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哥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4.2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导学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4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4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

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课题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一)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能够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地壳的变动。

2.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其它事物来模仿地壳变动。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和收集标本,获得本地区地壳变动的证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学会合作。

(2)体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运用。

通过课外探究、收集本地区地壳变动的证据,使学生热爱家乡。

重点难点重点: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

难点:认识地壳的变动。

一、引入
看《印度洋海啸》片段。

教师:刚才的海浪大吗?你知道发生了什么?此录像正是印度洋海啸。

这段录像是人们在整理海滩时发现的,作者已经被海啸夺去生命。

那么,那次海啸是怎么造成的呢?想不想知道?好。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物理。

二、新课教学
1.地球内部的分层
演示实验:用小刀将煮熟的鸡蛋切开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个鸡蛋总共可以分几层?
学生:……(蛋壳、蛋白和蛋黄)
教师:你能说出地球内部结构吗?观察地球内部结构,通过和煮熟的鸡蛋对比,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球的内部结构。

学生:……个性化内容:。

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壳变动的原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生能够描述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模型、视频和图示,学习地壳变动的类型及其效果。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讨论,探究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和防灾减灾意识。

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壳变动的类型、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难点:理解地壳变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及地震波的传播原理。

三、教学准备地壳变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的视频资料板块构造模型地震波传播模拟装置(可选)练习题目纸张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地球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地壳变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等自然现象。

首先,我们可以运用震撼人心的视频素材,展示地壳的断裂、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以及地震带来的破坏。

这些视觉冲击强烈的素材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

在视频观看结束后,我们可以适时提问:“这些自然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它们与地壳变动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既能引导学生们思考自然现象的成因,又能让他们认识到地壳变动在这些现象中的关键作用。

接下来,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地壳变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的科学原理。

首先,地壳变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的构造运动,包括板块间的碰撞、拉伸和下沉等。

这些运动会导致地表的变形,进而引发火山喷发和地震。

火山喷发是地壳内部岩浆上升至地表并喷出的过程,地震则是地壳内部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的断裂现象。

这两者都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我们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如印度尼西亚的火山喷发、日本的地震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壳变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在地震预警、火山监测等方面的科技成果,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科学素养。

七年级上册科学《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科学《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科学已有一定的认识,掌握了地球基本构造和地理现象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的概念及成因了解有限,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浓厚,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课堂的趣味性。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教师应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地壳变动的成因、类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掌握火山地震的成因、分布规律和防范措施。
3.学会运用地球仪、地形图等工具,观察和分析地壳变动及火山地震现象。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的奥秘。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图片、视频等,形象直观地展示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的现象,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自己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可能的地壳变动现象,并撰写一篇观察报告。
要求:报告内容需包括地形地貌描述、地壳变动现象分析及可能的自然灾害防范措施。
2.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近年来全球发生的火山地震事件,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并制作成PPT进行课堂分享。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交流观点、分享经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的模拟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4地壳变动的证据和火山地震教学实录---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3.4地壳变动的证据和火山地震教学实录---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3.4地壳变动的证据和火山地震教学实录--- 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一、课程背景与目标定位本节课《3.4地壳变动的证据和火山地震》是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

课程背景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了解地壳变动的证据以及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壳变动的证据、火山和地震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二、学情分析与内容规划1.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对地球的结构有初步的了解,但对地壳变动的具体证据和火山地震的形成机制认识不足,缺乏直观的观察和体验。

2. 内容规划:本节课将围绕地壳变动的证据和火山地震这一主题,首先通过展示地质现象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地壳变动的迹象。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模拟,让学生亲自体验地壳变动的过程,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包括地球的结构、板块构造理论以及一些地质现象的基本概念。

他们对科学探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收集和分析信息。

2. 学生对自然界的奥秘充满好奇心,对火山和地震等自然现象具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推理来学习新知识。

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偏好直观、互动和体验式学习,对视觉和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反应积极。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对抽象地质过程的理解,以及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的能力。

此外,由于地震和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的复杂性,学生可能在理解其形成机制和预测方法上存在障碍。

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如板块边缘的类型和地壳变动的证据,学生也可能感到难以掌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清晰的讲解,介绍地壳变动的证据和火山地震的基本概念。

平哥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4.1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导学案.

