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洛阳文化渊源初探

合集下载

白居易诗歌中的隋唐洛阳城(三)

白居易诗歌中的隋唐洛阳城(三)

白居易诗歌中的隋唐洛阳城(三)洛阳白居易宅院遗址出土的唐代器物。

白居易像。

□霍宏伟白居易在洛阳期间,创作诗歌达到800首以上。

而洛阳城中的白居易宅第,在白公逝去之后也经历了一段坎坷之路。

五代、北宋时的白居易履道坊故居尚存,后唐时为普明禅院,有后唐明宗次子秦王李从荣所施大字经藏及写白公诗集置藏中,故该寺俗称“大字寺”。

白居易在隋唐洛阳城留下的踪迹随着隋唐洛阳城的起起伏伏而经历波折。

现实中的那座隋唐洛阳城虽然损毁,但白居易诗作中的这座隋唐洛阳城,却依旧保留着千年前的气象。

壹小桥流水是吟咏对象白居易故居遗址南园经钻探与局部发掘,证明有大片淤土,面积达3300平方米,深1.9~3.2米,应是南园中的湖面,西侧有一条小水道与唐代伊水渠相通。

在白诗中,这一片湖水被称为“池”,白公以此为题材,也创作过不少诗作: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池上早夏》)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首夏南池独酌》)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池上》)檐前微雨歇,池上凉风起。

(《雨歇池上》)有石白磷磷,有水清潺潺。

(《闲题家池寄王屋张道士》)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

(《池上竹下作》)唐代伊水渠在宅院的西侧与东侧,呈曲尺形,宽约9.2~11米,淤土中包含有丰富的唐代遗物。

渠西有一条南北向大道,宽约8.2~8.5米,发掘长度10米,路面及路土中散见一些砖块、瓦片、陶瓷片及鹅卵石等。

此路土当为履道坊与集贤坊之间的坊间大道,出土唐代遗物较多,有建筑材料、陶瓷器及铜钱等。

当年白居易最为欣赏的就是在夜深人静之时,安卧于室内,仍能听到伊水渠中潺潺的流水声,他写道:嵌巉嵩石峭,皎洁伊流清。

立为远峰势,激作寒玉声。

夹岸罗密树,面滩开小亭。

忽疑严子濑,流入洛阳城。

是时群动息,风静微月明。

高枕夜悄悄,满耳秋泠泠。

终日临大道,何人知此情。

此情苟自惬,亦不要人听。

(《亭西墙下伊渠水中置石激流潺湲成韵颇有幽趣以诗记之》)在该遗址发掘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清理出数件残石经幢,其中一件刻有“开国男白居易造此佛顶尊胜大悲”等内容,另一残块仅存两面,有“唐大和九年”等铭文,从而证明此地确为白居易故居遗址。

白居易遗迹及白氏后裔分布

白居易遗迹及白氏后裔分布

白居易遗迹及白氏后裔分布
白剑
【期刊名称】《河洛史志》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唐代大诗人自居易晚年定居洛阳18年,与洛阳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自居易去世后,遗命家人将其安葬在龙门东山琵琶峰,子孙世居洛阳。

现将自居易在洛阳的遗迹及白氏后裔的分布情况介绍如下: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白剑
【作者单位】洛阳白居易研究会秘书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0.9
【相关文献】
1.白居易的造园活动及其园林思想——兼论洛阳履道坊白氏故里园
2.论白居易的
政治体认、人生解悟与"独善"观——以白氏之贬及其超越意识为中心3.白居易诗
歌中的情感世界——以白氏诗歌中之亲情世界为例4.姓氏、白氏、《白居易家谱》考、释、辨及评述5.刘基后裔、文物、遗迹在温州丽水分布情况调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白居易洛阳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试论白居易洛阳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试论白居易洛阳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作者:陈勤娜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2期摘要: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后来徙居下邽,出生于郑州新郑。

然而,他的一生与洛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年轻时候曾经多次在洛阳逗留,晚年更是主动求官洛阳,连续在洛阳度过了十八年的时光,病逝以后还遗嘱留骨洛阳,白居易对洛阳的情感可谓非常深刻。

他在洛阳期间创作的诗歌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从内容到风格,与他其他诗歌相比,都特点鲜明。

究其原因,与白居易的人生经历有关,也是他的性格和自我定位所致,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白居易;洛阳诗;特点;形成原因《旧唐书·文苑传》载:“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至温徙于下邽,今为下邽人焉。

”①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故被称为“太原人”。

曾祖白温率家徙居下邽,白居易出生于祖父白锽在新郑的东郭宅。

然而,白居易的一生与洛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白锽曾任洛阳县尉、巩县县令,在洛阳置有房产毓财里宅。

从白居易诗文中可知,他年轻时候至少曾多次在洛阳逗留。

晚年多次主动求官分司洛阳,连续在洛阳度过了十八年的时光,晚年还留下遗愿求葬洛阳,白居易对洛阳的情感可谓非常深刻。

他在洛阳期间创作的诗歌(即本文所谓“洛阳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从内容到风格,与他其他诗歌相比,都特点鲜明。

本文拟结合白居易的具体作品,对其洛阳诗的特点进行总结论述,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白居易在洛阳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歌,并进行了多次整理。

公元834年白居易编洛诗432首,作《序洛诗》:“序洛诗,乐天自叙在洛之乐也……自三年春至八年夏,在洛凡五周岁,作诗四百三十二首。

”公元840年又编《白氏洛中集》,收诗800首,作《香山寺白氏洛中集记》:“《白氏洛中集》者,乐天在洛所著书也。

大和三年春,乐天始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及兹十有二年矣。

其间赋格律诗凡八百首,合为十卷,今纳于龙门香山寺经藏堂。

”此还还曾整理过《洛下游宴集》和《汝洛集》等等,白居易洛阳诗的总数大概有八百多篇。

河南洛阳发现诗人白居易之墓,专家看到墓地,都感到后怕

河南洛阳发现诗人白居易之墓,专家看到墓地,都感到后怕

河南洛阳发现诗人白居易之墓,专家看到墓地,都感到后怕白居易,是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驱并驾的三大诗人之一,世称“诗魔,诗佛”。

