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凝血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妊高症患者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妊高症患者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妊高症患者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发布时间:2022-05-26T03:49:10.778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6期作者:崔耀华[导读] 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价值。

崔耀华阜新市清河门区卫生健康服务中心检验科辽宁阜新123006【摘要】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价值。

方法:择取2019年12月-2021年6月我院产科收治的妊高症患者43例与同期于我科待产的健康产妇44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的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分析其临床意义。

结果:观察组受试者FIB、PT、APTT、TT分别为(4.11±0.63)g/L、(10.05±0.77)s、(27.03±1.06)s、(18.73±1.12)s,对照组受试者相应指标分别为(3.32±1.29)g/L、(11.24±1.01)s、(28.33±0.98)s、(19.84±1.97)s,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妊高症患者早期进行凝血四项检测,有利于临床医师尽早发现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更好的预防该类患者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风险,降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妊高症;凝血四项;临床意义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动脉压的持续升高可导致人体靶器官如心脏、脑、肾脏和血管的损害。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指妇女在怀孕期间出现血压升高,常合并水肿、蛋白尿、抽搐等多脏器受损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常发生于孕20周或20周后。

妊娠期间血压升高对孕妇及胎儿均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是导致早产、胎儿低体重及围产儿和(或)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故应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据相关研究报道[1],妊高症患者内皮细胞合成或分泌的血管舒张因子减少,血管收缩因子增加,导致的微、小动脉痉挛,引起血压升高;且凝血因子和抗凝因子比例失调,故凝血四项检测在该类患者中显得尤为重要。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一、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正常范围:阴性。

检查介绍: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又称‎3P试验,是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试验。

临床意义: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或‎中期、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期、血液高凝状态‎等。

应排除假阳性‎。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阴性‎见于正常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晚期和‎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二、血块收缩试验‎(CRT)正常范围:a)血浆法:大于40%;b)定量法:48%~64%;c)定性法:30~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检查介绍: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发生收‎缩,这主要与血小‎板的数量、功能有关。

临床意义:结果降低:小于40%,表明血块收缩‎不佳或完全不‎收缩,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特别说明:DIC及纤维‎蛋白溶解而致‎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时亦可‎不形成血块。

三、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范围:11~13秒。

检查介绍: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

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c)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四、凝血酶时间(TT)正常范围:16~18s;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为异‎常。

检查介绍:凝血酶时间是‎检测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简便‎试验。

凝血四项修改版简介

凝血四项修改版简介

凝血四项临床意义开展凝血实验对临床各科的疾病诊断具有很大的意义,除了对出血疾病的筛选与诊断外,还用于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出血疾病(DIC)的实验诊断以及对各种抗凝治疗者的用药指导和预后估计等,主要用于以下情况的检查:1.所有手术前检查:外科手术(普外、骨外、妇产、五官、心脏等手术)检查病人的出凝血机能,以免术中发生危险。

2.监测抗凝及溶栓治疗:如换瓣手术后、肝素治疗、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香豆素等)减少临床治疗出血发生率。

3.血栓前状态监测:心肌梗塞、静脉血栓。

4.弥漫性血管内凝血5.先天及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

6.各类肝脏疾病及纤维蛋白原缺乏所致的出血倾向。

7.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缺乏所致的出血倾向。

8.动脉粥样硬化。

9.中医活血化淤的诊疗研究。

凝血测试项目的临床意义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正常参考值: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延长:>3秒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③口服避孕药④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监控: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预期值约为参考植的2倍。

PT活动度参考值为75%-120%,降低到<40%可能有出血倾向PIR参考值:1+0.15,PI延长至正常对照2倍时,PTR约增至2 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用药维持范围2.0-4.0。

凝血检测室内质控临床意义分析

凝血检测室内质控临床意义分析

凝血检测室内质控临床意义分析作者:黎德彬张廷胜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第34期【摘要】目的探讨出凝血常规检测室内质控和出凝血疾病的临床意义。

方法入选2008年6月~2010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96例以及健康人群56例,根据患者的临床诊断将其分为四组,收集患者新鲜血液,分析凝血因子临床意义。

