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季《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指导
公共政策导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导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第一单元1.所谓公共政策:实际是指政府的行为,即政府选择做的事情。
2.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1)从科学角度而言,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社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了解社会与经济,政府与环境,问题与回应,政治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从专业角度而言,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和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从政治角度而言,它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与政治观念的形成,从而完善政策制定过程,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3.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和服务。
4.私人物品:是指那些通过市场选择而被个人消费的物品,而且只有那些为之付费的人才有权利对其进行支配。
5 .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
他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
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5.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遵循四项标准: 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6.公共权力: 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
7.划分公共秩序与私人权利的基本原则:正当性,即公共秩序的需要与私人利益相比较是否对公共利益更为有利。
必要性,少侵犯或不侵犯个人利益,提高公共政策效率。
合法性,保护公共秩序的措施要能够接受司法审查。
合理性,个人利益损失应该得到合理补偿。
8.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秉持理性,但也不能缺少伦理的考量。
9.安乐死:(1)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使用药物让病人没有痛苦的死去。
(2)含义,一是安乐的不痛苦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手术)。
10.克隆技术:是一门进行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生物技术(clone)第二单元1.三权分立制度:是指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三个机关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
2.三权分立体制下公共政策的制定形式:(1)国会立法:是公共政策最基本的形式。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各章重点问题部分
各章重点问题提示第一章导论一、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1、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3、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4、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5、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二、对全社会的利益作权威性分配1、对戴维·伊斯顿定义的分析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这一界定突出了三个思想,即:制定公共政策是为了价值分配;分配的范围是全社会;分配的影响力是权威性的。
我们认为,为免于对“价值”一词有宽泛的基本掌握,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
具体地说,政府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
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实行权威性的利益分配。
这也是我们前面主张的,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的理由。
2、利益分配的动态性与戴维·伊斯顿的定义不同的另一点是,我们认为公共政策的功能绝不仅限于分配上。
政府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分配的基础是政府选择利益和综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落实利益。
从社会公共利益中,由利益选择到利益综合,由利益分配到利益落实,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公共政策概论重点
公共政策概论一、导论: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分析一、政策1.政策的概念政策是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
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陈振明2.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的本质是政府有效地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
——陈庆云3.政策的特征(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2)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3)利益分配的动态性(选择、整合、分配、落实)(4)增进社会利益4.政策的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象征功能二、公共政策分析1.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学)的定义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公共政策学是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
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2.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式a.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政策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政策内容与政策过程的研究规范性分析、描述性分析政策内容的规范性分析政策内容的描述性分析政策过程的规范性分析政策过程的描述性分析b.沃尔夫的分析模式收集分析数据资料——建立分析变量间的关系——建立分析模型——提供多种供选择的项目和政策——评价项目与政策——执行中的跟踪决策c.邓恩的分析模式政策分析的方法:经验、价值与规范政策分析的内容:①构建问题②描述与现行政策问题相关的已有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过程与实际结果③预测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相关政策能够产生何种结果④评价已有和将产生的政策价值⑤提供将要实施的政策会产生哪些有价值的信息政策分析的三种形式:预测分析、回溯分析和综合集成分析综合分析模式d. 综合分析模式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估与终结(1和4活动下形成政策持续、政策修正、政策终止2、公共政策学产生的标志1951 年斯坦福学术会议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与丹尼尔·勒纳《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与方法上的发展》3、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理论上的发展:政策制定理论日益完善政策价值观的研究日益深化比较公共政策的发展实践上的发展:学科化、组织化、产业化第二章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一、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2.社会问题的价值标准社会福利、效率、公平3.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社区(非正式部门)政府市场第三部门(正式部门)二、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1.四种途径的优势与缺陷(看下图<( ̄3 ̄)> )2.市场失灵实际市场运行情况违反理想模型假设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需要通过政府的配置职能来解决:垄断、公共物品、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收入和福利分配不公平或不公正3.政府失灵(政府失败)(1)公共选择中的投票循环问题投票 (孔多塞)悖论——在只存在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是有效的;而当面对三个或更多个的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便会显得不那么有效,通常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
