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中面向外国读者的儒道思想体现
浅析《京华烟云》中的道家思想
浅析《京华烟云》中的道家思想
马慧萍;马真虎
【期刊名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年(卷),期】2013(029)006
【摘要】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作小说《京华烟云》,旨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
小说以弘扬道家思想为主题,从篇章布局,人物性格塑造和自然风物等几个方面体现了道家乐天知命的天命观,淡泊名利的理想人格和天人合一的修道至高境界。
【总页数】3页(P10-12)
【作者】马慧萍;马真虎
【作者单位】昭通学院外语系,云南昭通6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4
【相关文献】
1.浅析《京华烟云》中木兰与素云两个迥异的形象 [J], 马雯娜
2.浅析林语堂《京华烟云》中曼娘的形象 [J], 张兵兵
3.浅析《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形象 [J], 崔广
4.论《京华烟云》中的道家思想 [J], 杨梦吟
5.浅析“语言风格”在《京华烟云》中文译本中的体现 [J], 张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京华烟云》看中国海外文化传播
- 244-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从《京华烟云》看中国海外文化传播外交学院在职研究生/张倩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阳平一、文化翻译与海外文化传播在中国文化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除却马可•波罗这样的异乡人站在异国文化的视角介绍中国文化,中国主动将自己的文化向外传输的轨迹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的清朝末年。
根据我国南方潮汕地区的资料记载:“1879年,有一位中国人受聘到美国哈佛大学任教,这是中国第一次向西方世界的大学派出教师,去教授中国文化。
” 此后的一百多年以来,众多旅居海外的华裔学者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在异国他乡传播中国文化。
语言文学作品,音乐美术等等都变成了他们感染外国受众精神世界的方 式,就这样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国文化海外传输的浪潮中,他们一代一代推波助澜,掀起中国文化在海外的阵阵接受高潮。
而在此过程中,文学翻译作品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可以说,提到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就不得不提翻译,“没有翻译,谈中国文化走出去……就是句空话。
” “翻译不是简单的不同语言间的转化,而是文化上的转化。
我们的文化要走出去,就是要让中国文化的精华被世界人民 了解。
” ——可见翻译对文化传播的重要。
二、林语堂与《京华烟云》的研究意义1940年,林语堂获得纽约艾迈拉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时,该校校长赞扬他说:“林语堂——哲学家、作家、才子——是爱国者。
也是世界公民;您以深具艺术技巧的笔锋向英语世界阐释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获得前人未能取得的效果。
你的英文极其美妙,使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既羡慕钦佩又深自惭愧。
” “我们期盼您不断以中英文表达人类高尚的精神、标准,那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 可见林语堂的影响之深。
他的文化翻译作品在海外取得成功,也为后世的中国文化海外传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潮流的探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只对他的代表作之一《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文本进行研究,试图达到“以点代面的,小而精”的效果。
三、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文化翻译策略纵观比较,在中国文化海外传输方面,能够突破林氏成就的可谓凤毛麟角。
京华烟云的读书笔记
京华烟云的读书笔记《京华烟云》的作者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带有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
他是一位世界性的知名作家,被美国文化界评选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
他学贯中西,是我国最优秀的双语作家之一,在语言学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他兼备散文大家与著名长篇小说家双重身份,是唯一一位长期用英文进行文学文化创作的中国现当代作家。
《京华烟云》,被誉为“现代红楼”的著作,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品,美国《时代》周刊推荐必读之一,它生动描绘了一幅近代中国风貌图。
《京华烟云》,是一部将磅礴、华丽、完备、经典、真实集于一身的著作。
可以说,它不是一部小说,它就是生活,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再现。
它不加粉饰地呈现出中国的一切困境与纷扰,并积极地昭示着国家的希望,是作者挥泪写就的民族心灵史,是一部只有中国人才能完全体会的经典。
代表了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一一出现在这幅画卷中,这些人物是那样的真实、形象,就好像出现在我们的身边的行行式式的人物。
这部史诗般磅礴的巨著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如泣如诉,是一部可以在寂寞长夜里独自品位的佳作。
