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县第四中学校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都县第四中学发展概况

乐都四中坐落在乐都县东部,距离县城25公里处,交通便利,服务半径较大。学校占地面积23442平方米,建筑面积12246平方米。学校道路全部硬化,校园干净整洁,环境优美,是教书育人的极佳场所。综观乐都四中六十多年的历程,大致可分别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8——1968)动荡变迁时期

1958年,学校初建于马营乡马莲沟村,是县办的一所初级中学,当时也是比较早的学校之一,蒋朝振为学校的第一任校长。

为了更好地服务下北山的学生。1960年,该校与芦花的学校合并,校址迁至乐都县芦花乡寺院村,任课教师十几人,学生近200人。当时学校条件简陋,专业教师缺少,但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师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为建校初期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做出了无私奉献

1964年,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县办的初级中学冠名被撤销,学生返回到各乡,本校只留有芦花乡初中学生。

第二阶段(1968——1984)稳定提高时期

1968年,恢复建校,并增设高中部(两年制),郭福善任校长,学校改为完全中学,本年招收高一年级3个班。生源主要来自马营乡、芦花乡、马厂乡,民和北山乡以及甘肃省东坪乡的一部分学生,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学校贯彻毛主席“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使学校遭受了一定的创伤。

1972年后,学习逐渐恢复了正常秩序,开设了所有的科目,招生数量逐年增多,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到1983年时学生近一千,教职工有40多人,住校学生有200多,专任炊事员3名。学校建设初具规模,课程设臵正规,教学质

量不断提高。

第三阶段(1984——2003)高中学段的高峰时期

1984年,随着时代的变迁,受师资、生源、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县委县政府决定,该校搬迁至高庙镇老鸦村,兼并了高庙二校进行扩大,将高庙二校初中部并入该校初中部,小学部分流至高庙学区郎家小学、老鸦小学。历经近十年的时间在几任领导的协调下,学校征用的农家全部搬迁出去,改造了危房,修建了围墙、食堂、教室。

1994年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招生人数空前增多,最多时学校共有15个班,学生达一千二百余人。教职工近80人,该校坚持以“为农村学生服务,办家长满意的学校”的宗旨,要求师生本着“勤奋、务实、文明、创新”理念,培养学生“砺志、文明、超越”的意志品质。学校具备了合理的管理制度;铸成了完善的管理体系;秉承了“以制度来约束人,以情感来打动人,以榜样来引导人”的教育理念;形成了端正的校风,严谨的教风,浓厚的学风。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素质,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地位。

第四阶段(2003——至今)九义时期

2003年9月,教育局为平衡、整合教育资源,将高中部并入乐都二中,将高庙学区老鸦小学、郎家小学并入学校,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

2008年,随着全县学校第一次布局调整,马营乡脑庄小学、高庙镇寺磨庄小学的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并入该校就读,学校成为一所寄宿制学校,住校学生有148人。

2009年,学校实施校舍建设工程,总投资2070万元。其中,校舍安全工程项目专项资金为1770万元,县政府配套300万元。项目专项资金用于教学综合楼(5400平方米),学生宿舍楼(4600平方米),学生食堂及锅炉房(600平方

米),总建筑面积10600平方米(建设中拆除D级校舍1687平方米);县政府配套的300万元用于塑胶操场、校园绿化、道路硬化等一系列辅助工程。所有工程于2010年8月中旬全部完工。

2011年学校有学生 410人,其中小学生277人,初中生133人。住校生127人。现有教职工36人,专任教师合格率达100%,高级职称教师4人,中级职称教师18人。研究生1人,大学本科26人,大学专科5人,高中/中专3人。现有教学班14个,教学综合大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公寓,食堂餐厅一应俱全,标准化的塑胶跑道、足球场,2个篮球场、1个排球场、1个网球场。绿化面积将达2486平方米,校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清幽,是一所美丽的花园式学校。

近年来学校本着“师生成功,学校发展,社会满意”的办学宗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适应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始终坚持“自主、探究、合作”教学理念,开展了以“预习、展示、反馈”为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形成了“努力构建愉快教学课堂,积极营建以人为本校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教学氛围。强化教师以人为本,全面育人可持续发展思想,狠抓“办学条件现代化,学校管理规范化,队伍建设优良化,学生素质多元化,教育教研深入化”。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制度建设,名师工程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学校因地制宜,对师生进行警示教育和品德教育。规范了教师的工作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发了教师的工作激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一系列德育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和儒雅气质;开展感恩教育,唤起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通过激励教育、榜样引领、活动开展等,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为每一个学生搭建进步的平台,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价值,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层

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成长和发展。

学校进一步贯彻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外树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将开展活动与完善管理相结合,将思想教育与岗位实践相结合,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教育全体教师增强法制观念和意识,做到懂法、学法、守法,提高依法治教的自觉性。把师德师风当作重点抓,将师德师风列为重点考核项目,倡导教师和学员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立足岗位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

学校积极落实“一岗两责”,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职责范围,在组织教育教学管理的同时,做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做到四结合:学习提高和典型引路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正人与正己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深入推广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的运用,抓好科研兴校,推动教学改革,积极主动地探索课程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

多年来,该校获得了不少荣誉。1998年11月,学校被海东行政公署评为海东地区“爱路护路”先进学校;1994年——2003年,学校多次乐都县委、县政府,教育局评为“优秀学校”;2008年被县综治委授予“平安校园”的称号。

学校变迁

六、学校领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