平哥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4.1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导学案.

七年级(上)科学 编号:030401 主备:祝小平 使用时间: 2013年11月 日 姓名:新课程、新思路、新的学习方法,给我们带来新知识1 七年级科学上册§3.4.1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1 导学案【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实现以下目标:1、初步认识地壳处于不断运动之中,高大的山脉、海沟等地形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2、知道火山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之一、火山的构造、火山喷发物以及火山活动分类与分布。

3、知道火山活动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

【教学重点】地壳运动的证据;火山的活动极其分布;【教学难点】认识地壳的变动. 火山的巨大能量来源于什么地方,火山又为何呈带状分布【课前预学、课中交流】1、回顾地球内部结构的三个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 软流层位于:_________2、辩别真伪:有人说他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了不少海洋生物化石,你觉得有可能不?如果是真的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有哪些证据能证明你的猜想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壳变动的形式:有的表现为地壳的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

有的表现为地壳的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 。

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壳运动的证明填写下表(写的越多越好)小展示时应向组内成员讲出你的理由。

5、(1) 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何处,它们是怎样冲出地表的,岩浆冷却后变成什么?(2) 火山由哪儿部分组成,喷发物主要有哪些。

(用图表表示的组将获得加分)6、依图3-36说出全球的火山分布状况【拓展1】地壳处于不断运动之中,高大的山脉、海沟等地形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2019-2020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 第4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 浙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 第4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 浙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浙教版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并能进行描述。

2、能够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地壳的变动。

1、能利用其它事物来模仿地壳变动。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和收集标本,获得一些地壳变动的证据。

1、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学会合作。

2、体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运用。

3、通过课外探究收集本地区地壳变动的证据,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家乡的情感。

2学情分析突出新科学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

3重点难点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难点:认识地壳的变动4教学过程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火山地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引入1、提问:有“世界的屋脊”之称的喜马拉雅山,近几十年科学工作者在山上发现了很多海洋古生物的化石。

这说明了什么?(这告诉了我们:地壳是在变动的。

)揭示课题让我们一起走了解有关地壳变动的知识。

“激趣引入”,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激发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二、新课教学(一)地球内部像煮熟的鸡蛋1、演示实验:用小刀将煮熟的鸡蛋切开2、学生自学课本P128,读图4-26:地球内部结构圈层示意3、你能说出地球内部结构吗?4、指出:软流层和岩石圈,每层还可以继续细分。

学生观察,画出三层结构,各层厚度比例要适当,可用彩笔画。

说出鸡蛋内部的结构:蛋壳、蛋白和蛋黄;观察地球内部结构,通过和煮熟的鸡蛋对比,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球的内部结构。

说出具有圈层结构。

讨论:将地球内部与鸡蛋内部结构进行对比,说说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从感性的直观的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比较来认识复杂的抽象的不可操作的地球。

(二)地壳变动的证明地球形成在45亿年前,形成之初,地球表面相当平坦,地壳呈水平分布,而现在的地球表面平坦吗?地壳变动的表现地球表面又是怎样造成高低不平的地貌的呢?2、交流学生观测活动记录表你有证据证明地壳在变动吗?补充有关地壳变动的信息:引导学生分析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并思考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七年级科学上册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第一课时教案浙教版.doc

七年级科学上册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第一课时教案浙教版.doc

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并能进行描述;能够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初步认识地壳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的,高大的 山脉、海沟等地形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了解地壳运动的原因。

~~以提出“地壳变动的依据有哪些”为整节课的中心,围绕此问 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寻找依据。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自然观认识白然现实。

教学用具 边教边悟 第4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一)教学内容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一)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地壳构造的认识、地壳 内容分析变动的依据、火山、地震等知识,教学时分两个课时完成。

