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文化的现状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
2.鸟的乐园
•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内鸟类众多,共有鸟类 300多种,其中候鸟达200余种。国家一级 重点保护鸟类有东方白鹳、丹顶鹤等10种。 每年春、秋候鸟迁徙季节,数百万只鸟类 在这里捕食、栖息、翱翔,成为东北亚内 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 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
丹顶鹤
衰羽鹤
白琵鹭
• (2)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对于黄河口 生态保护区进行的旅游规划和开发, 无论其 规模如何, 客观上必将对其生态环境产生破 坏性影响。
解决问题的建议
• • • • • 1. 高度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2. 确立政府主导型发展思路 3. 健全科学的开发管理体制和机构 4. 制定发展的优惠政策 5. 大力培养和引进旅游人才:(1)加强导 游队伍建设。(2)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
目录一景区简介二旅游资源及特色三主要旅游景观四景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五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一景区简介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总面积153万公顷拥有世界上最年轻最完整最典型最壮美的湿地生态系统被评为中国六大最美湿地山东省十大魅力景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是难得的世界级旅游资源
。
目录
一、景区简介 二、旅游资源及特色 三、主要旅游景观 四、景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五、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景区简介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总面积 15.3万公顷,拥有世界上最年轻、最完整、 最典型、最壮美的湿地生态系统,被评为 “中国六大最美湿地”、“山东省十大魅 力景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具有唯一 性、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是难得的世界 级旅游资源。
(2)黄河口独特的旅游资源仍然处于待开发 状态, 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产品优势, 多 数资源还处于原始或半原始状态, 旅游资源 搁置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尚未形成具有强 吸引力的旅游形象品牌, 没有开发出黄河口 标志性和品牌性的生态旅游系列产品。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讲解词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讲解词尊敬的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黄河口生态旅游区。
我将为大家介绍这里的风景和特色。
一、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位置和概况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位于中国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是黄河入海口的最后一段河道,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口之一。
这里的河道宽阔,水流湍急,景色壮丽,是中国重要的旅游胜地之一。
二、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自然风光1. 河流壮丽景观: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这里的黄河河水宽阔,浩浩荡荡,河水呈现出金黄色,给人一种壮丽的感觉。
2. 河口湿地景观:黄河口湿地是国际重要的湿地保护区,这里有丰富的湿地植被和鸟类资源。
每年夏秋季节,成千上万只候鸟从北方迁徙到这里栖息,构成了壮观的候鸟画卷。
3. 沙滩景观:这里的沙滩宽广,沙质细腻,是游客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沙滩上可以进行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运动,也可以悠闲地享受海风和阳光的沐浴。
三、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文化特色1. 黄河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里有着丰富的黄河文化。
游客们可以参观黄河博物馆,了解黄河的历史和文化,感受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2. 渔家文化:黄河口附近的渔村是典型的渔家文化聚集地,这里的渔民们世代以渔为业,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仍然保持着原汁原味。
游客们可以在渔村体验渔民的生活,品尝新鲜的海鲜,感受渔家文化的魅力。
四、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旅游活动1. 水上项目:游客们可以乘坐游船,欣赏黄河的壮丽景色;也可以参加划船、钓鱼等水上活动,感受水上运动的乐趣。
2. 沙滩活动:在宽广洁净的沙滩上,游客们可以进行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运动,也可以悠闲地晒太阳、沐浴海风,享受海滩度假的舒适。
3. 观鸟活动:黄河口湿地是候鸟的乐园,游客们可以在湿地保护区观鸟,欣赏成千上万只候鸟的壮观场景。
4. 渔村体验:游客们可以参观渔村,了解渔民的生活和渔家文化,还可以亲自下海捕鱼,体验渔民的生活方式。
五、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旅游服务1. 交通便利: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交通便利,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达,也可以自驾前往。
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力研究
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力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对中国人民有着深远的情感联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力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黄河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黄河作为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符号,其影响力逐渐扩大。
