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
血凝指标及意义
![血凝指标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3a11d72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85.png)
血凝指标及意义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血检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表1)。
PTA<40%提示肝细胞有大片坏死,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如肝衰早期30%<PTA<40%;中期20%< PTA < 30%;晚期PTA<20%。
表1: ACCP(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推荐的INR目标值疾病状态INR INR目标值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治疗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肺栓塞;预防体循环栓塞;生物瓣换INR 2.0~3.0 目标值2.5瓣;急性心肌梗死(预防体循环栓塞);瓣膜病房颤机械瓣换瓣(高危);急INR 2.5~3.5 目标值3.0性心肌梗死(预防心肌梗死复发);某些血栓病人和抗磷脂抗体综合症主动脉双叶机械性瓣膜INR 2.0~3.0 目标值2.5 延长见于:a、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
b、VitK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VitK。
当Vit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亦见于阻塞性黄疸。
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疗。
缩短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心梗、脑血栓形成2、凝血酶时间(TT)延长见于: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3、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常用APTT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
延长见于:a、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b、凝血因子Ⅱ、Ⅴ、Ⅹ及纤维蛋白原减少c、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e、DIC4、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增高:烧伤、糖尿病、急性感染、急性肺结核、癌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妊娠、肺炎、胆囊炎、心包炎、败血症、肾病综合症、尿毒症、急性心肌梗塞后减少: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严重肝脏疾病。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a571f0a65ce0508763213ee.png)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目录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三、凝血酶时间(TT)四、纤维蛋白原(FIB)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六、D-二聚体(D-Dimer)七、抗凝血酶Ⅲ(AT-Ⅲ)0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正常参考值:10-14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1、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3、口服避孕药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
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0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正常参考值:20-40秒。
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等凝血七项临床意义、参考值及注意事项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等凝血七项临床意义、参考值及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8bea8b5b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f4.png)
临床检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等凝血七项临床意义、参考值及注意事项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参考值:10-14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1、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 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3、口服避孕药;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参考值:20-40秒。
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 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 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延长:>10秒1、凝血因子Ⅷ、Ⅺ、Ⅻ缺乏症;2、血友病甲、血友病乙(Ⅸ)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3、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及凝血因子V 、X 减少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新生儿出血症。
凝血检查报告单解读
![凝血检查报告单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bdc2ef5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00.png)
凝血检查报告单解读凝血检查报告单是指一份血液检查报告,用于查看血液凝固的状况。
这个检查被用来帮助诊断一些血液疾病或其他身体状况,例如深静脉血栓、出血性疾病或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这篇文章将会介绍凝血检查中一些常见的指标、它们的正常范围以及异常结果可能表示的问题。
指标简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一些小而薄的细胞,它们在血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在出血时凝结血液。
检测血小板计数的目的在于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血小板来进行正常的凝血反应。
正常的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30,000至400,000/mm3。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一种血液检测项目,通常用于评估凝血过程中的凝血酶形成的速度。
这个检测涉及到一些凝血因子,例如凝血酶原,以及一些辅助因子。
这个检测通常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联合使用。
正常的PT测量值一般在10至14秒之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通过检测血液中一些特定的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来评估凝血过程中的速度。
