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05
文献综述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主要观点和结论
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自然 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等。
农村经济发展应注重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劳 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农村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 展。
农村经济发展应注重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 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文献探讨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 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改革的 方向和措施。
研究结果
农村产业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 存在单一化、低效化的问题,需要加强第一、二 、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 存在资金不足、融资难等问题,需要加强金融服 务和产品创新。
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 转移存在转移不彻底、就业不稳定等问题,需要 加强政策引导和技能培训。
研究内容丰富,涉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 收和农村贫困人口等问题。
研究方法多样化,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案例研 究和对比分析等。
研究视角广泛,从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 济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03
研究方法和技术
研究方法
1 2
文献研究法
搜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农村经济发展 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
实证研究法
通过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农村经济 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
3
定量分析法
运用统计、数学模型等工具,对农村经济发展 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研究技术
01
数据分析技术
运用SPSS、EVIEWS等统计软件,进 行数据清洗、分析和处理。
02
模型构建技术
根据研究问题,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 或仿真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农村信用社信贷操作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500字》
农村信用社信贷操作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关于信贷操作风险,其主要原因是外部的一些约束以及内部的管理问题,风险是一种不确定的因素,所以要对信贷操作问题要充分进行准备,使风险达到最低程度。
近年来,关于如何管理以及提高操作风险在经济领域有着很大进步。
国外和国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国外研究现状西方的商业银行发展现有三百多年,对风险管理已经是相对比较成熟了。
如果发现风险过高,则须慎重考虑是否发放该笔贷款。
除此之外还生成了一系列信用分析模型:资产组合管理模型、CART结构分析模型、ZETA分析模型、Altman的Z计分模型、KMV模型。
巴尔肯霍尔等学者(2009)认为如果要发放贷款给借款者需要必要的抵押品来进行担保。
但是有些贷款人是缺少有效的抵押品的,这时可以对贷款人进行信用评级,这种方法是可以替代抵押品的。
Addrea Cremoninoyan研究了操作风险的计算方法,入手点是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出发的,计算操作风险的方法是在研究各类损失数据之后的。
Chapelle认为在样本的检验中那些过大的阈值数据,要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可以将极值理论作为指导,使观测数据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Desmoulins是运用了定量模型,是针对损失的数据通过统计与概率提出了新技术,可以对操作风险进行准确的度量。
Anthony Peccia指出了运用模型课进行管理操作风险,这样可以为管理人员提供指导和帮助,利用模型来分析自身承受的风险情况。
Ariane在研究操作风险时,建立了风险框架,分析了风险的管理流程、战略、环境等,因此认为必须做好绩效管理、激励的方式以及运用先进的技术来进行开展,这样才可以使风险管理流程达到最优化。
Roberu在研究之后提出了数理经济的表达式,由于操作风险的类型是不同的,可以度量操作风险和分配资本金提供重要依据的,操作风险给银行带来的损失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必须细化风险。
(二)国内研究现状张运鹏对操作风险管理进行制度性分析,结合了媒体中报道的一些数据建立了操作损失数据样本,而且还和国外对操作风险的数据收集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此来发现我过在操作风险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民间金融-文献综述
民间金融文献综述:民间金融是国内外经济金融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更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和实际部门讨论的热点问题。
本文综合了理论界关于民间金融的研究成果,从中国民间金融的生成逻辑和体制动因出发,先是对民间金融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接着描述性地分析了民间金融的历史和现状,最后对未来民间金融的走势作出了展望.关键词:民间金融民营经济金融体制一、民间金融的生成逻辑和体制动因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1969年出版的《金融结构与发展》一书中,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实证研究,揭示出金融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结论.他认为,虽然各国金融发展呈现出两条不同的轨迹,一条是私有金融形式占主体,一条是国有金融形式占主体,但是它们的发展趋势是相同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与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道路可以实现对接。
在现实中表现为,沿第二条轨迹发展的国家,政府对金融的参与程度在削弱,私有化趋势明显.这对处于经济体制转轨中的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当前,发展非国有金融将成为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必然选择。
1973年,罗纳德·I·麦金农和爱德华·S·肖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问题,发现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严重的金融抑制是制约储蓄积累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由此他们首先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
麦金农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市场是“被分割"的,在金融领域表现为现代与传统并存的“二元"状态,现代化的银行业与传统的金融形式并存。
他还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之所以欠发达,是由于“金融抑制”的存在,对问题的解决只能通过金融深化,即政府放弃对金融业过多的干预,允许非国有化、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培育一个竞争性的金融体系,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肖认为,金融部门与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落后的经济体中,由于政府的干预,金融业处于抑制状态,导致金融市场不完善,企业外源融资困难,内源融资居主导地位。
