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年俗旧时年画回不去的年味儿

合集下载

八十年代的年画张张都是回忆

八十年代的年画张张都是回忆

八十年代的年画张张都是回忆
中国传统习俗,新年都要贴年画的。

年画一贴,家里就多了一份喜庆,多了一份热闹。

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贴年画的还不少。

这些80年代的年画,对于过来人来说,张张都是回忆。

丰年乐喜迎春
新春
军民同乐
林黑娘红娘子
鸡多蛋大
瑞雪丰年竹爆平安
祖国万岁
双鱼吉庆
龙腾神州
优生优育,茁壮成长。

计划生育是中国国策,计划生育宣传也进入了八十年代年画的画面。

幸福有余。

画中一个男童骑在一条金色的鲤鱼上,意味着年年有余,又是一份美好的祝愿。

八十年代,一个值得怀念的年代。

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的生活条件大为提高,住房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在新房子里,却难得看到一张年画。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都不怎么贴年画了。

弱弱的问一句,你家现在还贴年画不?
这里总会有您喜欢的老照片老图片,喜欢我发的图片,喜欢我发的文字,还请您关注一个!。

年俗与年画的故事

年俗与年画的故事

是 中国人对 人与 自然关系 的理解 ,如 果没有 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哪来 国富 民强 ,哪有 国泰 民安 。这是五
千年农业文 明的主题。
过年 时不 要什么 都加 “ 快 乐 ”,是要 “ 大 吉 ”,中国年 的前 半时期 是很严肃 的主 题 ,敬天祭 祖 ,之 后才辞 旧迎新 ,进 入喜庆 欢乐 。
然学习 “ 赤膊 ”喂蚊 子 , “ 卧冰 ”求鲤子 ,而是要 培养孩 子孝敬父 母 的观念 。这些就 是年画背后 的信仰
里 ,有 关道德情操 、人性高 尚的故事 。年画引导我们什么呢 ?天主宰着生死 ,地孕育着万物生长 ,人依赖
天地规律而 生存 ,所有一切都是天地和祖先所赐 ,所 以要学会感恩 ,感天谢地 ,敬拜祖先 ,天地人三方合
神 ,有井 台上供奉 的龙王 ,有牲 畜棚上供奉 的牛王 、马王 ,有祈福 的福禄 寿三星 ,有辟邪 的钟馗 ,有管理
生活 的灶王 ……对此我 是有敬 畏之 心的 。
在我 的童年里 ,各种 各样的年 画合 起来就是一本 百科全书 ,既有神 明、传说故事 ,又有 人间生活万花 筒 的色彩 。你想看大上 海吗 ?年 画里就有刻外 滩的景象 ,大洋 楼 、外 国人牵 着狗、老爷车 。就像现 在 的年
很 多年轻 人不 了解 这层含 义 ,所有节 日都在 “ 狂欢 ” ,这是一 种极度消 费的象征 。不是所有 的节 日 都是狂欢节 ,还有人世 间悲欢离合 的情感 以及趋 吉避 凶的愿 望 。也并非要让人回到忆苦思甜 的年 ,但是 , 社会要引导现代 的人把过 年、年画 以及其它 的元素逐渐联 系起来 ,适应它 ,再创新 、改造它 ,适应时代的
过年不仅仅是 “ 狂欢”
很多媒体采 访我 的时候常会 问,城 市里过春 节为什 么就这 么没有年味 呢 ?原 因很 多 ,其 中之 一就是 没有 丰富 的内涵 。只 有把年 的 内涵讲 清楚 了,我们才 能讨论 年画 。 “ 年 ”是什 么 ,是 “ 驱邪禳福 ”,喜 庆 、吉祥 、平 安、团圆、长寿、富贵 ……这些 都是年 的意蕴,是人 民对美好生活 的祝愿和期盼 ,而这建立 在敬拜天地 、敬拜祖 先的基础上 。中国的农业 文明是一个苦 难 民族写成的历史 ,每一年都有灾 ,每一年都

一组罕见年画,藏着我们5060后的童年!

一组罕见年画,藏着我们5060后的童年!

一组罕见年画,藏着我们5060后的童年!亲爱的朋友,马上过年了!今天送给你一组年画,里面藏着我们50 60后的回忆,实在是太美太罕见了,值得珍藏~看见了给别的群发一发,不知谁编的,太形象,太真实,我们这代人就是如此,入骨三分!五〇六〇哥,生在平民窝。

炒菜不见油,清汤一大锅。

喝水自己挑,吃菜园子割。

雨天泥泞路,刮风灰尘多。

学费三五元,不怕孩子多。

放学没人接,弟弟跟着哥。

排座分高矮,个大上后桌。

上课背语录,接着唱红歌。

同桌不说话,哪敢送秋波。

女生跳皮筯,男生扇烟盒。

铅笔二分钱,小刀锯条磨。

冬天要捡粪,休息刨厕所。

假期学习组,几天就散伙。

祭扫烈士墓,边走边唱歌。

作业自习写,时常还逃课。

书中藏糖纸,上课看小说。

雷锋好榜样,还得写心得。

草原小姐妹,事迹天天说。

没有下水道,泔水随处泼。

厕所要排队,蹲位没有隔。

春天杨絮飞,烦也没有辄。

夏天大地绿,到处好景色。

伙伴捉迷藏,洗澡有小河。

秋天山里红,蝴蝶蜻蜓多。

最爱榆树钱,吃着甜甜的。

严冬下大雪,北风如刀割。

铁丝滑冰板,自钉小冰车。

小时盼过年,从心往外乐。

青春己消逝,往事己成昨。

帅哥变老头,姑娘变成婆。

如今知天命,人生有几何。

珍惜趁现在,岁月任蹉跎。

生命虽无常,精彩过生活。

人生皆财富,想想都乐呵。

我一生的好朋友:马上就过年了,你给我听好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对自己健康负责,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不是你的,唯有身体才是自己的。

