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1) 第10课 散文两篇学案 粤教版必修1

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1) 第10课 散文两篇学案 粤教版必修1
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1) 第10课 散文两篇学案 粤教版必修1

第10课散文两篇

◎诗海拾贝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赏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和感慨国事的复杂情感。首联采用反问句式,点明自己热爱自然而又心情黯然的矛盾;颔联不直接回答,却抓住首联中的“节物”大加描绘:“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西风中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十字咏尽秋日佳景佳趣。那么,究竟是什么使诗人的心情黯然的呢?颈联对此作了回答:“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结合诗人的经历可知,“感事”绝不是诗人个人的小情结、小事情,应为国家事;第二句“食万钱”也印证了当时诗人的俸禄丰厚,诗人自己惭愧的正是享受如此丰厚的俸禄却于国事无补。尾联中“鹿车”是隐者之车,诗人借此表达归隐之意;颍水之东是诗人向往的归隐之地。由此看来,这两句卒章显志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与世沉浮、苟且享乐的生活的厌恶之情,而这种情感中,既有儒家的忧世之慨,又有道家的超然之想。

◎语林撷英

冰心名言

1.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

2.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3.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4.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5.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6.青年人!你不能像风般飞扬,便应当像山般静止。

7.青年人!信你自己罢!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也只有你能够创造你自己。

8.青年人呵!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地描你现在的图画。

9.当我浮云般自来自去的时候真觉得宇宙太寂寞了!

10.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11.浪花愈大,凝立的磐石,在沉默的持守里,快乐也愈大。

12.大海的水,是不能温热的;孤傲的心,是不能软化的。

◎作者卡片

姓名冰心,原名谢婉莹

生卒年1900~1999

籍贯福建长乐

相关资料

中国现当代著名女作家。幼年即广泛接触古今中外文学著作,参加过五四运动,

早期的散文作品张扬“爱的哲学”,大胆抒写个性,擅长营造柔美、空灵的意

境,语言清丽、平易、自然、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后期的创作依然保持了

一贯的清新隽丽的艺术风格,但没有了之前的迷茫和淡淡的惆怅,取而代之的

是明朗、乐观的情调。许多作品境界高远,广受推崇。主要作品有诗集《春水》

《繁星》,小说《两个家庭》,散文《小橘灯》《拾穗小札》《寄小读者》《再寄小

读者》等

文章所选的两篇散文都是冰心老人的晚年之作。《霞》是冰心晚年回忆起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引发自己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给读者一种人生哲理的启示。

《我的家在哪里?》写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冰心在北京东城中剪子巷14号的三合院中,住了10年,直到去美国留学。这10年是冰心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晚年的冰心面对自己坎坷的人生,做出了20世纪末的呐喊,对社会中的黑暗和污浊做了无情的批判。

◎知识链接

“冰心体”散文:冰心的散文语言清丽、典雅,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她能把古典文学中的辞章、语汇吸收融化,注入现代语言中,经过精心提炼、加工,使之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形成既凝练明快,又清新婉丽的语言风格。后来人们把既能表现出白话文的流畅、明晰,又有文言文的洗练、华美的语言,统称为“冰心体”。

一、字音辨识

1.单音字

云翳.(yì)文摘.(zhāi)璀璨

..(cuǐ)(càn)

恩怨.(yuàn) 迷惑.(huò) 衬.托(chèn)

2.多音字

巷 巷.

陌 xiànɡ 抹 一抹.微云 mǒ

巷.

道 hànɡ 抹.墙 mò 抹.桌子 mā 柏 柏.

林 Bó 落 落.霞 luò 柏.

树 bǎi 落.色 lào 黄柏.

bò 落.后面 là 大大落.落 luō 二、字形辨认

?????chóu(惆)怅chóu(稠)密zhōu(啁)啾

?????作yī(揖)编jí(辑)jī(缉)拿 ?????词zǎo(藻)cāo(操)守暴zào(躁)

?????回sù(溯)sù(塑)料shuò(朔)方

?????juàn(眷)恋ténɡ(誊)写荣yù(誉) 三、词语辨析

1.迷惑 诱惑

迷惑:让人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②吸引;招引。

2.一无所有 一无长物

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多形容非常贫穷。

一无长物: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

四、词语积累

1.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2.慢条斯理: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

3.朝思暮想: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

1.第一篇文章题目是“霞”,全文都在描写霞吗?这是运用的什么手法?

[我的理解] 文章不是完全描写“霞”,文章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的霞,二是作者的人生感悟。作者通过霞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这是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

2.在《我的家在哪里?》一文中,冰心认为自己的“家”在哪里?

