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寅-结构规则性判别中的相关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精品结构设计知识】梁连接处何时处理成铰接问题分析

【精品结构设计知识】梁连接处何时处理成铰接问题分析

【精品结构设计知识】梁连接处何时处理成铰接问题分析主次梁连接处何时处理成铰接问题分析关于次梁与主梁交接处是否点铰及如何从构造上保证,汇总各处意见并总结如下:1、《PKPM结构软件从入门到精通》:一般讲混凝土梁之间都是刚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铰接。

如果设置为铰接,在构造上应采取相应措施。

如铰接梁定义太多,会导致内力重分布,使内力分配不合理因素加大,计算结果也可能不合理。

除非计算的内力和配筋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可以在SATWE特殊构件定义时将其改为铰接。

2、朱炳寅观点:井字梁与框架主梁的交接处是否要定义为铰接,关键要看框架梁对井字梁的约束情况,如果井字梁在支座处如连续梁,即主梁两侧都有,则不宜按铰接计算,反之则应按铰接计算,但设计时应注意实际存在的约束作用,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

3、某结构培训机构①次梁点铰,不影响整体结构②次梁对整体结构刚度贡献很微弱③SATWE对次梁点铰后,并不是忽略了次梁的刚度贡献④控制支座的约束条件,释放掉不利弯矩⑤不要老想成铰接与实际不符,我们应承认,它最初的连接仍然是刚接,我们仅仅是释放掉支座的弯矩约束⑥释放弯矩的实现,是通过降低其抵抗弯矩的能力配筋,但其自身的截面的截面抵抗矩仍会影响弯矩的释放,因此,不能认为点铰处理后,就不对此类边梁进行抗扭构造措施。

4、网上观点:①实际上没有完全的铰接也没有完全的固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使我们的构造措施能满足工程的需要。

我们认为假定梁端为铰接的结构,实际上梁端仍然有一定的弯矩,因此《混凝土规范》9.2.6条对此作出了规定,要求上部配置构造钢筋,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规范规定,构造钢筋截面面积不得小于下部钢筋的1/4,这一点只得商榷,构造钢筋不能太多,多了梁的转动能力受限,就不能看作铰接了。

②我以为电算建模最重要就是要让模型的主要力学模型接近实际构件.次梁设假想铰危险不在次梁,而在主梁,实际结构次梁端未能按模型形成塑性铰有效卸荷,对主梁依然存在的扭距将对主梁不利.次梁以按铰支考虑不会有危险.③钢筋混凝土结构还是尽量不要人为设置铰接。

朱炳寅老师关于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网上问答讲解

朱炳寅老师关于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网上问答讲解

问:高规附录D中,作用于墙顶的竖向均布荷载设计值,是否可以只考虑竖向荷载组合?因为墙的轴压比计算中为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向力设计值。

答:不可,应取各种工况(包括竖向荷载、地震作用等)组合的最大墙顶轴力设计值,并根据墙肢的长度,将其等效为墙顶均布荷载。

此处,是墙肢的稳定计算,属于构件抗力计算的内容;而轴压比计算,只是结构构造设计的辅助指标,不是结构计算本身,主要作用是通过轴压比数值的大致划分,确定结构构件的相应构造措施标准。

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中第9.5.1条表9.5.1第三栏对现浇混凝土板也适用吗?若适用,那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中第4.5.5条对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顶板180厚,C30,配筋率不宜小于0.25%的规定是否多余?因为按上述规定,其最小配筋率应为0.306%。

答:关于剪力墙和框架柱轴压比计算的相关问题剪力墙和框架柱轴压比的计算规定异同分析见下表剪力墙和框架柱轴压比的计算规定异同分析表项目框架柱剪力墙轴压比定义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结构,取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设计值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剪力墙墙肢的轴向压力设计值与墙肢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计算公式轴力设计值的取值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取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最大值,即 = 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剪力墙墙肢的轴向压力设计值,计算中取重力荷载分项系数 =1.2,为重力荷载代表值下,墙肢的轴力。

轴压比真正的轴压比是名义轴压比问:我在算桩基的群桩效应的时候对于桩规中公式5.2.2-5中的参数qck的理解不是很清楚,规范上的解释:承台底1/2承台宽度深度范围内地基土极限阻力标准值,其中地基土极限阻力标准值到底是指什么意思?是不是指承台底地基土的承载力。

还有对于多桩承台下桩的布置形式,是用矩形布置好还是非矩形(如正多边形)布置比较好(比如是七桩,八桩的),是不是采用非矩形的布置形式更利于每根桩平均受力?答: 1、qck指承台底面下,相当于1/2承台宽度的深度范围内地基土的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朱炳寅老师关于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网上问答4

朱炳寅老师关于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网上问答4

问:高规的体积配箍率 7.2.16条中fc应该不考虑大于等于C35吧,如C30就按C30取,而6.4.7应该考虑如C30就按C35取fc.是这样的吗?答:对,墙不用考虑而柱应考虑。

问:大题:某18层一般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构环境类别为一类,抗震等级为二级,框架局部梁柱配筋如题图所示。