结果重症肝炎组TT、FIB分别为() s和() g/L,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关键词】凝血检测;室内质控;临床意义随着临床的需求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凝血检测项目逐渐增加[1],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是临床检测必不可少的项目。

但是在临床实践中,这些项目的检验结果常出现与临床表现不相符的结果,出现不能解释的现象,因而做好室内质控至关重要。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96例乙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探讨出凝血常规检测室内质控和出凝血疾病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入选2008年6月~2010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96例乙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其中急性肝炎患者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23~48岁,平均()岁;重症肝炎患者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32~46岁,平均()岁;肝炎后肝硬化患者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42~53岁,平均()岁;健康患者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34~51岁,平均()岁。

所有患者均未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衰、高血压、血液疾病以及服用其他影响检测结果的药物。

以上患者HAV、HCV、HEV检测均为阴性。

方法血样采集所有入选者空腹12 h以上,晨起抽取静脉血5 ml,3000 r/15min离心,留取上层血浆待检。

检测方法从冰箱中取出常规配置的试剂盒,向试剂盒中加入去离子pH为6~7水,室温下放置半小时,使用时加入进口磁珠进行搅拌,使用半自动检测仪进行检测。

凝血四项原理及测定

凝血四项原理及测定

透射比浊法,是根据待测样品在凝固过程中吸光度变化来确 定凝固终点的,采用50%这点作为检测值,是因为在50%这 一点光透射时间变化最大,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率最高 (CS系列采用透射比浊法)。两者曲线相反
光学法和磁珠法用于血凝检测,就方法论而言各有千秋,光 学法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灵敏度高。易于自动化等。缺点 在于易受特异血浆干扰,对此各厂家已采取不同措施予以弥 补。磁路法优点不受特异血浆的干扰(黄疸、溶血、乳糜), 试剂量少,缺点,磁珠的质量、杯壁的光滑程度等,均会对 测量结果造成影响。
(1)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原理:待测血浆加入过量的含钙组织凝血活酶,重新钙化的 血浆在组织因子存在时通过外原性激活途径激活因子X成Xa, Xa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 维蛋白而凝固,测定凝固所需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
用途:是外源性凝血糸统障碍较为理想的筛选试验,亦可用 于内、外凝血共同途径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的邢台市第三医院检验科 刘晓彬
目录
1.凝血四项的测定与临床意义。 2.影响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几种常见因素。
凝血四项的测定与临床意义
基本原理
目前国内外各生产厂家生产的全自动血凝仪都是基于凝固法 对血液凝固过程进行测量的。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连 锁性酶反应的结果。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存 在,当某一凝血因子被激活后,可使许多凝血因子按一定的 次序先后被激活,彼此之间有复杂的催化作用,被称为“瀑 布样学说”。这种“瀑布样学说”产生的激变在血液的生物 物理特性上表现为,电阻增大(电流法)粘度增强(磁珠 法),浊度上升(光学法)。由于电流法测量可靠性差,因 此为磁珠法和光学法所替代。
常见的几种报警信息分析
No coagulation(无凝集)

凝血的基本原理和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张弘

凝血的基本原理和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张弘
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不完全来自血液,从因子Ⅲ(TF)的释放到因 子Ⅹ被激活的过程,包括因子Ⅲ、Ⅶ和Ca2+之间的相互作用。 共同凝血途径(common pathway):
是指因子Ⅹ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包括因子Ⅹ、Ⅴ、Ⅱ、Ⅰ、 ⅩⅢ、Ca2+之间的相互作用。
凝血机理(瀑布学说)
▪ 凝血过程是一系列酶促反应,每个凝血 因子都被其前一个有关因子所激活,最后生 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
▪ 仪器方法学原理
▪ 凝结法:在定量的血浆样本经过一定时间加温后,加入试剂 (Thrombin Reagent:牛凝血酶冻干粉;OVB:巴比妥钠、氯化钠)。 然后采用波长为660nm的光照射样本。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时 血的浑浊度可以通过测量散射光光强度的改变来测定。然后通过标准 曲线求得凝血时间
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全自动凝血仪测定方法: 凝固法(PT,APTT,Fbg,TT) 免疫比浊法(D-Dimer)
APTT
PT
TT
延长
因子VIII、IX、XI活 因子II、V、VII、X、 Fg异常、循环中
性减低
Fg活性减低
抗凝物质增多
缩短 高凝状态
高凝状态
少见
监测 指标
口服肝素抗凝药物监 测
口服双香豆素类抗凝药 物监测
(二)参考值及报告方式:
PT:直接报告患者及正常对照的PT秒数。参考值为10~15s,超过正常 3s 为异常。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浓度I或NR者值活主性要百用分于比口服抗凝剂监测。
(对数)
(三)PT的临床意义
延长:
① 1.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探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