《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探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400字》
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Economides N. C. Himmelberg(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建立在传统金融业务基础上的新兴业务。
以传统业务为切入点有助于顺利提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水平,夯实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基础,促进互联网金融快速步入到良性的发展轨道[5]。
Kirsty Best (2015)的研究表明,2002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为发展中国家建构网络金融提供了广泛的认知,其建构了覆盖发展中国家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条件和发展形势,这也是本文研究中对于互联网金融类别进行划分的重要依据[6]。
其认为,互联网金融涵盖电子银行、电子支付、电子贸易、网络借贷等不同领域,其总体发展规模是互联网金融的体量。
Andrew Crockett (2017)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况进行了研究。
其认为,物理网点应将支付结算功能过渡为营销服务,推动业务转型,将用户体验管理和交易成本控制作为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措施[7]。
同时,应当优化远程协助业务的发展,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硬件建设水平。
Chester Brown(2017)认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下,应当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征和产业特点,积极引进人才,提高人才的储备水平,重视互联网金融的特征,提高互联网金融各主体对人才的吸纳水平,完善人才的知识结构,推动互联网金融人才具有扎实的业务功底和理论功底,使得人才兼备金融实操经验和互联网意识,提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水平[8]。
Muneer M.Abbad (2016)《约旦网上银行》中认为,农村金融机构应当有效协调传统支付模式与购买模式和当前技术环境和需求环境之间的鸿沟。
推动技术的高速发展,并将信息化的发展经验建构成量化的风险管理模型,提高对于客户信息的管理水平,建立客户潜力管理机制,提高对客户潜力的挖掘水平。
2.国内研究现状第一,农村互联网金融研究方面。
姜颖(2016)针对农村互联网金融工具进行了研究,将农村金融工具划分为投资、储蓄、信贷、结算、证券买卖、商业保险等类别的基础上,诠释了农村金融工具的功能。
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文献综述范文格式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文献综述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农村金融制度作为农业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只要是有小农经济和小农场、而且传统村庄还存在的国家,在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是,都有农村综合建设的客观过程,但前提是资金的应用名剋有诸多阻碍,而且配套的农村金融服务也是农村综合建设的重要基础。
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泰国的农业与农业合作社银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的即肖恩单位等是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相结合的典范,其10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二、研究目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市场效率的提高,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和推动越来越明显,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使得金融在经济中逐步处于核心地位。
农村金融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金融动员和金融资源配置,因而成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繁荣兴旺的重要保证。
对于农村金融来讲,农业网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农业金融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业金融是农村金融的最基本组成部分之一。
建设新农村是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金融制度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源要素配置制度,无疑将成为农村经济改革中的一个焦点。
三、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我国新农村建设融资的研究文献尚未见到,但有关于农业融资方面的研究文献。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农村金融体系主要有由三个金融形式构成,即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商业性金融。
欧洲对合作金融的研究较早,至今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近年来,学者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农村商业性金融以及各种非正式金融组织。
XX和XX通过对农村专门金融机构的和银行的访问,分析了英国和爱尔兰农户的外援资金提供者的情况,讨论了两国农业贷款机构的发展极其随后的商业化。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02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历史回顾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 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到农业现代化、乡 村振兴等,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现状概述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 许多挑战,如资源约束、环境污 染、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但同 时也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
07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回顾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农村金融发展
许多文献发现,农村金 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增 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其中,农业信贷和农业 保险对农业产值的增加 具有积极影响。
农业技术创新
研究表明,农业技术创 新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 率和农产品质量,是推 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
研究意义与价值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深入研究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有助于找出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关 键因素,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缩小城乡差距
通过研究农村经济问题,有助于寻找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 距的途径,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针对农业技术创新、劳动力转移等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金融创新的路径与政策
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通过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扩 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补贴、 税收优惠等措施,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推进农村金融创新