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均采用C30,钢筋采用HRB335及HRB235。

假定该建筑物建在IV类场地上,其角柱纵筋的配置如图。

试问,下列在柱中配置的纵向钢筋面积,其中()项最为接近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

A. 10Φ14 B.10Φ16 C.10Φ18 D.10Φ20杨伟军的解答是:按《抗规》最小配筋率为1.1%(注意IV类的调整),又由6.3.9.5条角柱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偏心受拉时,纵筋面积增大25%,故选D.我觉得题中未提偏心受拉,则不考虑,柱截面350X500。

答:我想你说得对,因为角柱在地震作用组合下不一定会产生偏心受拉,应该是条件不全,不过作为一种特殊情况下的思考,对拓展思路还是有益的。

问:砼规10.6.3规定叠合构件正弯矩区段M=M1G+M2G+M2Q,负弯矩区段M=M2G+ M2Q,当预制构件为简支,叠合构件为连续时(假设荷载均为均布荷载)M1G+M2G +M2Q是否应按下式计算:正弯矩区段M1G=q1*L*L/8、M2G=q2*L*L/24、M2Q=q3*L*L/24负弯矩区段 M2G=q2*L*L/12、M2Q=q3*L*L/12为什么负弯矩不考虑M1G的作用答:这是由叠合板的特殊施工工艺和受力特点所决定的,产生M1G的荷载为预制梁、板及叠合板自重,由于特殊的施工工艺决定其重量直接由简支的预制构件(中间无支撑)承担,因此不产生支座负弯矩。

当采用有支撑预制构件时,则应考虑其产生的支座负弯矩。

建议参考我和陈总编写的《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综合应用手册》第146页相关图表,相信对理解规范的规定有益处。

问:我想问一下抗震等级是根据抗震措施确定还是根据抗震构造措施确定的啊?因为同一建筑里有不同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有什么区别啊?地震作用是用于计算地震力的,是吗?答:1.抗震措施和构造措施的区别,可仔细阅读抗震规范第2.1.9和第2.1.1 0条,相关的解释可看我编写的《图解手册》第43页;2.地震作用是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地震作用计算的内容见抗震规范第5.1~5.3节;3.应该说抗震等级分抗震措施的抗震等级和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两部分(请注意,抗震规范第6.1.2条规定的是“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正如我在《图解手册》第136页所说的那样,这条规定也是不完整的),对于进行抗震规范第6.2节规定的计算时应按抗震措施的抗震等级确定,对于进行抗震规范第6. 3~6.5节规定的设计时应按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确定。

朱炳寅问答录(土木专业必看)

朱炳寅问答录(土木专业必看)
2.所谓“短肢剪力墙较多”没有定量的界限,但从概念上说,可以认为是:
1)短肢剪力墙的截面面积占剪力墙总截面面积 50%以上(广东省标准 DBJ/T 15-46-2005);
2)短肢剪力墙承受荷载的面积较大,达到楼层面积的 40%~50%以上(较高的建筑允许的面积 应取更小的数量);
3)短肢剪力墙的布置比较集中,集中在平面的一边,或建筑的周边。也就是说,当短肢剪力墙 出现破坏后,楼层有可能倒塌。
朱炳寅老师关于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网上问答 92007 年 06 月 03 日 星期日 23:04 问:
剪力墙结构设角窗、角阳台对结构整体受力的影响很大吗?很不利吗?应采取怎样的加强措 施?我们这是 8 度区近 100 米的剪力墙住宅。个人认为主要应加强楼板连接和角部洞口两侧的 边缘构件,具体来说就是适当加厚角部房间楼板(120mm)并双层双向配筋,在楼板内洞口两 侧的边缘构件间增设斜向筋 5 根 12(若设暗梁则必须将板加得很厚,作用有多大说不清),洞 口两侧的边缘构件全高按约束边缘构件配筋。业主要求洞口两侧的边缘构件不设凸出墙面的翼 墙和端柱(主要为作窗户),可以吗?
问:桩-筏(承台)基础中,规范并未给出筏板(承台)刚度的确定方法。在考虑筏板(承台) 为近似刚性的时候,板厚如何确定?
对于剪力墙结构墙下布桩时,筏板或条形承台的配筋如何确定,仅按构造配筋是否合适?
答:
1.对桩筏基础有条件时应采用弹性地基梁板法计算,当采用地基反力直线分布假定进行近似计 算时,对桩筏基础的筏板截面要求可按规范对筏板的要求确定。
朱炳寅老师关于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网上问答 《高规》规定只有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才考虑双向地震作用。那么,如何 确定刚度明显不对称、不均匀?
说法一:在非偶然偏心作用下,结构位移比>1.2,或在偶然偏心作用下,A 级高度建筑结构位 移比>1.4,B 级高度建筑结构位移比>1.3,需要考虑双向地震作用。来源:2005 年 7 月 18~ 20 日在京举办了首次“PKPM 结构设计软件在应用中的问题解析”讲座。

朱炳寅结构设计经验总结

朱炳寅结构设计经验总结

朱炳寅结构设计经验总结朱炳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结构设计专家,拥有丰富的设计经验。

