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航天2006

合集下载

中国航天史简介

中国航天史简介
2007年10月24日北京时间18时0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 中心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秒,神舟七号载着翟志刚,刘伯 明,和景海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秒, 中国首个太空实验舱天宫一号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掀起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 个高潮。10月20日,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在酒泉建立了 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场。紧接着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撤走专 家,中国的卫星发射计划一度搁浅。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自行研制的“东方红” 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 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 国家。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测试基地。现在正在扩建,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第四个卫星发射中心。由于此地点的纬度较 低,距离赤道只有19度,地球自转造成的离心力 可以让火箭负载更多的物品。建设是为未来中国 航天事业的发展。该中心将可以用来发射正在研 制的重型长征五号义
载人航天是有史以来花费最大的工程,超 过了金字塔、长城、大教堂以及各时代的 奇迹工程,为何中国还要乐此不疲地搞下 去呢?
2002年10月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 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3年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并顺利着陆。2005年10月 12日成功发射“神舟六号”。
2007年10月24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 一号探月卫星。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着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一是和平利用太空,为国家的和平发

2006年中国的航天

2006年中国的航天
一、发展宗旨与原则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
——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开展立体测图卫星等新型遥感卫星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并完善现有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等定量化应用的支撑设施,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在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6.深空探测。开展了绕月探测工程的预先研究和工程实施,取得重要进展。
空间应用
1.卫星遥感。卫星遥感应用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应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应用系统的技术水平和业务化运行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设和完善了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和许多省市的卫星遥感应用及论证机构。光学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积累形成覆盖范围广、时间序列长的多波段卫星对地观测数据资源,提供多种遥感产品和服务。在一些重要领域,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已投入业务化运行,特别是在气象、地矿、测绘、农业、林业、土地、水利、海洋、环保、减灾、交通、区域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土资源大调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中国航天最新50字

中国航天最新50字

中国航天最新50字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在历届当和国家最高领导层亲切关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研制探空火箭到具备研制发射各种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能力,航天技术从一片空白到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不仅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2000年11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首次以政府文告向外宣布中国航天的成就和未来发展,明确中国空间活动由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部分组成。

2006年10月,我国政府再次发布了《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明了中国航天未来发展方向和相关政策。

中国航天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繁荣富强的象征,兴旺发达的缩影。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往太空,动听的《东方红》乐曲传遍全球,无数中国人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从此,中国的火箭和卫星一次次成功,令人瞩目,也使中国成为真正的航天大国。

我国研制的12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基本上满足了发射不同用途卫星的要求。

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91次腾空,将我国自行研制的70余颗空间飞行器送入预定轨道,成功发射了28颗外国制造的卫星。

独立研制成功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即将形成,构建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计划正在加紧实施。

在发展系列卫星的同时,国家支持发展卫星公用平台,已形成了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东方红四号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CAST968和CAST2000小卫星公用平台等。

地球静止轨道大型卫星公用平台的首发星即将发射,标志我国空间技术发展达到了又一个里程碑,并已签署两个整星出口合同,跻身国际通信卫星制造竞争市场。

中国航天的发展史

中国航天的发展史
• 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 功。
• 1967年 • “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 1970年1月30日 • 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 1970年4月24日
•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 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 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 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中国航天的发展史
建国以来,航天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那么,中国航天历程是怎样的?
接下来,我们就沿着历史的年轮,返回到航天 发展之初,一步一步地去探索它的发展历程吧!
1956年2月 著名科学家 钱学森向中央提出 《建立中国国防航空 工业的意见》。
之后,大批研究人 员投入了航天之中。 正式开启航天研制之 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971年3月3日
• 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 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 1971年9月10日 • 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 1975年11月26日
• 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 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 1979年1月7日
• 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 功
• 1988年底到1990年1月间,在国际市场上 13个招标的卫星发射服务中,美国中标3颗, 阿里亚娜中标9颗,而中国仅中标1颗
• 1998年5月2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 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 迄今为止,长征系列火箭已成功把多种试验卫星、科学卫星、地球 观测卫星、气象卫星和通讯卫星等送入太空,为香港、巴基斯坦、瑞 典、菲律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提供商业发射服务。世界上最大 的商业卫星供应商美国休斯公司已与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签订了长期 合作协议。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2006年质量工作要点(摘要)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2006年质量工作要点(摘要)
进 一 步 加 强 对 型 号 外 协 、外 购 过 程 质 量 控 制 与 管
二 、质 量 目标
在 集 团公 司 总部 和各 院 、基 地本 级 建 立 质 量 管 理 体 系 :各 级 质 量 管 理 体 系运 行 有 效 性 得 到 明 显 提 高 :质 量管 理 体 系审 核 通 过率 达 到 10 ;全 面 0%
性及 人 为责 任事 故 为零 :用 户满 意度 有较 大提 高 。
三 、 工 作 内容
1 .完善 质量 体 系.健 全 规章 制度 集 团公 司总 部 将要 完 成 质 量管 理 体 系的 建立 T 作 各 院 、基 地 本 级要 按 照集 团 公 司 的要 求 建 立 体 系 .形成 全 集 团公 司 统 一 完整 的质 量 管理 体 系 。
完 善 内部监 督 、外部 监 督和 对供 方监 督 的机制 ,形
成 各 级 各 类 监 督相 互 协 调 、支撑 的 网 络 化 监 督 体