(教材处理) 本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地壳构造和地壳变动的依据,教学时借助于图片等认识,并设计探究地壳变动的依据。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

教学难点认识地壳的变动。

一只煮熟的鸡蛋,一把小刀,一个可拆分的地球仪,褶皱和断 层的模型。

情境一:有“世界的屋脊”之称的的喜马拉雅山,近几十年科学工作者在山上发现 情境 了很多海洋古生物的化石,你如何理解这种现实? 设置 情境二:(活动)展示熟鸡蛋。

情境三:展示资料,让学生分析可能的原因,并寻找证据。

教学过程情境一:有“世界的屋脊”之称的的喜马拉雅山,近几十年科学工作者在山上 发现了很多海洋古生物的化石,你如何理解这神现实?生:猜测引入新课:认识地球结构。

情境二:(活动)展示熟鸡蛋。

1. 教师或学生将熟鸡蛋切开,观察其内部结构,最好让学生自己画出三 层结构,各层厚度比例要适当,可用彩笔画。

2. 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并读图4-25、4-26o3. 请个别小组的几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地球内部圈层构造,要求层次厚 度比例适当,用彩色粉笔画,并填出三层的名称(地壳、地幔、地核)。

4. 学生指出并了解各层的厚度。

地壳:从地表到地表以下17千米处,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

地幔:从地壳下界到2900千米深度处。

地核:从地幔下界到地心。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4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教案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4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教案设计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复习前面学到的地球内部结构特点,来了解地壳的变动。

能够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地壳的变动2)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并能够对照图说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特征。

3)认识火山的构造、火山的喷发以及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

4)初步认识地震的发生,了解震级、震源、震中等概念。

5)了解地震的危害,初步掌握抗震自救方法,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2.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其它事物来模仿地壳变动。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和收集标本,获得本地区地壳变动的证据。

3)通过视频加深对地壳变动还有火山地震的原因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学会合作。

2)体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运用。

3)通过课外探究收集本地区地壳变动的证据,使学生热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和地震时地壳运动的表现,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

难点:认识地壳的变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褶皱和断层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地壳是变动的提问:人们是怎么想到地壳是变动的?阅读教材,寻找证据2.地壳变动的证明观看青藏高原生成的原因,提问:除了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之外,还有那些现象能证明地壳的变动?阅读教材,或者回忆课外阅读的相关知识,结合生活中的野外观察经验回答问题。

3.复习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内部由哪几部分构成?地球内部各结构的深度范围是多少?岩石圈由哪几部分组成?阅读教材,回顾地球内部构造。

4.寻找证明地壳变动的证据教师出示相关的图片来证明地壳变动1.褶皱2.断层3.大理石的升降4.海陆变迁1.阅读教材解释褶皱和断层发生的原因2.讨论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壳是在不断地变动3.地壳变动的快慢5.火山观看关于火山爆发的视频提问:(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2)其喷发物主要有哪些?(3)火山喷出的岩浆主阅读教材,讨论并回答问题。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学设计

七上第三章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的分析:本节内容为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的第4节内容。

本章内容主要是介绍地球的表面特征和内部结构以及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板块假说。

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之后,在来学习这节内容,使学生对地壳变动的认识有了前置知识,通过本节的学习也为后面学习板块学说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通过本课学习对于指导人类生产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御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2、教材结构的分析:本节内容包含3部分内容: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和地震。

3部分内容顺序如上,这样的顺序是很科学的。

先讲地壳变动的证据,但这些证据不容易让学生自己发现,所以书本主要一告知的形式出现。

然后再介绍学生相对比较了解的火山、地震。

火山放在地震前面讲,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征,在讲完地壳变动的证据后,学生自然会惊奇于地壳变动所需要的力量,也就是会想到是什么原因让地壳发生变动的?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回忆,让学生猜想可能是软流层的原因。