2019我要祝你健康幸福,—献给50.60.70后。

旧年画依然亲切,老时光记忆犹新

旧年画依然亲切,老时光记忆犹新

旧年画依然亲切,老时光记忆犹新文/逝者如斯夫年画是一种风俗文化的积淀。

与年字相依相伴,这画儿就多了一份特有的内涵。

年画(newyearpaintings)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

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年画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年画的文化,其实就是早岁年间里过年的文化。

那时,悬挂、张贴年画是辞旧迎新的分界线,是欢乐祥和的里程碑。

在华北乡村的文化旋涡里,年画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老年人注重年画,是因为它是驱邪助善、吉祥如意的使者;年轻人青睐年画,是因为它能把驿动的情感聚焦在无限的遐想中;而孩子们,早已蹦蹦跳跳地把买年画、贴年画的欢乐牵到了白雪红灯映衬的梦幻中。

在艰难的日子里,年画如一缕春风,轻轻地拂进寒冷的家门,让苦苦围坐在小方桌旁的家人们希冀无限。

祖父说,年画是年的标记,没有年画,年的味道儿就没了。

年前,年画到来时老榆树上的那个大喇叭就会忽然响起来:广大公社社员同志们,供销社来年画了,供销社来年画了。

瞬间,这声音就已从村东头刮到了村西头,从村南头飘落到了村北头,浓浓的年味已经扑面而来。

如果不买几张、贴几张年画真的不叫过年。

穷困一年就盼过年,纵然家里拮据难耐,年画却一定要买几张的。

买了、贴了,家才是家,年才是年,日子才好安稳过一年。

小年儿一过三件事:扫墙、糊棚、贴年画。

打好一碗浆糊儿,大人就急不可耐地找出几天前从供销社买回来的年画。

当几张新年画重新映入眼帘时,大人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年画主题鲜明令人心头震颤,色彩鲜艳让人眼花缭乱,样式齐全使人目不暇接。

夸张的也好,渲染的也罢,反正使每家每户都热气腾腾、喜气洋洋。

年在团圆中过,年画也把希冀点燃。

老屋中央的那盏煤油灯光线虽然暗,但是墙上那一张张年画还是显得格外鲜艳。

年画在历史上有过很多谓称,如纸画、花纸、卫抹子、年方等,先秦《礼记·丧服大记》中,有君释菜、扎门神的记载,唐代已见木板雕刻的作品,到了宋代,年画已基本成熟,并定为手工雕版、套色水印、辅以手绘的制作工艺技术。

非遗年画故事

非遗年画故事

非遗年画
嘿,咱今儿来聊聊非遗年画呀!
年画那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呢!一提到年画,就感觉特别有年味儿。

那花花绿绿的色彩,各种各样的图案,真的是太有意思啦!
你想想看,以前过年的时候,家里贴上几张漂亮的年画,一下子就有了喜庆的氛围。

那些年画上面有胖娃娃抱着大鱼的,寓意着年年有余;还有画着神仙的,感觉能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

年画的制作过程也很神奇呢!那些手艺人用他们的巧手,一笔一划地勾勒出精美的图案。

而且每一幅年画都好像有自己的故事,看着它们,就好像能穿越回过去,感受那个时候的生活。

我记得小时候去逛庙会,就特别喜欢看那些卖年画的摊位。

各种各样的年画摆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

我总是忍不住在那挑挑拣拣,想要找到最喜欢的那一张。

现在啊,虽然生活越来越现代化了,但是非遗年画可不能丢呀!这可是咱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

要是以后的孩子们都不知道年画是什么,那多可惜呀!
咱们得好好保护这些非遗年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喜欢它们。

可以多举办一些展览呀,让大家都能亲眼看看年画的魅力。

也可以让那些手艺人去学校里,给孩子们讲讲年画的故事,教教他们怎么制作年画。

我觉得呀,非遗年画就像是一个时光机器,能带着我们回到过去,感受那些美好的岁月。

而且它也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的骄傲。

所以呀,大家都要行动起来,一起保护非遗年画,让它一直传承下去。

不要让这么好的东西在我们这一代消失啦!
不管时代怎么变,非遗年画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它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我们情感的寄托。

让我们一起珍惜它,爱护它,让非遗年画永远绽放光彩!。

朱仙镇木版年画 追寻逝去的年味

朱仙镇木版年画 追寻逝去的年味

朱仙镇木版年画追寻逝去的年味驱车沿着开封市至尉氏县的省级公路南行30多分钟,便到了因木版年画而闻名遐迩的朱仙镇。

朱仙镇早在战国初期就已形成,因朱亥故里而得名。

朱亥原是卖肉的屠夫,因勇猛过人,武艺高超,被魏国公子信陵君看中,招为手下战将。

朱亥曾在退秦、救赵、存魏的战役中立下过汗马功劳,被封为朱仙,镇名由此而来。

宋朝时,朱仙镇已具相当规模,成为宋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城南的咽喉重镇。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大破金兵于此,取得朱仙镇大捷,使朱仙镇更是名声大振。