本 级 质 量 管 理 体 系 的 单 位 .要 在 工 作 中 切 实 落 实 体 系要 求 .加 强 对 体 系 的审 核 和 持 续 改进 。不 断
规 范化 管理
2 .严 格 过 程 控 制 .做 好 质 量 问 题 归 零

指 导 思 想
坚 持 “ 系 为基 ,预 防 为 主 。持 续 改 进 ,用 体 户 满 意 ” 的 质 量 方 针 。认 真 贯 彻 总 装 备 部 、国 防 科 工委 有 关 文件 精 神 .进 一 步加 强 型 号 质 量管 理 . 加 强 质 量 基 础 工 作 .加 强 质 量 监 督 .狠抓 质 量 管 理 体 系 的有 效 运 行 和质 量 技 术 与方 法 的 应 用 . 深 入 开 展 质 量 形 势 与 任 务 教育 .不 断 提 高 全 员 质 量 意 识 .保 证 型号 科 研 生 产顺 利 进 行 。质 量 管 理 水

2006年中国的航天

2006年中国的航天

2006年中国的航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二○○六年十月北京China's Space Activities in 2006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October 2006,Beijing前言Preface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航天活动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态势。

主要航天国家相继制定或调整航天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航天事业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航天活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进一步增强。

Space activit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been flourishing in the first few years of the 21st century.Leading countries in the area of spaceflight have formulated or readjusted their development strategies,plans and goals in this sphere.The role of space activities in a country's overall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alient,and their influence on human civilization and social progress is increasing.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迄今已整整走过五十年光辉历程。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航天事业,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一贯主张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种活动,积极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不断为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06年质量工作要点(摘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06年质量工作要点(摘要)
设 计 的 工 艺 性 。强 化 技 术 文 件 三 级 审 签 、技 术 评
位 要 做 好 对 外 协 单 位 质 量 管 理 体 系 的 监 督 审 核
工作 。 4 .加 强质量 与 可靠性 工作 制度 建设
审 、技 术 状 态 管 理 、设 计 复 核 复 算 、元 器 件 全 过
20 0 6年 集 团公 司 的质 量 目标 是 :
1 .确 保 各 型号 研 制 生产 任 务 圆满 完 成 .杜 绝
重 大 质 量 事 故 和 重 复 性 质 量 问题 .进 一 步减 少 人
提 炼 型号 质 量 管理 中行 之 有 效 的做 法 和 成 功经 验 .
完 善 质量 管 理 集 团公 司将 在 航 天 5 O周年 纪 念 日 前 。举 办 中 国航 天 质量 论 坛 ,研 讨 、交 流 航 天 型 号 质 量 可靠 性 管 理 技 术 与方 法 .逐 步 形 成 航 天 质 量 管 理 理 论 .使 航 天 质量 管 理 水 平 上 升 到 一 个 新
尽量 采 用 成熟 技 术 。深 入 、系统 地 开 展 风 险分 析 ,
到 体 系 文件 中 .尤 其 是 要 结 合 型 号 T 作 需 求 细化
第 三层 次 文件 和健 全 岗位 操 作 规 范 。 同 时 .各 单
强 化 可 靠 性 预 计 、分 析 、设 计 和 试 验 。努 力 提 高
继续 深 入 开 展 Q C小 组 活 动 和 质 量 信 得 过 班 组 建 设 ,深入 开展 6 S管理 达标 和创 一流 活动 3 .加 强质量 管 理体 系建设
管 理体 系 .提高 质量 管 理水平
二 、 重 点 质 量 工 作
1 .强化 型号 质量 与 可靠性 工作 型 号 工 作 要 发 扬 严 慎 细 实 作 风 .坚 持 从 源 头 抓 起 。全 过 程 受 控 .零 缺 陷 管 理 。 加 强 型 号 质 量