这个测试通常被用来帮助确认下列疾病:因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尿毒症血管炎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正常的APTT数值一般在26至39秒之间。
血纤维蛋白原(Fib)血纤维蛋白原是一种血浆蛋白,它参与到止血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中。
这个测试可以检查到一个人是否缺乏足够的血纤维蛋白原来正常地进行凝血。
正常的血纤维蛋白原浓度一般在200至400 mg/dL之间。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血浆中一种蛋白质分子,它在血液凝固时被释放。
如果一个人的D-二聚体水平过高,则可能暗示他们正在经历一种血栓形成的情况,例如肺栓塞或深静脉血栓。
正常值通常较低,而一个高于正常值的结果可能需要被进一步诊断,以确认一个人是否有血栓形成的风险。
结果解读正常结果:如果测试结果均在正常范围之内,说明血液凝固功能正常。
这对于需要准备手术或担心有凝血疾病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消息。
异常结果:如果测试结果异常,通常会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查来确认问题的存在和可能的来源。
血液凝血功能分析报告
![血液凝血功能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3f79b33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55.png)
血液凝血功能分析报告一、介绍血液凝血功能分析报告是通过检测血液凝固机制的各项指标,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异常或凝血功能障碍。
该报告通常被用于诊断和监测血液凝血系统疾病,帮助医生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以下是对血液凝血功能分析报告的详细解读。
二、指标解读1. 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固酶的形成所需时间,通常以秒为单位测量。
正常的凝血时间范围在11-14秒之间。
PT延长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缺陷或维生素K缺乏。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中血液凝固酶形成的时间,通常以秒为单位测量。
正常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范围在25-40秒之间。
APTT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缺陷、血友病或者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 血小板计数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正常范围在150-450×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或出血倾向。
4. 凝血酶时间(TT)血浆中血液凝固完全形成所需时间,通常以秒为单位测量。
正常的凝血酶时间范围在15-20秒之间。
TT延长可能表明存在凝血因子异常。
5. D-二聚体含量体内产生血栓后,纤维蛋白进行降解所产生的D-二聚体水平。
高水平的D-二聚体可能提示存在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6.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浆中凝血酶原的活性百分比。
正常的凝血酶原活动度在70-120%之间。
PTA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凝血因子活性下降。
7. 凝血酶时间比值(PT比值)在PTA检测中血浆样品与标准血浆的比率。
正常的PT比值为0.8-1.2。
PT比值超过1.2可能表示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
三、结论根据以上血液凝血功能分析报告的结果显示,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及凝血因子缺陷。
建议进一步检查以确诊疾病类型,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请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血液凝血功能指标。
凝血功能检测和解读
![凝血功能检测和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372f90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a.png)
凝血功能检测和解读凝血功能检测是一系列实验室检查的集合,用于评估血液的凝血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出血或凝血异常的原因,以及指导治疗方法。
凝血功能检测通常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测定(FIB)等。
首先,血小板计数是测量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常规检查。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50-400×10⁹/L。
血小板是一种重要的血液细胞,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低血小板计数可能是由于减少的生产、持续的破坏或异常的分布所致,造成机体易于发生出血。
其次,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是测量血浆凝血系统对外界活化途径的凝血反应时间。
PT的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所致。
PT的结果通常通过与参考值(比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进行比较来进行解读。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是测量凝血系统内在凝血途径的活化过程中凝血反应时间的指标。
APTT的延长可能意味着血浆凝血系统中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包括凝血因子Ⅷ、Ⅸ、Ⅺ、Ⅻ以及纤维蛋白原等。
APTT结果也需要与参考值进行比较来进行解读。
纤维蛋白原测定(Fibrinogen,FIB)是测量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的检测项目。
纤维蛋白原是凝血系统中的关键蛋白质,参与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活化。
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异常可能提示机体凝血功能障碍,如纤维蛋白原减少可能导致血液凝固能力下降。
除了上述几个常见的检查项目外,凝血功能检测还可以包括其他项目,如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抗凝血酶Ⅲ活性(Anti-thrombin Ⅲ Activity,AT-Ⅲ)等,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其他方面。
对于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体征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关于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 -回复
![关于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1ae4d79c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40.png)
关于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 -回复凝血功能是机体在出血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将凝血因子激活并形成凝块的过程。
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并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本文将详细介绍凝血功能监测的相关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凝集功能以及纤维蛋白原浓度等。
