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勒克 文学理论重点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圣才出品】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12.1复习笔记一、诗或文学作品的定义关于诗或者说文学作品是什么、在哪里的问题,存在几种需要批判和驳斥的答案:1.第一种答案的主要观点及其错误性(1)主要观点:最流行、最古老的答案之一是把诗当作一种“人工制品”,具有像一件雕刻或一幅画一样的性质,和它们一样是一个客体。
这样,文学作品就等同于一张白纸或羊皮纸上留下的黑墨水线条,或者,如果人们记起巴比伦的诗歌,那它就是砖上刻着的槽子。
(2)这种答案的错误性①存在着大量的口头“文学”。
有些诗歌或故事从来没有以固定的形式写下来,但仍然继续存在着。
这样,黑墨水的线条只能是记录必然已经存在于什么地方的一首诗的方法。
②印好的书页包括了大量的因素,如铅字的大小、铅字的类型(正体、斜体)、开本的大小等其他许多因素,但这些因素对诗来说是外在的。
③印刷在诗中的作用决不仅仅表现在这类为数极少的印刷古怪的作品中,诗行的结尾、诗节的安排、散文的分段,以及那些只有通过拼写才能理解的眼韵或者双关语以及许多类似伪手法都必须看作文学作品中不可分割的因素。
2.第二种答案及其错误性(1)第二种答案:文学作品的本质存在于讲述者或者诗歌读者发出的声音序列中。
(2)这种答案的错误性在于①每次大声朗诵一首诗或者背诵一首诗只是在表演一首诗,而不是这首诗本身。
②存在着大量的根本不可能诉诸声音的书面文学。
③人们总是把印刷的许多文字作为总体来看,并不把它们分解成一系列音素,不仅不会去大声诵读,甚至不会去默读④一首诗每诵读一次就要比原诗多一些东西:每一次表演都包含了一些这首诗以外的因素,发音方面独特的气质、音高、速度、轻重音的安排,这些因素要么是由诵读者的个性决定的,要么表明了他对这首诗解释的方式。
况且,诗的诵读不仅给诗添加了个人的因素,而且还往往代表了对诗中暗含的各种成分——声音的高低、诵读的快慢、重音的安排和强度——的选择。
⑤有大量的文学是相对独立于音响模式之外的,音响在一首诗的结构中可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说一首诗是一系列音响就像把书页上的印刷看得高于一切一样令人不满意3.第三种回答及其错误性(1)第三种回答:诗是读者的体验。
韦勒克文学理论
韦勒克文学理论第一篇:韦勒克文学理论文学与思想的关系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表述。
通常人们把文学看作是一种哲学的形式,一种包裹在形式中的“思想”,通过对文学的分析,目的是要获得“中心思想”。
研究者们用这类概括性的术语对艺术品加以总结和抽象往往受到鼓励。
较早的研究则把这种方法推向荒谬的极端;人们会特别想到象乌尔里希这样的德国哲学家,他曾把《威尼斯商人》的中心思想说成是“强制执法是不公正的”。
’虽然今天大多数学者已经厌倦了这种过分的思索和推理,但是把文学作品当作哲学论文来处理的议论仍旧存在着。
与此相反的意见是完全否定文学和哲学的任何关系。
在一篇题为《哲学和诗欧》的讲演里,搏厄斯非常直串地表达了这种观点:诗歌中的思想往往是陈腐的、虚假的,没有一个十六岁以上的人会仅仅为了诗歌所讲的意思去速诗。
’(讨论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从艾赂特的观点看,“莎士比亚和但丁都没有进行过真正的思考”。
:人们可以在这一点上同意博厄斯的观点,即多数诗歌(他所谈的似乎主要是抒馈诗)的理性内容往往被夸大了。
如果我们对许多以哲理著称的诗欧做点分折,就常常会发现,其内容不外是讲人的道德或者是命运无常之类的老生常谈。
象勃朗宁那些维多利亚诗人们的作品中玄妙的句子,曾经给许多读者以启示,但今天看来,不过是原始真理的袖珍版而已。
‘即使我们可能从诗中抽出某些一般性的命题,象济慈的“美即真理,真理即美”之类.但我们仍然需要尽力去分辨这一可以转换的命题究竞耍讲什么,只有当我们读一首诗,达首诗用具体的形象描述艺术骸力的永久和人类感情以及自然事物的美的短暂,在结尾看到这样的句子,才能获得明确的概念。
把艺术品贬低成一种教条的陈述,或者更进一步,把艺术品分割肢解,断章取义,对理解其内在的统一性是一种灾难,这就分解了艺术品的结构,硬寨结它一些陌生的价值标准。
当然,文学可以看作思想史和哲学史的一种纪录,因为文学史与人类的理智史是平行的,并反映了理智史。
不论是清晰的陈述,还是间接的暗吻,都往往表明一个诗人忠于某种哲学,或者表明他对某种著名的哲学有直接的知识,至少说明他了解该哲学的一股观点。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笔记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笔记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一、文学和文学研究1、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可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