他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和技巧,对于从事结构设计工作的人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朱炳寅先生的结构设计经验进行总结。

首先,朱炳寅先生强调了结构设计的综合性。

他认为,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力学、材料、施工等各个方面因素。

在设计过程中,他注重对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来制定出最优的结构设计方案。

其次,朱炳寅先生强调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他认为,结构设计应该基于科学的原理和准确的计算,而不是凭借个人的主观意识进行设计。

他注重对各种材料和结构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制定出合理的结构设计方案。

此外,朱炳寅先生强调了结构设计的创新性。

他认为,结构设计需要不断创新,推动设计科学的发展。

他鼓励工程师们在设计工作中敢于尝试新的理论和方法,寻求更加优化的设计方案。

他自己在实践中也多次提出了一些新颖独特的设计方案,为我国结构设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另外,朱炳寅先生强调了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他认为,结构设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工程的安全。

他注重对结构的承载力进行准确的计算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结构的安全性。

他在设计中始终将工程的安全作为首要考虑因素,注重在设计中预留足够的安全裕度,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

最后,朱炳寅先生还强调了结构设计的可行性。

他认为,结构设计方案不仅要满足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还要能够在实际施工中得以有效实施。

他注重与施工单位和相关专业人员的沟通和协作,以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他在设计过程中重视施工性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充分考虑施工工艺和设备的限制,以提供可靠的施工指导。

综上所述,朱炳寅先生在结构设计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他的结构设计经验总结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他注重结构设计的综合性、合理性、科学性、创新性、可靠性和可行性,这些都是我们从事结构设计工作时需要注意的重要因素。

关于地下室结构构件的裂缝验算问题(朱炳寅)

关于地下室结构构件的裂缝验算问题(朱炳寅)

关于地下室结构构件的裂缝验算问题(2007-07-07 20:01:43)转载分类:第三部分:网上问答近来常有网友问起地下室结构构件的裂缝验算问题,现综合回答如下:1、有资料提出:地下室结构构件可以按塑性计算方法计算,且可以不验算裂缝宽度。

我认为不妥,此做法也许在特定的条件(如地下水位很低或没有地下水的情况)下是可行的,但并不代表可以无条件推广,其做法不符合规范的要求,还有待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2、建议:目前情况下,应验算地下室构件的裂缝宽度,可采用下列方法:1)地下室构件可适当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调幅数值应适当减小,如控制在0.9左右等);2)在构件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中,均采用构件支座边缘(注意:此处的边缘与考虑刚域不同)的内力值计算;3)在确定地下室构件的混凝土环境类别时,应恰当考虑地下室外防水对混凝土环境类别的影响,当对地下室侧墙及顶板提出外防水的可更换要求后,原则上可考虑外防水的有利影响(基础底板因外防水破坏情况较少,可直接考虑)。

4)上述观点,我在各次规范应用讲座中均有详细分析。

分享顶阅读(2309)┊评论(8)┊收藏(1)┊转载(3)┊顶▼┊打印┊举报前一篇:关于地下室抗浮问题后一篇:独基加防水板基础设计(2)(建筑结构.技术通讯2007.7)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博主民意大调查火热进行中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发评论]豆豆居2007-07-25 09:26:17[举报]你提到的第三条中考虑外防水的有利影响是具体如何操作的,是通过计算裂缝宽度可以放宽?还是保护层厚度减小的措施?混凝土的环境类别考虑防水层的有利影响∙新浪网友2008-06-14 20:52:58[举报]地下室底板自防水厚度250是不是不用考虑了,可采用小于250的厚度了吗?博主回复:2008-06-16 15:39:55可不执行《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的规定∙新浪网友2008-12-03 19:52:40[举报]请问:地下室顶板上的消防车荷载是否参与顶板和顶板梁的裂缝计算?博主回复:2008-12-03 21:00:53根据消防车出现的频率确定,消防车很少出现时,可不考虑。

无梁楼盖结构计算方法的分析与思考(朱炳寅)

无梁楼盖结构计算方法的分析与思考(朱炳寅)

总支座弯矩ML=(85%~98%)MD;柱上板带ML=(65%~95%)MD;跨中板带弯矩的变动幅度较 大,采用计算简图(2)、(4)时,ML=(107%~281%)MD,而采用计算简图(3)时,ML=(79%~186%)MD。
(2) 跨中弯矩
总跨中弯矩,采用计算简图(2)、(4)时,ML=(105%~127%)MD;而采用计算简图(3)时,ML= 92%MD;柱上板带ML=(109%~177%)MD;跨中板带ML=(50%~111%)MD。
梁、柱荷重应直接输入。
等代平面框架法计算过程分析比较表
表1
荷载工况
等代梁宽度取值
荷载取值
计算方法
内力取值
(1)在竖向荷载作 用下
取等于板跨中心 线之间的距离,即 Lx及Ly
单向加全载,即各 单向框架承受全 部柱距范围内的 荷载
a)手算 b)平面及空间分 析计算程序[注A]
采用经验系数法 确定柱上及跨中 板带的内力
叉梁系,与柱子形成空间框架,然后对各荷载情况,取用同一的交叉梁布置,利用现行的空间分析
程序(如TBSA、TAT、SATWE等),进行结构的设计计算。见下表:
等代空间框架法计算过程分析比较表
表2
荷载工况
肋梁宽度取值
荷载取值
计算方法
内力取值
在竖向及水平荷 载共同作用下
将楼板划分为由 等代肋梁组成的
交叉梁系
全部荷载由双向 框架共同承受
空间分析计算程 序
求得各梁内力及 配筋
上述计算方法中,肋梁的划分是关键,在程序容量许可的前提下,肋梁划分的网格越小,计算
结果越趋合理。
下列几点值得重视:
(1) 因板通常为双向配,两方向板的计算高度不同,等代筋梁梁高一般可取板厚;梁宽可取网