春季行政管理公共政策概论期未复习资料
以反作用于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公共政策创新、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政策的扶植、知识经济的发展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
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1、人本观念;2、公平优位观念;3、科学民主观念;4、创新超前观念。
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网络化决策体制、多者博弈决策体制、民主参与决策体制。
为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需要调整的公共政策包括产业政策、教育政策、政策政策、金融政策。
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呈现出的新特点有信息化、民主化、高效化、科学化。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有: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确定公共政策案例的立足点。
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有公共性、管理性。
根据公共政策案例记录的过程可以把公共政策案例分为完全公共政策案例、实时公共政策案例、未来公共政策案例。
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公共问题。
公共问题的本质:公共问题的第一个本质特征在于其影响的广泛性;第二个本质特征在于其不可分性。
进一步认识公共问题的“公共性”特征,进一步引申开来,可理解为:1、公共性超越了私域范畴,存在于公域之中;2、公共性并不完全等同于共同性,因为公共性往往受到时空界限和人员数量规模的限制;3、公共性直接表现为“社会共享性”。
认识公共问题的两个维度:公共问题的纵向层次维度、公共问题的横向性质维度。
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公共决策面临的现实挑战有:1、公共政策的程序化与非常规决策之间的矛盾;2、公共政策体系的相对封闭性与系统开放性的矛盾;3、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统方法论之间的矛盾。
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
公共文化的内容包括:1、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认识;2、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3、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属于公共问题的横向性质维度内容的是:管制性公共问题、服务性公共问题。
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未来基本走向的说法有:1、公共政策应该是问题取向的;2、公共政策应当是讲究公平的;3、公共政策应当追求民主化;4、公共政策应当实践科学化。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文本)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文本)题型举例题型列举1-2道样题,以及相应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选出正确答案)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核同学们的知识面,对概念的识记、理解程度。
1.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B.企业C.个人D.社会组织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每题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少选都不得分)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B.综合C.分配D.落实答案:ABCD(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公共政策答案: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公共政策的内涵。
答案: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分)这里需要强调四点:(1)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2分)(2)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2分)(3)公共政策是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行为规范;(2分)(4)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为自身管理制定准则。
(2分)(五)论述题(共25分)试论述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互动关系。
答案: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政策环境是政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决定和制约着政策的特性和功能,居主导地位。
换句话说,公共政策环境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
反之,公共政策对政策环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作用,它在适应政策环境的前提下,又可以能动地利用和改造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概论
各章重点问题提示第一章导论一、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1、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3、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4、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5、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二、对全社会的利益作权威性分配1、对戴维·伊斯顿定义的分析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这一界定突出了三个思想,即:制定公共政策是为了价值分配;分配的范围是全社会;分配的影响力是权威性的。
我们认为,为避免对“价值”一词过于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
具体地说,政府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
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实行权威性的利益分配。
这也是我们前面主张的,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的理由。
2、利益分配的动态性与戴维·伊斯顿的定义不同的另一点是,我们认为公共政策的功能绝不仅限于分配上。
政府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分配的基础是政府选择利益和综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落实利益。
从社会公共利益中,由利益选择到利益综合,由利益分配到利益落实,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完整word版)16春中央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2016春中央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第一部分章节练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的分配。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的集中反映。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二、多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
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
4.政策的导向是的导向。
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
