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法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用法18個常見文言虛詞用法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

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何⑴什么。

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⑷多么。

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虚词

• (3)表感叹 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祈使。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毋从俱死也。
•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剑舞。《鸿门宴》
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 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 赋》)
六、若
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
2.动词,像、如同;比得上 3、连词 (1)表假设,“如果”“假设” (2)表选择 ,“或“或者”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或者
某所,而 母立于兹 而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复音虚词(不译) 【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臣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二、何
1、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 什么 2、疑问副词,放在句前或谓语前,译为怎 么、多么、怎么这样等; 3、复音词 [何如][奈何][若何] ,译 “怎么样”“怎么办” “为什么”等;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无何]译“不久” ;[何乃]译“怎能”
七、所
1、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 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 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 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所,表被动 3、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
4、名词,地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部分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部分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1

高中必修教材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1)[而、何、乎、乃]【而】〔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雠者〔?荆轲刺秦王?〕臣左受拔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荆轲刺秦王?〕然那么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荆轲刺秦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荆轲刺秦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侣鱼虾而友糜鹿〔?赤壁赋?〕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赵强而燕弱〔?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强而赵弱〔?廉颇蔺相如列传?〕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张衡传?〕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地势极而南溟深〔?滕王阁序?〕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承接关系。

①所连接的词语有时间上的相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又前而为歌〔?荆轲刺秦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刺秦王?〕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羽化而登仙〔?赤壁赋?〕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扣关而攻秦〔?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廉颇蔺相如列传?〕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传?〕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化而为鸟〔?逍遥游?〕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②所连接的两个词在事理上有因果关系。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而、何、乎、乃、其、且)有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而、何、乎、乃、其、且)有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一)——而、何、乎、乃、其、且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C.其意常在沛公也D.吾其还也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其”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吾其还也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C.知不可乎骤得D.郁乎苍苍4.下列句中“其”字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对下列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其:代词,它的B.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其:代词,它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都是代词,它的D.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其:代词,它的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而:连词,表转折B.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乃:副词,才C.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而:连词,表顺承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且:表转折连词,却7.下列句中的“而”与例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荆轲和而歌A.又前而为歌B.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C.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8.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序八州而朝同列知明而行无过矣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表格版)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表格版)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表格版)以题说法如何回答虚词翻译题设问方式①选择题,判断正确与否;②句子翻译题中也有虚词的翻译。

规范思路(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 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

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 其意义和用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 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

作介词时它位 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 定。

如“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对“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 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 等。

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 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 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 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 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二)复习方法1. 重视课内虚词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实词和虚词是语言中的两个基本词类,它们在表达方式和意义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高中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接触到文言文,而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十分广泛。

下面将对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们。

一、实词实词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且有具体意义的词语,它可以表示一种实在存在的事物、动作或状态。

在文言文中,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以下是它们的特点和常见用法:1. 名词:名词是用来表示一种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语,它有单数和复数形式,还可以加上量词进行计数。

名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来作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等。

示例:吾闻古之圣王,若舟中之司舵者。

2. 动词:动词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或变化的词语,它可以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

实义动词在文言文中用来表示具体的动作或状态,而系动词则用来表示主语的性质、状态、身份等。

示例:乐而不荒,哀而不痛,怒而不恚。

3. 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表示人或物的性质、特征、状态的词语。

形容词在文言文中常用来修饰名词或作为谓语进行修饰。

示例:松柏之茂也,不断终夏。

4. 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语,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

副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示例:执志固不欲人之异已,持义固不欲人之非己。

二、虚词虚词是没有独立意义的词语,它主要用来标示语法意义或构成语言的框架。

在文言文中,虚词包括了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等。

以下是它们的特点和常见用法:1.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关系的词语,它通常出现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前,起到连接或限制作用。

介词在文言文中常用来表示处所、方向、时间等。

示例:圣人舜为司空,无射国之士。

2.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的词语,它可以连接并列的词语、短语、分句或句子。

连词在文言文中常用来连接因果关系、选择关系、转折关系等。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法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法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法总结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肩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文言虚词“乎”字有哪些用法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法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译文:孩子冷了吗?想吃东西吗?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译文:如果是真的话,我哥哥那样美好的德行,他的儿子要短命早死吗?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而况大国乎?(《鸿门宴》)译文: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师:学习。

庸:岂,哪)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译文:齐王如果十分喜爱音乐,那么齐国就应该治理得差不多了吧?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仁,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 “呀”等,也可不译。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看来百姓说我吝啬是有道理的啊。