朱炳寅典型问题问与答(根据博客回复整理)

朱炳寅典型问题问与答(根据博客回复整理)

∙朱总您好!《抗规》第13.3.4条第"2"款规定砌体填充墙实心块体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2.5,空心块体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3.5;而《高砼规》6.1.5条第"1"款规定:当采用砖及混凝土砌块时,块体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5;采用轻质砌块时,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2.5。

针对以上规定有几个问题向您请教:1.《高砼规》中提到的“砖”是指“实心砖”吗?2.《高砼规》中提到的“轻质砌块”包括大孔空心砖(每立米容重11~12KN)吗?3.觉得两本规范表述的意思正相反。

博主回复:2012-04-21 22:24:26可按抗规设计。

∙朱老师,一层全地下地车库柱距8100*810,基础底板采用700厚筏板,地下室顶采用500*1100的主梁,350*800井字梁,板采用250厚的现浇板。

车库外围墙的计算模型是上端铰支、下端固结,还是按两端固结算(本车库上面的刚度并不比底下的刚度小很多)?博主回复:2011-10-26 18:48:43应根据工程情况确定,可上简支下固定。

∙朱总解释:高规3.5.2第二条对结构底部嵌固层,本层与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1.5。

指的是嵌固层与其上一层的比值(若地下室顶面嵌固,则就是一层与二层的比值)。

按照上面解释如果一层与二层的刚度比是1.5,那么按照抗规6.1.14,地下一层与二层的刚度比就不宜小于3了。

在8度区,由于剪力墙布置较多,这样的刚度比难以满足。

还望朱总给以解疑,谢谢。

博主回复:2011-11-30 12:27:05刚度比的计算方法不同,哪能这样简单比较呢∙朱老师,您好!请教:剪力墙结构,设防烈度8度,无地下室,12层,如果一层地面无楼板而做刚性地面,刚性地面可以作为剪力墙的侧向支点吗?博主回复:2011-12-29 16:18:09分不同情况,包络设计。

可参考我的问答书对柱子的处理办法。

∙朱总您好!有个问题问下您,抗规6.4.5条中的第1条说,“对于抗震墙结构,底层墙肢地截面的轴压比不大于表6.4.5-1规定的轴压比,可设置结构边缘构件”,这里说的底层指的是底部加强区还是结构最底那一层啊???博主回复:2011-12-30 17:34:25紧邻结构嵌固端的上一楼层,一般为地上一层。

朱炳寅老师关于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网上问答8

朱炳寅老师关于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网上问答8

问:《高规》规定只有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才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那么,如何确定刚度明显不对称、不均匀?说法一:在非偶然偏心作用下,结构位移比>1.2,或在偶然偏心作用下,A级高度建筑结构位移比>1.4,B级高度建筑结构位移比>1.3,需要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来源:2005年7月18~20日在京举办了首次“PKPM结构设计软件在应用中的问题解析”讲座。

说法二:验算结构位移比时,总是要考虑偶然偏心;结构构件设计时,分下列两种情况处理:1) 如果位移比超过1.2,则考虑双向地震,不考虑偶然偏心;2) 如果位移比小于1.2,则不考虑双向地震,考虑偶然偏心。

来源:《PKPM 新规范计算软件 TAT、SATWE、PMSAP应用指南》-黄吉锋。

说法三:一般而言,可根据楼层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之比值判断,若该值超过扭转位移比下限1.2较多(比如A级高度高层建筑大于1.4,B级高度或复杂高层建筑等大于1.3),则可认为扭转明显,需考虑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计算,此时,判断楼层内扭转位移比值时,可不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影响。

来源:《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若干问题解说》--黄小坤。

说法一和说法三比较接近,而说法二和其他两种差别较大,要严格的多,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答:通过楼层位移比来判别结构的对称性和均匀性,是较为合理的量化手段,具体量值应根据工程经验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即:工程重要或复杂时,可适当从严,反之可适当放松。

我认为说法二比较合理,在结构扭转影响比较大时,应考虑双向地震,反之应考虑偶然偏心。

问:桩-筏(承台)基础中,规范并未给出筏板(承台)刚度的确定方法。

在考虑筏板(承台)为近似刚性的时候,板厚如何确定?对于剪力墙结构墙下布桩时,筏板或条形承台的配筋如何确定,仅按构造配筋是否合适?答:1.对桩筏基础有条件时应采用弹性地基梁板法计算,当采用地基反力直线分布假定进行近似计算时,对桩筏基础的筏板截面要求可按规范对筏板的要求确定。