白居易的一生,不同于李白那般奔放不羁,虽秉承“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则,却也多经波折锤炼,正所谓“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一首《琵琶行》诉尽了白居易的失意与无奈,他的一生亦是传奇。

《旧唐书·白居易传》记载,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县令,父亲白季庚为彭城县令,家门虽算不得豪富之家,却也是一方治士,受父辈的影响,白居易自小志向不俗,他六岁读书,诵经史习文墨异常刻苦,通晓熬读几度成痴,以至少年生华发,竟早早白了头。

公元806年,34岁的白居易登科及第,步入仕途。

因才学出众连获晋升,从县尉至翰林学士再至左拾遗,然而顺风顺水的路途却仅仅持续了9年,便横生枝节。

白居易的才华得到唐宪宗李纯的青睐,为此才屡屡升迁,彼时古人认为知遇之恩当以死相报,白居易时时感怀在心,处处寻求报效,为此他隔三差五上书言事。

言辞慷慨之处,竟不觉已频频指出唐宪宗的不妥之处,俨然把自己当成了“直言劝谏”的诤臣,虽说是一片赤诚忠义,却令唐宪宗心生不悦,认为白居易有些失礼了。

对于这些,白居易都浑然不觉。

公元815年,白居易再次因越位奏事惹唐宪宗不快,又遭旁人趁机构陷,遂被贬出长安远褫江西九江。

这一次贬黜,令白居易身心备受磋磨,他陡然意识到自己或无力兼济天下,应当自敛以“独善其身”,此后他的性格发生了很大转变。

被贬至江西5年后,白居易在友人的相助下得以重新回到长安,不久升任中书舍人,看似苦尽甘来,但令他尤为苦闷的是,自己的见解仍然很难得到认同,更别提能切实启用,煎熬了1年后,心灰意冷之下的白居易再出长安,到杭州为刺史。

彼时他的心境更加沉闷,虽竭力农事,为乡民打井修河修路,并捐出薪俸治水,却不愿再抒发己见,一心寄情于诗文、古刹,与老友浅话天地人生。

晚年的白居易看淡名利,诗文所得银钱往往尽数施于古寺抑或乡民,公元842年,71岁的白居易因病归隐还家。

梦回“白园”,寻找那些白居易与洛阳的不解之缘

梦回“白园”,寻找那些白居易与洛阳的不解之缘

梦回“白园”,寻找那些白居易与洛阳的不解之缘白园是为了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修建的,此园峰翠水碧,秀丽古雅。

这里东西两山对峙。

伊河由南向北穿山而过,一桥飞架东西;宛若一道彩虹。

白居易之心属洛阳公元824年秋,一个普普通通的清晨,东都洛阳,迎来了刚刚卸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

不同于江南风光的柔美清秀,眼前的龙门山色以一种辽阔磅礴的姿态呈现。

望着伊水两岸的苍莽景象,白居易的身心仿佛在刹那间得以舒展和释放。

面对这样磅礴的景色,白居易脱口吟出“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的诗句。

从此,龙门也成为白居易乐此不疲,流连忘返的去处...而在龙门东山有一处僻静的园林,名为白园。

白园依山而建,景色各异,园内肃穆清幽,秀色宜人,一入园厅,即如走进了诗人笔下的“世外桃源”。

白园有不同于其他景区的三大特色:首先,在园中可寻找白居易的似水流年,品味诗人高洁人生,欣赏不朽诗文。

可以跨越时空走近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

其次,这里的景观,都围绕白居易人品诗风而设。

明山秀水,花木树石,亭台楼阁,碑碣廊庑,无不体现出诗人性情、大唐风采和得体于自然的完美特色。

第三,园内的石刻、楹联含义隽永,尤其是白居易诗廊集古今中外百家之长,与龙门二十品等石刻艺术隔河相望,相映生辉。

在61岁时,白居易把自己为元稹撰墓志的钱,捐献给僧人修正香山寺,使香山寺面貌一新。

两年后白居易把自编的《白氏文集》65卷,共诗文3255篇。

藏于洛阳圣善寺钵塔院,为后人研究唐代的社会情况和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史料。

在会昌四年(844年)春,白居易已经73岁了,他还到赵村(今洛阳市东南部)观赏杏花,写了一首《游赵村杏花》赵村红杏每年开,十五年来看几回。

七十三人难再到,今春来是别花来。

一年以后白居易与在洛阳的6位年过70的朋友,组成7老会。

后来95岁的僧人如满和136岁的李元爽,也参加了7老会,号称“九志图”。

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与世长辞。

临终前,他遗嘱“不归下王圭,葬于香山如满之侧”,想永远与洛阳山水为伴。

白居易与洛阳

白居易与洛阳

白居易与洛阳白居易,字乐天,唐代宗太历七年(772年)正月二十日,出生于今河南省新郑县东郭宅,死于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终年75岁。

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从江西浮梁县到洛阳省母。

贞元二亣十年(804年)二月,白居易任校书郎时,曾春游于洛阳。

长庆四年(824年)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不想去长安,打算回洛阳隐居。

便将自己剩余的俸薪,又加上两匹马作价的钱,在洛阳履道里(今洛阳市东南赵村东狮子桥一带),买下原散骑侍郎杨凭的旧宅。

实现了他“但道吾庐心便足”的夙愿。

不久白居易又奉召出任苏州刺史。

宝历二年(826年)他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

太和元年(827年),他奉使到洛阳,与皇甫镛、苏弘、刘禹锡,姚合交游。

方和三年(829年),白居易58岁,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月到洛阳,长期住在洛阳龙门东山香山寺,至直18年后终老。

正象他自己所说:“往时多暂住,今日是长归”。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诗词流传至今三千多首,数量居唐代名诗人之首。

会昌二年(842年),白居易71岁时,他与香山寺僧如满,结香火社,白衣鸠杖,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他做官30多年,以清贫自守,体察民情,从未忘记老百姓的疾苦。

他73岁时捐资并提议民众共同治理被称为“八节滩”的伊河险段,使得“夜舟过此无倾覆,朝径从今免苦辛”,自居易对这件事十分欣慰,他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就有这么二句:“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

