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企合作与产学结合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区别和联系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区别和联系示例文章篇一:《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到底有啥不一样又有啥关系?》嘿!同学们,你们知道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吗?是不是感觉这两个词听起来有点复杂,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哈哈,其实一开始我也不太懂,后来老师给我们讲了讲,我才好像明白了那么一点点。
先来说说产教融合吧。
产教融合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拼图,把产业和教育完完整整地拼在了一起。
比如说,学校不再只是关起门来上课,而是会和外面的工厂、企业一起合作。
学校会按照企业的需要来培养我们,教给我们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这就好像我们是小树苗,企业和学校一起给我们浇水、施肥,让我们能长成参天大树。
那校企合作呢?校企合作就像是一场接力赛。
学校跑第一棒,教给我们基础知识;企业跑第二棒,给我们提供实习的机会,让我们在实践中锻炼。
这不就像是接力赛中,每一棒都很重要,只有每一棒都跑好了,才能赢得比赛吗?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有啥区别呢?产教融合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呀!它可不只是让我们去实习那么简单,而是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到培养目标,都和产业紧紧相连。
而校企合作呢,可能更多的是在实习、就业这些方面的合作。
那它们又有啥联系呢?这就好比是左手和右手,缺了哪一只手都不行。
产教融合需要校企合作来具体实施,校企合作做得好了,又能推动产教融合往更深的方向发展。
就拿我们班的小李来说吧,他参加了学校和一家科技公司的合作项目。
在学校里,老师教给他理论知识;到了公司实习,他跟着师傅学到了好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现在的他,可牛了!这不就是校企合作带来的好处吗?再比如说隔壁班的小王,他们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根据企业的需求来的,学的东西一毕业就能用上。
这就是产教融合的力量呀!所以说,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都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成长,能在毕业后更快地适应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觉得呀,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简直就是我们未来的“黄金搭档”,它们能让我们变得更强大,能让我们的未来更加光明!你们说是不是呢?示例文章篇二:《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到底有啥不一样?》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这两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的词儿。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已成为每个国家和地区关注的焦点。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高等教育机构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本文将从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意义、推动力量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意义1. 符合市场需求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将企业实际需求和应用技术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和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产教融合可以使高等教育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可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通过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和实际工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提升教学质量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可以使学校教学更加贴近实际,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和实际工作,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 增强学校社会影响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可以使学校与社会、与企业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增强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建立起良好的校企关系,促进学校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1. 政策导向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和支持高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推动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
在政策导向下,高校与企业更加愿意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
3. 学校自身发展高等教育机构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也面临着挑战,需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
一、制度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
为此,学校制定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制度目标1. 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 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
3. 促进学校与企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4. 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制度内容1.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校企联合体。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共同开展教学活动。
2. 推进产教融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将企业实际生产项目引入学校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3. 实施订单式培养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针对企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
学生入学即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保障学生就业。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引进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升教师实践经验。
5. 搭建实践平台学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企业为学校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6. 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7. 落实优惠政策学校与企业共同争取政府支持,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关政策,降低企业合作成本。
四、制度保障1. 完善政策支持学校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政策保障。
2. 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相关工作。
3. 建立激励机制学校对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4. 开展宣传推广学校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宣传,提高社会对学校合作教育的认知度。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作总结
江苏省无锡立信职教中心校(集团)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作总结我校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作,在中心校和集团领导的关心和协调下,在集团全体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三年的积极工作,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基本情况总结如下: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作的宣传力度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明确职业教学办学定位与发展思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强化技能训练的大事,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为此我们加大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宣传力度,多次召开集团成员单位的有关人员会议,宣讲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和目标,制订落实措施,积极商讨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新项目,建立了有效的产业与教育互动机制。
中心校徐国荣校长和杨健书记,多次主持专任教师座谈会,并邀请成员单位代表共商并部署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作,体现了中心校领导及集团领导对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经过一系列的会议和活动,使全体教师对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明确了工作目标,理清了工作思路,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保证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有相应的组织体系和充足的人力资源。
在学校设计的总体框架内,我校整合了两校区的师资队伍,成立了中心校教科所,出台了《教师绩效考核办法》、《骨干教师考核办法》、《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实践》等,加强了对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的鞭策力量,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有效开展,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其次,整合了校内校外教师资源,建设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双师素质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
教职员工425人,其中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以及高级讲师等骨干教师48名,双师型教师84名,硕士15名,外籍文教专家5名。
教师队伍的调整优化,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关于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