元代贾鲁河开通后,大运河航运货物可通过贾鲁河直接运抵朱仙镇,再由此转陆运至开封。

朱仙镇从此兴盛,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通商口岸。

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时期,商贸云集,生意兴隆。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朱仙镇面积有25平方公里,人口20余万人,民商4万余户,成为当时与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湖北武汉齐名的中国四大名镇之一。

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到了朱仙镇,首先要去的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社。

年画社建于1986年3月,是政府投资兴建的用于保护、宣传、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机构。

年画社位于镇中岳庙大街以北,西侧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飞庙,东侧是镇小学。

年画社的旧址是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一座关帝庙,成立年画社后新建了东西两排厢房。

年画社大门外有两座清朝乾隆年间建关帝庙时雕刻的石狮,精美绝伦,威武雄壮。

大门两侧院墙上画有两幅巨大的年画,取自于古时“铜锤换玉带”的故事。

年画社第一任社长姚敬堂老人今年70多岁,尽管人已退休,但他对木板年画研究的程度却一如既往。

姚老先生从8岁起,就跟着喜爱木板年画的哥哥姚宗堂学习木板年画,以后逐渐着了迷,没想到此后一生竟与木板年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正因为姚敬堂老人对木板年画倾注了毕生心血,谈起朱仙镇木版年画,老人如数家珍。

朱仙镇是与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江苏苏洲的桃花坞等齐名的我国四大著名的年画产地。

其中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更为悠久,是中国木板年画的鼻祖和发祥地。

怀旧:年画(70、80年代)

怀旧:年画(70、80年代)

怀旧:年画(70、80年代)阅读决定人生写作成就自我▲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年画(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国绘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

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

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

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

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1970年出版,江苏革命文艺学校供稿,家庭学习班。

1972年出版的,王信的作品,代代红。

1973年出版,名家童金贵作品,送新书。

1974年出版,沈大慈作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75年出版,单伯钦、陈文光合作绘制,主课。

1975年出版,李中文作品,演革命戏做革命人。

1975年出版,徐卫华作品,阳澄湖上。

1976年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周大正绘制,四新图一,二1976年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周大正绘制,四新图三,四1976年出版的,唐洪民、官厚生、林彦联袂画作,迎春。

