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我国玉米黑穗病研究现状
玉米丝黑穗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分析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玉米黑丝穗能够直接影响玉米雄、雌穗的生长发育,该病发病时期较长、致病因素较多,所以要采取多种防治措施加以预防,通过农业防治或其他防治措施,有效减少该病发病率及危害,以确保农作物质量及产量。
一、玉米丝黑穗病概况及危害玉米黑丝穗病在辽宁山区发病率较高,在2004年至2006年间,其发生面积约4000hm2以上,平均发病株率为16%左右,最终导致玉米总产量减产24%,造成极大经济损失。
玉米丝黑穗病在玉米苗期可表现为植株矮化等症状,而在玉米成株期时则以危害雄、雌穗为主。
危害雄穗时则表现为花序局部变形,严重时则由黑色菌粉取代雄花序,直至将花序全部吞噬降低玉米产量。
危害雌穗时则表现为刺状膨大囊状物,严重时的症状与雄穗相同。
该病发生会导致玉米产量、质量急速下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因玉米黑穗病为土传病害致病因素较多,而气候、土壤等因素缺乏稳定性人为无法控,所以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以防范,减少该病发生。
此病能够在次年侵染其他健康苗株,为此与其他病害相比危害更大。
二、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规律玉米黑穗病又称乌米,属于半知菌亚门,不仅能侵害玉米,还能侵害高粱、苏丹草等农作物,危害较大。
此病为土传病害,遗留在土壤的病株残体和携带病菌的幼种,能在次年侵蚀健康幼种,成为主要侵染源头。
玉米黑穗病原病菌会以冬孢子的形式越冬,并在土壤中存活三年左右,若环境与温度适宜,还会存活七年以上。
玉米黑穗病会在玉米生长到七叶期时进行侵蚀,其侵染主要部位在玉米胚芽,而后逐渐蔓延到根部,玉米生长到三叶期时此病侵蚀最严重。
玉米黑穗病原菌还能侵染雌穗与雄穗,待作物生长到成熟期时,则在花器组织上形成黑粉菌孢子堆,待寄主破裂后释放冬孢子扩增侵染范围,增加危害程度。
此病发生与气候、栽培措施、品种抗病性等因素有关。
根据研究表明,在低于16℃或高于33℃时发病率较低,而在27℃至31℃时,此病发病率较高且存活时间较长。
玉米丝黑穗病及病菌生理分化研究进展
2:M 处理冬孢子显著提高了冬孢子的萌发率 " 而不
同浓度的 ;7?2 则对冬孢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 " 这 说明冬孢子萌用国际鉴别寄主鉴定丝黑穗病菌高粱专化
‘=M !!0#"0(0(!^* 3$I75M !@XQC\6@XQaHFCA-SFI 或 \56578C=aHFCA-SFI
分期播种要根据当地市场行情气候条件保温措施来综合确定近年来我省通过分期播种技术使鲜食玉米的市场供应期从9月中旬开始到月下旬结束长推广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良种良法配套是获得高产的关键要积极推广塑盘育苗地膜覆盖定向移植平衡施肥以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玉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实行良种良法相结合提高技术到位率要根据当地不同的土壤肥力条件和生产条件抓好出苗壮秆攻穗环节早春设施栽培的要做好育苗工作采用肥床育苗带土移栽提高成活率重施基肥和攻穗肥肥料施用比例氮肥可按基肥4y穗肥14y分两次施入施肥量以施有机肥444ih9ih为宜鲜食玉米在种植时要注意隔离不要与其它类型玉米混种以防串粉造成品质下降病虫防治上不得使用剧毒农药并注意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推广高效的种植模式玉米适应性强播种期长茬口安排灵活作为春夏秋玉米可与多种作物进行间套种植近两年我省示范推广的玉米与其它粮食和经济作物间套种植模式取得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效果春玉米秋大豆番薯为主的高效种植模式虽然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有所下降但净收入比原来增加944另外马铃薯小麦春玉米番薯蔬菜春玉米秋大豆等种植模式效果也比较理想淳安县示范推广的青牧草秋玉米和油菜蔬菜秋玉米等种植模式衢州市示范推广的马铃薯冬菜鲜食春玉米棉花等模式也取得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参考文献
玉 米 科 学 (""#9!0 (* )!!!+c!(" "!0!