探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

探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目的:对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选取2013年7-10月在本院实施大手术的50例患者以及5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手术前以及术后第1、3、5天实施采血,并对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进行监测,同时对两组患者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在术后第1天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术后第3天进行监测时,以上观察指标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5天对上述指标进行监测时发现,观察组已恢复至正常水平。

而在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上,两组在不同时间段上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此,对其进行凝血功能监测以便及时给予抗凝等防治,能够促进患者恢复。

标签: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监测指标;临床意义目前,手术已成为外科治疗中的最常见方法,虽然这是治疗方法但也是对患者的一种创伤,对机体实施手术后,机体内各个系统会发生不同的生理改变,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平衡造成破坏,从而引发高凝状态,进一步导致血栓[1]。

因此,手术术后出现血栓及血栓栓塞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会导致机体重要器官栓塞而致死,很多临床医生均会在手术前进行凝血功能的常规检测,以防止术中出血,却很少有医生会实施术后凝血功能监测,因此术后患者一旦发生血栓就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

所以,术前、术后对凝血功能进行监测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栓塞的发生,同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能够有效地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

本文将针对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进行详细分析,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10月在本院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以及进行正常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手术患者设为观察组,正常体检者设为对照组。

凝血四项检查在实际中的应用与研究

凝血四项检查在实际中的应用与研究

凝血四项检查在实际中的应用与研究凝血四项为一项重要的检验科临检项目,也是手术前必须要检查的项目之一,凝血四项的内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

凝血四项检查对了解检查对象的止血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实践工作经验,对凝血四项检查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研究情况进行总结性论述。

标签:凝血四项检查;应用;研究凝血四项为一项重要的检验科临检项目,也是手术前必须要检查的项目之一[1],凝血四项的内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

凝血四项检查对了解检查对象的止血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实践工作经验,对凝血四项检查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研究情况进行总结性论述,现报告如下。

1 凝血四项检查含义凝血四项的内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

主要检查目的是为了解患者止血功能情况,以免由于在手术中患者凝血功能存在障碍而导致血流不止发生意外。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主要可以反应出患者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状况,出现增高说明可能存在血友病和因子Ⅺ缺乏症[2],出现降低说明有促凝成分进入血液或者凝血因子活性增高。

凝血酶原时间可以对患者的外源性凝血系统情况进行反映,时间延长说明存在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情况和纤维蛋白原缺乏以及后天凝血因子缺乏(缺乏维生素K、肝病、曾口服抗凝药剂),时间缩短说明存在血栓性疾病或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纤维蛋白原主要反映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含量情况,出现增高说明存在急性梗死,出现降低说明患者存在肝硬化、严重肝炎、原发性纤溶症[3]。

凝血酶时间反映的是纤维蛋白原转化纤维蛋白的时间长短,时间延长说明患者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血症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2 凝血四项检查在妊娠期妇女应用的意义妊娠为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在整个妊娠过程中妇女机体的纤溶系统和凝血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在妊娠期抗凝成分减少以及纤溶活性下降都会导致妊娠晚期的血液凝固性增高,提高血栓的形成,保证产后可以更快止血,并维持纤维蛋白沉积在动脉、子宫壁、胎盘绒毛间,对有效维持胎盘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妇女不同妊娠期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妇女不同妊娠期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表 1不 同妊 娠期 凝血 四项检 测结 果的 比较 ( -s t) -
明显改变,可能导致出血性、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1 J 。凝血四项指标主 要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T P ),凝血酶时间 T ),活化部分凝 (T 血酶时间 ( P T)和纤维蛋 白原 ( I AT FB)。随着血栓与止血检测在 临床的广泛应用,凝血四项已经成为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常规检测项 目,以及各种抗凝治疗的用药指导和预后估计等。为了解不同孕期妇
21 年 1 01 1月第 9 第 3 卷 2期