2、文学创作的经验对于一个文学研究者来说固然是有的,但他的职责与作者完全不同,研究者必须将他的文学经验转化成知性的形式,并且只有将它同化成首尾一贯的合理的体系,它才能成为一种知识。
3、文学研究者研究的材料可能是非理性的,或者包含大量的非理性因素,但他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因此便与绘画史家和音乐世家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与社会学家和解剖学家没有什么不同。
二、创造性的批评“创造性的批评”通常只是一种不必要的复述,充其量也只是一件艺术作品翻译成另一件,一般来说都要比原件低劣一些。
三、对艺术的探讨将自然科学运用的那些方法移用到文学研究上。
1、移用的方法(1)效仿一般科学的客观性、无我性和确定性诸优点。
(2)因袭自然科学的方法,探究文学作品的前因和起源,即“起因研究法”。
(3)把某些科学上通用的定量方法,如统计学、图表、坐标图等,引进文学研究的领域。
(4)用生物学的概念讨论文学的进化问题。
2、评价单纯的移用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科学方法仅就十分有限的文学研究范围或者某些特殊的文学研究手段而言,有时是有价值的。
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方法和目的上存在的差异1、历史上不同学者的探讨(1)早在1883年,狄尔泰就以“解释”和“理解”这两种认识范畴的对比来说明自然科学方法和历史学方法的不同。
狄尔泰认为,科学家以事物的始末缘由来解释它的本质,而历史学家则致力于理解事件的意义。
(2)1884年,著名的哲学史家文德尔班也对历史学必然因袭自然科学的方法这一观点加以抨击。
他认为自然科学家旨在建立普遍的法则,而历史学家则试图领会独一无二、无法重演的事实。
(3)后来、李凯尔特又对这观点做了精心的研究,并稍加修正和补充,他不太注重概括和个性化的探讨两种方法的分野,而是更多地关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差别。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1-4章)【圣才出品】
第1章文学和文学研究一、文学与文学研究:从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看文学研究的本质文学文学研究创造性知识性艺术知识或学问音乐音乐研究美术美术研究影视影视研究文学研究的功能是将文学的经验转化为知识性的形式。
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区别: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文学:怀古幽情;艺术手法;可意会而不可言传;2.文学研究:苏轼的生卒年月;《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创作时间;苏轼创作时的人生遭遇、家庭成员;《念奴娇》的创作经验: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二、文学的系统性与文学性(文学研究与文学鉴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1.文学性:对偶句式;遣词造句;夸张与拟人的修辞方法;内心情感的艺术传达。
2.系统性: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杜甫的思想情感与诗歌的关系;杜甫人生经历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文学中的应用1.自然科学方法应用的可能性文学研究中存在着某些客观元素:作家生卒年份;作品创作时间;作品的版本、印次;作家的书信、日记。
2.自然科学方法的适用范围统计学(词频统计)确定作家风格;例:《红楼梦》作者、韩寒代笔考古学确定作品创作年份与版本例:《老子》帛书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及其研究方法的差异:狄尔泰:科学家致力于解释事物的本质(永恒性)历史学家致力于理解事件的意义(时代性)文德尔班:(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自然科学旨在建立普遍法则(普遍性)历史学家旨在领会独一无二的事实(特殊性)李凯尔特:人文学科的重心在于具体和个别的事实,而个别的事实只有在参照某种价值体系时才能被理解。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1949年)勒内·韦勒克(René Wellek,1903-1995),1903年出生于维也纳,为捷克裔美国籍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史家,比较文学学科的创始人,后期新批评的杰出代表,韦勒克在布拉格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学。