文章编号 ! !""#$"%"&’(""#)"*$"!!+$"*
关于海城市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现状分析及防治措施
玉米 丝 黑 穗 病 为 害 的有 效 方 法 .相 应 提 高 栽 培 管 理 水 平 , 精 耕细 作 . 适 时播 种 , 创 造 有 利 幼 苗 出土 的 条 件 , 辅 之 必要 的土 壤和种子药剂处理的防病措施 。 降低病 害蔓延速度 , 减 少 玉
的环 境 条 件 , 最 终 导 致 了病 害 的严 重 发 生 。 2 .农业 措 施 失 当 ,土 壤 中病 菌 大 量 积 累 和 带 菌 田的 扩 大, 是 造 成 玉米 丝黑 穗 病 发生 的关 键 因 素
同抗 性 基 因 的 品种 轮 换 种 植 .以 延 长 抗 病 品 种 的 应 用 寿命 。 对 于 少 数 对 玉米 黑 丝 穗 病 抗 性 略 差 . 但 其 他 性 状 非 常突 出的
最 低 值 。而 l O厘 米 和 1 5厘 米 的 地 温 均 达 到 了 1 9 9 6年 以 来 的最 低 点 。 较 低 的 土 壤 温 度 延 长 了种 子 萌 发 后在 土壤 中滞 留
的时 间 , 有 利 于病 菌 的 繁殖 , 极 大 提 高 了病 原 菌侵 染 的机 率 。 早 播 和 不 利 的 气 候 为 玉 米 丝 黑 穗 病 的 普 遍 发 生 提 供 了 适 宜
公顷 , 平 均 发病 率 l 5 . 7 %; 耿 庄 镇 种 植 的 6个 玉 米 品 种 普 遍 发 生 玉 米 丝 黑 穗 病 ,发 病 面 积 近 7 0 0 公 顷 .发 病 率 1 - 4 %~
1 . 组织 力 量 全 面 调 查 发病 情 况 . 采 取 有 效 控 病 措 施 有 关 部 门应 尽 快 组 织 力 量 . 对 海 城 市 及 周 边 地 区玉 米 丝 黑穗病 的发生 、 危 害情 况进 行 系 统 全 面 的 调 查 , 确 定 严 重 发
北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探析
Z i x u n t a i对于北方玉米的种植而言,玉米丝黑穗病是最为常见的病害,一般发生在华北地区、东北地区的春玉米区,其中,尤以东北地区的发生情况最为严重,玉米的种植和生长面临严峻的考验。
因此,相关人员一定需要切实解决玉米丝黑穗病,根据该病害的发生情况,选择科学的防治措施,以保证北方玉米顺利生长。
一、北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一)土壤成分含有致病菌目前,北方很多地区的玉米种植都以多年连作形式为主,且连作的年限一般都超过3年。
这样一来,玉米丝黑穗病的致病菌就可以在种植土壤中生存2—3年,细菌长期在土壤中积累,土壤成分中就会含有大量的致病菌。
而玉米是一种主栽农作物,很难对其进行倒茬处理,在病菌常年积累的背景下就会造成玉米发病。
(二)肥料含菌很多农民在种植玉米的时候,没有对玉米的秸秆进行科学处理,在将秸秆用作肥料的时候,就会导致肥料含有致病菌。
将含菌成分的秸秆用作玉米种植的肥料,黑穗病的致病菌在经过牲口的肠胃之后仍然能够存活,这就会导致玉米种植的粪肥中含有病菌。
若是将含有致病菌的秸秆等进行沤粪,在进行还田的时候,粪肥中的病菌就会进入田地。
(三)气候影响北方玉米种植的气候因素也是导致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若是冬季出现了暖冬现象,病菌就会出现越冬现象。
此外,玉米播种期的气候温度若是较低,土壤会偏干旱一些,玉米种子在土壤中的时间会较长,这就给病原菌的影响提供了条件。
二、北方玉米丝黑穗病的具体防治措施(一)实施轮作种植目前,玉米品种的抗性提高相对比较缓慢,若是一味实施连作,可能会导致玉米大面积感染玉米丝黑穗病。
因此,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出现,种植人员需要尽量减少玉米种植土壤中致病菌的富集,并且将连作形式尽量改为轮作形式,这样可以有效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二)做好拌种与拌土在玉米种植中,可以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拌种,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致病菌对玉米种子造成感染。
北方某市在玉米种植中,为了有效避免玉米出现玉米丝黑穗病,当地种植人员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之下选择科学的药剂进行拌种处理,当地选择烯唑醇进行拌种,将药剂的比例设定在1:200左右。
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气候条件:东北地区的 气候条件有利于玉米丝 黑穗病的发生和传播, 加大了防治压力。
农民认知不足:部分农 民对玉米丝黑穗病的认 知不足,防治意识不强 ,影响了整体防治效果 。
成功的防治案例
案例一
某某农场通过采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和药剂拌种等综合防治措施,成功降低了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提高了 玉米产量。
全。
04 东北地区玉米丝 黑穗病防治的实 践与探索
防治现状与挑战
01
02
现状概述:近年来,东 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发 生频率逐年升高,对玉 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 重影响。为应对这一问 题,东北地区已经开展 了一系列玉米丝黑穗病 防治实践。
主要挑战
030405Fra bibliotek病原菌变异:病原菌的 快速变异导致部分防治 手段效果降低,增加了 防治难度。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等 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为了有效防治该病害,需要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加 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
03 玉米丝黑穗病的 防治策略
种植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
在东北地区,应选择适合当地环境且对 玉米丝黑穗病有较强抗病性的玉米品种 进行种植。
未来防治的展望与建议
建议 加强抗病品种选育和推广,提高玉米自身的抗病能力。
倡导合理轮作,降低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减轻发病压力。
未来防治的展望与建议
加强农业科研投入,研发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和生物防治手段,提高防治效果。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对玉米丝黑穗病的认知和防治技能。
05 玉米丝黑穗病对 东北地区玉米产 业的影响
VS
品种轮换
避免长期单一种植同一品种,定期进行品 种轮换,以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东北春玉米区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原因及对策
DEF
’
发生原因
收稿日期 $ ’""’$"%$’" 作者简 介 $ 晋 齐 鸣 !!%#&$ " 男 & 学 士 学 位 & 吉 林 省 农 业 科 学 院 植 物 保 护研究所副研究员 & 从事玉米病害研究 % 基金项目 $ 国家科技部 ( 十五 ) 攻关课题资助 ! 编号 $’""!3L#"%3"0 " 注 $ 黑 龙 江 省 ’吉 林 省 ’辽 宁 省 种 子 管 理 局 品 种 科 周 朝 文 ’陈 学军 ’ 姚峰科长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 & 在此表示感谢 %
