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先生故居讲解词
陈嘉庚纪念馆.doc
陈嘉庚纪念馆
陈嘉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
他的一生,是爱国爱乡、倾资兴学、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一生。
在半个多世纪的奋斗生涯中,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祖国富强做出卓越贡献,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以下是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陈嘉庚纪念馆的详细介绍。
陈嘉庚纪念馆
陈嘉庚纪念馆属社会历史类名人纪念馆,将成为陈嘉庚文物资料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和作用,使之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终身教育课堂和文化休闲设施,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推进厦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纪念馆的基本陈列有两个:第一至第三展厅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生平陈列》,第四展厅为《在陈嘉庚身边——嘉庚现象诚毅同行》。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生平陈列》以350多帧图片、310多件文物、实物为基础,力求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现陈嘉庚伟大光辉的一生。
该陈列包括陈嘉庚生平大事记、南洋巨商矢志报国;倾资兴学情系乡国纾难救国民族之光和尾声五个部分。
鳌园导游词
政法学院学生义务导游团导游词【嘉庚公园(含鳌园)】Chapter1:序言嘉庚公园位于集美鳌园北侧,与鳌园相连,是后人为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教育、培育人才、造福社会而兴建的。
按照传统园林布局,把纪念性、文化性和游乐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陈嘉庚先生的晚年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集美家乡的建设中了,但他不幸于1961年病逝,有许多计划中的事情还没来得及做。
他曾说过鳌园完工后,前面的海边空地要建一个公园。
夙愿未了,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为完成陈嘉庚先生遗愿,将鳌园的北侧开辟为公园,该园于1992年动工,1994年10月竣工,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5500平方米。
进入园中,满眼是高低错落的亭台楼阁,是中西合璧风格的体现。
最具代表性的当数“鳌亭”和“命世亭”,均于五、六十年代与鳌园同时建成,是鳌园建筑景观的延伸。
命世亭内原先树立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十大元帅的雕像,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雕像在1971年9月间被悄然移走,成为一件憾事。
园中树立的大型石雕《桃李芳菲》和《尊师重教荣誉碑》,均从不同视角高度赞颂了“教育为本,科教兴国”的永恒主题。
《尊师重教荣誉碑》的主体建筑蜡烛石雕,其高9.9米,表达永久吉祥之意,又象征一把永远燃烧的火炬,是陈嘉庚先生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和点燃自己、燃烧别人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缩影。
Chapter2:鳌园鳌园是陈嘉庚先生于1950年回国定居后为建设故乡集美完成的首项宏伟工程,至1961年完工,历时10年,占地近9000平方米由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陈嘉庚陵墓等组成。
园中公有666幅精雕细刻、栩栩如生的青石雕,是闽南石文化的代表作。
而鳌园也被评为厦门二十名景之一,2000年时被政府正式确认。
命名原因:为什么取名鳌园呢?鳌泛指大龟、大鳖,在闽南是吉祥长寿的象征。
鳌园原为一座小半岛,三面临海,西接陆地,因形如大鳖,所以称之鳌园。
大门有幅楹联“鳌载定教山尽峙,园居宁与世相忘”。
上下联首字结合正是“鳌园”。
福建集美学村讲解词
福建集美学村讲解词各位团友,早上好。
今天我们去福建风景十佳之一的集美遨游,集美是爱国华侨首领陈嘉庚先生的故乡。
首先,让我向各位介绍集美区。
各位团友,如今我们来到鳌园参观。
鳌园是陈嘉庚先生年回乡定居后花10年时刻亲自督建而成的,耗资65万元,占地近9000平方米。
鳌园原为海边的一具小岛,形如蛰伏的大鳌,护卫着集美。
1951年,陈嘉庚别侵民田,辟置公园,于中立碑,纪念解放,名曰鳌园。
国中建造和雕刻均体现陈先生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思想,包容中外古今、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工农业生产、科技文化等,无所别有,博大精深,是个博物大观。
也是新评的厦门二十名景之一,取名鳌园春晖。
鳌园分为三部分,即门廊、解放纪念碑、陵墓。
走进园门,算是50米的长廊,长廊两侧厢壁上镶嵌着58幅历史故事人物内容的青石镂雕,这是鳌园653幅石雕的精华部分。
左边要紧是24幅诸葛亮马前课,据陈嘉庚先生的解释,这是诸葛亮早就对清代政府、民国成立、抗日战争以及毛泽东领导人民革命取得胜利的预卜,他相信这别是迷信而是先知,表达了他对共产党、毛泽东的信赖和热爱。
这些围墙上的浮雕共有291幅,初建时是用水泥塑制的,几十年风雨侵蚀,损坏严峻,1991年春,集美学校委员会筹款百余万元,以原水泥雕内容为参考,由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艺术系的教师绘图,惠安艺人精心雕琢,全部更换为青石雕,其中有浮雕229块、沉雕42块、影雕20块。
影雕是石雕艺术的新发明,使世界叹服。
法国等国家特意请惠安影雕师前去表演,倾倒了欧洲许多艺术家。
各位团友,集美解放纪念碑是鳌园的主体建造,是陈嘉庚先生亲自精心设计的。
纪念碑高28米,象征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奋斗,终于取得胜利;正面是毛主席亲笔题写的集美解放纪念碑,毛主席为一具镇题写解放纪念碑是仅有的一次;碑的背面是陈嘉庚先生撰写并手书的碑文。
纪念碑台基的底层为13级,象征陈嘉庚事业顺利进展的鼎盛年月;第二层为10级,寓他的事业遇到困难,企业收盘的年月;再上面是8级和3级,象征8年抗战、3年解放战争。
集美学村
陈嘉庚纪念胜地(归来堂—归来园—道南楼—龙舟池—南熏楼—嘉庚公园—鳌园—纪念馆)各位团友,早上好,我是导游小米,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景点是陈嘉庚纪念胜地。
希望我的讲解能带给大家对于集美有个更深的了解。
陈嘉庚纪念胜地位于集美学村里面,我们等下的游览路线是先去归来堂、归来园、再去集美中学,最后游览鳌园,纪念馆,整个行程我们不走回头路,等下旅游车把我们送到归来堂门口后,会直接开到纪念馆出口等我们,请大家先记下我们的车牌号码——闽 D 8866和导游电话--12345678900,以防走散。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地方叫归来园,眼前这栋建筑叫做归来堂。
“归来堂”三字,是著名书法家罗丹的笔迹,已经被编入《中华名匾》。
位于归来堂正前方的这个公园叫做归来园,两者连成一体。
园中竖立的陈嘉庚先生铜像,高2.3米、重750公斤,由著名雕塑家潘鹤所创作。
在归来园右侧的是集美中学高大的教学楼“道南楼”。
它的墙体是白色花岗岩,屋顶则是绿色的琉璃瓦,这种融民族特色与西洋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物,在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里面都非常常见。
研究陈嘉庚先生的学者将这种建筑风格称为“身穿西装、头戴斗笠”,也有的直接称它为“嘉庚风格”。
出了归来园,我们看到前面有一片湖,它是陈嘉庚于1955年亲自设计和修建的龙舟池。
在池的四周环绕着七座造型各异的亭台水榭,龙脊凤檐,雕梁画栋,朱绕翠环,称为“七星坠地”。
池中还有两座亭子凌波展翼,名为“孤星伴月”。
每年端年节,龙舟池都会举办龙舟竞赛活动。
各位游客请随我继续前行,我们看到左手边也有一栋高楼。