关于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点领域之一。
为了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化,各级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旨在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经济发展。
本文将对这些政策进行综述和分析,以期为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提供参考。
一、国家政策倡导与引导国家政策对于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促进高等教育产业化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高等教育和企业融合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该指导意见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育人基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并提出了鼓励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开展校企合作的措施。
另外,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开放办学改革创新培育世界一流教师教育特色高水平高校的实施意见》中提到要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推动高水平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实现实践教学改革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这些国家政策的出台为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环境,为各地区、各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二、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各地区的政府也积极出台了相关的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政策,以适应本地区的发展需求。
以江苏省为例,2017年江苏省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该文件重点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推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类似的政策在其他省份也有出台,不同地方的政策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有所差异,但总体目标都是促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三、高校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中,高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许多高校建设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这些基地通常由高校与企业合作成立,提供学生实践教学、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服务。
例如,某高校与当地的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一家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专门用于学生的实践教学。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建议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建议一、建立全面、多层次的合作机制1.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由校方和企业代表共同组成,负责制定合作方向、政策和计划,推进合作项目的实施。
2.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提供实习、就业、培训等资源,为学生和企业搭建交流平台。
3.建立校企合作基金,吸引企业投资,支持创新项目和学生创业。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育质量1.与企业紧密合作,调整课程设置,使其更加贴合企业需求,培养适应市场的人才。
2.引入企业导师,通过定期授课、实践指导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
3.推动教师与企业员工交流,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认知,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1.建立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共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2.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完善的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激励企业投入研发和创新。
四、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就业质量1.与企业合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2.建立校企合作就业基地,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并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3.加强校企间的人才流动,鼓励企业员工到校任教,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五、加强校企文化交流,促进互动合作1.举办校企文化节、技能比赛等活动,增进校企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2.推动校企员工交流,加强企业员工对学校教育的认知,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3.建立校企双向评价机制,及时反馈合作效果,优化合作模式,不断提高合作质量。
六、加强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环境1.制定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明确支持政策和优惠措施,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保障。
2.加强政府、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协调,形成合力,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3.鼓励企业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提供资金、设备等支持,共同推动校企合作的创新与发展。
七、加强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1.企业要充分发挥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为学校提供资源支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
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经典案例
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经典案例一、背景产教融合是指产业和教育两个领域之间开展深度合作,推动教育教学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阶段性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供给。
政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一种方式,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学校资源整合和企业需求,共同打造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尤其是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校企三方合作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各方共同推进产教融合,为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合作模式政校企的合作模式主要包括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政企合作三种方式。
在这些合作模式下,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推动产教融合,以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1. 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
企业提供实践性项目和技术支持,学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持,共同推动产业和科技的发展。
2. 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
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机会,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
3. 政企合作政企合作是指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政府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企业为政府提供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共同推动产业和社会的发展。
这三种合作模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了政校企合作的立体式合作网络,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经典案例1. 新加坡模式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家,由于资源匮乏,一直致力于发展教育和人才培养。
在其政校企合作方面,尤为值得借鉴。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学校开展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
通过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有效推动了教育与产业的融合,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美国硅谷模式美国硅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其政校企合作模式也备受瞩目。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关系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关系一、引言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教育与产业发展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概念和目标出发,分析二者的关系以及对教育和产业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二、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概念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开展教育培训、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活动,实现教育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产教融合是指教育与产业相互渗透、彼此融合,让教育更贴近实际需要,让产业更注重人才培养,以实现人才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三、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关系1.互为基础与手段校企合作是实现产教融合的基础,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使教育与产业相互连接、相互渗透。
