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六项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凝血功能是维持血液在血管内保持液态同时在出血时能迅速形成凝块以止血的重要生理过程。

凝血功能检测主要用于评估体内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可以帮助医生对出血疾病和血栓相关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本文将对凝血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进行详细介绍。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Ⅶ、Ⅴ、Ⅹ和凝血酶原这些依赖维生素K的因子的活性。

PT延长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缩短可能提示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Ⅶ和凝血因子Ⅴ等的活性。

APTT的延长可能提示存在一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的疾病。

3.凝血酶时间(TT):TT用来评估凝血酶形成和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TT延长可能与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功能异常有关。

4.纤维蛋白原定量(FIB):FIB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指标,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会被凝血酶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凝块。

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异常可能提示凝血系统功能障碍。

5.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可以作为血栓形成的标志物。

高水平的D-二聚体可能暗示存在血栓,而低水平则排除了血栓的可能性。

1.出血疾病的诊断: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一些与出血相关的疾病,例如血友病、血小板功能异常等,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2.血栓相关疾病的诊断:一些血栓相关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会导致凝血功能的改变。

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血栓,并指导相应的治疗。

3.手术和治疗前的评估:在拟进行一些手术或特定治疗前,特别是涉及出血风险的手术,如心脑血管手术、外科手术等,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估,以便医生做出风险评估和相应的处理。

4.监测抗凝药物治疗: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抗凝药物的疗效,如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以确保其在治疗安全范围内。

凝血6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凝血6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凝血6项检测的临床意义PT延长:(1)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缺乏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Ⅰ、Ⅱ、Ⅶ、Ⅴ、Ⅹ) (1分)。

(2)DIC 及原发性纤溶亢进症(1分)。

(3)严重的肝病(1分)。

(4)维生素K缺乏症(1分)。

(5)血中有抗凝物(1分)。

缩短:(1)先天性V因子增多(1分)。

(2)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长期口服避孕药(1TT延长见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血中FDP增高(DIC);血中有肝素和类肝素物质存在(肝素治疗、肿瘤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或者继发性纤溶亢进时(DIC)。

APTT延长:1.FⅦ,FⅠⅩ,水平降低的血友病甲、乙。

FⅩⅠ缺乏症,部分血管性血友病。

2.FⅠ、Ⅱ、Ⅴ、Ⅹ严重缺乏,如严重肝脏性疾病Vitk缺乏。

3. 原发性或者继发性纤溶亢进时。

4.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等。

5. 血液循环中存在病理性抗凝物质,如VIII或IX抗体,狼疮样抗体缩短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DIC高凝期,心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D-D1.DIC、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梗死,心机梗死,严重肝病、慢性肾炎、急性白血病2.诊断深静脉血栓和非栓塞的主要指标,阴性时候能排除3.继发性纤溶亢进FDPFDP阳性或FDp浓度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亢进或继发性纤溶亢进,如DIC,肺栓塞、深静脉血栓、恶性肿瘤、肝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和溶栓治疗等Fg延长见于感染;无菌性炎症;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恶性肿瘤;外伤、烧伤、外科手术后,放射治疗后;或妊娠晚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缩短原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或结构异常;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继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DIC晚期、纤溶亢进、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

医院血栓六项检验临床意义

医院血栓六项检验临床意义

XXXX医院血栓六项检验临床意义1. 血浆凝血酶-抗血酶Ⅲ复合物(TAT)凝血酶生成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环节,作为凝血酶与抗凝血酶Ⅲ 1:1结合形成的复合物,TAT可作为凝血酶生成的分子标志物,直接证实凝血系统的活化。

血浆0.4-120ngmL:<4.08ng/mL;凝血酶活化的指标,升高提示血液高凝状态,辅助诊断DIC,检测溶栓效果及血栓复发情况。

2.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纤溶酶生成后迅速与a2纤溶酶抑制剂1:1结合形成纤溶酶-a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直接反映纤溶酶的生成,可用于纤溶类疾病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观察。