那么软流层的流动引起火山现象就是证明了这种力量的存在。

这里是个思维难点,一定要引起学生思考,处理了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顺利引出火山内容,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解答了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后面的知识接受度更强。

二、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强,很会问为什么,本节内容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层层推进。

学生在学了前面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和化石的知识后,对于这节内容还是有较大的接受度的。

学生对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也对此比较好奇,容易以此展开教学。

本节课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为: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和地震时地壳运动的表现,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

难点为:认识地壳的变动及其原因。

对于难点的处理,我采用引导学生回忆地球内部结构,提出一个简单的猜想。

地壳变动的证据和火山地震教学设计(表格式)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地壳变动的证据和火山地震教学设计(表格式)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浙教版七上科学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1)教学设计课题 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1)单元三学科科学年级七上教材分析《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选自浙教版七上第三章第4节内容,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地壳变动的证据、火山和地震。

前面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及内部结构,但对地壳的变动的认识几乎为空,所以通过地壳变动等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获得一些难过收集证据来证明假设的体验,提高培养收集信息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后续几节内容的学习作一个有效的铺垫。

本节内容分2课时完成,第1课时为地壳变动的证据、火山,第2课时为地震内容。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地壳变动会带来哪些结果;能举例说明地壳变动证据;知道火山及火山喷发;知道火山喷发带来的好处与坏处;掌握一些火山喷发前的预兆,从而躲避灾害。

科学思维:寻找证据,查阅资料能力,用证据支持地壳是变动的;认识到火山的双刃剑作用。

探究实践:通过实验活动,认识地壳变动主要是水平运动(垂直升降运动从属),了解地壳弯曲和断裂的形成。

态度责任:学会用事实说明观点,形成通过证据支持结论的治学研究态度,树立正确科学探究精神。

重点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世界火山的主要分布规律,掌握一些火山喷发前的预兆,从而躲避灾害。

难点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世界火山的主要分布规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青藏高原发现鱼龙化石》。

提出问题:(1)青藏高原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吗?(2)视频中提到了从哪里发现了什么动物的化石?(3)怎样来解释这种现象呢?点出本节课话题:同时也告诉我们,地壳是在变动的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地壳变化的证据1、“沧海桑田”是一种自然现象: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

“沧海桑田”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导学稿

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导学稿

第四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地壳是变动的,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2、知道火山和地震时地壳运动的表现、掌握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3、关注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重点难点】1、知道火山和地震时地壳运动的表现2、掌握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课前预习】1、水平岩层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或发生弯曲,或引发断裂,这是地球上________和________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2、火山一般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火山喷发物有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地震是地壳岩石在的作用下,发生或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4、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近几十年科学工作者在山上发现了很多海洋古代生物化石。

这些海洋古代生物化石告诉了我们什么?【合作学习】一、地壳变动的证明阅读教材99页,讨论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壳是变动的?二、火山1、阅读教材101页,讨论根据火山的活动特点可以将火山分为哪几类?2、讨论世界上火山主要的分布地区?三、地震1、认识地震: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千米处。

: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处,受地震影响最大。

:地表某地到震中的距离。

: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2、阅读教材102页,讨论世界上地震主要的分布地区?3、阅读教材103、104页,讨论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四、课堂总结通过本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了哪些新的想法?【课堂练习】1、下列现象不能证明地壳在不断变动的是()A.考古学家在台湾海峡发现有古河道的痕迹 B.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C.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面积广大 D.采石场发现弯曲的岩层2、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

这一记载说明()A.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里升起来的 B.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变为海洋C.今天的海螺、海蚌是从陆地进入海洋的 D.古代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3.4第1课时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练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4第1课时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练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 《地壳变动与火山地震》:详细介绍地壳变动的原因、火山地震的形成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质现象。
- 《地震预测与防范》:探讨地震的预测方法和技术,以及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
- 《地壳运动与地貌形成》:深入探讨地壳运动对地表地貌的影响,包括山脉的形成、河流的变迁等。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引入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和动画等,直观展示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的现象,增强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2. 实践教学活动:设计实验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3. 跨学科整合:结合地理、物理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知识,全面探讨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的影响和应对策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案例研究法和项目导向学习法。讲授法用于解释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的基本概念;案例研究法通过具体的火山地震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现象;项目导向学习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的成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的理解;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火山爆发和地震发生的情景,增强学生对相关现象的认识;进行实验活动,如模拟地震波的传播,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震的传播特点。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 第四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导学案2(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 第四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导学案2(新版)浙教版