(主谓倒装句)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译文:向西可望见夏口,向东可望见武昌,山川环绕,草木茂盛青苍。

5.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可不译。

①于是乎书。

译文: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②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译文: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比”、“对”、“对于”等。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译文: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④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练习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练习

二、【何】
• (一)用作疑问代词 • (二)用作副词 •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 (四)何:通“呵”,喝问。 • (五)固定搭配:【何如】【奈何】【若
何】【何以】【无何】【何乃】【何其】
(一)【何】--用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一)【而】--用作连词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走。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 着武器逃跑。
②吾尝跂 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 阔。
③项王按剑 跽曰:“客何为者?” 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你是干什么的?
②蟹六跪 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③侣鱼虾 友麋鹿。
(一)【而】--用作连词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 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报将军之仇者, 何如?
(一)【而】--用作连词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 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 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不久,他以“吴地民众暴乱”事由向朝廷报告,追查 下来诛杀了这五个人。 ② 百千人大呼
在一会儿的时间内,就已经有成百和上千的人员正 在大声进行呼叫。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________《荆轲刺秦王》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伶官传序》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 《六国论》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1~2连词,表承接“来”“就”。 3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4连词,表转折“却”。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 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 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2、指示代词——之、其3、疑问代词——焉、何(二)副词:1、范围副词——则、犹2、时间副词——既、已、且3、语气副词——其、何、遂(三)介词:于、以、为、因(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二、词类分析:(一)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①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②代事物、处所:何、胡、奚、曷、安、恶(乌)、焉——什么、哪里、在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从前适得府君书。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知识整理一、知识部分1、文言文:基础部分:(1)300个文言实词;(见每篇古文的重点实词卷)(2)16个文言虚词:何、之、以、于、其、而、因、则、焉、乎、与、也、矣、哉、诸、然(3)词类活用(主要名作动、名作状、形作动、意动、使动);(4)、古今异义、通假字(未发);(5)、文言四大句式:倒装句:宾语前置: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沛公安在”以“之”为标志:句读之不知以“是”为标志:唯利是图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未之有也介词宾语前置:何以战?反身代词“自”作宾语前置:秦人不暇自哀定语后置:名+之+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名+动+者:骑能属者名+之+动(或形)+者:石之铿然有声者主谓倒装:形容词+感叹词,名词!快哉,此风!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为“于”: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为“以”:告以成功被动句:能翻译出“被”见(受)……于: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信而见疑被:忠而被谤于:不拘于时为:吾属皆且为之虏为……所:为巡船所物色无标志被动:戍卒叫,函谷举判断句:能翻译出“是”……者,……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亡我者,刘邦。

……,……也: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为(乃、即、则、非、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此乃天意;梁父即楚将项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臣非文人画士;同是天涯沦落人直接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省略句:省主语:(左公)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省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宾语:木直中绳,輮(之)以为轮省介词:臣战(于)河南省介词宾语:竖子不足与(之)谋(6)固定格式1、安……哉:难道……吗?2、不亦……乎:不是……吗?3、得无……乎:恐怕、莫非……吧。

4、但(惟)……耳:只不过……罢了5、顾、独……哉:难道……吗?6、何……之有:有什么……的呢?7、何哉、何也:为什么呢?8、何以:凭什么?9、何如:怎么样?10、何其……也:(表感叹)多么……啊!11、奈(若、如)何:对……怎么办,把……怎么样12、其……乎:恐怕、大概……吧13、岂……乎:怎么……呢?14、孰与:与……比较,哪一个更……?15、所以:……的原因或者用来……的。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一):2. “乎”“何”的用法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一):2. “乎”“何”的用法 Word版含解析.doc

【题文】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同一篇文言文中会出现许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

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

“乎”“何”是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的虚词,那么“乎”“何”的用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和提高警惕的地方呢?一、“乎”字的用法(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 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4.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解释。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师说》)2.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1.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2.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赤壁赋》)二、“何”的用法(一)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

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①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例如:“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二)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发问,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虚词乎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虚词乎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虚词乎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虚词“乎”是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常用于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中,具有表示疑问、反问、加强语气的作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用法及例句:
1.用于陈述句中,表示疑问或反问:
-难乎可终身一事耶?(这么难,真的做不了一辈子吗?)
-玩儿乎?(你认真玩吗?)
2.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
-你来乎?(你是来的吗?)
-天公似乎对我们不太仁慈乎?(好像天气对我们不太好啊!)
3.用于祈使句中
-走乎!(快走!)
-别哭乎!(不要哭了!)
需要注意的是,虚词“乎”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已经相对较少,更多地出现在文言文或古代文献中。