三、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的功能是指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3.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既是“多数人”的公共性,同时又是“少数人”的公共性。
一方面它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数;另一方面它也应当尽可能地保护少数。
在对强势群体特别是少数人组成的强势群体加以限制的同时,也应该对具有正当的利益要求的弱势群体加以保护。
4.利益选择是指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
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源于政治统治的目的。
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来说明利益研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阶级性。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
政府是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的核心工具。
政府的政策要符合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现行政治统治的需要,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整体性。
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
整体性不仅表现在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
【2024版】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提要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提要第一章导论一、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二、政府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分配的基础是政府选择利益和综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落实利益。
1.利益选择2.利益综合3.利益分配4.利益落实三、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一)整体性;(二)超前性;(三)层次性;(四)多样性;(五)合法性。
四、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一)导向功能;(二)调控功能;(三)分配功能。
五、公共政策分析要素:(一)政策问题;(二)政策目标;(三)政策方案;(四)政策模型;(五)政策资源;(六)政策评价标准;(七)政策效果;(八)政策环境;(九)政策信息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能力一、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因为公共管理的目标是有效地维护与增进并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所以,公共政策主体应该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二、核心主体:(一)立法机关;(二)行政机关;(三)司法机关;(四)(执)政党。
三、准公共政策主体:政府主体以外的公共政策主体统称为准公共政策主体,即“社会中那些为追求公共利益与服务的非政府公共组织”,也可称之为第三部门,如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等社会组织和社会主体。
准政策主体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仅处于从属性和辅助性的地位。
四、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公众(公民或选民)是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没有明确的组织,力量也比较分散,但却是一种最广泛的非官方政策主体。
公众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影响或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五、政策主体能力的含义与内容政策主体能力是各政策主体的能力与整个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的综合体。
从整体上来说,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主要包括:(一)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二)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三)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四)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五)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综合能力。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doc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一、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木课程的考核对象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
考核教材使用陈庆云主编、屮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政策概论》。
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公共政策概论》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木技能等的了解与掌握程度,考核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具体的考核要求「'了解”要求学生对所给的问题有全面和一般的认识;“理解”指在“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给定的问题有完整的理解;“掌握” 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给定的问题能够准确记忆,并针对考题做到灵活运用。
《公共政策概论》的期末考试采取闭卷方式。
试卷均采用百分制。
卷而成绩按80%的比例折算计入课程总成绩。
试题类型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含案例分析),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10%、10%、28%和32%左右。
二、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导论考核知识点1・屮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2.利益分配的动态性3.公共政策的本质理解4.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主要功能5.公共政策分析要素6.公共政策研究产生的历史背景7.政策科学的诞生与发展8.后工业社会的政策分析考核要求了解: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公共政策研究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木特征、主要功能;政策科学的诞生与发展常握:利益分配的动态性;公共政策分析要索;后工业社会的政策分析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考核知识点1.公共政策核心主体2.准公共政策主体3.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4.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的涵义和内容5.捉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和途径考核要求理解: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常握: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的涵义与内容;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和途径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考核知识点1.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2.公共政策系统的内部关系3.决策权力的内容4.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5.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6.公共决策体制的特征7.政府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8.执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9.