韦勒克早期曾参加布拉格语言学派的活动,二战爆发后移居美国,后在耶鲁大学执教。
主要著作有《英国文学史的兴起》、《文学理论》、《批评的概念》、《辨析:再论批评的概念》、《近代文学批评史》等,在对文学研究的坚守中,韦勒克为现代文学理论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奥斯汀·沃伦(Austin Warren, 1899-1986),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长期执教于密歇根大学,1926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博士学位。
代表作有《批评家和人文主义者蒲柏》、《新英格兰良知》,以及和韦勒克等学者共同编写的《文学学:目标与方法》和《文学理论》等。
本书总体分为四大部分:1.对文学理论术语的定义和区分,2. 文学研究前期的资料搜集和准备,3.文学的外部研究文学,4. 文学的内部研究。
其中内部研究是本书的重点总的说来,作者的立场是坚持形式主义的文学研究方法,注重文学的“文学性”和文学作品的内部研究。
接下来是对每部分的细致解读:在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中,阐释了文学的本质、作用,对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关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进行了界定,并对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的概念进行了辩证的分析。
文学和文学研究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而文学研究,是一门不能称为科学的知识或者学问。
作者认为对文学艺术的“鉴赏”与“研究”是不应分割开来的。
真正的文学研究应是既具有“文学艺术性”又具有“系统性”。
接下来便是如何对文学艺术做研究的问题。
之前有人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艺术,寻求文学创作的因果规律和客观性、确定性等。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教材精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圣才出品】
第4章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一、概念辨析1.文学理论:对于文学是什么以及文学的基本规则的研究,主要内容如本书所示2.文学批评:对于具体作品、作家的鉴赏,文学批评的两个基本特征——首先是具体现实对象(作家、作品)的研究,那些对于文学理论与概念的批评实际上仍然是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其次是批评目的的多元性,既可以指向现实,也可以指向理论3.文学史:对文学发展过程的研究例:以《水浒传》为研究对象①《水浒传》的叙事策略研究(理)②从话本到小说——《水浒传》演变(史)③《水浒传》作者考证(史)④《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方法研究(理)⑤《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批)⑥《水浒传》的跨文化传播(史)⑦神秘数字与《水浒传》的人物组构(理)⑧《水浒传》思想本质新论——评¡°农民起义说¡±等(批)⑨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后殖民理论的视角(理)高校文学类专业课程设置: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文学原理、艺术学理论、哲学史、文化理论、传播理论2.文学批评作品鉴赏、批评方法、比较文学研究3.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地区文学史(一)文学学与语文学既然我们已经明了文学研究有理可言,我们就须确定一下对文学做系统、整体研究的可能性。
英语词汇中没有很恰当的名词来称呼这种研究工作,最普通的术语是“文学学”与“语文学”。
前者似乎摈弃了“文学批评”,而强调学院式的研究,因此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然而,如果像爱默生那样广义地解释“学者”的含义,则“文学学”无疑是可以接受的。
后一名词“语文学”很容易招致误解。
历史上,此词不仅指所有文学的与语言的研究,而且包含对人类一切心智活动产物的研究。
波克在他所著的《语文科学概论与方法》这一本基础理论书里把“语文学”界定为“一切知识的学问”,因此包括语言、文学、艺术、政治、宗教和社会风俗等的研究……在波克看来,文学研究只是语文学的一个分支,而语文学则是指整个的“文明学”……由于这一术语有多种分歧的意义,我们最好还是把它弃置不用。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教材精讲-(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圣才出品】
