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与窦娥比较
《窦娥冤》和《哈姆雷特》悲剧艺术之比较
《窦娥冤》和《哈姆雷特》悲剧艺术之比较——兼论东西方悲剧艺术的差异xxx摘要:从《窦娥冤》和《哈姆雷特》两部作品,阐述东西方传统悲剧的悲剧主人公的性格,悲剧冲突和悲剧结局方面的不同,探讨造成它们差异的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悲剧艺术;民族心理;文化传统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
《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也是关汉卿最杰出的作品。
而《哈姆雷特》则是西方悲剧的一座高峰。
可以说,两者都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针对这两部悲剧作品的比较来研究东西方悲剧艺术的差异,有利于较好地把握东西方悲剧的艺术价值。
一、不同的悲剧主人公性格塑造传统西方悲剧是以皇室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身份显赫的地位与悲惨的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
哈姆雷特作为悲剧的主人公,性格是相当复杂的,他有着很强的自主意识,他的犹豫,他的忧郁,他的穿透极强的想象力,我们从中都能感受到他的独特。
性格的多重性和矛盾性,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和悲剧的诞生。
强烈的个体自主意识推动了西方悲剧主人公追求较高层次的境界或是维护心中和谐的伦理思想。
哈姆雷特起先是一个善良的王子,对世界充满美好的理想,对朋友和臣民友好平和,可以说他是一个美的化身。
他热爱生命,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1](p41)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母后,有着自己的恋人奥菲利亚,可以说处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可是,父亲的突然死去,母亲突然改嫁给自己的杀父仇人,心中的人伦思想破灭了。
“哎,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来,我们一块去吧!”[2](p27)一个快乐的王子变为忧郁的王子。
他犹豫,动摇,最后变得意志薄弱,“真是个蠢材,亲爱的父亲被人谋杀了,鬼神都在鞭策我复仇,我这做儿子的却像个下流女子似的,只会用空言发牢骚,学起泼妇骂街的样子来,在我已经是了不得了。
《窦娥冤》《哈姆莱特》跨文化比较解读
龙源期刊网 《窦娥冤》《哈姆莱特》跨文化比较解读作者:袁国超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9年第02期中国元代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都是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悲剧名作。
同为古典悲剧,两剧却在内容、主题、人物、冲突和语言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
差异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中西文化的不同無疑是两剧文本各要素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本文拟在对两剧文本各重要要素比较的基础上,探究造成它们产生差异的各种文化原因。
一、文本重要要素比较1.内容、主题比较《窦娥冤》:中国传统文化与蒙元异质文化的冲突关汉卿通过《窦娥冤》艺术地再现元代的社会生活、理性地审视元代的社会现状时,其立足点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
“元代异族文化的入侵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儒家文化的断层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1]《窦娥冤》就诞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
作品广泛深入地反映了元代黑暗的社会现实,形象再现了人民群众恶劣的生存环境。
故事一开始就给人沉重的压抑感。
生活陷入绝境的穷书生窦天章,因还不起高利贷,只好卖七岁女儿做童养媳抵债,骨肉分离的人间惨剧让人揪心。
而后,随着窦娥凄苦命运一步步升级,悲剧氛围越来越浓重,元代社会浓得化不开的黑暗弥漫在读者周围:弱肉强食、豺狼横行,是非颠倒、观念错位,法制弛坏、社会混乱,吏治腐败、贪酷成风,道德沦丧、人心不古……而这一切都是野蛮、落后的蒙元游牧文化暂时战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恶果。
窦娥守节尽孝,恪守传统的伦理道德,却被社会残酷碾压、抛弃。
从窦娥的遭遇中,不难看出,在这个游牧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正渐行渐远,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摇摇欲坠。
关汉卿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武器,与元初野蛮落后的异质文化战斗,以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为标尺,来整合混乱的意识形态。
所以,《窦娥冤》实际上是以关汉卿为代表的坚守中国传统文化阵地的元代知识分子的一次壮烈的文化突围。
哈姆莱特,窦娥冤,雷雨三者比较的作文
部编本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戏剧,相关性很强,都是悲剧,但在理解难度上逐层递进,一篇比一篇难懂。
第一篇《窦娥冤》情节简单、人物形象鲜明、主题明确,难点只有一个,就是理解窦娥的觉醒,以及在当时的意义。
俗话经常说“比窦娥还冤”,窦娥怎么冤,学习本文对应课标提出的对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第二篇《雷雨》开始难懂。
人物关系复杂,剧情也很精彩,但这不是学生们所熟悉的爱情片,而是一部伦理剧。
学生难理解的是这样一部“毁三观”的剧为何被选为课文?想让学生学习什么?批判像周朴园这样的资本家?批判封建大家庭的罪恶?让学生学习批判这些有什么意义。
何况,这些是不读《雷雨》也知道,或者说一读就懂的东西。
所以讲这篇课文时,将重心放在了对现代话剧的理解上。
通过“演一演”“评一评”“写一写”三个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和理解《雷雨》,理解话剧这种艺术形式。
“演一演”十分必要,这是读无法代替的。
演的时候指导学生如何理解人物的内心戏,比如鲁侍萍初见周朴园那段,一开始他俩信息是不对称的,侍萍已知眼前之人是谁,周朴园却沉浸在一种盲目的怀旧情绪中。
侍萍刚开始在尴尬躲闪,后来却引导周朴园认出她,侍萍为何要这样做,她的内心有什么变化?周朴园深情回忆往事,却突然得知眼前就是故人,他的态度突然就有了很大的转变,这是历来人们认定周朴园虚伪的地方。
但在这里,只是看出周朴园的虚伪吗?人在突发情况下的自我防备,三十年前未处理完的事情,平日里处理事情的方式,都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显示出来。
通过说戏、演戏,我们对角色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更准确的把握,这是学习的基础。
“评一评”是关键,教师在这里发挥主导作用。
通过将话剧、古代戏曲、电影、电视剧、小说等不同艺术形式的比较理解话剧的特点。
从三个角度展开比较:人物、剧情、语言。
从人物角度,看到现代戏剧与古代戏曲的不同。
从形象上来看,古代戏曲人物单一、人物关系简单,现代戏剧人物关系复杂,更重要的是人物形象都很鲜明,主角如此、小角色如鲁贵也形象鲜明,而且对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也都有比较充分的展现。
窦娥冤和哈姆雷特的文化内涵比较