因此,研究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力,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更是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力的深入探究,了解其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因素,探索传播路径,研究传播策略,从而为提升黄河文化传播力提出建议,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彰显其重要性。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促进文化传播的繁荣与发展,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更加广泛地传播和传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1.3 研究意义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力研究的意义非常重要。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
对黄河文化传播力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黄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拥有广泛的传播网络和资源。
通过研究黄河文化传播力,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
通过加强黄河文化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可以扩大文化影响力,增进民族融合和对外交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黄河文化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
深入研究黄河文化传播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新时代挑战,探索创新传播模式,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黄河入海口调研报告
黄河入海口调研报告黄河入海口调研报告一、引言黄河,中国伟大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它从青海高原发源,流经九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是黄河的终点,也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地方。
为了进一步了解黄河入海口的情况,我们进行了这次调研。
二、地理概况黄河入海口位于北纬37°31',东经118°35',总面积约5.7平方公里。
这个地方处于内陆到海洋的过渡地带,水流湍急,水文条件复杂。
这里的水位波动大,对于防洪和航道交通都提出了挑战。
此外,黄河入海口地处航运门户,黄河入海等重要水运线路经过这里,对我国的铁路、水运和公路交通具有重要意义。
三、环境保护措施为了保护黄河入海口的生态环境,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海岸线生态修复,稳定海岸线。
其次,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黄河水的质量和数量。
此外,政府还规划了黄河入海口的保护区,保护各种珍稀濒危的鸟类和动植物。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黄河入海口的自然生态环境。
四、经济利用黄河入海口丰富的水资源为当地的农业、渔业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这里拥有大片的农田,农作物种植十分丰富,特色农产品有很高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黄河入海口的渔业也十分发达,各种海鲜资源丰富。
旅游业也是该地区的一大特色,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五、问题与建议尽管黄河入海口已经有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该地区的水位波动大,容易导致洪水和潮汐灾害。
其次,水域污染问题仍然突出,需要更加严格的环境监管措施。
最后,旅游业发展有待提升,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加强防洪建设,增强防洪能力,减少水灾损失。
其次,加大水域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推进水环境管理和生态修复。
最后,加强旅游业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
六、结论黄河入海口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景点,也是黄河的结束之地。
弘扬黄河文化 凝聚精神力量——河南黄河河务局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综述
弘扬黄河文化凝聚精神力量——河南黄河河务局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综述作者:暂无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1年第9期李锟大河奔涌,文化兴盛。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以来,河南黄河河务局党组先后在河南黄河治理与保护“十大体系”建设目标、河南黄河保护治理“1562”发展格局、《河南黄河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将文化黄河建设摆上重要地位。
河南黄河河务局还出台了《保护传承弘扬河南黄河文化工作方案》,成立河南黄河文化研究中心,进一步挖掘、整合文化资源,推出一批保护传承弘扬河南黄河文化的精品力作,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
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助力河南沿黄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河南黄河河务局紧紧围绕沿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大局,积极配合河南省编制相关规划纲要,推动以“郑—汴—洛”为核心的黄河文化及生态经济旅游带建设,支持河南省规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配合河南省人大开展黄河文化建设专题座谈交流与实地调研,参加河南省政协保护黄河文化遗产专题研讨,向河南省委宣传部做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专题汇报,与河南省委党史办共同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对黄河治理保护》国家重大课题研究;作为主要参编单位,部署开展河南省政协年度重点项目《黄河记忆》专题史料征编,助力河南沿黄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还按要求参加了黄委“十四五”规划、黄河法立法等黄河文化专题方面的内容编写任务。
迅速行动、精准发力,力促“文化黄河”建设落地落实为充分发挥防洪工程在黄河文化建设中的载体功能和示范引领作用,河南黄河初步建成了8处兼具党建示范、法治示范和黄河历史、文化示范多点合一的黄河防洪工程,分别是台前影堂险工、郑州花园口水利风景区、开封黑岗口险工、兰考东坝头险工、孟津铁谢工程、封丘曹岗险工、武陟杨庄改道纪念亭、孟州开仪控导工程。
这些工程,不仅具有党建示范带和法治文化示范带的功能,还实现了工程与文化的融合,彰显了品牌示范效应,成为河南黄河闪亮的“名片”。
河口:黄河文化的延续
ocus
就 会 发 现 黄 河 文 化 发 展 的 每 一 个 时 期 ,其 文 化特 质 与 内涵 都 集 中体现 在
城 市 上。
悠久 的 齐鲁 文 化 大地 上 的年 轻成 员 , 因此 ,必 须在 齐 鲁 文化 的背 景 下考 虑 河 口区 的文化 塑 造 问题 。 古 黄河 三 角 洲 地 区为 春秋 时 期 齐 国北 部 国土 ,是 齐文 化 的重 要发 源 地 之 一。 齐桓 公 时 期 ,管仲 相 齐 ,减 轻 赋税 , “ 地 而 相
夺 民 时 ” ;开发 自然资 源 , “ 山泽各
致 其 时 ” , “ 民各为 其 所 长 ”。放 坚 韧和 冒险精 神 ,是 值 得 挖掘 的 文化 使
开 了士 农 工 商 的 手 脚
,招 揽 引进 人
元 素 。特 别 是石 油 的开 发 ,更 是 一部
才 ,使 齐 国 的经 济 、文 化得 到 了 飞快 可 歌可 泣 的历史 。 近代 黄河 口 ,党 和 国家 曾先 后 三
蔡 华
出的威就 。 同时 ,她还 具有 强大 的魅
.