其它社会组织对公共决策的影响考核要求理解: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内部关系;决策权力;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类型、特征掌握:政府、执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其它社会组织对公共决策的影响第四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决策考核知识点1.确定公共决策问题2.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3.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4.方案设计者的主观条件与创造性思维的作用5.决策方案设计的程序6.决策方案的具体内容7.决策方案的评估8.选择决策方案应遵循的原则9.决策方案选择的方法10.决策方案选择屮共识的形成11.决策方案的合法化12.提出调整方案13.选择调整方案考核要求了解:决策方案设计的程序;决策方案选择的方法;决策方案选择屮共识的形成理解:确定公共决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方案设计者的主观条件:与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决策方案的具体内容;决策方案的评估;决策方案的合法化;提出和选择调整方案常握: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选择决策方案应遵循的原则第五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执行考核知识点1.政策执行的理论2 •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模型3.政策执行组织及其成员4.政策对象5.政策环境6.联合行动的复杂性7 •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资源考核要求理解:政策执行的理论;联合行动的复杂性;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资源掌握: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模型;政策执行组织及英成员;政策对彖;政策环境第六章公共政策评价考核知识点1.公共政策评价的内涵及作用2.公共政策评价的产生与发展3.公共政策评价的类型4.公共政策效果评价5.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6.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木程序7.公共政策评价方法8.我国公共政策评价所面临的障碍9.我国公共政策评价口前存在的问题10.推进中国公共政策评价的途径考核要求理解:公共政策评价的产生与发展;公共政策评价的类型;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基本程序和方法常握:公共政策评价的内涵及作用;公共政策效果评价;我国公共政策评价所面临的障碍;我国公共政策评价目询存在的问题;推进中国公共政策评价的途径第七章公共政策的思维方法考核知识点1・“公共决策思维”和“公共决策思维方法”2.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3.一般思维类型4.公共决策思维类型5.头脑风暴法6 •德尔菲法7.类比法、隐喻法与群体生态法8.巴拉姆驴了思维法9.理想方案思维法10.简单矩阵思维法考核要求理解:“公共决策思维”和“公共决策思维方法”;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 一般思维类型;公共决策思维类型;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类比法;隐喻法与群体生态法;巴拉姆驴子思维法;理想方案思维法;简单矩阵思维法第八章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考核知识点1 •系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系统的概念3.系统方法及其特点4.系统分析及其产生背景5.公共决策系统6.系统分析与公共政策7.系统分析学派和结构功能分析学派8.系统分析的基本要求9 •系统分析流程10.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11.决策支持系统12.系统分析应注意的问题考核要求了解:系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系统分析及其产生背景;系统分析流程理解:系统的概念;系统方法及其特点;公共决策系统;系统分析与公共政策;系统分析学派和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系统分析的基本耍求;系统分析的主耍作业;决策支持系统掌握:系统分析应注意的问题第九章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考核知识点1.知识经济的概念与由來2.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3.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理念的影响4.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体制的影响5.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影响6.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方法和技术的影响7.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内容的影响8.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9.知识经济吋代公共政策的新特点考核要求了解:知识经济的概念与由來理解: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理念、体制、过程、方法和技术、内容、执行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点常握: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理念的影响;公共政策对发展知识经济的影响第十章公共政策案例及其分析考核知识点1.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和类型2.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涵义及意义3.公共政策案例学在屮国的发展4.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角度和立足点5.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框架6.实例分析:燃油税,如何走出消极等待的政策困境考核要求理解: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和类型;公共政策案例学在屮国的发展;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角度和立足点;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框架;实例分析「燃油税,如何走出消极等待的政策困境掌握: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涵义及意义第十一章公共政策的理念转型及其挑战考核知识点1.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公共政策2.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公共问题3.公共利益与公共政策4.公共文化与公共政策理念的转型5.公共决策面临的现实挑战6.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走向考核要求理解:公共问题是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木走向学握:公共利益与公共政策;公共文化与公共政策理念的转型;公共政策所血临的现实挑战。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整合)
单选题1.(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2.(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3.(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4.(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5.(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6.(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7.“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德瑞)8.“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早提出的。
9.《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欧文·E休斯)10.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11.成本效益分析以(货币价值)为测量标准。
12.从系统论角度看,(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13.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公共责任)。
14.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15.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16.福利经济学之父是(庇古)。