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创新,包括产品创 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等,以满足农民和农村企业的多 样化需求。
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与问题
浙江省农村金融生态发展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金融学浙江省农村金融生态发展问题研究一、引言农村经济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大问题。
在以前,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难以融合,导致“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市场化和产业化以及科技化等难以实现,导致农村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农民增收缓慢等,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被合称为“三农”问题。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关键则是发展农村经济。
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发展,通过农村金融的发展,实现农村存量资金的盘活,加速资金流转,进而实现资金总量放大,推动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对农村金融问题进行研究的主要方向有: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与需求研究;农村金融多样性研究;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制度创新、管理体制、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研究;小额信贷与扶贫研究;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性研究;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对农村金融制度结构的研究。
所有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从各自的视角对中国农村金融问题进行了诠释。
而应用生态学的原理提出金融生态这一概念并且运用其对中国处在转轨时期的金融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它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观念的体现。
对于正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的确具有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农村金融生态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和逐步完善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一方面,农村经济决定农村金融,农村经济总量为农村金融组织、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物质资源,为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增添更多的动力,农村经济的发展又会对农村金融提出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农村金融创新和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
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又反作用于农村经济,通过农村金融组织结构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拓展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宽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应用文-农村金融与乡镇企业民营化:一个文献综述
农村金融与乡镇企业民营化:一个文献综述'「内容提要」本综述主要围绕农村金融与乡镇企业改制之间关系这一中心,描述分析了在当前农村金融的下乡镇企业改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目前已有的实证研究,对已经改制的乡镇企业做出改制绩效评价,对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从农村金融的角度提出解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乡镇企业/民营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很多地区出现了在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对乡镇企业的民营化,大量原来由政府所有的企业被以各种形式出售和转包给个人,这就是所谓的乡镇企业改制,也即指产权制度的改革和经营体制的改善(支兆华,2001;张军、冯曲,2000)。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山东诸城、广东顺德和苏南等地区进行的改制。
目前的乡镇企业改制已经转向主要以产权制度为重点的改革,尤其江浙两省乡镇企业的转制已从以“股”为主的阶段转到以“卖”为主的阶段(秦晖,1998)。
关于乡镇企业改制研究的已有文献,主要集中在有关改革的描述和各方主体的讨论,如邹宜民等(1999);有关股份问题的讨论,如韩俊等(1997)和范从来等(2001);有关经营者的地位问题,如谭秋成(1999);有关转制原因的解释,如张军等(2000)、支兆华(2001)和姜长云(2000b )等。
一般认为,乡镇企业转制的根本原因,是乡镇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各行利益调整和再分配的结果,是他们相互之间利益矛盾妥协折中的产物。
其中,以乡村政府和企业经营者为主导的乡镇企业核心层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和利益分割,对于产权改革路径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除此以外,秦晖的(1997,1998)是一篇有关乡镇企业转制的非常详实而又有深度的研究。
上述文献在研究乡镇企业改制问题时,或多或少都提到当前制约乡镇企业发展、影响乡镇企业改制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农村金融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乡镇企业的融资问题。
特别是冯曲(2000)的研究从资金筹集机制这一角度,将乡镇企业改制视为制度变迁动力学的一个上佳案例,剖析了资金筹集机制间接推动乡镇企业改制的机制。
国内外农村金融研究的理论综述
金融市场监管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其内涵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李长健,2008) ,而金融监管必须调整涉农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整合农村金融机构,提高服务质量,拓宽融资渠道(刘金顺,2010);从认识论的角度审视发现,界定农村金融监管的内涵,其核心之意是在于保障市场作用得到充分、高效率的发挥,市
场于失灵时又能够得到及时矫正或者市场作用得到弥补。金融本身是纯粹的经济问题,但金融监管却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综合了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课题。基于此,界定农村金融市场监管的内涵要考量经济的标准,又要顾及非经济的标准(马德功、臧敦刚等,2010)。
三、农村金融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的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部分政府对农村金融采取金融抑制的政策(麦金龙,1973) ,同时也放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农村的正式贷款只能用于田地农业生产用途,并且贷款使用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长度基本吻合,所以,其他的非正式贷款大部分应对突发、大额或者现实的非一般消费,如亲人丧葬婚嫁或者在建造家庭新房舍中使用等??因此,非正式贷款总是用于农户各自的目的,并在道义上给了农户信贷人以权威,通常情况下,农户正式贷款只用于农户个人预定的目的,而非正式贷款也不会使农业田地生产中的净流动资金增加。这是在农户信贷市场中,我国农村长时间存在的农户贷款供需结构(张杰,2000)。而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能否建立的关键是政府能否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资金供给能否切实满足农村微观金融的资金需求,能否培育现代农民(王芳,2005)。从金融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给结构单一,金融供给与需求总量仍然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当前农村金融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尤其是农村弱势群体的需要(张笑尘,2007)。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尽管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 渠道拓展等。