<0.85ug/mL,纤溶活化的指标,升高提示血栓形成,纤溶活化。

辅助诊断DIC或pre-DC及其它血栓性疾病,监测溶栓效果。

3. 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细胞发生病变或受损时,常引起TM的表达、分泌异常、释放入血,从而引起TM含量变化,因此可作为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

3.82-13.35TU/mL;内皮损伤的指标,升高提示内皮系统受损、辅助诊断DC,动脉粥样硬化。

4.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t-PAIC水平与t-PA浓度及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是评估两者的直接标志物。

健康男性<17.13ng/mL;健康女性<10.52ng/mL。

内皮损伤及纤溶活化的指标,升高可提内皮损伤及纤溶活化,辅助诊断静脉血栓、心肌梗塞,判断术后血管内皮系统修复程度,监测溶栓效果。

5. D-二聚体( D-Dimer)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0-0.5 ug/ml(FEU) ,纤溶产物,升高提示血栓形成,辅助诊断继发性纤溶相关疾病,鉴别原发性及继发性纤溶,监测溶栓效果及血栓复发情况。

6.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5.0ug/mL;纤溶产物,升高提示纤溶活化,辅助诊断原发性及继发性纤溶相关疾病,肿瘤、妊高症,肝脏疾病,监测血栓性疾病进程。

孕妇凝血六项报告单解读

孕妇凝血六项报告单解读

孕妇凝血六项报告单解读孕妇的凝血六项检查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国际标准化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

以下是这些指标的正常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1.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参考值为11~14秒。

超过对照值3秒以上则为异常。

PT是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活性的指标,也是检测机体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有无障碍的过筛试验。

PT延长可能意味着肝素增多或者类肝素凝血物质存在,例如肝病、肾病等。

2.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正常参考值为31~43秒。

超过对照值10秒以上则为异常。

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APTT延长可能表示血浆因子Ⅷ、Ⅸ和Ⅺ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Ⅺ缺乏症,或者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等。

3.D-二聚体:正常参考值为0~0.55mg/L。

数值升高可导致血液凝固状态。

D2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的重要指标,也是胶原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

4.国际标准化值(INR):正常参考值为0.8~1.2。

5.纤维蛋白原(FIB):正常参考值为2~4g/L。

FIB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

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縸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6.凝血酶时间(TT):正常参考值在14-21秒。

被检测血浆凝血酶时间相比正常对照延长超过3秒即为异常,可能出现肝素增多或者类肝素凝血物质存在,例如肝病、肾病等,低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例如原发性纤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常规凝血六项临床意义分析

常规凝血六项临床意义分析

常规筛选检测: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酶原时间PT
凝血酶时间TT
纤维蛋白原Fib
D-二聚体 DD(D-dimer)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
临床应用
APTT延长:先天性因子缺乏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 缺乏、肝脏疾病等
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口服抗凝剂的监测
PT 延长或PTR增加:肝脏病,Vk缺乏,口服抗凝,VII缺陷等。

缩短或PTR降低:见于先天性因子V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病等。

INR增高:监测口服抗凝剂国内INR以1.8~2.5为宜,一般不超过3.0
PT%:是判断肝细胞坏死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敏感指标。

降低显著是重症肝炎发展至晚期的标志和预后不良的征兆
TT 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DIC、原发性纤溶等。

缩短:见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

Fib 减少: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和溶栓治疗(UK.T-PA)增加:感染、无菌炎症、其它: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期也可见轻度增高。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1. 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外源凝血系统的功能的指标,用于监测患者是否存在维生素K缺乏、肝病、抗凝药物使用或一些遗传性凝血障碍。

PT延长可能意味着患者处于出血风险状态,而缩短可能提示存在血栓风险。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主要用于评估体内内源凝血系统的功能,常用于筛查出血性疾病以及监测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情况。

延长的APTT常见于血友病、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缩短的APTT可能提示存在血栓形成的危险。

3. 凝血酶时间(TT)TT是衡量凝血系统中纤维蛋白形成速度的指标,常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和抗凝药物的疗效。