《窦娥冤》和《哈姆雷特》的文化内涵比较昌宁县幼儿园杨琴[摘要]《窦娥冤》和《哈姆雷特》这两部作品都是中西古典悲剧的典范,悲剧精神的相同点在于悲剧的实质是崇高。
但《窦娥冤》重在冤屈,《哈姆雷特》重在复仇,由于两者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差别,人们对它们的评价也各有不同。
本文将从二者的故事来源、传统文化背景、哲学思想三个方面入手,来探讨这两部顶峰之作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
[关键词]窦娥;哈姆雷特;文化;内涵《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是现实与艺术的共同产儿。
《哈姆雷特》也是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典型代表,是一出饱含人文主义思想的时代悲剧。
两部作品都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冲击,都为人们展示了悲剧精神的相通之处,都是中西悲剧的最强音。
但作为两个不同民族的古典悲剧,它们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又各有不同。
一、故事来源上的差异1.1《窦娥冤》取材于民间传说关汉卿的《窦娥冤》取材于“东海孝妇”和“邹衍下狱”两则民间传说。
“东海孝妇”出自刘向的《说苑·贵德》以及干宝的《搜神记》卷十一,它说的是汉朝时有一个寡妇叫周青,她虽然很早就死了丈夫,但十多年以来一直都非常孝顺她的婆婆。
婆婆觉得儿媳妇侍俸她这么多年太辛苦了,心里十分过意不去,为了不再连累儿媳,就自己把自己给勒死了。
周青的小姑不知实情,就到官府告周青杀死了婆婆。
官府把周青抓来严刑拷打,因为忍受不住痛苦她就认罪了。
临刑前,周青发下誓愿:“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
”行刑后,其血青黄,当真逆流。
从此以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
后太守上任,有人对他说了下雨的原因可能是周青的枉死。
于是太守就亲自去祭奠周青的坟墓,这才天降大雨。
“邹衍下狱”的传说中,邹衍是周代燕国人,尽忠于燕惠王,却遭到诽谤诬陷而被捕入狱。
他仰天大哭,六月竟然降雪。
关汉卿显然是受了这两个民间传说的启示和影响,窦娥的三桩誓愿就是捏合周青与邹衍之事而成。
这两则民间传说虽然只是《窦娥冤》的部分原型,但它却反映出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窦娥冤》和《哈姆雷特》中的鬼魂形象比较
《窦娥冤》和《哈姆雷特》中的鬼魂形象比较露那些摧残毁灭"有价值的东西"的邪恶势力,也还在于有价值的东西在悲剧中对邪恶势力执着,顽强,宁死不屈的抗争而旦只有三者兼而有之,才能引起人们的悲痛,愤恨和关爱.从而缭人们以信心,力量和美感.既然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在各自最伟大的悲剧中描写呢'关汉卿和莎士比亚虽然是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社会环境里的作家,一个生活在中国的元代,一个生活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期,但有其共同点,即都是社会了.邪恶势力占了上风,为所欲为,造成许多冤假错案.所以,他们在作品中就幻想用一种超人同的非现实的鬼魂来鞭挞汉卿的《窦蛾冤》是这样,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也是这样窦娥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的牺牲品,"无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冤深似海,无处申诉.她要反抗,她要平反昭雪伟大,仁慈的老哈姆雷特被奸诈狠毒的弟弟毒死,篡位,他也要报仇,也要沉冤太白,两位大文豪便都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大胆的让鬼魂出场,其主要作用有以下三点:第一,揭示出了他们都是邪恶势力的牺牲品窦娥所处的时代政治黑暗,官僚腐败,泼皮无赖猖獗,』,民生活一点保障也没有.窦娥三岁丧母,七岁做童养媳,十七岁洞房花烛夜不久丈夫叉撒手人寰.面幅着接踵而至的种种不幸,把痛苦特的鬼魂却似乎有特殊的魔力和象征意味.通过它,哈姆雷特仿佛直接瞥见了他一直隐约感觉的另一个世界,仿佛找到了自己生存困境的一面镜子.鬼魂如同催化剂,直接触发了他酝酿已久的精神蜕变.《窦娥冤》中的鬼魂出现在第四折, 虽然从整个情节结构上说,这一折已到结局,但这一折非常重要.非但不是有的人说的画蛇添足,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是因为,有冤必定要报,才符合观众或读者的心理.此外,不但情节结构显得完整统一而且使窦娥的性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之更加丰满动人,其反抗性的一面也更加强烈.从而最终完成了这一个善良,纯真,倔强,正直的窦娥形象义受到邪恶的歪曲扼杀,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是没有能力反抗复仇的.只有借助鬼魂来达副惩罚邪恶的目的,一吐心人们惟有寄希望于"超人间的力量",这就使悲剧显得更加悲韵一个主题.却始终没有实现,鬼魂所期待的正义始终没有降临所有的重要人物都死去了丹麦仍然是一个混乱的国度.新一轮的争夺又将开始死亡终结了哈姆雷特的彷徨,死冲破了他的绝境.但代债是在舞台上留下了一大堆尸体,这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的道义上的胜利,从而鼓舞着后继者的斗志.因而观众或读者的感受是悲壮而不是悲观.《窦娥冤的结局是一个貌似大团圆的结局,但却隐藏着一个更悲戏曲研究政烈纠曩曩毽g觉得能产生这样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与作者大胆的运用鬼魂形象是分不开的.品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毕竟不同,因而其鬼魂形象毕竟有不同之处.《哈姆雷特》时,英国已不再是一个快乐的英国,而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宫廷挥霍奢侈,社会动乱不安,王室同资产阶势力猖獗一时,正直善良的老王惨遭毒手,死于非命,在地狱中倍受折磨.但他的真正死因却无人知晓.那么屈死的冤魂, 被扭曲的正义能不伸张吗?而要伸张,又该怎么伸张呢?作者是间接借助于王子的力量才得以报仇成功的."人",作为斗士.他以勇猛闻名,作为丈夫,他对妻子可谓温柔.哈姆雷特在剧中说:"对我的母亲又这样地恩爱,简直不容许天风吹痛了她的脸."在最初就叫哈姆雷特不要伤及他的母亲.后来,到哈姆雷特把他的母亲骂得无地自容了,还要他性格软弱的一面所致.究其根源,主要是作者自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具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的表现,也说明这个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还缺乏胜利的全部条件.与《哈姆雷特》相比,《窦娥冤》的鬼魂形象又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呢?《窦娥冤》是通过年轻寡妇含冤屈死的情节,特别是通过她临刑前的法场设誓,且誓愿实现,以及窦娥鬼魂亲自上场伸冤成功的情节描述,暴露了元朝社会政治的腐朽黑暗,而且积极的表现了人民大众强烈的反抗意识和战胜邪恶的渴望.想的一个个破灭.她彻底失望了,于是她义无返顾的责骂天地道:"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 天地是最高统治的象征,她责骂天地实际上是对封建统治者何以能平复心中之恨呢?冤情."便万剐了乔才.还道报冤仇不畅快".由此可见她心中的切齿之恨.她的不幸遭遇,使得父亲"白头亲苦痛哀哉,屈杀了你个青春女孩……到来日我将文卷改正明白".但身为个明白?你如今冤魂却在那里?"就在这节骨眼上,作者让她的鬼魂在大白天走上公堂,与凶手对质,并痛打恶棍,大长了正义力量的志气,大灭了邪恶势力的威风,看到这里,我们难道会相信这个素衣的女孩子,会是一个有形无体,有魂无魄的鬼魂.