《京华烟云》以主人公姚木兰的命运发展为线索,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1/ 6间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雨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风云变动的历史风貌。
书中穿插的是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史,那是一个多事之秋,一个动乱的时代,一个战争的年代。
当时的中国政府岌岌可危,社会上动乱不安,中国面临着改朝换代的变化,但是,书中从无绝望的笔迹,反而到处都彰示着积极的希望,照射出胜利的光辉。
尤其是在书中结尾处,人们喊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的口号,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
一个民族其雄伟的力量,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
《京华烟云》与道家思想
的看似 消 极 的人 生观。 他 的家庭 教 育 , 中 的一 段作 为题 词 “ 梦饮 酒者 ,旦 而哭 都 相似 ,只 是点 缀在 生命 里 的希 望和 梦 也 是如 此。 所 以他 的女 J b { f ] , 在 其 开 明 泣 , 其 名 为 吊 诡 。 万 世 之 后 ,而 一 遇 大 想 使 它 有所 差 异 ” 。
为 此 书 之 主 旨。 纵 观 全 书 , 包 含 了太 多 个 题 目教 林语 堂 去做 ” ( 关于 《 京 华 烟 而 其 间所 展 示 的 儒 道 对 比 和 冲 突 , 则 又 的风云变幻。 云》) 。 《京华 烟 云 》每一 卷 都 以庄 子 鲜 明 地 呈 现 出 作 者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的 重 重
一
、
本书的崇道体现在对人物的塑造上
的 一段 话 为题 词 。点 名 主 旨。
困 厄 。 以 及 顺 乎 自然 、 重 返 自 然 的 内 心
《 京华烟云 》中最能呈道家情怀 的便
第一卷 《 道 家的女儿 》引用了大宗师 渴 望 的 矛 盾 中 对 人 类 自身 命 运 的 理 性 沉
是 姚 思 安 与 姚 木 兰 。 姚 思 安 是 道 家 思 想 的一段 , “ 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 思 。小 说 的 结 尾 处 , 林 语 堂 特 别 写 到 了 的 代 表 人 物 。可 谓 小 说 的 精 神 所 在 。 姚 在 六 极 之 下 而 不 为 深 。 先 天 地 生 而 不 为 这 样 一 个 细 节 。 “ 军 队 的 歌 声 再 度 传 思 安 优 雅 地 过 着 自 己 的 世 外 桃 源 般 的 生 久 ,长 于 上 古 而 不 为 老 。 ” 指 出 道 无 处 来 — — 山 河 不 重 光 /誓 不 回 故 乡 。” 这 活 。 潜 心 研 读 道 家 书 籍 , 收 集 古 玩 ,修 不在 。支 配着 世 间万事 万 物。这 一卷 写 个 细 节 不 是 可 有 可 无 的 。 它 寄 予 了 作 者 身 养性 ; 同时 ,乐于接 受新鲜 事物 、新 晚 清 的 社 会 动 态 , 姚 、曾 、 牛 三家 的变 故 , 的 爱 国 理 想 和 真 挚 的 情 感 思 潮 ,在 作 者 思 想、新 观 念。他 性格 中既有 儒家 人定 无一不是道在起作用 。 通 篇 儒 道 合 一 的 哲 学 思 想 中 。有 这 种 势 胜 天 的积极 人 生观 ,又有 道 家顺应 天命 第二卷《 庭院的悲剧 》 选 用了《 齐物 论 》 在 必得 的 信念 支撑 着 , “ 每个 人 的生 命
林语堂《京华烟云》的崇道思想探源
2012.08学教育37林语堂《京华烟云》的崇道思想探源隋毅(沈阳铁路机械学校,辽宁沈阳110035)[摘要]林语堂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其父从小也给他讲授《四书》、《五经》,这使得他在东西两种文化的经典中既汲取精华,又感到两者的差异,产生思想的激荡。
在信神与不信神之间,在爱父母第一还是爱神第一之间等诸多方面,他感到过彷徨,最终将两者的精华人文价值吸取过来,又将两者的不足加以摒弃。
[关键词]林语堂;崇道思想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玉堂,祖籍福建漳州,生于闽南平和县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
童年在厦门寻源书院读书,1912年就学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于清华学校任英文教师。
供职期间,潜心国学,耽读《红楼梦》、唐诗、《人间词话》诸书。
1919年秋,赴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留学,后转学于德国莱比锡大学研究语言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3年归国,受聘为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
一、崇道小说的典范之作:《京华烟云》1927年以后的林语堂,在他的小说创作中有形无形渗透着道家文化、老庄哲学。
他在《八十自叙·盘存》中说,“我们想起道家人物,心里总要浮出《京华烟云》主角姚木兰的父亲,《风声鹤唳》中的老彭和《红牡丹》中的梁翰林……诸人的形象,这便是具体的表征”。
此外,他在《唐人街》借冯老二、老杜格等形象,阐述了道家文化中的“忍让”;在《啼笑皆非》中阐述了老子以柔弱胜刚强、以无为而治国的政治之道。
他的所有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应属《京华烟云》,这部小说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
《京华烟云》原名《Moment in Pek-ing 》,是林语堂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
当时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种种原因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
本书的崇道特点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1、着力塑造道家思想的人物姚思安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京华烟云》翻译中“文化还原”现象分析
I 、直译法还原 直译 法是指 “ 用译 语 中的 ‘ 对应 ’词译 出原语 中文化信