临床研 究 ・ 1 3 9
妇女不 同妊娠期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赵 洪 波
( 吉林省 白城市妇幼保健 院,吉林 白城 17 0 ) 3 0 0
【 关键词】妊娠期 ;凝血四项 ; 测 检
中图分 类号 :R 1 . 74 1 文 献标识 码 :B
凝固增强的倾向发展,随着孕周的增加这种改变逐渐加剧。值得注意
的是 ,孕妇体 内适度增 强的血液凝 固是机 体的一种保护 性反应过程 , 这有 利于 胎盘剥离面血 栓的进一步形 成 ,使产后 出血量 减少 、同时 ,
l _ 3仪器和试剂 仪器为 日本生产的Ss x A 1全 自动血凝分析仪,试剂由上海 ymeC 50
妊娠 女性凝血 四项 的变化情况进行 检测分析 ,以探 讨其临床意 义。现 将结果报道 如下。
Hale Waihona Puke I I 、1、V、X的影响。T 检测弥漫性血管凝血、肝素治疗、纤维蛋 T 白原数量和质量异常,纤溶活性增强。FB I 是评价糖尿病,DC、肝脏 I
疾病、炎症及肿瘤的有效 指标 。正常情 况下,外周血 中凝血、抗凝血 、
摇均 后立即送检 。
纤溶、血小板等系统的功能处于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

凝血试验室内质控方法及临床意义分析

凝血试验室内质控方法及临床意义分析

0 5; 0 P T 3 1. 秒,显著高于健康 人群组 48 1 有举足轻 重的作用 。临床血液学各项指标的测定 ,须验证检测方 < . ) 急性肝炎组 A T ( .± 4 ) 法 的可靠性 [ 1 】 。但临床实践 中,凝 血酶原时间 (T、活化部分凝 (1  ̄ . 秒 (< .5。 P) 3. 71 4 ) P 00 )
所有 检测项目必 须在 2 h内完成 。 行实验。使用硅化玻璃管需用第二管血液样本测定 ,这是因为首 1 . 正 常质控 血 浆 范 围 测 定 患者血 浆 时,须 于前后各 作 1 管血可能混入凝 血活酶而启动凝血 ,导致结果误差 。() 据所检 .2 2 2根 份质 量控制血样 ,检验测定结 果 ,并 绘制 质控 图。将 2 0次测定 测实验指标分别行质量控制,并使 用不同的抗凝剂。( 应准备充 3 ) 结 果靶 值作为 基线 ,以上下浮 动 1 %数值 作为上下 限,超 出此 足 的血 浆 ,若经 常更 换将不利 于观察 批 内、批 间变 异。( 血浆 5 4 ) 线则 应该仔 细分析,寻 找误差 原因,再 行取舍。P 02 1., 来源 : T 1. 52 在区别实验 目的而建立相应质控血 浆时,要根据样本 陛别、
7 0例 , 立凝 血试 验室内质控 标准,收集患者新鲜血液 , 建 分析单个凝血因子的临床意义 。 结果 : 通过凝血试验 室内质控标准 的建立 , 检测结果提 示重
症肝 炎组凝血 酶原 时间 ( .± 1 】 2 9 1. 秒、肝硬 化组凝血酶原 时间 ( .± . 秒,显著 高于急性 肝炎组和健康人 群组 (< . ) 急性 肝炎组活化部分凝 5 4 20 5 ) 1 4 P 0 5; 0 血酶原 时间 ( .±41秒,显著 高于健 康人群组 ( . ̄. 秒 (< . )结论 : 血检测室 内质控保证了凝血试验数 据的准确性 ,从而对临床诊 断及 4 8 1. 3 ) 3 4 7) P O 5。 1 1 0 凝 指导相关疾病 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关键词 】 凝血检测 ; 室内质控 ; 临床意义

临床检验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等凝血指标参考值、临床意义及干扰因素

临床检验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等凝血指标参考值、临床意义及干扰因素

临床检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抗凝血酶、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等凝血指标参考值、临床意义及干扰因素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❶参考值。