而不是一个活生生,地地道道,有血有肉,善良正直且富于反抗性格的可敬女子吗?正是因为剧作家的大胆高绝社会中不可多得的典型女性.窦娥的冤屈得以平反昭雪,与量!到这里,窦娥的性格也就充实完满了,塑造成功了.窦娥鬼魂上场报仇成功,作为鬼戏却毫无鬼气,剧情的发展是自然的,合乎情理的,因而符合艺术的真实.《窦娥冤》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是不应该割裂开"冤"和"伸冤"这两部分的.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前者是后者的必要铺垫交代,后者然结果正是关汉卿这支生花的妙笔.才进一步创造出浓郁,强烈的悲剧气氛.从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和《哈姆雷特》相比,我们发现,同样是鬼魂上场报仇,《哈姆雷特》一剧中是间接进行的,老王的鬼魂是配角,始终以阴魂的面目出现,主要是起交代原因,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而《窦娥冤》则始以窦娥形象上场,终以她的鬼魂形象出现,并且对一切邪恶势力从口头的诅咒发展到行动上的抗争,使其性格得到升华,并更加丰满.而貌似大团圆的结局,又多多少少满足了社会底层的观众或读者惩恶扬善的心理, 不像《哈姆雷特》表演了一连串的悲剧.但有必要指出,《窦娥仇成功了.但又使读者或观众不满足于这个成功,因为这个所谓的成功.不免在人们的心灵上留下难以消除的哀愁,逼迫你去思考.因为窦娥是死而不屈而取得胜利的.(作者单位:东营市广饶第一中学西校语文组)戏曲研究67政引薹篷蠢蔓oo.。
东西方悲剧艺术的比较
东西方悲剧艺术的比较——《哈姆雷特》与《窦娥冤》的比较摘要:悲剧艺术,以其深沉的艺术震撼力以及犀利的讽刺性,历来便居于戏剧创作的巅峰位置。
相对于喜剧而言,悲剧在人们心理上留下的是更为历久弥新的印记。
悲剧的情节越是悲惨,给世人及社会留下的警醒就越是深刻,其深沉的涵义使得人们不断地思考现世人类以及社会的状况,发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矛盾个体,从而对生活以及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种悲剧心理,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受到人们的追捧,《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两部剧作可谓是中西悲剧艺术的代表作。
虽然同为悲剧力作,但是两部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我们主要从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受这种文化背景影响所形成的悲剧主角和悲剧结局的差异,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
关键词:悲剧艺术;文化背景;悲剧主角;悲剧结局前言《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作品,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该剧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欧洲上层社会的面貌。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古典悲剧力作,以元代社会为背景,描写性格善良的窦娥受恶势力迫害含冤而亡的故事。
两者虽然同为悲剧作品,但由于作者生活背景及文化根源的不同,作品的角色特点以及结局安排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文化背景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西方文化是一种海洋文明,广袤的海洋精神造就了这么一种人群,他们追求个性和自由,勇于冒险而又大胆,具有批判精神和怀疑态度,敢于向统治阶级抒发自己的不满。
在西方这种开明文化的孕育下,西方人在表达思想的时候大胆而又直接,作者在《哈姆雷特》的故事地点的选择上丝毫没有避忌,大胆地选择了丹麦宫廷作为故事发生地点,把统治阶级的现实状况通过戏剧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
通过对人物矛盾的叙述,真实地影射出统治阶级内部的邪恶本质,是作者内心不满的一种直接表露。
在西方文化极具批判和怀疑精神的影响下,剧作中的人物往往具有着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点在《哈姆雷特》中也表现得较为突出。
情境与终结论《哈姆雷特》与《窦娥冤》的审美趋同性
49
万方数据
情境与终结--论《哈姆雷特》与《窦娥冤》的审美趋同性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徐桂萍
东方艺术 ORIENTAL ART 2001,""(2) 0次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ongfys200102024.aspx 授权使用:深圳大学图书馆(szdxt),授权号:e5dcb010-b314-4571-80a6-9e3601675d01
毁灭,让丑暂时压倒善,黑暗遮住光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除了与人物斯,情人奥菲利娅因失恋和丧父双重痛
明。而且,逆境愈逆,审美效应愈强。 遭遇的不幸、死亡、牺牲或精神世界的苦的折磨而神经失常。剧情发展到这
《哈》剧和《窦》剧,都体现了这方面的特磨难、创伤、痛苦相联系以外,也还和伟里,悲剧已不再是单纯的悲了,它的壮
从。窦娥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宁愿见官 后,奇迹果然出现:阴云布满天空,悲风
也不屈从。不料,公堂上的昏官只听一 怒旋,颈血染练,雪埋尸体,三年不雨,
窦娥与哈姆莱特给我们的启示
窦娥与哈姆莱特给我们的启示窦娥与哈姆莱特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四册同一单元两篇课文的主人公,拿这两个人物来对比,我们会发现什么呢?关汉卿,在我国戏曲史上被喻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也有人说关汉卿出生早于莎翁,应该把莎翁称为英国的“关汉卿”,无论怎样称呼他们,都表明后世对两位戏剧家的肯定;同时也表明他们二人在戏剧史上的确都做出了不同寻常的贡献。
然而这并不是我想把窦娥与哈姆莱特放在一起的理由。
作品中二位主人公虽然一个出生在平民百姓之家,一个出生在帝王贵族之家;一个是如花似玉的少妇,一个是英俊潇洒的王子;一个长在封建迷信的中国,一个长在人文主义思想萌芽的丹麦;一个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环境中没接受过文化教育,一个则因王室继承人的身份去国外留学。
乍一看,似乎没什么共通之处,但如果仔细比较我们还是会发现一些非常有意思、也值得我们思索的现象。
而这些才是我要把他俩并提的真正原因。
《窦娥冤》全名曰:“感天动地窦娥冤”,全剧以窦娥临死前的指天斥地、三桩誓愿为高潮;《哈姆莱特》也是以哈姆莱特死前手刃仇人作为戏剧高潮。
剧中两位主人公都是悲剧结局,虽然在生命的终极结果相同,但二人临死前的表现又是何其不同!窦娥,临死前指天斥地,发出愤怒的呼喊。
她的哭哭啼啼不仅表明她的冤屈,也充分证明她不愿去死,还愿意活着,有对生的留恋。
而愿意活着的人我们说她对生活还是留恋的,甚至是热爱的。
她三岁亡殁了母亲,跟着父亲艰难度日。
一贫如洗的父亲把更多的心思只用在读文章和博取功名上,至于女儿的生活则没有充分的打算。
所以幼小的窦娥生活中不仅缺衣少穿,更重要的是严重缺乏母爱和父爱,类似孤儿一样。
这一点并非虚妄之辞,从窦天章临行前对女儿安排的随意上就足可看出功名与女儿孰轻孰重;更何况民间有句俗语叫“宁跟要饭的娘,不跟做官的爹”。
幸亏蔡婆婆把她“只当自家骨肉一般”看待。
蔡婆家的日子颇过得,所以来蔡家后的日子对窦娥来说犹如“地”一般。
但丈夫早死,青年守寡总是让她内心充满了青春的寂寞。
谈谈《窦娥冤》和《哈姆雷特》的异曲同工之处