[我的理解] 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3.文脉梳理

霞??????????所见?????云翳霞光对生活的思考所想?????痛苦快乐淡雅朴实的语言深邃蕴藉的哲理

我的家在哪里???????????梦中的家(儿时世界)?????亲切平和温馨现实社会(现时世界)?????争斗喧闹污浊

对比感怀

渴望真“家”

1.文章以“霞”为题,文中写到了哪些“霞”?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名师指津] 可从线索、意蕴、象征等方面谈作用。

[我的理解] 内 容 作 用

写了朝霞和晚霞 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②蕴涵着人生的哲理

③象征着人生的精彩、幸福和快乐

2.

[名师指津] “形散”,注意时空变化;“神聚”,聚在“人生感悟”。

[我的理解] 本文的“形散”体现在描写内容的时空跨越上。文章从重庆写到故乡,又写到美国东岸慰冰湖,超越时空记叙;从中年写到童年,从晚年又写到青年。“神聚”聚在作者的“人生感悟”上,诸多材料无一不受这一“感悟”或隐或现的统制,全部材料皆围绕此中心而写。

3.中剪子巷的家的环境怎样?为什么作者会深深地眷恋它?

[名师指津] 注意二、三段,第一问从“风土人情”和“人与人的关系”作答;第二问从人们的生存状态回答。

[我的理解] “走过许多黄土铺地的大街小巷,街上许多行人,男女老幼,都是‘慢条斯理’地互相作揖、请安、问好,一站就站老半天。”这句话既写出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同时更具体地让我们感受到“我家”所处的环境,突出了这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友善、平和、亲切的。当时的人们都是无忧无虑、无争无斗。

4.在“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一句中,作者为何要在“家”前面加“灵魂深处永久”几个字?

[名师指津] 从中剪子巷的家的特点、内涵考虑。

[我的理解] ①作为一个迟暮的老人,作者对早年,尤其对童年的生活充满眷恋,只有早年生活过的地方给自己留下了深深的烙印。②中剪子巷的家是一个淳朴的世界,这里有自己最亲近的人,这里无忧无虑,平和、亲切,是爱的起点也是终点。

5.如何理解“从我身上是无‘权’可‘夺’……无‘旧’可‘毁’”一句?

[名师指津] 注意现实与儿时家的对比,体味作者厌恶批判的内容。

[我的理解] 文章用排比句式做了突如山洪暴发般的情感宣泄。与作者朝思暮想的儿时的家对比,她厌恶的是现实中的夺权、罢官、降级、罚款、毁旧。冰心老人以她无畏的良知、高尚的人格,面对肮脏的世界、炎凉的世态,面对自己坎坷的人生,做出了20世纪末的呐喊。实际上,冰心是用她一生一世的清白反衬现实社会中阴暗、肮脏的一面;近一个世纪的经历和体味,使她对社会中的黑暗和污浊有了深刻的体悟。从这段文字里,我们不难看出冰心老人灵魂的高尚与伟大,而这也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骨气和中华民族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散文两篇》在语言风格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名师指津] 从用语的特点方面分析即可。

[我的理解] 《散文两篇》的语言风格都是清丽典雅、超凡脱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霞》中的“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等语言如行云流水,全是诗情的迸发,充满智慧与哲理;而《我的家在哪里?》借梦境话沧桑,尺幅翻新,情深意笃,哲理深邃,情韵悠长,亦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融情于景,虚实相生

◎写法指导

运用情景交融手法写作,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写景要有选择。写景时应要有所取有所弃,抓住最能代表此时此地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其他的景色则略写或不写。

2.写景要有情致。人们观赏景物总是带有某种感情的。因此,描写时也应该将这种感情一起表达出来,做到寓情于景,情景相映。

3.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描写景物应力求形象逼真,使人如若亲见,但对景物的描写又不可太实,还应加上作者的独特感受,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并在头脑中构建美妙而深远的境界。

◎范文示例

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缤纷,灿若锦绣。那时恰好有一股强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景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的。

(黄秋耘《黄山秋行》)

家——心灵的栖息地

家,是什么?千万个人有千万个说法。查遍汉语词典,关于家的解释只有寥寥数语,但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家的概念何尝不涵盖了整个人生。无论贫富贵贱,逆境坦途,只要你降生到这个世界,就与家发生着关系,丝丝缕缕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间。任何人都有一个魂牵梦绕的地方,她是灵魂的栖息地,她是人生的避难所,她的名字叫“家”。冰心在《我的家在哪里?》一文中曾这样深情地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从我身上是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级”可“降”,无“款”可“罚”,无“旧”可“毁”;地道的无顾无虑,无牵无挂,抽身便走的人。’万万没想到我还有一个我自己不知道的,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

◎适用话题

腊八粥

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就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全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

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这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看见灶上还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九三○年一月七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几个第三代孩子,围在桌子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的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日,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979年2月3日凌晨【赏评】在冰心关于故乡、童年的若干散文中,《腊八粥》是尤显特别的一篇。作者用“满蕴着温柔”的委婉的笔调,抒写着母亲煮腊八粥的往事。然而,在这篇散文中,拨动读者心弦的,并不限于对往事的回忆;孩子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而准备煮腊八粥的情景,更具肃穆与天真的感人力量。