太和六年(832年)七月,白居易把自己为元稹撰墓志的钱,捐献给僧人修正香山寺,使香山寺面貌一新。

开成元年(836年),白居易自编《白氏文集》65卷,共诗文3255篇。

藏于洛阳圣善寺钵塔院,为后人研究唐代的社会情况和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史料。

他留下的3000多首诗中,讴歌洛阳的就有800多首。

如《洛城东花下作》中的“记得归诗章,花多属洛阳”。

《柳枝词八首》中的“何以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

白居易的洛阳诗及其文化意蕴

白居易的洛阳诗及其文化意蕴
业 一 样 供 人 游 赏 的景 色 宜 人 之 地 。其 笔 下 的洛 阳是 “ ” “ ” 统 一体 。 自居 易 深 刻 地 体 验 到 了洛 阳文 闲 与 隐 的 化 的精 神 底 蕴 , 以 自 己的 “ 隐” 想 和 闲 适 情 怀 深 化 了洛 阳 的 文 化 蕴 涵 。 并 中 思 关 键 词 : 自居 易 ; 阳 ; 诗 洛 唐
破坏 。如 韦应物 《 高 望 洛 城作 》: 十载 构 屯 难 , 登 “ 兵戈若 云 屯 。膏 腴满榛 芜 , 比屋 空毁垣 。 《 ” 广德 中
洛 阳作 》: 王 师 涉 河 洛 , 石 俱 不 完 。 时节 屡 迁 “ 玉 斥, 山 。 ”李
【 文丛 谈 】 艺
白居 易 的 洛 阳 诗 及 其 文 化 意 蕴
刘 艳 萍
( 阳 师 范 学 院 文 学 院 ,河 南 洛 阳 4 1 2 ) 洛 70 2
摘 要 : 白居 易 创作 的 大 量 表 现 洛 阳的 诗 中 , 于 洛 阳 自然 和 园林 景 观 的描 写 极 富诗 情 画 意 , 重 表 现 的 关 侧 是 其 远 离 喧嚣 的 幽静 , 以及 诗 人 在 此 间的 闲适 ; 寺观 也 失 去 了宗 教 的超 然 高 蹈 和 庄 严 肃 穆 , 成 了 和 园林 别 而
中 图 分 类 号 : 2 .4 . I 2723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9 0 20 ) 5— 0 3— 4 17 3 1 (0 9 0 0 5 0
文学 与 地 域 文 化 密 切 关 联 。某 一 地 域 的 文
首》, 等等 。诗 中多描 写 天子巡 幸 的盛 况及 东 都 的

慨 , 沈俭 期 《 邙 山》: 北 邙 山上 列 坟 茔 , 古 如 北 “ 万

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

白居易的洛阳情结摘要:唐代诗人中,白居易与洛阳最有缘。

他被洛阳城内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景观深深吸引着,他以洛阳为人间仙境,以洛下生活为人间仙境。

白居易从长安长归洛阳,在长达三十年时间里,白居易始终关注着洛阳、牵挂着洛阳,不管任职中央,还是地方做官,不管仕途顺利,还是惨遭贬罚,白居易对洛阳的感情和思念始终绵绵不绝、愈久弥深。

关键词:白居易洛阳情结白居易,字乐天,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其诗词流传至今三千多首,数量居唐代名诗人之首。

白居易在洛阳时间之长,写诗之多,接触面之广,在整个唐代诗人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诗人在洛诗中,常常抒发乐观的人生态度,尤其是白居易平易通俗的诗风,使人感到洛诗有一种明朗圆熟、通脱达观和自然流动之美。

白诗又可作为洛阳唐诗的一个总代表,意倒笔随,墨随情迁。

他对洛阳的自然风光、四时风物以及古迹名胜等,无不作广泛而深刻地描绘。

白居易的洛阳情结1不只是体现在他的洛诗中,也体现在他在各个地方写的文章中,我希望以洛阳为例,去研究其洛阳情结的体现及渊源。

纵观白居易的一生,白居易的洛阳情结有其深刻的思想和社会根源,他的洛阳情结也体现在点点滴滴,以下从山水情结、牡丹情结、诗作情结、居洛情结、葬洛情结和佛教情结六个方面探讨他的情结渊源,同时也是考察白居易洛阳情结形成的深层原因。

这些情结按时间、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相互交叉影响,共同形成了白居易复杂的洛阳情结。

下面分别进行阐述:(一)山水情结白居易被洛阳城内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景观深深吸引着,他经常游逛观光,对龙门、天津桥及私家园林均做过生动的描绘。

白居易不但游览了洛阳的名胜山水。

还留下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主要体现在他的闲适诗中。

白居易在洛阳游得最多的地方还是龙门香山,他认为“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

香山即龙门东山。

山上松柏成林,山下流水潺潺,山水相映成趣,景色美丽宜人。

他还将七十万钱全部拿出,整修了香山寺。

毕业论文-白居易的洛阳情结

毕业论文-白居易的洛阳情结

毕业论文-白居易的洛阳情结优秀设计白居易的洛阳情结The complex of Bai juyiTO Luoyang摘要:唐代诗人中,白居易与洛阳最有缘。

他被洛阳城内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景观深深吸引着,他经常游逛观光,对龙门、天津桥及私家园林均做过生动的描绘。

尤其诗人历经宦海风波,身心俱疲,加上身体欠佳,抽身长安,洛中养老是多年的愿望。

身闲心乐是白居易晚年追求的生命体验,自足是白居易晚年洛阳生活的一大思想特点,以洛阳为人间仙境,以洛下生活为人间仙境。

但是时其闲适诗歌不再为时事而忧叹,不再回响有志之士的抑郁、落拓、苦闷之音,不再表现儒家精神中对社会的责任,这是诗歌兼济天下的人文精神的失落。

白居易从长安长归洛阳,在长达三十年时间里,白居易始终关注着洛阳、牵挂着洛阳,不管任职中央,还是地方做官,不管仕途顺利,还是惨遭贬罚,白居易对洛阳的感情和思念始终绵绵不绝、愈久弥深。