戏剧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很好地呈现某个具体的场景,展现某个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
中国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元代尤为兴盛,关汉卿就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剧作家,被称为“元杂剧的奠基人”。
在西方,莎士比亚也创作了大量经典的戏剧作品,在西方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关汉卿的《窦娥冤》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两部比较经典的悲剧作品,都讲述了一个可悲可叹的故事。
接下来,笔者就谈谈两部作品的异曲同工之处。
一、借“突然的变故”推动悲剧情节的发展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情节是悲剧的根本和灵魂,没有情节就不存在悲剧。
”可见,情节的发展对悲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深思,让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麦的一位王子,他出身高贵,从小备受尊敬和宠爱,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可以说小小年纪的哈姆雷特就有了一个光明的前途,他自己也对未来充满了各种期待。
但是好景不长,他尊敬的父亲去世了,他的母亲很快便嫁给了克劳狄斯(哈姆雷特的叔叔),这让他的心情变得很复杂。
不久之后,他的叔叔又摇身一变,成为了丹麦的新国王。
这一系列的变故让哈姆雷特措手不及,也让他看到了生活中最黑暗的一面。
这时他才知道,世界并不如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从此刻起,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就有了快要崩塌的迹象。
他开始质疑爱情、怀疑亲情,整个人变得彷徨无措和偏激,也越来越孤僻。
莎士比亚为了增强悲剧艺术的表现力,在剧本的前面用了大量的笔墨进行铺垫,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积极阳光、无忧无虑、单纯善良的王子形象;然后将笔锋一转,写到自他归国后,一切都变了,阳光的王子一下子变成了忧郁的王子。
莎士比亚借“突然的变故”推动悲剧情节的发展,使得整个故事变得更加复杂,能很好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窦娥冤》中,窦娥一开始也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然而世事无常,窦娥三岁丧母,后来又因变故离开了自己的父亲。
为了活下去,她强忍着失去亲人的痛苦,成为了别人的童养媳。
窦娥冤哈姆雷特悲悯作文
窦娥冤哈姆雷特悲悯作文大家好,今天我们聊聊《窦娥冤》和《哈姆雷特》这两个悲剧角色的悲悯情怀。
哎呀,我知道你们可能会想:“这俩戏剧角色,关我屁事!”但放心,我保证说得有趣,还不会让你昏昏欲睡。
首先,咱们得先说说《窦娥冤》里的窦娥。
你们肯定听说过这位古代中国的“冤屈女神”了。
她在戏里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悲惨遭遇,从被冤屈到被陷害,简直就是个活生生的悲剧人物。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窦娥就像一个超级不幸的明星,她的生活就像一部“悲剧合集”,每天都有新的倒霉事儿发生。
她的悲悯就像一块大湿布,吸得满身都是别人的痛苦。
窦娥的眼泪,简直可以用来浇花了!然后,我们转到《哈姆雷特》。
你们看过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吗?那可真是一部超经典的悲剧,哈姆雷特这位王子简直就像个大脑袋怪物,整天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复仇的事儿。
跟窦娥不同,哈姆雷特的悲悯不是因为被冤屈,而是因为他的内心纠结得像个拉链坏了的包包。
他面对父亲的鬼魂,感觉自己整个世界都在崩溃。
这位王子简直是个思考狂人,每天都在问自己:“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啊?”你说,这么思考下去,脑袋不炸了才怪呢!接下来,我们来想象一个有趣的场景:窦娥和哈姆雷特在一个咖啡馆里碰面了。
窦娥穿着一身古装,眼泪还没擦干,而哈姆雷特则是一副忧郁的样子,手里拿着一杯黑咖啡,仿佛这杯咖啡就是他对抗世界的唯一武器。
窦娥看着哈姆雷特的咖啡说:“这咖啡看起来挺苦的呀,能不能给我一杯糖水?我现在特别需要点甜的东西。
”哈姆雷特叹了口气:“哦,甜的东西?我现在连甜美的梦都没有。
我的父亲被杀了,我得为他报仇,而我自己却像个迷路的旅人。
”窦娥听了,眼睛里闪过一丝同情:“哎,我也有过这样的感受。
你知道吗?我的命运可是个大灾难,冤屈缠身。
每天我都觉得自己像个被丢弃的玩偶。
”哈姆雷特一边喝咖啡,一边皱着眉头:“听起来确实很惨。
你要知道,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感觉。
只是我得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复仇任务,每天都在思考人生的意义。
”两人对视了一下,仿佛在瞬间达成了某种默契。
从《哈姆雷特》和《窦娥冤》看中西方悲剧的差异
从《哈姆雷特》和《窦娥冤》看中西方悲剧的差异《哈姆雷特》体现西方近代悲剧特征,《窦娥冤》是最有悲剧性质者的中国作品。
这两部经典把中西方悲剧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选材不同(一)题材来源:中国古典悲剧多描写社会现实,关汉卿生活在元代社会底层,通过《窦娥冤》揭露统治阶层的仗势欺人和昏庸无能,歌颂窦娥的勇于斗争精神。
西方悲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哈姆雷特》根据丹麦传说改编而成,符合中国美学家朱光潜概括的悲剧艺术制造距离的方法之一:时间和空间的遥远性,使读者产生额外的美感。
(二)事件选择:中国古典悲剧事件的发生具有渐变性,如窦娥的悲剧基调就由其父欠债不还而起,接着有赛卢医谋财害命、张驴儿父子以强凌弱和判官桃杌的昏庸错判,事件由小及大导致矛盾大爆炸,带有曲折美的性质。
西方的悲剧事件则是崇高的基调,不仅人物高贵,而且悲剧事件经历大喜到大悲的巨大落差,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因此哈姆雷特才会以王子的身份为整个民族的幸福而复仇,拥有不惜牺牲生命的悲壮气势。
二、悲剧主人公的设置不同( 一 ) 悲剧人物选择:窦娥是悲剧中心人物,其父窦天章是线索人物。
哈姆雷特是悲剧人物,犹豫的性格使其致命。
中西方相似的悲剧情节选择了截然相反的悲剧人物,而且窦天章将悲剧导向结局,哈姆雷特使悲剧拉开序幕。
这种设计成就中西方悲剧矛盾的不同解决方法:中国是惩罚别人,凡是欺负到窦娥的都没有好下场,西方则是惩罚自己,哈姆雷特就生活在漫长的否定自我中,需要不断忏悔。
(二)人物困境形式:中国古典悲剧人物面对的是儿女私情、夫妻情义等琐碎事情,如窦娥的困境就是不愿婆婆受刑罚而屈打成招 ;西方悲剧人物面临的困境则有崇高性质,关系人类生死存亡,哈姆雷特就肩负为父报仇和拯救劳苦大众的使命。
这导致中西方悲剧冲突的激烈程度不同:中国悲剧冲突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弱小一方只能忍气吞声,西方悲剧则由于冲突双方力量相当,人物才会抗争到底。
所以中国悲剧让人感到人是世俗生活的部分,西方悲剧让人感到人是宇宙的部分。
试析《哈姆雷特》与《窦娥冤》悲剧冲突差异
02
01
03
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程序
公司名称预先核准 发起人认购股份
制作认股说明书 签订承销协议和代售股款协议 申请批准募股并公开募股 召开创立大会
与有限责任公司完全相同
董事会的召开
董事会的决议
董事应当对董事会的决议承担责任
董事在什么情况下对董事会的决议承担连带责任
经理
01
02
03
04
05
某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会有11名董事,下列哪项决议可以通过?