17.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
18.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政策方案规划)。
19.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20.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21.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春中央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春中央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第一部分章节练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利益)。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权威性)的分配。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二、多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选择B.综合C分配D.落实)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A.利益选择B.利益整合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
4.政策的导向是(B.观念D.行为)的导向。
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B.直接引导C.间接引导)。
三、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经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的功能是指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3.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既是“多数人”的公共性,同时又是“少数人”的公共性。
一方面它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数;另一方面它也应当尽可能地保护少数。
在对强势群体特别是由少数人组成的强势群体加以限制的同时,也应该对具有正当的利益要求的弱势群体加以保护。
4.利益选择是指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
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源于政治统治的目的。
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她们的利益需要。
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来说明利益研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l)“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她们的利益有关。
【学长分享】2016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谢明《公共政策概论》重点总结
【名师复习提点】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复习要做到:第一:对知识点进行透彻理解(七月初之前)行政管理专业不考察数学,但知识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也跟政府管理的实践结合紧密,只有前期透彻的理解,才能为后期的记忆和答题方法、练习打下基础,通常要把书看2-3遍,提炼出一个初步的框架,在理解阶段,不宜做笔记。
第二:对重要考点进行精确记忆(七月份-11月初)行政管理专业考试要求对知识点要有精准熟练的记忆,名词解释、简答题才能做到尽量不丢分,只有博闻强识才能让论述题和案例题显得有功底,对重要考点的记忆,是高分的关键和保障!这方面老师会给予大家精确的考点,同时帮助大家梳理出知识的框架和体系。
第三:努力提升答题方法与技巧(11月初-考试前一天)行政管理专业考试既注重基础性,同时拥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时政性,要求能够做到精密结合,理论前沿,政府管理实践热点,出题老师学术动态等,对题目做出最恰当的剖析与阐述,通常要求字数得当、形式规范、逻辑完整、角度全面、述论结合,从而形成一篇卓尔不群的,能够让你脱颖而出的优秀试卷。
这部分要经过三次左右的全真模拟考试来实现,在做题中,改掉毛病,弥补短板,打开思路。
公共政策概论谢明第一篇政策理论本章要掌握的理论有政策分析,政策理念、政策主体和政策环境,政策模型及相关理论。
第一章绪论重点名词有:公共政策公共物品公共利益公共问题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物质性政策象征性政策一、为什么要研究政策从科学角度而言,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从专业角度而言,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政治角度而言,政策不仅是为了科学和专业而存在,而且在政治领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二、公共政策的含义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现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016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必过)
A.共同的利益和主张B.影响而非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
C.影响并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D.处于同一个组织之中
5.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AB)。
A.官方决策者B.非官方决策者C.企业D.核心主体
第三章公共政策客体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A)
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ABCD)
A.利益选择B.利益整合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
4、政策的导向是(BD)的导向。
A.文化B.观念C.条件D.行为
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BC)
A.客观引导B.直接引导C.间接引导D.主观引导
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
一、单项选择题
1.(D)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A、公共责任B、公共利益
C、公共服务D、公共道德
3、(C)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管理B、强制
C、管制D、限制
4、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
A、经济性工具B、自愿(自主)性工具
C、强制性工具D、混合性工具
C.教育文化水平D.心理文化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环境主要包括(AB)
A.国内政策环境B.国际政策环境
C.客观环境D.主观环境
2.国内政策环境包括(ABCD)
A.自然地理环境B.经济社会环境
C.政治法律环境D.文化环境
3.国际政策环境包括(ABC)
A.全球化B.信息化
C.知识化D.动荡化
4.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是指(ABCD)
华师网院《公共政策》期末考试复习提纲(2016上半年)
华师网院《公共政策》期末考试复习提纲(2016上半年)一、单选题第1题内在创始型政策议程的主要特征是(C、体制内运作)。
第2题渐进模型的提出者是( C、林布隆)。
第3题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C、议行合一)。
第4题“关于政策的政策”指的是(D、元政策)。
第5题在我国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B、国家立法机关)。
第6题具体政策最典型的特征是(A、变动性)。
第7题博弈论在实质上属于(C、理性)模型。
第8题我国第一个引进听证制度的法律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第9题谢利夫的自动光点实验证实了(B、从众效应)的存在。
第10题在非零和博弈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我得你不一定失)。
第11题政策持续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一个消极后果就是可能导致(B、政策僵化)第12题我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体现了(C、等级决定制)。
第13题两个好处都想要,因不可同时兼得而产生的矛盾心理属于心理压力中的(A、双趋冲突)。
第14题英雄史观最为近似于下列哪种模型的观点(C、精英模型)。
第15题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让专家们在彼此隔离情况下交换意见的预测方法是(C、德尔菲法)。
第16题下列对象征性政策的叙述中正确的有(A|C|D )。