朱炳寅老师关于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网上问答6

朱炳寅老师关于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网上问答6

问:人防规范的理解问题:甲类防空地下室按道理应是囊括了乙类工程,即甲类地下室的出入口设计应能同时满足乙类的各项规定。

但看规范第 3.3.2-2条及第3.3.2-1条,乙类工程(常6级)不设室外出入口的条件之一是主要出入口与其中一个次要出入口的楼梯结构均应按主要出入口的要求设计,而甲类防空地下室核6级、核6B级则无此项要求。

则当某甲类防空地下室为常6级、核6级设防且需将室内出入口当作室外出入口时,我们是否需要将该防护单元内的两个出入口的楼梯结构都按人防规范第4.7.10条考虑常规武器爆炸荷载???答:应该考虑。

问:1、剪力墙设置在楼层处的暗梁到底需要否? 陈青来在《03G101-1》的解释中说其作用是防止剪力墙竖向裂缝的开展和延伸;在黄小坤的高规疑难解说中说可以不设置。

在具体操作中,设计人员间也存在争议。

若需要设置暗梁,理由是什么?具体怎么配筋?2、对截面高宽比H/B<3的是柱, H/B在4~5的算异型柱,但对3~4范围内的如何考虑的怎么算?3、若高位转换,剪力墙的底部加强区和上部的等级有可能相差2个级别,这时上下的配筋会悬殊。

底部加强区满足规范的体积配箍率和纵筋会很大,比如我现在做的就是底部是2级,上部是4级,底部好多都是水平及竖向分布筋14@ 100 ,箍筋12@100。

而上部水平及竖向分布筋只有8@150,箍筋8@200。

这样就类似一个不是很连续的剪力墙——配筋太悬殊了,就好像没有一个过渡的,这样是否存在问题?怎么解决?4、8度区,对于中震时地震的影响系数取0.46,这对于多遇地震大概是3倍——请问这个3倍是从那里来的?是否可以理解为中震的加速度与小震的加速度的比值?比如7度0.1g,中震加速度就是100cm/s^2,小震35,100/35=2. 85,小震时水平地震系数最大值0.08,那么中震就是0.08*2.85=0.23 又比如罕遇地震加速度,7度0.1g时是225,225/35(小震)=6.43,将0.08x6.43=0.51,约等于0.5,就是罕遇地震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了。

结构网上问答-朱炳寅

结构网上问答-朱炳寅

•1、关于荷载规范的网上问答1.1、汽车荷载的楼面等效均布荷载计算问:需要计算楼面上汽车荷载,汽车载重10吨,怎么求楼面等效均布荷载?答:计算后轴轮压,考虑动力系数,按荷载规范计算。

具体做法见《图解手册》第9~14页。

1.2、关于悬挂荷载问:悬挂荷载按恒载还是活载考虑?如何考虑不利布置?1、我们设计的医药轻钢厂房,屋面有空调管道、电缆桥架、给排水管道以及吊顶等一些悬挂荷载,其中空调管道所占的荷载比重较大。

不知道大家是如何处理这些悬挂荷载的?钢结构设计手册以及轻型屋面钢屋架图集都是按照满布恒载考虑的,但实际却存在可能这样的不利情况:厂家有可能一跨全部预留,另一跨全部做悬挂。

这样一来按是否应该按活载输入并考虑不利布置呢?我们用的是STS,如果把活荷不利布置的开关打开,计算结果相差是比较大的。

与我们配合的轻钢厂家用的是3d3s,他们称3d3s不考虑活载不利布置,不知道是否真的是这样?2、对于悬挂荷载的取值,我们自己也有争议。

我们给轻钢厂家提供的悬挂荷载是每平米150公斤,我们自己也觉得偏大,但是考虑方案阶段用于估算基础还是可以接受的。

不知道大家计算钢架时是如何处理空调管道荷载的?一般取值多少?我自己的意见是根据一般情况将悬挂荷载按均布活荷载输入,考虑不利布置,局部悬挂较重的时候,在实际位置按活载单独输入集中力,这个集中力就不用考虑不利布置了,毕竟较重的悬挂管道将来移动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3、此外,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的时候,如果活载里面包括雪荷载,那么雪荷载将一同参与不利布置,觉得有些偏于保守,出现半跨雪荷极值的可能应该是相当小吧?觉得程序应该增加一种工况,将雪荷载拿出来,不参与不利布置,即便参与也应该考虑折减,但没有理论依据。

觉得程序设置的这个活荷不利布置的开关有些粗糙,应该单独考虑雪荷不均匀分布的不利组合。

答:上述问题涉及工艺特殊情况,荷载数值应由相关工艺提供,对于是否考虑活荷载不利组合,这要看荷载不利组合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换言之,有些荷载被定义为活荷载,其实它不十分活,如上面提到的吊挂荷载,一旦其安装结束,其荷载基本不变,或者说它的自重不变,所变化的可能就是其运行需要的那部分重量,如给排水管道里的水的重量等,这部分随运行而有可能变化的重量,才真正称为活荷载,对吊挂荷载中大量的无活动可能的荷载应加以区分,主要看真正活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若比例很小,则可不考虑活荷载的不利组合,同时工程经验应重视,多听听专业人员的意见,多了解工艺流程对结构设计大有好处。