在顶层还有三个大字“南熏楼”,这栋楼的主楼从第7层开始层层紧缩,最顶层上是一座方形亭阁;楼两侧各伸展5层,顶上各建一个八角亭,不管从正面看,还是从空中俯视,大楼的形状都像一架喷气式飞机,十分奇特。
南熏楼建于1956年,高15层,建成当时是集美最高的楼层。
之所以设计这么高,也是有原因的,集美以前为渔村,集美附近海域来来往往的渔船很多。
厦门集美学村导游词(精选6篇)
厦门集美学村导游词(精选6篇)厦门集美学村篇1集美镇位于厦门市北部,距市区约17公里,面积为2.83平方公里,是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的故乡。
集美镇有著名的集美学村、陈嘉庚故居、归来堂、鳌园及长达2212米的高集海堤。
是中外闻名的文化教百区和侨乡,也是风光绮丽的游览胜地。
市区与集美之间有公共汽车、出租车和火车通达。
出集美站,经过大桥,有廖承志手书“集美学村”的牌坊式大门耸峙镇口。
沿着花岗岩铺砌的斜坡大道向前,集美学村的各级各类学校及各种文化机构,均顺着山坡筑于林荫之中。
陈嘉庚先生从1920xx年起,以个人的资财,创办集美学村,前后耗资1亿多元,总建筑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拥有师生1万余人。
由于集美学村的建筑集中西风格于一体,又濒临风景秀丽的海滨,鳞次栉比的楼房和亭台楼阁交相辉映,已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海滨游览区。
陈嘉庚故居位于集美镇后尾角,是一幢不高的两层浅灰色楼房,庭院里柏树翠绿,橘黄花红。
横匾“陈嘉庚先生故居”系在1980年故居翻修时请廖承志题写。
一楼现为集美学校校务委员会所在地,二楼陈列着陈嘉庚先生的遗物。
二楼西侧耳房是办公室,老式的写字台,一对不同式样的沙发椅。
卧室也极其简朴,旧式木床,就连两只旧皮箱,也是1950年归国时从新加坡带回来的。
与卫生室一板之隔的餐室,只放置一大圆木板桌,10 只小圆木凳。
就在这里招待过中央领导和社会名流以及华侨人士。
二楼正中是会议室,简单的长方形会议桌和10多个木靠背椅。
墙上挂着陈嘉庚先生的遗像。
故居西侧又建了一幢三层楼房,陈列着各种实物,照片和图表,生动地介绍了陈嘉庚先生爱国的一生。
归来堂坐落在故居前面,是一幢具有闽南风格的单层建筑,面积4000 平方米。
“归来”之意,是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的象征,它将指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外赤子,为祖国的富强而归来。
步入大厅,入门处置招式屏风,刻着1961年8月15日首都各界公祭陈嘉庚先生的悼词。
大厅正中端坐陈嘉庚先生的青石雕像。
两侧方柱上,挂着郭沫若撰写的楹联:“鳌园博物大观百闻不如一见,鹭江集美中学万人共仰千秋”。
陈嘉庚故居
陈嘉庚故居陈嘉庚故居:古朴庄严的岁月见证陈嘉庚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爱国者,他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嘉庚故居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是一处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的地方。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走进陈嘉庚故居,感受这座古朴庄严的建筑所见证的岁月变迁。
陈嘉庚故居坐落于美丽的瘦西湖畔,建筑风格兼具中国的传统和西方的现代元素。
进入故居的大门,一条石板小道蜿蜒而上,两侧是碧绿的花草,使人感到宁静与安详。
门前有一座巍峨的牌坊,上书“陈嘉庚故居”,庄重大气。
故居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庭园式建筑,规模宏大而独特。
建筑群以中轴线为中心,分为前、中、后三进,整体布局严谨有序。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大厅,大厅高耸入云,雕梁画栋,壮丽非凡。
墙壁上悬挂了许多陈嘉庚的画像和家族的文物,彰显出他丰富多彩的人生。
大厅旁边是一排座位整齐的书房,陈嘉庚曾经在这里埋头苦读,锲而不舍地汲取知识。
书房内摆放着陈嘉庚生前使用的书桌和书架,上面摆放着许多古籍和他收藏的珍贵文献。
这些书籍见证了他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崇高理想。
穿过书房,进入后院,便是一片幽静的花园。
花园中错落有致地布置着各种花卉和青翠的树木,花香四溢,鸟语花香。
花园的中央是一座古井,井水清澈见底,给整个花园增添了几分古朴的气息。
花园四周还有一些陈列着陈嘉庚生平事迹和故事的小亭子,供游客们休息观光。
故居内还有一座小型的展览馆,展示了陈嘉庚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教育理念。
展览馆内墙壁上挂满了图片和文字,生动地展现了陈嘉庚先生一生奋斗的过程和他为中国教育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这些内容让人无比敬佩,并对陈嘉庚的思想和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陈嘉庚故居不仅是一座庄重的建筑,更是一座见证历史的文化遗产。
这里承载着陈嘉庚先生的梦想和奉献,也见证了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不懈追求。
故居的每一个角落都透露出陈嘉庚先生的智慧和品格,给人以深深的敬意和震撼。
在陈嘉庚故居中,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陈嘉庚先生的存在感,能够聆听到他关于教育的嘱托和呼唤。
归来堂导游讲解
陈嘉庚, 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华侨、企业家、教育家,被誉为橡胶大王。
嘉庚先生就诞生在集美这个小渔村里,在他少年时期赴新加坡随父经商,从事菠萝种植、加工和橡胶制造等业而获得成功。
跟许多爱国华侨一样,嘉庚先生致富后不忘回报祖国,建设家乡。
最让我对嘉庚先生佩服不已的,就是他对教育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他自己一生俭朴,克己奉公,倾力于祖国和家乡的建设。
据有人估计,嘉庚先生用于创办教育的资金在1980年高达一亿美元,占嘉庚先生总资产的90%以上。
嘉庚先生还创立了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去世后一分钱都没有给子女留下,所有的遗产都留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
陈嘉庚先生生前有个遗愿:想在故居前面建一座“归来堂”,意在召唤海外亲人不忘故乡,热爱祖国,归来有个聚会的地方,建筑费用不超过三万元。
周总理在陈老先生逝世后,获悉这一情况,认为意义重大,指示要实现嘉庚先生意愿并扩大建造规模,以为永久纪念。
归来堂建于1962年正值嘉庚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白石砌墙,绿瓦盖顶,是闽南特色的代表性建筑。
沿着归来堂前的小路向前走到尽头就是归来园了。
归来园最北端正中矗立着一尊嘉庚先生的铜像,只见他身穿西服,左手拿着礼帽,右手拄着拐杖,深邃而又睿智的目光凝视着远方,仿佛盼望着海外亲人早日归来。
铜像背后是一道石屏,石屏上镶嵌着“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八个金灿灿的大字。
这是毛主席对陈嘉庚先生一生功绩的高度评价陈嘉庚先生的子女较多,大都旅居海外,但他们每年都会到归来堂来拜祭父亲。
他们虽侨居海外,虽彼此相隔万里,但都心系祖国,共同秉持着嘉庚精神。
陈嘉庚的外孙李成义,一直以先生为榜样,致力于教育的发展;他的长孙陈立人深受陈嘉庚爱国主义精神熏陶,表示作为他的后人,要继承嘉庚精神,为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陈嘉庚后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们在嘉庚精神的照耀下,书写了一代又一代的传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嘉庚精神不仅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时代,更是我们莘莘学子心目中的楷模。
嘉庚纪念馆建筑风貌介绍
嘉庚纪念馆建筑风貌介绍嘉庚纪念馆,那可是个不得不提的好地方!你要是走到那儿,首先扑面而来的是那种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建筑。
它的外观挺有意思的,既现代又古朴,仿佛把时间拉得又长又远。
别看它外头是红色的瓦片,像极了老厦门的传统风格,但你往里一看,又能感觉到它与现代建筑的那种“亲密接触”。
怎么说呢,简直是古今融合的典范,不愧是为纪念一位这么伟大的建筑大师而建的。
首先得说说它的外观吧,真的特别吸引眼球。