本文首先从白居易的洛阳之行考辨谈起,其次论述了白居易的香山情结、山水情结、牡丹情结、诗作情结、居洛情结、葬洛情结和佛教情结,最后探讨了白居易洛阳情结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白居易;洛阳;中隐思想;情结Abstract: Of the Tang Dynasty poets, Bai Juyi was the most close friend of the Luoyang. He was deeply attracted by the exquisite natural scenery and the extensive cultural landscape and went frequently sightseeing to Longmen grotto, the Tianjin bridge and the private botanical garden and made the vivid description of them. After the official circle disturbance, the poet’s body and mind was all weary, he leaved Chang An with his unsound health. Since then, living in luoyang after his retirement has been his dream. Self-ent erainment and leisure featured Bai Juyi’s old age life experience. With self-satisfaction, Bai Juyi took Luoyang as a fairyland and lived there like a god in the humane world. But after his failure toachieve his ideal of managing both the family and the country, his poetry no longer describes canurrent events, contains worries sighs, or boosts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ssential to the Confucius doctrine. During his return from Chang An to Luoyang, which lasted more than 30 years, Bai Juyi always payed close attention to Luoyang, worried about Luoyang. Whether being a senior official or a low rank civil servant, Bai Juyi always missed Luoyang and his affection for Luoyan grew deeper and more profound as the time went. This paper firstly conducts a analysis on Bai Juyi’s visits in Luoyang; then analized seperately Bai Juyi’s affection to Luoyang's Xiangshan temple, to Luoyang’s natural beauty, to Luoyang peony, to the poetry about Luoyang, to the life in Luoyang ,his decision to be burried in Luoyang and Buddhist complex in Luoyang; and at last, discusses the aesthetic value of Bai Juyi’s effection to Luoyang.Key words: Bai Juyi; Luoyang; beahermit thought; complex目录引言 (1)一、白居易洛阳之行考辨 (2)二、白居易的洛阳情结 (4)(一)山水情结 (4)(二)牡丹情结 (5)(三)诗作情结 (6)1、作诗咏洛阳 (6)2、存诗于洛阳 (6)(四)居洛情结 (7)1、独特的中原文化 (8)2、独特的城市地位 (8)(五)葬洛情结 (9)1、留骨洛阳的疑问 (9)2、留骨洛阳的原因试析 (10)(六)佛教情结 (10)三、白居易洛阳情结的审美价值 (11)(一)洛阳之于白居易的文学 (11)(二)白居易之于洛阳 (13)1、文学价值 (13)2、诗化洛阳 (13)结语 (14)注释 (15)参考文献 (15)后记 (17)引言白居易,字乐天,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其诗词流传至今三千多首,数量居唐代名诗人之首。

唐代诗人白居易故居寻找发掘记

唐代诗人白居易故居寻找发掘记

唐代诗人白居易故居寻找发掘记白居易故居寻找发掘记作者:王岩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一位杰出的诗人,一生写诗3800余篇,著文数十卷。

他53岁(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任杭州刺史期满回到洛阳后,于履道里姓田的手里买得故散骑常侍杨凭宅。

关于履道里及白氏宅园的位置在其《池上篇》的序中有详细记载:“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偏。

东南之胜在履道里。

里之胜,在西北隅。

西闬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乐天退老之地。

”千百年来,朝代的更替,战乱频乃,沧桑巨变,昔日宅园府第,早已湮埋于地下。

寻找履道里,这是寻找白居易故居的关键。

发掘现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在50年代未,60年代初,曾对隋唐洛阳城的里坊区进行过全面、细致的勘探工作,掌握了详细的资料,做好了充分准备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1992年10月14日对履道坊白居易故居进行大规模发掘,经过近三个月的工作,发掘面积5000多平方米,发掘出的主要遗迹有坊间道路、水渠、房屋居址、园林中的瓦渣小路等,还出土了大批的唐宋遗物。

临坊的西侧有并行的水渠两条,发掘长度130米,各宽约8米左右,距现代地面约3米,距唐代地面约1米。

两条渠水自南而北,至坊北端二渠相合折向东流。

在两条渠水之间有道路一条宽7.5 —8.5米。

《唐两京城坊考》记载,“伊水分二支,西支正北入城,……东支东南入城,经兴教坊西,又折而东流,经宣教,集贤之南,又折而北,经履道之西,以周其北,又东经永通之北……”白居易在《履道新居二十韵》的诗中写道:“履道坊西角,官河曲北头。

林园四邻好,风景一家秋。

门闭深沉树,池通浅沮沟。

……”从现在地貌观察,这里是一片平川沃野,田间道路纵横,灌溉农田的水渠依然是从南喧的古洛渠引水,沿着古渠道的流向由北折向东流。

同时,通过考古钻探了解到履道坊的西门位置,就在现洛阳郊区安乐乡狮子桥村的东口。

而现在村东的南北大道也正是唐代的坊间大道;由村口一直向东的田间小路,也就是履道坊西门内的十字大道。

白居易和洛阳山水

白居易和洛阳山水

白居易和洛阳山水作者:李林慧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年第02期[摘要] 白居易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

他在洛阳生活了18年,人生的最后岁月是在洛阳龙门香山度过的,他留下了900多首歌咏洛阳山水的诗歌。

洛阳以她独有的文化魅力和秀山丽水吸引了白居易,而白居易和洛阳的不解之缘又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加多姿多彩。

[关键词] 白居易洛阳山水自古以来,洛阳就以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秀丽的山川吸引无数文人骚客来这里游学、观光,甚至定居。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更是对洛阳情有独钟。

他一生写了3000多首诗歌,其中有900多首都是歌咏洛阳山水的。

白居易在洛阳生活了18年,人生的最后岁月是在洛阳龙门香山度过的。

他晚年自号“香山居士”,从这可以看出他对洛阳的喜爱程度。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祖籍下邽(今陕西渭南)。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不想回长安那个是非之地,他想在洛阳买一块宅地,安度晚年。

他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在洛阳履道里(今洛阳市东南赵村东狮子桥一带),买下原散骑侍郎杨凭的旧宅,实现了他“但道吾庐心便足”的夙愿。

白居易在青年时代就喜欢游览山水,现在到了“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的洛阳,更是如鱼得水。