朱炳寅老师关于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网上问答5

朱炳寅老师关于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网上问答5

问:关于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底部加强层高度问题《高规》第 10.2.4条,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

《混规》第11.1.5条,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和落地剪力墙总高度的1/8中的较大值,但不大于15m;其他结构的剪力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两层高度中的较大值,但不大于15m。

《抗规》第6.1.10条,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二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其他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层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

请问当结构底部框支3层,每层高4.5m,框支以上每层3.9m,共16层(楼高=3×4.5+13×3.9=64.2m)。

底部加强部位应为多高,应执行哪条规范?答:三本规范对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高度问题的规定有不一致的地方,其中有些规定是明显不合理的,如限制总高15m的要求。

关于这些问题在我的《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应用图解手册》第142~143页有详细分析,请参阅。

上例中共16层表述含糊,回答问题时按总层数为16层考虑。

底部加强部位高度按《高规》确定,取3×4.5+2×3.9=21.3m和64.2/8=8.03m的大值,为21.3m。

问:关于平面不规则的定义最近有一个问题,在看法上有较大争议,抗震规范及高层规范都定义了平面不规则的判断标准,但是有一点没明确规定:当结构形成多塔楼形式时,如果塔楼部分也就是主体高层部分规则,而连接主楼的裙房部分有较大凹入,超过50%,那么这种情况下是否判断整个结构为特别不规则体系?答:多塔楼结构属于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该是一个平面不规则的复杂结构问题,但不能就此判定为“特别不规则”体系,因为其他条件不明确。

朱炳寅结构问题博客问答2012_03~09

朱炳寅结构问题博客问答2012_03~09

紫在线2012-03-05 15:42:54[举报]朱老师,您好,我想请教一个问题,本工程单层阶梯教室,采用钻孔灌注桩,因两面紧靠已建建筑,上部结构(屋盖)在此两面做了悬挑,但是地下部分(地梁)没法做悬挑梁来承担外围墙体,所以考虑外围墙下做条基,可是二三层土分别是粉土和粗砂,为严重液化土层,乙类建筑,根据规范要求要全部消除液化,如果采用换填,会影响到原有基础,规范还有条是增加上层非液化土层厚度,可不明白这个厚度多少才合适,希望您能指点一下。

已建跟新建建筑均采用灌注桩d=500,承台底标高为-1.500m。

谢谢!朱炳寅回复紫在线:2012-03-05 19:31:16[举报]除换填外,还有其他地基加固方法。

pt1892012-03-05 17:42:44[举报]请问朱总:乙类建筑的防震缝宽度是否需要提高一度设置?朱炳寅回复pt189:2012-03-05 19:32:02[举报]按设计惯例,可按本地区设防烈度确定缝宽。

icepolo2012-03-06 22:17:12[举报]你好,朱总,我看你的新书《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GB50011-2010》中568页的表2序号4b“尺寸突变”这条比原文件少了“多塔”两字,(我觉得原文件中并没有把…多塔‟解释清楚,会给设计上带来很多困惑。

因为我们这里经常会遇到2个塔楼中间是一条伸缩缝的多塔结构,而这2个塔楼下面通常是带转换的框支剪力墙结构。

审图的专家经常会把这样的多塔当作一条不规则)朱总您在书中这条把“多塔”二字删除是正确的,而不是印刷错误。

我这样理解对么?请朱总指教。

朱炳寅回复icepolo:2012-03-07 10:08:58[举报]参考高规3.5.5条馨月妈妈2012-03-09 10:27:05[举报]朱工,您好!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高规6.4.2条注1中,框架柱的轴压比指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的比值。

[专业考试]朱炳寅---注册结构老大的复习建议(供注岩参考)

[专业考试]朱炳寅---注册结构老大的复习建议(供注岩参考)

[专业考试]朱炳寅---注册结构老大的复习建议(供注岩参考)朱炳寅: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资格考试命题专家组组长;国家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命题专家组成员。

具体可见网页:/s/blog_54c21d0a01008fnd.html。

他所给出来的复习建议如下:对备考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几点建议朱炳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4)通过参加近年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命题和阅卷工作,在为通过者高兴的同时也为落选者惋惜,现从备考的要点和参考的技巧等方面来谈点个人体会,供将要参加结构注册学习和考试的我的年轻的同行们参考。

1、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是过关更是机遇作为结构工程师或有志参加结构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既然选定了这项工作,那么参加结构注册的学习和通过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是早晚都要经历的过程,且宜早不宜晚,尽早通过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能及时抓住自己技术进步的机会,有利于自己的技术成长并顺利进入个人良性发展的旅程。

2、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特点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是一种执业能力的考试,考察的是考生对规范规定的理解程度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这与我们在校学习时一般意义上的考试不同,作为考生应理解和适应这种考试目的的改变和考试方法的变化,并及时跟上这种角色的转变。