你站在外面,看到那座建筑,就像是被一股历史的洪流给轻轻带到了过去,看到的每一砖每一瓦,似乎都在讲述着陈嘉庚的传奇一生。
别看它是传统的南方风格,可它的设计背后藏着很多智慧,尤其是在细节上,那些雕花和窗格,给人一种古典的美感,同时又不失现代建筑的通透感。
再看看它那雄伟的大门,挺有气势的,走进去就像踏进了一个历史的长廊。
站在门口的石阶上,仿佛都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仿佛历史人物就在身边,等着你去倾听他们的故事。
里面也是非常特别的,展品一件件看过去,感觉每一件都在述说着那个时代的风云。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历史照片和文物,看到它们时你会情不自禁地觉得,哇,这些东西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这些照片不是普通的照片,而是记录着陈嘉庚如何为福建、为中国做出了那么多贡献的生动证据。
你走在展馆的每个角落,仿佛都能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力量,那股力量来自于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那种坚韧与执着,是陈嘉庚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不过说实话,嘉庚纪念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它身上那种深沉的文化气息。
你站在馆内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那些透露着智慧和历史的细节,不是说有什么金碧辉煌的装饰,而是那些简单却极富内涵的设计,透过每一处小小的装饰、每一块砖石,都能感受到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温暖。
走到这些地方,你会自然而然地慢下来,不知不觉地被那些文化底蕴吸引,仿佛自己也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这个纪念馆虽然不是特别大,但每一处设计都恰到好处,不紧不慢地把你引入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故事。
观看陈嘉庚先生故居观后感1000字
观看陈嘉庚先生故居观后感1000字陈嘉庚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学者、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嘉庚故居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内,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近日,我有幸去参观了陈嘉庚先生故居,并且对此留下了深刻的观后感。
陈嘉庚故居始建于明代初年,经过数百年的历史风雨沧桑,至今依然保持着原汁原味。
整个故居占地面积广阔,建筑格局宏大,展示了明代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福建传统建筑的特点,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
故居内部主要由四合院和星斗堂组成,四合院是传统的建筑形式,由一个大门、四个院落和两个偏厅组成。
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院落和石板铺就的地面,清新的空气和青石阶梯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院落内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
星斗堂是陈氏家族祭祀先祖的地方,堂内布置着各种家族文物和陈嘉庚先生的事迹,让人对陈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参观陈嘉庚故居的过程中,我对陈嘉庚先生的伟大事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陈嘉庚先生是一位对国家、对教育事业有着深厚感情的人,他在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陈嘉庚先生倡导教育普及、教育改革,积极投身于中国革命,为国家的独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在老家晋江兴办了多所学校,为乡亲们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教育理念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我国近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参观故居的过程中,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故居内部陈列着各种传统工艺品和文化遗产,如各式各样的家具、陶瓷器皿、织锦等。
这些工艺品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术水平,更揭示了古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对美的追求。
在陈嘉庚故居中,我还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概念和建筑技艺,领略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雅和精致。
这些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要,它们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需要我们加以珍惜和传承。
“嘉庚精神” 演讲稿
嘉庚精神,我的梦我们往往提到一个地方,就会想起一个人,比如提到集美,就会想到陈嘉庚。
走进集美学村,迎面的缕缕阳光透过学村门坊的长廊,映照着红砖绿瓦的楼宇。
陈嘉庚先生创办和资助的学府隐藏在绿树红瓦龙脊凤檐之中,学子的朗朗书声仿佛绽开了先生脸上的微笑。
嘉庚路145号为先生故居。
故居为两层小楼,陈列着先生俭朴的生活用具和感人的事迹。
走近陈列橱,可以看到他用过的一把布伞,布伞是从南洋带回来的,已用了十多年,家人说那伞太不像样了,要给他更换,他说:“不像样不要紧,能用就行了。
”在陈列橱还可以看到他的一只用破瓷杯做的烛台,家人建议买一只新烛台,他不许,说:“该用的钱几千几万都得花,不该用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
”嘉庚爷爷就是这么一位勤俭节约的人。
先生17岁去南洋学商。
他说:“财由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
”他集资千万,全部用于兴学等公益事业。
1913年他创办集美小学,以后又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学校。
嘉庚先生一生献给文教事业的款项,价值人民币一亿五千万元,临终时还把300多万元献给国家!这般无私地兴资助学,天下有几人能做到?嘉庚先生虽身处南洋,但一直心系中国,积极支持和参加国内的革命活动。
1938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号召救国捐款和抵制日货。
也曾于1940年冲破国民党的阻挠,到延安慰问抗战军民。
他坚持抗日,反对卖国,组织过各类爱国活动。
他早在1910年就参加了中国革命同盟会,橱窗里陈列着他与孙中山先生的合影……嘉庚先生的墓地在鳌园靠海的一端,面对大海,背倚“集美解放纪念碑”。
墓成马蹄状,由13块青石组成,青石护栏上刻有20幅浮雕图像,概括了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伫立在嘉庚爷爷的墓碑旁,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在我的内心,总有一股热情、一股力量、一种精神在涌动,这种精神将不断鼓舞我前进!。
参加一处历史古迹或博物馆写一篇游记300字以上嘉庚纪念馆
参加一处历史古迹或博物馆写一篇游记300字以上嘉
庚纪念馆
国庆节当日,我们一家人慕名前往陈嘉庚纪念景馆,参观游览这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陈嘉庚故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嘉庚故居是一座两层小楼房,珍藏有先生的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品,均按其生前原样陈设。
真让人感慨不已。
