程中会有许许多多“意料之外、原则之中”的症状出现,必须根据《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进行治疗,千万不可在元气发动、邪正交争时轻易使用寒凉滋补以及销伐元气之类的药品(诸如:银翘散、四物汤、地黄丸、通圣散、败毒饮、熄风汤等)。
比如:某患者因平素起居无常、嗜欲不节、饮酒无度而患虚劳症,并常年患有斑疹,痛苦不堪。
首先服用附子理中汤,再服四逆汤,而后重灸关元、中脘二穴达2000壮,体力逐渐恢复,虚劳症基本消除。
忽一日周身出现斑疹,令服麻黄附子细辛汤以表其邪,而后斑疹红肿连片,痛痒异常,主要出现在腰背部、后腿、前胸以及面部,脉象由沉转浮,属于阴寒之邪已经被驱赶至太阳、阳明二经,于是令服大剂桂枝汤以解足太阳膀胱经症,3天后腰背部、后腿红肿痛痒症状大减,但前胸以及面部的症状仍未减轻,于是令服大剂葛根汤以解足阳明胃经症,最后只余胸锁、项背及面部痛痒,于是令服大剂升麻葛根汤以解在上之余邪,3天后症状几乎全部消除,只余紫色硬皮以待脱落,最后令服四逆汤、附子理中汤以收全功。
另外,下面所列条目均为一般性论述,因为很少有某种疾病会单纯地表现出来,都会两三种疾病同时出现,就像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前列腺炎都会相伴产生一样,不可简单草率行事。
即使治疗某一种疾病,也分轻重缓急,必须按照“六经辨证”进行论治。
灸法直论
灸法直论Ⅰ.关于灸法珍视我们的宝贝--传统灸法谢锡亮的大名,记者在中医学院念书的时候就有耳闻。
他作为近代针灸大师、澄江学派创始人承淡安的亲传弟子,在山西省侯马市默默耕耘,50余年如一日创办"澄江学派针灸医学研究所",致力于临床医疗和培养针灸人才。
知道他的人都很敬仰他,有一位校友曾对我讲:"别看我是针灸系的,在谢老给我们讲课前,我对针灸其实谈不上了解,但是听谢老讲课后,我才真正知道针灸应该怎么学,并深深地热爱上了她。
"灸法,即使是正规中医药院校出来的学生,恐怕对此也知之甚少,说到具体操作,更是没有几个人亲身实践。
《内经》上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唐代孙思邈说:"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
"明代《医学入门》上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可见自古医圣名贤都很重视灸法,并把灸法作为治疗的重要手段,把"会用灸法"作为医师必备素质之一。
但是,近些年来针灸学界偏重于针法,逐渐减少了灸法的使用。
针灸科常常是"但见针刺病,不闻艾绒香"。
那么,灸法是通过什么来治病的,它与针法有什么不同,它的适应症有哪些呢?就记者的提问,谢老为我们娓娓道来。
"《神灸经论》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
取艾之辛香为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可见灸法效力之大。
虽然针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有共同之处,但灸法独具专长,不能以针代灸。
明代龚居中在《痰火点雪》中说:'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
'可见灸法治病之广。
几十年来据临床上的实践,很多病均适宜用灸法。
特别是对免疫性疾病如乙型肝炎,我在临床用灸法治疗数百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不论急慢性均可施灸。
王正龙----《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方法》(高血压篇)
王正龙----《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方法》(高血压篇)王正龙----《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方法》(高血压篇)(2007-02-14 13:37:48)转载分类:医山无涯(4)高血压我国现在有一亿人患有高血压,平均四个家庭中就会有一人患有高血压。
高血压病属於中医学「头痛」、「眩晕」范畴,以头痛眩晕,时发时止,或头重脚轻,步履不稳,血压升高为特徵。
高血压发病的原因,主要是房劳伤肾、郁怒伤肝造成的肝肾阴阳亏损。
凡高血压患者发病是有规律的,都与性交泄精和生气郁闷有关。
性交过度就必定会损伤脾肾的功能,长期郁闷必定产生瘀滞而暗耗肾精,而且,肝气郁滞就会损伤脾胃的正常功能(肝木克脾土),并会因为气滞而产生瘀血。