校企合作可以提供实践基地、专业指导、实习机会等资源,为教育提供实际支持;产教融合则通过教育体系的改革,将产业需求融入教学环节,使得教育更贴合产业需求。
2.相互促进与提升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提升教育和产业发展水平。
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实际工作环境,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产教融合则可以让产业更贴近市场需求,培养更符合产业要求的人才,提升产业竞争力。
3.实现共赢与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目标都是实现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人才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让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产教融合可以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影响1.对教育的影响•提高教育质量:校企合作使得教育更贴近实际需求,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丰富教育资源:校企合作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实践基地、职业导师等资源,为教育提供更丰富的外部支持,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和发展空间。
•推动教育改革:产教融合可以将产业需求纳入教学过程中,促进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改革,使得教育更符合产业发展的要求。
2.对产业的影响•人才供给:校企合作可以培养更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为企业提供更稳定和优质的人力资源,缓解人才紧缺问题,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下面将从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来探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
一、学校方面的成功经验1. 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学校应该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设置课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专家来参与课程设计,让课程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2.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学校应该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3.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学校应该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科研技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企业方面的成功经验1. 提供实习机会企业应该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企业可以与学校合作,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2. 提供就业机会企业应该提供就业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
企业可以与学校合作,提供就业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3. 提供科研项目企业应该提供科研项目,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科研技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企业可以与学校合作,开展科研项目,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科研技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总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学校应该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设置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
企业应该提供实习机会,提供就业机会,提供科研项目。
只有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建议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校企合作旨在将教育与产业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实践性的教育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然而,目前的校企合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为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的发展。
减少校企合作的行政手续和税收负担,为企业提供各种支持和奖励,以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2. 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学校和企业应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共同探索和建设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例如,学校可以通过设立产教融合教育研究中心或校企合作基地等形式,与企业密切合作,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3. 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学校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共同设计和开发实践教育项目,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到教学中。
例如,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进入校园,进行专业课程的讲授和实践指导,企业可以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实际工作环境。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更多具有产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
同时,学校和企业应加强教师和企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5. 加强校企合作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学校和企业应积极推广和应用校企合作的成果,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产品。
例如,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共同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为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6. 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评价机制。
学校和企业应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对校企合作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通过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进和完善,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效益。
7. 加强校企合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和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外先进的校企合作经验和模式,推动校企合作的国际化发展。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国际市场和国际行业的发展趋势,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概念辨析: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产学合作、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及其相关概念(一)产教融合从词源学来看,“产”即“产业”,是指“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也泛指一切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活动的集合性组织”。
“教”即指“教育”,是指为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产业对人才素质提出的专业化要求而产生的独立部门。
“融合”指的是两种或多种不同事物合成一体,在融合的过程中产生新事物,发生了质的变化。
从宏观层面上看,“产教融合”是指产业(行业、企业)与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的融合,主要涉及产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协调性问题;从微观层面上看,“产教融合”是指生产与教学的融合,主要涉及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
产教融合的具体内容包括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依据融合程度,可以将产教融合分为三种类型:“完全融合”“部分融合”与“虚假融合”。
从“产业”与“教育”的关系来看,产业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资金、场地等方面的帮扶,职业教育则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双方各要素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各自效益的最大化。
(二)工学结合从宏观育人层面上看,“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从中观教学层面上看,“工学结合”是指“校内理论教学和校外综合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从微观的学生学习层面来看,“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把学校课堂理论知识和企业顶岗实践紧密结合”。
对于“工学结合”的概念,目前学界存在争议。
多数学者认为“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是指“学校课堂学习和企业实践工作动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或是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等。
工学结合的形式是“双交叉”的。
“工”与“学”的结合是“学习者的劳动行为”与“学习行为”的结合。
为促进这两种行为的结合,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应是“零距离”的。
(三)产学合作与“产学合作”相类似的概念较多,如“政产学研”“产学研”“产学官”和“官产学”等。
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经典案例
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经典案例
嘿,你知道吗?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能碰撞出多么奇妙的火花呀!就拿某地的软件学院来说吧!政府大力支持,提供各种政策优惠和资源调配。
学校呢,那可不是一般的积极,精心设计课程,把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一股脑儿传授给学生。
企业更是热情满满地参与进来,派出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学校授课。
哇塞,这简直就是一场完美的“联姻”啊!