从故居向南,来到归来堂,大厅正面竖立了陈嘉庚先生塑像,铜像背后的墙上,刻有XX的题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是对先生一生的精确评价。
我问导游归来堂名字的含义,导游说,陈嘉庚先生一直有个夙愿,希望散居海外的亲朋好友不忘祖国和家乡,回国出力,归来要有个聚会交流的地方,我想,“归来”这个命名既反映了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的情怀,也是旅居海外的六万多名集美侨胞的共同心声。
观赏陈嘉庚纪念景区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和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感受陈嘉庚先生的热爱祖国之情,大兴教育之举,这可能就是全国各地来集美的游人为什么常年络绎不绝、流连忘返的奥秘所在吧。
厦门集美鳌园导游词范文介绍
厦门集美鳌园导游词范文介绍厦门集美鳌园位于集美学村东南角海滨,鳌园分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和陈嘉庚先生陵墓三个部分。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厦门集美鳌园导游词范文介绍,供大家参考学习。
厦门集美鳌园导游词1各位团友,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集美鳌园景区。
鳌园是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亲自主持兴建的。
如果团友您是福建人,那您一定对陈嘉庚先生的事迹有所耳闻吧。
如果不是,那也没有关系,在到达景点时,小林想先简单介绍下陈嘉庚先生的生平,这样游览起来会更有意义。
陈嘉庚先生于1874年10月21日诞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渔村一个侨商家庭。
十七岁时,奉父命去新加坡,在其父自营的“顺安”米店学商。
先生经商四十余年,是东南亚大规模种植橡胶最早之一人,被誉为树胶王国四功臣之一。
但更重要的是他经营实业,不谋私利,而是以振兴祖国,服务社会为职志。
庚先生身羁异邦,心怀乡国。
1912年(民国元年)先生回国,翌年2月即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校。
此后陆续增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校,设有图书馆、体育馆、医院等公用机构,统称集美学校。
1920年11月30日在筹办厦门大学的会上,他慷慨陈辞:愿尽出所有家财,以办教育,并亲自回国经营,以冀将来事或成功,使海外富侨有所感动。
1961年3月陈老在北京弥留之际遗嘱:“集美学校要继续办下去”、“台湾必须回归中国”。
8月12日病逝,享年88岁。
15日举行公祭,廖承志致悼词。
公祭后起灵,由周恩来、朱德领先执绋,护送灵枢上灵车,用专列火车运载回集美。
20日安葬在鳌园。
位于我们面前的鳌园,于1951年动工,直至1961年才竣工,历时十年之长,占地面积约为9000平方米,耗资65万元,主要由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陈嘉庚墓和四周围墙石雕群组成,鳌园原是一小岛,三面临海,西接陆地,因形状似大鳌,鳌在闽南是吉祥长寿的象征,所以称此园为鳌园。
那现在我们就去游览一下陈嘉庚先生耗尽十年时间完成的鳌园是什么样子的吧!在进入大门之前我们可以看到,大门上有一幅楹联,写着“鳌载定教山尽峙,园居宁世与相忘”,上下联首两字相结合便正是“鳌园”,步入园门便是50米的长廊,左右两边镶着青石镂雕,分别刻有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这是整个鳌园石雕群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可谓是上乘之作。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3篇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3篇陈嘉庚老先生故宅是一座独具一格设计风格的单面工程建筑,总面积4000平米,取百石垒墙,绿瓦盖顶;是具备闽南地区特点的象征性工程建筑,陈嘉庚老先生的雕像就矗立在回归堂前。
下边是为大伙儿产生的陈嘉庚故居导游词,期待能够协助大伙儿。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范文1:陈嘉庚老先生故宅位于姐妹镇后尾角,今嘉庚路149号,是陈嘉庚老先生定居过的地区,1920xx年完工。
故宅是一座双层小房子,1938年被日本飞机场摧毁,后重新修,直至完工才重新修居宅。
现故宅是1980年按小院原先布局整修的。
故宅按老先生晚年时期定居状况陈列设计,并收藏有稿件、衣服裤子及日常日常生活用品等的遗物。
二层的接待室、餐室、工作中间、卧房等,均按杨先生死前原状陈设设计。
故宅西边的一座三层楼房为“陈嘉庚老先生生平简介展览馆”,共以“做生意贝德,深情乡国”,“倾资兴学,不屈不挠”,“赤城热爱祖国,赤胆忠心”三一部分陈列设计,展示出陈嘉庚老先生运营实业公司的聪明智慧,勤快勤俭、倾资兴学的崇高品质和赤城的爱国情怀。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范文2:陈嘉庚全身上下雕像后石屏上刻着毛主席现任主席的“侨民旗子,中华民族辉煌”题字。
内有客厅和十多间宅子。
客厅正中间放置陈嘉庚的石雕工艺品坐像,并悬架和排序着郭沬若编写的春联和全国侨联公祭陈嘉庚的悼辞。
现如今,在故宅两边,又修建了陈嘉庚先生平简介展览馆。
展览馆是一座三层楼,总建筑面积800平米。
展览品关键以照片、数据图表、商品为主导,品牌形象地详细介绍了侨民领导者陈嘉庚老先生的一生,有宝贵的珍贵文物及仅剩的《集美陈氏族谱》等的遗物。
游玩回归堂(陈嘉庚老先生故宅)能够使您掌握陈嘉庚老爷子。
陈嘉庚(1874—1961年),别名甲庚,字科次,知名爱国华侨领导者。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仁爱里集美村。
九岁人读南轩私塾学堂,十七岁赴马来西亚帮助父亲运营米店。
没多久,父亲倒闭,陈嘉庚单独运营后最先还款爸爸的所有负债,得到诚信经营。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3篇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3篇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陈嘉庚故居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范文1:陈嘉庚先生故居坐落于集美镇后尾角,今嘉庚路149号,是陈嘉庚先生居住过的地方,1918年建成。
故居是一座两层小楼房,193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后重修,直到完工后才重修居宅。
现故居是1980年按小楼原来格局修缮的。
故居按先生晚年居住情况陈列,并珍藏有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具等遗物。
二层的会客室、餐室、工作间、卧室等,均按陈先生生前原样陈设。
故居西侧的一座三层楼房为“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陈列馆,共以“经商南洋,情深乡国,“倾资兴学,百折不挠,“赤诚爱国,鞠躬尽瘁三部分陈列,展现出陈嘉庚先生经营实业的聪明才智,勤劳俭朴、倾资兴学的高尚品德和赤诚的爱国情怀。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范文2:陈嘉庚全身铜像后石屏上刻有毛泽东主席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题词。
内有厅堂和十多间厢房。
厅堂正中安放陈嘉庚的石雕坐像,并悬挂和排列着郭沫若撰写的对联和全国侨联公祭陈嘉庚的悼词。
如今,在故居两侧,又建起了陈嘉庚先生平事迹陈列馆。
陈列馆是一座三层楼,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陈列品主要以图片、图表、实物为主,形象地介绍了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一生,有珍贵的文物及仅存的《集美陈氏族谱》等遗物。
游览归来堂(陈嘉庚先生故居)可以使您了解陈嘉庚老先生。
陈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爱国华侨领袖。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村。
9岁人读南轩私塾,17岁赴新加坡协助其父经营米店。
不久,其父破产,陈嘉庚独立经营后首先偿还父亲的全部债务,获得良好信誉。
此后事业顺利。
在新加坡,陈嘉庚最早引进橡胶并进行大面积种植,首先加工橡胶制品并投人大规模工业生产。
同时兼营菠萝罐头厂。
又把业务拓展到泰国、马来亚及厦门等地。