第三章 第四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目标 一、课前预习1、岩石圈:由 和 的顶部(即 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位置极为特殊,它既不同于地壳,也不同于地幔,与人类的关系极为紧密。

2、地壳变动的激烈表现形式: 和 。

3、地震的成因 双手分别握住木条的两端,均匀用力使之弯曲,直至断裂。

体会木条折断时双手的感觉,说说地震是如何形成的?。

4.地壳变动的动力来源是5.最易发生火山和地震的地区主要集中在 和地区。

中国处在两大火山地震带的 ,是一个多 的国家6. (1)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 制作了 来预报地震。

(2)我国民间流传着哪些预报地震的方法?(3)现代预报地震可用 来预报,它能准确地测出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地二、课中生成1.地震时的地质构造(1)震源: ;(2)震中: ;(3)震中距:。

(4)请在下图标出震源、震中、震中距(5)猜一猜:在图中哪里地震破坏最严重? ,震中距越 ,破坏越大?(6)地震时主要发生在地球结构的那一部分?2、讨论:地震对人类有哪些危害?为什么地震会有这么大的破坏力?3.地震的防范:发生地震时,要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的地方;当来不及跑出屋外或无法出去时,要躲到的房间(如厨房)和桌子底下;迅速关闭,切断,远离等;建筑师通过设计一些来减少地震的危害。

三、巩固训练1.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灾难。

(1)地震是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是由于板块的或张裂引起的。

(2)玉树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来自平原地区的救援队员进入灾区会因海拔高、等原因二引起头晕、呕吐等高山反应。

2.下列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说法错误的是()A.火山和地震的活动周期是11年B.火山的喷发使酸雨发生的可能性增加C.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D.火山和地震发生时释放的巨大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3.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绝大部分的地震是会造成破坏的;③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④地震发生时躲到小开间的房屋里和桌子底下是一种有效措施;⑤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在分布上没有相同之处。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4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学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4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学案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学习目标】1.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地壳的运动;2.知道火山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并能说出全球火山的发生和分布特点。

【学习重难点】火山的发生和分布规律【学习过程】一、地壳变动的证明1.提出问题: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地壳始终在不断地变动着?2.建立假设:假设地壳发生变动,就会留下痕迹。

如果找到这些证据,就能证明地壳发生了变动。

3.设计实验方案:到野外收集地壳变动的证据。

4.收集事实证据:证据①:岩层的弯曲--褶皱;证据②:岩层的断裂--断层褶皱断层形成示意图岩层受挤压时而产生的弯曲变形。

岩层受挤压或拉伸过度而产生的断裂。

总结水平岩层在下,或发生弯曲,或引发断裂,这是地球上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实例喜马拉雅山是典型的褶皱山、我国四川盆地东部的山也大多是褶皱山。

岩层断裂后抬升形成山脉叫断层山。

如台东山脉、庐山、泰山。

岩层断裂后也能凹陷,形成裂谷。

如东非大裂谷、陕西渭河平原。

证据③: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

地壳的这种升降运动时导致的重要原因。

证据④:高山上海洋古生物化石5.检验假设,得出结论:6.交流和讨论【讨论】1.根据上述地壳变动的现象,说说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何处?2.你还有哪些证据能证明地壳的变动呢?二、火山1.火山的结构典型火山一般由、、三部分构成。

2.火山喷发物(1)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

(2)它们是怎样冲出地表的?能量来自于哪里?3.火山分类(按活动情况分类)类型火山休眠火山火山概念指正在喷发的、或有迹象表明在不远的将来可能喷发的火山指将来能复苏的火山指再也不会喷发的火山。