中国登月计划:15年后建月球基地.doc

中国登月计划:15年后建月球基地.doc

中国登月计划:15年后建月球基地作者:罗师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7年第03期2006年10月12日,北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航天事业就是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要带动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

近几年,中国的探月、登月计划受到世人的关注,但依然掩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中国人何时在月球上留下第一行脚印,在这里插上鲜艳的五星红旗?何时建立月球基地?这都成了许多人急切想知道的问题。

浮出水面的登月计划根据中国已经确定的探月工程的计划,整个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2017年进行的三期工程为“回”。

在外界看来,“嫦娥一号”卫星升空实际上只是中国整个探月工程的一个序曲。

尽管目前国防科工委仅仅启动了“嫦娥工程”第一期“绕月探测工程”,第二期和第三期计划尚未正式立项,但是没有人怀疑它们已经是“箭在弦上”。

2007年4月将“嫦娥一号”顺利升空以后,接下来“嫦娥工程”第二期就将很快进入实质性的阶段。

有消息说,2009年至2015年,中国将进入嫦娥二期工程,届时将进行两到三次的软着陆巡视勘察,其中2012年向月面发射一个软着陆器的计划已经基本确定,按照这一计划软着陆器将携带载有摄像机和多种探测仪器的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巡视勘察,为建立月球基地收集基本数据资料。

目前中国进行此项任务的技术、物资条件和经济实力都已基本具备。

据悉,二期计划中采用的月球车,将采用全国招标的方式来选择,目前国内已经有10多所科研院所和高校参与了角逐。

在此之后,中国将进行就是2017年“嫦娥工程三期”行动,即发射一颗月球软着陆器,这个软着陆器不仅要采集月壤和岩石的样本,还要搭乘返回舱重返地球。

在这个阶段中,空间机器人将会充当主要角色,在卫星维修、太空科学试验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尽快实施机器人登月计划,国家早已经成立了第一个空间机器人的专门研究机构,即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并且空间机器人现在已经进入研制程序。

中国航天发展历程描述 -回复

中国航天发展历程描述 -回复

中国航天发展历程描述-回复中括号内的内容是中国航天发展历程描述。

下面是一篇涵盖该主题的1500-2000字文章,逐步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航天发展历程描述中国的航天发展起步较晚,但在近几十年来,在坚定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中国航天科技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本文将回顾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航天功绩的历程,并探讨未来的发展前景。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国政府开始关注航天科技的发展。

当时的中国正面临诸多困难,国内经济欠发达,科技水平相对滞后。

然而,中国科学家和政府高层坚定地认识到航天事业的重要性,并将其确立为国家战略。

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第一家航天机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简称力学所),开始了中国航天的初步研究。

接下来的几个十年中,中国航天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1960年代,中国开始了火箭技术的研究。

196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己研发制造的火箭——“65型运载火箭”,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自主发射火箭的国家。

1960年代末,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也是亚洲第一个。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航天技术和设备。

1980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邮政卫星1号”,这是中国航天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此后,中国陆续发射了多颗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和科学卫星,拥有了更完善的卫星系统。

此外,中国还成功地发射了无人飞行器、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等航天器。

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完成载人航天任务的国家,展示了其在航天领域的技术实力。

中国的航天发展从始至终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中国政府制定了长期的航天发展计划,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这些支持为中国的航天科技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此外,中国还积极与国际航天组织合作,开展联合研究、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活动,提升了自身的航天实力。