起 ,加之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 国的早期殖民影响,英语在世界范 息 ” ,这 在 《 华 烟 云 》 的 翻 译 中较 为 常 见 。 这 种 翻 译 通 常 是 京 围内被更大规模的使用 。在这种背景下,林语堂先生选择英语作 在文 字含义为 东西方共 同认 同的情况下进行 直接 的对应转换 。 为介绍中围的工具是一种具有相当大进步意义的举措,但这同时 在林语堂先牛所著 的英文版 《 京华烟 云》中, 将中国的 “ 医” 太 又对作者跨文化的功底提 ¨了相当苛刻的要求 。 { 转换 的行为,类似 于将汉语 译成英文 ,即作者在心底将本族文
译 》 中对 于翻 译方 法 的 总结 以及 翻 译 尊 崇 文 化 诱 导 等 理 论 ,对 就是说译者通过增词加注等方法 对于 原文 中的某些形象 ( 物象 )
作者 简介 : 金倩 (9 6 0一) 18 .8 ,女 ,汉族 ,甘肃庆 阳人 ,陕西师 范大学外 国语学 院英语语 言文学硕 士研 究生。研 究方 向 : 翻译理
cut oa ” o r t d y 。但在还原时只需翻译 出慈禧 ,即可达意。由此 宗教信仰 问题,绝不可以译为上帝 ,还是要地道的译为 “ 老天 可见 ,译注法的还原只需要将初次转换所添加的外衣剥掉,使 爷 ” 。另 外 将 “ o f c a i t 还 原 为 儒 家 ,“ r e t i k n C nu in s ” F e— h n ig 其 内在重新呈现出来。这里对于本文化的熟知程度是考验译者 T o s ” 还 原 为道 家 ,都非 常具 有 中国传 统 宗教 文化特 色 。 ait
看林语堂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中的思想文化
看林语堂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中的思想文化作者:徐颢荧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39期【摘要】林语堂的长篇代表作《京华烟云》不仅是以大时代为背景框架描写大家庭命运变幻的史诗性作品,而且是一部蕴含丰厚的文化小说,体现了作者林语堂先生的思想文化。
【关键词】林语堂《京华烟云》思想文化一、引言林语堂一生的最大贡献是对中西文化的沟通,他的一系列用英语创作的作品在欧美文坛影响深远,被视为阐述东方文化的权威著述,可以说融会中西和谐共进是林语堂的文化理想。
他以独特的智慧、卓识、才华、情怀,成为一个世界公认的学者、作家和文化使者。
20世纪30年代,中国作家林语堂先生积极地投身于报刊事业,同时也乐于做学术研究,有着颇深的文学修养。
1938年初旅居巴黎时,林语堂先生怀着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想把中国的旷世之作,曹雪芹的《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让世界来认识中国的优秀文化和丰富历史,但是抗日战争暴风骤雨,“感此时非其时也”,且离开现实也未免远甚,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写作一部能真实反映近现代中国的生活和现实的英文长篇小说。
如《红楼梦》一般,其最终发表的小说《京华烟云》人物繁华,场面宏伟,对话充满个性,描写心理如画。
小说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
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恩怨情仇和太时代背景下人物的悲欢离合,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并以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这部用纯熟的英语写就的长篇小说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即行销5万多册,被美国的《时代》周刊认为是“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读林语堂《京华烟云》有感-读后感3000字
读林语堂《京华烟云》有感-读后感3000字《京华烟云》是20世纪30年代末轰动世界的长篇小说。
小说从清朝末年社会的大动荡开篇,展示了从辛亥革命后到抗战初的二十余年间,中国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变化。
但这一点仅仅是作为故事的大背景而存在。
林语堂先生在小说的著者序中写到,“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他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
那么在那样的尘世生活里,当代中国男女到底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呢?又是如何成为神州的自由民呢?林语堂先生从儒家和道家学说的结合中去寻找答案,他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掺和在一块,得到了一种儒道掺和的理想人生观,并通过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姚思安,将这一理想人生观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城中隐士实是最伟大的隐士’,因为他自己具有充分的节制力,不受环境的支配。
”也就是说,这种“城中隐士”是“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
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姚家的主人,姚思安,正是这样的一位“城中隐士”。
小说的开篇,就展示了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遭劫,皇室逃离,生灵涂炭,城内百姓纷纷外逃。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动乱频繁、兵荒马乱、灾难降临的环境中,姚思安仍能泰然自若、步伐坚定,完全不受环境的影响。
在全家逃难而离开北京城之际,仍能有条不紊、沉着冷静地安排一切。
这位姚老先生沉潜于黄老之修养中,遇事冷静,处事不惊,是一位真正的道家高士。
他从不心浮,因为他认为“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他总是持着“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的处世态度。
他不会为小事所动心,而是要享受心灵的宁静。
也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种宁静的心灵,使得姚思安对许多事情都看得很轻、很淡,尤其是在对待财物的态度上,更是如此。