族独
无二 的 “ 母亲 河“ 而河 口又是
 ̄- 深远 的国际 影响 … T D 我 们甚 至 可 以这 样 认 为 黄 河 三
独一无 二 黄 河 的人海 口,也是 共和 国一 块最年 轻 的土地 。看黄 龙八 海 ,
角洲 的形成 过程 ,就 是黄 文 化在河
, “ 无
长 ) 且在 黄河 口文化 中表现 极 为突 并 出。 “ 天行 健 ,君 子 自强 不 息 ” ,黄 河 文化 自强不 息 的精 神 与河 口人 民的 拓 荒精 神 在此 牢 固 的结合 在 了一起 。
;- - . - j  ̄因黄河 而存 在, 文化 建设也 是 ; H区发 展 的核心 内容之一 , - , J - 文化 内涵 对 经 济发 展 、 会 和谐 及 生 态 良好 都 社
黄河文化
黄河文明与人类发展河流是地球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河流是地球上多样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存在形式之一。
历史上人类及其社会生态系统的发生发展与河流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河流不仅产生生命,也孕育和产生人类文化。
河流的生命问题,不仅关系到陆地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息和生态稳态,也直接影响人类在长期历史传统中形成的对河流与人及其社会休戚相关的精神信仰、心灵形象和品味象征意义。
人类社会文明源起于河流文化,人类社会发展积淀河流文化,河流文化生命推动社会发展。
河流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文明类型,被人们认知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河流文化孕育了人类早期文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积淀河流生命。
河流文化扩展了社会调控的范围,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变革和文化变革。
黄河文明,可以是黄河自身的文明,可以是黄河与自然的文明,也可以是黄河与人类的文明。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
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历史上一些人类的重要活动离不开黄河的文明,相反,黄河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也左右着人类的文明进程。
在中国古文明开始时期的黄河就有大禹治水和王景治黄等,都是因为人类的一些文明聚集在黄河流域,而黄河由于自身原因或是受到人类活动、自然的影响产生的洪水无时在威胁着人类的文明。
在黄河文化演进发展的过程中,黄河的治理开发与管理保护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黄河的文明发展影响黄河流域人类的文明进程延伸到河流的文明发展影响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
因此,要使河流文明得以良性发展,得正确处理黄河与人类、自然的关系。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黄河从青海源头,向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
东营黄河文化传承调查报告
东营黄河文化传承调查报告
黄河调查报告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美育了多少子孙。
到黄河的源头去一览,清流奔涌一泻千里曾是多少人梦寐求的事。
但现在母亲河的源头发生了断流,黄河也遭遇着成源头之水的困境。
近些年来,黄河
被无情的践踏着,黄河的乳汁慢慢丧失这份营养,那滚滚的长长的一江污水诉说着母亲河
的哀伤。
无定河是在黄河中最长的一条河流,长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2。
3万平方公里。
每
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量达百分之1。
2万吨,造成了无定河水土流失的情况:一是自然
因素降雨集中在七,八月份多为暴雨冲刷力很大。
二是人为因素像开荒,开矿,修路等。
一场大雨下来不知有多少泥沙被冲进河道。
难道你就不忍心毁坏黄河吗?不,无法。
只有直面这些伤口就可以轻轻亲吻母亲的脑
损伤。
黄河文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黄河文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黄河流域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黄河文化的现状出发,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黄河文化的现状。
黄河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地域特色,这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黄河流域是中原文明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壶口瀑布、河南庙会等。
黄河文化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精神吸引了许多游客和研究者的关注。
然而,黄河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黄河流域地处中国的内陆地带,交通不便。
这一点对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其次,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也对黄河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古建筑、传统手艺和民俗活动逐渐消失,文化多元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黄河文化发展的积极势头。
随着人们对文化自身价值的认识加深,黄河文化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相应的,政府和文化机构加大了对黄河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此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也为黄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黄河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城市化的进程,黄河流域地区的交流和互联互通将得到进一步加强,这将有利于黄河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其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黄河文化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更加广泛地传播和展示。
通过网络和移动应用,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了解黄河文化,增加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另外,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需求的增加,黄河文化也将更多地融入当代社会。
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和手工艺制作等传统文化元素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同时,与当代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产业的结合也是黄河文化发展的趋势之一。