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与实践的探索与创新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为农村经济发 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未来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建议与措施探讨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金融、税收 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释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方面的基 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才引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03
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可以提高农民素
质、增强农村创新能力、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04
文献综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分析:某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产业协同发展
该地区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
收。
创新驱动
研究范围
本文将涵盖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 、现状、问题、对策等方面的研究, 重点对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
02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历程与现状
农村经济发展历程回顾
土地改革与农业合
作化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和 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土地的 集体所有,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 了基础。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上世纪50年代末,人民公社化运 动兴起,农业生产实行集中管理 ,但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
萧山农户金融需求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萧山农户金融需求研究近年来,对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即农村金融供求需求分析、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分析和农户借贷情况分析等角度。
1国外研究现状1.1 国外农户借贷行为研究Pham and Yoichi(2002)对越南三省300多农户进行了调查,通过Tobit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农户的借款目的、生产能力、年龄、教育程度及所处地区影响着农户对正规金融机构还是非正规金融机构的选择。
Pal(2002)对印度的三个村庄进行调查,并通过Multinomial回归模型来分析影响农户借贷行为的因素,发现农户拥有的土地价值、工资收入、消费借款需和获得无息借款的可能性都会影响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
1.2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及供给主体的研究Tsai(2004)通过对中国和印度两国农村金融组织的研究表明,大部分人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非正式金融组织,他认为正规贷款的有限供给,国家执行贷款政策能力有限,地方政治经济分割严重,微观金融组织存在制度缺陷等式非正规金融组织存在的原因。
Wenner(2007)认为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匮乏源于较高的信用风险,农业自身的弱质性以及对商品价格的强依赖性,使得金融机构缺乏对其信贷的积极性,应采取系列措施对信用进行评估,通过组合和多样化策略寻求最有效的借款者,建立组合机制,将风险控制在机构承受的范围内,目前风险转换工具较少得到应用,多数只是用于改善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2.1农村金融供求分析对于该问题研究人员主要是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的。
宋平,罗剑朝(2009)在文中认为中国农村金融从表面上看来是供给量不足的问题,实际上则是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两位学者通过对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的分析认为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及其需求具有多样性,但是供给主体和供给类型过于单调。
两位学者根据分析的结果给出了7种配套措施。
牛立业,姚景辉(2009)两位学者在对甘肃平凉市农村金融现状实证的基础上,就制约农村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进行了分析。
文献综述(范例)
文献综述题目:关于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关于农村我国微型金融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增收和就业问题,需要资金支持,这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新要求。
传统农村金融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要求,发展农村微型金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对微型金融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对我国微型金融发展的不足及据此提出的发展我国微型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的基本思路与措施做一综述。
关键词:微型金融;小额信贷;反贫困;发展中国家1微型金融概述1.1微型金融定义谭险峰(2010)认为微型金融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微型金融针对的目标群体是低收入人群和微型企业;其次,微型金融提供的贷款额度较小;最后,微型金融提供的服务包含了小额信贷、保险等内涵丰富的业务。
[1]李波(2009)指出,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所谓微型金融是指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贷款、储蓄、保险及货币支付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
其核心是微型信贷,即对没有收入来源的借款者提供无抵押贷款。
[2]1.2微型金融主要类型陈明(2009)指出,由于我国的农村微型金融的性质主要侧重于公益性,突出扶贫和惠农,所以这里主要介绍我国公益性的农村微型金融类型的运作情况。
从资金的运作方式上来说,我国农村微型金融主要包括小额信贷、社区发展基金、贫困地区村级互助资金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形成的互助资金等等。
[3]范弘雨(2009)指出,微型金融是为贫困人口提供贷款、储蓄和其他基本的金融服务。
其基本含义是: 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尤其是要为目前金融体系并没有覆盖的社会人群提供有效服务,除上述类型外还包括微型保险等。
[4]2微型金融的发展2.1微型金融发展历史顾建强(2009)指出,微型金融机构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它以不同于正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技术,为那些排除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小企业、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包括小额贷款、储蓄、保险、汇款等业务。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参考文献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呈现出多样化、创新性和普惠性的特点,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