01
5名董事出席会议,一致同意
02
10名董事出席会议,7名同意
04
7名董事出席会议,4名同意
03
募集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股份的一部分,其余股份向社会公开募集或者向特定对象募集而设立公司。
05
采取募集设立方式的,应当遵循《公司法》规定的程序,主要有: 发起人应当签订发起人协议,并且发起人人数符合法定人数。《公司法》第80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承担公司筹办事务。发起人应当签订发起人协议,明确各自在公司设立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其中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02
组织形式
设立方式
持股证明
是否上市
股份划分
组织机构设立
人数
信用基础
信息公开程度
有限责任公司
中小型企业
发起设立
出资证明书
否
无等额要求
灵活
较少
兼有人合性
封闭型
股份有限公司
大型企业
发起设立、 募集设立
股票
可以
有等额要求
严格
较多
论《窦娥冤》与《哈姆莱特》中的复仇文化
浅谈中西方的复仇文化以<窦娥冤>与<哈姆莱特>为例【摘要]<窦娥冤》与《哈姆莱特》两部戏剧可谓是中西两种悲剧的代表作,在这两部作品中都有复仇的情节,但却传递除了中西两种截让不同的复仇时间观念。
对窦娥三载大仇终得以报的褒扬和肯定和对哈姆莱特复仇延宕的批评。
本文认为复仇的时间观念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组合部分,是民族自身情感与社会进程中的思潮、伦理、道德等多方面因素经过不断整合而形成的。
中西复仇的时间观念的差异来自于观念母体——民族文化根源于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关键词】复仇;时间观念;民族文化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呕心沥血之作《窦娥冤》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莱特》在许多方面都有较强的可比性。
《窦娥冤》写于1291-1303年的元蒙王朝,他准确的触摸到时代的脉搏,被称为“愤怒的艺术”,因为愤怒正是那个时代在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的呻吟和被压迫这的共同情绪。
《窦娥冤》描写了窦娥这个三岁丧母,七岁被父亲高利贷主做童养媳,19岁成为寡妇,为了维护封建礼教,而被封建贪官污吏戕害致死,变为鬼魂为自己复仇的封简历女的形象。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刻画了哈姆莱特这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他最初乐观、积极、朝气蓬勃、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热情。
他赞美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间是座|‘大花园’。
可是,当他的父亲被杀后,他变成了忧郁的王子,他对一切产生了怀疑,悲观情绪溢于言表。
他常说:“世界末日就快来到了”,“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监狱”。
哈姆莱特在遇见父亲的鬼魂后发誓要为父亲报仇只是由于势单力孤才招致了失败。
《窦娥冤》和《哈姆莱特》里都有复仇的情节,但两种复仇反映了东西方复仇文化的不同。
一复仇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古老话题,也是古今中外的一个传统的文学主题。
拉法格在他的《思想起源论》一书中曾说道:“报仇是人类精神最古老的情绪之一,她的根子扎在自己的本能里,扎在推动物与人进行抵抗的需要中。
相映生辉的悲剧性格塑造_哈姆莱特与窦娥冤_比较研究新探
国外文学(季刊) 1997年第3期(总第67期)相映生辉的悲剧性格塑造——《哈姆莱特》与《窦娥冤》比较研究新探从 丛 王国维首先在《宋元戏曲考》中把元代戏剧大师关汉卿的名作《窦娥冤》列为元杂剧中“最有悲剧性者”之首,称其“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此后,《窦娥冤》便成为悲剧研究中评论最多的中国古代剧作之一。
在比较文学领域,《窦娥冤》与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哈姆莱特》的比较研究,自然也成为一个为中外学者所关注的课题。
就笔者所见,以往对二者的“求异”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成为展示由不同历史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造成的艺术风格、审美趣味差异的范型;但在二者“求同”方面尚缺乏深入探讨,成果只局限于谈论二者具有的思想内容和时代精神,情节、语言、人物形象个性化等一般性对比,以及鬼魂申冤,悲剧中插入喜剧风格等外在的艺术手法对比,总体上未超出一般的认知层面。
笔者受国内外平行比较研究成果的启发,通过对两部作品的近距离辨析和远距离观照,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它们对悲剧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塑造呈现着一种同步对应式的同构关系,即其在剧中所表现的性格都历经心理平和状态——心理冲突状态——新的心理平衡状态三个发展阶段。
笔者认为,这个发现不仅对于中西古典悲剧比较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认为《窦娥冤》非但不是“大悲剧”,甚至根本不是悲剧的观点, 提出了有力的挑战。
对于这两部名剧的评论,都有一个文本选择的问题。
与西方学术界对《哈姆莱特》的文本考订相比,《窦娥冤》的文本研究显得较为初步,一般认为,在现存的《古名家杂剧》、《元曲选》和《古今名剧合选》中的三个《窦》剧版本中,以第一种最接近关汉卿的原作。
本文以最接近原作的第一种版本作为主要文本。
因《元曲选》本长期流行之故,本文也附带穿插比较了两种版本与本文主题密切相关的一些差异。
至于《哈姆莱特》的文本选择,本文依据朱生豪先生的译本,只是略有必要改动,并对原作的不同文本进行了必要的对比分析。
《哈姆雷特》与《窦娥冤》悲剧精神的比较
《哈姆雷特》和《窦娥冤》悲剧精神比较本文从悲剧角色与悲剧冲突两个角度,对《窦娥冤》和《哈姆雷特》两剧加以比较,认为西方悲剧精神比较张扬,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而中国古典悲剧精神往往较含蓄内敛,悲剧角色缺少自主意识。
从而探讨中西方悲剧精神不同的深层文化根源。
关键词:悲剧精神,自主意识,文化原因悲剧,历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戏剧中的桂冠,以其深沉的艺术精神震撼和感召着世人。
从某种意思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饱含人的内在意志激情的悲剧精神的历史画卷。
但中西方人由于最初的社会文化实践选择的不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建构起的文化心理、审美态度的不同,因而对社会矛盾的审美观照也就会显现出相应的差异。
以此出发,中西悲剧精神的审美发生也就自然显现出不同的特征。