20-40 s❷临床意义APTT 检测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内源凝血系统筛查试验,用于APTT 定量分析和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的活性分析,还可用于肝素治疗监测。

APTT 延长:1. 血友病 A、B,凝血因子Ⅵ、Ⅶ缺乏症,血管型血友病(vWD)。

2.严重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病、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症等。

3.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DIC,原发性后期及循环血液中含有 FDP/D-D。

4. 口服抗凝药,肝素治疗等。

5. 循环血液中含有抗凝物质:抗因子Ⅷ、Ⅸ抗体,狼疮抗凝物质等。

APTT 缩短:1.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血期。

2.血栓性疾病: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期高血压、肾病综合征和严重灼伤等。

❸干扰因素1.标本采集管顺序错误,先采集含促凝剂或草酸盐、EDTA、肝素等抗凝剂的采血管;存在部分抽血困难的患者,使用含肝素抗凝的抽血针抽血后注射到柠檬酸钠抗凝管;肝素污染导致 APTT 延长。

2.标本采集不顺畅导致组织损伤,引起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试管,导致 APTT 缩短。

3.输液过程中同侧采血,导致 APTT 延长。

4.采血量过多或过少导致抗凝剂比例变化,导致 APTT 延长。

5.标本黄疸、脂血可能会对部分检测方法产生影响,导致无法测得或假性升高。

6.标本采集后长时间放置,导致 APTT 延长。

7. 标本采集后处理不当,混匀时过分用力,使标本溶血,导致APTT 缩短。

血与抗凝剂未充分混匀,出现凝块,无法测出结果。

8. 标本离心力低、离心时间短,导致 APTT 结果降低。

9. 患者红细胞比容>0.55 或<0.25,调整抗凝剂比例进行校正。

10. 试剂配置以后未用完,与新批号试剂混合使用;部分检测试剂配置后需常温放置 5-10分钟,若没有常温放置,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凝血四项是查什么的?沈季云

凝血四项是查什么的?沈季云

凝血四项是查什么的?沈季云发布时间:2023-07-05T04:42:22.847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9期作者:沈季云[导读]夏邑县人民医院河南省商丘市 476400凝血四项属于检验科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归属于出凝血疾病检查,为手术前和血栓检测项目以及便于临床监测口服抗凝药物,目的在于手术前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有无缺陷,以便事先有所准备,防止手术中大量出血.凝血四项是什么?凝血功能是指血液由流动状态转为静止凝胶状态过程的一种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功能,当出现受伤出血时,能迅速发挥作用,使血液凝固堵塞伤口而止血,这叫凝血功能,可避免血液大量流失,而从出血到止血的这段时间称为凝血时间。

同时凝血功能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太强血管内容易形成血栓,太弱就容易出血。

凝血问题约90%可由血凝学实验室给予诊断,常规检测项目有凝血四项,是常用的检测指标,在血液科、肝胆外科、消化内科等科室较为常用,指通过检测凝血相关指标,凝血四项检测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机体凝血功能进行评估,判断机体止血和凝血是否发生病理变化,辅助诊断凝血疾病,且可以发现一些潜伏的疾病,可以预防疾病的突然发作,且检查比较安全,符合人体正常生理,检查的不适感非常的小[1-2]。

凝血四项解读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是通过筛检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是否正常,正常参考值为11~13s,对照正常,超过3s即为异常状态,在PT延长的情况下,说明血液凝固时间延长,容易出血(见于1.先天性凝血因子II、V、VII、X和纤维蛋白原缺乏;2.获得性多见于缺乏维生素K,肝脏疾病严重,纤维溶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口服抗凝药,血液循环中存在抗凝物质等;3.患者使用抗凝药物的监测)。

缩短的情况下多为血液高凝状态,具有血栓形成高发风险,注意防范血栓风险。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可筛查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是否正常,正常参考值在24~36s,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超过10s以上就是异常.延长的情况下多为:a.I因子Ⅷ、Ⅸ、和Ⅺ、XII 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