第5章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本章节的核心问题:1.文学的整体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即在各民族、国家不同文化与文学的基础上,如何对文学进行整体的定义,并对其进行整体的研究。
2.比较文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比较文学如果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展开,那么比较文学的研究价值在于何处?3.文学是否可能是一个整体?一、比较文学的误读“比较文学”这个名称带来不少麻烦,毫无疑问,这也是这个重要的文学研究方式迄今尚未取得预期的学术成就的原因之一。
当前高校比较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中外文学的对比研究上,主要包括作品比较、作家比较、文学思潮传播研究、文化理论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方向。
韦勒克:比较是所有的批评和科学都使用的方法,它无论如何也不能充分地叙述文学研究的特殊过程。
(一)比较文学的三种理解1.与口头文学有关的比较文学“比较文学”这个名称过去指的是,而且现在仍然指的是相当明确的研究范围和某些类型的问题。
它首先是关于口头文学的研究,特别是民间故事的主题尽其流变的研究以及关于民间故事如何和何时进入“高级文学”或“艺术性文学”的研究。
这类问题可以归入民俗学。
民俗学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它仅仅部分地涉及美学上的问题,因为它所研究的是一个民族的全部文化,包括他们的服饰、风俗、迷信和工具以及各种技艺等。
(1)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①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观点,即口头文学的研究是整个文学学科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不可能和书面作品的研究分割开来;不仅如此,它们之间,过去和现在都在继续不断地互相发生影响。
②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很多基本的文学类型及主题都起源于民间文学,我们还有充分证据说明,民间文学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例: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转换①《诗经》《诗经·国风》为各地采集的民谣民歌。
《诗经》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可以说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许多规范,而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口头文学的影响力。
及至两汉以后,专门采集民间诗歌、歌谣的乐府机构成立,《敕勒歌》、《木兰辞》等著名的乐府诗歌均为民间口头文学作品。
文学理论分章摘要
韦勒克《文学理论》分章摘要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文学是艺术,文学研究是类似于科学的知识。
(以理性把握非理性,是否南辕北辙?)文学研究的材料有非理性的,但要把它转化为理性的。
文学研究是“文学性”和“系统性”的结合。
把文学研究视为“创造性的批评”和将“鉴赏”脱离“研究”(回避科学严谨性)都是错误的。
但是单纯的科学方法——科学、客观以及“起因研究法”,皆不可行。
文学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方法,称为“理智的方法”。
自然科学强调“普遍”、“解释”、“本质”,文学强调“独特”(个性特点)、“理解”、“意义”。
文学所谓“普遍法则”,不外是“作用于反作用、因循与抗争”的心理因素,无意义,越普遍的法则越没用。
所以应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第二章文学的本质勿混淆文学与“文明”。
勿只研究“名著”,这样会失去文学与文明的联系。
文学一定包含思想,而“情感”并非文学语言所独占,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相比,“有歧义”(指涉性不明)、“表作者态度”、“强调文字本身的意义”(符号的象征)。
文学语言与日常用语相比,“无为的关照”、“美感距离”、“框架”。
最基本的区别:虚构性、创造性、想象性。