延长的TT可能出现于纤维蛋白原缺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如DIC)等情况。

4. 凝血纤维蛋白原(FIB)FIB指标代表了血浆中纤维蛋白的含量,是凝血功能评估中的重要指标。

FIB增高常见于炎症反应、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降低则可能提示DIC、严重肝脏功能不全等。

5. 凝血酶原活动度(FⅡ)凝血酶原活动度直接影响凝血系统的功能正常性,其异常可能暗示着凝血功能障碍。

FⅡ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急性出血等,降低则可能与维生素K缺乏、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等有关。

6. 降钙蛋白I(TNI)TNI是心肌细胞损伤的标志物,可用于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TNI水平升高常提示患者存在心肌梗死、心肌炎等情况,需要及时干预治疗。

7. 凝血酶原活化时间(PTA)PTA是评估凝血系统对外源激活的能力的指标,延长的PTA可能出现于肝功能障碍、维生素K缺乏等。

正常PTA有助于正常的凝血系统功能维持。

8. 凝血酶时间比(INR)INR是一种标准化的凝血酶原时间,用于监测患者接受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治疗是否达到理想效果。

INR过高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而过低则增加血栓风险。

以上是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这些指标,以帮助诊断疾病、评估疗效、制定治疗方案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凝血常规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以及检测凝血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凝血常规可以分析和评估凝血因子的数量和活性水平,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和出血倾向。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个常见的凝血常规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衡量外源凝血系统的功能,对于评估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以及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和激活状况非常重要。

PT主要用于检测肝脏疾病、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维生素K缺乏、肿瘤和静脉血栓等病理情况。

INR是一种标准化的PT值,常用于国际间的诊断和治疗准则,如学术机构推荐的抗凝治疗指南。

INR大于1.5可能表示凝血功能异常,而INR大于3可能表示严重凝血障碍。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用于评估内源凝血系统的功能,主要应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活性和合成。

APTT处于正常范围时,表示患者的内源凝血系统处于正常功能状态;而APTT延长可能表明凝血因子缺乏、功能异常或使用了影响凝血的药物等。

3.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的重要凝血因子,参与形成纤维蛋白聚集体,起到止血作用。

FIB水平的异常可以提示纤维蛋白聚集体形成和稳定性的改变,如纤维蛋白原缺乏或纤维蛋白聚集体不稳定,可能导致出血倾向或凝血异常。

4.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体内最重要的止血成分,主要通过粘附在血管壁的损伤处以及聚集形成血小板栓来维持血管的完整性。

PLT的测量能够帮助评估患者的止血功能和血小板生成情况。

PLT过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PLT过高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5.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是血浆中凝血酶形成和止血作用的指标之一、TT的延长可能表示凝血酶生成和功能异常,如可能存在凝血酶因子缺乏或异常。

以上仅是凝血常规中的数个常见指标的临床意义,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的凝血参数和指标如凝血酶原活动度、抗凝血因子、溶血试验等在特定情况下也有临床意义。

凝血6项目的临床意义

凝血6项目的临床意义

凝血六项检查主要适用于一些出血性疾病以及血栓性的疾病,这六项检查主要包括:
凝血酶时间(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TT延长见于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或结构异常;临床口服抗凝药,应用肝素,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从而影响凝血酶时间延长。

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液中有钙离子存在,或血液呈酸性等。

凝血酶原检测(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PT延长:常见于部分先天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DIC、口服抗凝剂等。

PT缩短:常见于血液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检测(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感染、结缔组织病、急性肾炎、灼伤和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高征、恶性肿瘤以及血栓前状态、部分老年人等。

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及纤溶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出血时间测定(BT):主要反映血小板数量,功能以及血管壁的通透性功能是否正常。

延长:常见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恶性贫血,坏血病,口服抗凝药及严重的肝病,肝病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的功能。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主要用于诊断与治疗纤溶系统疾病(如DIC, 各种血栓)及与纤溶系统有关疾病(如肿瘤, 妊娠综合症), 以及溶栓治疗监测, 有着重要的意义。