鼎盛时期开办30多家工厂,100多间商店,垦植橡胶和菠萝园15000多英亩,雇佣职工32000多人。
陈嘉庚故居
陈嘉庚故居陈嘉庚故居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建筑物。
这座故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而受到世人的瞩目。
陈嘉庚故居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南洋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整个建筑群坐落在一个宽阔的庭院中,环境幽静,令人心旷神怡。
故居的主体建筑以红砖为主要材料,结合了西洋风格的建筑元素,显得别具一格。
故居的门前有两根红色的门柱,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展现出浓厚的南洋风情。
整个建筑群不仅外观精美,内部的布局也十分独特。
院内的建筑以天井为中心,设置了多个室内空间,包括客厅、书房、起居室等,每一处空间都充满了古朴的气息。
尤其是书房,墙上挂满了陈嘉庚先生收集的各种图书和文物,让人颇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陈嘉庚故居不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一个展示陈嘉庚先生与他时代背景的场所。
故居内陈列了许多陈嘉庚先生的实物和图片,能够让人对他的一生有更深入的了解。
陈嘉庚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他出生在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但凭借其勤奋和聪明才智,他成为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和慈善家。
陈嘉庚先生不仅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扶贫工作的推进。
他对教育的重视体现在故居的布局中,书房中的书籍和学业成就无不彰显他对知识的追求。
与此同时,他对社会的关怀体现在故居中的慈善展览中,通过展示他的慈善事业,让人们对他的贡献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陈嘉庚故居作为一座历史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座建筑的修建是在20世纪初,那个被列强侵略占领的时期。
在这个背景下,陈嘉庚先生建造了这座故居,旨在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的自信。
他希望通过这座建筑,展示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激励后人为国家的独立和崛起而努力。
因此,陈嘉庚故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和了解陈嘉庚先生的思想和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陈嘉庚故居作为一个文化遗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保护。
政府和相关机构对故居进行了修缮和保护,使其保持了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陈嘉庚纪念馆英文讲解
The First PartAs we know Tan Kah Kee (Chen Jiageng) (1874-1961) was an eminent leader of overseas Chinese, an industrialist, educationist and social activist. As a teenager, he went to Singapore to learn business and later became a world-famous Chinese manufacturer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Convinced that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a powerful country and that it is the duty of a citizen to run education, he devoted all his resources and time to education and other public welfare; ardently loving his motherland, he was always standing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times, supporting the 1911 revolution, organizing the overseas Chinese for China’s war effort against Japan, and coming back to join in the founding and governing of New China.Now we will go into the first hall.it is talk about TKK how to make business in singapore about 34 years. Tan Kah Kee (Chen Jiageng) (1874-1961) was an eminent leader of overseas Chinese, an industrialist, educationist and social activist. When our chinese won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1945, Chair Mao describe TKK as "the banner of overchinese,the glory of china". Please look at the stone carving, it means when 1840s,the first opium war broke out,the background described the TKK born and grow times.and next we will look at these pictures. All the pictures are made by stone . how to make the pictures ?the worker use the drill to drill the stone and control the power to drill depth or pale. the famous stone skill is called “yingdiao” from fujian province. At the other side ,here shows all the life of TKK, we can learn something from here. And the detail we will make introduction in each halls. Here we show the tkk company’s all the office building and factory in malaya. And these two villa is belong to tkk in singapore ,because the economic crisis of 1929~1933 in America ,in order to build the XIAMEN univercity ,he sold the villas and send the money back to china. When tkk was a little child ,his father went to singapore to do business , so he only lived and worked with his mother .when his 9 years old ,he went to “ nanxuansishu”to study, and as we know ,before the education is not standard, when the teacher was die.and at the same time tkk received his father letter ,ask him went to singapore to help his father do business.so tkk was 17 years old ,this is the his first time went to singapore.this istkk’s father, Tan Kee Peck (Chen Jibo), Tan