例如,黄河文化可以与当代舞台艺术、音乐、影视制作等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更具时代气息和市场竞争力的作品。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 非遗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非遗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是一个国家级的旅游景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入海口地域。
这个旅游区不仅有河海交汇、湿地生态、石油工业和滨海滩涂景观等黄河三角洲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还因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而备受游客关注。
在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内,有几个与非遗相关的重要景点和活动:
1. 鸟类博物馆:这里不仅可以了解黄河三角洲鸟类繁衍史,还是一个观察和研究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实验室”。
2. 民间草编体验:在邵家村,游客可以亲手体验黄河口民间草编,感受当地农耕文化。
3. 非遗文化街:位于旅游区的非遗文化街已入驻非遗项目35个,沿街布设21家特色非遗店铺,设有流动摊位90余个。
这样的布局有效地带动了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并促进了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4. 经济影响:据统计,每年有超过20万游客和3万研学学生参观这些非遗项目,每年带动经济效益达到15亿元。
这主要得益于该旅游区采用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销售模式,以及深化专业分工协作,提高了非遗资源的深度利用和综合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丰富、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地方,也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保护和传承的区域。
黄河口信息
黄河口信息黄河口位于山东省东部,境内包括开发区、东营区、河口区和垦利区,是黄河入海口,也是中国八大河口之一。
黄河口长约10公里,宽度大约2公里,是黄河汇入渤海的最后一站,同时也是海洋和内陆国家二级边境检查站。
黄河入海口形成了以沙质滩涂为主、条状沙岸发育完善、海湾较深、海流稳定的河口地貌特征。
1.地貌河口区为沙质滩涂地貌类型,由于黄河水流受到潮汐和风浪的影响,形成了大而稳定的沟槽,使得河口海岸线具有明显的条状沙岸特征。
黄河口海域河道、滩涂与海域,是生态系统和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地区。
2.气候黄河口地区位于北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
水汽来自黄海和渤海,水汽在该区域过程中会受到黄河流域干旱、荒漠化环境的影响,因此气候相对干旱。
雨季主要在夏季和初秋,秋季时节有时会出现台风。
3.水文黄河口处汇入渤海的主要河道是北道,南道、黄河支流、北西滩道等多条水道也与北道汇合。
黄河流域面积为752000平方公里,流量为1.17×104m3/s,黄河水在黄河口处要经过较长的水域,河床变化较大,污染物具有聚集的趋向,需加强管理和治理。
4.自然资源黄河入海口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渤海的海洋资源、黄河三角洲滩涂和湿地资源以及山丘的土地和水资源等。
黄河口海域鱼类资源丰富,特别是对鲂鱼种的渔业资源。
5.经济黄河口地区物产丰富,农业、渔业、林业等经济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在黄河口地区,水产养殖和渔业是支柱产业之一,还有大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种植业和芝麻、绿豆、苋菜等特色农产品。
黄河口还是石油和化工产业重要基地,东营港是新开发的港口之一,拥有深水岸线,吞吐能力强,是黄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向国际市场出口的重要通道之一。
6.文化旅游黄河口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黄河文化发祥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黄河口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以黄河口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
此外,黄河口地区拥有浪漫的浪花女神造像、悠久的古诗词、美味的海鲜等多彩的旅游资源。
黄河口国家公园旅游产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黄河口国家公园旅游产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黄河口国家公园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区。
旅游产品方面,黄河口国家公园提供了多样化的游览项目,如黄河三角洲湿地、黄河口海滩、黄河口渔港等景点,游客可以进行自然观赏、休闲娱乐、水上活动等。
然而,黄河口国家公园旅游产品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亟需提高。
有些景点的基础设施落后,如公园交通不便、停车场不足等,导致游客的出行体验不佳。
另一方面,旅游资源保护亟待加强。
一些游客存在破坏环境、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对公园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以下建议:
1. 加大投入,改善旅游设施。
加强公园交通建设,提供更便捷的交通工具;增加停车位,并加强停车管理。
提升景区内的餐饮、住宿、购物等旅游配套设施,提供更好的服务。
2. 强化旅游资源保护。
加强游客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倡导文明旅游。
加大对违法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监管机制。
3. 推进旅游产品创新。
结合公园特色和需求,推出更多样、丰富的旅游产品,如游船观光、生态旅游等,吸引更多游客。
4. 强化协同合作。
加强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合作,形成合力,推动黄河口国家公园旅游发展。
总的来说,黄河口国家公园的旅游产品尽管存在问题,但通过加大投入、加强保护、推进创新和加强协同合作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吸引力。
黄河文化保护调研报告
黄河文化保护调研报告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文明进程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黄河文化面临着严重的破坏与消亡。
为了对黄河文化进行保护与管理,我们进行了一次黄河文化保护调研。
调研对象包括黄河流域的各级政府、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学者以及社会公众等。
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式,我们全面了解了黄河文化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结果来看,黄河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各地政府和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协调机制。