实例日本富士山、台湾七星山五大连池、长白山天池火山乞力马扎罗山、山西大同死火山群状态物质气态液态固态4.火山的分布通过读图:全球火山主要分布在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一带。

5.火山的利弊弊:利:【达标检测】1.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说明()①:地壳变动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②:地壳的升降运动是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③:这里曾经发生火山活动④:地壳变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2.以下信息中不能证明地壳变动的是()A.悬崖上弯曲的岩层B.海洋底部古人类的遗迹C.河谷中有崩落的大岩石D.青藏高原上海洋生物化石3.下列有关火山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火山喷出的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B.火山喷发可引起地震,进一步造成破坏C.我国目前发现的火山中大部分有活动,小部分是死火山D.火山活动也可以给人类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及硫黄等有用矿物4.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说明,地壳的这种升降运动是导致的重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科学编号:030402 主备:祝小平使用时间:2013年11月日姓名:
七年级科学上册§3.4.2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2导学案
【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实现以下目标:
1、知道地震形成的原因。

发生地震时的地质构造是怎样的?
2、地震为什么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危害?
3、知道人们在地震发生时应采取的哪些保护性措施?提高防震抗灾的能力。

4、能对照地图说出我国和全球地震分布的规律、特点。

【教学重点】地震形成的原因、地震发生时应采取的哪些保护性措施。

【教学难点】地震发生时应采取的哪些保护性措施
【课前预学、课中交流】学会自学、终身受益
★温故知新:1.地球内部可分为、、三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构成了。

2.全球的火山带主要分布在和。

一.阅读与思考:P105汶川地震
北京时间,我国四川省发生级大地震,目前地震已导致69227,17923人失踪,让我们深切悼念那些遇难的同胞们!地震还使数百万人无家可归,也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

你对上述材料有何感想?地震为什么会带来如此巨大的灾难?(组内成员间交流)
二.地震的成因
1、地震是地壳岩石在的作用下,发生或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发生地震时会将地球内部蓄积的巨大强烈释放出来。

2、说出右图中的各点的名称:A
B C
3、依照学习课本102页图3-38,与地震有关的概念
震源是指震中是指
震中距是指震级
小知识: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中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

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由于其与震源的物理特性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现在多用矩震级来表示。

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震级在3级以下的为微震,5级以上的为破坏性地震。

地震的强度与地震的震级及震源深度都有关。

三.地震分布(阅读课本102页图3-38:)
1.世界上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主要在和。

2.对比课本101页的世界火山分布图和上述地震分布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观看我国的地震情况分布图,你能得出那些结论?
【小组活动】:请组内同学把泡末板折断(泡末板上放一个盒子,注意观察盒子),也可以用筷子进行实验 1、谈一谈筷子断裂时双手的感受。

除了断裂,还有别的情况吗?
2、假如断裂是发生在地壳岩石中的,会造成什么结果?
3、泡末板断裂是需要力的,那么,岩石圈发生作用时,这个力又是哪里来的?
2、观看教师播放的视频并思考:A 、地震为什么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
B 、地震后,除了密切关注灾区救援工作外,你们知道政府现在最关心,最担忧的是什么吗?
四.地震的预报与自救常识
1.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 制作了 来预报地震。

2.目前我们采用什么方式预报与防范地震?
3、观看课件,说出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危害。

[讨论]:第一二组:在教室里, 第二三组:在高楼住宅内
第五组:在城市街道边 第六组:在野外郊游
4.你可知道有民间流传着哪些预报地震的方法?
课堂小结
1.地震是地壳岩石在 作用下,发生 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地震发生时还会释放地球内部蓄积的巨大 。

震源:地震发生的
震中:与震源 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一般受地震影响最大) 震中距:各点离 的距离
震源深度:震源距 的垂直距离
2.全球地震带分布: 、 。