有一次,在课堂上,老师讲着讲着突然停下来,问同学们:“你们想想,要是没有企业提供的实际案例,你们能这么深刻地理解这些知识吗?”同学们都纷纷摇头,可不是嘛!然后企业来的专家也分享了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有趣的故事和挑战,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再看看那些参与合作的学生们,他们有了更多实践的机会,不再是只会
纸上谈兵啦!以前可能只是理论说得头头是道,但实际操作就傻眼了。
现在呢,通过在企业的实习,一个个都像小能手一样。
这不就是政校企合作的魅力吗!这不就像是给学生们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让他们能在未来的职场天空中自由翱翔嘛!
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真的是太重要啦!它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为企业输送更优秀的人才,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呀!我们都应该大力支持和推动这种合作模式,让更多的人受益!。
加强校地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措施
加强校地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措施概述加强校地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和企业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实验室、设立实践基地等方式来加强合作。
通过长期合作,双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彼此的需求,共同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发展。
2.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探讨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产业需求和学生特长,开设专业课程和实践项目,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通过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 推动教师与企业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学校可以积极推动教师与企业专家的交流与合作,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研究项目,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践经验。
同时,学校教师也可以到企业进行访问和交流,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需求。
4. 增加实习和实训机会: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训机会。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了解职业要求和工作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5. 开展科研合作:学校和企业可以开展科研合作,共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产业发展。
通过合作研究项目,学校可以提高科研实力,企业可以获取前沿科技和创新成果,相互促进和支持。
6. 打造产业链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打造产业链合作模式,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
通过合作,可以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协同,提高整体产业的竞争力。
7. 推动政策支持: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对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支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
提供资金支持、减免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加强校地合作和产教融合,促进教育和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产业竞争力。
关于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
关于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成为推动创新创业的重要途径。
为了促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本文将就关于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进行详细介绍。
一、政策背景与意义1. 产教融合的基本概念与意义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与紧密结合,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形式,促进教育培训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
产教融合旨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强产业创新能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核心实践方式,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互补优势、优势互补的目标。
校企合作有助于实现产学结合、学以致用、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对接,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就业能力。
二、相关政策介绍1.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针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
其中包括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土地政策,为校企合作项目提供土地使用优惠;知识产权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申请专利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能够刺激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2.推动高校与企业深入合作的相关政策为了创造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促进高校与企业深入合作,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其中包括高校人才引进政策,为高校引进优秀人才提供相应的奖励;科技项目补贴政策,为高校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提供资金支持;研发经费共享政策,通过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推动高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激发高校与企业共同合作的活力,提升合作效果。
3.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相关政策为了促进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其中包括建立校企合作联盟的政策,鼓励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完善校企合作评价机制政策,促进校企合作项目的规范管理和效果评估;加强校企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政策,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综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综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前教育界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概念、意义及实践案例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读者带来一定的启发和收获。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概念产教融合是指由产业界、教育界和政府部门共同合作,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在教育过程中将实际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一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则是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培养人才,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的合作模式。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意义1. 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培养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促进产业发展。
2.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加速科技创新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发展。
4. 增加学校与企业的互动。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之间可以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推动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案例1. 清华大学与腾讯合作开设人工智能课程。