其次,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存在一些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一些重要的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和忽视。
此外,对于黄河文化保护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大众对于黄河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也较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首先,需要加强黄河流域各级政府和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建立起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体系。
同时,应该注重加强黄河文化保护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此外,还需要加强黄河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保护好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
总之,黄河文化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组织
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了黄河文化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希望能够为黄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一定的贡献。
黄河口红色文化传播路径调查与研究的看法
黄河口红色文化传播路径调查与研究的看法【原创版】目录1.引言2.黄河口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的现状3.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4.改进措施与建议5.结论正文【引言】近年来,红色文化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弘扬,成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黄河口地区作为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对其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的调查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黄河口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黄河口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的现状】当前,黄河口红色文化传播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主导的红色文化传播。
政府部门通过组织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等活动,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学校教育中的红色文化传播。
各级学校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通过课堂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3.社会民间的红色文化传播。
民间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通过举办红色主题活动,推动红色文化的普及与传播。
4.大众传媒的红色文化传播。
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报道红色文化相关内容,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尽管黄河口红色文化传播路径已经初步形成,但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播内容单一。
红色文化传播过于依赖传统的革命历史教育,缺乏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创新内容。
2.传播方式过于传统。
部分红色文化传播活动仍然停留在说教式、灌输式的层面,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3.传播力度不足。
红色文化传播在资金、人力等方面投入不足,导致传播效果受到限制。
4.社会参与度不高。
部分民间团体、企事业单位对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度较低。
【改进措施与建议】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改进措施与建议:1.丰富传播内容。
结合现实生活,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内容,使之更具时代感、更贴近群众。
2.创新传播方式。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红色文化传播形式,提高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黄河文化的主要特征和当代价值
黄河文化的主要特征和当代价值
黄河文化的主要特征为起源性与延续性、开放性与包容性、正统性与典型性、创新性与象征性。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代表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家园。
它见证了“三皇五帝”等华夏始祖的活动,承载了我国最早的城市、文字、青铜器和礼法制度。
黄河流经的地区孕育了河湟、河套、秦陇、关中、三晋、河洛、齐鲁等多种地域文化,宛如一串璀璨的珍珠。
这些地域文化在黄河文化的大熔炉中交融,形成了开放、包容的中华文明特质。
黄河文化以其多样性涵盖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根源性、融合性、主干性和独特性。
黄河文化在当代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还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时代价值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时代文化发展的背景下,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践行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途径。
通过挖掘和传承黄河文化精髓,可以加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同时,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需要黄河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之,黄河文化既是中华文明传承的活化石,也是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贵资源。
深入理解和弘扬黄河文化,不仅有助于维护民族文化根基,还能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黄河口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实现路径