传统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了一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农村信用贷款、农业保险、农村电商金融等,满足了农民群众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为农村金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村电商平台、移动支付等新兴金融业态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金融服务。
二、创新性的金融模式和技术手段农村金融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金融模式和技术手段的创新。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模式,如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农村金融合作社等,实现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规模化和专业化。
同时,农村金融也引入了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
例如,通过农村金融信息化平台,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实现对农户的快速准确评估和信用风险管理,为农民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三、普惠性的金融服务随着农村金融发展的深入推进,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通过设立农村金融发展基金、提供贴息政策等措施,降低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成本,使得更多的农民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的红利。
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拓宽金融服务的覆盖面,通过设立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发展移动金融等方式,使得农村金融服务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真正实现了金融服务的普及化。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创新性和普惠性的特点。
未来,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农村金融创新的深入推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如金融服务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推动农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最新-国内外农村金融研究的理论综述1 精品
国内外农村金融研究的理论综述篇一:农村金融体系完善文献综述专业文献综述目名院业级号建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综述曹青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金融09231309428潘辉职称副教授2019年4月14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题姓学专班学指导教师关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综述曹青指导老师:潘辉摘要:农村金融体系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体系在农村地区的运行和发展。
从理论内容上讲,农村金融体系应该包括一系列内涵丰富的金融组织形式和服务品种,如银行信贷、结算、保险、证券、信托投资理财等。
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能够有效调节农村资金、满足新金融需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的5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农村金融系统也有较大发展,但现在农村的金融资金还不够庞大,不足以支撑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分析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体制的对策,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新农村建设金融支农’:’,,,,,,,56’-,’从理论内容上讲,农村金融体系应该包括一系列内涵丰富的金融组织形式和服务品种,如银行信贷、结算、保险、证券、信托投资理财等;从地域上讲,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指县及县以下为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或金融活动。
因此,综合农村金融体系的理论内容和地域界定,农村金融体系范畴是指,在县及县以下由若干银行业金融机构或活动组成的为农村经济发展融通资金的金融组织体系(李保颖,20194)。
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与金融体系的功能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是把储蓄者和投资者根据环境、基于自身偏好所分散做出的分散化金融决策加总为社会集中的金融决策,从而使现代化经济发展成为可能,主要功能包括转移经济资源、聚集和分配资源、便利清算和支付、风险管理、提供信息和激励功能(张微娜,肖诗顺,2019)。
农村金融体系完善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综述农村金融体系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体系在农村地区的运行和发展。
从理论内容上讲,农村金融体系应该包括一系列内涵丰富的金融组织形式和服务品种,如银行信贷、结算、保险、证券、信托投资理财等。
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能够有效调节农村资金、满足新金融需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理论内容上讲,农村金融体系应该包括一系列内涵丰富的金融组织形式和服务品种,如银行信贷、结算、保险、证券、信托投资理财等;从地域上讲,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指县及县以下为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或金融活动。
李保颖(2007)在研究中指出,综合农村金融体系的理论内容和地域界定,农村金融体系范畴是指,在县及县以下由若干银行业金融机构或活动组成的为农村经济发展融通资金的金融组织体系。
张微娜,肖诗顺(2010)认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与金融体系的功能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是把储蓄者和投资者根据环境、基于自身偏好所分散做出的分散化金融决策加总为社会集中的金融决策,从而使现代化经济发展成为可能,主要功能包括转移经济资源、聚集和分配资源、便利清算和支付、风险管理、提供信息和激励功能。
齐明(2007)在著作中指出从我国农村金融的现实看,还存在地区发展失衡、农村金融市场化程度低、农村信贷风险大、农村资金供给不足,有效需求受到压抑等问题。
一、国内外农村金融理论(一)国外农村金融理论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罗纳德·I·麦金农和爱德华·S·肖于1973年相继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本书,标志着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
他们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论断,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欠发达归咎于金融抑制。
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使得经济与金融发展处于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状态,并提出了“金融深化”的政策主张。
在实践中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取代了“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研究的文献综述
…李树 生, 广文. 何 中国 农 村 金 融 创 新 研 究 【 . 京 : 国金 M】 北 中
融 出 版 社 ,0 8 20.