文化惠民,为国家发展积蓄潜能

又到一年国庆节,我们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67岁华诞。67年时光,见证了一个文明古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岁月流转,我们国家已经发生了举世钦羡的巨大变化,并且仍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大步向前。感受祖国的发展与强大,表达一颗拳拳爱国之心,无疑正是这个节日的应有之义。长久以来,国家的繁荣已然给民众带来了方方面面的福利,尤其是随着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有效提升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益于此,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

第9课 议论散文两篇 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

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 必修二) 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及词语的含意;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体会作者阐述的生活哲理。 2.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譬如寒暄斟酌清风飒至奢侈静谧接踵答案pxunzhnschmzhn2多音字系畜秘症答案x/jch/xm/Bzhn/zhn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234答案1寒暄/煊赫/渲染2眼花缭乱/撩拨/燎原3严峻/竣工/疏浚4询问/殉职/徇私 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光天化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休戚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过尔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接踵而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音容宛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地方。常用于干违法乱纪的事情的语境中。2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3只不过这样罢了。形容平平常常。有轻视的

意味。4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5死者的声音和容貌仿佛还在耳边和眼前,多形容对死者的怀念。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他很腼腆,你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跟他开玩笑。2自然与人类休戚相关,任何人都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3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予你什么满足。4在一系列接踵而来的苦恼和困惑面前,要么找到正确的方向重塑辉煌,要么一蹶不振。5他在信中写道“尽管你我多年未见,但至今你在我心里依然音容宛在。”答案1。 “光天化日”指在公共场合,不是指在太阳下,多指干坏事2。 “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此语境应用“息息相关”345。 “音容宛在”形容对死者的怀念2辨词填空1享受享用享有享受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享用使用某种东西而得到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享有在社会上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泰山在古今中外________盛名。这次出差我________了贵宾的待遇。朋友来了,他拿出好酒供客人________。答案享有享受享用2直捷直接直捷直截了当。直接不经过中间事物发生关系的跟“间接”相对。有话你就________说,不用拐弯抹角。在学校办公会上,王校长________表明了态度。答案直接直捷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两篇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两篇导学案 国学名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体会《永久的生命》欲扬先抑的写法;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了解作者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感受他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 体会《永久的生命》欲扬先抑的写法;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学习难点 感受他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兴.味()洗涤.()卑.微()牛犊.()茸.毛 () 消逝.()繁殖.()蔓.延()凋.谢()遏.制 () 濒.临()俯瞰.()深渊.()星辰.() 答案:xìng dí bēi dú róng shì zhí màn diāo è bīn kàn yuān chén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生命就像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 ..,那样柔弱。 (2)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 ..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2)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 ..绝望的边缘。 (3)在世界的边缘,俯瞰 ..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答案:(1)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2)蔓延:形容象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3)濒临:接近、将要。(4)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3.文学常识填空。 《永久的生命》作者,原名湖北武昌人,作家。本文选 自。《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奖。 答案:严文井严文锦《严文井散文选》罗素英诺贝尔文学 合作探究 4.阅读严文井《永久的生命》思考: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九年级上册散文两篇同步练习

九年级上册散文两篇同 步练习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散文两篇》(《观舞》《听泉》)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颦蹙 ..()粲.然()嗔.视()极妍.()幽.咽()思忖.() 2.《观舞》开头问道:“我应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作者没正面回答,你能从接下来的排比中找到答案吗? 3.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舞蹈“飞动的美”? 4.说说《二泉映月》是怎样产生和流传开来的。 5.小泽征尔说“《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他为什么这样说? 6.你有没有听过震撼你心灵的音乐?谈谈你的感想。 二、同步解读 帘幕慢慢地拉开,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卡拉玛·拉克希曼出来了。真是光艳地一闪!她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抬起头来,她亮出她的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 她端凝地站立着。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7.文中哪句话最能表现印度舞蹈的民族特色?

文化游记散文导学案

2019届高三散文专题复习三:文化游记类散文导学案 编制人:季桂锋审核人:陈正燕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化游记类散文的文体特征; 2.掌握文化游记类散文相应题型的解题方法; 3.培养在整体阅读基础上规范、精准解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梳理知识,读透文本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探究,反复阅读 【教学过程】 一知识储备 【概念界定】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作者写游览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文章。通过描绘某一地方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珍贵物产、风土人情,或者政治生活、社会风尚等来抒发情感、寄寓哲思,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情感性。 文化散文往往以种种形象或亲身经历,或生活事件,以小见大,表达对生命、生活、历史、社会、文化的永恒思考。 文化游记散文的特点: 1、取材上的文化性,即所写对象是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多借助名人、文化古迹,咏史怀人,阐发作者对此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历史、现实、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 2、文化意识强烈,即明确地从文化角度和文化意识来表现对象。 3、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即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征和发掘现象的本质。 4、行文上具有文化韵味,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上。 【阅读方法】 步骤一:抓住线索,理解文本内容 文化游记散文要借助某一文化现象、文化景观、文人轶事、文化视角作为抒情载体,其中总是有某种线索。这一线索就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往往以“游记”形式开始行文,要注意立足点的变化,