黄河口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实现路径作者:张树香来源:《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教师版》2024年第11期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黄河口地区一直是形成和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地区,同时黄河口红色文化的形成和传播,也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认同,进一步促进地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有机结合。
作为革命建设时期留存下来的宝贵人文精神财产,充分发挥文化德育内涵及价值,能够使文化资源的价值得到重新认识,并对其不断发展和传承,以及提高社会主义接班人政治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河口红色文化历史背景及传承意义黄河口地区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尤其是在垦区建设革命根据地,当地军民积极组织和开展革命反击、土地改革、大生产以及前线支援等运动,有效促进了当地红色文化的形成,同时也充分体现其不仅具有较强的民众基础,也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同时黄河口地区还聚焦了不少组织、宣传能力卓越的革命志士,如李竹如、李耘生等人,不仅成功组建了游击队,组织大型工人罢工以及重建党支部,还通过撰写大量评论文章,对党的方针、组织战线等加大宣传力度,革命志士的斗争精神也成为黄河口红色文化中的宝贵教育资源。
随着近年来红色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力度的不断强化,红色文化弘扬和传承受到广泛关注,同时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和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其中黄河口红色文化作为珍贵的精神文化结晶,是经历了长期革命和建设进程逐步形成的,并有效融合了地域文化和红色理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文化认同感,具有巨大的德育教育价值。
二、红色文化德育理论及实践价值作为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结晶,黄河口红色文化不仅包含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德育教育。
在思政教育实践进程中,通过融入黄河口红色文化,能够体现鼓舞人心、为民谋利的现代政治价值,以及前辈们的优秀革命传统和伟大革命精神,同时能够使小学德育教育内容不断丰富,也是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不可或缺的素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黄河口红色文化,促进学生爱国热情的有效激发。
黄河的人文精神——以黄河口文化为例
黄河的人文精神——以黄河口文化为例文化艺术黄河的人文精神-----以黄河口文化为例文/薄丽莎摘要: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黄河文化。
黄河口文化是黄河文化的分支,也充分彰显着黄河的人文精神。
本文主要以黄河口文化为代表分析人文精神内涵及价值意义。
关键词:黄河人文精神黄河口文化―、黄河及黄河口文化的重要性随着历史社会的不断发展壮大,黄河文化也在不断壮大成长,就像一个自强不息的生命,在不断吸收汲取其他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中不断地成长发展。
在世界各文化之间的不断交流过程中,黄河文化不断地介绍给其他各个国家,时刻保持着向外传播,与此同时,还积极吸收汲取周围其他各国家优秀文化中的精华,与他国文化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帮助自己的文化不断地创新。
黄河文化有着博大的胸襟和兼容并包的胸怀,它可以汇聚干流,海纳百川,不断的丰富壮大我们的华夏文化内涵,这是由它的精神和性格所决定的。
黄河文化是我们东方文化的主体,东亚大地千百年的发展变化都是在黄河文化的影响之下进行的,同时黄河文化还对全世界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尤其是黄河入海口区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厚的区域文化底蕴,这里的黄河文化有着长达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它是悠久的华夏文明的缩影。
根据历史发展的基本状态,一“线”三“区”可以很恰当的概括黄河口文化。
沿着西南到东北方向,黄河口文化存在一条文化链,这条文化链由远古时期的石器时代到现代的工业文明,整整穿越长达六千年之久的历史,以广饶县为基本中心的传统文化区包括吕剧、孙子故里、傅家遗址等等是黄河口文化大体分布。
在黄河口地区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域特色,这里有着湿地文化、石油文化、红色文化、移民文化、古齐文化等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同时河海交汇,不但能够彰显出现代文明的生机勃勃,同时还体现着渊深浓厚的文化底蕴。
二、黄河口文化的人文精神内涵(一)勤劳不啜、务实精神黄河沿河儿女历来都是,在远古时期的东夷部落就开始了黄河口地区文化的最初萌芽,齐国时期开始真正形成黄河口文化。
黄河文化弘扬传承有短板内容初稿
摘要: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然而,在弘扬和传承黄河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短板。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入手,探讨黄河文化弘扬传承中的短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引言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和传承黄河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黄河文化弘扬传承仍存在一些短板,亟待解决。
二、黄河文化弘扬传承中的短板1. 文化认知不足部分民众对黄河文化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黄河文化仅限于历史文化、传统技艺等方面,忽视了其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
这导致黄河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受到限制,难以深入人心。
2. 传承载体单一目前,黄河文化的传承载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形式。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传承载体面临着传承断层的风险。
3. 保护意识薄弱黄河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不足,部分地区存在破坏、盗窃文化遗产现象。
同时,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法律法规,导致黄河文化资源流失严重。
4. 传承体系不健全目前,黄河文化的传承体系尚不健全,缺乏系统性的传承教育、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这导致黄河文化传承过程中人才匮乏,传承效果不佳。
5. 创新发展不足在弘扬和传承黄河文化过程中,缺乏创新思维和手段,导致黄河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缺乏吸引力。
同时,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对策建议1. 加强文化宣传,提高文化认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大对黄河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对黄河文化的认知。