玉米多年重茬连作 & 缺乏抗病品种 & 气候条件变化异常以及农民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 % 提出以抗病品种为基 础 & 化学防治为主农业保健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对策 % 关键词 $ 玉米 # 丝黑穗病 # 发病原因 #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 10(#2!(!20’ 文献标识码 $ 3
!"# $%&’()&*+*,&-.+ /.01*23 456 7*512*+ 8.01&03 *9 :(.6 ;)<1 &5 ;%2&5, 7*25 =2(> *9 ?*21"(>31 *9 7"&5>
-.%+%,"&3 !YD B:"[?:CI: => WD@@\ % 以冬孢子散落在
土壤中 & 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 & 冬孢子 在土壤中能存活 ( 年 Z!\% 土壤带菌和混有病残组织 的粪肥是其主要侵染源 % 种子表面带菌虽可传病 &但 侵染率极低 & 它是远距离传播的侵染源Z’\% 玉米丝黑 穗病发病轻重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和土壤中菌源数 量以及播种和出苗期环境因素的影响Z!\% 今年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多 年重茬连作 & 盲目引种一些晚熟高感品种使土壤中 病原菌的累积量越来越高 & 气候条件变化异常以及 农民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 % 土壤菌量累积量增高 资料显示高感品种连作时 & 土壤中菌量每年增 长 # / !" 倍 Z!\% 东北春玉米区大多数土地玉米连作 在 ( / # 年以上 % 土壤中积累了引起丝黑穗病大发 生的充足菌量 % DED 缺乏抗病品种 在黑龙江 ’ 吉林两省发病率在 !". 以上的品种 多为辽宁 ’ 山东省等黄淮海地区培育的品种 % 在该地 区平原地带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较轻 & 所选育的品种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和治疗
汇报人:日期:contents •概述•发病原因•防治方法•治疗措施•防治和治疗存在的问题•未来展望和发展趋势目录01概述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系统性病害。
定义病株的果穗变短,且不饱满;苞叶变薄,呈白色膜状;部分病株的果穗甚至变成黑粉包或直接形成黑穗。
症状定义和症状玉米丝黑穗病在世界各地玉米种植区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中国、南非和东欧一些国家。
该病可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此外,由于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连作会使病害加重。
分布和危害危害分布发生规律玉米丝黑穗病主要是由土壤中的病菌传播,带菌土壤是主要的初侵染源。
发病条件土壤湿度、播种深度、土壤温度、品种抗性等因素都会影响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02发病原因0102病原菌病原真菌属于黑粉菌科,是一种专性寄生的真菌。
玉米丝黑穗病是由病原真菌引起的。
侵染途径病原菌以冬孢子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也能在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
冬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通过风力传播到玉米植株上,并从玉米的芽鞘或幼根侵入。
土壤湿度是影响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在土壤湿度适宜的情况下,病原菌更易萌发和侵染。
土壤湿度土壤温度也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有影响。
在低温条件下,病原菌的萌发和侵染会受到抑制。
土壤温度不同品种的玉米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有差异。
抗病性强的品种较少受到病原菌的侵染。
品种抗性如种植密度、施肥水平、耕作方式等都可能影响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栽培措施发病条件0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不同品种的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有差异,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性强的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轮作倒茬避免连作,实行轮作制度,可以减少土壤中病菌的积累,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及时清除病株在玉米生长期间,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并集中销毁,以减少病源。
使用杀菌剂对玉米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可以有效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预防病害的发生。
种子处理土壤处理喷药防治在玉米种植前,可以使用化学药剂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以杀死土壤中的病菌。
浅谈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一、玉米发生丝黑病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通常情况下,散落在耕地土壤中的冬孢子是玉米丝黑穗病菌的主要越冬寄宿场所,其生命力较为顽强,可以存活2年以上,并且在经过了牲畜消化道后,冬孢子上的病菌还可以在粪肥中成活。
土壤和粪肥是丝黑穗病的重要传播途径,病害的严重程度以存留在土壤或者粪肥中的越冬菌源数量、环境因素、播种时期、种子品种的抗病性以及玉米播种后的出苗快慢等有着直接影响。
近年来,多地区发生了玉米丝黑穗病病害的威胁,现将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多年连茬,秸秆还田,土壤中病原菌积累量增加通常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情况与耕地连茬种植玉米有着直接的关联性,呈现出连作地病重,轮作地病轻。
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性地进行多年的玉米种植,从而造成了耕地土壤中玉米丝黑穗病病菌的大量累积,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就可能会发生丝黑穗病的爆发。
再就是,通过肥料进行病菌的传播,在施肥期间应用了带菌粪肥、带菌的秸秆还田等,促使菌源量的大量累积,增加了丝黑穗病的发生率。
2、春季土壤干旱,播种过早,出苗期处长宜诱发该病侵染与发生玉米播种到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条件和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存在着直接的关联性,玉米种子在发芽期间,存在与土壤、种子或者种子中越冬的冬孢子受幼芽从分泌物的刺激而开始萌发,促使病菌在玉米的幼芽期就患病。
玉米胚芽是病菌侵入的主要部位,其中,以幼芽和3叶期侵染率最高,侵染率在4叶期后,就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