朝出暮归,饮酒作诗,在河洛大地上,白居易率性自在地生活着。

有时,他和李仍叔等朋友一起出游:“风光引步酒开颜,送老销春嵩洛间。

朝踏落花相伴出,暮随飞鸟一时还。

”有时,他独自让家仆驾车到野外游玩,沿途经过村庄巷道,只要看到人家院子里花树长得鲜艳可爱,也不论贵贱亲疏,叩门而进。

赏玩后,与主人聊聊天,喝上一杯茶,然后起身告辞而去。

他有时在洛阳城里游览,那时东都洛阳城内的名胜星罗棋布,洛河两岸就有上阳宫、神女浦、波月湜、魏王堤、天津桥、窈娘堤、斗亭等名胜。

白居易时常漫步天津桥,魏王堤。

他在诗里这样描写天津桥:“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

柳丝嫋嫋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天津桥》)。

关于洛阳的神话传说

关于洛阳的神话传说

关于洛阳的神话传说白居易晚年在东都洛阳度过了十八个春秋,卒后葬于龙门东山琵琶峰上。

后裔繁衍,世居洛阳。

白氏后裔以先祖功德为荣,流传许多传说故事,神奇迷离、生动感人,充分反映了白氏后裔对先人的无限崇敬和爱戴。

关于洛阳的传说,本人带你看看吧。

一、神鹿引路元朝末年,洪武兵伐中原,元顺帝失位,洛阳大乱。

白氏族人百余人,各奔他乡避乱,大多外逃未归。

白居易32代孙白介、白超兄弟二人,为避兵乱,西逃宜邑,居宜阳城北门里。

洪武定位十四年,介公归迁洛城南庄,超公则安居宜邑。

介公归洛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赴香山拜祭先人。

家人备好祭品,一行十余人,经伊河,船夫闻讯,争相摆渡。

介公欲付银两,船夫连忙谢绝:“不能收,不能收,若不是白氏先人当年开凿八节滩,我们仍得下水推舟矣!”由于连年战事,白公墓碑毁茔平。

琵琶峰周围,杂草丛生,介公等人几经周折,仍未找到先茔。

介公心思:“难道我白氏裔孙从今无从祭祀祖宗不成?”忽然,众人面前出现一只黄色神鹿,介公对众人言:“定是先人显灵,神鹿引路。

”于是,众人尾随神鹿而行,至公墓前,神鹿消失。

介公等人果然在草丛中发现白公墓残碑。

介公等人见祖茔如此残状,怆然泪下,决定重修白公之墓。

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划,于明洪武十六年春,重修白公之墓,又将白氏宗谱整理成册,使白氏谱系免于断续。

迄今,白氏后裔对介公修墓立石,续修族谱之事,有口皆碑。

二、将军拜墓民国年间,大军阀吴佩孚住兵洛阳,欺上压下,独霸一方。

冯玉祥大将军奉命讨伐,围城三天,仍攻不下,且士卒伤亡残重,军心混乱。

冯大将军心如火焚,当晚,视察军情,月光下,发现白公之墓,令随从退下,亲拜白公墓。

叩毕,仰头道:“诗神在天之灵,倘若保佑吾顺利攻克洛阳,定为汝修墓。

”冯将军拜墓后,次日,再次组织攻城,果然,一举攻克洛阳。

吴军节节败退,吴佩孚也被赶出洛阳。

庆功宴后,冯将军继续西征,因军务繁忙,竟忘记了修墓之事。

行至陕西潼关,忽有一白发老翁从天而降,拦住大将军的高头大马,大将军问道:“哪道神仙,因何挡道?”老翁反问:“将军可记得洛阳之战,琵琶峰前许诺老翁之事?”冯将军如梦初醒,立即下马道:“诗神请回,三日之后,定返洛修墓。

洛阳白园,诗情的纪念

洛阳白园,诗情的纪念

洛阳白园,诗情的纪念白居易的墓地在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洛阳香山建有白居易纪念园,这对到洛阳游走的我无疑是份惊喜。

我不是白居易的粉丝,只是知道他老人家的大名,曾读过他老人家的几首诗而已。

怀着敬仰,更是怀着一种好奇,怀着对白居易与洛阳关系的猜想,进了围绕白居易墓改造成的白居易纪念园,发现不管是否对白居易感兴趣,也不管对白居易有多少了解,都会莫名其妙地喜欢上这里。

这里仿唐建筑的山水园林本身就是一首诗,浸泡在这山水园林中,很自然地就感受到一种诗情詩韵。

洛阳白园,诗情的纪念地,也是诗情的乐享之地。

白池。

青谷幽潭登香山登得实在太累,进白园,舒服多了,往山上走不需要登很高很高的山道台阶,累得呼哧带喘。

我喜欢陡峭高峻的那种登山道的气势,却不喜欢它们对我体力的嘲笑。

有登山道,却不高,彼此相宜,互相尊重。

你用一种小小参差嵯峨诱惑我,我用轻松的脚步让你感受到你的成就。

一方水池,一圈假山石的围峙,修竹耸岸,粉墙相照,人造的小景,些许的江南味道,挺好。

我不是在江南读的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但总把白居易和江南联系在一起,是杭州西湖畔看到的白居易塑像印象太深刻的缘故吧。

白居易做过杭州刺史。

沿着杂石石板铺的波道再向上行,左手方又出现水池,水池在坡道下,水池边坡道沿儿有了更多的假山石,虽不是太湖石,看上去是湖石是没有问题的,同样有一种观赏石的韵味儿,它们随坡陈垒,布出园林山景,是叠山理水的技巧,坡道右侧却又是真山,真山假山共融,山水之景自是不同。

前方水池又见大,坡道又见高,道与池的高差在增大,假山石又多了层次形貌的变化,池畔草木也更显茂盛葱郁,形成岫谷叠山理水之趣更见精彩了,还弄出一个幽洞、一个水帘出来,水帘是水瀑似悬泻,亦是柔藤的垂挂,藤非一色,翠绿墨晕的交集中又有杂色的掺揉,显出秋的斑斓,园林小品的妩媚清雅风韵赫然,招得游人纷纷驻足观看,还有很多人索性下到池边,踏石撩水。