一、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估外源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其测定与血液中凝血酶原、促凝血酶原、凝血酶原活化时间以及维生素K等有关。
常用的方法是将钠离子与凝血酶原试剂(如Thromboplastin校正时间或Quick试剂)混合,观察加入酵素后开始凝固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PT在12-14秒之间,若延长则提示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有关。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评估内源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其测定与凝血因子Ⅷ、Ⅸ、Ⅺ、Ⅻ及纤维蛋白原有关。
常用的方法是将钠离子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剂混合,再加入凝血酶和钙离子,观察开始凝固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APTT在25-35秒之间,若延长则提示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有关。
三、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数量的指标,其测定可通过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或显微镜进行。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150-400×10^9/L之间,较低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受损,易发生出血。
四、血小板凝集功能血小板凝集功能是评估血小板聚集情况的指标,常用的方法包括体外循环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聚集试验(例如自发性血小板聚集试验、ADP诱导血小板聚集试验等)。
通过这些测试可以评估血小板在血管损伤时的聚集能力。
异常的血小板凝集功能可能导致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
五、纤维蛋白原浓度纤维蛋白原是构成纤维蛋白的前体物质,对于正常的凝血功能至关重要。
纤维蛋白原浓度的测定可通过免疫测定方法进行分析。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浓度在2-4 g/L之间,过低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易出现出血倾向。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907241e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20.png)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凝血七项指的是临床上常用来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七个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C)和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 INR)。
这些指标在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诊断混合性凝血功能障碍:凝血七项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混合性凝血功能障碍,如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一种严重的凝血障碍,可以导致广泛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活化,最终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耗竭。
凝血七项指标通常会显示出PT和APTT延长、Fbg降低、PR减少等异常结果。
2. 预测出血风险:凝血七项在评估患者出血风险方面非常有用。
凝血时间延长、Fbg降低和PR减少可能提示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从而增加出血的风险。
3. 评估抗凝治疗:凝血七项在评估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非常重要。
例如,PT和PT INR可以用于监测华法林(Warfarin)等维生素K拮抗剂的治疗效果,以确保凝血因子活性处于理想范围。
而APTT常用于监测肝素(Heparin)等非维生素K拮抗剂的治疗效果。
4.评估凝血因子缺陷:凝血七项可以帮助鉴别凝血因子缺陷。
PT和PTINR延长可能与凝血因子Ⅱ、Ⅴ、Ⅶ和Ⅹ缺乏有关,而APTT延长可能与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缺乏有关。
5.监测肝功能:PT和PTINR是评估肝功能的常用指标。
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器官,肝功能异常时可以导致凝血因子合成不足,从而延长PT和PTINR。
6.指导手术和出生前筛查:凝血七项可用于指导手术前的评估和出生前的筛查。
手术前的凝血七项检查可帮助医生评估患者术后可能出血的风险,而出生前的凝血七项检查可用于筛查新生儿中可能存在的凝血功能异常。
总的来说,凝血七项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诊断凝血障碍,预测出血风险,监测抗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鉴别凝血因子缺陷,评估肝功能,指导手术和出生前筛查等。
凝血7项的常规检查与解读
![凝血7项的常规检查与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36b6662f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76.png)
凝血 7项的常规检查与解读伴随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使各类疾病发生概率增加,特别为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我国医疗水平提升,凝血由四项转变至七项检测,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对凝血抗凝纤溶全过程观察及了解,有效预防临床出血性以及血栓疾病预防。
下面带大家详细了解凝血检测指标,分析其在临床结果实际意义。
1.凝血7项常规检查内容针对凝血检查而言,由传统四项检查转变为7项,其主要包含的项目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III(AT-III),临床凝血指标推荐上述七个指标,核心不仅涵盖三大系统,即血液凝固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为临床提供患者血栓与止血功能的基础信息,而且可实现自动化快速检测,成本价格低廉,便于普及。
将七项指标联合应用检测,主要可实现三个目标,将患者凝血、抗凝、纤溶状况掌握,不仅可达到筛查的全面性,而且相互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互相应正。
一般临床上PT、APTT、AT、TT均呈上升趋势,Fg、FDP、D-Dimer均升高,表明处于高凝状态;Fg处于下降,其他指标均呈上升趋势,表明为低凝状态。
1.凝血7项常规检查内容解读2.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通常在临床上正常参考值为10-14秒,凝血酶原时间主要为一类筛查试验,核心为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主要验证先天性或凝血酶原、凝血因子V、VII、X 缺陷的存在,同时运用于对口服抗凝药物使用剂量的监测,为监测口服抗凝剂首选指标。
该项指标时间延长超过3秒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严重肝硬化;②纤维蛋白原缺乏;③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II、V、X减少;④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原发性纤溶亢进;⑤血循环中存在抗凝物质,如肝素。
该项指标时间缩短主要表明,血栓栓塞疾病前状态、DIC初期呈高凝状态。
「凝血七项」如何读?看这一篇就够了!