[ 王 曙 光 . 型农 村 金 融 机 构 运 行 绩 效 与 机 制 创 新 中共 2 ] 新 中央 党校 学报 ,08() 20, . 2 【 秦 汉 锋 . 型 农 村 金 融 机 构 的 制 度 变 迁 与 演 进 【. 国金 3 】 新 I中 I
3新 型 金 融 机 构 的 市 场 定 位 问题 。 天 朗 ( 0 0 认 为新 型农 . 赵 2 1)
[ 杨 连 波 . 型 农 村 金 融机 构 面 临 的 风 险及 防 范对 策 Ⅱ. 7 】 新 】 财
会 月 刊 ,0 8() 20, . 8
『1 应 军 , 鸿 斌 . 型 农 村 金 融 机 构 面 临 的风 险及 对 策 [. 8李 8 周 新 J 1 河 北金 融,09( ) 2 0 , 9. 0
层 次 、 主体 的农 村 金 融 体 系 起 到 积 极 的推 动作 用 , 时 他 也 指 多 同 出 ,银 监 会 目前 关 于 村 镇 银 行 和 农 村 自 己互 助 社 的制 度 设计 利
弊兼 有 , 在 制 约 其 发 展 的 因素 。 汉 锋 (0 9 新 型 金 融 机 构 的 存 秦 20 )
融,0 9( ) 2 0 , 3. 2
方 面 的特 殊 性 , 营 管 理 中 面 临着 较 高 的信 用 风 险 , 动 性 风 险 经 流 和 操 作 风 险 。 杨 连 波 (0 8 , 应 军 、 鸿 斌 (0 9 , 月 英 20 )李 周 2 0 )陶 (0 9 也 从 资 金 来 源 , 贷 业 务 以 及 人 员 素 质 等 方 面 对 风 险 控 20 ) 信 制 问题 进 行 了 阐 述 。针 对 农 村 金 融 产 品不 足 , 融 服 务 不 能 满 金
国外农村金融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2004年初,《中共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充分体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性。
而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以,农村金融制度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成为农村经济改革中的一个焦点。
2005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将“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作为农村金融工作的主题。
目前,在对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上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文献,无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果,但是存在的问题和争论依然很多,农村金融改革问题的许多方面仍然处于试点和摸索阶段,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仍需时间的检验。
本文对近年来国外对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做出归纳和总结,以图对我国现行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有所启迪。
一、对农村金融市场及其供求关系的研究这方面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有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HughT.Patrick提出的两种模式:一是“需求追随”模式,强调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导致农村金融组织及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
二是“供给领先”模式,强调农村金融组织及相关服务的供给先于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
并且他认为,这两种模式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两种模式之间存在一个最优顺序问题。
该理论对于研究我国农村金融的制度供给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此后的学者从各个不同角度研究了农村金融市场及金融供给和需求,较新的研究有:美国学者Paul.N.Ellinger和DavidL.Neff(1993)运用两种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影响金融市场效率的七个因素进行了分析。
MireDevaney和BillWeber(1995)通过评估一个农村银行结构的动态模型,测试了美国的农村银行业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农村的银行政策必须持续地促进现行的和潜在的竞争。
MarkDrabenstott和LarryMeeker(1997)分析了资本在农业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总结了美国农村金融需求的三个特点,指出了美国农村资本市场存在的缺陷,并从三方面提出如何发展农村资本市场以扩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即扩大社区银行的可贷资金;发展农村二级市场;开发农村股票资本市场。
农村金融文献综述
农村金融体系研究一、引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的后劲”。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解决农业问题是重中之重,因此“三农”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单个部门或局部的问题而是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局战略部署的重要问题。
“三农”经济在我国经济腾飞的过程中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但是,长期以来,“三农”被忽视的问题远远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虽然2014年11月以来,央行多次下调农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意在扶持“三农”融资,但是小农业经济转型中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问题仍然是三农经济成长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多年来,学界围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做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首先从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现状出发,指出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不平衡的现状,并已经有学者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