玉米遭遇病菌侵染过程中,适宜温度在25℃左右,适宜土壤湿度为20%,与幼苗适温、湿度条件存在一致性。
因此,病害的主要流行年为春旱年份。
此外,在播种中,播种过深也是病菌诱发的主要因素,这与中胚轴在深层土中形成徒长,长使侵染时间过早,延长出苗时间,变可增加侵染。
3、生产中缺乏抗玉米丝黑穗病的品种现阶段,在玉米品种的选择上,部分地区将重点放在了抗大小斑病的选种方面,对丝黑穗病有所忽略,因此造成了病菌感染品种在种子市场上的销售,预防措施又跟上,直接引发了逐年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率和面积提高和增大,阻碍了农业种植业发展。
玉米丝黑穗病特征特性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玉米丝黑穗病特征特性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白艳凤【摘要】Maize head smut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disease of maize produc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ad smut ,and introduces the progress of identification methods and breeding for dis-ease resistance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综述了玉米丝黑穗病的特征特性,并介绍了鉴定方法和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期刊名称】《中国林副特产》【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4页(P87-89,90)【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鉴定方法;抗病育种【作者】白艳凤【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41【正文语种】中文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全球大多数玉米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20世纪70年代后期,玉米丝黑穗病已成为我国重点防治的三大玉米主要病害之一,是春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
吕国忠等[2]统计,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四川和广西的春玉米区,每年因玉米丝黑穗病危害而减产达30000万kg。
2002年东北玉米产区普遍严重发生玉米丝黑穗病,9月中旬,国家组织人员对东北三省玉米丝黑穗病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发现,东北三省玉米丝黑穗病发生面积累计107万hm2,以产量7500kg/hm2计算,直接损失玉米1.2亿kg[3]。
玉米丝黑病的大面积发生,已经成为限制玉米单产和总产提高的制约因素。
因此,需要了解玉米丝黑穗病,掌握对抗丝黑穗病的技术。
到目前为止,经我国几代农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对玉米丝黑穗病症状、病原菌、侵染循环、侵染规律,抗病遗传规律等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玉米丝黑穗研究进展及其防治
玉米丝黑穗研究进展及其防治作者:任志强卜华虎杨慧珍肖建红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30期摘要对我国玉米丝黑穗病基本现状、侵染时间、发病症状以及防治方法等进行了综述,为了解丝黑穗发病机制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丝黑穗;孢子;系统性侵染中图分类号S435.12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30-10564-03基金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201303110025,201203110013)。
作者简介任志强(1973- ),男,山西运城人,副研究员,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
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系统性侵染的土传病害[1],侵染时间多在苗期,由丝轴黑粉菌(Sporisorium holcisorghi)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该菌属于孢堆黑粉菌属担孢子亚门。
丝黑穗病直接影响玉米的雄穗、雌穗的生长发育,发病程度因地块和品种的不同有异,平均发病率为15%~20%,严重地块达60%以上甚至绝产[2]。
近年来,由于管理粗放和气候多变等因素影响,玉米丝黑穗病害呈现回升蔓延且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玉米的生产。
为此,笔者对我国玉米丝黑穗病基本情况、侵染时间、发病症状以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我国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提供借鉴。
1我国玉米丝黑穗病基本情况玉米丝黑穗病自1919年在我国东北首次报道以来迅速蔓延,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灌溉玉米区发病较重,黄淮海局部冷凉地区也较严重[3]。
20世纪80年代,随着抗丝黑穗病玉米自交系P138、齐319等的应用,我国选育出一批抗病新品种,该病得到一定控制,但玉米丝黑穗病仍然危害我国玉米的生产。
据统计,2004~2006年辽宁山区每年发生面积都在4 000 hm2以上,平均发病株率16.5%,减产240%。
2007年,黑龙江部分市县玉米丝黑穗发病率为150%~200%,严重地块达到60%以上。
2008~2010 年山西长治因玉米丝黑穗病累计减产19 万t,忻州市忻府、原平、定襄3县(市、区)每年发病面积 5万~6 万hm2。
探讨玉米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崔 世 慧 ( 河 南 省获 嘉 县 农 牧 局 4 5 3 8 0 0 )
摘要 : 玉 米 丝 黑 穗 病 是 玉 米 生 产 区的 重 要 病 害 之 一 . 随 着 玉 米 感 病 杂 交种 的推 广 . 连 作 玉米 的 增 多 。 玉 米 丝 黑 穗 病 呈 加 重 发 生 的趋 势 。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 要 采 用 以抗 病 品种 为基 础 。 化 学防