一尊书刻着青谷两字的怪异之石立于道旁,似挡死了弯拐上去的踏道,踏步过去又豁然开朗,敞亮了新的视野,另一种情趣从玄妙中溢怀。

白居易分司东都与洛阳闲适诗唱和群体形成的研究

白居易分司东都与洛阳闲适诗唱和群体形成的研究

白居易分司东都与洛阳闲适诗唱和群体形成的研究刘艳萍【摘要】唐代中期以后,分司东都的文人数量不断增多.其中,白居易曾长期在洛阳任分司之职.他在文坛的声望和影响力,他所倡导的"中隐"思想和闲适生活情趣以及广泛的交游、超然的政治态度和对诗歌唱和活动的热衷等因素,使他成为当时分司东都文人群中的重要人物,并促进了洛阳闲适诗唱和群体的形成.【期刊名称】《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5)004【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白居易;分司;闲适;唱和【作者】刘艳萍【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洛阳,471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唐代的东都分司官是指朝廷职官在东都洛阳分设的体系。

在唐代,曾有大量文人担任过分司之职,中晚唐时期数量尤多。

著名诗人白居易晚年曾长期分司东都,与这个时期先后在东都任职的裴度、李绅、张仲方、崔玄亮、刘禹锡、牛僧孺、王起等人频繁地宴饮游赏、诗歌唱和,并形成了闲适诗唱和群体。

从这一群体的形成可以明显地看出,中晚唐时代文人在现实环境中与政治的疏离心态及当时洛阳的文化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白居易以他的“中隐”思想和闲适情趣引领了中晚唐尤其是大和至会昌年间分司东都文人的价值取向。

白居易一生中曾四次任分司之职,其第一次任职是在长庆四年 (公元 824年),于杭州刺史秩满之时以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至宝历元年 (公元825年)出为苏州刺史,结束分司生涯。

《旧唐书·本传》说:“(长庆元年)七月,除杭州刺史。

……秩满,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

宝历中,复出为苏州刺史。

”[1](P4353)其第二次分司东都是在大和三年 (公元829年)三月末,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旧唐书·本传》载:“大和以后,李宗闵、李德裕朋党事起,是非排陷,朝升暮黜,天子亦无如之何。

杨颖士、杨虞卿与宗闵善,居易妻,颖士从父妹也。

白居易在洛阳的故事

白居易在洛阳的故事

白居易在洛阳的故事
咱来唠唠白居易在洛阳的那些事儿。

白居易晚年可就定居在洛阳了呢。

这老哥在洛阳啊,过得那叫一个悠闲自在。

他在洛阳有个小院子,就像现在咱们梦想中的小别墅似的。

他没事儿就在院子里溜达,看看花花草草的。

你想啊,他那么有才情的一个人,对着那些花啊草啊,肯定是灵感不断。

他可能就看着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心里就琢磨着,“这牡丹开得真俊啊,我得写首诗夸夸它。

”于是就有了那些描绘牡丹娇艳欲滴的诗句。

他在洛阳还有一帮老友呢。

这些老哥们儿啊,就经常凑一块儿。

有时候在小酒馆里,要上几壶小酒,再点几个下酒菜。

白居易就开始给大家吟诗了,就像现在咱们在KTV里唱歌似的,他这是“诗K”啊。

他的朋友们就一边喝着酒,一边听着他吟诗,听到妙处,纷纷叫好,那场面,热闹得很。

而且啊,白居易在洛阳特别热衷于慈善事业。

他看到周围有穷苦的老百姓,心里就不落忍。

他就用自己的积蓄去帮助那些人,给穷人送米送面的。

大家都可尊敬他了,就像尊敬一个活菩萨似的。

有一次啊,洛阳城举办一个文化活动,就类似咱们现在的文化节。

那白居易肯定是焦点人物啊。

大家都围着他,想让他讲讲作诗的技巧。

他也不藏着掖着,就像个热心的老教师一样,“作诗啊,就得观察生活,像我看到那树上的鸟儿,就想到要写鸟儿的自由啦。

”说得大家频频点头。

在洛阳的日子里,白居易就这么悠闲又充实。

他在洛阳的故事啊,就像一首温馨的小夜曲,一直流传在洛阳的大街小巷呢。

【课外阅读】白居易的洛阳情

【课外阅读】白居易的洛阳情

【课外阅读】白居易的洛阳情2月11日(正月二十)是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纪念日。

白居易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生于河南新郑,唐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病逝于洛阳。

他曾在洛阳生活了二十多年,一生与洛阳有着不解的情缘。

从白居易介绍家世的《太原白氏家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白居易的曾祖父白温在洛阳做官时,其二儿白鏻、六儿白鍠随其来到了洛阳,在毓财里(今瀍河回族区新街北一带)置房安家。

白鍠十七岁及第,二十多岁任河南府洛阳县主簿时,娶河南县尉薛俶之女为妻,并在洛阳生儿育女,其长子白季庚(白居易之父)等,当生于洛阳。

毓财里白氏宅第成为白氏几代人的老屋。

白鍠、白季庚虽长年在外地做官,但其家属在洛阳或长住,或暂留,洛阳始终是他们不能忘怀的故乡。

《祭乌江十五兄文》中的句子“况旧业东洛,先茔北邙”,“追思乎早岁离阻,各悲零俜;中年集会,共喜长成”,“居则同被而寝,出则连骑而行”,“同参选于东都,俱署吏于西京”……都是白居易对故乡及亲人的记忆。

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始,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民不聊生。

白居易十五岁起就在江南等地颠沛流离。

当飘零的游子回到故乡洛阳,在深感家的温暖的同时,又思念起仍漂泊在各地的兄弟姊妹。

在那首著名的《望月有感》中,白居易写道:“时难年饥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就是在长安等地做官时,白居易仍乡心浓浓。

闻早蝉,他“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连阴雨天,他吟出“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的诗句,那淅淅沥沥的细雨,就好似诗人对故乡的绵绵情思。

白居易为了做官,早年曾短暂旅居长安。

他常常思念故乡和亲人:“夜深明月卷帘愁,日暮青山望乡泣。

”只身漂泊江南时,有一年年关,他写道:“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就是后来在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苏、杭二州任刺史时,他依然思恋着故乡,写下“忽忆东都宅,春来事宛然。

最懂洛阳城的古人作文

最懂洛阳城的古人作文

最懂洛阳城的古人作文洛阳,这座古老的城市,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在岁月的长河中,无数古人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足迹,但若要说谁最懂洛阳城,我觉得非白居易莫属。