清华大学与腾讯共同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由腾讯的研发人员担任讲师,将实际的项目经验带入教学课程中,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
2. 上海交通大学与阿里巴巴合作开设电商课程。
上海交通大学与阿里巴巴合作开设了电商课程,将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营销策略等实际案例引入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商行业的发展趋势。
3. 北京理工大学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合作开展航天科技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开展了多项航天科技研究项目,通过校企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航天科技的发展。
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挑战与对策1. 教师队伍素质需提升。
需要教师具备产业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适应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教学。
国家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的 政策 梳理
国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梳理一、产教融合的背景与意义产教融合,即产业与教育融合,是指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旨在提升教育的实用性,为企业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产教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学校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融合,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因此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1.1 背景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创新能力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更深层次地看,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在推进,亟须培养更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推动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1.2 意义产教融合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产业发展和推动经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有效缩短企业用人与学校毕业生之间的差距,为企业提供更加适用的人才资源。
产教融合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产教融合也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提高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度。
产教融合的推进是一个既有利于学校教育,也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举措。
二、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企业与学校之间更紧密的合作,并推动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提升。
2.1 国家政策文件《产教融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中提出了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具体举措和政策支持。
2.2 财政资金扶持国家财政部门和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支持学校开展产教融合教育模式。
财政资金扶持政策包括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经费支持,鼓励企业对学校提供设备、实习场所等方面的资助。
2.3 减税减费政策为了支持产教融合,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减税减费政策,包括对校企合作项目所涉及的税收、费用等方面进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2.4 人才培养政策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政策,包括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专项支持政策,鼓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建议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建议一、加强校企交流合作,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校企合作应以互利共赢为原则,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定期交流会议、合作项目等形式,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学校可以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教学,企业也可以派遣员工到学校进行技术培训,双方共同分享资源和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和企业竞争力。
二、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升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学校应与企业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帮助他们了解企业需求,掌握就业技巧,提高就业率。
三、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企业也可以提供实践基地和实验设备,共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四、加强科研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学校和企业应加强科研合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项目,推动产学研结合。
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科研人员和实验室设备,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企业也可以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和实际问题,促进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可以邀请企业专家进行讲座和培训,提供实践教学的案例和经验,帮助教师了解行业动态和企业需求。
同时,学校也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
六、建立评价体系,激励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应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结果激励校企合作。
可以根据合作项目的成果和效益,对学校和企业进行评价,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支持。
同时,也可以通过评价结果,对合作项目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合作效果和效益。
七、加强社会服务,回馈社会学校和企业应加强社会服务,回馈社会。
可以共同开展社区义工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帮助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影响力。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策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策一、背景介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策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有机结合。
这项政策旨在促进教育与就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校企合作的意义1.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
校企合作可以帮助学校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同时,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的合作,获得更多优秀的人才资源。
2.提高教育质量。
校企合作可以使教育更加实践性、针对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企业的参与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实践经验和行业动态,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
3.促进学生就业。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生可以更早地接触职业领域,了解行业需求,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选拔优秀的毕业生,提高招聘效率。
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策的具体措施1. 建立校企合作基地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提供一个平台,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该基地可以提供实习实训场所,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实践基地和技术支持。