理清行文脉络。同时还要注意文章中时空的转换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等。 步骤二:狠抓形象,探究精神实质 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存有自己独特的态度或思想,而主旨却隐藏在字里行间,必须认真研读。作者在写游记时并不是把游览中的见闻分毫不差地描绘出来,而是经过了非常明确的截选,有目的性的进行描写,我们必须稳准狠地抓住这些景物、场景或者人物。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一切的截选和描写都为其主旨服务,是为了集中、鲜明地表现中心。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等手法都是非常常见且重要的。因此,要探寻到文中隐晦的“神”,必须理解文中“散”的“形”。 步骤三: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深刻内涵及作用 【识记作用】

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15散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结构,感悟作者的情感。2.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在老师的点拨下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多媒体音频朗读《永久的生命》(视频导入)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一条小溪从雪山发源,流入大海。导言:上面两组画面,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进程,感受生命的蓬勃。生命,是大自然伟大的作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语言来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儿这样阐释生命的意义:“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听音频朗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回答:1.文题是“永久的生命”,读罢课文,你觉得作者在文中对生命持怎样的情感态度?赞美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第一部分(第1段)谈生命易逝。第二部分(第2~3段)谈生命神奇不朽。第三部分(第4~5段)赞美生命。3.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先抑后扬。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这是“抑”;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这是“扬”,最后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层层铺垫,将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抒发到极致,凸显文章主旨。1.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2.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作者在第二段中以“小草”“小牛犊”为喻,阐释了“生命自身的神奇”。小草卑微而柔弱,然而“春风吹又生”,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3.如何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凋谢”的是一个个个体,一朵朵花朵。“永存”的是生命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永远充满生机。1.条理清晰,层层深入。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层层铺垫,层层蓄势,水到渠成地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将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抒发到极致,凸显文章主旨。2.欲扬先抑,凸显主旨。分析见前面“整体感知3”。永久的生命生命易逝豁达生命神奇乐观赞美生命积极《我为什么而活着》“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1.听读。听音频朗读,认识生字。遏(è)制飓(jù)风濒(bīn)临俯瞰(kàn)2.指点学生朗读。说说作者一生为什么而活着?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3.大声朗读课文,说说文章的结构特点。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

七年级语文下册《散文两篇》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散文两篇》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散文两篇》知识点 《春》 一、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 巢cháo应和hè酝酿yùnniàng晕yùn 第1节: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 二、讲读体会: 1、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 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 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第二段:绘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 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朗润:明朗,润泽。水涨zhǎng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 些词用得特别好? 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 望着春天,草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草好,人欢乐。

初一七年级生活散文随笔五篇精选范

初一七年级生活散文随笔五篇精选xx 文 那时,我感受到了执着,人生不也一样,只要坚定了一个目标,都要至死不渝的走下去,也许会经历寒打霜逼,但只要我们最梦想有一颗执着,炽热的心,就一定能迎向成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初一七年级生活散文随笔五篇精选范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我,是一只来自福建的小鸟,毫无遮掩的天空下,我,孤独的抽泣着。 ——题记 昨天,那份梦幻 蓝天下,我无忧无虑地飞翔着,爸爸,妈妈,姐姐。都视我为宝,我们一起生活,一起欢笑,一起飞翔,那是一个多么和谐的家庭。仿佛,这份温馨,会永远存在,我的家人,朋友们,会永远陪伴我度过这梦幻般的世界。 今天,这份孤独 突然,一声枪声打破了这份宁静,一切的一切化作泡沫,烟消云散。我被这枪声吓到了,卷在家中等到爸爸妈妈的归来可不幸的是,姐姐带来了父母被猎人打死的厄耗。我的心一沉,可恶的猎人!紧接着,轰隆隆的机器伐去了大片森林,家没了,刺鼻的化学物质遍布天空,空气变得浑浊不堪,我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大海上漂浮着石油,姐姐不慎喝了海水,离我而去。灾难的到来使我手足无措。我不喜欢这样的环境。 明天,永远期待 残酷的现实让我失去了太多太多,迷茫的人类快醒醒把!作为来自福建的一只小鸟,作为着生态中的一员,我深深期盼着明天的美好。暗淡的心光下。我大口大口的呼吸着空气,也许明天,我就要死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人类的悔悟,福建早已遍布绿树红花,湛蓝的天空中,漂浮着几朵毫无杂质的白云,一群群的大雁呈“一”字形向南方飞去,森林充满了生机,鸟儿们

