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摩尔焓变的测定演示教学
化学反应摩尔焓变的测定
化学反响摩尔焓变的测定第五章常用仪器介绍与化学常数的测定常用仪器介绍一、温度计 1.分类具有与温度密切相关且能严格复现物理性质的物质,都可以设计并制成各类测温仪器,即温度计。
温度计通常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
接触式温度计与被测物质直接接触,当二者达热平衡时,温度相等。
这样通过温度计中测温物质的某种性质变化就可以表示出温度。
这类温度计很多,如最常见的水银温度计,还有热电偶,电阻温度计等;非接触式温度计与被测物质不直接接触,而是利用被测物质所发射的电磁辐射,根据其波长分布或强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来测定温度。
2.水银温度计的校正水银温度计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水银具有热导率大,比热容小,膨胀系数均匀,在相当大的温度范围内,体积随着温度的变化呈直线关系,同时不润湿玻璃、不透明而便于读数等优点,因而水银温度计是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测量较准确并且测量范围大的温度计。
然而,当温度计受热后,水银球体积会有暂时的改变而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原来体积。
由于玻璃毛细管很细,因而水银球体积的微小改变都会引起读数的较大误差。
对于长期使用的温度计,玻璃毛细管也会发生变形而导致刻度不准。
另外温度计有全浸式和半浸式两种,全浸式温度计的刻度是在温度计的水银柱全部均匀受热的情况下刻出来的,但在测量时,往往是仅有局部水银柱受热,因而露出的水银柱温度就较全部受热时低。
这些在准确测量中都应予以校正。
〔1〕温度计读数的校正如图5-1所示,将一支辅助温度计靠在测量温度计的露出局部,其水银球位于露出水银柱的中间,测量露出局部的平均温度,校正值Δt按式下式计算,即:Δt = 0.00016 h (t体 - t环)式中:0.00016一水银对玻璃的相对膨胀系数;h—露出水银柱的高度(以温度差值表示); t体一体系的温度(由测量温度计测出);t环一环境温度,即水银柱露出局部的平均温度(由辅助温度计测出)。
图5-1 温度计的校正校正后的真实温度为:t真 = t体 + Δt第五章常用仪器介绍与常用物理量的测定131例如测得某液体的t体=183℃,其液面在温度计的29℃上,那么h=183-29=154,而t环= 64℃,那么Δ×154×(183℃-64℃℃故该液体的真实温度为:t(真) = 183℃℃℃由此可见,体系的温度越高,校正值越大。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的实验演示热效应与焓变的测量与计算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的实验演示热效应与焓变的测量与计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化学性质与热力学性质紧密联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热效应和焓变作为描述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测量和计算可以得到。
本文将介绍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实验演示以及测量与计算焓变的方法。
一、实验演示:燃烧反应的热效应测量为了展示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我们可以选择燃烧反应实验来进行热效应测量。
这是因为燃烧反应通常具有较大的能量变化,便于测量和观察。
首先,准备一个恒温水槽,用以在反应中隔离温度变化。
在恒温水槽中放置一个燃烧酒精灯,并记录其初始温度。
接下来,选择适当的反应物,如固体镁带。
称量一定质量的镁带,并悬挂在燃烧酒精灯的火焰中。
点燃酒精灯,使镁带燃烧。
观察到镁带燃烧时,可以看到明亮的白色火焰,并感受到周围温度的升高。
同时,利用温度计在恒温水槽中测量水温的变化。
二、焓变的测量与计算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焓变即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可以通过热效应的测量得到。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测量恒温水槽中水温的变化来获得燃烧反应的热效应。
然后,利用以下公式计算焓变:ΔH = q/m其中,ΔH表示焓变的大小,q表示反应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m表示用于测量的物质的质量。
在这个公式中,我们需要确定反应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对于燃烧反应,热量可以通过实验测量水温的变化来计算。
此外,根据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物质的质量,我们可以确定测量焓变所需的物质的质量。
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焓变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情况。
而通过多个反应的焓变测量,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和分析不同化学反应之间的能量关系,为化学反应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总结起来,热效应和焓变是描述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基本概念。
通过燃烧反应的实验演示,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而通过测量与计算焓变,我们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能量变化数值,为热力学及化学反应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数据。
化学反应热量变化与焓变的测定
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
ΔU = Q + W,其中ΔU为系统内能变化,Q为系统 吸热或放热,W为外界对系统做功或系统对外界做 功。
应用于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与内能变化、做功等 因素相互关联,符合热力学第一定律。
02
焓变及其测定方法
焓变定义与性质
焓变定义
焓变是指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 与生成物之间的能量差,通常以热量 的形式表现。
环境保护领域应用
01
化学反应热量变化与焓变的测定在环境保护领域也具有广泛应用。例如,在废 弃物处理过程中,通过测定废弃物燃烧或分解反应的热量变化,可以评估处理 过程的能量回收效率和环境排放情况。
02
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测定大气中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有助于了解大气污染的 成因和机制,为制定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量热计精度