Kah Kee’s father, went to Singapore in the 1870s. He ran a rice shop named Soon Ann & Co. and concurrently engaged in real estates, establishing a well-organized business network. He was one of the community leaders of the Tan Clan in Singapore.After his father company close down and .Tan Kah Kee repaid the debts his father’s enterprises had owed and won a great reputation in the community. Trustworthy, keen and persistent, he became a distinguished entrepreneur in Southeast Asia soon after he started his own business.and tkk start his business in 1904, his start his businuss from the pineapple canne. we simulate that tkk plant the rubber trees in his pineapple farmlan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 century, Tan Kah Kee was quick to see the great prospects of rubber in industry, transportation and military, and succeeded in planting rubber among pineapple crops with increasing scale. The display case show the product of tkk company.and the l”zhong” lable is tkk company lable,it means our overchines even in foreign country,but we also should love our mortherland our chinese product. Tan Kah Kee & Co. had a diversity of business lines such as shipping, food processing, soap-making, pharmacy and sawmilling as well as rubber planting, processing and trading which constituted the main part of the company. Up to 1925, the company had possessed 15,000 acres of rubber plantations, and rubber mills, rubber goods factories, sawmills, pineapple canneries ---totaling over 30; it had opened over 100 branches as sales outlet all over the world, and 49 agencies in more than 40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five continents. It was the biggest enterprise then in Singapore with 30,000 workers and staff, and assets up to SS$12 million. In 1928 Tan Kah Kee called on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to boycott Japanese goods as a protest against Japanese invasion of Ji’nan. The Japanese hired arsons to burn down Tan’s rubber goods f actory in revenge. Tan Kah Kee wrote about it in his letter to Ye Yuan. Tan Kah Kee & Co. was forced to be transformed into a private liability company, Tan Kah Kee & Co. Ltd., in 1931 because it was heavily indebted to banks.Tan disagreed with the board of directors that wanted to close down all his mills, canneries, factories and companies leaving only the rubber goods factory to produce goods for a colonialist “evil merchant” in 1933. And the next year, Tan Kah Kee & Co., was declared liquidated. Lee Kong Chian and TanLark-sye were among the many noted entrepreneurs brought forth by Tan Kah Kee & Co.. In 1927 Lee Kong Chian established Lee Rubber Co. Ltd. which became the world’s biggest rubber producer in 1950.The Second Exhibition Hall陈晓微Unlike many other wealthy people, Mr.Tan Kah Kee denied luxuries, and cherished the idea that money “made from society should be returned to society”. Therefore, he made donations and encouraged others to do the same for social welfare, chiefly for education.With the profit that he made from his business empire, Mr.Tan Kah Kee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community, both in Malaya and his native Fujian Province.In 1894, at the age of 21, he established a school in his village in Jimei. In the following decades, his enthusiasm and passion for educational philanthropy grew, culminating in his endowment of the Xiamen University in 1921.In Singapore, Mr Tan's educational endeavours were impressive. Through his inspiration, five primary and secondary Chinese schools were founded, chief among them being the Chinese High School. He also donated generously to schools which imparted English education. For instance, he donated $30,000 to the Anglo-Chinese School in 1919.Teacher education occupied a special place in Mr Tan's vision of educational philanthropy. He generously supported teac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Singapore. In 1918, he established a normal school to train teachers in Fujian. When he founded Xiamen University, he ensured that education enjoyed the status of a full-fledged faculty in its structure. In Singapore, he campaigned