叽叽喳喳的聊着家常,大地万物和谐相处。人类终于醒悟,他们用心对待每一个生灵,把每一个生灵都当作朋友真诚相待。他们尽心尽力的保护着大自然,维护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不在自以为是、骄傲的残杀生灵,连猎人也放下猎枪,抚摸这鸟儿们的羽毛。在蓝天下,没有歧视,没有伤害;只有平等和那纯洁。我,喜欢这样的世界。 星光下,我慢慢的合上了眼,依稀间仿佛看到了爸爸、妈妈和姐姐在梦幻般的蓝天下,自由飞翔着。漫步在街道,晚风轻拂着我的脸颊,凉凉的。无意中仰起脸,发现了路旁那棵略显苍老的大树。它的树干很粗,仿佛是经历过了百年的沧桑。从这棵树的枝头,不时地传来几声蝉鸣。 还记得盛夏时,树梢上那如雷鸣般的乐声是多么地悦耳啊!如今已是夏末,只剩下了几声稀稀拉拉的蝉鸣。我静静地聆听着,忽然,从树上掉下了几个东西,我蹲下身,原来是几只已是强弩之末的蝉,他们扑腾着,翅膀不停地扇动。渐渐地,它们放弃了挣扎,我以为它们不想做无谓地挣扎了,静静地等待死亡的到,来或许它们也知道,即将步入死亡的殿堂。但是,我错了,正当我站起身时,那三只蝉竟然发出了响亮的蝉鸣!它们没有放弃!树上的蝉似乎明白它们的同胞想在生命的尽头演奏出这世界上最美妙的乐曲,也跟着放大了音调,与那三只蝉产生了共鸣!我愣在这,傻傻地欣赏着这世界最美妙的乐曲。 蝉鸣渐渐地弱了起来,那三只蝉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我似乎看见,蝉在最后的一瞬间,是带着微笑的,是带着满足的!我的心被震撼了,它们在地下等待了那么久,它们究竟是为了什么?在那一瞬间,它们的美犹如叶尖上的露珠,即使在生与死的边缘也要展现最美的样子。为了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它宁可选择死,将那一瞬间变为永恒!我想它是幸福的!我也是幸福的。我见证了蝉在生命最后一瞬间的美,虽然这种景象微不足道,但却很感人。 我迈出了步伐,却忍不住回头张望,回想那震撼人心的乐声。晚风拂过了脸颊,带着一丝忧伤,带着一丝明悟…… 那夜花开,星光满载,我却没细看; 如今花残,星光依旧,我追悔莫及; 风吟细细,雨舞xx,xx断;

15散文两篇导学案

15?*散文二篇 国学名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一《孟子.尽心上》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体会《永久的生命》欲扬先抑的写法;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了解作者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感受他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学 习重点 体会《永久的生命》欲扬先抑的写法;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学习难点 感受他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兴味()洗涤() 卑微() 牛犊()茸毛() 消逝()繁殖() 蔓延() 凋谢()遏制() 濒临()俯瞰() 深渊() 星辰() 答案:x d i b ci d u rmg sh i zh m cn di o e b in k(3n yu ing 01 ch 印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 )生命就像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 (2)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2)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 的边缘。 (3 )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答案:(1 )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2)蔓延:形容象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3) 濒临:接近、将要。(4 )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3?文学常识填空。 《永久的生命》作者,原名湖北武昌人,作家。本文选自— 《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________ , _____ 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___________ 奖。答案:严文井严文锦《严文井散文选》罗素英诺贝尔文学 合作探究 4?阅读严文井《永久的生命》思考: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2 )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 么? (4 )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答案:(1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

16散文两篇学案(用)

课题:第16课《散文两篇》课时安排:二课时 执笔教师:郭建军授课教师: 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 【定向诱导】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史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自学探究】 一、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等。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 2、默读课文,标清自然段,给下列字注音。 臼()齿茸()毛蔓()延凋()谢洗涤()3、理解词语意思。 臼齿: 蔓延: 凋谢: 洗涤 二、课堂自主探究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在书中批注) 2、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 3、作者为什么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4、“它充满了希望,……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5、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6、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其作用。 (1)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2)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讨论解疑】 1、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2、本文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 【反馈总结】 1、主旨归纳(书中批注) 2、归纳艺术特色---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3、拓展延伸---生命是什么

八年级语文上教学案《散文两篇》学案(教师)