正如奥古斯丁·比勒尔巧妙地指出:“一条绳子力量的大小只能根据它的最细的那部分去判断,而对诗人的评价则要看其鼎盛时期。
”本文试就中西方两位戏剧天才的顶峰之作——关汉卿的《窦娥冤》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作比较,从悲剧角色和悲剧冲突的两个角度,来探讨中西悲剧精神的重大差异,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不同文化根源。
一、悲剧角色这里的悲剧角色指的是在全剧中属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而非剧中的其他人物。
对于选择什么样的人物来作为悲剧主人公,中西悲剧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即西方悲剧要求悲剧主人公一般是英雄伟人贵族式的人物,而中国悲剧却要求悲剧角色一般具有弱小善良的特征。
从而中西方悲剧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悲剧精神亦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说古希腊悲剧可以称作是一个把身居高位的人引向死亡的异乎寻常的灾难的故事,那么整个莎士比亚剧作中,人们可以强烈地感觉到,灾祸是不可避免地来自人们自己的行动,而这行动的起因则是由他自己性格决定的,所以有人说他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而《哈姆雷特》就是性格悲剧的典型代表。
哈姆雷特作为剧中的悲剧主人公,其性格是相当复杂的。
这性格的突出表现就是他有着很强的自主意识。
命运观成就中西悲剧精神差异_哈姆雷特_和_窦娥冤_之比较_黎林
命运观成就中西悲剧精神差异———《哈姆雷特》和《窦娥冤》之比较★黎 林(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362011)摘 要:从崇高感的角度,以《窦娥冤》和《哈姆雷特》为例,分析中西悲剧在悲剧精神方面的差异;并着力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根源之一———命运观,分别论述了中西悲剧是如何在不同命运观影响下在基本精神上呈现差异的。
关键词:悲剧精神;崇高感;抗争精神;伦理精神;命运观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02)03-0106-06中国古代戏剧在元代始发展至鼎盛,出现了一批以关汉卿为代表的优秀剧作家;而西方古典戏剧则在莎士比亚那里达到顶峰。
悲剧,作为最能反映人类对世界、社会与人本身各种问题的严肃思考、不懈追求的一种戏剧形式,也分别于彼时臻于成熟。
那么,同处于成熟时期的中西悲剧就悲剧精神,即悲剧本质而言有何差异,这差异的文化根源何在?关于悲剧,人们的一致看法,是“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1],悲剧包含受难,“是人的痛苦或毁灭”。
[1]这些都不无道理,但它们都是从剧本本身的内容来论及的,而悲剧作为一种以演出为目的的文学形式,无疑观众的反应或曰审美效果是更重要的。
故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中具痛苦性质之动作应“足以引起观众哀怜与恐惧之情绪”。
[2]事实上,正如后世研究悲剧者所不断指出的,仅有哀怜和恐惧是不够的,是不足以表述悲剧所取得的审美效果的。
使悲剧真正区别于其他戏剧形式的基本精神在于:悲剧在观众心里最终激起的是一种昂然向上的情绪,观众在经历了哀怜、同情、恐惧等诸种情绪之后,突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体验到了伟大与崇高,一种压抑之后的升华,即崇高感。
而这种崇高感的首要也是主要来源显然出自剧中主要角色。
悲剧人物面对与主观愿望相背离的阻力时,面对两难抉择时,面对不可避免的灾难与毁灭时所表现出的勇气、意志、高能的抗争和人格力量,最能给观众强烈震撼,使观众喷射出激昂振奋之情。
阿·尼柯尔就认为,“悲剧精神首要体现为由剧中某个人物的高贵威严的品质引起的崇高感。
中西古典悲剧任务的塑造异同——《窦娥冤》与《哈姆雷特》之比较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月Jou rna l of Q iqihar Unive rsity(Phi&S oc Sc i) November 2008 [收稿日期]56 [作者简介]孟菲(),女,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助教,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中西古典悲剧任务的塑造异同———《窦娥冤》与《哈姆雷特》之比较孟 菲(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关键词]窦娥;哈姆雷特;悲剧[摘 要]本文以《窦娥冤》和《哈姆雷特》为例,从窦娥与哈姆雷特对各自的道德观念的坚持,性格发展同构,命运观的不同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两个悲剧人物的异同及其成因。
[中图分类号]I 1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08)06-0080-02The S i m il a r it ies &D ifferences of the C la ssica l Tra ged ies in C h i n a &W estern C oun tr ies———C o m pa r ison between D ou E Yua n and H am le tM EN G Fe i(School of Fore i gn Language s,Qiqiha r University,Q iqihar 161006,China) Key wor ds:Dou E;Ham le t ;tragedy Abstra c t:Taking D ou EYuan and H am let for examp le,f r o m their persistence t o ethic s,t he sa m e structure of t heir charac ter dev e l 2o p ing and t heir different idea s about fa te,t his pape r expl o re about the si m 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se t wo cha racters and causes . 中国古典悲剧主人公大多是有德的弱者,善良柔弱是我国古典悲剧人物的鲜明特征。
哈姆雷特与窦娥比较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哈姆雷特与窦娥比较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以《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为例看中西悲剧范式的比较[摘要] 《哈姆雷特》与《窦娥冤》是世界戏剧史上两部著名悲剧,分别代表了中西方古典戏剧的最高水平。
本文欲将通过具体分析《哈姆雷特》与《窦娥冤》这两部悲剧,从中比较中西悲剧范式,进而使人们更加清楚、客观地了解、认识这两大著名悲剧。
[关键词] 哈姆雷特窦娥冤悲剧范式英国著名喜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被人们历来认为是代表其创作水平最高的文学作品。