凝血检测室内质控临床意义分析

凝血检测室内质控临床意义分析
[] 中国热带 医学 ,00,0 1 ) 17 J. 2 1 1 ( 2 :4 0—17 . 41
【 收稿 日期 】 21 — 0— 6 0 1 1 2
程 序 化 管 理 模 式 在 门急 诊 输 液 中 的应 用
潘 润 洁
北海 市第二人 民医院( 广西 北海 56 0 ) 30 0
【 要】 目的 摘 观察程序化 管理模 式在 门急诊 输液 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 在笔 者所在 医院 门急诊 输液 的患者 随机 分为观 察组
酶原时间 ( P I 和凝 血酶 时间 ( r 是临床 检测 必不可 少 的项 A T" ) T) 目。但 是在临床实践 中, 这些项 目的检验结果常 出现 与临床表现 不相符 的结果 , 出现不能解释 的现象 , 因而做 好室 内质控 至关重
要 。本研究 回顾性分析 了在笔者所在 医院住 院治疗 的 9 6例 乙型
例, 2 女 0例 , 年龄 3 5 4~ 1岁 , 平均 (9 8± . ) 。所 有患者 均 3. 74 岁 未合并其他严重疾病 , 如心衰 、 高血压 、 血液疾病 以及 服用其他 影 响检测结果 的药物。以上患者 H V、 V、 V检测均为 阴性 。 A HC HE
12 方 法 .
大。在血样 中若 因实验操作激活血小板 , 血小板 释放 出其第 四因 子可中和肝 素 , 也会使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检测结果不准确 。
124 正 常质 控血浆 范 围 .. I 0 5~1. y 1. r 55 X=1 . D=0 4 20 S .
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 , 讨出凝血常规检测室内质控和 出凝 探
2 1 4月采取传统输 液流程 的 9 1 例 患者 作为对 照组 , 1 00年 76 2 0 0

出凝血常规检验室内质控临床意义论文

出凝血常规检验室内质控临床意义论文

出凝血常规检验室内质控临床意义分析【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6-0254-02【摘要】目的:了解出凝血常规检验室内质控和出凝血疾病的临床意义。

方法:通过对血样测定先分析单个出凝血常规的临床意义,再组合分析多个出凝血常规临床意义(以肝脏疾病为例)。

对我院2007年2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乙型肝炎和炎症后肝硬化患者80例,以及30名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收集血液样本,使用半自动凝分析仪进行分析检测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等指标。

结果: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情况,fib可见于血栓性疾病或出血性疾病。

联合分析各项指标,在各项肝病中,aptt在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pt在重症肝炎和肝硬化上与其他两组均有明显差异(p<0.05),tt在重症肝炎上与其他散瘀有显著差异(p<0.05),fib 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出凝血常规检测室内质控对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疾病有重要价值,其联合分析在肝脏疾病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半自动凝分析仪凝血常规室内质控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凝血常规检测在检验项目上数目增多,检验方法也由手动发展为全自动检测,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并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本次使用半自动凝分析仪进行血常规和凝血四项等检测,临床意义汇总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80例肝炎患者,其中男48例,女32例。

急性肝炎患者16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37.1±2.7岁;肝炎后肝硬化43例,年龄33`~69岁,平均年龄40.7±3.6岁;重症肝炎21例,年龄29`~65岁,平均年龄38.5±2.6岁,各组年龄无明显差异。

正常对照组30例为健康人群,其中男19例,女11例。

【检验通讯】血栓分子标志物检测及临床应用

【检验通讯】血栓分子标志物检测及临床应用

【检验通讯】⾎栓分⼦标志物检测及临床应⽤⼀、概述⼈体内出凝⾎系统是⼀个⾮常庞⼤且繁杂的系统,机体通过凝⾎、纤溶、⾎⼩板、内⽪四个系统的参与时刻维持着动态平衡。

促凝与抗凝活性的失衡将直接导致⾎栓性疾病与出⾎性疾病的发⽣,且⾎栓性疾病更常见。

⽬前实验室凝⾎常规检测项⽬,如PT、APTT、TT、Fbg、D-⼆聚体、FDP、抗凝⾎酶、凝⾎因⼦等已涵盖凝⾎、纤溶等系统,但都属于在⾎栓形成后的被动检测、晚期筛查项⽬,对⾎栓前状态、Pre-DIC等疾病不敏感,同时对于溶栓治疗监测不能在第⼀时间反馈效果。