5 、, 大 部分病 田为玉米 多年连作 , 连 作年限都在 3年 以 治 为 主 的综 合 措 施 , 农 业 保 健 栽 培 措 施 为 辅 的 综 合 防 治 技 术 上。 玉米连作, 使在土壤 中可存活 2 ~3 年 的玉米丝黑穗病菌 日积 关键词 : 玉米; 病 害; 发生: 防 治 月累 , 造 成土 壤 大 量 带 菌 。长 期 连 作 , 使病害加重 。 玉 米 作 为 主 栽 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玉米、 哑玉米 , 俗称灰包 、 乌霉 , 在华北 、 作物 , 倒茬 困难 , 病 原菌连年积 累, 遇 到合适的气候 条件 , 就 导致 东北、 华 中、 西南、 华 南和 西北 地 区普 遍 发 生 。 此病 自 1 9 1 9年在 中 发 病 。 国东北首次报道 以来 , 扩 展蔓延很 快, 每年都有不 同程度发生 。 从 5 . 2 肥 料 带 菌 中 国来看 , 以北 方春玉米 区、 西 南丘陵 山地 玉米区和西 北玉米 区 部分农 民对发生病害的玉米秸秆处理不 当,致使肥料带菌 。 发病较重 。一般年份发病率在 2 % ~8 % , 个 别地 块达 6 0 %  ̄7 0 % , 损 用带菌 的秸秆作饲料 ,丝黑穗病原菌经牲畜 的肠 胃后仍可存 活, 失惨重 。2 0世纪 8 0年代 , 玉米丝黑穗病 已基本得到控制 , 但仍是 致使粪肥带菌 ; 用 带菌 的秸秆沤 粪, 未经充分腐熟 , 病原菌也仍有 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 活力 ; 秸 秆直 接 还 田 , 虽 然 提 高 了土 壤 肥 力 , 但 使 病 菌 随 着 植 株 全 l 、 病状 部 还 入 了 田问 。 主要 侵害玉米 雌穗 和雄 穗。一般 在 出穗后显症 , 但有些 自交 5 . 3 病 株 处 理 方 法 不 当 拔除病株 不及 时; 拔 除的病 株随意堆放 在 田间地 头; 个 别农 系在苗期 显症 , 在4 ~5叶上生 1 ~4条黄 白条纹 ; 另一 种植株 茎 秆下粗上细 , 叶色 暗绿 , 叶片变硬 、 上挺 如笋状 ; 还有 一些二者 兼 户只注 意拔除发病雄穗 , 却 忽视发病 的雌穗 ; 有 的农户将病 株随 有或 6 ~7片 叶显 症 。 雄穗染病有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黑 ; 有 的 花 意放入牛栏 , 这些 做法 增加了田间菌源量 。 器变 形增生, 颖片增 多、 延长; 有 的部分花序 被害 , 雄花 变成黑粉 。 5 . 4品种抗病性低 目前 生 产 上 高 抗 黑 穗 病 的 品 种 很 少 , 连 年 大 面 积 种 植 感 病 品 雌穗染病较 健穗短 , 下部膨 大顶部较 尖 , 整 个 果 穗 变 成 一 团 黑 褐 色粉末和很多散乱的黑色丝状物; 有 的增 生 , 变成绿色 枝状物 ; 有 种 是 造 成 丝 黑 穗 病 大 发 生 的主 要 原 因 。 的苞叶变狭小 , 簇 生畸形 , 黑粉极少 。偶而侵染 叶片, 形成 长梭状 5 . 5 气 候条 件 斑, 裂 开散 出黑粉或沿裂 口长 出丝状物 。病株 多矮化 , 分蘖增多 。 是近年冬季呈暖冬气候, 非常有利 于病原菌越冬 。二是播 种期低温 , 土壤 干旱 , 种子在土 壤中存 留时间长, 玉米 出苗慢 , 造 2 、 病 原 菌 玉 米 丝 黑 穗 病 的病 原 菌 为 丝 轴 团 散 黑 粉 菌 。属 于 担 子 菌 亚 成病 原侵染机会增 多 , 加 之近年 5月上 旬气温异常偏 高 , 降水稀 少, 有利 于病 菌 发 育侵 入 , 使得发病较重。 门, 冬孢菌纲 , 黑 粉 菌 目, 轴 黑 粉 菌属 。 3 、 侵 染 途 径 5 . 6防 治措 施 不 力 组织领 导不到位 , 技术服 务不及时 , 未能及 早发现和 解决生 玉米丝 黑穗病 的病 原茵的侵染 途径主要 以冬孢 子侵入土 壤 中或、 混入肥料 或粘 附在种子上进行越冬 。病害首次侵 染主要是 产 中存在 的问题 , 从而造成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发生 。忽视药剂拌 通过带菌的土壤 , 病 害也可通 过带菌种 子进行远距离传播 。 由于 种 。 由于农 民不掌握丝黑穗病的发生规律, 不做种子处理 , 白籽下 玉米生长锥生长较快 , 菌丝扩展较慢 , 未 能进 入植 株 茎 部 生 长 点 , 地, 给病菌侵入提供了有利条件。 再有 拌 种 药 剂 不 对 路 , 多 是 防 治 苗期病害的药剂, 对 丝 黑 穗 病 菌 防 治 效 果较 差 , 导 致 发 造 成 部 分 病 株 只 在 雌 穗 发 病 而 雄 穗 无 病 的现 象 。 幼 苗 期 侵 入 是 系 地 下 害 虫 、 统侵染病害 。玉米播后发芽时 , 从玉米 的 白尖期至 4叶期都可侵 病 。 6 、 防 治 措 施 入, 随玉米 植株生长发 育, 进 入花芽和 穗部 , 形成大量 黑粉 , 成为 丝黑穗 , 产 生大 量冬孢 子越冬 。玉 米连作时 间长及早播玉 米发病 6 . 1 选用抗 病品种 玉米丝黑穗病 防治 的主要措施是 以抗病 品种为主, 各级技 术 较重 ; 高寒冷凉地块易染病。 4 、 发 病 规 律 部 门要做好 品种筛选推荐工作 , 对多年证明不抗病的 品种要坚 决 病菌 以冬孢子散落于土壤 中、 混入牲畜粪便或 附着于种子表 淘汰 。 面形式越冬 , 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 。 该病 的发 生以土壤传病 为主 , 6 . 2农 业 措 施 精耕细作 , 适时抢墒 播种或薄膜覆 盖 , 促 进早 出苗 、 出壮 苗 ; 冬孢子在土壤 中可存活 3 年左右 , 土壤 中结块 的冬孢 子 比分散 的 存活时 间长 。 用病株残体或带菌的土沤粪未经腐熟或用带菌 的病 田间发现病株在未 散苞前及 时拔 除病穗并集 中销毁 。 6 . 3轮 作 倒 茬 株喂养牲畜 , 均会造成粪肥带菌, 而施用这些 带菌的粪肥 , 引起玉 米 发 病 的几 率 会 大 大 增 加 。种 子 表 面 虽 带菌 量 不 多 , 但 仍 是 病 害 对发病严 重的地块 必须进行轮作倒 茬, 实行大豆 、 玉米 、 高 减少发病机率 。 远 距 传 播 的重 要 途 径 。 从 玉 米 种 子 萌 发 开 始 到 5叶 期 前 是 玉 米 受 粱 等作 物 进 行 轮 作 , 侵染 的重要时期 ,特别是 幼芽至 3叶期 以前最 易侵染 , 5叶期后 6 . 4药 剂 处 理 选用对丝 黑穗病 防效好 的立 克秀 、 速保利等农药拌种 。具 体 受侵染很少 , 或不再侵染 。 侵 染 部位 为胚 芽鞘 、 幼 根 颈 以下 部 位 及 1 0公斤 玉米种 子用 2 % 立 克秀 湿拌种 剂 3 0克或 2 % 速保 利 根部 。 病菌侵入后 , 蔓延在 生长 锥的基部分生组织中, 花芽开始分 用法 : 0  ̄2 5克拌种, 病害严重地区可适 当增加药量 。 化 时, 菌丝 向上蔓延进入花蕾原始体 , 有 叫生长锥生长较快 , 病菌 可湿 性粉剂 2 蔓延较慢 , 未能进八雄花序 , 而 只在 果穗 上发病。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研
当前,随着人们对于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也推动了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对于玉米种植而言,一种常发生的病害就是玉米丝黑穗病,因此为了保障玉米种植的效益实现,就要加强对于玉米丝黑穗病的研究,从发病原因入手,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提高玉米种植效果,加强玉米的种植管理。
一、我国玉米种植概况1、玉米种植现状当前,在我国的农作物中,一个基本的作物类型就是玉米。
玉米的种植情况会对于农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中,玉米也占据着较大的比例。
因此,面对当前我国人民对于粮食日益增长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一项基础性的要素就是促进玉米种植水平的提高。
近几年,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在玉米种植领域,也推进了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种植模式的优化与完善,相较于之前玉米种植,实现了质量水平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是纵观当前的玉米种植现状,依然存在部分问题,比如说病害问题的出现。
在主要的玉米多发病害中,一个典型的病害类型就是玉米丝黑穗病,会对于玉米的正常生长,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为了进一步保障玉米产量与质量的提升,必须要重视起对于该种病害的防治工作的落实,确保农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2、玉米丝黑穗病防治的重要性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因此为了满足人们的粮食需求,解决现存的粮食问题,一项关键的内容就是在作物种植中,促进玉米产量和质量的提升。