量热计的精度直接影响热量测定的准确性,应选用高 精度的量热计并定期进行校准。
温度传感器误差
温度传感器可能存在误差,导致温度测量不准确,进 而影响热量计算。应对传感器进行校准或更换。
环境干扰
外界环境的干扰,如震动、电磁干扰等,可能影响仪 器的稳定性,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干扰。
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03
此外,在环境监测领域,利用化学反应热量变化与焓变的测定技术可以监测环 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情况,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有力支持。
科研领域发展前景
化学反应热量变化与焓变的测定在科研 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科学技 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化学反应过程中 能量转化和传递机制的认识将不断深入
。
未来,科研人员将利用更加先进的实验 技术和理论计算方法,对化学反应的热 量变化和焓变进行更加精确、快速的测 定和分析,以揭示反应过程的本质规律
焓变(教学课件)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
反应体系放热时其焓减小,则∆H为负值; 反应体系吸热时其焓增大,则∆H为正值;
∆H<0为放热反应 ∆H>0为吸热反应
二、反应热与焓变
4.焓变的计算方法
焓EH 反应物
焓EH
生成物
ΔH<0
ΔH>0
生成物 反应过程
∆H<0为放热反应
反应物
反应过程
∆H<0为吸热反应
△H =E(生成物总能量)—E(反应物总能量)
24.2
3.2
探 究 实 验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内容内数容据内处容理
取三次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 (t2-t1)=3.4℃ 根据温度差和比热容等计算反应热
Q = c m Δt
Q: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 m:反应混合液的质量 c:反应混合液的比热容 Δt: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差值
探 究 实 验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B.NaOH溶液在A.倒煅入烧石量灰热石制计生内石灰筒时B.,煤的有气少化制量水溅煤气出
C.反应后读取温度计的最高温度而不是不再变化的温度
D.测量HCl溶液的温度计用水洗净后才用来测NaOH溶液的温度
课堂检测
内容内2.容已内知容化学反应A2(g)+B2(g)===2AB(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判断下
内3.已容内知容:内4容mol HCl和1 mol O2反应,生成2 mol Cl2和2 mol H2O(g)时,ΔH =-123 kJ·mol-1。其中相关的化学键键能数据如下:
其中a值为( )
A.242 B.303.5
C.180.5
D.365
其中a值为( A )A.242
C.180.5
D.365
B.303.5
化学反应焓变的测定
为焓变。为了有一个比较的统一标准,通常规定
100kPa 为标准态压力,记为 p 。把体系中各固体、
液体物质处于 p 下的纯物质,气体则在 p 下表现
出理想气体性质的纯气体状态称为热力学标准态。
在标准状态下化学反应的焓变称为化学反应的标准
焓变,用 表示rH,下标“ r ”表示一般的化学反应, 上标“ ”表示标准状态。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重要
• Δr Hmθ (298.15K)= - 218.66kJ ·mol -1
3.反应热的测量
• 测定化学反应热效应的仪器称为量热计。 对于一般溶液反应的摩尔焓变,可用图 所 示的“保温杯式”量热计来测定。
3.反应热的测量
• 在实验中,若忽略量热计的热容,则可根据已知 溶液的比热容、溶液的密度、浓度、实验中所取 溶液的体积和反应过程中 ( 反应前和反应后 ) 溶 液的温度变化,求得上述化学反应的摩尔焓变。 其计算公式如下: Cs-水的比热容,4.18J/g.k
还有残留在烧杯壁和玻璃棒上的氯化 钠未被转移。因此要用蒸馏水洗涤用 过的烧杯和玻璃棒。
5. 洗 涤
注意事项: 用少量蒸馏水洗涤2~3次,洗涤液要全部转移到 容量瓶中。
思考: 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要洗涤吗?
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 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 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 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还需要玻璃棒。搅拌时沿着一定的方向,玻璃 棒不要碰烧杯底和烧杯壁,不要把玻璃棒放在 实验台上,以免弄脏。
思考:若量取的是浓硫酸需要稀释,应如何操 作才是正确的?
4. 转 移
注意事项: 由于容量瓶瓶颈较细,为避免液体洒在外面,应用 玻璃棒引流。
(完整版)化学反应摩尔焓变测定
实验1 化学反应摩尔焓变的测定一. 实验目的1. 了解测定化学反应摩尔焓变的原理和方法;2. 学习物质称量、溶液配制和溶液移取等基本操作;3. 学习外推法处理实验数据的原理和方法。
二. 背景知识及实验原理化学反应过程中,除物质发生变化外,还伴有能量变化。
这种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简称为化学反应热)。
化学反应通常是在等温、等压、不做非体积功的条件下进行的,此时反应热效应亦称作等压热效应,用Q p表示。
化学反应的等压热效应(Q p)在数值上等于化学反应的摩尔反应焓变(△r H m)(热力学规定放热反应为负值,吸热反应为正值)。
在标准状态下,化学反应的摩尔反应焓变称为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用△r H mθ表示。
化学反应焓变或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测定原理是:在绝热条件下(反应系统不与量热计外的环境发生热量交换),使反应物仅在量热计中发生反应,并使量热计及其内物质的温度发生改变。
通过反应系统在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以及有关物质的质量和比热,可以计算出反应的热效应值。
实验中溶液反应的焓变值测定采用如图1所示的简易量热计进行测定,通过测定CuSO4溶液与Zn粉的反应进行焓变值的获取。
图1保温杯式量热计CuSO4溶液与Zn粉的反应式为:Cu2+(aq) + Zn(s) = Cu(s) + Zn2+(aq)由于该反应速率较快,且能进行得相当完全。
实验中若使用过量Zn粉,则CuSO4溶液中Cu2+可认为完全转化为Cu。
系统中反应放出的热量等于溶液所吸收的热量。