⾎栓分⼦标志物(TAT、PIC、TM、tPAI-C)与D-⼆聚体、FDP联合检测,可在早期更加敏感、可靠的向临床反馈⾎栓的发⽣与形成、术后⾎栓与出⾎情况的监控、Pre-DIC的状态、溶栓治疗的效果、⾎管内⽪系统损伤等情况。

⼆、临床意义注:TAT:凝⾎酶抗凝⾎酶复合物;PIC: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TM:⾎栓调节蛋⽩;t-PA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AT:抗凝⾎酶;PC:蛋⽩C;PS:蛋⽩S;APC:活化的蛋⽩C;FV/FⅧ:凝⾎因⼦V/Ⅷ;α2-PI:a2-纤溶酶激活抑制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PAI:纤溶酶激活抑制物;FDP/DD:纤维蛋⽩(原)降解产物/D-⼆聚体;PAF:⾎⼩板活化因⼦;vWF:Vonwilebrand因⼦图1:凝⾎标志物活化⽰意图1、凝⾎酶-抗凝⾎酶复合物(TAT)凝⾎酶⽣成是静脉⾎栓形成的关键环节,它作⽤于纤维蛋⽩原使其转变为纤维蛋⽩⽽形成⾎栓。

但凝⾎酶在⾎液中半衰期不到1分钟,会很快被抗凝物质中和,因此直接检测凝⾎酶⾮常困难。

⽽作为凝⾎酶与抗凝⾎酶1:1结合形成的复合物,TAT可作为凝⾎酶⽣成的分⼦标志物,直接证实凝⾎系统的活化。

正常参考区间:0-4.0ng/mLTAT升⾼见于:1) DIC,DIC前期状态2) 深静脉⾎栓(DVT),肺栓塞(PE)3) 某些⼼房颤动,与⼆尖瓣狭窄相关的⼼房颤动4) 其他凝⾎系统激活状态2、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剂复合物(tPAI-C)当凝⾎活化,纤维蛋⽩形成后可以激活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活化的t-PA进⼀步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后者降解纤维蛋⽩形成D-⼆聚体。

血凝检查的临床意义-贾玮

血凝检查的临床意义-贾玮
凝血检查项目临床意义 演讲人:贾玮
凝血功能检验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参考10~14s
延长:1、先天性凝血因子I1、II2、V5、VII7、X10 缺乏。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 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弥漫性血管 内凝血)晚期、口服抗凝剂及异常凝血酶原增 加。3、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肝素或 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等。
3.纤溶活性增强,如继发性(DIC)、 原发性(后期)及循环血液中有纤维蛋 白(原)降解产物(FDP/D-D);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4.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8或Ⅸ9抗 体,狼疮抗凝物质等;
5.监测普通肝素(uFH)治疗,要求APTT延长 史正常对照值的1.5-2.0倍。
缩短:1.高凝状态,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 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 的活性增强等;
2.FDP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如DIC(弥 漫性血管内凝血) 、原发性纤溶等。
缩短:见于血液中有钙离子存在或血液呈酸性 等。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参考22~38s
延长:1.因子Ⅷ8、Ⅸ9、Ⅺ11和Ⅻ12血浆水 平减低,如血友病A、B及凝血因子Ⅺ11、 Ⅻ12缺乏症;
2.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Ⅴ5、因子Ⅹ10 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严重肝病疾病、 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病、口服抗凝 剂以及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症等;
减低:(低于2g/L)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原发 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也见于降纤 药治疗(如抗栓酶、去纤酶)和溶血栓治疗 (UK,t-PA),故是它们的监测指标之一。
D—Dimer (D—二聚体)
正常参考值:<0.5mg/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正常范围:阴性。

检查介绍: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又称3P试验,是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试验。

临床意义: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或中期、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期、
血液高凝状态等。

应排除假阳性。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阴性见于正常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晚期和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二、血块收缩试验(CRT)
正常范围:a)血浆法:大于40 %;
b)定量法:48 %〜64%;
c)定性法:30〜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检查介绍: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发生收缩,这主要与血小板的数量、功能有关。