其次从内在与外在两面着手,分析“三农”面临融资困境的原因。
最后对构建农村多元化金融体系给出建议。
二、农村金融供求现状农村金融体系是农村地区经济主要的资本要素配置方式,其存在的主要作用就是解决“三农”融资问题。
学界在讨论“三农”经济组织融资问题时,通常以农村金融的需求与供给作为研究的起点。
因此,多年来学者们持续、广泛的关注着农村金融的供求问题。
汴静(2010)通过深入地考察我国农村地区的信贷规模总量、信贷用调结构、信贷额度机构和信贷期限结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整体供求处于失衡状态,另外他还指出失衡不仅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制约农村金融的发展和财政支农的作用,加剧城乡发展的不均衡。
为解决供求失衡的矛盾,学者们做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
王玉靓(2013)认为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农业的生产流程、技术含量和资金回收速度与其他行业相比独具特点;在金融监管当局没有对农村信贷产品给予特别规定,以及农村金融机构在推出农村信贷产品同时并未设计相应的审批流程和风险控制措施的情况下,按照统一的审核流程和风控措施使得融资手续过于复杂不符合“三农”经济的实际融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金融体系研究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依靠城乡
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的后劲”。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解决农业问题是重中之重,因此“三农”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单个部门或局部
的问题而是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局战略部署的重要问题。
“三农”经济在我
国经济腾飞的过程中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但是,长期以来,“三农”被忽视的问
题远远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虽然2014年11月以来,央行多次下调农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意在扶持“三农”融资,但是小农业经济转型中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问题仍然是三农经济成长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多年来,学界围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做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首先从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现状出发,指出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不平衡的现状,并已经有学者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
其次从内在与外在两面着手,分析“三农”面临融资困境的原因。
最后对构建农村多元化金融体系给出建议。
二、农村金融供求现状
农村金融体系是农村地区经济主要的资本要素配置方式,其存在的主要作用就是解决“三农”融资问题。
学界在讨论“三农”经济组织融资问题时,通常以农村金融的需求与供给作为研究的起点。
因此,多年来学者们持续、广泛的关注着农村金融的供求问题。
汴静(2010)通过深入地考察我国农村地区的信贷规模总量、信贷用调结构、信贷额度机构和信贷期限结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整体供求处于失衡状态,另外他还指出失衡不仅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制约农村金融的发展和财政支农的作用,加剧城乡发展的不均衡。
为解决供求失衡的矛盾,学者们做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
王玉靓(2013)认为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农业的生产流程、技术含量和资金回收速度与其他行业相比独具特点;在金融监管当局没有对农村信贷产品给予特别规定,以及
农村金融机构在推出农村信贷产品同时并未设计相应的审批流程和风险控制措施的情况下,按照统一的审核流程和风控措施使得融资手续过于复杂不符合农”经济的实际融资需求。
“三农”融资困境
(一)内在原因
1.农业的天然弱质性
农业是基础产业,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公认的弱质产业,这可以在世界各国家普遍运用财政补贴保护农业发展上得到验证。
农业弱质性受农业生产周期长、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大、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弹性小、涉农科学技术革新缓慢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生产技术较为落后等因素更加阻碍了农业发展的“三化”进程。
因此,我国农业呈现更强的弱质性。
付兵涛(2008)认为农业生产投资与其他产业相比,由于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农业投资收益低而且不稳定,导致稳定的现金流无法保证。
可控性和可测性都很低的系统性自然风险加大了农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这就意味着“三农”的信贷自偿能力低下,进而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惜贷”。
李景波、田露(2011)、郑良芳(2013)又进一步指出农业的天然弱质性又引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与农企的弱质性。
2.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主体缺位
(1)农业发展银行
世界各国政府现行的普遍做法是设立专门的政策性的金融机构以扶持农业的稳定发展。