在简易量热计中,反应后溶液所吸收的热量为:Q p =m • c• ∆T =V • ρ• c • ∆T式中: m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g );c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热容(J • g -1•K -1)∆T —为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之差(K ),经温度计测量后由作图外推法确定; V —反应后溶液的体积(mL )ρ—反应后溶液的密度(g •m L -1)设反应前溶液中CuSO 4的物质的量为n mol ,则反应的焓变为:1110001--••∆•••-=•∆••-=∆mol kJ n T c V mol J n T c m H ρ (1) 设反应前后溶液的体积不变,则 mol V c n CuSO 10004•= 式中,C CuSO4——反应前溶液中CuSO 4的浓度(mol •.L -1)将上式代入式(1)中,可得1144100011000--•∆••-=•••∆•••-=∆mol kJ c T c mol kJ V c T c V H CuSO CuSO ρρ (2)由于此系统非严格绝热体系,因而在反应液温度升高的同时,量热计的温度也相应提高,而计算时忽略此项内容,故会造成温差的偏差。
化学反应摩尔焓变的测定
化学反应摩尔焓变的测定化学反应摩尔焓变的测定【实验目的】(1)了解测定化学反应焓变的原理和方法;(2)巩固电子(电光分析)天平的正确使用和容量瓶、移液管的正确使用,巩固准确浓度溶液的配制;(3)学习用作图外推法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原理】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
若在恒压不做非体积功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成为等压热效应。
在化学热力学中用焓变Δr H m 来表示。
放热反应的Δr H m 为负值,吸热反应Δr H m 为正值。
测定反应热效应的实验方法很多。
本实验是在绝热条件下使反应物在简易量热计中反应。
量热计中溶液温度升高的同时也使量热计的温度相应提高。
本实验中锌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说明热效应的测定过程为:Zn+CuSO 4→ZnSO 4+Cu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测定时,先在量热计中放入稍过量的锌粉和已知浓度和体积的硫酸铜溶液。
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时地记录溶液温度变化。
当温度不再升高,并且开始下降时,说明反应结束。
使用量热计测定反应热效应,首先要知道量热计的热容,即量热计温度升高1K 所需要的热量。
因为在量热计中进行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热量,可以使量热计的温度升高,所以在测定反应焓变之前必须先确定所用量热计的热容,否则Δr H m 测定值会偏低。
因此在恒压下反应产生的热效应或焓变,应为:Δr H m=±[ΔT ·C ·V ·ρ·(n l )+ΔT ·C ′·(nl )] (1)式中,Δr H m 为化学反应的摩尔焓变,kJ/mol ;ΔT 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K ;C 为溶液的比热容,J/(g ·K );V 为溶液的体积,cm 3;ρ为溶液的密度,g/cm 3;n 为体积为V (cm3)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mol ;C ′为量热计的热容,J/K ;±表示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
量热计的热容的测定方法根据提供能量的方式不同,一般可分为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两种。
化学反应热和焓的测量
电解法是一种通过电解反应来测量化学反应热的方法。
电解法中,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使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热量。
电解法的原理是基于法拉第定律,即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时,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强度、电解质溶液的电阻和电解质溶液的浓度有关。
电解法的优点是可以直接测量化学反应热,而不需要间接计算。
a. 准备反应物和反应条件b. 测量反应开始和结束时的温度c. 计算热量变化d. 计算反应热和焓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热化学法
原理:通过测量化学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计算反应热和焓
仪器:需要温度计和热电偶等设备
步骤:首先,测量反应物和产物的温度;然后,计算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最后,根据温度变化计算反应热和焓
避免热量损失:使用保温材料包裹反应容器,减少热量损失,提高测量准确性。
准确计算焓变:根据反应物的质量和反应热,准确计算焓变,避免计算误差。
重复实验:进行多次实验,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气体法注意事项
气体的纯度:确保气体的纯度,避免杂质影响测量结果
气体的压力:控制气体的压力,使其在规定的范围内
THANK YOU
汇报人:XX
气体的流量:调节气体的流量,使其稳定且均匀
气体的温度:保持气体的温度恒定,避免温度变化影响测量结果
电解法注意事项
电解池的构造:选择合适的电极材料和电解液
测量时间:选择合适的测量时间,避免过长或过短的测量时间影响测量结果
温度控制:保持电解池温度恒定,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
电流控制:保持电流稳定,避免过大的电流波动
热化学法的局限性:需要精确测量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因此对实验设备和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高二化学反应热的测量和计算PPT教学课件
1.75
3.40 3.35
强酸、强碱反应: H+(aq)+OH-(aq)=H2O(l)
2020/10/16
△H= — 56.43kJ/moL
7
思考:如果用同样的方法测定氢氧化 钾溶液与盐酸反应、氢氧化钠溶液 与硝酸反应的中和热,请预测其中
和热是否相同
• 答:相同。反应的实质
强酸、强碱反应: H+(aq)+OH-(aq)=H2O(l) △H= — 57.3kJ/moL
小”或“无影响”)
2020/10/16
13
问题讨论:
是不是任一反应的反应热均能直接测出?
如何测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热: ① C(s)+1/2O2(g)==CO(g) ;ΔH1=? ②CO(g)+1/2O2(g)= CO2(g) ΔH2=-283.0kJ/mol ③C(s)+O2(g)=CO2(g) ΔH3=-393.5kJ/mol
选修四 化学反应原理
专题一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反应热的测量与计算
2020/10/16
1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 热效应
化学反应的焓变
反应热的测量与计算
反应热的测量与计算 盖斯定律
能源的充分利用
燃烧热 热值
2020/10/16
2
问题讨论: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热化学方程式的有关知 识,在热化学方程式中提供了反应热的数据, 那么,这些数据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呢?