1976年出版的,张金荣、于化鲤合作绘制,春风送暖。

1978年出版的,陈明画作,人欢鱼跃。

1978年出版,丁红章的作品,各族人民的心声。

70年代末好多单位都贴过这幅画。

1979年出版,解永军绘制,叶副主席夸咱又创新。

1979年出版,于安民、李昌银等合作绘制,姑姑当了工程师。

怀旧当年好年画,总有一幅是你心中挥不去的美好。

《新春》张群发作 1983《万船鱼虾万船歌》王新作 1985《万岁,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谌学诗作《万象更新,喜庆同乐》张瑞恒作 1984《为您服务》王善生作《微笑的时代》彭明作 1988《温暖》季乃仓作 1985《闻鸡起舞》白银录作《我爱仙鹤》樊运琪《我家买了大金牛》汪苗作 1984《我们爱学习》谭尚忍作 1980《我是光荣的少先队员》 1982《我为四化建设忙》马乐群、王伟成作 1980 《我为祖国争光荣》魏瀛洲作 1986《我也要为国争光》张万臣作 1983《喜丰收》林震,王百顺作 1980《喜临门》姜学哲作 1984《喜庆丰年》林美岚作 1983《喜庆富裕年》杨馥如作 1986《喜庆同乐》陈菊灿作 1983《喜庆丰收》马向院作《喜讯传万家》刘称奇作 1984《喜迎春》刘佩珩作 1984《先进生产者》周昭坎《鲜花献英雄》谌学诗作《向海洋》刘熹奇作 1981《向解放军叔叔敬礼》秦大虎作《象雷锋叔叔那样》于占德作 1984《小鸡出壳》庞卞作《小喇叭广播了》杨春生作《小小饲养员》韦献青作《小牙齿,白又白》刘云生作《新春佳节走娘家》何南作 1983 《新居》骆朝枢作《幸福成长》长恩作 1986《幸福的花朵》代陈宝万作《幸福年》李林祥、何南作 1983《幸福娃娃》傅鲁沛作 1984《幸福万代》志华作 1988《幸福有余》《幸福在今朝》刘熹奇作 1988 《绣福图》马乐群、王伟戌作 1986 《学雷锋做好事》徐寄萍作 1982 《雪中送菜》庞卡作 1982《艳丽多彩》辛克靖作 1980《羊城花市》曹子铎、梁皓作 1985《秧苗青青迎春早》庞卡作 1983 《阳光灿烂照万家》朱家安作 1980 《一代新苗》张起林作《一路春风喜盈归》高景波作 1987《迎新春》杨振洲作 1980《迎新春》陈华民作《影坛新秀》徐成智作 1981《友爱》沈家琳作 1982《友爱》李喜春作 1989《友谊之花》邹起奎作 1980《又得一百分分》李凤君作 1986 《鱼儿肥又大》刘崇林作 1984《鱼肥荷香》刘忠福作 1987《娱乐升平庆富贵》宗万华作 1989《鱼趣乐》刘昌吉作《渔童》柳忠福 1981《玉兰富贵》《月宫小客人》成砺志作 1984《月明花香》杨建明作 1987《月是故乡明》龚景充作《月夜琴声》王忠年作 1982《月月有餘》刘昌吉作 1984《扎花灯》宋仁梁作 1981《长大我也保卫祖国》陈宝万作 1986 《正月里》马焕民作 1984《祝寿图》王英作 1985《茁壮成长》刘熹奇作 1980《孜孜育新苗》王修涛作 1984《自豪的小海军》陈宝万作 1987《祖国的骄傲》冯杰作 1981《祖国万岁》刘士庸《祖国万岁》张路红作 1984《尊老爱幼福乐寿》 1988《冰上新花》成砺志作《春满凉山》李世海作《春色满园》徐启雄作 1980《繁华的上海南京路》章育青作 1989 《富富裕裕》刘熹奇作 1984《南极采访》史士明作 1985《普及科学,加快四化》周昭坎作《时刻准备着》陈宝万《四化花开庆有余》张万臣作《笑》陈烈作《辛勤结硕果》韩兴业《新年乐合家庆团圆》张瑞恒作 1984《幸福快乐》李晓春作 1985《幸福娃娃》张碧梧 1980《幸福一代》李伟华作 1983《摇摇乐》马秀珍作《一年更比一年好》单锡和作 1982《月月甜》孙顺正作 1983《鱼乐图》刘王斌作 1981《在希望的田野上》刘熹奇作 1984《专心学习》忻礼良作 1980《古代小英雄》(一)任率英作 1981《古代小英雄》(二)任率英作 1981《果香千里》(一)李洪基作 1985《果香千里》(二)李洪基作 1985《鸟语花香》王一鸣作 1981《青春赞—美化环境,尊师爱生》王荣奖作 1983《青春赞—助人为乐,保卫边疆》王荣奖作 1983《四子成才图》(一)张曦、旺文、王执平、张曦旺作 1983《四子成才图》(二)张曦、旺文、王执平、张曦旺作 1983《仙女屏》(一)赵笑言作 1984《仙女屏》(二)赵笑言作 1984《学习解放军》(一)成砺志作 1987《学习解放军》(二)成砺志作 1987《杨门女将》(一)辛国、彦平等作 1984《杨门女将》(二)辛国、彦平等作 1984《真假美猴王》辛宽良、王百顺作 1983《黄梅戏人物四条屏》《军民同乐》察宏坡作 1981《林黑娘红娘子》李先润作 1981《新春》徐慧玲作 1981推荐《汉语拼音》名师微课(共28课)低年级看图写话指导,共110课(附写作技巧和口诀)《汉语拼音》书写教学视频《儿童绘本故事》动画视频600集图南||等你,我站在秋的十字路口图南||三朝贵人恩宠来源:网络。

东北风情之年画

东北风情之年画

东北风情之年画年画是国人春节期间,用来装点生活环境的装饰画,年画一年一换新,年年洋溢着吉祥和喜气。

在早前艰难的岁月中,如春风般轻轻地吹进寒冷的家门,给人们带去了无限的温暖快乐和喜庆。

小时候春节挂贴年画在乡下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无限美好的意愿。

清晰记得小时候的年味最浓,虽然吃的粗茶淡饭,穿的粗衣粗布且样式简单,但是那种幸福感却溢于言表,也许那个时代的人容易满足吧,把幸福看的很简单,心里装上些吉庆的事,就会有满满的幸福感。

记得过了腊月后,供销社就开始售卖年画了,于是家家户户的墙上贴着各种年画,虽然那时不知到杨柳青的年画最具年位味,但是都贴得不亦乐乎,累并快乐着。

那个时代,家家户户在过年前都要用报纸糊墙。

大有除旧迎新,焕然一新的新感觉。

而年画更是家家户户必贴首选,年画也各不相同,有横幅也有竖幅的,可以根据各自墙的大小尺寸而定。

小时候小人书有成套的,比如四大名著,而年画也是如此,也有成套之分,我记得有“西游记”“吕布戏貂蝉”“追鱼”等、还有好多都是成套的年画。

那年刚过完小年,我去邻居张大娘家找老球子玩,而她家墙上刚糊完的报纸和年画还没干好,我看着着色彩鲜艳的猴哥顿时喜欢得不得了。

于是趁老球子穿衣服、找鞋的空,我把哥哥给我的铅笔刀偷偷掏出来,把老球子家年画上我最喜欢的西游记里孙悟空的轮廓,硬是割了下来,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的事赶紧揣进兜里。

老球子在准备好后要跟我出去玩,此时我想别把兜里的孙悟空弄坏了,于是说到:“今天太晚了,我得回家吃饭了,明天我再来找你玩吧。

”说完后我头也不回地跑了回去。

到家后我赶紧把兜里的孙悟空拿出来,尽管有的地方被浆糊黏在一起,但是在我细心抻拉下又平整地展现在我的面前。

晚饭时。

父亲沉着冷若冰霜的脸走进屋来,劈头盖脸就问我张大娘家年画的事。

当时我差点被吓得尿了裤子,其实父亲看似严厉,却从来不打我。

年画怀旧文案

年画怀旧文案

以下是一些年画怀旧的文案:
1. 每当看到那些充满年代感的年画,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温暖和纯真的时代。