中国航天三十年发展史统计表

中国航天三十年发展史统计表
星“实践十三号”在轨交付,正式投
入使用。投入使用后,该星将被
纳入"中星"系列,命名为"中星十
六号"卫星。
1月30日,“慧眼“卫星在轨投入使
用仪式在京召开。我国首颗硬X射
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圆满完
成卫星平合、有效载荷、地面应
用系统等测试任务,正式交付并
投入使用。
5月21日,嫦娥四号中继星”鹊
桥“搭乘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
中国航天三十年发展史统计表
年份
航天史
1970年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
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
1975年
我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
返回技பைடு நூலகம்的国家。
1999年
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飞
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
经过21小时飞行,在完成预定的
科学试验后成功着陆。作为中国
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
十一号飞船与天官二号自动交会
对接成功。
2017年
“天舟一号”于2017年4月20日使用
长征七号遥二火箭在文昌航天发
射场发射。天舟一号是我国首个
货运飞船。
9月12日23时58分,天丹一号货
运飞船顺利完成了与天宫二号空
回实验室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试
验。
2018年
1月23日,我国自颗高通量通信卫
圆满收官。
2021年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
“长征”5B运载火箭搭载中国首个
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号在文昌航天
发射场发射成功。
同时送上太空。

天宫一号——我国航天“三步行”

天宫一号——我国航天“三步行”

2、中国航天“第二步” 、中国航天
发射: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 又是一个金秋。中国人成功漫步太空三年后,又向新 的目标发起了冲击: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随后发射 神舟八号飞船,实施无人自动交会对接试验。天宫一号和 神舟八号,将组成我国航天史上最为复杂的空间机构。 天宫,这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寄托国人无限憧 憬的名称。 从屡屡叩问“天宫”到而今发射天宫。这或许预示着, 我们,将不再是浩瀚太空中的匆匆过客? 我们期待着。
1、中国航天“第一步” 、中国航天“第一步
神舟一号: 冒险” 神舟一号:“冒险”上天
发射:1999年11月20日 发射: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 30分 返回:1999年11月21日 41分 返回: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
“神舟一号是一艘初样产品。”飞船系统原总设计师戚发轫回忆说, “让初样产品上天是要冒一定风险的。” 很多人并不知道,这艘载人航天工程的“急先锋”,竟是由地面试验的 电性能测试飞船临时改装而成的。戚发轫说,那是长征2号F型火箭的首次 研制型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考核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利用这一机会, 工程总体决定发射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借以验证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 计的正确性以及整个大系统工作的协调性。 为了确保“上得去、回得来”,神舟一号设计采用了最小配置方案,与 飞船上天及返回不相关或不关键的分系统都不在考核之列。 戚发轫曾用“度时如年”形容自己在神舟一号发射后的忐忑不安,“直 到返回舱落地,我的心也才落了地。” 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一号考核了飞船重要的5项技术: 舱段连接和分离技术、调姿和制动技术、升力控制技术、防热技术和回收着 陆技术。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仅仅立项7年后,中国人就攻克了世界载人航天领 域的核心技术难题,在几年内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

中国航天日由来及历年主题一览

中国航天日由来及历年主题一览

中国航天日由来及历年主题一览中国航天日是我国每年的一个庆祝节日,这一天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而设立的。

自1992年始,每年的4月24日被定为中国航天日。

这个特殊的日子也象征着中国在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上的决心和实力,同时也是展示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成果的平台。

中国航天日的由来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毛泽东主席曾经提出“中国一定要造人造卫星,走自己的道路,发展属于自己的航天产业。

”在这一指引下,中国逐渐走上了自主发展航天事业的道路。

2005年,首颗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第三个在太空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也加速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中国航天日历年的主题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

下面我们来看看历年的主题以及一些特别活动:1993年:“神舟四号”发射60周年周年1994年:“助航卫星”试验成功1995年:“长征火箭工业厂”取得成功1996年:“发射遥感卫星技术突破”1997年:“风云二号”遥感卫星发射1998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1999年:“我们的星球、我们的家园”2000年:“月球探测技术的突破”2001年:“中东地区飞入航天新时代”2002年:“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发射2003年:“哈工大微型卫星”成功发射2004年:“风云三号”遥感卫星成功发射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2006年:“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发射2007年:“探月工程进入试验阶段”2008年:“神州七号”首次太空行走2009年:“载人航天新取得新进展”2010年:“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2011年:“航天科技飞跃、航天知识普及”2012年:“航天强国、航天大国”2013年:“中国梦,航天梦”2014年:“航天伴我同行,金风滚滚向前”2015年:“创新、协作、开放、共赢”2016年:“中国航天,创新驱动”2017年:“中国航天,从这里起飞”2018年:“航天创新,飞步千里”2019年:“新时代,新航天,新梦想”2020年:“创新科技,开拓未来”可以看出,中国航天日的主题内容不断更新,反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并鼓舞了全国各行业各领域人士对于未来技术发展的憧憬和信心。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一是和平利用太空,为国家的和平发
展服务。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2006年中国的 航天》白皮书指出,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 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 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 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 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 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 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航天史
时间线
1956年10月8日,中国组建了国防 部第五研究院(简称老五院),代 号0038部队。该研究院由钱学森 担任院长,其职责是攻克远程导弹 的技术难关。
1960年11月5日,中国自制的第一 枚导弹“P-2”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 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 射场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 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
政策依然盛行,为防患于未然,切实提 高防范太空空袭的能力,需要利用我国 现有的航天技术,大力发展各种民用通 信、导航、探测、气象等卫星和宇宙飞 船等航天器,防御来自太空的打击。只 有在太空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维护国家 的太空安全,否则国家主权的“高边疆” 就会失防,国家安全防务就会出现漏洞。 因此,进军太空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2003年10月15日早上9时整“神 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宇 航员杨利伟在酒泉航天发射中心 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 空,飞船在太空绕地球飞行14圈 后,返回舱于2003年10月16日6 时23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 场成功着陆。
2005年10月12日早上9时整“神 舟六号”飞船载着两位中国宇航 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发射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8时 05分,搭载着我国首 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 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 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 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十个航天小知识