凝血六项的临床意义在于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筛查是否存在凝血性疾病,了解人体的凝血功能是否异常,对于血栓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4.凝血六项的检测与临床意义2

4.凝血六项的检测与临床意义2

❖ 2、 缩短
(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 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
(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 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 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 肾病综合征等。
凝血酶原时间(PT)
❖ 一临床应用: ❖ 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
❖ 三、正常范围
❖ 男 11~13.7秒 女 11~14.3秒
❖ 四、临床意义
❖ 1、延长见于:先天性因子Ⅱ 、Ⅴ、Ⅶ、Ⅹ 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 见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症、血 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存在。
❖ 2、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 性疾病及高凝状态 。
三、正常范围
24 ~ 36 S 我室参考范围: 31.5~43.5 S。 四、临床意义: ❖ 1、 延长: (1) 因子Ⅷ Ⅸ 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 乙. 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 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 因子Ⅴ Ⅹ和纤维蛋白 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 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 .应用肝素 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3) 纤容活力增强 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 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 ❖ (4)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或Ⅸ抗 体,SLE等.
指标。标本凝血活酶时间较正常对照延长10s 以上为异常。
二、检测方法
❖ 1、手工法(略) ❖ 2、仪器法:如我室用全自动血凝仪(CA7000)检
测APTT,利用散射光凝固法检测——血浆样本经 过一定时间的温育后,加入反应试 剂,仪器采用 波长为660nm的光照射反应物,通过测量散射光光 强度的改变来测定凝血过程(纤维蛋白原 转化为 纤维蛋白)中的浊度变化,从散射光光强度的测定 可得凝集曲线,再通过百分比原理方法求得凝血时 间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凝血是机体内一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它可以维持血管完整性,防止出血,同时也是止血和血栓形成的基础。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疾病,因此凝血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凝血功能的常见检查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等,本文将对这些项目的检查和其临床意义进行介绍。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血浆凝血系统外源和内源途径活化所需时间的检测指标。

正常情况下,PT应在11-15秒之间。

当凝血因子Ⅶ、Ⅹ、Ⅴ、Ⅱ、Ⅰ等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时,PT延长。

常见引起PT延长的疾病有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凝血因子缺乏、应用抗凝剂(如华法林)等。

因此,PT的检测可以评估肝脏和凝血功能的状态,并用于肝病、凝血因子缺乏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一种测定血浆凝血系统内源途径和共同途径活化所需时间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APTT应在25-40秒之间。

APTT的延长说明血浆凝血因子中的非酶原、凝血酶形成和纤维蛋白原形成等环节发生了障碍,常见原因有凝血因子缺乏、抗凝剂(如抗磷脂抗体)存在等。

APTT检测可用于评估出血性疾病、甲氧基丙腈中毒、溶血等疾病。

3. 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原是血浆凝血系统中重要的凝血蛋白,在止血和修复受损血管时发挥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Fbg浓度应在1.5-3.5 g/L之间。

Fbg水平增高可能与急性炎症、肝脏疾病等有关,而Fbg水平降低可能与失血、肝脏功能不全等疾病有关。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疾病,因此对凝血功能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临床手段。

通过检测PT、APTT和Fbg等项目,可以对凝血功能进行全面评估,同时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凝血功能异常对临床意义巨大。

首先,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严重时可威胁生命。

例如,在肝脏疾病中,肝脏对凝血因子的合成能力降低,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易于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凝血是机体对血管破裂、出血等损伤产生的生理反应,它包括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和血浆凝固3个主要步骤。

凝血项目检测是用于评估机体凝血功能的一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常见的凝血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测定(FIB)等。

这些项目的检测结果可以反映出机体凝血功能的变化,对于诊断和治疗凝血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一种血浆凝血酶的形成和活化过程的常规检测项目,主要用于评估外源凝血途径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PT值在11-15秒之间。