姚思安认为财物乃身外之物,“你若把那些东西看作废物,那就是废物”,并且他相信事物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任何人都不可更改其发展的轨迹。
《京华烟云》中中国文化的对比与再现
《京华烟云》中中国文化的对比与再现作者:刘嫣君来源:《速读·下旬》2017年第08期摘要:本文从《京华烟云》中体现的包括生态、宗教、语言、物质和社会文化在内的五个方面,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传统的中国文化的画卷,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中国文化;对比;再现1《京华烟云》简介《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于1938—1939年间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
该小说以抗日战争间的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为背景,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的兴衰史和三代人的悲欢离合,展现了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
2《京华烟云》中体现的五种中国传统文化2.1生态文化任何一个民族不同的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差异构成了其独特的生态文化。
此类词的出现必然体现其民族的地域色彩。
如:表示省市的Shantung——山东;Fukien——福建;Anhwei——安徽;表示具体地点的Matajen Hutung——马大人胡同;Yungtingmen Gate——永定门;表示著名景点的Taishan——泰山;Shanhaikwan山——海关等。
2.2宗教文化宗教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部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儒教和道教在《京华烟云》中都得以体现。
林语堂用中国英语向西方读者介绍了独特的中国宗教文化,让他们体会到中国宗教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异同。
例如:“All things are determined from above.”(一切皆由天定)。
林语堂在翻译“天”时采用异化的手法,用“above”来代替“god”,这让中国的宗教文化有了自己的表达方式。
2.3语言文化民间俗语和格言:民间俗语和格言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智慧。
林语堂先生在翻译此类语言时,采用的异化翻译策略,既带有异域风情,又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审美观。
如:“killing a chicken as a warning to monkeys”(杀鸡儆猴)。
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古诗、习语:在《京华烟云》中隐含了许多道家的哲学思想。
林语堂《京华烟云》对道家思想的传输
《 京华烟云 》中, 木 兰、立夫和阿非一起 游泰 山 ,他们在一 片寂静 中坐 于泰 山顶上一块石板 上 , 觉得 自己也沉寂得像石碑一样 ,成 了无 字的碑 文。 那时 ,木兰 和立夫似乎 已经忘记一切 ,忘却 自我 ,
林语堂 《 京华烟云》对道家思想的传输
吕 剑 兰
( 衡 阳师范学院外语 系 , 湖南 衡阳 4 2 1 0 0 2 )
摘
要: 《 京华烟云 》( Mo me n t i nP e k i n g ) 是 林语 堂 2 0 世纪3 0年代末用英文写就的描述近代 中国社
会 的长篇小说 。 林语堂在小说 中向西方读者真 实生动地呈现 了中国文化 , 促 进 了中西方文化之 间的交流 ,
分的 “ 天人合 一 ”的思想是道家思想 的核 心 。( 方
勇 ,2 0 1 0 :6 — 8 )
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 的至高境界 。
二、 道家 的人生观 —— “ 游世 ”
《 京华烟 云 》第二卷 《 庭 院悲剧 》引 《 庄 子・
收 稿 日期 :2 0 1 4 . 1 0 . 2 8 基金项 目:本文受衡阳师范学院科学 基金项 目 “ 《 京华烟云》 中的文化翻译研 究”资助 ( 编号:
里 ,心灵在 一片澄明中感 悟道 的存在 。 林语堂在小说 中对 自然景物 的描写 , 也是对道 家宇 宙观 的推崇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语 ,四时有季
道 家的宇宙观 —— “ 天人合 一” 《 京华烟云 》第一卷 《 道家女儿 》 开篇引 《 庄
、
子・ 大宗师 》“大道 ,在太极 之上而不为高 ,在六 级之下 而不为深 , 先天地而不为久 , 长于上古而不
读《京华烟云》心得体会
读《京华烟云》心得体会读《京华烟云》心得体会《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在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旅居法国期间写成的一部长篇小说。
问世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并且四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
时代周刊也发表书评说:“《京华烟云》很可能是现代小说之经典之作。
”[01]p47其情节发展以北京城中曾、姚两大家族的婚姻关系为主线,并交织着与其他姻亲牛家、孔家和孙家的关系。
通过几个大家族中的三代人物的生活和感情经历的画面,描述了二十世纪前期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社会中上层家庭的日常生活和时代面貌。
在这个主线之下,林语堂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来充实文章的内容。
他自己说“重要人物八九十”,在这些重要人物中,重点则是姚木兰、姚思安、姚莫愁、孔立夫、曾荪亚等。
若对于故事情节最重要且着墨最多者,则必是姚木兰。
这是因为:首先,姚木兰在文中是林语堂理想的化身,林语堂写作所想表达的思想或者说起写作目的正是由姚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所承担。
其次,姚木兰的爱情婚姻以及她所处的时代甚至包括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红楼梦》中的影子,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京华烟云》的写作背景。