from 1930 onward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anyang Chinese Normal School to train qualified teachers for Chinese schools. This school was eventually established in 1941.This backpground photograph is Military Band Pavilion, the place where the Military Band of early Jimei Schools practiced. And these are musical instruments for the Military Band of Jimei Schools.The piano is Kindergarten’s teaching equipment. And the glass mirror wer e presentedto the school by the 1st group graduates of Fujian Private Jimei Kindergarten Teachers’.Jimei is a small town on the side of the bank facing north Xiamen Island. In this small hamlet, Mr. Tan built 12 different kinds of schools including Xiamen University, a science center, gymnasium, library, hospital, and a navigation club. These facilities changed Jimei from a rural village into a sizeable town whose total student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100,000 exceeds that of the local residents. All of Mr. Tan's buildings are constructed in his unique blend of Western and Chinese architecture, using red brick, white stone, and glazed tiles. Owing to the presence of these science halls, libraries and hospitals, the town was called "Jimei School Village" - a name renowned at home as well as abroad.Xiamen University was founded in 1921 by Mr. Tan Kah Kee. It is the first university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ever founded by an overseas Chinese. As one of the top universities designated for the cross-century key construction, Xiamen University is the only key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located in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 directly affiliated wit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By the spring of 1937, his financial fortunes had so suffered that he allowed the government to take over Xiamen University for its better development.In the wartime, Jimei Schools and Xiamen University moved to An xi, Da tian, Chang ting to escape destruction by the Japanese. The moment was critical! But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persisted in the teaching and study.Jiyou Bank was first founded in 1943 then was a bank incorporated in Hong Kong founded by Mr.Tan Kah kee in 1947 to create a sustainable business with profits to be devoted to education in Xiamen and the rest of Fujian province in China. Since its founding, it has spent more than HK$1 billion in education in the province, primarily through funding Jimei University and its related schools.On October 1st,1949, Chairman Mao invited Mr.Tan Kah kee to Tian-an-men to par ticipate in the ceremon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r.Tan settled down in his homeland in 1950 and devoted the rest of his life and fortune to its reconstruction. He was also responsible for innovations like China’s firstsea-spanning bridge-Xiamen Bridge; Fujian Province’s first railway connected to other provinces-Yingxia Railway. And the Xiamen Overseas Chinese Museum. And Jimei’s 15 storey Nan-xun Building, which has a navigational light on the roof to guide fishmen safely home. And Jimei Hospital, Science Museum, and so on. Remarkable impro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lives of the peoples.Now our visit of the second hall was over. OK, Let's go to the next one.The Third Show room李清沛This is our third exhibition hall. This part mainly illustrates some experiences about a leader MR TKK as well as his contribution in Chinese modern history and Politics.Well I suppose the first thing you need to know is something about Mr 孙中山。
陈嘉庚故居描写
陈嘉庚故居描写
陈嘉庚故居是一座别具风格的单层建筑,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
这座建筑采用了白石砌墙、绿瓦盖顶的设计,充分展现了闽南地区的建筑特色。
在故居的归来堂前,矗立着陈嘉庚先生的全身铜像,成为了故居的一个重要标志。
归来堂建于1962年,内部设有厅堂和十多间厢房。
厅堂的正中位置安放着陈嘉庚的石雕坐像,同时悬挂和排列着郭沫若撰写的对联和全国侨联公祭陈嘉庚的悼词。
此外,陈嘉庚故居的两侧还建起了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陈列馆。
这座陈列馆是一座三层楼的建筑,建筑面积约为800平方米。
馆内的陈列品主要以图片、图表、实物为主,生动地展示了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一生。
这些陈列品中,包括珍贵的文物以及仅存的《集美陈氏族谱》等遗物,为游客提供了更加详实的历史资料。
总的来说,陈嘉庚故居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地方。