玉米产量的一个重要的限制性因素就是玉米丝黑穗病,这种病害一旦出现,会导致病株绝产,严重影响到玉米的种植效益。
通过强化对于该种病害的防治,能够基于当前的玉米产量水平,实现稳步的增长,促进玉米总产量的提高,从而符合当前社会背景之下国民提出的粮食需要,切实的解决民生问题。
二、玉米丝黑穗病致病菌与症状1、玉米丝黑穗病致病菌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玉米丝黑穗病作为一种较常出现的病害类型,会对于玉米的正常生长,造成严重影响。
这种病害也叫做哑玉米、乌米,随着近些年玉米种植规模的扩大,这种病害的发生也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
东北春玉米区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原因及对策
东北春玉米区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原因及对策1发生情况2002年东北春玉米区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面积近106.7万公顷。
其中黑龙江省发病面积44万公顷,占全省玉米面积的20%。
主要品种为龙单19和白单31,发病率在14%~70%。
吉林省发病面积60万公顷,占全省玉米面积的30%。
一般品种发病率在7%左右,感病品种发病率在10%~40%;如K508,廊育6号、四密21、四密25、陕单911、龙单13、丹2100、新铁单10、龙丰1号、龙丰2号、铁单12,农大3138等。
个别高感品种的发病率在50%以上,如吉单209、掖单44、登海1号、东单60、丹638、丹639等。
辽宁省发病面积3.3万hm2,占全省玉米面积的2.3%。
主要品种为沈单16和丹638,发病率在9%~30%。
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即等于损失率。
估计今年因玉米丝黑穗病造成产量损失在10%~15%。
2发生原因玉米丝黑穗病是以土壤传病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
病原菌为丝轴团散黑粉菌[SporisoriumreilianumKuHn]LandonetFull]。
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3年。
土壤带菌和混有病残组织的粪肥是其主要侵染源。
种子表面带菌虽可传病,但侵染率极低,它是远距离传播的侵染源。
玉米丝黑穗病发病轻重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和土壤中菌源数量以及播种和出苗期环境因素的影响今年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多年重茬连作,盲目引种一些晚熟高感品种使土壤中病原菌的累积量越来越高,气候条件变化异常以及农民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
2.1土壤菌量累积量增高资料显示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长5~10倍。
东北春玉米区大多数土地玉米连作在3~5年以上。
土壤中积累了引起丝黑穗病大发生的充足菌量。
2.2缺乏抗病品种在黑龙江、吉林两省发病率在10%以上的品种多为辽宁、山东省等黄淮海地区培育的品种。
在该地区平原地带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较轻,所选育的品种缺乏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
玉米丝黑穗病有效防治措施的研究探讨
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农业也在不断地进步,而我国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国,特别是在玉米供应方面,据调查显示我国玉米产量在世界排名中一直稳居前三的地位。
但是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玉米丝黑穗病是主要的病害之一,而且由于一些玉米品种的抗病能力较弱,出现玉米丝黑穗病的概率较大,严重地影响了玉米的质量和产量,降低了种植人员的经济利益。
本文基于此,对玉米丝黑穗病进行研究探讨,并制定有效防治措施。
一、玉米丝黑穗病危害症状在玉米病害中玉米丝黑穗病是主要的病害之一。
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我国大范围内的玉米中流行,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对此,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研究出相应的抗病品种,对此病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玉米丝黑穗病又开始蔓延,并且趋势较之前更加严重,因此对玉米丝黑穗病进行防治刻不容缓。
玉米丝黑穗病在玉米发芽期对玉米造成危害,玉米患病之后会造成直接的损失,严重降低了玉米的产量。
玉米丝黑穗病一般是在玉米苗期至成株期出现的主要病害之一,玉米丝黑穗病属于系统性且具有侵染性的一种病害,一般是通过土壤进行传播,危害性较强,而且出现此种病害的概率较大,一旦玉米出现玉米丝黑穗病,那么会造成颗粒无收的情况出现,当玉米进入穗期才会表现出较为典型的症状,因为其主要的危害对象为雄穗和雌穗。
据调查显示,玉米丝黑穗病在不同的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在苗期出现玉米丝黑穗病时,主要的表现为幼苗分枝较多,而且在这一时期,幼苗主要会出现丛生性,并且幼苗较小,叶片颜色不鲜艳,呈现暗绿颜色,部分叶片上会出现与叶脉对齐的现象,除此之外还会与带斑色幼苗心叶卷在一起;在成株时患病,主要表现为株苗变短,而且玉米被黑色苞替代,里面变成黑色,且出现粉末状的细小颗粒。
当玉米长出玉米穗后,若患上玉米丝黑穗病,主要症状为玉米叶片出现有颜色的斑点,甚至部分玉米出现下粗上细的症状,形状类似于竹笋。
当进入传粉时期时,如果雄穗患病,整个株苗的花穗都会被破坏,且颜色为黑色,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花穗进行传粉,有的雄花甚至会直接变成黑色;如果雄穗患病,那么会出现下部膨大且上部较尖的现象,且整个花穗呈现为黑褐色粉末状,同时也会出现烟气,还会出现黑色的丝状体,其中一部分会长大,另一部分变小,逐渐转变为绿色的枝状物。
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摘要:玉米黑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也叫黑粉病、瘤黑粉病和灰包病。
玉米丝黑粉病也叫“乌玉米”和“哑玉米”。
在我国,这两种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也可并发,但两种疾病的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及发病情况各不相同。
本文对这两种疾病的病原、症状、发生条件、传播途径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并根据这两种疾病各自的特征,给出了各自的防控方法和策略,为玉米疾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玉米;黑穗病;丝黑穗病;防治对策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山东地区的种植面积非常大。
由于玉米生长环境比较特殊,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
如果种植密度过大、气候潮湿或者是施肥不当,都很容易造成玉米出现黑穗病和丝黑穗病。
这两种病害都属于真菌性病害,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甚至是绝收。