![「凝血七项」如何读?看这一篇就够了!](https://img.taocdn.com/s3/m/5158c5e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2b.png)
「凝血七项」如何读?看这一篇就够了!「凝血七项」如何读?看这一篇就够了!2020-08-19原创:HAOYISHENG凝血七项分别为: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三、凝血酶时间(TT)四、纤维蛋白原(FIB)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六、D-二聚体(D-Dimer)七、抗凝血酶Ⅲ(AT-Ⅲ)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正常参考值:10-14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1、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3、口服避孕药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
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正常参考值:20-40秒。
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4357279eff9aef8941e0684.png)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凝血七项分别为: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三、凝血酶时间(TT)四、纤维蛋白原(FIB)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六、D-二聚体(D-Dimer)七、抗凝血酶Ⅲ(AT-Ⅲ)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正常参考值:10-14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1、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3、口服避孕药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
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正常参考值:20-40秒。
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凝血7项临床意义ppt课件
![凝血7项临床意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470a79f524ccbff021843b.png)
可编辑课件
4
血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数据
2001年世界人口死亡原因分析(WHO statistics)
血栓性疾病 感染 癌症
意外事故 肺部疾病
艾滋病
24.5% 14.2% 12.5% 9.0% 6.3% 5.1% 5 10 15 20 25 30
100
67
87
单用D-D
91
61
80
联用FDPs+DD
91
94
95
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DIC):前者FDPs↑, D-D↑/N;后者FDPs和D-D 都↑。
21
21
2、手术前后出凝血状态评估
各种手术前检测凝血七项,可为临床提供较全面 的术前评估患者出凝血功能、决定是否手术的依据, 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是预防手术出血,保证手 术安全,消除医疗隐患的必要步骤。术后监测患者凝 血七项,是预防术后出血、血栓形成,疗效判断及预 后评估的重要依据。
35
6、肿瘤
恶性肿瘤与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的失衡有着密切的联 系。一般认为肿瘤患者PT、APTT、TT的变化不甚明显(有 并发症除外,如DIC),主要表现为高凝状态,Fg、FDP 、D-二聚体升高,AT下降。这种高凝状态对肿瘤的生长和 转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外研究显示,肿瘤患者的死亡原因中,血栓仅次于肿 瘤本身而位居第二位。近几年统计,约 90 %的恶性肿瘤患 者存在血栓形成倾向。
7
国家采取的措施
❖ 2004年《中华医学杂志》组织专家撰文,系统讲解血栓栓 塞性疾病基础理论、诊断、治疗和预防共13讲
❖ 2005年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在全国全面启动 “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技术推广”项目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a2d22d6b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b.png)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衡量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凝血因子所需的时间来启动形成血栓的过程。
PT的正常范围通常在11-14秒之间。
如果PT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者可能存在其中一种凝血因子缺乏的问题。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也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主要用于测量凝血机制中的内在凝血通路。
正常人的APTT 一般在25-36秒之间。
延长的APTT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者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物质的异常。
3.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它们在凝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常范围通常在150,000-450,000个/μL 之间。
如果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和凝血不正常。
4.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一个用来标准化PT值的指标,它主要用于监测抗凝治疗患者的凝血状态。
正常范围通常在0.8-1.2之间。
INR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凝血时间延长,患者可能需要调整抗凝剂剂量。
5.凝血酶时间(TT):TT用于检测凝血机制中的最后一步,即纤维形成的过程。
正常范围通常在14-21秒之间。
如果TT延长,可能表明凝血机制中的一些关键步骤存在问题。
6.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凝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它的检测可以帮助诊断血栓形成等凝血疾病。
正常范围通常在0.27-0.5 mg/L之间。
如果D-二聚体的水平升高,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7.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形成纤维蛋白的前体物质。
正常范围通常在2-4g/L之间。
低于正常范围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意味着凝血功能的异常。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解读要点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解读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6315033a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17.png)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解读要点凝血功能检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项目,可以评估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