作为我国唯一为“三农”经济发展服务的政策性金融组织机构, 农业发展银行的行为与初设时的宗旨相违背,长期以来却主要从事以粮棉收购以确保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供应安全,并且仅仅主要以大型农业企业为服务对象。
(2)农村信用社
农村信用社几经变迁,虽然很多问题仍然存在着争议,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自从“人民公社”以来农村信用合作社空有头衔,脱离了“社员入股”的组织形式和为社员服务的宗旨,已经不再具备实质意义上的合作性质(路伟,2012;
杨峰,2012),并且进一步指出机制和制度是造成农信社作为合作金融主体缺位的根本原因。
2003年以来对农信社的多次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信用社的问题, 政府部门制定的一些政策措施只是使农信社的存在的诸多问题得到改善。
对此很多学者发出了农信社“缺机制而非缺资金”、“改革关键的解决机制问题”的感慨(应朝晖,2010;曹军,2011;匡国建,2012等),并指出农信社改革的屡屡失败正是政府强制性的制度变迁造成的。
(3 )商业性金融机构
农村地区的大多经济活动具有规模小、季节性、分散化等特征决定了具有相当规模的超大银行在满足欠发达国家农村地区小额贷款人金融服务需求方面规模优势无法施展(祝健、张传良,2011等)。
(二)三农融资困境的外在原因
1.缺乏农业风险有效分散路径
长期以来农业高风险是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中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存在着“多年致富抵不过一次天灾”的现
象。
农业风险主要来自气候的变化无常以及农产品产量和价格的波动两个方面。
较其他行业而言,农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更为强烈。
再加上国家政策过于向农村信贷倾斜导致农业保险发展在政策上的支持不足,农保地位严重被忽视(赵俊英,2010)。
农业因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天生不足,农民受现货价格信号的误导导致生产资源错配使实际收入低于预期收入,例如农业中的“增产不增收”现象。
完善的期货市场不仅能够回避价格风险而且能够发现价格,然而,在我国一直以来以政府制度供给为主导的农产品期货市场由于存在诸多缺陷导致农产品期货
市场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农产品价格发现与价格稳定等作用的发挥(谢高强, 2011 ;苏伟伟,2013)。
丹新闯(2013)指出由于特殊持仓、市场参与主体自身局限性和市场交易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降低了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有效性。
2.缺乏有效农村信贷担保体系
小农经济的历史传统决定了绝大多数的农企和农户的经济实力较为薄弱, 建筑、土地等传统抵押品缺乏,有些更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甚至根本无法提供贷款抵押品(陈军,2008)。
有效评估的抵押品和资信证明的缺乏以及信息不对称使得信息调查成本很高,贷款风险大,造成三农经济发展所需资金获取困难,
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信贷担保(曹琦,2010;赵文昆,2013;华东, 2014 等)。
3.征信体系落后
熊学萍(2010)指出农户征信制度的缺失是我国发展中突出的“软肋”,已经成为制约农户融资的主要瓶颈之一。
中国是一个非征信国家,因此,对于农
村征信体系的建设,很多学者有更多的的期待(杨小玲,2011;欧哲琳,2012;姜文华,2013等)。
三、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
结合我国“三农”经济的实际,众多学者致力于构建政府指导下政策性金
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既相互竞争又协同发展的“三位一体“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
1.注重市场的基础作用
黄慧春(2012)认为农村金融体系功能提升的重要保障就是稳步推进多层次、竞争性的开放农村金融市场的建立。
针对我国政策性银行市场化现象日益增多的现状,闰江奇(2013)提出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将政策性金融引入市场化竞争,更好的发挥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
在此观点的启发下, 张洁(2013)提出合作性金融同样可以纳入市场竞争机制,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体系对“三农”经济发展的支持功能。
2.谏言政府职能的转变
张传良、祝健(2010)认为在政府主导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通
过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引导市场上的其他资金进入基建领域。
顾海峰(2010)指出金融全球化和混业经营的不断发展模糊了三大金融领域(银行、保险和证券)与金融产品之间的界限,这必将使基于功能视角对金融组织施行统一监管
成为必然趋势;同时结合我国农村金融的特殊性论证了从监管模式、监管理念、监管方法、内控机制四个方面入手实现农村金融组织监管创新,并提出建立专门完善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为功能监管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3.坚持合作金融地位
武霞(2013)认为以合作性金融为基础,建立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以及新型农村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比较符合我国经济多样性、地区发展不平衡性的现实状况。
4.规范非正式金融
吴正刚(2010)指出长期以来仅是大量的习惯法和一些自愿性的契约规范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由于缺乏相应民间金融法律制度规范,大多民间金融机构游走在法律边缘制约其在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方面作用的发挥。
针对这一情况,刘溪(2012)运用DEA模型以村镇银行为非正式金融机构代表,研究非正式金融的效率性并证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认为政府应该允许其合法存在并为之创造条件以实现功能上的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