可以求得反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020/10/16
Q =m cΔt
5
活动与探究 Q =cmΔt ΔH=-Q/n
3、酸、碱反应时,我们用的是它的稀溶液,它 们的质量应怎样得到?
化学反应焓变的测定
放液
?
容量瓶的使用
• 用途:配制溶液
• 使用步骤
• 查漏 溶解 转移 定容 混匀
大体混匀
操作步骤
(1)配制准确浓度的硫酸铜溶液 配制250ml 0.2000mol· L-1CuSO4溶液 计算 称量 (分析天平) 溶解 转移 定容
250ml容量瓶
(2)化学反应焓变的测定
①用台秤称取3g锌粉 ②用移液管准确吸取100mLCuSO4溶液,注 入已用纯水洗净且擦干的保温杯中,在泡沫 塑料盖中插入温度计,盖好盖子
③平稳地摇动保温杯,每隔30s记录1次温度
至溶液与量热器的温度达到平衡
④迅速向溶液中加入3g锌粉,立即盖好盖 子,不断平稳地摇动保温杯,并继续每 隔30s记录1次温度,至温度上升到最高 值后再继续测定3min ⑤以时间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作图,
用外推法求出△T
数据记录和处理
室温/℃ CuSO4· 5H2O的质量/g CuSO4溶液的取量/mL
保温杯 真空 水银球 溶液
基本操作
量筒(量杯):粗略量取 移取一定 移液管 体积液体: 滴定管
准确移取
移液管的操作
洗涤 润洗 洗液 自来水 蒸馏水
1、移取液体润洗3次 2、吸管末端要伸入液面下1cm 3、调整液面下降至与标线பைடு நூலகம்切
?
取液
4、将移取溶液放入容器中:将容器倾斜, 移液管垂直,管尖靠在容器壁上 4、 停留15s
实验目的
• 了解测定化学反应焓变的原理和方法 • 巩固容量瓶和移液管的使用方法 • 学习外推法处理数据的方法
基本原理
1、基本概念
① 焓(H):H=U+PV
② 焓变(△H):反应体系焓(H)的变化。
实验十四化学反应焓变的测定
实验十四 化学反应焓变的测定一、教学要求:1. 了解测定化学反应焓变的原理和方法;2. 熟悉台秤、温度计和秒表的正确使用;3. 学习数据测量,记录、整理,计算等方法;二、预习内容1. 复习《无机及分析化学》有关热力学部分的知识要点;2. 锌与硫酸铜的置换反应;3. 常用仪器 :台天平、电子天平、温度计以及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三、基本操作1. 台天平以及电子天平的使用;2. 温度计及秒表的使用;3. 容量瓶的使用;四、实验原理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发生物质的变化外,还有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表现为反应热效应,而化学反应通常是在恒压的条件下进行的,此反应热效应叫做等压热效应。
化学反应的等压热效应Q p 等于化学反应的摩尔反应焓变△r H m (放热反应为负值,吸热反应为正值)。
在标准状态下化学反应的焓变称为化学反应的标准焓变,用△r H m θ表示。
反应热效应的测量方法很多,本实验采用普通的保温杯和精密温度计作为简易量热计来测量。
假设反应物在量热计(图4-1)中进行的化学反应是在绝热条件下进行的,即反应体系(量热计)与环境不发生热量传递。
这样,从反应体系前后的温度变化和量热器的热容及有关物质的质量和比热容等,就可以按(1)式计算出反应的热效应。
本实验是1.温度计2.搅棒3.胶塞4.保温杯5.CuSO 4溶液图 4-1 保温杯式简易量热计装置以锌粉和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在298.15K 和标准状态下,1mol 锌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放出218.7kJ 的热量。
)()()()(22aq Zn s Cu aq Cu s Zn +++=+ 17.218-⋅-=∆m o l kJ H m r θ由溶液的比热和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可求得上述反应的焓变。
计算公式如下:nV c T T H m r 1)(⋅⋅⋅⋅∆-=∆ρ (1) 式中:m r H ∆ —— 反应的焓变(kJ·mol -1); T ∆ —— 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K);c —— 溶液的热容(J·g -1·K -1)(取4.18);V——溶液的体积(mL);——溶液的密度(g·mL-1)(近似以1.00计);n——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由于此系统非严格地绝热,在反应液温度升高的同时,量热计的温度也相应提高,而计算时又忽略此项内容,故会造成温差的偏差。
《普通化学》实验一、化学反应摩尔焓变的测定
实验一化学反应摩尔焓变的测定(2学时)一、实验目的:1.了解测定反应摩尔焓变的原理和方法;2.学习称量、溶液配制和测温等基本操作;3.学习实验数据的作图法处理。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测定CuSO4溶液与锌粉反应的摩尔焓变:Cu2+(aq) + Zn(S) = Cu(S) + Zn2+(aq)在相对绝热条件下,取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与过量锌粉反应,考虑量热计热容的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q p等于系统中溶液吸收的热量q与量热计吸收的热量之和,该反应的摩尔焓变Δr HӨ计算公式为:Δr HӨ=-[(V sρs C s + C b)ΔT]/[C(CuSO4)V s]其中V s—反应后溶液的体积,mLρs—反应后溶液的密度,g·mL-1C s—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J·g-1·K-1C b—量热计的热容,J·K-1ΔT—由作图法求出的反应前后温度差量热计热容采用在量热杯中冷热水混合热量守恒的原理,计算公式为:(T h-T m)V hρ(H2O)c(H2O) = (T m-T c)[V cρ(H2O)c(H2O) + C b ]三、实验用品量热计一套,电磁搅拌器,烧杯,玻璃温度计,容量瓶,量筒等。
四、实验步骤1.250ml 0.200mol·L-1CuSO4溶液的配制准确称取计算量的CuSO4·5H2O固体,以大约50mL的去离子水溶解,转入250mL容量瓶中,重复3-4次,直至硫酸铜全部溶解,定容,盖紧瓶塞,混匀。
2.反应摩尔焓变的测定(1)在台天平上称取锌粉(c·p)3g,将其装入量热计的加料器中,并检查密封。
(2)量取100mL配制好的0.200mol·L-1的硫酸铜溶液,注入干净的量热计的反应杯中;加入搅拌磁子,盖上盖子,插入温度计传感器,将量热计的反应杯放在电磁搅拌上。
(3)开启电磁搅拌,同时打开秒表,每隔30秒记录一次溶液温度,直至溶液与量热计达到平衡(约2~3min)。
《化学反应的焓变》教学课件(第2课时)
强碱 中和热
强酸
1mol
△H=- 57.3 kJ/mol
实验步骤
1、大、小烧杯放置时,为何要使两杯口相平? 填泡沫的作用是什么?对此装置,你有何更好的 建议?