所以有必要对这两种病害进行防治。
玉米黑穗病又叫棒腐病,是山东地区玉米产区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幼苗期,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很容易感染该病害。
1.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特点首先,玉米黑穗病主要是由禾谷镰孢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害主要危害玉米的穗部,导致玉米出现黑穗、黑棒和黑粉等症状,并且会造成玉米的减产。
玉米黑穗病在发病初期会在苞叶内产生一些灰黑色的小颗粒,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这些小颗粒会逐渐变成褐色,最后变为黑粉。
病粒在玉米灌浆后会开裂,里面就是黑褐色的粉末。
因此该病害又被称为棒腐病。
其次,玉米丝黑穗病主要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该病害在发病初期会在玉米花内产生一些小黑点,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这些小黑点就会变成黑色。
随后小黑点开始慢慢变大,最后变成像一个黑芝麻一样的东西。
该病害一般发病较早且发病比较严重,当玉米棒出现病穗后,病穗就会慢慢枯死。
但是该病害一般不会造成玉米绝收。
此外,这两种病害都是由真菌引起的疾病。
属于真菌性病害,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如果不及时防治这两种病害,那么会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收。
玉米丝黑穗病发病原因与防治对策
2016年第11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农民致富之友科研◎农业科学玉米丝黑穗病发病原因与防治对策杨淑梅(山西省昔阳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西昔阳045300)[摘要]我县玉米丝黑穗病较为严重,导致玉米产量降低,减少了农民收入。
主要是土壤菌多、施用了未腐熟的带菌粪肥、种子抗性弱、种衣剂不合理使用等一些发病原因,采取综合防治手段,如选用抗病品种、合理使用种衣剂等,以有效控制丝黑穗病。
分析了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症状、原因及防治措施,为玉米病虫害防治提供帮助。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发病[中图分类号]S435.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11-0069-02玉米是我县主要的粮食作物,在粮食作物中的地位很重要。
然而从这些年玉米生产情况来看,一些农田玉米出现了丝黑穗病,病害非常严重,通常病株率10%-15%,病害严重的田块甚至可达30%,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给粮食作物构成严重威胁。
事实上,影响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的因素很多,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消除病害。
笔者结合自身相关工作经验,谈一下这方面认识。
1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症状一般玉米丝黑穗病也被称之为“乌米”抑或“灰包”,对玉米雌雄穗构成主要威胁,寄生于玉米苗期,侵入玉米芽鞘,对玉米实施系统性危害。
幼苗3-4片叶芽是最早出现的时期,一般苗期表现为叶子窄小、叶绿素过暗、各节茎部间距变短等症状,叶龄增加后,这种特性更突出,叶子变大的同时,这种症状也愈发明显。
抽雄前其早期表现为叶片异常型、顶叶扭卷型等症状。
抽雄后,主要症状表现为雄性花器变形,颖片增生出现叶状,不易产生雄蕊,阻碍玉米生长。
通常雄花基部偏大,内部没有黑粉,生长期的黑粉尚且不会飞散,飘落出现在后期,落下后,顶部露出丝状维管束。
雌穗遭受病害时,基部变粗大且果穗变短,整棵果穗表现出凌乱的丝状,但不包括裹在外面的苞叶,对玉米产量产生直接影响。
一些时候,雄雌穗均会受到侵害,这种后果较严重。
玉米黑穗病的发展趋势
玉米黑穗病的发展趋势
玉米黑穗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通常在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比较容易发生。
其发展趋势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条件、病原菌种群的密度、寄主植物的抗病能力等。
一般来说,玉米黑穗病在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更容易发生,并且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情况下病原菌的繁殖和侵染能力更强。
此外,如果玉米种植密度过大或者缺乏合理的间隔距离,也会使得病原菌在玉米田中传播更加迅速。
另外,玉米品种的抗病能力也会影响玉米黑穗病的发展趋势。
一些抗病性较强的玉米品种在受到侵染后能够更快地产生抗病反应,从而抑制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
综上所述,玉米黑穗病的发展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条件、种植密度、品种抗病能力等。
因此,种植户在种植玉米时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如驱除病原菌、合理施肥、适时灌溉等,来预防和控制玉米黑穗病的发生。
玉米病害现状及育种对策研究
玉米病害现状及育种对策研究玉米是辽宁省的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与工业加工原料。
我国加入WTO以后,作为我国重要玉米带的辽宁,在玉米育种、玉米种业与玉米生产等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随着辽宁省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玉米面积有所减少,但玉米年播种面积、总产量仍居辽宁省粮食作物之首。
因此,玉米产量的丰欠直接影响到辽宁省农业、畜牧业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进展。
在玉米生产过程中,可能受到多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其中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是直接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资料报道,全世界玉米病害约160余种,在我国约有40余种。
其中为害严重的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黑粉病、矮花叶病、粗缩病、青枯病与各类穗粒腐病等,其次还有纹枯病、褐斑病、锈病、炭疽病、茎基腐病与霜霉病等。
近年来,东北与华北部分省份的玉米尾孢菌叶斑病与弯孢菌叶斑病的危害也日趋严重。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环境条件不一致,因此各类病害的发生情况也是完全不一致的。
有些病害的分布很广,几乎所有玉米产区都有发生,有些仅在局部地区发生或者是发生的比较严重。
辽宁省玉米生产上目前要紧流行的病害要紧有玉米丝黑穗病、黑粉病、青枯病、弯孢菌叶斑病、纹枯病、灰斑病、大斑病与小斑病等。
研究辽宁省玉米病害发生现状、流行原因与育种计策,对指导辽宁省玉米抗病育种工作,选育优质、高产、多抗与习惯性广的玉米新品种具有重大意义。