2. 制定联合培养计划学校与企业可以制定联合培养计划,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该计划可以包括实践教学、双向选择课程、导师制度等,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努力,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
3. 推行产教融合课程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开设产教融合课程,将实际案例和企业经验融入到教学中。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和实际工作情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供实习机会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提供实习机会给学生。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早地接触职业领域,了解实际工作环境,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5. 建立校企合作研究中心学校可以建立校企合作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校企合作的模式和方法,总结经验,推广成功案例。
这样可以为其他学校和企业提供参考,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策的效果评估为了评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策的效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了解他们就业的岗位和薪资水平。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综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综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指将产业界的需求与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相结合,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这种模式在现代人才培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述。
产教融合的核心理念是将教育与产业相结合。
这种模式鼓励以学校为中心,以企业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在校内开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更加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和创新创业的要求。
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模式的基础。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教学资源和就业机会等支持,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发展相互融合。
校企合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双向互动。
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项目,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和科技成果的应用。
企业也可以从学校获得创新思路和科研成果,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通过双向互动,学校和企业能够更好地共享资源、互利共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大对“产教融合”模式的支持,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等手段,鼓励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
学校需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环节,并加强与企业合作的能力和意识。
企业需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与学校共同培养和引进人才,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和机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充分结合了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发展和创新。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将有助于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省政校企合作与产学结合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调查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内参)调研组最近几年,教育部、科技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力推政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
调研组在对全省部分大中专院校的调研中发现,政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得到了几乎所有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视。
一些校长表示,现在最关心的(“想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政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
调查同时发现,不同的学校对这两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一、概念的应有之义所谓“政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就是指政府、学校和企业等教育、科技、人才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整合各自的资源优势,为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自愿进行合作。
两个概念实际上是针对教育和科技的运行机制问题,旨在强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战略合作,使教育与产业紧密融合,使教育为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反过来,使产业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支持和资源支持。
“政校企合作”一词中的“政”字,狭义指政府,一般为地方政府,广义包括承担部分政府职能或具有公共职能的机构,如政府部门直属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类产业园区(开发区)的管委会。
“校”字狭义指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广义还包括中小学、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科研院所,以及部分文化艺术创作单位。
“政校企合作”包含校校合作、院(指科研院所)校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政企(园企)合作等方面。
“产学研结合”包括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教研结合、研产结合等多种形式。
二、概念的层次结构政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大体可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合作办学。
多方合作办学是政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基本形式。
这里所讲的“办学”主要包括组织普通教育教学和举办职业技能培训两种类型,其中前者主要指多方合作共建学校、开办新校、举办专业教育教学项目,也包括学校在企业设立实践实训基地或共同指导教学。
二是合作科研。
如政府和企业设立研究课题委托给高校;又如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联合进行重大科技攻关;再如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构筑技术创新平台。
三是合作进行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如校地共建大学科技园或科技成果转化园区;或政校企合作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成果转化或产业化已成为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内容。
四是政务职能委托代理。
政府将部分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行政职能委托学校承担。
如政府在高校有关院系设置某类产品的质量检测中心,由政府质检部门和学校共建共管,通过此中心检测的产品可进入市场销售;在其无检测任务时,作为学校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
又如一些市县劳动部门在本地的大中专院校设立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站,委托或授权学校对学员技能进行考核鉴定。
三、概念的中心问题对于“政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不管是合作还是结合,最终都是以一方为主体(核心)的双边或多边合作。
究竟是以政府为主体,还是以企业或学校为主体,应看合作业务中各方所起的作用,特别是在资源供给和管理服务中所起的作用。
目前比较通行或比较提倡的做法是:政府搭台、校企唱戏,或以政府为推力(政府起指导、推动、协调的作用),以院校为依托(主要依靠学校的人才、设备、设施和研究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是科研投入的主体和成果使用的主体)。