而我国元代杂剧家关汉卿执笔创作的《窦娥冤》,虽为关汉卿晚期代表作,作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同样具有不可多得的艺术魅力。
一直以来有人认为中国无悲剧,对于这个问题至今悬而未解。
这里将《窦娥冤》与《哈姆雷特》进行比较,是因为笔者认为《窦娥冤》这部戏剧与《哈姆雷特》一样,都能够引起人们的怜悯之心、人生思考和悲伤情绪。
下面本文将通过具体比较《哈姆雷特》与《窦娥冤》的异同,来分析中西悲剧范式的不同,以及悲剧范式不同的产生原因。
1《哈姆雷特》与《窦娥冤》的相同之处。
《哈姆雷特》与《窦娥冤》这两部产自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作品,看似毫不相干,实则有着微妙的联系。
当中西方人们无法改变自己的悲惨、不公的命运时,就会寄希望于上帝、鬼魂。
《哈姆雷特》与《窦娥冤》这两部作品同样具有相似的主题倾向,即是借助鬼魂申诉冤情。
1.1《哈姆雷特》中的借助鬼魂伸冤。
《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本是丹麦一位快乐无忧的王子,他善良、纯洁,并在德国接受教育,对人生、艺术充满了激情。
然而,命运多舛、世事难料,父王突然去世,他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奔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为例看中西悲剧式的比较[摘要] 《哈姆雷特》与《窦娥冤》是世界戏剧史上两部著名悲剧,分别代表了中西方古典戏剧的最高水平。
本文欲将通过具体分析《哈姆雷特》与《窦娥冤》这两部悲剧,从中比较中西悲剧式,进而使人们更加清楚、客观地了解、认识这两大著名悲剧。
[关键词] 哈姆雷特窦娥冤悲剧式英国著名喜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被人们历来认为是代表其创作水平最高的文学作品。
而我国元代杂剧家关汉卿执笔创作的《窦娥冤》,虽为关汉卿晚期代表作,作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同样具有不可多得的艺术魅力。
一直以来有人认为中国无悲剧,对于这个问题至今悬而未解。
这里将《窦娥冤》与《哈姆雷特》进行比较,是因为笔者认为《窦娥冤》这部戏剧与《哈姆雷特》一样,都能够引起人们的怜悯之心、人生思考和悲伤情绪。
下面本文将通过具体比较《哈姆雷特》与《窦娥冤》的异同,来分析中西悲剧式的不同,以及悲剧式不同的产生原因。
1《哈姆雷特》与《窦娥冤》的相同之处。
《哈姆雷特》与《窦娥冤》这两部产自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作品,看似毫不相干,实则有着微妙的联系。
当中西方人们无法改变自己的悲惨、不公的命运时,就会寄希望于上帝、鬼魂。
《哈姆雷特》与《窦娥冤》这两部作品同样具有相似的主题倾向,即是借助鬼魂申诉冤情。
1.1《哈姆雷特》中的借助鬼魂伸冤。
《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本是丹麦一位快乐无忧的王子,他善良、纯洁,并在德国接受教育,对人生、艺术充满了激情。
然而,命运多舛、世事难料,父王突然去世,他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奔丧。
这难以让人接受的事实刚过,其叔叔克劳狄斯就登上了王位,不久又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他陷入无限的悲愤忧郁之中。
新国王叔叔声称老国王是在花园散步时被毒蛇咬死的,实际上,是克劳狄斯趁老国王在花园睡觉时,偷偷溜进花园,把像水银一般的毒草灌进国王的耳朵和眼睛里。
那致命的毒草流进了他全身的血管里,烧干了血液,并使皮肤到处长起硬壳似的疮。
这样,克劳狄斯夺去了他王兄的生命,篡夺了王位,霸占了王嫂。
而夜间老国王灵魂显灵,向哈姆雷特揭露了克劳狄斯毒害自己并篡夺王位的真相,并嘱咐他要为父报仇,最后哈姆雷特在与叔叔决斗中用剑刺死了自己的叔叔,为父亲报了仇。
1.2《窦娥冤》中借助鬼魂伸冤。
《窦娥冤》中的窦娥本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她遭遇不幸,自小因为父亲窦天章无钱还债,被送到蔡家当儿媳妇,婚后不到两年,窦娥丈夫去世,窦娥与蔡婆相依为命。
后遭遇驴儿诬告,太守桃杌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心婆婆连同受罪,便含冤招认药死公公,被判斩刑。
窦娥含冤受屈,满腔冤屈却无处申诉,只能寄希望于上天、鬼魂。
她在被斩首前,发下“血溅三尺,六月降雪,三年大旱”三个临终誓愿,窦娥冤死感天地、泣鬼神,这三个临终誓愿一一应验,而后窦娥的冤魂托梦给金榜题名的父亲,最后父亲秉公办理,杀了驴儿,使得女儿沉冤昭雪。
这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与窦娥虽然不处于同一国度,哈姆雷特生长在英国,窦娥生长在中国,更不处于同一时代,哈姆雷特生活在17世纪,距今400余年,窦娥生长在中国元代,大致是13世纪,距今700余年,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制度更是不同,哈姆雷特生活在封建制度日益衰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窦娥生活在封建制度下,但是他们在既定的命运面前,同样是无助的,渺小的,因而,只能通过鬼魂来诉说冤情,来反抗自己的悲剧命运。
2《哈姆雷特》与《窦娥冤》的不同之处。
通过鬼魂伸冤是两部作品的共同之处,然而,二者又有所不同,通过比较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哈姆雷特》为典型代表的西方悲剧与《窦娥冤》为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悲剧是有区别的。
2.1以《哈姆雷特》为典的西方悲剧遵循“悲”贯穿始终的原则。
《哈姆雷特》是彻彻底底的悲剧。
剧中的主要任务几乎都是同一种结局,即是死亡。
哈姆雷特的父亲被其叔叔杀死,哈姆雷特为报父仇杀死了新国王自己的叔叔,哈姆雷特因此而中毒箭身亡,哈姆雷特的母亲喝毒酒而死,哈姆雷特的爱人奥菲利亚疯后坠河而亡,这是一部真正的刻骨铭心的西方悲剧。
2.2以《窦娥冤》为典的中方悲剧遵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原则。
《窦娥冤》为典的中方悲剧一般都会有圆满的结局。
窦娥的一生可谓命运多舛,遭遇悲惨,她尝尽了人间一切的苦难与折磨后,含冤屈死,本是一个无比悲剧的形象,然而大多数的中国人不忍心让这么一个善良、勤劳的好人就这么死去,于是制造情节让她的冤屈感天动地,让上天为她洗刷冤情、伸正义。
父亲窦天章惩治恶棍驴儿,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圆满结局,体现了中国惩恶扬善的传统美德。
西方传统悲剧中“悲”贯穿始终的悲剧式与中国戏剧悲剧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圆满结局的传统式有所不同。
中西传统悲剧区别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中西文化的不同、特定审美心理的不同,以及观众期待的不同,等等诸多因素,导致了中西悲剧式的不同。
3.中西传统悲剧式不同的产生原因。