A、它的存在只具有符号作用B、其目标在于产生物质性效果C、其目标在于影响公众的价值观念D、政府根本不想去实施象征性政策E、政府想做,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第17题政策规划的原则包括(A|B|C|D|E )。
A、信息原则B、系统原则C、客观原则D、效益原则E、可行原则第18题下列哪些政策属于政治政策(B|C|D )A、工业政策 B、外交政策C、国家安全政策D、政党政策E、社会保障政策第19题后行为主义时期,在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公共政策学在方法论上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A|B|C|D)。
A、行为主义方法论B、公共选择方法论C、博弈论 D、个案研究法E、历史唯物主义第20题创新思维具有的特征包括( A|B|C|D|E )。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新重点
重点概念:1、思想库2、复杂动态性3、志愿失灵4、公共政策终止5、公共政策主体6、目标群体7、精英决策模型8、利益选择9、公民10、立法机关11、社会问题12、国内政策环境13、政治制度14、全体一致规则15、公共政策16、补贴17、文化环境18、政府管制19、大众传媒重点问题:1、公共政策的内涵。
2、如何理解全球化。
3、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区别。
4、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
5、对公共政策分析者而言,重视并掌握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的原因。
6、政策执行的特征。
7、公共利益区别于共同利益的基本特征。
8、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互动关系。
9、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
10、公益机构监督困难的主要原因。
11、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12、政策方案可行性评估中影响政策目标实现的因素。
13、政策宣传的重要作用。
14、公共政策终止的影响因素。
15、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6、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的两大特征。
17、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
18、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
19、利益的内涵。
20、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21、政策对象接受政策的原因。
22、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23、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
、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
24、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
、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
25、政策执行过程的阶段。
、政策执行过程的阶段。
26、试论述新政策工具在我国的应用。
、试论述新政策工具在我国的应用。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doc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公共政策概论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9.组织理论: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春季《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指导一、单选题1.(B.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2.(B.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3.(B.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4.(C.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5.(C.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6.(D.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7.“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B.德瑞)8.《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A欧文•E•休斯)。
9.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10.从系统论角度看,(A.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11.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公共责任)。
12.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A.实证主义哲学)13.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14.福利经济学之父是(B.庇古)。
15.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B.西奥多•罗威)。
16.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政策方案规划)。
17.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18.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利益)。
19.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A.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20.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21.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目标群体)22.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社会问题)23.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C.全球性)。
24.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25.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政策实施效果)26.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B.价值判断)。
27.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28.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权威性)的分配。
29.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B.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30.荷兰经济学家(D.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31.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D.威廉•邓恩)。
32.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C.詹姆斯•E•安德森)。
33.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C.利益纠纷)。
34.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托马斯•戴伊)。
35.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A.《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36.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37.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A.《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38.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A.基础)。
39.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D.前提)。
40.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A.自然地理环境)。
41.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A.利益)。
42.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C.戴维•伊斯顿)。