通过参观故居和陈列馆,游客可以深入了解陈嘉庚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对社会的杰出贡献。
陈嘉庚故居
陈嘉庚故居陈嘉庚故居是位于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的一座历史建筑,是中国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陈嘉庚的故居。
陈嘉庚故居坐落在泰州市区的中山东路,是泰州市的重要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之一。
陈嘉庚故居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风格独特,兼具西洋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故居始建于1921年,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分为前后两进,共有21个房间。
故居的一楼为接待室、书画室、客厅等,二楼为客房和陈嘉庚的私人办公室。
进入陈嘉庚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陈嘉庚的肖像画,画中的他神情庄重,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
接待室内的家具摆设也展示出陈嘉庚独特的生活品味和文化修养。
陈嘉庚故居内还陈列有许多与陈嘉庚相关的文物和图片,包括他的个人手迹、旧照片以及一些他的著作。
这些珍贵的文物和照片展示了陈嘉庚先生的一生和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
故居的后院中种植有各种名贵的花卉和树木,花园布置得雅致精美。
陈嘉庚曾经在故居后院的石壁上题写了一副联子:“我欲倡扬天下道,聚芳成荫为万代”,这副联子寓意着陈嘉庚先生希望他的事业能够持续发展,使后世子孙也能受惠。
陈嘉庚故居作为陈嘉庚先生在泰州的家庭居所,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沧桑变迁,也见证了陈嘉庚先生的奋斗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故居内的陈列和布置都尽可能地保留了陈嘉庚生前的原貌,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家庭生活和工作环境。
陈嘉庚故居是泰州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也是一处具有教育意义的纪念馆。
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教育工作者前来参观和学习,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和陈嘉庚先生的教育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陈嘉庚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依然对我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陈嘉庚故居的存在,让人们通过亲身感受和观看展品,更好地理解和领悟陈嘉庚先生的教育思想和他对社会的贡献。
总之,陈嘉庚故居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建筑,也是陈嘉庚先生著名的家庭居所。
故居通过陈列展示和布置,向人们展示了陈嘉庚先生的家庭生活和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是一座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历史遗迹。
厦门市集美区10个最著名的旅游景点_排行榜
厦门市集美区10个最著名的旅游景点_排行榜10、陈嘉庚故居陈嘉庚先生故居是一座别具风格的单层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取白石砌墙,绿瓦盖顶;是具有闽南特色的代表性建筑,陈嘉庚先生的铜像就伫立在归来堂前。
陈嘉庚全身铜像后石屏上刻有毛泽东主席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题词。
厢房。
厅堂正中安放陈嘉庚的石雕坐像,并悬挂和排列着郭沫若撰写的对联和全国侨联公祭陈嘉庚的悼词。
如今,在故居两侧,又建起了陈嘉庚先生平事迹陈列馆。
陈列馆是一座三层楼,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陈列品主要以图片、图表、实物为主,形象地介绍了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一生,有珍贵的文物及仅存的《集美陈氏族谱》等遗物内有厅堂和十多间。
陈嘉庚先生故居可以使您了解陈嘉庚老先生。
9、厦门园博苑厦门市园博苑,全称厦门国际园林博览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07年第六届中国(厦门)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的举办地,位于厦门杏林湾。
由原先的杏林湾中洲及附近岛屿和湾西、湾北海岸线上的部分地区组成;开工建设时人工开凿河道,把中洲及附近岛屿统一规划为九个岛,由16座桥梁相互连接,形成“水上园博园”。
总面积10.82平方千米,其中陆域面积5.55平方千米,水域面积5.27平方千米。
8、厦门灵玲国际马戏城厦门灵玲国际马戏城位于厦门市集美新城杏锦路和杏林湾路交叉口,是国内以国际马戏表演、马戏博览为主,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大型马戏乐园主题旅游区,是以马戏演出为主题的独具特色的夜间文化主题公园。
灵玲国际马戏城分为马戏剧院、马戏主题酒店、马戏魔术演艺一条街、自然标本博物馆,包含马戏、杂技、魔术,以马戏为载体,融合世界多国文化特色的表演元素,以厦门为出发点向全世界展现专业马戏演出,为国内外游客奉献一台“国际马戏文化盛宴”。
7、厦门集美嘉庚公园嘉庚公园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学村的东南海滨,是为纪念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所建,公园占地3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好 ,我叫林静怡,来自文学院。
今天,在这样一幢朴素的二层小楼房,有我来跟大家分享关于陈嘉庚先生的故事。
陈嘉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他替父还债并创造商业佳话,他重视教育倾资办学,这些都不是我们今天的重点。
今天我们来聊聊故居和故居的陈嘉庚。
陈嘉庚先生故居建于1918年。
大家看,“陈嘉庚先生故居”这7个大字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廖承志所提。
1928年,故居被日本人炸毁,1950年,人民政府要给先生修复,他坚决不同意,还说“校舍未复,若先建住宅,难免违背先忧后乐之训耳。
”直到1955年,校舍和被毁的200多处民舍修复后,才经先生同意,有了如今这栋楼,而后1957年至其临终那几年,他又居住在这。
可以说,故居承载了大分的嘉庚精神,是嘉庚精神的缩影。
故居一楼现为“集美学校校史展览馆”,从展馆的5个部分,我们就能看出其中的艰难曲折,以及陈嘉庚先生为之付出的,不仅是资金支持,更多的是心血!
大家看,这是陈嘉庚先生当年的会客厅,后壁挂的是陈嘉庚先生遗像,左右两壁分别悬挂巨幅油画——集美学校全景和厦门大学全景。
我们知道,陈嘉庚先生被两校学子亲切
地称为“校主”。
今天,我想跟大家特别提的是遗物展览室。
大家看这把破布伞,据说这是先生从南洋带回来的,用了十几年。
家人看不下去,想帮他换一把,他却说“不像样不要紧,能用就行”。
于是期间,一把伞破了就补,实在不行就换块新布。
看这拐杖,一共两根,很明显,一新一旧。
外出时用好的,在家就用旧的。
陈老先生晚年亲自主持集美和厦大校舍扩建工作,以七八十岁高龄,每日持杖步行数华里,巡视各地工场,严寒酷暑,劳瘁弗辞。
手杖,磨破了!而这些,辉耀着他的坚强毅力和爱国爱乡的深情。
还有这个,大家看得出来吗?烛台。
一个破了的,农村常见的破瓷碗,被先生改成了一件陪伴他度过无数断电夜晚的伙伴,甚至于后来昼夜供电但偶尔断电时,他用的还是这盏烛台。
正如他所说:“金钱如粪土,播撒才有用;应该用的钱千万千万也不吝情,不该用的钱一分也不浪费”!
遗物件件,诉说着他克勤克俭的故事;展物种种,倾诉者他淡泊无华的精神。
仿佛看见。
一位面容慈祥、头发整齐、手拄拐杖的老人,身穿一身笔挺的西装站在我们面前。
总的来说就是,故居展现出陈嘉庚先生实业救国的聪明才智,倾资兴学的高尚品格和赤诚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