2. 年画是儿时的记忆,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3. 一张年画,一段回忆,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画面,如今已成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4. 小时候,每逢过年,家里总要贴上几张喜庆的年画。

如今,那些年画已经成为了我们心中永远的记忆。

5. 年画里那熟悉的形象和场景,总是能勾起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6. 每一张年画都是一个故事,它们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和情感。

7. 年画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让我们了解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8. 贴上年画,就有了过年的味道。

那些年,我们一起贴过的年画,你还记得吗?
9. 年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

10. 无论时间如何流转,年画始终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年画的传承与发展作文

年画的传承与发展作文

年画的传承与发展作文
年画,这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一说起年画,那满满的都是回忆和
浓浓的年味儿。

小时候,一进腊月,集市上就摆满了花花绿绿的年画。

有抱着大鲤鱼的胖
娃娃,有威风凛凛的门神,还有各种神话故事里的人物,看得人眼花缭乱。


时候,家里的墙上要是不贴上几张年画,这年过得都没滋没味。

年画的历史那叫一个悠久,据说从古代就有了。

过去,年画可不仅仅是为
了好看,还有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寓意呢。

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画在
了年画上,希望新的一年能顺顺利利、红红火火。

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年画渐渐受到了冷落。

现在过年,大家更多地是在手
机上抢红包、看春晚,很少有人再去关注年画了。

那些精美的年画,好像被遗
忘在了角落里,怪可惜的。

好在还有一些人在努力传承和发展年画。

他们把传统的年画元素和现代的
创意结合起来,让年画变得更时尚、更有趣。

比如说,有的把年画印在了 T 恤上、包包上,让年画“走”出了家门;有的用电脑技术给年画加上了动态效果,让年画“活”了起来。

我觉得,要想让年画真正传承下去,还得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它、喜欢它。

学校可以开设年画课,教大家画年画;社区也可以组织年画展览,让大家感受
年画的魅力。

年画是咱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不能让它在咱们这代人手里失传了。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把年画传承下去,让这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年味越来越淡的例子

年味越来越淡的例子

年味越来越淡的例子
1. 春节传统习俗的式微:
- 很多人已经不再贴年画、挂灯笼装饰家居了,传统的年味渐渐淡去。

- 除夕夜守岁、祭祖等习俗也逐渐被忽视,年轻一代对这些习俗缺乏了解和兴趣。

2. 年夜饭菜式简化:
- 过去年夜饭会准备十多道丰富菜肴,现在很多家庭只做几道简单的菜,热闹的年夜饭氛围不再。

- 一些地方特色的年菜也逐渐被大家遗忘,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快捷的外卖食品。

3. 拜年习俗减弱:
- 从前大年初一要穿新衣服、挨家挨户拜年问好,现在很多人只是简单发条短信就算过年了。

- 年轻人对于拜年的意义理解不够,将其视为一种形式主义。

4. 春节娱乐方式改变:
- 过去人们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打牌聊天,现在越来越多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

- 街头的年味渐渐被商场里的促销活动所取代,缺乏了传统的热闹氛围。

5. 传统工艺品制作减少:
- 剪纸、舞狮、彩蛋等民间技艺越来越少有人精通和传承。

- 一些地方的年俗用品也逐渐被工业制品所代替,失去了手工制作的魅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的年俗文化正在逐渐被淡化和遗忘,年味越来越淡。

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春节不失其原有的意义和气氛。

怀念年画-专业文档

怀念年画-专业文档

怀念年画怀念年画怀念年画,那时的年画,多是一些戏曲故事,或是电影故事的连环画,以下的怀念年画美文,欢迎往下阅读:怀念年画【1】小时候,冬季的农村是枯黄的,冷清的,萧条的。

收起春夏秋三季的五彩衣裳,就只剩这一种色彩,这一种情调了。

年的脚步越来越近,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将为时不远。

那种对漫长冬季的厌倦,对多彩春天的期盼,也便催生了色彩斑斓的年画。

正是这一张张充满希冀,饱含激情的年画,开启了沉睡一冬呼唤多彩世界的心灵,让春天的气息提前在冬季预热,迎入了逐渐热闹起来的农村小院。

一入腊月,乡村的年集开了。

闲下来的农村人就陆续到县城购置年货。

当然买年画必不可少。

家里母亲忙着煮肉、做豆腐、蒸馒头,一天到晚没个轻闲。

自己年纪尚小,父母不让赶集。

父亲就成为过年必需品的采购者。

盼着父亲赶集回家,就成了我们这些小孩的一大乐趣。

早早地就迎在父亲回家的路上,等呀盼呀。

除了等父亲兜里的鞭炮、糖果以外,还有一项就是父亲手里那一卷年画了。

每当瞥见父亲手握年画回来的身影,就迫不及待地冲上前去,接过年画,一溜烟儿地跑回家去。

这一路上,脑子里没有了其他,都是对手中年画的无尽幻想。

是什么故事呢?是什么风景呢?幻想催快了脚步,不知不觉中已喘着粗气,趴在炕上,展开了年画。

那时的年画,多是一些戏曲故事,或是电影故事的连环画。

记忆中,应该是一个故事分为两张,纵排四列十六幅图画,每幅图下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