中西传统悲剧式的不同,是由具体原因导致的,具体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3.1海洋文化与农业文化发展影响下而出现的哈姆雷特寄希望于自己,窦娥寄希望于上天。
西方海洋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其生成空间是海洋,捕鱼为主的鱼猎生活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而海洋的流动性、变化性培养了西方人敢于冒险的开拓精神。
海洋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文化,是崇尚流动、向往自由、追求机遇,信奉拼搏精神,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的文化式。
哈姆雷特在这种文化的熏染下具有西方海洋文化的特质,他的复仇行动选择了寄希望于自己。
哈姆雷特作为一个处于现实与理想矛盾之中的人文主义者,他曾是在德国学习的自有王子,对社会和生活充满希望,并有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剧中他说:“人类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1】可是命运突变,父亲亡故,叔叔篡夺王位并娶了自己的母亲,这些现实的不幸与生活的苦难使他陷入深深的忧郁思索中,冷酷无情的谋杀阴谋,使哈姆雷特的理性信念受到重创,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自觉地担负起报仇的重任,他不仅要按照父亲的遗命杀死克劳狄斯,而且还要消灭克劳狄斯所代表的专制腐败、是非混淆的黑暗社会。
所以哈姆雷特用剑刺死克劳狄斯,最后自己也中毒剑身亡,体现了西方海洋文化所具有的冒险精神。
中国文化是一种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文化,这就决定了整个文化的主导物质基础是在自然经济轨道上运行的农耕文化。
在农耕社会里,人们关注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脚下的土地,因此形成了墨守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性格。
加上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者一贯奉行“重农抑商”的执政政策,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生活。
长期的这种农耕生活是中国人缺乏开拓欲望和创新精神,形成了保守性和追求稳定和平的小农经济心态。
在这种大的环境影响下,窦娥的复仇方式选择了寄希望于上天。
中国人一直以来对天地就非常崇拜,比如人们会常说:“上天注定”,人们之所以这么崇拜天,是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万能的。
窦娥生长在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在她脑海中根深蒂固,她相信鬼神之说,认为魂灵能够主持公道,当自己的冤屈无处昭雪之时,临死之时发下“血溅三尺,六月降雪,三年大旱”三大誓愿,把控诉的对象人们所崇拜的天地,强烈的指责了天地鬼神不分青红皂白,混淆是非,导致恶人当道、冤屈无处伸冤。
天地作为主宰万物的最高统治者,是公正无私、体恤百姓疾苦的,同样在窦娥心中的地位亦是神圣的,所以在她有冤无处诉说时,只能寄希望于上天。
如文中的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2】而正是上天大开眼界,帮助了窦娥,使她的冤情大白与天下,这即符合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圆满结局的传统式。
3.2理性文化与德性文化不同传统文化影响下,导致了哈姆雷特和窦娥的亲情观、爱情观的不同。
西方的理性文化是相对于中方的德行文化而言的,是重理智的文化,强调人的理智生活,重视人的技能发展,主“法”制。
德性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以重视德的文化,主“人”治,特别注重道德的教化作用。
哈姆雷特接受西方理智文化的教育,深受其影响,对整个复仇之路是进行过理性的思考的。
对哈姆雷特来说亲情、爱情,对于复仇大计、整顿国家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他不仅为父报仇的责任,还肩负着重整国家、拯救民众与社会的巨大历史使命。
所以他只能选择牺牲亲情与爱情,来成就他的伟大使命。
因而,他的复仇计划是不择手段的,他失去了宝贵的爱情与亲情。
哈姆雷特深爱奥菲利亚,却误杀了奥菲利亚的父亲。
奥菲利亚无法忍受自己所爱的人杀死亲生父亲的事实,精神受到巨大的打击,彻底疯了,投河身亡,他失去了爱情。
哈姆雷特父亲亡故后,母亲改嫁,她失去了亲情。
在失去爱情与亲情的情况下,哈姆雷特,还能够理性思考,继续实施着自己的复仇大计。
理性使哈姆雷特觉醒,在残酷无情的现实面前他没有倒下,忍着痛苦与仇恨,义无反顾地完成了他的复仇大计。
中国的德性文化,注重伦理价值,倡导女子要从一而终,而且要谨遵孝道,恪守妇道。
窦娥因为家境贫寒,再加上父亲要进京赶考,而且窦娥父亲又欠下蔡婆婆高利贷,因此在孩童时期就被卖给蔡婆婆做了童养媳。
窦娥十七岁与丈夫成婚,没想到两年后,丈夫生病去世。
窦娥年纪轻轻就遭受这等痛苦。
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德性教育的影响,决定从一而终,不再改嫁,准备与婆婆相依为命。
这才有了驴儿嫁祸窦娥害死自己父亲的事件产生。
在官府审理期间,面对太守的严刑逼供,她始终坚持没有毒害驴儿的父亲,但是,当昏庸的太守对婆婆严刑逼供时,她不忍心婆婆受苦,于是含冤承认了自己毒害了驴儿的父亲。
窦娥的这种选择也是受了中国德性文化孝顺长辈的影响,重视孝道,重视纲常。
直到窦娥临赴刑场时,还在担心婆婆经受不住打击,决定绕道而行。
这都体现了窦娥的孝敬婆婆、心地善良。
结束语《哈姆雷特》与《窦娥冤》是中西方两部具有代表意思的悲剧作品。
鲁迅曾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3】悲剧之悲,在于能够引起人心灵上的强烈震撼。
这两部悲剧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悲剧,而是充满了强烈的伦理要求,或者说是积极的真理探求。
《哈姆雷特》与《窦娥冤》故事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国度、时代,所面临的制度亦是不同。
但是他们在既定的命运面前都是无助而又束手无策的,只能通过鬼魂伸冤来反抗自己的悲剧命运,这一点。
两部作品是相同的。
但是在西方的理性文化与中国的德性文化不同文化式的影响下,哈姆雷特与窦娥的亲情观、爱情观以及复仇方式都是不同的,中西方悲剧的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于双方的文化差异造成的。
西方悲剧一贯坚持“悲”贯彻始终的悲剧结局式,因而是彻彻底底的悲剧。
中国悲剧秉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圆满结局传统式,因为中国人始终认为,苦尽一定会甘来,恶贯满盈,也必会遭到惩处。
注释:【1】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朱生豪译,:文艺,2011.【2】关汉卿:《窦娥冤》[正宫]滚绣球,: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