调研组对全省部分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政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方式、途径,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归纳总结,调查结果见附件。
附件:政校企合作与产学结合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一、政府委托学校举办特定的教育项目政府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所安排的重点工程、计划,委托有关普通高校或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特定人群的教育或特定人才的培养任务。
学校所承接的任务是这些工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学校亦主动与当地政府联系,与当地政府共同设立和实施某个区域性人才开发计划或人才工程。
二、政府和企业将应用型研究课题委托给学校、科研院所这是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最普遍、最传统的形式。
目前,无论是政府决策研究还是企业技术研究,“研究外包”日益成为普遍的现象。
这是因为,政府限于人手和专业人才,除了日常的工作调研外,无力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有前瞻性的课题研究;而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缺乏研发人才和设备,也难以开展科研工作,均只有借助外脑。
三、政校企共同构筑技术创新平台为了整合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创新的针对性,政校企合作共建科研创新平台和科研创新团队已经越来越普遍。
具体合作形式有多方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所、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院士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以及实验室等。
四、企业在学校设培训中心这种情况由企业出设备和资金,学校出场地和教师,培训中心一般使用企业的名称,企业也安排培训师讲课和指导实操。
这有助于企业解决一线工人和各销售公司员工的培训问题。
在企业无培训任务的情况下,学校用作实践教学和科研的场所。
现在,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将一线员工的培训任务委托给学校,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的一线员工培训难题,并进一步优化了企业业务。
五、学校在企业设培训基地小规模、单批次、离厂式培训严重制约企业培训效率,影响企业正常工作。
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干脆和高校合办职工大学或本企业的管理学院,除对本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外,还对外提供培训服务。
六、企业将实验室和部分研究所设在学校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技术、人才、场地、设备等问题,无力建立独立的研发系统,只有借助与高校的合作,共建专业实验室或研究所。
合作学校得到企业委托的课题和捐赠的设备,以及企业的专家资源;而合作企业获得学校的支持,可以较低的成本开展研发工作并缩短研发所需时间。
七、学校在企业设立教师实践基地和学生实训基地培养“双师型”师资,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大中专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
各校采取的重要措施就是与企业合作,在企业设立教师实践基地和学生实训基地。
有些高职院校在企业设立的校外实训基地多达100多个,几乎所有院系和专业,包括像中文、会计、金融、外贸这样的一些文科专业,都在校外建有实训基地。
学校许多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老师,又是企业技术员(工程师)。
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本企业的经理或工程师,又是学校的兼职教师。
八、政府将部分行政职能委托学校承担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委托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承担一些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行政职能。
通常的做法是:政府提供资金和设备,学校出场地、专家和管理人员,以政府的名义在学校有关院系设置相关机构行使行政职能。
这些机构以学校管理为主,在执行受托行政职能之余,作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和科研基地。
目前最普遍的政务委托有四种,一是生产力促进,二是质量检测,三是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四是部门(行业或系统)的业务培训。
除此之外,还有诸如传染病检测、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援助等情况。
九、校地共建分校部分经济发达的市县(区)有举办高等教育的愿望,但往往不具备独立举办高水平普通高等学校的条件,主要是囿于师资。
由此采取与外地重点院校合作共建分校的形式。
如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分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
十、园校合作办学1、学校在园区设立分校。
由学校出资金、师资和设备,园区提供土地,所建分校面向园区办学,为入园企业服务,是园区构建教育支撑体系、完善教育配套服务的重要措施。
2、园校合作培养学生。
针对园区用工需求,特别是某些专业集中的人才,园区管委会和有关学校签署合作培养协议。
合作方式多种多样,如园区提供学生部分学费,支持学生实训和教师实践,学校的实训基地设在园区,或园区公共职业培训中心交由学校托管。
3、园校合理分担教育教学任务。
学校承担学生的理论教学,园区承担学生的实践教学。
部分学校实行“2+1”或“3+1”或“3.5+0.5”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以“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行,同时学校和园区共同安排实习指导教师(或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
十一、校校合作办学1、大中专院校之间合作办学。
不同地域的学校互利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培养某些专业、工种的人才。
如欠发达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大中专院校采用1+2、2+1的模式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前者的初衷是解决学生实践、实习和就业的难题,后者的初衷是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
2、多所学校共建股份制学校。
这类股份制学校属于民办公助性质,各学校共同出资金、师资和管理人员,地方政府无偿供地,必要时给予财政经费支持。
所建股份制学校独立运作。
3、境内外学校合作办学。
主要培养国内急需的专业人才或具有国际商务能力的人才,或提升某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如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国际市场营销人才等。
十二、政校企合作进行成果转化或产业化1、高校与政府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这类平台包括大学科技园,归国留学人员产业园,青年或大学生创业园,有关行业的技术交易市场,以及科技成果展会等。
2、政校企合作共同组建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
政府以地入股,学校以技术入股,企业出资金和设备。
对于市场前景良好的重大技术发明,学校可以控股。
学校也可以引入风险投资,对特定的技术项目进行产业化运作。
3、学校独立创办企业。
有的高校有十几家甚至几十家校办企业。
近年来,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也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举办企业。
例如,有的学校依托昂贵的喷绘设备创办了喷绘公司,既能创收,又有助于学生实践和勤工俭学。
对于这些学校,这是产学研结合的最初形式,也是最直接的形式。
4、高校教师利用风险投资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这些教师通常是某项技术的发明人或专利持有人。
有的企业也邀请高校著名专家参与经营,专家以技术入股,并在企业技术攻关方面起领军作用。
企业有时也利用专家的名声树企业名牌。
十三、校企合作办学1、校企联合举办民办高校(多为独立学院)和民办中等职业学校。
近年来,为规避民办教育办学风险,一些地方提倡一所民办院校由多家企业共同投资举办,建成股份制学校,并要求学校章程明确规定投资方的退出机制,以确保一方退出办学不会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2、校企共同培养学生。
一些企业为解决本企业人才需求难题,与有关大中专院校共同开办某个学院、某个系、某个专业或某个专班,实行院系、专业共建、订单培养。
基本做法是:学校负责招生,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签订培养协议,企业提供学生学费和生活费,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这家企业工作。
3、校企联合举办培训机构。
企业利用自身的资金、设备优势及熟悉市场、熟悉企业业务的优势,学校利用自身的师资和场地条件,共同成立股份制性质的培训学院或培训公司,有实力的培训机构实行连锁化、集团化办学。
连锁办学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企业出资金和人员,利用分布于各地的大中专院校作为场地进行办学,各校学生是这类培训项目的主要学习对象,同时面向社会招生。
另一种是企业负责招生,学校负责师资,双方共同编写教材,共同组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