农村里电视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就是这一简单的构图、简单的故事,牵住了无数孩子的心。

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故事,还有一些舞台戏曲,都以年画这种独特的形式,传到了农村,传到了农村孩子的身边。

父亲喜欢戏曲,因此买的年画都以戏曲连环画居多。

精彩的画面、定格的招式、生动的注释,最能吸引眼球。

一口气读完,畅快,过瘾,这时就嫌父亲买得少。

家家都买年画,走家串户去看,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大年初一,说是去拜年,其实不如说是去欣赏年画。

大人们有大人们的谈资。

而孩子就高高地站在椅子上,一字一句地读着大厅墙上的一幅幅年画。

旧年画·追忆那些逝去的美好与纯真!

旧年画·追忆那些逝去的美好与纯真!

旧年画·追忆那些逝去的美好与纯真!
美篇你也能发这样的图文
马上下载
旧年画· 追忆那些逝去的美好与纯真!
2017-01-17 小禾阅读 7046
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每个人都急匆匆的往前赶路,也许会丢失一些传统的美好。

今天小禾为大家带来一组旧年画,
让时光慢下来,回望那个时代的美丽与纯净!
那时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单纯的笑容,幸福似乎很简单。

活力四射,美丽嫣然!
尊老爱幼,一派祥和。

那时的女孩子美得健康又自然。

恰同学少年,回不去的昨天。

童年的时光,在记忆中流淌!
过年时,街坊亲戚家串门,总要看看谁家墙上贴的年画好看。

爱科学,爱劳动,爱学习!那时的精神面貌也很赞!
看到这些温情动人的画面,不得不惊叹太美了!喜欢的话记得转发分享哦!
阅读 7046举报
免费制作你自己的图文故事。

年画:不仅仅是年的画阅读答案年画阅读答案

年画:不仅仅是年的画阅读答案年画阅读答案

年画:不仅仅是年的画阅读答案年画阅读答案年画:不仅仅是年的画阅读答案年画:不仅仅是年的画阅读答案《年画:不仅仅是年的画》文章阅读:旧时,每当春节来临,人们都会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堂房、门上、灶前以及神龛上,贴上焕然一新的年画,既用以营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又借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

然而,年画之于新年不仅是年味儿,更是沉甸甸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民间对年画中门神、灶神的崇拜信仰,最早可追溯至殷商。

最迟在汉代,门神、灶神已形成艺术雏形。

至隋唐,门神题材糅进了儒道释的文化色彩,且显露出世俗化的端倪。

唐末,具有年画内涵的绘画虽不乏佳作,但未能形成独立画种。

直至北宋,雕版印刷技术的广泛运用,奠定年画广泛传播的基础,木版年画得到发展,进而形成年俗。

元代,元曲对戏曲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反映男耕女织的“耕织图”等题材进一步发展。

明代,手工业的兴盛促进了年画作坊的繁荣。

随着时代变迁,由于人们对驱魔逐鬼的门神钟馗的信仰日渐淡化,盼望五谷丰收、百福临门、子孙昌盛的思想日益浓厚,寓意吉祥的年画题材得到发展。

清代,木版年画不但开始吸收、借鉴西洋版画技法,还与戏曲、文学、音乐等相互渗透,形成了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南北两大木版年画市场。

新中国成立后,大量歌颂新社会、新生活、新思想的题材画样涌现。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年画中的一朵奇葩。

它不但用色对比强烈,线条粗细反差大,还常常阴刻、阳刻交错,纯朴、厚实、健壮的艺术风格显露出中原文化特色。

人物造型上,朱仙镇木版年画往往“头大身小”,装饰效果浓厚;人物面部形象一般不打“红脸蛋”,看起来自然和谐。

动物造型艺术处理更自由,如老虎的形象,传统民间工艺常处理为“黄老虎”或“红老虎”,朱仙镇年画则创造性地处理成“紫老虎”,赢得了广泛赞誉。

但目前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遇到了瓶颈。

究其原因,一是从业劳动力不足,目前朱仙镇掌握雕版印刷技艺的艺人也越来越少,传统的矿、植物颜色磨制方法已鲜为人知,老字号多数都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年画大全,一次性看个够,找回儿时的记忆