若要治愈高血压,必须在欲望和性情方面有所克制,提高修养,认真遵守传统养生方法,才是根除疾病的法宝。
那些想发明一种快速治愈或根除高血压药物的想法是非常幼稚的!道理很简单:汽车没有汽油,应该如何解决?参参看!由於性交过度和长期郁闷造成的肝、脾、肾功能严重衰退,身体内产生的垃圾就不能得到正常和及时的清除,从而造成了血液粘稠,由於血管的直径不变,粘稠的血液就会比正常血液的流速要缓慢,尤其对於毛细血管来说,粘稠的血液就更难以通过,处於血管末梢的血液就会出现缺血的现象(大脑供血不足就会导致眩晕,真阳上头破瘀就会导致头痛),末梢神经就会通知中枢神经,而中枢神经就会命令心脏增加泵血压力,以使毛细血管的血压和供血能力恢复正常,这是人体的自然调节功能。
而心脏只有一个,距主动脉较近的组织器官必然会出现供血过多的情况,所以高血压患者多数都有「气粗力壮」的表现。
然而,西医发明的降压药物,是抑制中枢神经的功能,使中枢神经向心脏发出减小泵压的指令,这就是过量服用降压药会使患者变成低血压的原因,而长期服用降压药物,就会使动脉末梢的血管和组织长期处於供血不足状态,毛细血管就会变脆。
当患者情绪过分激动时,血压陡然增高,就会导致脑血管破裂而发生「脑卒中」(脑溢血)。
穴疗真经秘传艾灸常见排病反应王正龙灸法直论——艾灸时间及调补
穴疗真经秘传艾灸常见排病反应王正龙灸法直论——艾灸时间及调补穴疗真经秘传 + 艾灸常见排病反应 + 王正龙灸法直论——艾灸时间及调补人体有病阳先虚、升阳通气开络先、大椎尾闾通督阳、百会涌泉连上下、开心活关前后心、神阙命门先后天、点拨带脉通左右、秘法治病九穴先。
注解;通阳的主穴即是大椎穴、此穴可贯通上下左右、四肢百骸、尾闾是内功修炼的一个关窍、其部位就在腰阳关附近、是人体真火阳气到达命门必须经过的地方、故阳气最易至此最易受到阻滞、凡疲劳或阳气不足者多先在此处特别酸痛、百会穴是所有阳气的交会点、是升阳的第一大穴、而涌泉穴是虚阳上聚的速降首穴、{可使虚阳下降则阳气真火更顺利上达。
心脏的反应点在心腧、肝脏的反应点在肝腧、胃的反应点在胃腧与膈腧、肺的反应点在肺腧、肾的反应点在肾腧、糖尿病的反应点在胰腧腧、癌症的反应点在膈腧。
必须记住的16个穴位;一切慢性病 ----- 足三里、头痛 -----卤会伸展一切经脉----- 申脉、鼻病 -----风门一切筋病 ----- 承筋、尿多 -----小指第一关节、一切骨病 ----- 绝骨、更年期----- 隐白一切疹病 ----- 百虫窝、咳喘 ----- 定喘一切主升----- 百会、胆囊炎-----胆囊穴一切主降----- 涌泉、面瘫-----牵正内外伤 ----- 承山阑尾炎----- 阑尾穴血压 ----- 三阴交中风 ----- 悬钟经验四穴;血海领血超、膻中气可消、命门阴阳论、全身在大包。
独特穴位诊疗;妇科、子宫、卵巢、盆腔等病在环跳穴有反应、男科病亦有反应、妇人久治不愈的颈肩酸痛一般为有妇科病。
胸腔有病的人膻中一定有反应、上腹器官、特别是胃、十二指肠、胰腺病在中脘有反应的、在手背第三、四掌骨之间反应剧烈、便秘大肠腧附近多有错位、肝胆病在期门有反应、阳陵泉也有反应、如果环跳也有压痛即可确诊。
下腹各器官在气海、关元、中极有反应、胃肠病在足三里有反应、印堂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要穴、太阳、风池、头维几乎对任何头痛、眩晕有特效、对美尼尔氏病大多一次治愈。
王正龙《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方法》----肝炎(附:胆结石、胆囊炎)
王正龙《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方法》----肝炎(附:胆结石、胆囊炎)肝炎(附:胆结石、胆囊炎)肝炎患病的原因主要是正气不足。
由於饮食不节、失节,损伤了脾胃而不能化湿,湿热内生,困脾伤肝,造成肝胆脾胃不和,从而加遽了对正气的损伤,导致了肝炎的发生。
另外,由於正气不足,极容易感染疫毒,所以,肝炎流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大众不良的饮食习惯。
就是说,国家不能完全顺应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对百姓日常生活加以正确的引导,才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治疗急性黄胆型肝炎,用茵陈高汤加减,治愈率达90%以上。
药方茵陈高15g(先煎),生山栀10g,炒黄柏5g,酒大黄3g,龙胆草5g,鸡骨草30g,赤芍药10g,桃仁泥6g,川楝子10g,广木香6g。
治疗慢性肝炎可以用张仲景的附子汤为主方,辅以当归四逆汤、小柴胡汤、逍遥散等方剂,疗效是很显著的。
若重灸关元穴和中脘穴,可以补虚袪寒,强壮肝胆脾胃和肾的功能。