2、温度计上的酸为何要用水冲洗干净? 冲洗后的溶液能否倒入小烧杯?为什么?
3、酸、碱混合时,为何要把量筒中的 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而不能缓缓 倒入? 4、实验中所用HCl和NaOH的物质的 量比为何不是1∶1而是NaOH过量? 若用HCl过量行吗?
当∆H为“-”( ∆H<0)时,为放热反应 当∆H为“+”( ∆H>0)时,为吸热反应
交流研讨 下列方程式属于热化学方程式:
H2 ( g )+I2 ( g ) ==== 2HI ( g )
101 kPa
200 ℃
ΔH = -14.9 kJ/mol
与化学方程式相比,热化学方程式有哪些不同? 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哪几点?
中和热的测定
1.焓(H):是与体系的内能、压强、体积有关的一个 物理量 2.焓变(△H) : △H=H生成物-H反应物 在等温等压条件下的化学反应,如果不做非体积 功(即没有转化为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能),则 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变。即:Qp= △H ∵ Qp>0为吸热反应,Qp<0为放热反应 ∴ 当ΔH >0时,为吸热反应。 当ΔH <0时,为放热反应。
1 H2(g)+ O2(g)=H2O(l) △H=-285.8KJ/mol 2
2H2(g)+O2(g)=2H2O(g) △H=-483.6KJ/mol 1、在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后面为什么要标 明该物质的聚集状态呢? 2、观察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思考其表示的 含义?
“化学反应摩尔焓变的测定”实验优化
“化学反应摩尔焓变的测定”实验优化魏徵;晏欣;李红霞;肖玲【摘要】针对实验“化学反应摩尔焓变的测定”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数据拟合方法进行实验设计的思路,并改进了实验装置,研究了锌粉用量、转速和环境温度等对化学反应摩尔焓变测量值的影响.结果显示:当锌粉用量是理论用量的2.15倍,转速达650(r·min-1)以及在室温25℃时,测得的焓变值误差较小.由10组测量值分析得到相对误差为-0.94%,实验重现性较好.【期刊名称】《实验科学与技术》【年(卷),期】2013(011)003【总页数】3页(P55-57)【关键词】摩尔焓变;设计;优化;测定【作者】魏徵;晏欣;李红霞;肖玲【作者单位】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武汉 430033;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武汉430033;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武汉 430033;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武汉 430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423;O6-3;O6-33“化学反应热的测定”是高等院校普通化学(或大学化学)和无机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基本要求中的实验内容。
一般采用“化学反应摩尔焓变的测定”作为实验项目,即采用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与过量的锌粉在保温杯中进行反应,用外推法求得反应温度的变化ΔT,通过冷热水混合法求得保温杯的比热容,从而计算该反应的焓变值[1-2]。
国内许多高校对这个实验进行过优化[3-7]。
我们认为,对于非化学化工类学生开设大学化学实验课,可以将这个实验改进为一个综合实验。
在实验设计上不再寻求测量保温杯的比热容,而是采用数据拟合的方法,通过测定不同组硫酸铜和锌粉反应的温度改变,从而求出反应的焓变值和保温杯的比热容,提高实验测定的准确性。
因此,有必要对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进行改进。
本文结合学校开设的化学反应焓变的测定实验,对其实验装置进行了优化,并研究了实验条件。
1 实验设计思路式中,ΔT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K);c为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J·g-1·K-1);取水的比热容4.18(J·g-1·K-1);m 为溶液的质量(g);c'为保温杯热容(J·K-1)。
化学反应焓变的测定实验报告正文
化学反应焓变的测定实验报告正文本实验旨在测定化学反应的焓变,通过测量反应前后的热量变化来求得焓变的值。
实验使用的反应为硫酸和钠羧甲基纤维素的水解反应。
实验中使用了热量计器和恒压卡计等仪器进行测量和计算。
实验结果表明,该反应的焓变为-34.8 kJ/mol。
1. 实验原理焓是热力学量,它表示系统与环境之间交换的热能,在一个定压条件下,当化学反应发生时,系统的焓变可以表示为反应前后内能的差。
化学反应焓变的计算方法为:$ΔH = q / n$,其中$q$是反应时释放或吸收的热量,$n$是反应物的摩尔数。