3、备考注册考试应结合工程实际从结构设计中来到结构设计中去是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基本出发点,备考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也应结合实际工程,应在实际工程中规范自己的设计行为、发现自己在技术上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4、关于规范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依据是现行规范,主要包括设计及施工验收规范。

考试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对规范规定的正确理解程度和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的熟练程度等。

在备考过程中,应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规范的学习和理解上。

正确理解规范和熟练应用规范,不仅是备考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的需求,更是实际工作的需要。

朱炳寅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朱炳寅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朱炳寅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一、规程背景1.1 朱炳寅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制定目的朱炳寅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是为了指导和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工作,保障高层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性,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1.2 规程的重要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规范科学的混凝土结构技术,对于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推动建筑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规程内容2.1 规范的适用范围该规程适用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工作,包括建筑结构的选材、结构设计原则、施工工艺要求等内容。

2.2 结构设计原则规程明确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则,包括受力分析、结构稳定性分析、结构整体设计等方面的要求,旨在确保结构的安全可靠性。

2.3 施工工艺要求规程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包括模板支撑、混凝土浇筑、钢筋绑扎、预应力加固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施工质量。

2.4 结构验收标准规程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验收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验收前的材料检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验、竣工验收等环节,以确保结构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规程应用与推广3.1 规程的应用朱炳寅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制定是为了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性。

相关部门和企业应严格按照规程的要求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工作。

3.2 规程的推广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该规程,需要通过行业培训、宣传推广等方式,提高相关从业人员对规程的认识和应用水平,确保规程的有效实施。

四、总结朱炳寅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制定对于推动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的发展,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相关部门和企业严格按照规程的要求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工作,确保规程的有效实施。

也期望相关行业协会、学术机构加强规程的推广和应用工作,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促进我国混凝土结构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规范对楼层扭转位移比计算的明确规定 高规第 4.3.5 条规定,高层建筑楼层扭转位移比计 算时应考虑结构的偶然偏心。对多层建筑,规范未作 具体规定,可参考高规的规定,宜考虑结构的偶然偏 心。抗震规范第 3.4.2 条的条文说明中明确规定,楼层 扭转位移取结构的端部位移,也就明确了对楼层扭转 位移比验算的根本目的是要考察结构受到的整体扭转 效应,而不是在考察楼层局部的扭转效应,因此本条 条文说明也就隐含了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要求。
应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把握结构的规则性控制
标准。当弹性水平位移角数值较小时,可适当放宽对
16 We learn we go
楼层位移比的限制,见表 2(表中的Ⅰ,Ⅱ类为不规 则程度,其中Ⅰ类不规则程度较轻,Ⅱ类不规则程度 较重,可参考文[2]确定)。 5 结论
1)楼层扭转位移比是判别结构规则性的重要计 算指标,计算应把握下列基本原则:(1)应采用刚性楼 板假定,不应采用弹性楼板假定;(2)对一般结构可只 考虑结构的偶然偏心,对复杂高层建筑及超限建筑工 程还应考虑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并取偶然偏 心和双向地震作用的不利值判别结构的规则性。
在按楼层扭转位移比进行结构的规则性判别时, 各地区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规定不尽相同。汶川地震加 剧了结构设计人员对地震的担忧,目前,施工图审查 中也有矫枉过正且层层加码的趋势。其实恰当地吸取 汶川地震的经验和教训,在结构设计中长期坚持把握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至关重要的,过紧或过松的摇 摆式设计标准和方法不利于结构抗震设计的长远发展 和进步。 1 楼层扭转位移比的计算
5)恰当地吸取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有益于结构 抗震设计的健康发展。
A,B 级高度建筑的扭转不规则程度的分类及限值 表 2
结构类型
A级
μ≤1.2
1.2<μ ≤1.35
1.35<μ ≤1.5
1.5<μ ≤1.8
μ>1.8
B级
μ≤1.2
1.2<μ ≤1.3
1.3<μ ≤1.4
1.4<μ ≤1.6
μ>1.6
[1],[3]的判别标准见表 1,可以看出对同样的 μ ≥1.2,
不同资料把握的尺度大不相同。
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对称的判别标准
表1
文献
判别条件
判别原则
比较
对复杂高层建筑,当不考
文[5]的要求要比文[3]
[1] 虑偶然偏心或双向地震
严许多,只能理解为:
作用时
μ≥1.2 作为地方标准其目的
对所有抗震建筑,当考虑 [3]
Ⅰ类
Ⅱ类
注:θE 为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
Ⅱ类 不允许 不允许 不允许 Ⅱ类 不允许 不允许 不允许 Ⅱ类 不允许 不允许 不允许
参考文献
[1] 徐培福.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广东省实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补充规 定 DBJ/T15-46-2005[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江苏省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细则[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7. [4] 朱炳寅.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5.
θE≤1/1100 规则 Ⅰ类 Ⅰ类
框架
1/1100< 规则
θE≤1/550
Ⅰ类
Ⅱ类
框架-剪力墙 θE≤1/1600 规则 Ⅰ类 Ⅰ类
框架-核心筒 1/1600< 规则
板柱-核心筒 θE≤1/800
Ⅰ类
Ⅱ类
框支层、筒 θE≤1/2000 规则 Ⅰ类 Ⅰ类
中筒、剪力 1/2000<