年画大全,一次性看个够,找回儿时的记忆

年画大全,一次性看个够,找回儿时的记忆吉祥,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

而吉祥图案源于商州,始于秦汉,成熟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千年沿袭,久盛不衰。

侠客收集了一百余幅最具代表性的图案,你小时候家里过年会贴吗?一甲一名明清科举考试,分县试、会试、殿试三级。

殿试考取三等称三甲,一甲的前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

一甲一名即状元。

“甲”与“鸭”谐音,寓意科举高中一名。

民间图案常绘鸭子游弋水中,旁配芦苇或蟹钳芦苇,以寓中举。

民俗中对出远门的人赠鸭子或螃蟹,祝福前程远大。

一品清廉中国历代皇帝以下的文武百宫共分九级,称为九品,一品是最高一级。

清代一至九品的文官服饰为:鹤、锦鸡、孔雀、雁、白鹏、鹭鸶、鸳鸯、鹌鹑、练雀;武官服饰为:麒麟、狮、豹、虎、熊、彪、牛、马。

“莲”与“廉”同音,莲品圣洁,“一品清廉”寓意居官者清正廉明。

一路连科鹭即白鹭,又名鹭鸶。

“鹭”与“路”同音。

“莲”与“连”同音。

“芦”与“路”谐音,芦苇生长常常棵棵连成一片,以谐音“连科”取意。

旧时科举考试,称连续考中为“连科”鹭与荷花、芦苇组成的图称为“一路连科”。

寓意科举连续考中,仕途遂意,连续提升,一路顺风。

一路荣华芙蓉花,本名木芙蓉,略称芙蓉。

秋天开白色或淡红色花。

“蓉”与“荣”同音,“花”与“华”古通用。

鹭即白鹭,羽毛洁白,头顶长有白羽。

“鹭”与“路”同音。

白鹭与芙蓉花组成的吉祥图案,寓意在人生的通路上将交好运,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一琴一鹤琴即古琴,拨弦乐器,声音优雅,文人所好。

鹤多指丹顶鹤,亦称仙鹤。

宋人赵抃为政清廉,入蜀为官时,单人匹马只以一琴一鹤相随,皇帝知晓大为赞赏。

后人常以“一琴一鹤”来称颂为官者的清正廉洁,公正不阿。

也可以用来称颂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

二龙戏珠龙是古代传说的动物,是华夏图腾文化的产物,远古的.三皇五帝均以龙为图腾。

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皇帝自称真龙天子,龙在中国被尊为至高无尚的神。

珠即珍珠、夜明珠,龙珠可避水火,为龙所吐。

收藏吧!一百多张怀旧年代宣传画年画,现在都看不到了

收藏吧!一百多张怀旧年代宣传画年画,现在都看不到了

收藏吧!一百多张怀旧年代宣传画年画,现在都看不到了怀旧年代宣传画,满满的回忆,小时候经常看到这些画片喜庆。

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很有年代感,喜欢收藏的现在都40了。

小时候,每逢春节快到的时候,都会买几张年画贴到墙上,顿时家里就有了过年的气氛,喜庆,祥和,现在的年跟平常日子一样,少了儿时那种期盼跟快乐!年画反映一个时代的思想主导特征。

七十年代年画以革命样板戏剧照为主,八十年代时兴谈情说爱类剧照,意示思想开始解放了。

最喜欢这张图,还记得小时候天天盯着墙上的画看那些瓜果流口水。

80后,之前能感觉有回忆,再往后的孩子们估计不能体会到,看着这些画,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小时候在家一个人在床上躺着看着墙上贴的油画盯着盯着就会害怕。

过年买回来的画是崭新的,房间里都有贴画的地方,辞旧迎新贺新春。

一张张老年画唤起童年的记忆,老房子、老街坊,老供销社一临近春节挂满迎春的年画,广大的农村社员几乎每家都会买上一些装扮一下屋里,展示对今后美好生活的憧憬。

那个时代,即便家里不宽裕,但每到过年,都会买几张年画,张贴在屋里。

年味十足,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小时候过年家家都有贴年画,好多神话故事和当代人物。

唤回了远去的记忆,难忘的历程,美好的年代。

满满的年代感,带回了小时候!真的喜欢那个年代,满满的童年回忆,一切都是那么朝气蓬勃。

还有是戏剧整个剧情小画面我家也有贴过比如西厢记和红楼梦、红娘等我们家在70一80年代过年经常贴年画现在看都看不到了好怀念。

小时候见过。

奶奶家大堂上贴着,当时觉得五颜六色的真好看。

儿时记忆,供销社里琳琅满目的年画,浓浓的年的味道。

只记得白娘子与许仙画,最为经典!这白娘子比戏里的白娘子年轻秀气多了,戏里的白娘子是个中年妇女。

当时谁家年轻人结婚时,家中都贴有某某敬送的此画。

记得在在我家墙上好多年,看着环佩叮当令人心驰神往,小孩子的我一看就能看好长时间,聊以打发时间。

看了以后感动的想哭!家里还真都贴过!!那时候春节买张年画贴在房间里,满满的年味!给平淡清苦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新鲜!回忆过去当年我家就有这一张,印象非常、深刻,因为我觉得画里的人物太美了,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盯着她看上半小时!每年农历腊月23,帮着父母打扫完家里,催着妈妈迫不及待、兴兴致勃勃的去'镇上'买年画,我家那时候有,想起小时候一到过年和父亲上镇上买年画打年货的情景。

新年话年画感受弥足珍贵的浓浓年味

新年话年画感受弥足珍贵的浓浓年味

新年话年画:感受弥足珍贵的浓浓年味作者:陆克勤梓荃来源:《收藏界》2011年第02期老年画新风情随着新年的到来,各类色彩丰富、风格各异的年画开始势不可挡地走进收藏市场,来到我们的眼前。

年画在我国历史悠久,它是民间迎新春、祈丰年的一种民俗艺术品。

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

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

”年画由此定名。

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

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中国著名的四大“年画之乡”是: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这些地方所生产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喜爱。

此外,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

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艳、气氛热烈愉快,题材广泛,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为题材,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