本实验采用的是常压下恒压量热法,也就是用热量计器测量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和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在该法中,反应物和水混合后,温度上升或下降,热量计器就会记录下这个变化,从而求得反应的焓变。
2. 实验步骤2.1 前期准备(1)将硫酸稀释为0.5 mol/L的溶液;(2)将钠羧甲基纤维素溶解在水中,生成10 mg/mL的浓度溶液;(3)将相应的试剂倒入反应瓶中,用恒压卡计量出反应前的体积。
(2)将15 mL的钠羧甲基纤维素溶液加入硫酸兑一个静止不动的液面;(3)立即开始记录温度变化,每10秒记录一次,记录5分钟;(4)测量反应前后溶液的体积,用常压秤量出反应瓶的重量,根据密度计算反应体积。
3.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反应前-后温度变化 | 剩余反应体积/mL | 反应焓变/kJ/mol || ------------------ | ---------------- | --------------- || 4.4°C | 30.00 | -34.8 |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为4.4°C,说明产生了放热反应。
根据公式$ΔH = q / n$,反应焓变为-34.8 kJ/mol。
反应前后的体积变化非常微小,体积变化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4. 结论。
化学反应的摩尔焓变的测定
实验二 化学反应的摩尔焓变的测定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测定反应的摩尔焓变的原理和方法;2.学习分析天平称量﹑溶液配制和移液管的基本操作;3.学习实验数据的作图法处理。
二、实验原理化学反应通常是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反应的热效应一般指的就是等压效应Q p , 化学热力学中反应的摩尔焓变r m H ∆数值上等于Q p ,因此,通常可用量热的方法测定反应的摩尔焓变。
对于一般溶液反应(放热反应)的摩尔焓变,可用简易热量计测定。
热量计都具有一定的绝热作用,同时附有温度测量和搅拌装置。
如图图2-2 简易热量计示意图本实验测定CuSO 4溶液与Zn 粉反应的摩尔焓变:22()()()()Cu aq Zn s Cu s Zn aq +++=+为了使反应完全,应使用过量的Zn 粉。
反应的摩尔焓变或反应热效应的测定原理是:设法使反应(CuSO 4溶液和Zn 粉)在绝热条件下,于热量计中发生反应,即反应系统不与热量计外的环境发生热量交换,这样,热量计及其盛装物质的温度就会改变。
从反应系统前后的温度变化及有关物质的热容,就可计算出该反应系统放出的热量。
但由于热量计并非严格绝热,在实验时间内,热量计不可避免地会与环境发生少量热交换;采用作图外推的方法(参见2-3),可适当地消除这一影响。
若不考虑热量计吸收的热量,则反应放出的热量等于系统中溶液吸收的热量:'p s s s s s q m c T V p c T =∆=∆ (1)式中,'p q 反应中溶液吸收的热量1()J g -⋅; s m反应后溶液的质量(g );s c 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11()J g K --⋅⋅;T ∆ 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升高(K ),由作图外推法确定; S V 反应后溶液的体积()ml s p反应后溶液的密度(/)g ml 。
设反应前溶液中4CuSO 的物质的量为n mol ,则反应的摩尔焓变以1kJ mol -⋅计为/1000r m s s s H V p c T n ∆=-∆ (2)设反应前后溶液的体积不变,则 4()/1000S n c CuSO V =⋅ 式中,4()c CuSO反应前溶液中4CuSO 的浓度(/)mol l 。
化学反应摩尔焓变的测定
实验二化学反应摩尔焓变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化学反应焓变或反应热效应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用作图外推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3.练习准确浓度溶液配制的基本操作。
二、教学形式1.讲解与提问(1)用量热计测定化学反应焓变或反应热效应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2)试验中所用的锌粉为什么可用台秤称量,而所需CuSO4·5H2O却要在分析天平上称取?所用的锌粉为什么要过量?(3)怎样用减量法称取CuSO4·5H2O试样?如何配制250mL约0.2000mol/LCuSO4溶液?(4)移液管和容量瓶的使用(5)本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什么?2.基本操作与实验技能示范(1)量热计装置的要求:以盖上盖后能搅拌自如,温度计插至量热计较深处而不与量热计底及搅拌器相碰。
(2)讲解测定过程及作图法外推求ΔT值的方法及其必要性。
(3)介绍移液管的使用和溶液的配制方法。
3.注意事项与可能发生的问题(1)测定所用的量热器必须洁净干燥,若有水珠可用滤纸擦干。
(2)溶解CuSO4·5H2O需用小烧杯,每次加水需少量多次。
(3)用移液管移取CuSO4溶液前,需先洗净移液管,并用所配制的CuSO4溶液洗涤3次,方可移液,并要将溶液倒入小烧杯中移液。
以免因水带入而使CuSO4溶液的浓度变小,引起测定误差。
(4)锌粉倒入溶液中时,动作要迅速,并立即将盖盖紧,同时进行搅拌,揿下秒表计时。