开展黄河文化知识普及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观念。
2. 拓展传承载体,丰富传承形式创新传承载体,将黄河文化与现代科技、新媒体等相结合,拓展传承形式。
如开发黄河文化主题游戏、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等,吸引更多人参与传承。
3. 强化保护意识,完善保护措施加强黄河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黄河口文化的现状纵观历史,立足现实,黄河口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又有新兴的现代文明;既有黄河大流域文化的源远流长、古齐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有鲜明的流域特征和独特的自身特质;既有古代黄河口人的筚路蓝缕,又有现代黄河口人的开拓创新。
正是历代黄河口人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才创造出今天如此光辉灿烂的黄河口文化。
建国以来,黄河三角洲曾有过大规模的军垦、农垦,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兴起,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大军汇聚黄河口。
几十年来,油、地、军、校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这一共同目标,携手并肩、艰苦奋斗,共同开创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弘扬创业精神,激励人们团结奋进的崭新的黄河口文化。
这一文化经过几十年的锻铸和锤炼,已成为黄河口文化的主题,代表着黄河三角洲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成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促进油地军校团结、推动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生态农业适应中国入世新形势,东营市坚持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定位,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大力发展粮棉、畜牧、水产、林果等优势产业,积极构建高效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全市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到30万亩,主导产业规模迅速膨胀。
2003年,粮食种植面积187万亩,总产66.3万吨。
其中夏粮面积81万亩,总产30万吨。
棉花种植面积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99.78万亩,总产7.3万吨。
瓜菜种植面积60万亩,总产224万吨。
大蒜、芦笋、花卉等新兴农产品生产面积扩大,产量提高。
全市大蒜面积发展到11万亩,总产17万吨;芦笋达到3万亩,总产1.5万吨;花卉面积发展到6000亩,涌现出了大王东方花卉等一批花卉示范企业。
完善落实土地承包政策,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品种、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大力开展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大幅度提升。
速生林基地、冬枣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活动,林业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
全市森林覆盖率由建市初的3.7%提高到15.6%,东营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
2003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18.87万亩,其中用材林13.78万亩,新建冬枣园3.2万亩,农田林网10.3万亩,绿化道路236公里。
全市果品产量达到6.5万吨,其中冬枣产量4230吨,林果业总产值实现3.45亿元,农民人均林果收入242元,林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三是生态建设工程。
即抓好沿路、沿河、沿渠绿化和环城、环村、环园区绿化,加强沿海防护林、环城防护林建设,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四是林木良种繁育工程。
全市规模在100亩以上的育苗基地达到37处,经营面积1.5万多亩。
积极推广育苗新技术,大力引进新品种,培育育苗企业和生产大户,促进林业发展,建设油洲加绿洲。
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全市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3年,累计出栏生猪70万头,家禽2590万只,羊124万只,牛18万头。
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13.37万吨,禽蛋产量8.89万吨,奶类产量 4.01万吨。
大力推行草畜一体化,全市饲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其中苜蓿、苏丹草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28万亩。
广泛推广饲料青贮,实施秸秆过腹还田,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肉羊生产,肉羊繁育突出良种引进和胚胎移植快繁,全市实施肉羊胚胎移植4500只,新建良种繁育场31处,纯种波尔山羊达到1万余只,占全省总量的80%以上。
良种羊繁育基地带动了肉羊产业,全市1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户达到1150户。
发展龙头企业,企业带农户,促进养鸡业发展。
(2)工业发展企业规模迅速扩张。
不断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了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2003年,全市地方工业累计完成技术改造项目3337个,完成投资233.4亿元,其中完成投资总额500万元以上的项目230多个,技术改造累计创造产值1600多亿元,利税100多亿元。
2003年,技改投入达到73.6亿元,有44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导向计划,一个项目投资达到10亿元,11个项目投资达到2亿元。
技术改造对壮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水平、优化经济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技术改造,使一批骨干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迅速崛起,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行业发展的龙头。
2003年,全市企业集团总数40户,资产总值303亿元,拥有职工6.46万人。
(3)旅游开发现状黄河三角洲是万里黄河填海造陆孕育而成,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这里有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完整、最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联合国环境署重点保护的全球13处湿地之一。
黄河口(利津)湿地风景区。