临床意义:结果降低:小于40 %,表明血块收缩不佳或完全不收缩,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
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特别说明:D IC及纤维蛋白溶解而致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时亦可不形成血块。

、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范围:11〜13秒。

检查介绍: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

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
否正常
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H)、因子V、因子叩、因子X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
c)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V、因子VII、因子X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
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四、凝血酶时间(TT )
正常范围:16〜18s ;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为异常。

检查介绍:凝血酶时间是检测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简便试验。

临床意义: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或结构异常;临床应用肝素,或在肝病、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的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纤溶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亢进。

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液中有钙离子存在,或血液呈酸性等。

五、复钙交叉试验(CRT)
正常范围:若延长的复钙时间可以被 1 /10体积的正常人混合血浆所纠正,说明病人有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缺陷;若延长的复钙时间不能被等量的正常人混合血浆所纠正,说明病人血液中含有病理性的抗凝物质。

检查介绍:钙交叉试验可以区别岀血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还是病理性抗凝物质所引起。

该试验操作简便且实用。

临床意义:钙交叉试验可用于岀血的鉴别诊断。

对患者进行初步筛选。

六、D二聚体(DD )
正常范围:定性阴性;
定量小于75 gg / L。

检查介绍:血浆D二聚体测定是了解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一个试验。

本试验的影响因素很多,结果判断时须加以考证。

临床意义: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七、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 )
正常范围:1.0 g mol。

ADP最大聚集率为62.7 ±16.1 %,聚集曲线因方法与诱导剂不同而异。

检查介绍: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之间互相黏附,也是血小板的一种重要的止血功能。

临床意义:血小板聚集试验主要反映血小板的聚集功能。

结果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静脉血栓形成、高B脂蛋白血症、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瓣
膜、口服避孕药、高脂饮食及吸烟等。

结果减少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储存池病、May-Heegglin 异常、低(无)纤维蛋白
原血症、肝硬化、尿毒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

八、纤溶酶原测定(PLG)
正常范
0.22 ±0.03g /L。

围:
检查介
纤溶酶原减少时提示纤溶活性亢进。

绍:
临床意
a)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肝硬化、肝叶切除术、肝移植、门脉高压分流术、肺叶切
义:
除术;
b)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严重感染、肿瘤扩散、DIC
九、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正常范围:32.8〜40.3秒。

检查介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

临床意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见于:
a)血浆因子別、因子区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
b)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H)、因子V、因子X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
c)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
d)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凝因子別或因子区抗体等;
e)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见于:
a)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b)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
成;
c)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十、血块或血浆凝块溶解时间测定
正常范围:24h尚不溶解。

检查介
血液凝固后,继续置于37 C水浴中,观察血块溶解的时间,以测知纤维蛋白溶酶活性。

绍:
临床意
义: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异常亢进者,其血块常于数小时内溶解,严重者可于半小时内溶解。

十^一、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
正常范围:大于120min。

检查介绍: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功能在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临床意义: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反映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功能,缩短(小于70min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亢进、DIC。

十二、纤维蛋白原测定(Fg)
正常范
围:
2 〜4g / L (0.2 〜0.4g / dl )。

检查介
绍:纤维蛋白即凝血因子1主要由肝脏合成,其参与凝血过程。

当纤维蛋白原超过正常范围,即表
示凝血功能异常
临床意义:纤维蛋白原升高,常见于急性炎症、急性心肌梗死、风湿热、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糖尿
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尿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代偿期等。

纤维蛋白原降低,见于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遗传性纤维蛋白异常症,亦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营养不良、DIC等。

十三、游离肝素时间
正常范围:阳性。

检查介绍:本试验利用试剂甲苯胺蓝来纠正已经延长的凝血酶时间,以检测血液中是否含有肝素及类肝素
物质的一个试验。

临床意义:游离肝素时间阴性(指凝血酶时间延长,加人甲苯胺蓝后使凝血酶时间缩短5s以上)见于使用肝素、氮芥及过敏性休克、严重肝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肝叶切除、肝移植等。

止血和血栓检验项目
止血和血栓项目名称、临床意义及其正常值
常见疾病实验室检查与TEG凝血动态监测仪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