43.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保罗•A•萨巴蒂尔)。
44.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A.社会问题)。
45.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生产力)。
46.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C.多样性)47.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自愿(自主)性工具)。
48.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目标群体)49.文化环境不包括(D.心理文化)。
50.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尔的(A.实验理论)51.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B.政治学)。
52.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A.经济学)。
53.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B.国内政策环境)。
54.由负责政策制定的具体组织来进行的是(A.功能论证)。
55.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C.制度)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
56.在经济学范畴中,正负效应的总和是(B.个人福利)。
57.在我国,政策过程的一大特点是(A.党政二元结构)。
58.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大众传媒)。
59.在自上而下研究途径中政策被视为高层决策者的(A.财产)。
60.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D.枢纽)地位。
61.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B.重视理性)。
62.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C.政策执行)。
63.政策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是(A.评估准备)。
64.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A.《执行》)出版作为标志。
65.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指的是(C.政策目标)。
66.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公共政策主体)。
67.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诺斯)。
68.自上而下模式是以(C.古典的行政模式)为基础的。
69.自下而上研究途径以(A.组织中的个人)为出发点。
二、多项选择题1.按照政府内容的合法、合理程度,我们可以将政府利益分为(B,正常利益C.超常利益D.失常利益)。
2.层次分析的技术可以帮助分析者分清楚的原因包括(A.可能的原因B.似然的原因C.受控的原因)。
3.查尔斯•琼斯指出在政策执行的诸多行为活动中,以(A.解释B.组织C.实施)三者最为重要。
4.初步筛选常用的方法有(A.经验分析B.比较分析C.初步的预测分析)。
5.定量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A.定量研究以数量分析来解释现象的特征,因之缺少背景和实践材料,对于说明社会现象的特征不够具体,不能给人们理解这些现象提供经验基础B.在现实社会中,自然界与社会都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事物都具有精确性和模糊性所构成的二重性C.定量分析方法在为社会问题建模时,往往只关注其中可以量化的变量,不考虑那些无法量化的关键因素D.定量方法的科学主义方法论基础遭到了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批判)。
6.对政策目标群体边界的界定一定要合乎(B.政策环境C.政策资源D.政策问题)7.非官方决策主体包括(A.利益集团B.政治党派C.大众传媒D.思想库和公民)。
8.公共利益的重要作用体现在(A.政治领域的合法性功能B.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功能C.社会领域的凝聚性功能D.法律领域的限权和授权功能)。
9.公共选择理论的特征有(A.个人主义的方法论B.理性经济人假设C.交易政治学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0.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A.政府源自个人间的社会契约B.政府职能C.政府失灵)。
11.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集体决策的科学,它的含义包括(A.集体性D.规则性)。
12.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B.直接引导C.间接引导)。
13.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包括(A.系统性B.互动性C.联动性与定向性D.复杂性和多样性E.稳定性与突发性)。
14.公共政策环境主要包括(A.国内政策环境B.国际政策环境)。
15.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A.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C.评估总结)阶段。
16.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选择B.综合C分配D.落实)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17.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步骤包括(A.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B.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C.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D.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18.公共政策政治学分析模型主要包括(B.精英分析模型C.集团分析模型)。
19.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B.非官方决策者C.官方决策者)。
20.国际政策环境包括(A.全球化B.信息化C.知识化)。
21.国内政策环境包括(A.自然地理环境B.经济社会环境C.政治法律环境D.文化环境)。
22.集团分析模型的理论代表人物是(B.杜鲁门C.本特利D.莱瑟姆)。
23.加拿大学者迈克尔•豪利特和M•拉米什根据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政府介人程度的大小将公共政策工具分为(B.自愿(自主)性工具C.强制性工具D.字昆合性工具)。
24.家庭与社区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缺点是(A.通常无法解决复杂的经济问题C.规模经济效应要求由政府集中提供公共服务D.依赖家庭与社区这类政策工具来解决问题是不公正平的一、不公平的)25.价值分析标准的类型分为(A.义务论标准B.目的论标准C.本质论标准D.品德论标准)。
26.价值评价的一般原则是(A.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B.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C.兼顾与急需的统一D.择优与代价的统一)。
27.经济学从稀缺性角度看待人类行为,主要包括(A.生产什么,即总量为既定的生产资源用来生产哪些产品和生产多少B如何生产,即如何组织生产使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率的使用C.为谁生产,即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其他经济组织之间进行分配D.既定的社会资源总量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得以充分利用)。
28.利益的动态性包括(A.利益选择B.利益整合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
29.利益集团的特征有(A.共同的利益和主张B,影响而非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
30.麦克唐奈和艾莫尔根据政策工具所欲求的目标,将政策工具分为(A.命令型工具B.激励型工具C.能力建设型工具D.系统变迁型工具)。
31.美国的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认为大部分评估标准可以分为的类型包括(A.技术可行性B.经济和财政可行性C.政治可行性D.行政操作可行性)。
32.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
罗威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A.分配性问题B.调节性问题C.再分配问题)33.美国学者波齐曼提出目前存在的公共政策分析途径包括(B.来自传统公共行政的“政策途径”,即P途径。
C.产生于工商管理,由私营组织管理和经济理论相结合,介人到传统公共行政学之中的“商业途径”,即B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