若辅以附子汤,治疗的速度是很快的。
对於胆囊炎来说,可根据患者的病因和症状,适当服用不同方剂,如:大承气汤、小柴胡汤、茵陈高汤、百通汤、瓜篓韮白白酒汤等方剂。
尽量不要去做胆囊切除手术。
治疗胆结石症,采用加味茵陈高汤效果颇佳。
药方:茵陈高20g (先煎),生山栀10g,酒大黄20g,金钱草30g,百柴胡10g,炒枳实10g,生甘草10g。
水煎分两次服,一般10~15剂即能排除结石,其中最大为1.8~0.8cm2。
如果患者经济条件较差,买不起药,也可以重灸中脘穴,辅以关元穴,利用其「通窜」功能,也能排出结石(不过能够排出的结石一般不应大於胆囊的出口),或治愈胆囊炎,而且,又能壮元气、治胃病。
可谓一举多得。
重灸期间,肝胆区域会非常疼痛难忍,必须坚持灸至不痛,再灸100壮才可以收功。
对於较大的胆结石来说,患者心中常有无名烦恼或悔恨之意,甚至常有无可奈何之感,可服用栀子大黄汤。
药方:生山栀30g,酒大黄50g,炒枳实20g,淡豆豉30g。
两煎合一,分两次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欢迎广大中医爱好者和我交流QQ-1812559054现场治疗视频/playlist_show/id_5497818.html《纯阳雷火灸》、《纯阳雷火灸入门百问百答》下载地址/f/13329901.html我的博客空间/1812559054灸法直论作者:王正龙整理:段传宝《灵枢经》开篇就说明创立“经络学说”的目的,是黄帝因为怜悯广大穷苦百姓,为了给他们治疗疾病而创立的一种疗效好、费用低的理论和方法。
经文上说:我爱护万民,亲养百官,并征收他们的租税。
但我又很怜悯百姓在生活上不能自给,往往还会发生疾病,没有钱买药治病。
所以,我不想采用峻猛的药物和损耗元气的治法,打算用微妙细无为的诊治方法,疏通经血之脉,使阴阳调和,谋求使虚逆的元气变为顺实,汇聚较为充足的真阳能够汇聚裹携邪气,循经脉的通道枢纽一起外出,从而消除病邪,以治疗他们的疾病、解除他们的痛苦。
为了流传后世,必须建立明确的法则,以使它永远流传,永不泯灭,容易使用而难以忘记,就必须使其条理分明,建立理论体系。
并进一步分出不同的篇章,区别开表里层次,确定人身气血终而复始地循环于脏腑经脉和阴阳内外的规律。
为此首先创立一部针经。
圣贤慈悲之心,使后世百姓蒙受无穷恩惠,实在是百姓之再造父母,业医者之恩师楷模。
经文中所谓的“微针”并不是特指针刺疗法,而是指具有“调理经气、疏通经脉”作用的治疗方法的代名词。
其中,灸法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针灸”两个字经常同时出现。
由于施灸所用的艾草,来源非常广泛,价格极为便宜;治疗时,取穴简单,理论便于记忆,方法易于掌握,并且,疗效甚佳,具有防病、治病的双重功效。
经文中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战国时的孟子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说明“灸法”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经在民间广泛应用了。
《千金方》云:“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
”并说:“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
”在《枕上记》中也有“艾火漫烧身(艾火可以使全身的经脉畅通)”的说法。
俗语云:“若要丹田安,三里常不干。
”所谓“三里常不干”,就是经常对“足三里穴”施以化脓灸,使穴位经常流脓(常不干),也就是“勿令疮暂瘥”的意思。
传统中医的“灸疮流脓”与西医的“感染发炎”是两回事,“感染发炎”必须做伤口消毒处理,否则会有生命危险;而“灸疮流脓”只需贴块纱布吸脓即可,以免弄脏内衣,而且,可以下水游泳或泡澡,生活起居都不妨碍,因为所灸的都是强壮穴,灸后局部气血充盛,免疫力极强,所以,绝不会转变为西医的“感染发炎”。
这是因为“灸疮流脓”是局部元气充足的情况,不会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而“感染发炎”是局部元气虚弱的情况,就会有“红肿热痛”的症状。
比如: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受伤是很难愈合的,而为其施以足够的化脓灸后,伤口愈合是十分迅速的。
西医如果没有亲眼看到,是绝对不会相信的。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脾的功能之一就是“主肌肉”和“主统血”,重灸中脘穴,可以很快恢复脾的功能,所以,流血不止或伤口难以愈合的情况也就不会发生了。