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

清代中期,尤见盛行。

建国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丰富多彩,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收藏年画正当时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火爆,带动了多种门类的收藏品,年画就是其中的一类。

广州嘉德拍卖行曾专门推出过“年画专场”拍卖会,其中一对《尉迟恭沥粉金门神》和《秦琼沥粉金门神》天津清初木版年画共拍出了9.02万元高价,开创了我国年画拍卖纪录。

而在2010年的各地艺术品拍卖中,也均有年画拍出不菲的价格。

其实年画收藏的兴起,并非偶然,早在三十年前,海外对中国年画的收藏已经先行一步。

过大年!那些充满童年回忆的春节民俗画

过大年!那些充满童年回忆的春节民俗画

过大年!那些充满童年回忆的春节民俗画“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当想起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时,也就意味着春节就要到了。

2023年的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值得高兴的是今年春节有些地方可以燃放烟花爆竹,真是让人羡慕不已!回忆中童年时代的春节总是在热热闹闹的爆竹声中度过,无论大人小孩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氛围中,各地都是一副红红火火的景象。

但不记得从何时起,春节越来越没有存在感。

仿佛是普通假期:吃几顿饭,搓几天麻将,打几天游戏……也就上班上学去了。

今天给大家分享何大齐先生的画作,带大家回忆儿时的春节。

款识: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爷要升天。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款识:腊月廿三糖瓜粘,灶王爷龛送上天。

糖瓜粘住灶王嘴,有口难开保安康。

款识:腊月廿四除灰尘,笤帚掸子齐上阵。

室内屋外一扫净,身心健康度新春。

款识:腊月廿五磨豆腐,豆腐谐音是都福。

玉皇下界察民情,家家迎神衣食足。

款识:腊月除旧迎新春,剃头挑子最辛勤。

容貌光鲜辞旧岁,来年诸事皆顺心。

款识:鸡鸭鱼肉与猪头,集市采购情意稠。

阖家团聚除夕夜,一年辛苦尽慰酬。

款识:爆竹声声迎新年,家家户户贴春联。

喜庆富贵书不尽,对联摊上写吉言。

款识:巧手剪成百物生,大红宣纸帖窗棂。

十二生肖配蝙蝠,喜鹊登梅家业兴。

款识:年画要买杨柳青,吉祥图案喜鹊鸣。

市场红火人攒动,装点居室祈康宁。

款识:除夕之夜烛光明,竹骨扎成外披红。

孩子提灯迎新春,日子越过越火红。

款识:松木枝来芝麻秸,除夕黄昏撒台阶。

任人踩碎咯吱响,平安岁岁过春节。

款识:爆竹烟花设摊棚,节日气氛乐升平。

除夕夜半燃鞭炮,火光灿烂照苍穹。

款识:贫家小儿来叩门,除夕之夜送财神。

吉祥如意迎富贵,盼望新年捧金盆。

款识:除夕之夜贴门神,红灯挂钱喜临门。

对联寄托祈福意,装点佳节号长春。

款识:除夕之夜供桌前,慎终追远敬祖先。

香烟缭绕献祭品,后辈子嗣跪拜年。

款识:阖家团圆在除夕,鸡鸭鱼肉摆上席。

饺子出锅腾热气,火树银花冲天起。

款识:大年初一换新衣,吉祥红色最相宜。

年味满满的风俗画,快看看哪一张你最熟悉!

年味满满的风俗画,快看看哪一张你最熟悉!

年味满满的风俗画,快看看哪一张你最熟悉!
燃爆竹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

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

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请紫姑神
元宵之夜请紫姑,保佑吉祥赐安福。

终归女儿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无。

挂钟馗
终南进士舞龙泉,端午时节壁上悬。

仗君辟邪歼群丑,免得鬼魅扰人间。

卖春联
塾中先生不甘贫,书写春联卖斯文。

当众挥毫显身手,自夸笔力胜右军。

跳灶王
年关催人诸事忙,乞儿结伴扮灶王,
敲竹歌噪门前舞,赏钱好言禀玉皇。

贴门神
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传到草民小茅舍,也请将军佑吉祥。

压岁钱
钟打五更又一年,儿孙长高开笑颜。

分食枣糕与橘荔,更喜遍赐压岁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年俗旧时年画回不去的年味儿
哪吒闹海(李慕白)
文成公主(李慕白)
剑舞(李慕白)
盗仙草(杨俊生)
嫦娥奔月(金梅生)
待月西厢下(金梅生)
梁山伯与祝英台(金梅生)
三岔口(金梅生)
蝶舞(华西岳)
白娘子与许仙新婚之夜(周柏生)
刘海砍樵(汤时芳)
屈原(孙志殷)
伯乐相马(何逸梅)
西施(金肇芳)
李香君(谢慕连)
苏武牧羊(陆泽之)
三英战吕布(吴少云)
水浒一百零八将(杨俊生)
.三打祝家庄
水浸金山寺(吴少云)
牛郎织女笑开颜(吴少云)
洛神(谢之光)
松鹤长春(何逸梅)
和合(谢之光)
朵朵葵花向太阳(沈家琳)
工艺美术屏(何逸梅)
四季花鸟屏(何逸梅)
老革命根据地风景图(孟慕颐)
泥人会(杨馥如)
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忻礼良)
福(杨馥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