十个航天小知识

十个航天小知识
1、中国第一枚航天器“东风一号”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升空,成功完成了轨道
飞行任务,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航天科技时代;
2、中国在航天史上取得的突破,从1959年的中国首次发射吉祥物天上人间火箭开始,至2015年的长征五号F发射宇宙区载人飞船,所经历的技术进步可谓历史性的。

3、1983年,中国发射的“神舟一号”进入了人类的航天历史,成为第一艘可以携带
太空船员的航天飞机,拉开了中国进入太空的序幕。

4、1984年,中国发射了第二艘能够携带太空船员的航天飞机“神舟七号”,并于1985年完成了这艘飞机的首次太空轨道飞行,标志着中国已经实现了宇宙航行。

5、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不少巨大成就,1996年,中国成功发射出了中国第
一颗科学卫星“神十一号”,这是中国首次完成的一次完整的卫星系统;
6、中国也是第一个发射全电路实体的国家,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携带电子芯片的卫星“神九号”;
7、2006年中国首次发射地球观测卫星“葵花六号”;
8、2008年,中国成功发射首颗气象卫星“葵花九号”,为气象工作者提供了巨大帮助;
9、2013年,中国首次成功发射实验通信卫星,把中国的技术和理念引入了世界的航
天领域;
10、2016年中国发射国产首颗空间站“天宫七号”,标志着中国实现了从进入太空到完成航天自主的里程碑性成就。

中国航天大事年表

中国航天大事年表

中国航天大事年表中国航天大事年表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就开始了自己的航天探索之旅。

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努力与实践,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一系列的关键成就,也促使中国航天在世界的舞台上获得了更加广泛的认可。

下面是中国航天大事年表:1.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标志着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五个拥有发射卫星能力的国家。

2. 1992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G”,标志着中国第二代航天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

3. 1999年,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并成功地让中国的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

4.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并让中国的第二位航天员费俊龙进行了5天的太空飞行。

5. 2008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并完成了中国的首次月球探测任务。

6. 2011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三号B”,标志着中国第三代航天运载火箭研制成功。

7. 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三号”探测器,并在月球表面完成了首次软着陆任务,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月球车正式展开工作。

8. 2016年,中国首次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了新一代的载人飞船“神舟十一号”,并成功完成了载人太空任务。

9. 2018年,中国成功发射了一个新型的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飞机“神舟一号”,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航天可重用技术的新阶段。

10. 2019年,中国成功完成了“嫦娥四号”任务,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同时也完成了中国航天在月球探测技术和技能上的重大突破。

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四号”,中国的航天事业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也获得了世界上的同行的高度认可。

未来,中国的航天梦将继续在广阔的天空中慢慢实现。

民营航天的发展历程

民营航天的发展历程

民营航天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此之前,航天事业主要由国家控制和运营,而民营企业参与航天活动的机会非常有限。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政策的调整,民营航天企业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机会。

2003年,中国政府出台了《航天法》,明确规定了民营航天企业的合法地位和权益保护。

这为民营航天企业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为其进一步扩展业务和吸引投资奠定了基础。

2006年,成立了中国首家民营航天企业"黎明航空"。

该企业以研发、制造和运营微小卫星为主要业务,成功发射了首颗微卫星。

2009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航天科工集团相继成立联合体,共同组建了"海事航天"公司。

