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县旅游资源调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阳民俗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12资环三班

夏贺冰

3120503325

摘要:淮阳太昊陵庙会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以前,是豫东乃至中原地区规模较大的庙会之一。近几年,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都会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来庙会进香朝拜或是旅游观光,以庙会为表现形式的传统民俗文化旅游正在兴起,它丰富了现代城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

关键词:太昊陵庙会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一、太昊陵庙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太吴陵庙会,当地人又俗称“人祖庙会”、“二月会”。相传,6000多年前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吴伏羲氏曾定都宛丘(即今淮阳地区),在以淮阳地区为中心的黄淮平原上,开启了华夏民族的文明起源。伏羲氏教会大家打猎捕鱼,饲养牲畜,加热食物,进而创立婚姻制度,结束原始时代生活方式。后人为了追念他的功德,在太吴伏羲氏的长眠之地淮阳建有陵庙,且于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都在太吴陵举办“朝祖进香”庙会,其声势之大、会期之长,为中原地区庙会所独有。每次逢会,整个太吴陵区到处都是人山人海。到了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徐世昌等,也都曾亲制匾额,以示奉祀。

如今的太吴陵庙会,会期与以往相同,但规模却更加宏大,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朝祖盛会。朝圣者已遍及全国以致世界各地,在庙会期间,每天人流量都会多达达20多万人。庙会除举办盛大的祭祖大典外,还在太吴陵午朝门前面积达约为六万平方米的广场上搭建临时的商铺,所经营类别主要是日常祀神用品和生产生活用品,以及民间工艺品等,另外还有各种极具当地特色的风味小吃,供游客自由选择。庙会上的娱乐方式除担“担经挑”等传统的祭祀活动外,还有唱大戏、跑旱船、舞狮子、扭秧歌、走高跷等传统民间艺术。

二、太昊陵庙会的意义

“借端演戏,男妇趋走若猛,原非淳俗,乃穷乡僻壤人民,资生不给,独喜看戏。好事者为首敛财,从中射利,而穷民偏安心忍受,乐此不疲。”这是清代一位县令评论当地庙会活动所说的一番话,从中我们看出庙会活动对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另外庙会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商贸。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资需要整逐渐得到满足,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从未没有停止过。而传统的民俗文化是正是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

三、淮阳太昊陵庙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内容

1.太昊陵朝祖庙会文化产业

⑴“活化石”泥泥狗、布狗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⑵淮阳众多的博物馆资源。

⑶延伸太昊陵朝祖会,依托女娲岛,举办相亲庙会,发展女性文化产品。利用龙湖优美自然生态,策划水上实景演出,发展文艺演出业。

2.中华姓氏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淮阳“中华姓氏源,陈姓祖庭地”的优势。

3.淮阳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民间演艺、民间工艺、民俗服饰等民俗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首先要照顾到广大民众的需要,然后才是旅游者的需要,不能本末倒置。庙会之所以会形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首先在于这个民间系统对当地民众的吸引力,正是由于广大民众的广泛参与,才形成了伏羲陵庙会今天的规模、声势和吸引力。所以民众的参与是庙会进行旅游开发的前提,也就是说由于民众的广泛参与才形成了庙会这种旅游资源。

其次,旅游部门要注意加强对淮阳太昊陵庙会特有的民俗旅游资源的宣传,让五湖四海的游客可以真正的通过这些民俗旅游资源了解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

再者,开发过程中要处理好传统与时尚的问题,传统旅游资源可以融入一些现代元素,但要掌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最后,旅游商品是拉动旅游经济的重要环节,政府部门在开发过程中要加强对旅游商品质量的监控。

四、淮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劣势分析

1.观赏性差,缺乏资源整合

中原民俗旅游资源以无形为主,在开发过程中并未体现出真正的民俗内涵,多是一些外在的表面现象,观赏性不强。中原地区的民俗目前处于分散、独立的状态,在发展中未打破

地域限制,没有与相关地区共同构建起多层次、逐级推进的民俗文化旅游圈,未实现在市场产品、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与分工合作,因此造成了资源重复开发现象;同时,一些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未进行合理系统的规划、分类、收集和挖掘,整合效益差,使得中原民俗文化旅游业发展缓慢,缺乏活力。

2.缺乏民俗精品,挖掘深度不够

上自三皇五帝,下至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此句说明河南民俗文化内容的博大精深、内容广泛。古意盎然的淮阳太吴陵庙会、浚县正月庙会等在全国都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但这些除了在当地造成“举城若狂”的效应外,真正迈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仅有清明上河园、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三月三黄帝故里祭祖大典等几个廖廖可数的民俗产品。精品意识不浓、效益低下,挖掘深度和力度不够,导致更多珍贵的民俗文化未被发掘整理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品,淮阳民俗旅游亦是如此。

3.产品雷同,缺乏体验性

目前境外游客到河南旅游观光时,除了到常见的郑、汴、洛沿黄一线观光外,很少参

与庙会、社火这类民俗旅游项目,包装粗糙、内容简单、产品雷同、缺乏参与性等“软肋”制约了河南民俗旅游业发展;大同小异的秧歌、高跷、捏面人等表演形式缺乏创新意识;而一些民俗文化如笑伞、马皮舞、新密吹歌等真正代表河南民俗产品精华的内容却未被开发利用,而且难得一见,更不用提形成专业表演团队了。

同时,大多数已经开发的民俗产品呈单一观光型特征,游客无法参与其中,也制约了其长足发展。

五、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机会分析

1.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民俗旅游

近年来,河南省委提出要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目标,因此在发展民俗文化上,政府相关部门已认识到,要把它作为重要的产业链来开发。加强旅游资源整合,打破地区之间的旅游壁垒、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加大对民俗风情游的扶植力度,使古代优秀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发挥更大的作用。

2.民俗旅游需求旺盛

当前民俗、民间文化正成力一种新的旅游热潮,因为传统文化理念被消解,出现了文化的“空位”。随着西方的麦当劳、肯德基、好莱坞等文化元素的进入,

中国大小城市“钢筋森林”的崛起,当代国人觉得自己突然陷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之中。在西方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兴奋平息之后,失落感、怀旧感随之而来,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到传统民俗中去寻找自己情感的寄托,于熟悉的民间文化中寻求精神的栖息地。各种民俗村落、边地文化旅游、民间文化节日、传统庆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成为旅游构成的新要素。这一方面促进了旅游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紧密结合,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开发与传承;另一方面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拉动了旅游经济的增长。在这种大背景下,国民对民俗旅游的需求旺盛。

3.民俗文化保护力度加大

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基础,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保护、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就是在固守我们民族的根脉。对中原民俗文化来说,发展的最好方式就是传承和保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说过,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半在河南。河南政府和有关民间组织已意识到民俗、民间文化,民间文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性:2003年我国启动为期10年的民间文化遗严抢救工程,河南则被列为首批实施省份之一,这对于河南是一次难得的机遇;2005年11月河南举办了首个世界遗产保护日,在这一天所有文化景点向公众免费开放;省政府及有关民间组织向民众多次普及抢救、保护、开发民俗文化等理念。

淮阳民俗旅游开发策划

一、淮阳民俗旅游发展思路

⑴以伏羲文化为核心,实施“旅游立县”发展战略, 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放在全县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