根据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可以判断出血液不凝固或过度凝固的情况,为医生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本文将为您介绍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解读要点。
一、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针对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进行标准化的指标。
它可以消除不同实验室之间测试方法和结果差异的影响,最常用于评估患者服用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INR 结果在1.0~1.5之间被认为是正常的。
如果INR大于1.5,说明血液凝固功能下降,需要密切关注。
二、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P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用来检测凝血因子活性。
PT结果较长,可能是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导致的出血风险增加。
通常情况下,PT结果的正常范围是11~13秒。
如果PT超过正常范围,说明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疾病状态,需要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指标,用来检测凝血因子的内在凝血途径。
APTT结果较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
正常情况下,APTT结果在25~35秒之间。
如果APTT超过正常范围,需要考虑凝血因子缺乏或疾病状态,并进一步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FIB)是血液中凝血酶原的指标。
通过检测FIB水平,可以了解凝血功能的状态。
正常情况下,FIB水平在2.0~4.0 g/L之间。
如果FIB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可能存在凝血异常,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处理。
五、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D-Dimer)是血栓溶解产物,通过检测其水平可以了解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性。
D-Dimer的水平升高可能意味着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增加。
一般来说,D-Dimer水平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凝血功能正常。
凝血常用指标解读
![凝血常用指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81aebe5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73.png)
凝血常用指标解读凝血是机体在受到伤害时为了止血而进行的一系列生理过程,包括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凝血因子活化和血栓形成等。
血液凝固功能的正常与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凝血功能指标可以用来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状态。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及其解读。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一项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它通过检测凝血因子的活化情况来评估血液的凝血功能。
PT测试中,将被测血浆加入血管收缩剂和石蜡酸钠酶原活化剂后,计时观察血浆凝血时间的延长程度。
正常情况下,PT的值在11-13秒之间。
如果PT延长,则可能表示凝血因子活化异常,如凝血因子Ⅶ、Ⅸ或Ⅹ缺乏或功能异常。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也是一项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其主要用于评估凝血系统内凝血因子的活性和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
APTT测试中,将被测血浆与激活剂和石蜡酸钠酶原接触,计时测量加入凝血酶前的时间和加入凝血酶后的时间,然后计算两者之间的差值。
正常情况下,APTT的值在25-35秒之间。
如果APTT延长,则可能表示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或功能异常,如凝血因子Ⅷ、Ⅸ、Ⅺ或Ⅻ缺乏或功能障碍。
3.血小板计数(PLT):PLT是指血液中单位体积内血小板数量的测量,也是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150-400×10^9/L之间。
血小板是血液凝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聚集、粘附和释放细胞因子,从而参与血栓的形成和维持。
如果血小板计数过低,将导致凝血时间延长,易发生出血。
4.凝血酶时间(TT):TT是评估整个凝血过程所需时间的指标。
在TT测试中,加入凝血酶原活化剂后,观察血浆从开始凝固到完全凝固所需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TT的值在14-21秒之间。
如果TT延长,则可能表示凝血因子功能异常或血浆纤维蛋白含量减少。
除了上述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外,还有一些其他指标也可以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如凝血酶原活动度(FⅡ、FⅤ、FⅦ、FⅩ)、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imer)等。
凝血七项各项指标及意义
![凝血七项各项指标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0be2bec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8a.png)
凝血七项各项指标及意义
凝血七项各项指标主要包括凝血时间、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一二聚体。
凝血七项指标的意义是可以筛查血栓类疾病、出血性疾病、肝素类药物的疗效、凝血功能等。
1、凝血时间:
是指静脉血离体后至完全凝固所需的时间,是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活性的筛选试验。
2、凝血酶时间:
是测定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后,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3、凝血酶原时间:
一般较正常延长3s才有临床意义,主要用于反映外源性凝血功能。
4、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
正常范围是31一43秒,是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筛选试验,可用于判断临床上肝素类用药的疗效。
5、纤维蛋白原:
是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检测,纤维蛋白原增高见于血栓类疾病,反之见于出血性疾病。
6、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应该是阴性,定量试验检测应该小于10mg/L。
7、D一二聚体:
主要可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用于检测血栓类疾病。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237102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7.png)