该公司致力于研发和生产商业卫星,推动中国的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2014年,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中国首个综合性民营航天企业"一箭航天"的成立。

该企业由一批业内资深专家和企业家创办,旨在提供更便捷、高效的航天发射服务,并具备了自主研发、生产高性能火箭的能力。

2016年,中国政府发布了《民营航天发展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对民营航天企业的支持。

政策中明确规定,对于民营航天企业的支持将体现在政策、资金和市场准入等方面。

这为民营航天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中国的民营航天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2018年,"一箭航天"成功发射了首颗商业卫星,并与多家国内外公司签订了卫星发射合同。

同时,其他民营航天企业也纷纷涌现,如"探索者航天"、"星际草原"等,它们以可靠的服务和具备竞争力的价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

民营航天的发展为中国航天事业带来了新的动力。

通过民营航天企业的参与,中国航天技术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应用和推广,有助于提升中国的航天科技实力和竞争力。

同时,民营航天企业也为中国的创新创业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航天50年

航天50年

为实现上述目标,中国航天业将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充分发挥各单位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有效利用航天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优势,进一步强化各类研发中心的建设,加强民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的建设,加大军民技术资源的集成、共享和相互转移力度,扩大向国际、国内的开放,加快健全创新体系。实现航天产业化发展的新跨越
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2006年9月13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中星-22号A”通信卫星,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91次发射,自1996年10月以来,已连续49次发射成功。先后研制了12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了从常温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载荷到发射载人飞船的技术跨越,具备发射各种轨道的空间飞行器的能力,在可靠性、安全性、发射成功率、入轨精度等方面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从1990年开始,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把28颗美国、法国、瑞典等国家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成为我国在国际高科技领域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正在研发的新一代运载火箭,突破了总体技术、无毒无污染火箭推进技术、大直径箭体结构制造技术等关键技术。我国研制的各类卫星,实现了系列化、平台化发展。先后发射升空的70余颗卫星,初步形成了广播通信、气象海洋、地球资源、返回式遥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试验等6个系列。卫星的技术水平、应用水平以及长寿命、高可靠性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一代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现代小卫星和月球卫星等关键技术已取得突破。正在为国外用户研制的广播通信卫星,即将实现我国卫星整星出口的历史性突破。航天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带动了我国诸多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发展,带动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群体性的崛起,有力地提升了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载人航天技术进入世界前列,有力地增强了综合国力。

中国航天发展的里程碑——《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中国航天发展的里程碑——《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中国航天发展的里程碑——《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郭宝柱
【期刊名称】《中国工程科学》
【年(卷),期】2006(008)010
【摘要】《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是中国政府首次全面、系统地向全世界公开介绍中国航天的发展战略和有关政策,白皮书的发布是中国航天史的一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里程碑事件.文章介绍了白皮书中一些重要的新概念的形成过程,包括"大航天"的内涵、不同领域在航天活动中的作用和定位等,并简要阐述了由此引出的航天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及民用航天近期发展思路和规划等.
【总页数】5页(P1-5)
【作者】郭宝柱
【作者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北京,100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57
【相关文献】
1.前景广阔的中国航天事业——简析《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J], 东方星
2.中国航天发展的新纪元-纪念《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表一周年 [J], 栾恩杰
3.中国航天发展的里程碑——《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J], 郭宝柱
4.中国航天发展的新纪元--纪念《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表一周年 [J], 栾恩杰
5.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r中国航天检测产业发展联盟成立\r铸造\"航天云检\"\"航天检测\"民族品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航天前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航天活动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态势。

主要航天国家相继制定或调整航天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航天事业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航天活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进一步增强。

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迄今已整整走过50年光辉历程。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航天事业,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一贯主张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种活动,积极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不断为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已确立了在本世纪前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更高要求。

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推进航天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自2000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又取得长足进展。

为增进世人对过去五年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了解,这里就有关情况作些介绍和说明。

一、发展宗旨与原则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1)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满足国家需求,体现国家意志。

中国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举措,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航天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2)坚持独立自主、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航天事业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点。

根据国情和需求,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有限目标,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3)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航天科技对国家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与支撑作用。

加强战略筹划,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

以航天科技进步为先导,带动高技术和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

保护空间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

(4)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开展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项活动,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空间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二、过去五年的进展 2001年至2005年,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