规则 θE≤1/1000
Building Structure
设计交流
结构规则性判别中的相关问题分析
朱炳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在结构设计中,需要根据楼层扭转位移比对结构 的规则性进行判别,对结构的规则性进行恰当的分类 是结构抗震设计的前提。只有正确把握结构的规则性, 才能对症下药,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使结构设计合 法、合情、合理。而正确理解位移比计算的基本原则 和主要假定,把握楼层扭转位移比的控制标准则成为 结构规则性判别的前提。
意义的,有时甚至会干扰扭转位移比判别的准确性。
这是因为,采用弹性楼板假定的计算位移,可能是平
面中某点的局部位移,不能反映楼层结构的整体扭转
状况,其数据是不全面和不真实的。因此,无论是否
符合刚性楼板的假定,在进行楼层位移比计算并对结
构进行规则性判别时都应采用刚性楼板的假定,而不
应采用弹性楼板的假定。
4 结构规则性的控制
Hale Waihona Puke 2)规范对楼层扭转位移比计算中未明确的规定 抗震规范和高规均明确规定,“质量和刚度分布 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 转影响”。由于规范对上述规定未给出量化标准或指 导性建议,各地在执行本规定时判别标准的把握也各 不相同,造成结构设计混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 对“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把握;(2)对双向 地震作用的把握问题,应如何考虑双向地震的作用, 是仅考虑内力,还是考虑全部效应,而若考虑全部效 应,则该效应值是否应作为结构规则性判别的依据等。 2 双向地震作用 1)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建筑结构设计荷载》 (ASCE 7-98)第 9.5,2.5,2.2a 款规定 C 类设防的建 筑结构(相当于我国 8 度抗震设防)当采用线弹性反 应谱按正交主轴方向单向计算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双 向地震作用效应,取 A 方向地震作用产生的内力(以 弯矩为例:MAA)与 B 方向地震作用产生的在 A 方向 内力的 30%(即 0.3MBA)之和(即 MAA +0.3MBA), 用于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注意,美国规范只在构件的 承载力计算时需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2)我国规范未明确说明双向地震作用是否只用于 承载力计算,因此,可理解为适用于全部效应计算中, 这比美国规范又跨越了一大步。但即便如此,我国规 范仍未明确在楼层位移比的计算中是否要考虑双向地 震作用。 3)对“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把握 对“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规范没有 明确的定量规定,各相关资料的规定也不尽相同。文
其变形小到从工程角度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工程设
计中,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当楼板的面内变形不大于
1/12000)时,可确定为符合刚性楼板的假定,也就是
说楼盖范围内各构件的水平变形符合同一规律(平动
时一起平动,扭转时共同扭转)。
2)当不符合刚性楼板假定时,也有设计人员改用
弹性楼板假定进行扭转位移比的计算,其实这是没有
2)弹性楼板的假定一般只用于结构或构件的内 力设计计算中。
3)考虑双向地震作用时,应以不考虑偶然偏心的 楼层扭转位移比作为“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 的判别依据。除复杂高层建筑及超限建筑工程外,双 向地震作用可只用于结构的内力计算中。
4)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推荐参考文[2]按表 2 控制结构的规则性控制标准。
(a)复杂高层建筑及超限建筑工程
(b)一般工程
图 1 扭转不规则判别过程
3 扭转位移比计算中的楼板模拟
1)在扭转位移比计算中经常用到刚性楼板的假
定,采用此假定的根本目的在于考察结构的整体扭转
效应。理论上讲,任何刚度的结构和构件受力后都会
有变形,结构中没有绝对刚性的楼板,所谓“刚性楼板”
只是工程中的一种简化和假定。当楼板的刚度足够大,
楼层扭转位移比 μ( μ = Umax /U ,其中U max ,U
分别为单向地震作用下,在楼层角点处竖向构件的水 平位移或层间水平位移的最大值和平均值。)的计算 中涉及不同的计算假定(刚性楼板假定、弹性楼板假 定等)、计算原则(考虑偶然偏心、考虑双向地震作 用等)。其中部分是规范明确规定的,而另一部分规 范没有给出具体规定,还有些问题需要借鉴其他规范 相互补充确定。不同的计算假定和计算原则会得出不 同的计算结果,需要结构设计人员进行分析比较,并 取其中的合理值加以利用,而不是简单地收集起来, 取其中“最不利”的数值。
偶然偏心时
就是要采取严于国家 规范的更高标准
We learn we go 15
设计交流
Building Structure
笔者认为,文[1]的判别尺度适中、概念清晰。对 复杂高层建筑及超限建筑工程,当不考虑偶然偏心时
的楼层扭转位移比 μ ≥1.2 时,可判定为结构的质量
和刚度分布已处于明显不对称状态,此时应计入双向 地震作用的影响。在对结构的规则性进行判别时,可 取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的不利值(图 1(a))。而对一般结 构的规则性进行判别时,可只考虑偶然偏心而无需考 虑双向地震作用(图 1(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