在现代口语和书面语中,很少使用虚词“乎”。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归纳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归纳

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一篇全掌握!在文言文中,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有固定单一的意思,在不同的语境往往有着不同的含义,这也就造成了识记的困难。

因此本文总结了常见的18个虚词,并给出了相应例句,可当做文言文虚词的背诵,亦可作为查阅之用。

按此顺序:而、何、乎、乃、其| 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1、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2、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乎-的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乎-的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乎"的用法本文是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乎"的用法,感谢您的阅读!(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归有光《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司马光《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司马光《赤壁之战》)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屈原《离骚》)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苏轼《赤壁赋》)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冯谖客孟尝君》)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文言虚词含义及其用法课件20张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文言虚词含义及其用法课件20张

在”“到”
——《五石之瓠》
为什么不把它系 在腰间作为腰舟 在江湖之上浮游 呢?
虚词:者
中 国 风
虚词
义项
例句
例句翻译
代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动宾词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 智慧的人不会困惑,仁
组后,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者不惧。”《论语》
德的人不会忧虑,勇敢
“的人”“的事物”。
的人不会畏惧。
表因果,译为“因 ”知止而后有定“《大学之道》
为...所以...”,需推
理得出。
表目的,译为“为 ”故亏父而自利“《兼爱》
了”。
看见有德行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
没有德行的人更要反省自己啊。 靠近有道德的人,然后匡正自己。
有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
人如果不仁德,他如何对待礼呢?
边敲着船边,打着节拍,边应声高 歌。
啊”
《论语》
更要反省自己啊。
虚词:而
中 国 风
虚词 义项
例句
表并列,译为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 “和”“还”“而且”, “任重而道远”《论语》
前后可互换位置。
例句翻译
做事勤勉还言谈谨慎。 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
表递进,“不仅...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而且”,强调更加。
助词,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
表示疑问。
乎?“《论语》
去实践它呢?
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想要治理国家,先要使

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大学之道》
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 有序。
用在结果分句后,表停顿。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法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法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法总结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译文:孩子冷了吗?想吃东西吗?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译文:假如是真的话,我哥哥那样美好的品德,他的儿子要短寿早死吗?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而况大国乎?(?鸿门宴?)译文:老百姓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诈,况且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仍是比我晚呢?(师:学习。

庸:岂,哪)表测度或商议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那么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译文:齐王假如十分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应当治理得差不多了吧?②贤人之因此为圣,愚人之因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译文:贤人之因此成为贤人,愚人之因此成为愚仁,大体都出于这个原由吧??4.用于感触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也可不译。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文:看来百姓我吝是有道理的啊。

(主倒装句)②西望夏口,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赤壁?)文:向西可望夏口,向可望武昌,山川,草木旺盛青。

句中气,表示停,可不。

①于是乎。

文:于是写了篇文章。

②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乎遑遑欲何之?文:什么不依据自己情意或去或留?什么心神不宁想去什么地方?相当于“于〞,可“在〞、“比〞、“〞、“于〞等。

③生乎吾前,其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文: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原来就比我早。

④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疑乎是。

(乎:。

)文:“残忍的政令比猛虎凶恶。

〞我曾有疑。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乎:、于。

博:宽泛,广泛。

参:,,。

省:省察)文:君子宽泛的学并且每日自己反思。

“⋯⋯的子〞“⋯⋯地〞。

①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疱丁解牛?文:地,刀刃的运必定是有余地。

看了“高中文文言虚乎字用法〞的人看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法总结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译文:孩子冷了吗?想吃东西吗?
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译文:如果是真的话,我哥哥那样美好的德行,他的儿子要短命早死吗?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而况大国乎?(《鸿门宴》)
译文: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师:学习。

庸:岂,哪)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译文:齐王如果十分喜爱音乐,那么齐国就应该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仁,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也可不译。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看来百姓说我吝啬是有道理的啊。

(主谓倒装句)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译文:向西可望见夏口,向东可望见武昌,山川环绕,草木茂盛青苍。

5.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可不译。

①于是乎书。

译文: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②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译文: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
什么地方?
相当于“于”,可译为“在”、“比”、“对”、“对于”等。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
译文: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④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乎:对。

)
译文:“残酷的政令比猛虎还凶暴。

”我曾经过对这话有过怀疑。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对于。

博:广泛,普遍。

参:检查,检验,验证。

省:省察)
译文: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译为“……的样子”“……地”。

①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疱丁解牛》
译文: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

看了“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法总结”的人还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