林语堂对自己总结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和“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
”《京华烟云》之写作也是这样的目的,即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林语堂认为“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的涵义,一个代表消极的人生观,一个代表积极的人生观……”[02]p123品评《红楼梦》,林语堂还提出了“钗黛合一”的折中观点:宝钗有儒家入世的情怀,而黛玉则更多包含道家出世的风范,在林语堂看来,无论是彻底的道家还是彻底的儒家都不符合人类的天性,他信奉的是“儒道合一”的人生观。
林语堂便是在《京华烟云》中以姚木兰为代言人像外国读者介绍中国人儒道互补的处世哲学。
因此,林语堂笔下的姚木兰不仅是“道家女儿”,还是“儒家媳”。
学者王兆胜认为:如果从整个中国小说发展史来看,《京华烟云》的价值不可低估。
浅议《京华烟云》的“道”
浅议《京华烟云》的“道”引言:林林语堂,出世龙溪,张靖周,1895年福建南部,是林牧师何志成首先研究自由教会学校在厦门的儿子,然后去上海圣约翰大学,他学会了英国人的心,读了很多西方书籍。
当他1916毕业于圣约翰大学,他接受了一份在北京的清华大学教学岗位。
在那里,他发现自己被中国历史所包围,意识到他基督教教育的范围是多么的小。
决心弥补自己的不足,他开始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庄子哲学感兴趣,特别是。
在文坛上,林语堂是著名作家之一,被列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二十世纪的“智慧人物”之一。
1975,在第四十一个国际协会编辑,散文家,诗人,小说家(笔),他被选为协会秘书长助理总裁。
而且他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一个作家的朋友说,于田的强项是把中国的文化介绍给外国人,作为回报,引进外来文化对中国。
林语堂本人完全同意这一完全。
他用他自己的话说:“两个脚跨在东方和西方文化;一颗心评论全球物品。
”1936年之前,他致力于他的时间和精力的大部分将中国文化介绍到世界。
他的许多伟大的作品,如我的国家和我的人民写的伟大的作品。
在北京的生活,时刻在北京的艺术,在西方,他为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章。
相关介绍时刻在北京在北京的时刻是在1938日,当中日战争爆发。
林先生的女儿林Rusi回忆说:“在1938年的春天,一个想法翻译《红楼梦》明白父亲仔细考虑后,他发现,《红楼梦》写很久以前从现在开始,所以他改变了主意写小说反映的中国波音生活。
”[ 3 ]西方人能够理解这部小说更容易,因为时间和背景这部小说集在接近作者的一天。
月1938日,林语堂开始设计小说的人物和情节。
经过五个月的发酵,他开始写上第八,8月1939。
它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这伟大的工作,林语堂流下他的心的血液是最美丽和最新鲜的花在花园的林的小说。
这颗闪耀的花植根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土壤。
这是一开始写的,在中日战争,这决定了爱国主义的重要性。
林语堂在给郁达夫的信中透露了他制作这本小说的动机,那就是要记住在我们国家为我们国家牺牲的那些英勇的士兵。
论姚木兰的道教人生观
论姚木兰的道教人生观摘要:《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向外国人讲中国文化”的一部著名小说,作品时道时儒或亦道亦佛,给读者展现了中国古代优秀的儒、道、佛三教文化,并且它在多种文化氛围中塑造了众多精彩的女性,其中最为深刻的是老庄先贤们称道的“典型女性”——姚木兰。
纵观全篇,不难发现贯穿通篇的道家文化思想,在姚木兰身上表现的尤其深刻。
本文试从道教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对姚木兰人生的影响。
关键词:《京华烟云》姚木兰道教人生观《Moment in Peking》是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中译名《京华烟云》(又译《瞬息京华》)。
《京华烟云》一直是被人津津乐道的畅销小说,曾被人誉为现代版《红楼梦》,对女性形象的构造颇为精彩,塑造了姚木兰、姚莫愁、孙曼娘、牛素云等多位立体丰满的女性形象,其中笔墨最重的当属女主人公姚木兰。
姚木兰是一个端庄优雅、美丽动人、聪慧练达的女子,是“道家的女儿”,道家思想从小伴随着她,左右着她的人生选择和方向。
林语堂对《京华烟云》的创作历时一年,很多妙处横生的佳话和奇遇都他是杜撰出来的,但融入在作品中的哲学思想是他当时整个的人生历练的结晶。
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此书的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
”小说通篇都以道家的哲学作为引子来引出正文,浸透着浓厚的道教意味,这些都具体又细微地体现在姚木兰形象中。
姚木兰的父亲姚思安是一位“道家圣贤”,对家中一切事物都遵照道教哲学来办理,主张无为而治,对自己的生活则追求安逸悠闲、清静无为。
木兰幼年时,一家人准备逃难,姚思安将金银财宝埋于地下,木兰问父亲以后回来这些东西落他人之手,该怎么办。
姚思安答道:“不是命定的主人掘起来那些宝物,他只能得到几缸水而已。
”木兰那时就开始明白人生祸福是天定的,一个人的福气不是自外而来,而是自内而生的。
“一个人若享真正的福气,或是人世间各式各样儿的福气,必须有享福的德性,才能持盈保泰。
《京华烟云》与林语堂的道家思想
艺术 》
,
向西方人 介绍这种人生哲学
,
,
《 生活 的
穿衣服 的自由
,
,
我并不学 那个 著名的学者
, ,
艺 术》深受李渔 《 一 家 言 》 之 影响 等内容 享受 精华 率 敏
, . , , ,
而且吸取 了
、
顾千 里裸体读 释 但如 果在阴凉处 热到九 十五 度 我至少在 自 己 的房间里半裸 就 是 的在 我仆 役面前也不 以为耻 像我 一样成为 自然 的 生物 冷水淋浴
争取 第一 名 意
。
也是老 子 所说 的 不 敢 为 天 下 先 之 他也 吸 取 了儒家 的 某 些 思 想
”
。 , “
他 以 为我是一个伟大 的 人 我要一个好 的 图书室
.
从这点 出发
我 的 伟大何在 烟 一 个隙解我
这就是 子 思 的
中庸 哲学
,
他 很 欣赏陶渊明和
. ,
几 根好 的雪茄
.
苏东坡 的人生态度 而苏 东坡仕途 坎坷 常 超脱 想
似乎 是美 国的 那 么 神经过
.
我要一个举止 随便 的家 我要几个好朋友 的嗜好 见
, . .