PT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Ⅶ、Ⅹ、Ⅴ、Ⅱ或纤维蛋白原缺乏,抗凝因子Ⅰ、Ⅱ、Ⅴ、Ⅶ、Ⅹ、ⅩⅢ过高,或者存在抗凝物质(如血友病、抗凝剂等)。

PT延长可能与肝脏功能异常、维生素K缺乏、抗凝剂使用、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相关。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源凝血途径的功能的一种实验室检测项目,主要检测凝血因子Ⅷ、Ⅸ、Ⅺ、Ⅻ和高分子量血凝酶原的活化情况。

正常情况下,APTT值在25-38秒之间。

APTT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或存在抗凝物质(如抗磷脂抗体、抗凝剂等)。

APTT延长可能与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抗磷脂抗体综合征、DIC等疾病相关。

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凝血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的减少或功能的异常都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150-450×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的下降可能与血小板过度破坏(如ITP、TTP)、血小板生成障碍(如骨髓疾病、化疗)或药物影响(如抗血小板药物)相关。

血小板计数的升高可能与炎症反应、肿瘤、感染等疾病相关。

4.凝血酶时间(TT)TT是评估纤维蛋白形成的一种实验室检测项目,主要表示凝血酶形成和活化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TT值在14-21秒之间。

TT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Ⅰ、Ⅱ、Ⅴ、Ⅹ、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功能异常。

凝血机制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机制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机制七项的临床意义一、抗凝血酶Ⅲ(AT-Ⅲ)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AT-Ⅲ)是由肝脏、血管内皮细胞、巨核细胞等合成依赖肝素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是人体内主要的血浆抗凝物质,对凝血酶的灭活能力占所有抗凝蛋白的70%~80%,还能抑制活化的凝血因子Ⅹa、Ⅸa、Ⅺa、Ⅻa以及纤溶酶、胰蛋白酶、激肽释放酶等。

临床意义:1、遗传性AT-Ⅲ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病率约1/5000,发病多在19-25岁,患者常在手术、创伤、感染、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在多处反复发生血栓。

此病可分为两型:CRM-型:即抗原与活性均下降;CRM+型,即抗原正常,活性下降。

共同表现是对肝素的亲和力降低,从而对凝血酶的灭活能力明显减弱。

2、获得性AT-Ⅲ缺乏AT-Ⅲ合成降低,见于严重的肝脏疾病,如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晚期,可伴发血栓形成。

AT-Ⅲ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症。

AT-Ⅲ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DIC 高凝期、外科手术后、口服避孕药、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妊高症等。

3、AT-Ⅲ水平增高表明血液抗凝活性增强,见于血友病甲和血友病乙、口服抗凝药物、使用黄体酮类药物等。

4、肝素治疗与AT-Ⅲ监测肝素作为辅因子,作用于AT-Ⅲ的赖氨酸残基,可使AT-Ⅲ灭活凝血酶作用大大增强(1000~2000倍),促进AT-Ⅲ与凝血酶结合更快、更稳定,使凝血酶立即失活。

当AT-Ⅲ活性降低时,肝素的抗凝活性明显降低或失去活性,所以在肝素的治疗监测中,须了解AT-Ⅲ的水平,以防不必要的大剂量的肝素治疗及治疗无效。

(1)AT-Ⅲ活性<70%,肝素抗凝效果降低;(2)AT-Ⅲ活性<50%,肝素抗凝作用明显下降;(3)AT-Ⅲ活性<30%,肝素抗凝无效。

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临床意义:FDP是纤溶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后产生的分子大小结构不同的降解产物的总称。

凝血6项目的临床意义

凝血6项目的临床意义

凝血6项目的临床意义摘要:一、凝血6项目的概述二、凝血6项目的主要临床意义1.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评估2.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评估3.监测抗凝治疗4.指导血小板药物应用5.评估凝血因子缺陷三、凝血6项目在临床应用的案例分析四、凝血6项目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正文:凝血6项目是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含量、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内的六项凝血功能检测项目。