白居易在洛阳度过了人生中许多重要的时光。

他对洛阳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懂洛阳城的花。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每年春天,洛阳的牡丹花竞相绽放,那场面简直让人陶醉。

白居易深知这花的魅力,他不只是远远地欣赏,而是走进花丛,感受那花瓣的柔软,细嗅那芬芳的香气。

他会在清晨,趁着露水还在花瓣上滚动时,来到花园,看着阳光一点点洒在花朵上,给它们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辉。

他眼中的牡丹花,不只是美丽的植物,更是洛阳城春天的使者,是这座城市生机勃勃的象征。

他也懂洛阳城的水。

洛河从城中穿过,河水悠悠,流淌着千年的故事。

白居易喜欢在傍晚时分,沿着洛河漫步。

他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听着河水轻轻拍打岸边的声音,心中感到无比宁静。

有时候,他会租上一艘小船,顺流而下。

微风拂过他的脸庞,带来丝丝凉意。

他会闭上眼睛,任由小船飘荡,仿佛与这河水融为一体。

他知道洛河的每一个弯道,每一处深浅,他明白这河水不仅滋养了洛阳城的百姓,还承载着他们的希望和梦想。

洛阳城的街巷,白居易更是熟悉得如同自己的掌纹。

那些狭窄的小巷,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发亮。

他会在街边的小店里品尝当地的美食,和店主闲聊几句。

他知道哪家的胡辣汤最正宗,哪家的糕点最香甜。

走在巷子里,他能听到孩童们的欢声笑语,能看到老人们在门口晒着太阳。

每一扇门背后,都有着一个平凡而温暖的故事,而白居易,仿佛是这些故事的倾听者和记录者。

白居易还懂洛阳城的人。

他与百姓们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他会在集市上看到为了生计忙碌的商贩,会在田间地头看到辛勤劳作的农民。

他深知百姓们的艰辛,也为他们的坚韧和乐观所感动。

他用自己的诗歌,描绘出洛阳城百姓的生活画卷,让后人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烟火气息。

在洛阳城的日子里,白居易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

白居易寓居洛阳

白居易寓居洛阳

白居易寓居洛阳白居易寓洛管窥昌炳兰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公元772年正月20日生于河南省郑州新郑县东郭宅。

先祖白仲受封于太原,曾祖白温徙家下邽(今陕西渭南)。

白居易虽自称太原或下邽人,但按其本人出生之地,实属河南人。

白居易为白氏迁居洛阳之始祖。

诗人一生“孤舟三适楚,羸马四经秦”,“江南与江北,各有平生亲”。

(《朱陈村》)但暮年时,诗人既不回归祖籍太原或下邽,又未返居出生地新郑,却选中洛阳作为自己的安息之地,原因究竟何在呢?本文拟就诗人寓洛一事,谈谈个人的愚见。

一白居易选择洛阳作为自己晚年隐遁栖身之地,并非偶然。

实则诗人自幼便与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载:诗人的祖父白鍠,年17岁明经及第,解褐,授鹿邑县尉,洛阳县主簿,酸枣县令,官终巩县令。

这是诗人与洛阳有着割不断的情思的渊源。

783年,唐王朝大乱,长安泾原兵变,唐德宗奔奉天,泾原兵拥朱泚为帝。

由于战火延及新郑,诗人及家人便搬迁至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因其父季庚任衢州别驾,襄州别驾,至符离不久,诗人便随其父到江南。

794年父死,便移家洛阳。

798年其兄幼文服父丧期满后,任饶州浮梁县主簿,诗人又随兄至饶州浮梁(今江西景德镇)。

799年春,诗人从浮梁返回洛阳省母,曾著有《伤远行赋》:“贞元十五年春,吾兄吏于浮梁,分微禄以归养,命予负米而还乡。

出郊野兮愁予,夫何道路之茫茫!茫茫兮一千五百,自鄱阳而归洛阳。

”自此以后,诗人虽南北飘泊,但始终心怀洛阳,情系东都。

800年诗人由宣歙观察使崔衍贡举,到长安应省试,以第4名中进士,此时诗人年已29岁,在同年及第的17人中,他的年龄最小,故有“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及第后旋即东归,写有《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诗:“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

”表达出归洛时激动、兴奋的心情。

青少年时代的白居易不仅将洛阳视为自己的故乡,而且对“门廻暮临水,窗深朝对山。

”(《和郑方及第后秋归洛下闲居》)的洛阳居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暑期实践前期准备

暑期实践前期准备

【暑期特稿·社会实践】探寻白居易诗中的闲适文化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多个朝代曾建都于此,历代文人骚客与它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尤其是中晚唐时期,这里形成了以白居易为代表的闲适文人集团,他们对后世的诗学观念及处世态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出发之前,负责搜集资料的几位同学就在搜集整理白居易与洛阳有关的闲适诗歌,并阅读文库中与本课题有关的学术论文。

小组成员还不定期在网上的讨论组中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想,这些使队员们把白居易闲适诗和当时的政治事件历史环境相结合,帮助大家对白诗的闲适内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知。

与此同时,小组的领队苗春雨同学积极地筹划着实践活动流程和具体内容,统计成员联系方式,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联系洛阳本地食宿和导游,编辑实践详细计划文案,通知小组成员活动时间和集合地点。

8月10日,探索白居易诗闲适文化的时间小组成员陆续到达洛阳,一行人在领队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践活动。

此次活动的主要范围是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重点为白居易墓和白园),洛阳博物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 友 人 的酒 诗 : “ 四海 齐 名 白 与刘 , 百 年 交分 两 绸缪 。 同贫 同病退 闲 日,

死 一生 临老 头 。杯 酒 英 雄 君 与操 ,
流如织 冲花 而来 的场面 。 白居易 的 《 丹芳》 则 以丰富 的 牡 想 象力 、大 胆 的夸张 、生动 的拟 人 等 艺 术手 法 ,使这 首诗 如一 幅 画 ,既 有
学 术 研 究
X UE H U s YAN 册
自居易与洛阳文化渊源初探
洛 阳幼) V 范学校 Li l i