姓名得分城南实验中学初二语文学案 第16课散文两篇(50分) 【字词识记】 1.根据注音写汉字。(15分) 洗dí(涤) 牛dú(犊) róng毛(茸) 疲juàn(倦) diāo谢(凋) jù风(飓) 震chàn(颤) sì意(肆) bīn临(濒) 俯kàn(瞰) 【课文感知】(7分) 2.两篇文章的体裁都是:哲理散文。《永久的生命》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从悲观中发掘希望,在柔弱中寻觅刚强,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我为什么而活着》概述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彰显了作者博大崇高的胸怀和熠熠生辉的博爱精神。 【阅读训练】(28分) 4.“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理解句子的含义。(6分) 感叹生命的神奇,揭示生命的规律,又为这一规律而欢呼。暗含着一个意思: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戕害生命的暴君必将被充满生命力的人民打倒。 5.“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生命在“终于要凋谢”的花朵中“永存”,看似矛盾,却富有哲理。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凋谢的花朵”指个体生命的消失,而“永存”指生命的长河奔流不息,在这看似矛盾的话语中,富有哲理地写出了生命的意义,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的情感。 6.“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8分) 含义: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深深的苦海”指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作者因为追求理想,在现实中遭遇各种困窘,最严重的时候是已经绝望了,强调追求过程的艰难。 表达效果:比喻,把三种感情比作“飓风”,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感情强烈地支配着“我”的一生,写出了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的冲击让他无比痛苦,突出追求这三种感情过程的艰难。语言含蓄生动,富于理性色彩。 7.《我为什么而活着》前边讲生活中的苦难,结尾处却说“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应该怎样理解?(8分) ①罗素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苦是值得的;②罗素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③苦中伴随着乐,例如爱情会带来欢愉,同时征服了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④虽然罗素最终没有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他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高一语文外国散文两篇

外国散文两篇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2.根据散文的写作特点,能运用提要和综述的方法恰当地进行要点概括。 3.了解托尔斯泰对后世的影响。 4.鉴赏两篇散文的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1.根据散文的基本特征,运用阅读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行散文赏析,概括内容要点。 2.反复朗读,理清思路,体味两篇散文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散文内容要点的概括,要求掌握以情为突破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概括。 2.体味饱蘸作者浓烈情感的语言。 [教具准备] 投影仪、有关资料、胶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首先,对作者及文中涉及的主要人物,作为背景知识,以资料形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以自读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在理清文章思维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对文章内容要点进行正确概括,体味文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鉴赏外国散文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在俄国的一个树林中有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它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更没有逝者的名字,它“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从不关闭的”,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大家能想到这个小小的,普通而又平常的长方形土丘里包容着一个什么样的伟大人物?作者称其为“世间最美的坟墓”。(板书标题) 春天,小河冰融,嫩芽鹅黄浅,清风温和,白云悠悠,山川明媚,生机勃勃,谁不心向往之呢?然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却对冬天情有独钟,请看其美文《冬天之美》。(板书标题) 二、背景知识(使用投影) 1.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尤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报社编辑。他早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翻译。欧战爆发后,流亡瑞士,从事反战和平活动。战后埋头写作。曾出访过苏联,与高尔基相识。1933年法西斯上台,他再次流亡,加入英国国籍,后辗转流寓巴西,终因对欧洲前途的绝望偕妻自杀。他一生中著有多种名人传记,突出再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并用精湛的心理分析手法,在中短篇小说《狼子野心》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其著名作品有刻画中产阶级妇女感情生活和不幸命运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及谴责法西斯迫害的《象棋的故事》等。他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烦躁的心》。 乔治·桑(1804~1876),法国女小说家。出身军官家庭,从小在农村长大。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导学案练习题

散文二篇 国学名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体会《永久的生命》欲扬先抑的写法;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了解作者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感受他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 体会《永久的生命》欲扬先抑的写法;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学习难点 感受他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兴.味()洗涤.()卑.微()牛犊.()茸.毛()消逝.()繁殖.()蔓.延()凋.谢()遏.制()濒.临()俯瞰.()深渊.()星辰.() 答案:xìng díbēi dúróng shìzhímàn diāo èbīn kàn yuān chén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生命就像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 ..,那样柔弱。 (2)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 ..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2)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 到濒临 ..绝望的边缘。 (3)在世界的边缘,俯瞰 ..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答案:(1)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2)蔓延:形容象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3)濒临:接近、将要。(4)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3.文学常识填空。 《永久的生命》作者,原名湖北武昌人,作家。本文选自。《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奖。

答案:严文井严文锦《严文井散文选》罗素英诺贝尔文学 合作探究 4.阅读严文井《永久的生命》思考: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 (4)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答案:(1)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4)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 5 .阅读《我为什么而活》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文章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三种: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总-分-总(总提人生追求-分述追求理由-总结表明态度)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答案:有三方面的原因:a.爱情可以带来狂喜;b.爱情可以摆脱孤独;c.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3)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答案: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a.了解人类心灵;b.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 c.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6.赏析下列句子。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第15课《散文两篇》教案