3.地震发生时,我们应当采取的自救措施有:
在家中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在学校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在街道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在野外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是:除列完整结构图外至少再写出3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还有的困惑:(红笔写,课后请教老师或同学)
【课堂巩固】1.各种地质灾害中,影响最大,破坏力最厉害的是( )
A 、洪水
B 、泥石流
C 、地震
D 、火山
2.中国是多地震国家,当发生地震时,下列行为中不合适的是 。

A 、如果在一楼,就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

B 、如果在楼层很高的地方,就迅速躲到小房间的墙角里。

C 、地震发生时,快速跑到窗边,打开窗户大声呼救
D 、如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躲藏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坚固的家具下。

E 、在高层楼房里,如果地震引发火灾,应立即从窗户跳出
F 、居住在楼房里的居民,可立即通过电梯到楼下空旷场地
G 、家庭成员正在用火用电时,要立即灭火断电。

H 、马上停止驾驶汽车,把车停到开阔处。

I 、远离石油、化学、煤气等易爆有毒的工厂或设施。

地震时的地质构造 地震发生
七年级(上)科学编号:030402 主备:祝小平使用时间:2013年11月日姓名:
课后练习
1.下列现象肯定不是由地壳变动引起的是 ( )
A.日本的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B.2003年2月24日新疆伽师县发生地震
C.黄山山体发生的断层现象 D.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
2.如果在你遇到下列异常现象,可以作为地震来临信号的是()
A、水井翻花冒泡
B、铁树开花
C、下酸雨
D、河床变浅
3.发生地震时,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A、双手抱头躲在桌子底下
B、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
C、躲在卫生间和厨房
D、躲在高墙旁
4.有关地质灾害的防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②植树造林可以减少泥石流或滑坡发生的频率和强度;③目前,人类可以通过监测准确预报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震强度;④目前,人类对地质灾害的防御对策可使人类避免地质灾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5.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28 ,我国四川省发生8.0级大地震,导致34073人死亡,245108人受伤(截至5月20日上午九点),深切哀悼遇难的同胞们!
(1)从全球范围看,地震主要集中发生在和。

(2)地震是一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

当发生地震时,下列行为中不合适的是()
A、如果在一楼,就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

B、如果在楼层很高的地方,就迅速躲到小房间的墙角里。

C、如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躲在桌子底下。

D、地震发生时,快速跑到窗边,打开窗户大声呼救
[活动]: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把泡末板折断(泡末板上放一个盒子,注意观察盒子)谈一谈筷子断裂时双手的感受。

[师]:假如断裂是发生在地壳岩石中的,会造成什么结果?除了断裂,还有别的情况吗?[生]:-----
[师]:泡末板断裂是需要力的,那么,岩石圈发生作用时,这个力又是哪里来的?(地球的内部)地震是地壳的快速震动,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引起的震动。

一次地震可能是几分钟,或几十秒,所以有人说,地震是‘刹那间的巨变’。

据专家估计,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500万次,但绝大多数都极其轻微,像印尼这种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每年平均不到20次。

[过渡]:(出示报道)5月27日印尼中爪哇省发生6、3级强地震,震中位于日惹市西南25公里,震源深度为33公里。

你能解释其中的几个词吗?(出示图片)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生]:震源:地震发生的源地。

震中:地表上与震源相对应的部分(受地震的影响最大)
震源距离:为了表示震源与地表的距离
震中距:地表各处距震中的距离(震中距不同,所造成的破坏也不同)
等震线:与震中等距的点的连线(等震线上造成的破坏程度基本相同)
[师]:这就是地震中的几个要素,地震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大家都知道,2年前印
尼也发生了大地震,为什么这个地方经常会发生地震?
(观察世界地震分布图)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特别容易发生地震?
[生]: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我国也是多地震国家,主要分布:东南部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脉,津唐地区,安徽、江苏,青藏高原及边缘的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


1、双手分别握住木条的两端,双手均匀用力使木条弯曲,直至断裂。

(注意安全)
木条断裂时会带来什么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