,
…
三 大恶 习
美国人所 以 那 么 不 快 乐
”
,
二 他们都有 一 定
原 因是因为这三种东西在作祟
, ,
于是享受悠
对于人特 ( 物 ) 都有 一 定 的 意
,
闲生 活 的天赋权利被剥夺 了 太尊 严 松 自然 脱
《 老子的智慧 》则在译述
, ,
气
试 图来 改 造
整顿厦 门 大学
,
但是
林语堂小说_京华烟云_中的道家思想_鲍明晖
林语堂在作品中这样的推崇女性,究其原因:“首先可 林语堂的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
能要归因于他一生身边的那些美好女性的存在;”⑩“其 价值。《京华烟云》这部有着巨大影响的作品,展示了道
次是中国历史和文学中的那些美好的女性对林语堂的 家思想的独特魅力。林语堂的创作观或许能给我们带
影响。”輥 輯 訛如《浮生六记》中的陈芸(林语堂很欣赏《浮生 来有益的启示。
然的情况。只要双方正常健康,其余就是顺乎自然而
女性形象中伟大的人格,不仅体现在女性为了民
已矣。”或许我们会为木兰的这种宿命论感到可笑,但 族大事业所做出的牺牲,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包括爱
这也自有一种“大音稀声”、“至乐无乐”的效果,喜欢一 情生活。《京华烟云》中的曼娘身上闪烁着中华民族的
样东西,未必一定要占有它,放手才是“大道”。暗香的 优秀传统美德,曼娘的温柔、敦厚、无私、克己、守礼,则
有过斗争。“木兰相信个人的婚姻大事,是命里注定 魔力真是不可思议。你看华太太对你哥哥的影响多
的。”“荪亚爱她,她知道。婚后她会爱荪亚,她也知道。 大!”华太太虽为妓女,但识文断字、精明能干、人格健
在这种爱里,没有梦绕魂牵,只是正常青年男女以身相 全。正是在华太太的影响和训斥下,木兰的哥哥体仁改
许,互相敬重,做将来生活上的伴侣,只是这么一种自 过自新,戒了大烟,正常上班,也常回家了。
世无争、随遇而安。在小说中她被称为“妙想家”,喜欢 佣或妓女,如银屏、华太太,同样具有超常的能量。体仁
游山玩水,虽出身富有之家,却向往山林的隐居生活。 是姚家的一块顽石、一截朽木。姚思安无论如何的严加
木兰钟情立夫,直到曾家提亲那一刻,她还在憧憬着美 管教于他,还是顺其自然地任其发展,对体仁来说都毫
《京华烟云》略论
《京华烟云》略论摘要:《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著名长篇小说。
全书气势宏大,以三大家族的兴衰展示了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抗战初年的社会现状。
本文是对《京华烟云》的略说,主要从内容、精神主旨、人物、语言几方面阐述了《京华烟云》的伟大成就。
由此领略到一部内容丰富的伟大著作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民族精神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人物形象1 导语文学大家林语堂一生著作颇多,在小说、散文、翻译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由于个人成长经历和家庭的影响,研究西方的现代文化,也积极向外国展现中国文化。
凭借深厚的英文功底,他本想将《红楼梦》翻译为英文给外国读者,但决定还是模仿《红楼梦》另写一部作品,于是《京华烟云》诞生,称为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窗口。
而且《京华烟云》与《红楼梦》相比有很多独有之处,展现了那个特有的风云年代,也展现了作者或时代的新的价值观念。
2 内容《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长篇巨著,由《道家的女儿》《庭院的悲剧》《秋之歌》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很自然地连接在一起。
以姚木兰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通过曾、姚、牛三大家族的命运沉浮,展现了清朝末年到抗战初年中国的社会的现实。
它宛如一个包罗万象的历史博物馆,又如一幅包含百态的人物风情图。
它有着家族内的悲欢离合和恩恩怨怨,有传统与现代、中与西的冲突与融合,有着上至达官显贵下至丫环仆人的各色人物。
全书的中间穿插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案,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将这些人物放在重大的历史环境下,展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的性格,也展现了人物在大背景下的表现和命运。
人物众多,事件众多,但杂而不乱,相互牵连,按照时间的顺序,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
3 精神主旨林语堂在本书序言中说:“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
儒道互补+中西融合——林语堂的文化观及其在《京华烟云》中的体现
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儒道互补 中西融合——林语堂的文化观及其在《京华烟云》中的体现姓名:杨仲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王文彬2003.5.1塑堂皇盐主堕壁全二二苎堕堂塑奎些翌墨苎垄!室兰塑墨L主塑竺翌————一儒道互补中西融合一一林语堂的幽及其在斌塞坐塑蚕》中的体现杨仲内容摘要林语堂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是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对中西文化融合做出过不懈的努力。
在如何对待中西文化的问题上,他的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年代,林语堂极力倡导西方文化,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30年代,他开始对中国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在批判的同时倡导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他的中庸与近情人生观相符的部分;1936年移居美国后,他则站在世界文化的制高点上,逐渐形成了集他的中西文化观之大成的“中西融合”理论,站在中西文化“链条”的中间进行文化的选择与整合,从世界一体化的多元角度评判中西文化。
他文化观的出发点是人生而不是文化,故《京华烟云》褒扬的“儒道互补、中西融合”的文化观凝聚了他的人生哲学,并通过主人公木兰等人物得到了形象的表现。
这是他在中西文化价值的冲突中,从中西塞丝亘融的角度来思考人类文化命运的结果。
因其性格和思想的矛盾,林语堂的文化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