•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主要见于:
• 口服避孕药 • 血先天性 V 因子增多症 • 栓塞性疾病 • 高凝状态
• 口服抗凝剂的监测:
•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 评价体内凝血功能的指标,也是临床调整如华法林这类 抗凝药剂量的依据。
• 凝血酶时间(TT):
• TT是指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后血液凝固的时间 。
• 在共同凝血途径中,所生成的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 为纤维蛋白,可用TT来反映。
• 由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能使TT延长,TT 也可以作为纤溶系统的筛选试验。
• 凝血酶时间(TT)延长主要见于:
• 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 •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及 DIC • 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 D-二聚体是目前诊断 DIC 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 D-二聚体可作为反应DIC过程中凝血酶过度生成及纤 溶的监测指标。若 D-二聚体含量 > 0.5mg/L,对 DIC 高危患者有极高的预测价值。 • 在DIC的诊断中,D-二聚体的变化(持续升高)比其 绝对值更重要。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反映内源凝血途径凝 血因子缺陷的过筛试验,如因子 Ⅺ、Ⅷ、Ⅸ。
• 同时也可用于检测狼疮抗凝物、出血疾病的初筛诊断以 及肝素抗凝治疗的实验室监测。
• 正常参考值为:23 ~ 37s。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主要见于:
• 纤维蛋白原(FIB)增高见于:
• 糖尿病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ede92236b4daa58da0114ae6.png)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日期:2010-11-08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正常参考值: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延长:>3秒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2.缩短: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③口服避孕药④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监控—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预期值约为参考植的2倍。
PT活动度参考值为75%-120%,降低到<40%可能有出血倾向(PIR参考值:1+0.15,PI延长至正常对照2倍时,PTR约增至2;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用药维持范围2.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正常参考值:0.8-1.5。
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
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 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 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华法林),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凝血七项报告单解读
![凝血七项报告单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f8fe34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d.png)
凝血七项报告单解读凝血七项(Coagulation Seven Test)是一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主要用于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指标。
下面是对凝血七项报告单的解读:1.凝血酶时间(PT):PT是血液中凝血酶形成所需的时间,用于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PT应在10-14秒之间。
若PT值延长,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缺陷或纤维蛋白原缺乏。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血液中凝血酶形成的时间,用于评估血小板数量和凝血因子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APTT应在25-35秒之间。
延长的APTT值可能提示凝血因子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血液稀释。
3.凝血酶原时间(TT):TT是血液中纤维蛋白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活性。
正常情况下,TT应在15-20秒之间。
延长的TT值可能暗示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异常。
4.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一种将PT标准化的方法,主要用于监测患者在抗凝血治疗期间的凝血状态。
正常情况下,INR应在1.0左右。
INR值增高可能提示凝血功能受到影响。
5.凝血酶时间INTEGRA(FI):FI是一种新型的全自动凝血酶时间方法,用于评估凝血活性。
正常情况下,FI应在114-145秒之间。
FI值延长可能暗示凝血因子异常或血液稀释。
6. 凝血酶原时间INTEGRA(FIB):FIB是一种新型的全自动凝血酶原时间方法,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活性。
正常情况下,FIB应在200-400 mg/dL之间。
FIB值降低可能提示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异常。
7. D-二聚体(D-D):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用于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
正常情况下,D-D值应在0.5 mg/L以下。
升高的D-D值可能暗示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通过解读凝血七项报告单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液状态。
凝血因子异常、纤维蛋白原缺乏、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血液稀释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凝血七项指标的异常。
凝血七项报告单解读
![凝血七项报告单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b60f636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07.png)
DIC的实验室诊断:
没有单一的检验可确立或除外DIC的诊断,需对临床表现和检验结果作全面评估。临床 疑似应得到可靠的实验检验的支持。DIC是极度的动态状况,应作动态检验跟踪。
FDP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意义
诊断DIC中应用
敏感性(%) 特异性(%) 诊断效率(%)
单用FDPs
100
67
TXA2
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FⅫ
PF3