1992年10月,以国有一千二林场为依托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千二管理站,总面积48500公顷,是一个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鸟类资源为主,融保护、科研、教育、开发利用为一体,风貌独特、生态系统完整、极具科研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风景区。
区域内的陆地是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而新形成的,由于历史上黄河尾闾的多次摆动,新老河道纵横交错,互相切割,形成指叉状河床为表征的起伏地形。
微斜平地、浅平洼地、河滩地、缓岗、海滩滩涂,构成了特殊的地貌。
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芦苇荡、柽柳林、草洼地、海滩涂,是东亚内陆和环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
翩翩起舞的鹤、鹅、鸥、鹬等鸟类,连同栖息地,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宏伟的围海大堤和林立的钻塔,构成了富有现代科技水平的人文景观和油区文化。
结合保护区的自然景观,现已建成了几处独具特色的人工景点。
长河落日、河海交汇、万顷苇荡等景观构成了这里“野、奇、新、美”的自然景。
东营作为新兴城市,旅游业起步晚,发展水平较低,但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黄河口湿地生态资源和孙子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发展旅游业潜力很大黄河口农业生态观光园是我县旅游南线的一个重要景区,生态科技园、民俗文化园、科普娱乐园三部分组成。
重点加强黄河入海口风景区、黄河口农业生态观光园、垦区文化园、民丰湖公园等景区建设水平。
推进胜坨镇、郝家镇、董集乡景区优化整合突出特色搞成精品,形成小景点大旅游开发格局。
争取做到一个乡镇一个特色,一个观光园一个特色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的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2006年4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
纪念馆主体二层局部三层的仿古建筑,总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设有9个展厅、1个报告厅和部分红色文化设施,馆内陈列图片584幅、实物763件。
(4)民间文化同时黄河口的民间文化底蕴也非常的淳厚。
地处黄河入海口的山东东营市流传着许多民间吹鼓手的故事。
由于经常走南闯北,吹鼓手的唱功和演奏的技巧都有很大进步。
有的吹鼓手道白,虽说京腔、京韵还不够味,但吐字清楚,嗓音浑厚,小鼓也清脆响亮,像玉珠出盘,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民间吹鼓手,是应民间的婚、丧、嫁、娶服务而产生的,是黄河流域民间文化的一大特色。
悠久的历史涤就绚丽多彩的地方民间文化吕剧。
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是吕剧的发源地。
清光绪二十六年,时殿元等人将琴书《王小赶脚》由坐唱改为化装演出,形成吕剧雏形,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大剧种,并跻身于国家地方戏曲艺术之林。
二,黄河口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1)历史文化的淀积1983年10月,山东省省辖市东营市在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诞生。
自此,黄河三角洲有了自己的中心城市。
在黄河口的新淤地上,分布着两大片地球暖温带地区最辽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总面积230平方公里。
1992年10月,这片新生的土地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黄河口是世界唯一生长土地的地方。
每年为人们生长土地5万多亩。
早春时节,这里的近18万亩人工刺槐花盛开,遍地银花、浓香四溢、蜂飞蝶舞,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养蜂人。
暮秋时节,绵延数百里的芦苇荡里,饱满的苇穗有淡紫转为粉白,蓬蓬松松,花白一片。
每当风儿吹起的时候,苇絮随风悠悠飘飞,形成一副壮观的“芦花飞雪”图。
一丛丛、一簇簇柽柳树茫茫苍苍,遍布三角洲的每一个角落。
在天然草场上的尽头是一片片红似地毯的黄须菜。
入秋之前是与天然草场挥为一体的绿色,进入秋天后则由绿变为紫红,犹如镶嵌在绿色原野上的红丝带、红宝石,火一样的燃烧在原野上,为黄河口的凝重、苍劲添上浓重的色彩。
大片的芦苇湿地成为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
据调查,芦苇荡中有近1500种动物,其中鸟类就有289种,成千上万只丹顶鹤、白天鹅、黑鹳、白琶鹭、大、金雕等珍禽鸟类飞翔嬉戏,令人叹为观止。
每年的6~8月份是黄河口湿地内植被最茂盛的季节,20万亩畜牧草,10万亩速生林,13万亩人工柽柳林,50万亩人工芦苇与黄河口湿地的自然植被浑然一体,共同构筑起一道靓丽的绿色生态景观线。
(2)移民文化自明初以来的六百多年间,黄河三角洲先后出现过三次移民迁入大潮,源源不断的移民,给黄河三角洲的文化发展打上一道浓重的移民文化烙印。
移民涵盖的宽泛性孕育了文化的多元性,黄河三角洲移民以其持续时间长,涵盖地域广而在中国移民史上极具典型性。
在贯穿古今的漫长岁月中,黄河三角洲移民波及的地域范围十分广泛。
黄河三角洲因多种文化的交汇而展现着多元文化的魅力,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注入了勃勃生机。
特别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也处于黄河三角洲,油田的发展吸引了国内其它地域的人们来此淘金,促进了黄河三角洲地域语言、餐饮和娱乐等民间文化的多元发展,也是丰富了和宣传了黄河三角洲的独特之处。
同时,投资近千万元建设了“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并成为东营市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三、黄河口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垦利县第三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十分有限,无论总量、还是规模都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上,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比较滞后,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1)对发展文化产业重要性认识不足,路子不宽,机制不活。
(2)是文化产品开发内涵不丰富。
旅游商品开发还比较薄弱,多数旅游产品的黄河口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黄河口特色水产、果品等还没有经过精细包装向旅游商品方向发展,民间工艺制作也仅存在少数艺人手中,一些传统的民间工艺存在萎缩甚至失传的危险。
(3)是黄河口文化缺少一个载体来进行承载。
黄河口文化底蕴丰富,但是没有能够系统的进行整理,就像散落的一颗颗珍珠,没有一条主线将其串联起来,文物古迹、村名、地名的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我们应通过各种形式将其复原、再现。
(4)是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竞争力差。
五是文化遗产开发力度不够。
历史文化遗产不是束之高阁的文字、图片、实物,而是应该为后人为利用起来。
垦利人传承、创造了一些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还有广泛流传在民间的关于黄河口的风土民情、神话传说、革命故事等,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