1 玉米病害发生现状1.1 土传及种传病害加重1.1.1 玉米黑粉病玉米丝黑穗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在我国春玉米种植区普遍发生,在东北、华北北部、西北与西南丘陵地区发生也较严重,通常田间发病率2%~8%,重病田发病率高达60%~70%,造成严重的产量缺失。
由于丝黑穗病直接导致果穗被害,因此,它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20世纪70年代,对辽宁、吉林、河北、四川等9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每年因丝黑穗病缺失粮食达3.25亿kg,80年代以来,这一病害基本得到了操纵,但近年来,随着一些不抗病品种的推广或者病菌致病力的变异等原因,玉米丝黑穗病又死灰复燃,最近3年,在辽宁省沈阳、辽阳、铁岭、阜新等地大面积发生,特别以2002年最为严重,发生地区广、面积大,发病率高,个别地块病株率高达80%,农民反映强烈,市场纠纷不断,应引起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病原菌生理分化的研究及抗病育种工作。
探讨玉米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探讨玉米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崔世慧
【期刊名称】《新农村(黑龙江)》
【年(卷),期】2014(0)22
【摘要】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随着玉米感病杂交种的推广,连作玉米的增多,玉米丝黑穗病呈加重发生的趋势。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要采用以抗病品种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措施,农业保健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页数】1页(P123-123)
【作者】崔世慧
【作者单位】河南省获嘉县农牧局 4538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2.玉米丝黑穗病及玉米瘤黑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3.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及对抗病育种的一些探讨
4.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5.黑龙江省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 df m eaa s f h u yh t os n bet.tes d a s n e e p gt n f t An o t n l io es d os t ads jc h t ys t dd vl i edo c r h ys t t p u s u t a u on r
Absr c Ba e n te d t fh a m u n Chia c le td b ia J u r l l t x aa a e ta t s d o h aa o e d s ti n olce y Chn o rl l e t tb s a Fu D
玉米 是重要 的粮 食及 饲料 作物 之一 .世 界上 平
均 年 种 植 面 积 达 1 0 多 万 h 30 0 m .仅 我 国 就 有 23 0 0
研 究热 点 .笔者从 文 献计量 学 的角度 分析 了我 国近 1 收 录的关 于对 玉 米丝 黑 穗病 的 研究 文献 .对文 0a
21 0 1年 6月
J n 2 1 u.01
热 带 农 业 工 程
TR0P C I AL AGRI CUL URAL ENGI ERI T NE NG
第 3 5卷 第 3期
Vo .5,No 3 13 .
基于 文献计量 分析我 国玉米黑穗病研究现状①
崔 晓 宁 柴 浩 军 王 元 立
( 北 农 业 大 学 图 书馆 河 北保 定 河 30 3) 0 1 0
摘 要 以 《 国期 刊 全 文 数 据 库 》 的 数 据 为 检 索 对 象 ,采 用 文 献 计 量 学 的 方 法 ,从 年 度 载 文 量 、核 心 作 者 群 、 中 合 作 度 、主 要 产 出单 位 及 区域 、期 刊 分 布 等 方 面 对 玉 米 丝 黑 穗 病 研 究 文 献 进 行 统 计 ,进 一 步 分 析 国 内该 领 域 的
研究状 况 ,了解 我国此类文献研 究的现状及趋 势
米丝 黑穗病 的再 度发 生 与流行 已经严重 影 响 了玉 米
的产 量和 品质 .给玉 米生 产造 成 了严 重 损失 。东 北 地 区玉米丝 黑穗 病 的发生 .仅 2 0 年产 量损 失就 达 02 l % l .其 中黑 龙 江 省 发 病 面 积 达4 ) h 占 0 一 5% 4 ̄ m, 全 省 玉米 种 植 面积 的2 %2 因此 .培育 抗 病 玉 米 0 [。 ]
采用 《 国期 刊全 文数 据库 》为 检索对 象 ,以 中
关键 词 “ 玉米 丝黑 穗病 ”进 行查 询 .检索 时间 范 围
为2 0— 09 0 02 0年 1 2 检 索 方 法 及 分 析 内容 .
1 文 献 收 集 与 方 法
1 1 资 料 来 源 .
品种 已成为 当前 玉米 育种 家 的首要任 务 . 目前 ,国 内外对 玉米 丝黑穗 病 已有大 量深 入 的研究 .涉 及领
域 包括 对玉 米丝黑 穗病 的 品种选 育 与应用 、抗 病机 制 及遗传 学研 究 、对玉 米丝 黑穗 病 的生物 防治 等方
研 究 热 点 .从 而 揭 示 近 1 来 我 国 对 玉 米 丝 黑 穗 病 研 究 的 现 状 和 发 展 趋 势 。 0a 关键 词 玉米 ;丝 黑 穗 病 ;文 献 ;计 量 分 析
中图分类号 ¥ 3 45
Bi lo e r c Ana y i f H e d Smut i Ch n bi m ti l ss o a n i a
h a m u n Ch n n f tr a ontd o t w h c r v d d ar la l au b er fr n e frt e e d s ti i a i uu ew sp i e u , ih p o i e eib ev la l ee e c o h
多万h z] m [.玉米 丝黑 穗病 是玉 米遭 受玉 米丝 黑穗 病 】 菌(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侵蚀 发 生 的病 变 .据 统计 .玉
献 分布 的期 刊 、年代 、核 心作 者群 、主要 研究 机构 与分 布 区域 .以及 研 究 内容 等方 面进 行 统计 分 析 . 从 科研 文献 产 出的角 度揭示 对 玉米丝 黑穗 病文 献 的
(0 02 0) h i ime i aa s a d nte er ir ui f ei i l aeo e ,cr 20 —0 9,teb l b o tc nl ih s r y s maeo a dsi t no r dc t r s oe h y tb o p o a c gi atos atos ol oai e r , rsac opS n go a ds b t n jun l ir uin u r, uhr cl b rt nd ge h a o e eerhg u adr inl ir ui , o ra d tbt , r e t i o si o
r s a c n te h a mu n Ch n . e e r h o h e d s ti i a
K e r s c r ; h a m u ; bbl g a hi t d ; bilo erc a l i y wo d o n eds t i i r p c su y o b im ti nayss
Cu Xa nn Ch i a jn Wa g Y a l i io ig a H ou n u ni
(irr,Ag c l rlUnv ri fHe e,B o ig Lbay i u r ut a ies y o b i a dn ,He e 3 0 3 ) t bi 0 1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