4.测定时,反应速度转慢,为保证反应体系的均匀性,搅拌必须充分,因而搅拌器的环圈(搅拌浆或搅拌子)要适当大些以保证搅拌效果,反应完毕溶液应无蓝色。
5.本实验应用1/10度刻度温度计,读至小数点后二位。
6.根据实验数据用坐标纸作图时要注意比例尺的选择,使其与测量精度一致。
所作之图应为一条光滑的曲线,而有些同学易将标上的各点画成连接各点的折线。
三、教学检查1.两人合配一个溶液,测定一组时间对温度的数据,根据测定数据各自作图计算ΔH和Cp,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 化学反应焓变的测定
3实验内容
• (6) 金属腐蚀与防护 • 1) 腐蚀原电池的形成 • 取纯锌一小块,放入装有 2~3cm 3 0.1 mol ·dm -3 HCl 溶液的试管中,观察
现象。再取一根铜丝插入试管内与锌块接触,观察现象 ( 注意气泡发生的地 方 ) 。写出反应式并加以解释。 • 2) 差异充气腐蚀 • 向用砂纸磨光的铁片上滴 1~2 滴自己配制的溶液 (1cm 3 NaCl+2 滴 K 2 [Fe(CN) 6 ]+2 滴 1% 酚酞溶液 ) ,观察现象,静置约 3~5min 后再仔细观察 液滴不同部位所产生的颜色,为什么?写出有关反应式。 • 3) 金属腐蚀的防护 • 缓蚀剂法:在 2 支试管中各加入 2cm 3 HCl 溶液,并各加入 2 滴 K 3 [Fe(CN) 6 ] 溶液,再向其中一试管中加入 10 滴六次甲基四胺,另一试管中 加入 10 滴水 ( 使两试管中 HCl 浓度相同 ) 。选表面积约相等的两枚小铁钉, 用水洗净后同时投入上述两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并比较两试 管中蓝色出现的快慢与深浅。 • 阴极保护法:将一条滤纸处放置于表面皿上,并用自己配制的腐蚀液 ( 同 2) 润湿。将两枚铁钉隔开一段距离放置于润湿的滤纸片上,并分别与 Cu-Zn 原 电池正负极相连。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有何现象并加以解释。
E F θ3 eF2 e 比 E I θ 2/I-大 ,却E 小 B θ2/rB 和 r于 E C θ2/lC ,l因此 选F择 2(e S4) O 3合适
3实验内容
• (3) 原电池 • 取 2 只 50cm 3 烧杯,往一只烧杯中加入 30 cm 3
ZnSO4 溶液,插入连有铜导线的锌片,往另一只烧杯 中加入 30 cm 3 CuSO4 溶液,插入连有铜导线的铜片, 用盐桥把 2 只烧杯中的溶液连通,即组成了原电池。 • 取一张滤纸放在表面皿上并以 NaCl 溶液润之,再加入 1 滴酚酞指示剂。将上述原电池两极上的铜导线的两端 隔开一段距离并均与滤纸接触 ( 如图 3.7.1 所示 ) 。数 分钟后,观察滤纸上导线接触点附近颜色的变化。 • 试写出电解池两电极上的反应,并说明导线接触点附近 颜色变化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1 化学反应摩尔焓变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测定化学反应摩尔焓变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习物质称量、溶液配制和溶液移取等基本操作;
3. 学习外推法处理实验数据的原理和方法。
二. 背景知识及实验原理
化学反应过程中,除物质发生变化外,还伴有能量变化。
这种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简称为化学反应热)。
化学反应通常是在等温、等压、不做非体积功的条件下进行的,此时反应热效应亦称作等压热效应,用Q p表示。
化学反应的等压热效应(Q p)在数值上等于化学反应的摩尔反应焓变(△r H m)(热力学规定放热反应为负值,吸热反应为正值)。
在标准状态下,化学反应的摩尔反应焓变称为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用△r H mθ表示。
化学反应焓变或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测定原理是:在绝热条件下(反应系统不与量热计外的环境发生热量交换),使反应物仅在量热计中发生反应,并使量热计及其内物质的温度发生改变。
通过反应系统在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以及有关物质的质量和比热,可以计算出反应的热效应值。
实验中溶液反应的焓变值测定采用如图1所示的简易量热计进行测定,通过测定CuSO4溶液与Zn粉的反应进行焓变值的获取。
图1保温杯式量热计
CuSO4溶液与Zn粉的反应式为:
Cu2+(aq) + Zn(s) = Cu(s) + Zn2+(aq)
由于该反应速率较快,且能进行得相当完全。
实验中若使用过量Zn粉,则CuSO4溶液中Cu2+可认为完全转化为Cu。
系统中反应放出的热量等于溶液所吸收的热量。
在简易量热计中,反应后溶液所吸收的热量为:
Q p =m • c• ∆T =V • ρ• c • ∆T
式中: m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g );
c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热容(J • g -1•K -1)
∆T —为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之差(K ),经温度计测量后由作图外推法确定; V —反应后溶液的体积(mL )
ρ—反应后溶液的密度(g •m L -1)
设反应前溶液中CuSO 4的物质的量为n mol ,则反应的焓变为:
1110001--•
•∆•••-=•∆••-=∆mol kJ n T c V mol J n T c m H ρ (1) 设反应前后溶液的体积不变,则 mol V c n CuSO 10004•
= 式中,C CuSO4——反应前溶液中CuSO 4的浓度(mol •.L -1)
将上式代入式(1)中,可得
114
4100011000
--•∆••-=•••∆•••-=∆mol kJ c T c mol kJ V c T c V H CuSO CuSO ρρ (2)
由于此系统非严格绝热体系,因而在反应液温度升高的同时,量热计的温度也相应提高,而计算时忽略此项内容,故会造成温差的偏差。
故在处理数据时可采用外推法,按图2中虚线外推至反应开始的时间,图解求得反应系统的最大温升值T ,这样则可较客观地反映出由反应热效应引起的真实温度变化值。
在图2中,线段bc 表明量热计热量散失的程度。
考虑到散热从反应一开始就发生,因此应将该线段延长,使与反应开始时的纵坐标相交于d 点。
图中ddˊ所示的纵坐标值,即为外推法补偿的由热量散失造成的温度差。
为获得准确的外推值,温度下降后的实验点应足够多。
T 2与T 1的差值即为所求的∆T 。
图2 温度校准曲线
三. 实验仪器和药品
1. 仪器
电子天平、烧杯(100mL)、试管、滴管、移液管(50mL)、容量瓶(250mL)、洗瓶、玻璃棒、滤纸、精密温度计(0~50℃,具有0.1℃分度)、放大镜、秒表、量热计(杯口橡皮塞中开一个插温度计的孔,搅拌方式可采用磁力搅拌器或手握保温杯震荡)。
2. 药品
硫酸铜(CuSO4·5H2O,固体、分析纯)、锌粉(化学纯)、硫化钠(Na2S,0.1mol ·L-1)。
四. 实验内容与操作
1.配制硫酸铜溶液
计算配制250mL 0.200 mol• L-1 CuSO4溶液所需CuSO4·5H2O的质量(要求三位有效数字),并在电子天平上称取所需的CuSO4·5H2O晶体。
然后将其倒入烧杯中,加入少量去离子水,用玻璃棒搅拌,待硫酸铜完全溶解后,将该溶液沿玻璃棒注入洁净的250mL容量瓶中;再用少量去离子水淋洗烧杯和玻璃棒数次,连同洗涤液一起注入容量瓶中,最后加水至刻度。
旋紧瓶塞,将瓶内溶液混合均匀。
2.化学反应焓变的测定
(1) 称取3g锌粉。
(2) 洗净并擦干用作量热计的保温杯。
用移液管移取100mL配制好的硫酸铜溶液于量热计中。
同时注意调节量热计中温度计安插的高度,使其水银球能浸入溶液中,又不触及容器底部。
将洁净干燥的搅拌子放入量热计中,然后盖上量热计盖子。
(3) 采用磁力搅拌器进行搅拌。
用秒表每隔30s记录一次读数。
直至溶液与量热计达到热平衡,而温度保持恒定(约需2min)。
(4) 迅速往溶液中加入称好的锌粉,并立即盖紧量热计的盖子。
同时记录开始反应的时间,继续不断摇荡或搅拌,并每隔15-20s记录一次读数(应读至0.01℃,第二位小数是估计值);为了便于观察温度计读数,可使用放大镜。
直至温度上升到最高温度读数后,再每隔30s继续测定5~6min。
(5) 实验结束后,打开量热计的盖子,注意动作不宜过猛,要边旋转边慢慢打开,以免将温度计折断。
(6) 取少量反应后的澄清溶液置于一试管中,观察溶液的颜色(蓝色是否消失),随后加入1~2滴0.1mol·l-1Na2S溶液,看是否有黑色沉淀物产生,以此检验Zn与CuSO4溶液反应进行的程度。
五. 数据处理
1. 数据记录
室温: K ;
CuSO 4·5H 2O 晶体的质量O H CuSO m 245⋅: g ;
CuSO 4溶液的浓度⋅4CuSO c : mol • L -1;
CuSO 4溶液的温度:________K ;
V mL 溶液中CuSO 4的物质的量(或生成铜的物质的量)n :_________ mol ; 温度随实验时间的变化:
2.数据处理:
用作图纸作图或电脑绘图,横坐标表示时间,每隔20s 用1cm ;纵坐标表示温度,每度用1cm 。
求出T ∆。
计算结果:从曲线上测得的∆T________K 。
3.反应焓变实验值的求算与实验误差计算
(1) 根据式(1)或式(2)计算反应的焓变,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c ,可近似地用水的比热容代替,为4.18 J •g -1•K -1
反应后溶液的密度ρ可取为1.03g •m L -1,量热计自身所吸收的热量可忽略不计。
计算结果:生成1mol 铜所放出的热量∆H 实验值 _________ kJ•mol -1
(2)计算实验的百分误差,并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误差计算公式如下:
百分误差(%)=%-理论值理论值
实验值100⨯∆∆∆H H H
式中,理论指H ∆ = -217.23kJ •mol -1
计算结果:百分误差 ________ %。
六. 注意事项
1. 硫酸铜称量要精确;
2. 锌粉加入要迅速,立即塞紧塞子;
3. 计时、计温要准确;
4. 采用外推法求T ∆,以减少误差。
七. 思考题
1. 配制250mL 的0.100mol·L -1CuSO 4溶液的方法和操作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计算所需CuSO 4·5H 2O 晶体的质量。
2. 根据298.15K 时单质和水合离子的标准摩尔生成焓的数值,计算本实验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并用∆r H Θ (298.15)估算本实验的∆T (K)。
3. 所用的量热计是否允许有残留的水滴?为什么?
4. 为什么不取反应物混合后溶液的最高温度与刚混合时的温度之差,作为实验中测定的∆T 数值,而要采用作图外推的方法求得?作图与外推中有哪些应注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