堡堕兰盐主耍壁鱼二二苎至堂塑兰些婴垦基垄!室兰塑墨L!堕笪苎—————一TheComplementarityofConfucianandTaoism,TheMixingofChineseandWesternCultureMomentinPeking——-.rheCulturalViewofLinYutangandItsReflectioninYangZhongAbstractLinYutang,asauniquewriterinthehistoryofexchangingofChineseandWesternculture,madegreateffortinChineseandWesternculture,andwasneverandWesternculture,heremitting.OntheproblemofhowtOtreatChineseunderwentthreestages:First.hedidhisutmosttoencourageWesternculture_一alltowardsWest;Then.helookedcloselyattraditionalcultureagain------complementarityofConfucianandTaoism;Finally,standingonthetopoftheworldculture,heformedatheory——mixingofChineseandWesternculture.Thestartingpointofhisculturalviewwasnotculturebutlife,SOhisnovel“MomentinPeking”displayedhisphilosophicthoughtsandhissoulInthenovel,hepraisedthelifephilosophyofthemixingofConfucianandTaoismandthemixingofChineseandWesternculture.ThisthoughtwasvividlyembodiedbytheleadingroleMulaninthenovel.ItwastheresultofhisthinkingaboutthefateofhumancultureintheconflictofthevaluebetweenChineseandWesternculture,fromtheangleofthemixingofChineseandWesternculture.However,becauseofthecontradictioninhispersonalityandthoughts,LinYutang'scultureviewcall’tcompletelyavoidbeinglimited.儒道互补中西融合——林语堂的文化观及其在《京华烟云》中的体现上篇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具有不平凡的生活创作经历:前四十年生活在大陆,在协同“五四”新文学先驱向旧时代旧思想作战的同时,不忘把西方文化向中国输入;中问三十年徘徊于欧美,全身心地把深邃的中国文化通俗易懂地介绍给西方世界;后十年居于台湾,辗转于香港,把主要精力放在《当代汉英词典》的编纂上,集中体现了他的中英文语言学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鬈雪
、vLr
中国了解的需求.更是因为作品中强烈的儒道哲学思 想体现,让西方读者了解了“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的尘世生活里”中国人是靠什么信仰来“适应其生活环
境”的。 一、道家精神的体现
评蛩
艮匕
刘雪
4。罩
学者王兆胜认为:“如果从整个中国小说的发展史 来看,《京华烟云》的价值不可低估。比如(--国演义》、
198琦代支辱/2011.3下半月
万方数据
对自己婚姻的态度。虽然她真心爱着立夫,甚至愿意冒 着极大的危险去营救立夫,但是她的这份感情从来都 是深深隐藏到心底,而且也没有影响她她顺从家族和 命运的安排而嫁给荪亚,并且和荪亚过的同样幸福(即 使荪亚在外面相好了西湖艺专的摩登小姐曹丽华)。木 兰的这种对命运的顺从,不是基于哀怨的顺从,而是基 于对人生的理解,通过积极的改造自己.把儿女私情化 作友爱,又把友爱化作儿女私情.来积极的面对命运的 安排。 从情节安排上,故事的开篇以八国联军攻打北京, 木兰一家的逃难开始:故事的结尾则以1938年日本攻 打北京,木兰与荪亚带领一家逃难结束。正如学者高 鸿所说的:“首尾相间四十年,以逃难始.又以逃难终的
三、儒道互补
虽然林语堂推崇道家精神所倡导的。循环”、“超 然”和“淡定”的理念,但同时其生活态度又是儒家现世 观啕。他热爱生命,注重现实,主张快乐生活,不求来生, 具有很强的儒家现实实践性。即提倡一种“半”在尘世, 。半”为仙的“儒道互补”的理想。这一思想同样也在小 说中化为正面主人公的处世准则。例如姚家家长姚思 安的性格中既有道家。顺应天命”的看似消极的人生 观,也有儒家“人定胜天”的积极人生观,博学多才,聪 明机智。而道家女儿木兰木兰即具有对世事变故随遇 而安的道家风范,又具有儒家的贤惠:她孝敬公婆、相 夫教子.处处合乎儒家伦理。也就是同时具有了道家闲 适自然的人生态度和儒家忠贞贤良的伦理观。 正是通过小说中正面主人公在日常生括中所表现 出来的人生态度和伦理观,林语堂先生成功的向西方 读者推荐东方文化的精髓和生活哲学.向西方展示东 方儒道融合的随意洒脱而又务实的态度。
字标准。
参考文献:
【1】1万平近.林语堂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6。
【2】林如斯.关于<京华烟云》【M】.林语堂全集.长 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p】王兆胜.闲话林语堂【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
出版社。2002。
【4】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M】.上海:上海三联
书店.2005。
生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问旅居法国期间,参 照《红楼梦》用英文写就的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 长篇小说。林语堂在该小说的创作谈中特别点明了其 创作意图是“有意”为外国读者所创作的m。全书以“道 家~庭院悲剧”和“秋季歌声”为标题分为三卷.共计七 十余万字。情节的发展以北京城中姚、曾两大家族的婚 姻关系为主线.交织两家与其他姻亲牛家、孔家和孙家 的关系.通过几个大家族中的三代人物的生活和感情 经历的画面.描述了20世纪前期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 战争初期中国社会中上层家庭的日常生活与时代面 貌。 林语堂对自己的总结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 宇宙文章”和“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 国文化。,而中国文化既指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在 (京华烟云>之前,林语堂已经通过《吾国与吾民》、<生 活的艺术》和《孔子的智慧》等几部作品面向西方读者 阐述了中国文化。然而,。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 本道地中国书来得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 头探人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 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 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1"21,林如斯在《京华烟云》中文 版序言中写到:“此书的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 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 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 <京华烟云》是一部以英文创作并获得诺贝尔文学 奖提名.为中国现代文学赢得了很高荣誉的作品。其成 功的要素.不单单是因为林语堂成功叙述了。当代中国 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 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 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满足了西方读者渴望对