《散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永久的生命》,是近现代著名严文井作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善于把深刻的哲理讲的简单,《我为什么而活着》就是最好的代表作。文中,作者将支配自己一生的三种信念——对爱情额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充分体会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高远的精神追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阅读哲理散文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通过小组讨论和自学展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感受罗素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理性色彩。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课时计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冰心说,生命像一棵小树,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伸展,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土而出。那么,在作家严文井笔下,生命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求答案吧!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闫文井,原名严文锦,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1938年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3、背景介绍: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三、分段学习 1、第一段末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情丝毫不能做主。 2、读一读第2自然段,说说写小草和小牛犊的用意是什么? 从生命的流动性上与小草和小牛犊作比较,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理解,形象生动。 3、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一句中“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4、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5、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为什么说生命就是“奇迹”? 因为生命的消逝是暂时的,而不朽却是永久的。 6、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

中考语文九年级下册现代文内容梳理

九年级下册现代文内容梳理 篇目 第一单元 1.诗两首 2.我用残损的手掌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4.外国诗两首 第二单元 5.孔乙己 6.蒲柳人家(节选) 7.变色龙 8.热爱生命(节选) 第三单元 9.谈生命 10.那树 11.地下森林断想 12.人生 第四单元 13.威尼斯商人(节选) 14.变脸(节选) 15.枣儿 16.音乐之声(节选) 教材精梳理 1.字音认读 嘶哑 ..( ) 汹涌 ..( ) 骸.骨( ) 锦幛.( ) ..( ) 喉咙 荇.( ) 藻.( ) 蘸.( ) 憔悴 ..( ) ..( ) 蝼蚁 干瘪.( ) 纤.绳( ) 簇.新( ) 笑涡.( ) 绯.红( ) 淤.滩( ) 虔.信( ) 镶嵌 ..( ) 深邃.( ) 晨曦.( ) 瞰.望( ) 羼.水( ) 阔绰.( ) 绽.出( ) 痱.子( ) 擀.面杖( ) 梆.子( ) 腌臜 ..( ) 捯.气( ) 咯.吧( ) 隐匿.( ) 荣膺.( ) 跳跶.( ) 嘬.嘴( ) 捎.马子( ) 蜥蜴 ..( ) ..( ) 咀嚼 ..( ) 显赫.( ) 狼嚎.( ) 苔藓 舔舐.( ) 鲦.鱼( ) 芳馨.( ) 云翳.( ) 怡.悦( ) 倒坍.( ) 紊.乱( ) 虬.须( ) 嶙峋 ..( ) 沉湎.( ) 孱.弱( ) 鲑.鱼( ) 庖.代( ) 中流砥.柱( ) 诉讼.( ) 弥撒 ..( ) 打鼾.( ) 徘徊 ..( ) ..( ) 睡眼惺忪 ..( ) 糍粑 羡慕 ..( ) ..( ) 山麓.( ) 嬷嬷 ..( ) 囫囵 ..吞枣( ) 峥嵘 远眺.( ) 提示 sī yǎ hóu lóng xiōng yǒng hái zhàng xìngzǎo zhàn qiáo cuì lóu yǐ biě qiàn cù wō fēi yū qi án xiāng qiàn suì xī kàn chàn chuò zhàn fèi gǎn bāng ā zā dáo kā nì yīng da zuō shào xī yì hè háo tái xiǎn jǔ jué shì tiáo xīn yì yí tān wěn qiú lín xún miǎn chán guī páo dǐ sòng mí sa cí bā xīng sōng hān pái huái xiàn mù hú lún zhēng róng lù mó mo tiào 2.字形辨识 名huì________ 断壁残yuán________ chán岩________ 戏xuè________ 吹毛求cī________ 休qì________ xiāo________鸟 yìn bì________ gōu lóu________ yì________测 kuì________赠 cè________隐 pǐ________性愤mèn________ zhān________望挖jué________ jué________取阴mái________ mò________然 lián yī________ 鳞次zhì________比 提示 讳垣巉谑疵憩枭荫庇佝偻臆馈恻癖懑瞻掘攫霾蓦涟漪栉 3.词语积累 (1)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范文10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范文10篇 01 这就是我 茫茫宇宙,广阔无垠的世界,苍茫的大地,而我却是如此的渺小,如此的微不足道,也许我无法像伟人一样为世界为国家做出贡献,但我并不想做平庸和碌碌无为的人。即使我的人生并不是那么的有闪光点,但我也要充实地过好每一天,让自己的人生富有意义。 我——余欣诺,一个平凡的少年。我小小的名字中包含着父母对我人生的期待与希望。“余”这个姓氏并不多见,但姓“余”的人有很多有着伟大成功业绩。例如:当代作家余秋雨,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余文乐:当红影星,拍过《春娇与志明》《头文字D》等电影,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贡献。 “欣”这个字可以体现出父母希望我可以做个欣欣向荣的人,有着蓬勃生命力、坚强的人。“诺”在这个社会中有多重要啊!没有诚信,不讲承诺,一定可以做到! 说起我的长相呢,我觉得挺好,浓浓的眉毛下面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虽然,我的眼睛是一个单眼皮,一个是双眼皮,但,你不觉得很有特点吗?我的鼻子可是令我很骄傲的地方,我“哇哇”大哭,谁知妈妈