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对疾病的诊断、评估、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一、凝血6项目的概述凝血6项目是评估人体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正常值范围如下:1.凝血酶原时间(PT):12-14秒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5-45秒3.凝血酶时间(TT):16-20秒4.纤维蛋白原(Fbg)含量:2-4g/L5.D-二聚体(D-D)含量:<0.3mg/L6.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含量:<40μg/mL二、凝血6项目的主要临床意义1.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评估: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症等。

通过检测凝血6项目,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出血风险。

2.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评估:凝血功能异常也可能导致血栓性疾病,如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

通过检测凝血6项目,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栓风险。

3.监测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但抗凝剂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通过定期检测凝血6项目,可以调整抗凝剂的剂量,确保抗凝效果的同时降低出血风险。

4.指导血小板药物应用: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检测凝血6项目可以评估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为药物应用提供依据。

5.评估凝血因子缺陷:凝血因子缺陷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通过检测凝血6项目,可以初步筛查凝血因子缺陷,为后续的确诊和治疗提供线索。

凝血指标检测临床意义

凝血指标检测临床意义

凝血指标检测临床意义凝血是人体保持血液在外伤或者血管破裂后止血,防止出血过多的过程。

凝血功能正常与否对于人体的健康和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凝血指标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凝血指标检测可以评估凝血功能的状态。

通过测量血小板数量、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可以评估凝血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比如,PT和APTT的延长可能暗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

这些检测结果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诊断出凝血相关的疾病,如出血性疾病、凝血因子缺乏等。

其次,凝血指标检测可以指导抗凝治疗。

凝血功能正常的人体内存在着一种平衡状态,既要保证出血时的凝结能力,又要保证血液在正常状态下的流动性。

有些疾病,如心脏瓣膜病、静脉血栓栓塞等,可能会导致血液过于凝结,出现血栓的形成。

而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肝病、肿瘤等,可能会导致血液凝结能力下降,容易出现出血等并发症。

通过检测凝血指标,医生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配合适当的抗凝治疗,既可以防止血栓形成,又可以减少出血风险。

第三,凝血指标检测可以评估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前凝血功能状态。

对于一些需要进行大规模手术的患者,术前凝血功能状态的评估非常重要。

术中和术后出血是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而凝血功能的异常往往是导致术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凝血指标检测,可以评估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判断手术出血的风险,并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术后出血。

此外,凝血指标检测在评估孕妇凝血功能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孕妇在妊娠期间由于激素水平、血浆容积增加等因素的改变,常常伴随着凝血功能的改变。

妊娠期间的凝血功能异常会增加孕妇罹患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胎盘早剥等并发症的风险。

通过凝血指标检测,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这些凝血功能的异常,及时采取措施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凝血指标检测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评估凝血功能的状态、指导抗凝治疗、术前凝血功能状态的评估、孕妇凝血功能的评估等,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诊断和治疗与凝血相关的疾病,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提供保障。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凝血项目检查是指通过实验室检测血液中的凝血功能的项目,用于评估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

凝血系统是维持人体内血液凝固和止血的重要系统,其中包括血小板、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等多个组分。

凝血项目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出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凝血项目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和INR是评估外因性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主要用于监测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的疗效和调整剂量。

PT和INR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II、V、VII、X等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凝血异常。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因性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功能的指标,常用于监测低分子肝素、肝素和抗凝酶等抗凝药物的疗效。

APTT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VIII、IX、XI、XII等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凝血异常。

3.凝血酶时间(TT):TT是评估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速度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纤维蛋白稳定性的异常。

TT延长可能是由于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凝血异常。

4.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可用于评估血栓溶解过程的活性和血栓形成的程度。

D-二聚体水平升高常提示体内存在血栓形成或炎症状态。

5.血小板计数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

APTT-A是通过测量血小板与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后的凝血活性来评估血小板功能状态。

6.非特异性凝血指标(PTA、APTA、FIB):PTA(凝血酶原活动度)和APTA(部分凝血活酶活性)是描述凝血系统功能状态的指标,常用于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