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制和试验基地,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航天科技基础能力显著提高;空间技术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载人航天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空间应用体系初步形成,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应用效益显著提高;空间科学实验与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空间技术 1.人造地球卫星。

过去五年,自主研制并发射22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在已初步形成的四个卫星系列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六个卫星系列?D?D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

此外,海洋卫星系列即将形成,构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计划正在加紧实施。

一批新型高性能卫星有效载荷研制成功。

各种应用卫星初步投入业务运行,其中“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已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业务气象卫星系列。

地球静止轨道大型卫星公用平台的各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

微小卫星研制及应用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2.运载火箭。

过去五年,自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24次发射成功,运载火箭主要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明显提高。

自1996年10月至2005年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46次发射成功。

新一代运载火箭多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研制进展顺利。

3.航天器发射场。

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建设取得新进展,提高了综合试验和发射能力,多次完成各种运载火箭、各类人造卫星、无人试验飞船和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

4.航天测控。

航天测控网的整体功能进一步增强和拓宽,多次为各种轨道的人造地球卫星、无人试验飞船和载人飞船的发射、在轨运行和返回着陆提供测控支持。

5.载人航天。

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发射并回收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之后又成功发射三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发射并回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取得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突破了载人航天基本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实现“两人五天”的载人航天飞行,首次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活动,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又一个重大成就。

6.深空探测。

开展了绕月探测工程的预先研究和工程实施,取得重要进展。

空间应用 1.卫星遥感。

卫星遥感应用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应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应用系统的技术水平和业务化运行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

建设和完善了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和许多省市的卫星遥感应用及论证机构。

光学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建成并投入使用。

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积累形成覆盖范围广、时间序列长的多波段卫星对地观测数据资源,提供多种遥感产品和服务。

在一些重要领域,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已投入业务化运行,特别是在气象、地矿、测绘、农业、林业、土地、水利、海洋、环保、减灾、交通、区域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土资源大调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2.卫星通信广播。

卫星通信广播技术发展迅速,应用日益广泛,应用产业已初步形成。

截至2005年底,中国拥有国际、国内通信广播地球站80多座,全国共有卫星广播电视上行站34座,国内几十个部门和若干大型企业共建立了100多个卫星专用通信网,各类甚小口径终端站达5万多个。

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开展与应用,提高了全国广播电视,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范围和覆盖质量,卫星通信广播技术在“村村通广播电视”和“村村通电话”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卫星远程教育宽带网和卫星远程医疗网初具规模。

中国作为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成员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海事卫星通信网络,跨入了国际移动卫星通信应用领域的先进行列。

3.卫星导航定位。

通过“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利用国内外导航定位卫星,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服务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卫星导航定位的应用范围和行业不断扩展,全国卫星导航应用市场规模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长。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基础测绘、工程勘测、资源调查、地震监测、气象探测和海洋勘测等领域。

空间科学 1.日地空间探测。

与欧洲空间局合作实施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协同欧洲空间局的四颗空间探测卫星,首次实现世界上对地球空间的六点同步联合探测,获得重要的探测数据。

开展了月球和太阳系探测的预先研究。

2.微重力科学实验和空间天文观测。

利用“神舟”号飞船和返回式卫星,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和微重力科学等领域的多项实验研究,进行了农作物空间诱变育种探索和高能空间天文观测,取得重要成果。

3.空间环境研究。

开展了对空间环境监测和预报研究;在空间碎片的观测、减缓和预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具备对空间环境试验性的预报能力。

三、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2006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D2020年)》,将发展航天事业置于重要地位。

根据上述两个规划纲要,中国政府制定了新的航天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及稍长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按照这一发展规划,国家将启动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点领域的优先项目,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和发展航天领域的若干前沿技术,加快航天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发展目标 运载火箭进入空间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显提高;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立较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卫星通信广播产业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分步建立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初步形成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初步实现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

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航天器交会对接;实现绕月探测;空间科学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

主要任务1.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全面完成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发射适应性。

2.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开展立体测图卫星等新型遥感卫星关键技术研究。

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3.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并完善现有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等定量化应用的支撑设施,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在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4.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广播等技术。

继续发展和完善卫星通信广播的普遍服务功能,增加卫星通信领域的增值服务业务。

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的商业化进程,扩大通信广播卫星及应用的产业规模。

5.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

发展卫星导航、定位与授时的自主应用技术和产品,建立规范的、与卫星导航定位相关的位置服务支撑系统、大众化应用系列终端,扩展应用领域和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