但是,必须一次灸透,倘若只灸一两百壮就停止的话,各种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伤口就会化脓两三个月而对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然而,如果灸后两三天伤口不化脓,就属于元气极度虚弱者,应慎灸。
古贤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平常人通常将“针法”与“灸法”通称为“针灸”。
比如人们常说:“有病可以去扎扎针灸。
”其实针与灸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虽然针灸都是源自“经络学说”,但治疗范围、方法和效果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针刺疗法虽有“补泻、迎随”的道理,但一般只可以治疗“不盛不虚”的症状;而灸法则不问虚实寒热,都可以使用灸法,只是施灸的穴位和方法有所区别罢了。
明·杨继洲曾说过:“病在肠胃,非药而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此不能以及;在腠里,非灸、爇(ruo、音弱,点燃的意思)、熨不能以达。
”明·李梴《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其实,所谓“针药所不及”,是因为针刺需要调动元气,而对于阴盛阳虚的情况是不适合针刺的;而元气虚弱、胃功能极差的情况是很难消化药物的,故而称“针药所不及”。
只有灸法,可以避开脾胃而直接将热力作用于经脉以祛除寒邪,通调经脉。
灸法尤其对一切寒湿痹痛,或久病体弱者,具有促其产生温热,发挥温通气血、宣经活络、回阳补虚、祛寒逐湿的作用。
灸法不仅能够治病,而且能够预防疾病,具有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功能。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下面对“关元穴、中脘穴、膏肓穴”施以化脓灸的应用体验总结如下,以供业医者参考:一、关元穴:【穴位取法】:由脐中心至耻骨联合上缘,作为五寸,仰卧,当脐下三寸处。
【主治】:诸虚百损,四肢厥冷,六脉微细,真阳欲脱,中风脱证,失眠,奔豚,寒邪入腹,水肿腹胀,疝气,虚痨咳嗽,潮热,咯血,大小便失禁,溏泻,便秘,尿频,遗尿,遗精,阳痿,白浊,闭经,不孕,癃闭,便血,尿血,少腹瘀血等。
关元的关,就是闭藏的意思,兼有交通枢纽之意,就像古代的关隘一样;元,就是对“元阴元阳”的简称,好比古代关隘所保护的对象;穴,就是窟窿,或比喻为处所、枢纽。
关元穴主管胞宫精室,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故称关元穴。
关元穴为任、督、冲一源三岐之源,所谓“肾间动气”之所在。
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是统摄元气之所。
为肝、脾、肾三阴与任脉之会穴,小肠之募穴。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手太阳经主降,具有消化吸收营养的功能;肝、脾、肾属足三阴经主升,具有储藏营养的功能。
从而可知,肝所藏之血、脾所统之血、心所主之血、肾所藏之精以及肺所主之气,其物质来源都依赖小肠不断地吸收供应营养,来维持生命活动。
而小肠之所以能吸收营养,全都是依赖命门真火(肾间动气)充盛。
欲使(患者的)命门真火充盛,必须灸小肠募穴关元。
因为真火属阳,只有灸才能兴阳(为针所不及),而阳之发生须以真阴为物质基础。
小肠内容食物为阴,消化吸收功能为阳,灸之则阳生(增强消化吸收功能)、阴长(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增多)。
气属阳,血属阴,既补气又补血(元阴元阳)。
因此,关元穴的主治首先提出“主诸虚百损”。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小肠的蠕动是促进血液循环的原动力。
当机体死亡后,血压已经降为零,但只要小肠还在活动,门脉仍能保持一定的血压。
传统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因此,心脏与小肠的协调活动,是保持人体血压的最基本因素。
但是,血不能自行,而气为血之帅,气运则血行。
《难经》上说:“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元。