赵付州
要 :纵观 白居 易的人 生经历 ,他 的一生与河南尤其是 洛阳关 系甚密切 。他与洛 阳悠久 的牡 丹文化 、佛教 文化、酒文化 的关 系,揭示
了他 内心世界 的另一面:为了逃避朋 党之 争,从佛教 中寻找精神 寄托 ,是 对社会 的一种消极反抗 ,也是在 看透 当时社会后的一种无 可奈何 的
君 归 北 阙朝 天 帝 ,我 住 东 京 作 地仙 。
… …
唐朝 的酒 文化 跟 当 时的 时代 密 切 相关 ,其 中有关 饮酒 的 诗是诗 人 们通 过艺术 手法 ,把 对社 会 的认识 感 受倾 倒 在 酒 中 ,酒 中蕴含 着高 雅 的情 趣 ,
酒 里寄托着 时代精神 。

” (酬 别微 之》 《 ),表现 了 白居
买 花 去 。贵贱 无 常 价 ,酬 直 看 花数 诗写 得非 常朴 实无华 ,写 出了暮 春
时节牡 丹盛 开 、京城 内 车马 喧喧 、人
易 对好友 元稹 的深 厚情 谊 。第 三 ,悼
应供 微之 地下 游 。 (哭刘 尚书梦得 ” 《
二首》 。第 四,揭露社 会黑暗 的酒 诗 : ) “ 饱心 自若 ,酒 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 食 旱 ,衢州人 食人 。 (轻肥》 。 白居 ” 《 ) 易晚年 的酒 诗深刻地反 映了社会 现实 , 抒发了时代 情怀。
三 、 自居 易 与 洛 阳 佛 教 文 化
喻 ,表达 了狷介不屈 的性格 。 自居易 以牡 丹抒 怀 明志 的诗 还 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 ”白居易写
下 了各 类 饮酒 诗 :第一 ,关 于 节 日, 每逢传统节 1 3如春节 ,诗人 饮酒抒 怀 , 曾挥毫泼 墨有 《 喜人新年 自咏》: “ 白
须如雪 五朝 臣 ,又入新 正 第七 旬 。老 过 占 他 蓝 尾 酒 ,病 余 收 得 到 头 身 。
细 腻 的工笔 ,又 有写 意之处 ,把 牡 丹
宋 代有人把 自居易 的诗 做过统计 , 曾评价 他 的诗 : “ 千八 百首 ,饮 酒 二 者 九百首” 自居易死 前仅要求 一坛酒 。 陪葬 ,可见 他对 酒有 着深 厚感 情 。他
的酒诗 推动 了 当时酒 文化 的发 展 。公
文 章 微婉 我 知丘 。贤 豪 虽 殁 精灵 在 ,
选择 ,吟花 、饮 酒、礼佛 的背后 仍然体现 着知识分子关注苍 生的悲悯情怀。
关键词 :白居 易;洛阳;牡 丹文化 ;诗 酒文化 ;佛教 文化
自居易 作为 我 国唐 代伟 大 的现实
主 义诗 人 、世界历 史文 化名 人 ,一 生
写下 《 白牡丹》 一诗。他在诗 中写到 :
“ 白花冷 淡无 人爱 ,京 占芳 名道牡 丹 。 应 似东 宫 白赞 善 ,被 人还 唤作朝 官 。 ” “ 白赞 善 ”是 自指 ,诗人 以 白牡 丹 自
阳 ,对 洛 阳牡丹 的喜 爱显 而易 见 。他
居易 组织 了一 个牡 丹诗 社 ,经 常邀 集

些文 人 墨 客 ,在 一 起 饮酒 、赏 花 、
二、 白居易与洛阳诗酒文化
赋诗。
在 《 花》 一 诗 中写到 : “ 城春 欲 买 帝
暮 ,喧喧 车马度 。共 道牡 丹 时 ,相 随
且 喜 筋骸 俱 健在 ,勿 嫌 须 鬓 各 皤然 。

自居 易 与 洛 阳 牡 丹 文 化
自居 易存 世 的牡丹 诗 有 2 0多首 ,
白居 易不 仅 写 有 关 牡 丹 的诗 歌 ,
而且 买牡 丹种 植 。他还 吟 唱牡 丹 , 白
形象 生动 ,借 花抒 情 。 自居 易 的牡 丹 诗并不 全 写洛 阳牡丹 ,一部分 内容 也 写长安 牡丹 。但 自居 易 常年居 住在 洛

… …
与 洛 阳密不 可分 ,他年 轻 时与洛 阳结
下 了缘分 ,而且在 洛 阳度过 了最 后 十 八年 的生命 ,于唐 武宗 会 昌六年 ( 公 元 8 6年)八月十 四 日 ( 8日)在 4 9月 洛 阳去世 ,终年 7 5岁 ,安 葬于洛 阳龙 门石窟对面的香山。

《 牡丹栽》: “ 移 金钱 买得 牡丹 栽 ,何 处 辞丛别 主来 。红 芳堪 惜还 堪恨 ,百
《 醉吟先 生传》 “ 嗜酒 ,耽 琴 ,淫 : 性
诗 ,凡酒 徒 、琴 侣 、诗 客 多 与 之 游 。 游之外 ,栖心释 氏 ,通学小 中大乘法 。
被贬 江州 司 马对 白居 易来 说 打击
沉重 ,也 是 自居 易人 生道 路 的一 大转
处 移 时 百 处 开 。 ”

而在重 阳节 白居 易有 “ 花丛 黄
畔绿尊 前 ,犹有些 些 旧管 弦 。偶 遇 闰 秋 重九 1 ,东篱独 酌一 陶 然 。 自从 九 3 月 持斋 戒 ,不 醉重 阳十 五年 。 ( 闰 ” 《 九月九 日独 饮》 ,把 重 阳和菊 花更 紧 ) 密 地联系在一起 。第 二 ,饮酒送 别诗 : “ 头峡 口钱唐 岸 ,三别 都经 二 十年 。 沣
花 的雍 容华 贵之韵 临摹 尽致 ,栩 栩 如 生 ,风起 花摇 。而他 的 《 丹》 一诗 牡 有6 O句之 长 ,其 中 “ 绝代 只西子 ,众 芳惟牡丹 ” ,用 绝色美女 西施 做 比喻把
牡丹 推 到美 轮美奂 的地 步 ,写 出了牡 丹的高贵 。
元 8 8年 , 白居 易 六 十 七 岁 ,曾 作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