家现实实践性。早在1938年,他就在《孔子的智慧》啊导 言里指出:1)孔子的封建思想虽已陈腐不切实际,但孔 子主张的个人道德修养.仍是今日社会生活所不可或 缺的。2)孔子的学说是顺乎人性的。林语堂看到了孔子 的思想价值,认为它代表着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 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基础,以个人 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柢,只重今生,不求来世,只 要顺着人性中的善去行事,人人便可以成圣.这对长期 以来中国社会的稳定起着一定作用。
摘要:通过<京华烟云》小说中正面主人公在日 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和伦理现.林语堂先 生成功地向西方读者推荐了道家精神所倡导的“循
环”、“超然”和“淡定”的理念和儒家所倡导的以伦理为
<水浒传》和《野叟曝言》等更具有儒家文化的内涵;而 <西游记》和《红楼梦》更多地包含了佛学文化的精神, 而比较优秀的道家小说却比较少见.从这一方面说,林 语堂的《京华烟云》正好弥补和丰富了这一领域。可以 说,林语堂以道家的情怀指导小说创作,从而为中国文 学,特别是中国现代小说增加了光彩。”l'J1林如斯也写 到:“全书受庄子的影响。或可说庄子犹如上帝。出三句 题目教林语堂去。”这三句题目指的是《京华烟云》上中 小三卷的题目,分别用了庄子的《大宗师》、《齐物论》和
亦有不芒者乎?”的思想。他认为一动不如一静,相信谋 事在人,成事在天,要听天由命,要逆来顺受。全书开篇第 一章后花园埋宝时姚思安与木兰的一段对话.明显的 体现了这一特质。当木兰问道如果别人把埋藏的宝物 掘出来怎么办时,姚思安说:。听着,孩子。要知道,物各 有主。在过去三千年里.那些周朝的铜器有过几百个主 人了呢。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占有一件物品。 拿现在说,我是主人。一百年之后。又轮到谁是主人 呢?”木兰这才高兴了。但是这对她也是一个教训。福 气不是自外而来的,而是自内而生的。一个人若享真正 的福气,或是人世间各式各样儿的福气,必须有享福的 德性,才能持盈保泰。在有福的人面前,一缸清水会变 成雪白的银子;在不该享福的人面前,一缸银子也会变 成一缸清水。既然万事万物一直在“变动循环”,那么最 “超然”的生活态度就是不拘于眼前的得失,“淡定”的 顺应人生的自然规律即可。姚木兰更是被林语堂冠以 “道家女儿”的称号.其体现出来的思想特质明显的受 到了父亲姚思安的影响。她身上体现出了强烈的超然、 淡定的宿命感。最能体现木兰这些特质的情节是木兰
万方数据
《京华烟云》中面向外国读者的儒道思想体现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刘雪 北京印刷学院外语部 时代文学 SHIDAI WENXUE 2011(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hidwx201106077.aspx
两个相同场景的描绘。……显示了作品要表现的人
生的一种形态,一种世事难料,昨是今非的梦境状态州。
二、儒家伦理的体现
<京华烟云>对儒家思想虽然没有直接的大段阐 述.但是由于儒家的影响是深入到中国人日常生活的 方方面面,而整部作品以描述儒家社会秩序下的中国人 日常生活和民族习俗为主,故无论情节还是人物,带着 儒家思想的烙印。 从人物塑造上看。曾家家长曾文璞和曾家大儿媳 孙曼娘以及孔立夫和姚莫愁等都是儒家精神的显著代 表。他是中国儒家仕子的形象代表。在生活中,曾文璞 充分表现了他作为儒家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和“齐家治国平天下”伦理价值观。作为儿子。他对 母亲恭敬有礼。事事顺从母意,尽力讨母亲欢心,体现 了儒家推崇的。百善孝为先”的伦理价值观。作为官员。 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同时在朝代更换的混乱岁月 中,他仍然坚持国家如果没有皇帝天下就会大乱.小 说中,他就说道:。俗语说:‘无父无君’,君主就象百姓 的父亲一样.是一个国家的主心骨。如果没有了家长那 么这个大家岂不是也乱了吗?叩】曼娘身上也体现了传 统的儒家思想,小说中就写到“第二天.曼娘来了。曼娘 ……受了一套旧式女孩子的教育……表现在由来已久 的女人的四方面的教育:就是女人的“德、言、容、工”。 这四方面代表大家公认的女人良好教育的传统”所谓 。妇德”在于勤俭、温柔、恭顺,与家人和睦相处;“妇容” 在于整洁规律;。妇言”在于谦恭和顺,不传是非,不论 隐私,不向丈夫埋怨其姑嫂兄弟;。妇工”包括长于烹 调,精于缝纫刺绣。而曼娘的一生也基本上遵循了这四
、 '0_1)(Ilt.piIl}{:一暑_
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基础、以个人正心 修身为政治修明的积极人生态度,并最终向西方读者
展示东方儒道互补的随意洒脱而又务实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京华烟云;道家;儒家;儒道互补
<京华烟云>(原名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先
<知北游》的三句话作为题目,取庄周“臭腐化为神奇, 神奇化为臭腐”,生死循环之道为宗旨。所以在《京华烟 云》中,无论是情节的编织,环视人物的描写,都体现了 这种不同于西方基督教精神的另一种人生哲学,全书 体现的道家精神所倡导的“循环”、“超然”和“淡定”的 理念。 从人物塑造上看.姚家家长姚思安和姚家长女姚 木兰的身上体现了典型的顺应天理、讲求天道循环和 对人生世事的顺从等道家思想特质。姚思安信奉的是 道家。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 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 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
【5】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4。
【6】陈煜斓.走近幽默大师(林语堂研究丛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外语部)
实际上。林语论.刘海洲雪等
2011.3下半月\踌代戈辱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