FIB(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可以反映纤维蛋白生成的能力。

1.评估出血和血栓风险:凝血项目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风险。

凝血六项各项检查的临床意义

凝血六项各项检查的临床意义

凝血六项各项检查的临床意义凝血六项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项目,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它包括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血小板计数(PLT)。

下面将逐个解析各项检查的临床意义: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凝血酶形成的时间,它反映了凝血系统中的外部凝血途径(经血管损伤及组织因子将凝血过程启动)。

其检测对肝脏功能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凝血因子减少或功能障碍可以导致PT延长。

此外,PT还用于监测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治疗的患者,确保抗凝效果在治疗范围之内。

2.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根据PT计算得出的一个标准化数值。

INR的主要临床应用为华法林(一种抗凝药物)治疗监测。

不同实验室之间PT结果的差异较大,为了使结果具有可比性,INR被引入使用,以保证不同试剂盒和实验室间的比较性。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反映了凝血系统的内部凝血途径的功能(包括活化因子以及凝血酶形成)。

APTT的检测广泛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APTT延长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抗凝药物使用或是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相关。

4.纤维蛋白原(FIB):FIB是凝血过程中重要的凝血因子之一,其检测可以反映凝血系统中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的能力。

FIB检测可用于评估患者的纤维蛋白生成情况,对肝功能衰竭或凝血因子疾病等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5.凝血酶时间(TT):TT是血液凝固起始到形成凝血块的时间,检验血液凝固的最后阶段。

TT的延长可能与纤维蛋白原缺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抗凝药物的使用有关。

因此,TT的检测对于临床判断凝血功能状态以及评估抗凝药物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6.血小板计数(PLT):PLT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主要参与止血过程。

血小板在血管损伤时迅速聚集起来形成凝血栓,保护破损血管。

血小板计数用于评估血小板的数量变化,低血小板计数可能表明凝血功能障碍,易出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六项临床意义
项目名称
血浆凝血酶 原时间测定
(PT)
编码 250203020
收费
临床意义
1、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
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3、口服抗凝剂
13.糖尿病时,存在广泛的血栓病变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14.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几乎所有的DVY患者D二聚体呈阳性,因此可作为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治疗期间持续较
高,说明治疗无效。含量再升高,预示血栓再发生。
15.肾病综合征及肾功能衰竭时,D二聚体水平可显著增高。
9元 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
全。
凝血酶时间 测定(TT)
250203035
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
9.继发性纤溶亢进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原发性纤溶症时,D二聚体不增高。陈旧性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不增高。 10.组织损伤时,D二聚体水平增高,D二聚体水平增高的幅度与损伤的时间和程度相关。
11.急性失血与慢性失血时,都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增高。
12.长 等。二、缩短: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心绞痛
、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血浆纤维蛋 白原测定 (Fbg)
250203030
1、纤维蛋白原减少:原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的病例极少。2、纤维蛋白原增加: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的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 特异反应。常见于下列疾病:(1)感染:如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等。(2)无菌炎症:如肾病综合征、
(AT-Ⅲ)
血浆D-二聚 体测定
250203066
1.DIC时由于广泛微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亢进,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2.白血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达到20000μg/L或更高。
3.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栓,患者急性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
4.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
10元 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
活化部分凝 血活酶时间
测定 (APTT)
250203025
一、延长:1、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2、严重的凝血酶原Ⅱ、Ⅴ、Ⅹ和纤 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 血症。3、纤溶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或Ⅸ抗体、SLE
5.外科手术后,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可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6.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孕妇女(p<0.05),但低于妊高征孕妇。
7.肺栓塞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且栓塞的面积以及栓子的大小与D二聚体水平显著相关。
8.肝脏疾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并与肝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40元
20元 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性关节炎等。(3)其他: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也可轻度增高。
血浆抗凝血
1、先天性AT-III缺陷。2、获得性AT-III缺陷;AT-III减低:见于肝脏疾病、DIC、外科手术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心肌梗死等。AT-III
酶III测定 250203047 30元 增高:见于血友病、口服抗凝剂、应用黄体酮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