所谓生气之元者,为十二经之根本也,为肾间动气也。
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元。
”这段话,阐明了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的动力是来源于肾间动气。
因此,可知小肠的动力也是来源于肾间动气。
肾间动气禀受于先天,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而此原动力,在人出生后,需要由小肠不断地吸收营养来充养,才能继续发挥作用(这就是后天补先天的道理)。
一般来说,一个人年过三十以后,阳气逐渐趋向衰退,宜常灸小肠募穴关元,可以增强小肠消化吸收营养的功能,不但能治诸虚百损、真阳欲脱等证,而且可以保健延年。
宋·窦材所著《扁鹊心书》云:“真阳元气虚则人病,真阳元气脱则人死。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两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遂得老年健康。
中风病,方书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多无效。
此非黄帝正法,(若)灸关元五百壮,(则)百发百中。
中风者,乃肺肾气虚,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大)壮(必愈)。
”明·张介宾著《类经图翼》云:“关元主诸虚百损,……,但是(只要属于)积冷虚乏,皆宜灸,多者千余壮,少亦不下二三百壮,活人多矣。
”虽然,上文说:灸法不问虚实寒热,只要属于“积冷虚乏”都可以使用灸法。
但善用灸法,必须懂得“十四经脉”以及“阴阳”的变化规律,若懂得“十四经脉”,就必须懂得针法。
“言针则寓灸,言灸则随针”,针与灸并用,同时又懂得用药,才是好中医为之奋斗的目标。
其真才实学,非研究生、博士、教授等辈通过钻研理论和相关考试才能掌握的。
因为,凡是阴虚、阳虚或气血不足所导致的病症,多属于虚症。
所以,对于体制较强、病情较轻者,用针刺关元,可以收到一定疗效。
但对于体质较弱、病情较重者,唯有用灸法,才能收到复原益气、回阳固脱、温肾健脾之功。
所以,凡属于实热证,均宜针刺药疏;凡属于虚寒证,均宜灸法;凡属于厥阴证,应慎灸。
张仲景《伤寒论》说:“微数之脉,慎不可灸。
因火为邪,则为烦逆。
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难复也。
”意思是说:微为虚之脉,数为热之脉,虚热盛则真阴虚,慎不可灸。
若勿灸之,因致火盛,为邪上攻,则为烦逆。
且阴本虚也,更追以火,使虚者愈虚;热本实也,更逐以火,使实者愈实。
阴主营血,而行于脉中,但追逐之余,无有可聚之势,以致血散脉中,彼艾火之气虽微,而内攻实为有力,焦骨伤筋,大为可畏。
所以然者,筋骨藉血以濡养之。
今精血被火而外散于气脉之中,精血从“丹田“一外散则难复于源也。
终身为残废之人,谁职其咎耶?所以,唐·孙真人《千金方》云:“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
此为良医。
若针而不灸,或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
针灸不要,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
但恨下里间知针者,鲜耳(只恨时下知道用药同时又明晰针理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学者须深解用针(之旨),燔针白针,皆须妙解,知针知药,固是良医。
”在此不论针法,只谈灸法。
我经常接触的患者,都是气血两亏非常严重的,所以基本都是施以化脓灸。
对于临床实践的体验,我认为:隔物灸不如直接灸。
隔物灸只能治疗病情较轻的疾病,而对于重症、危症,隔物灸无异于隔靴搔痒。
所以,既用直接灸,就必须重灸,只有重灸关元,才能起到暖丹田、壮元阳、补肾精、益骨髓的疗效。
对于糖尿病、高血压、哮喘、气管炎、肺结核、中风、心脏病、慢性肾病、类风湿、脊柱炎等对于西医来说的不治之症,甚至癌症,通过重灸关元等,都可以治愈。
当对关元穴施灸二三百壮后,会出现“通窜”的感觉,哪里有病,就“通窜”到哪里。
比如:子宫有病,就会“通窜”到子宫;前列腺有病,就会“通窜”到前列腺;大肠有病,就自然“通窜”到大肠,直至病除为止。
就好像电脑的“杀毒软件”一样,根本就不需要认为去操控,“杀毒软件”会从头到尾、从里到外的将“病毒”全部搜出并杀灭,全凭真阳元气的自然造化功能,绝对不用“越俎代庖”,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