启动凝血系统
凝血活酶
神经相 血管相 PLT相
凝血酶
凝血酶原
纤纤维维蛋蛋白白形形成成
纤维蛋白原
止止血血
凝血功能报告单项目
• PT:凝血酶原时间 •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 •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FIB:纤维蛋白原 • TT:凝血酶时间
• AT-Ⅲ :抗凝血酶-Ⅲ
INR范围 1.5~2.5 2.0~2.5 2.0~2.8
2.5~3.0 2.5~3.0
14
APTT对肝素治疗的监测
□肝素通常采用APTT监测,以判断疗效,该值一般 应维持于正常值的1.5~2.5倍。
□不同设备与试剂APTT参考值略有不同。
□即使APTT在治疗范围内,也可出现严重的出血并 发症。
(三)TT
方法:在受检和对照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观察血浆凝固所需时 间(S)
参考范围:16~18S,检测值>正常对照值3S以上作为延长。
TT对下列情况敏感:肝素和类肝素物质(SLE、肝肾病)、Fg↓(1.0g/L)和异 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FDP水平↑(DIC、溶血栓治疗), 监测水蛭素/直接凝血 酶抑制剂。TT对UFH敏感,但对LMWH不敏感。肝素和FDP使TT延长呈浓度 依赖性。新生儿TT与成年人不同,因为新生儿体内存在胎儿纤维蛋白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纤维蛋白原减少
④纤维蛋白原机能障碍
⑤纤维蛋白原分子异常
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毒症
2.缩短:
①高FIB血症
②钙离子存在时或标本有微小凝结块或钙离子存在及PH呈酸性
监控:可用于粗略检测肝素抗凝治疗
五、【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
正常参考值:2—4g/L。
2.减少:
①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萎缩。
②砷、氯仿、四氯化碳中毒均可使纤维蛋白原减少。
③DIC:因纤维蛋白原消耗及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纤维蛋白原呈进行性下降
④原发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⑤原发性纤溶活性亢进
⑥恶性贫血及肺、甲状腺、子宫、前列腺手术。
⑦天门冬酰胺酶治疗白血病。
监控:★溶栓治疗的监控范围:1.2g/L-1.5g/L,1.2g/L时引起病人出血。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日期:2010-11-08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正常参考值: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延长:>3秒
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2.缩短: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正常参考值:0.8-1.5。
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华法林),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
⑤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2.缩短:
①凝血因子Ⅷ、Ⅹ活性增高
②血小板增多症
③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DIC高凝期、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脑梗塞、
④妊趁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炎综合症,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
⑤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
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
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
③口服避孕药
④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监控—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预期值约为参考植的2倍。PT活动度参考值为75%-120%,降低到<40%可能有出血倾向(PIR参考值:1+0.15,PI延长至正常对照2倍时,PTR约增至2;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用药维持范围2.0-4.0。)
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FIB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矸硬化和溶栓治疗时。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三者同时检测已被临床用于筛查病人凝血机制是否正常,特别是心胸外科、骨科、妇产科等手术前检查病人的凝血功能尤为重要。
1.延长:>10秒
①凝血因子Ⅷ、Ⅺ、Ⅻ缺乏症
②血友病甲、血友病乙(Ⅸ)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③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及凝血因子V、X减少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药物存在:如抗凝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等;
临床适应症INR允许范围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①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
②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
③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
④治疗肺梗塞2.0—4.0
⑤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
⑥人工瓣膜手术3.0—4.0
监控:INR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①当INR>4.5时,如纤维蛋白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抑制过度),则提肝病等所致,也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
监控:肝素抗凝治疗中APTT的预算期为正常值的1.5-2.5倍。
四、【凝血酶时间】(TT)
正常参考值:11-18秒。
临床应用:TT是反映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浆中肝素样物质的多少。前者增多和后者减少时TT缩短,否则延长。可用于肝素用量的检测。
1.延长:>3秒
①纤维增多或肝素、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SLE、肝素、肾病)以及AT-Ⅲ显著提高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正常参考值:24-36秒。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1.增加:
①机体感染;毒血症、肝炎、轻度肝炎、胆囊炎及长期局部炎症
②无菌性炎症: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尿毒症、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关节炎
③糖尿病酸中毒
④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症、脑血栓、血栓静脉炎、心肌梗塞、放射治疗
⑤妇女经期、妊趁晚期、妊高症及剧烈运动后。
⑥放疗后,灼伤,休克,外科大手术后,恶性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