一包零食就把我搞定了,这充分体现了我的好吃。虽说我是不哭了,但的鼻子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多年过去了,我的鼻子恢复得很好,还被别人当成是“整型”了呢。我的嘴唇不厚不薄,幸亏没像爸爸一样长着两根肥肠拼在一起的厚嘴唇。 我的身高对我来说可是个大问题,因为太高所以经常被“绰号”所困扰。有时,家里亲戚竟说:“长那么高长大嫁不了人怎么办呀? 我就是我,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我们,和蔼可亲的人我,你喜欢吗? 02 一件让我后悔的事 在我的成长道路中有一件让我后悔的事。 那是发生在四年级的第二个学期,我们语文培优班的作文题目也是《我最后悔的一件事》,那天是星期二,我作业很多,晚上回家写完学校的作业都九点半了,我赶紧冲凉,然后就睡着了。第二天,哎呀,今天要交作文草稿呀,算了,不管它了,就说我没带,回家再写吧。结果,由于当天晚上作业也很多,我尽管加快了速度,还是在九点半前未能完成写作文。啊,我灵机一动,好像在那本作文选见过类似的文章,赶快找一找书,终于找到了。心想,反正这是培优班第一次作

高中语文《议论散文两篇》导学案粤教版必修

9 议论散文两篇 窗 1 .课文读解。 (1) 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 —1998) ,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他的父亲钱基博历任清华、圣约翰、光华、国立蓝田等校教授,曾参与20 世纪初的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且著有《中国现代文学史》;学者钱穆、科学家钱学森都是出自这一家族的名人。1910 年11 月21 日钱钟书出生时,伯父为他取名为“仰先”,即“仰慕先哲”之义;1911 年他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因此父亲为他正式命名为“钟书”;1920 年,他到无锡东林读书,父亲为他起字“默存”,意思是要他少说话。 钱钟书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和无锡仁。1933 年于清华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任教。1935 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 年毕业于英国牛津,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进修法国文学。1938 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英文系主任。1941 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 围城》和短、法、德、俄、日、西语译本。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一书。《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中央图书馆和清华执教或任职。1953 年后,他在北京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所著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加以阐发、辨析。 (2) 基本解读。 文章开头用“春天”引出“窗”这个话题,接着通过对窗于外春天的描写说明“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认为“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也就是说,屋子外的春天,只有经过了窗子的取舍和切割,阳光才显得明亮,风才有生气,鸟语才更动人。开篇就将窗于的形象和作用突显出来。 文章接下来承接上一段的话题,进行延伸,将窗和门进行比较。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譬如,Q9 区别一支笔与一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小逻辑》,第262 页,三联书店1954 年版) 钱钟书就是这样来比较门和窗的,他认为门和窗都可以作为进出口,而根本分别在于“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 最后,作者将窗比作“房屋的眼睛”,比较了窗和眼睛的共同之处:“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我们跟带黑眼镜的人谈话,总觉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他以假

人教版初中语文散文

教版初中语文 第一单元 1、*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3、*生命,生命(杏林子) 4、紫藤萝瀑布(宗璞) 第二单元 6、理想(流沙河) 7、*短文两篇行道树(张晓风) 第一次真好(周素珊) 9、*我的信念(玛丽·居里) 第三单元 11、春(朱自清) 12、济南的冬天(老舍) 13、*山中访友(李汉荣) 第五单元 21、风筝(鲁迅) 22、羚羊木雕(张之路) 23、*散步(莫怀戚)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课文目录第一单元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2、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

第四单元 16、社戏(鲁迅) 17、安塞腰鼓(刘成章) 18、*竹影(丰子恺) 19、*观舞记(冰心) 第六单元 26、珍珠鸟(冯骥才) 27、斑羚飞渡(沈石溪) 28、*华南虎(牛汉) 29、*马(布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7、背影(朱自清) 8、台阶(李森祥) 9、老王(杨绛) 10、信客(余秋雨)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藤野先生(鲁迅) 2、我的母亲(胡适) 3、我的第一本书(牛汉) 4、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5、再塑生命(海伦·凯勒) 第二单元 6、雪(鲁迅) 7、雷电颂(郭沫若) 8、短文两篇(巴金)日月 9、海燕(高尔基) 10、组歌(节选)(纪伯伦)浪之歌 雨之歌 第四单元 16、云南的歌会(沈从文) 17、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18、吆喝(萧乾)

19、春酒(琦君) 20、俗世奇人(冯骥才)刷子李泥人张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课文目录)第三单元 9、谈生命(冰心) 10、那树(王鼎钧) 11、地下森林狂想(张抗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