但是“想象性”的文学不一定会使用“意象”。
“直陈诗”。
即使描绘一个虚构人物,也可完全不涉及“意象”。
纵然诗歌中有“隐喻”也不过是一种思维方式,俚语俗谚中亦可见。
“内容”与“形式”这类分法会使人错以为文学有着割裂的两部分,不如用“艺术品的存在方式”和“系统层次”等说法。
第三章文学的作用物质的本质由它的功用而定,作用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存在主义?)整个美学史都是辩证法:贺拉斯的“甜美”和“有用”。
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二者也是交织的,快感是“高级的快感”而教训是“令人愉悦的严肃”。
还有一对矛盾:“一般性”和“特殊性”。
孰轻孰重,不仅在文学理论,在实践中的比重也因时期不同而不同。
各种类型化的人物,“扁平”,是因为人物与读者只存在一种关系,“圆整”的人物则集合各种观点和关系。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教材精讲-(意象、隐喻、象征、神话)【圣才出品】
第15章意象、隐喻、象征、神话一、四个基本概念及其联系当我们不再按题材或主题对诗歌加以分类,而要问诗歌是一种什么样的表述方式时,当我们不是以散文式的释意,而是从其整个结构的复杂性来确定诗歌的“意义”时,我们就会面临诗歌的主要结构这一问题,这也就是本章题目中的四个术语所要提出的问题。
我们的同辈中有一位说过,诗歌中起组织作用的两个原则是格律和隐喻,而且“格律和隐喻还是‘属于一体’的,只有包含这两个因素并解释它们的紧密关系,我们给诗歌下的定义才能获得足够的普遍性”。
这个提法包含了诗歌的一般理论,对此,柯勒律治在其《文学传记》中曾给予精辟的阐释。
这四个术语都有相互重复的部分,显然,它们的所指都属于同一个范畴。
也许可以说,我们这样一个排列顺序,即意象、隐喻、象征、神话,代表了两条线的会聚,这两条线对于诗歌理论都是重要的。
一条是诉诸感官的个别性的方式,或者说诉诸感官的和审美的连续统一体,它把诗歌与音乐和绘画联系起来,再把诗歌与哲学和科学分开;另一条线是“比喻”或称“转义”这类“间接的”表述方式,它一般是使用换喻和隐喻,在一定程度上比拟人事,把人事的一般表达转换成其他的说法,从而赋予诗歌以精确的主题。
二、意象1.意象的定义与分类意象是一个既属于心理学,又属于文学研究的题目。
在心理学中,“意象”一词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或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而这种重现和回忆未必一定是视觉上的……心理学家与美学家们对意象的分类数不胜数,不仅有“味觉的”和“嗅觉的”意象,而且还有“热”的意象和“压力”意象(“动觉的”、“触觉的”、“移情的”),还有静态意象和动态意象(或“动力的”)的重要区别。
理查兹在其1924年版的《文学批评原理》中所做的一般结论今天听来依旧是靠得住的:人们总是过分重视意象的感觉性。
使意象具有功用的,不是它作为一个意象的生动性,而是它作为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结合的特征。
它的功用在于它是感觉的“遗存”和“重现”。
文学理论_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_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1、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如果称为科学不太确切的话,也应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
2、文学创作的经验对于一个文学研究者来说显然是有用的。
但他的职责毕竟与作者完全不同。
研究者必须将他的文学经验转化成理智的(intellectual)形式,并且只有将它同化成首尾一贯的合理的体系,它才能成为一种知识。
3、文学研究和科学两者在方法访上有许多交叉和重叠的地方。
诸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和比较等基本方法,对于预有系统性的知识来说,都是通用的。
4、H.李凯尔特:人文科学的研究重心在于具体和个别的事实。
而个别的事实只有参照某种价值体系(scheme of values)——这不过是文化的别名——才能被发现和理解。
5、探讨文学的普遍法则的努力终归要失败。
6、没有任何的普遍法则可以用来达到文学研究的目的:越是普遍就越抽象;也就超显得大而无当、空空如也;那不为我们所理解的具体艺术作品也就越多。
7、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二者均致力于说明一篇作品、一个对象、一个时期或一图文学的个性。
但这种说明只有基于一种文学理论,并采用通行的术语,才有成功的可能。
第二章文学的本质1、研究者,尤其是初级研究者,应该阅读名著或至少阅读好书,而不是先去阅读那些编笺的资料或历史轶事。
2、在考察想象性的文学(imaginative literature)的发展历史时,如果只限于阅读名著,不仅要失去对社会的、语言的和意识形态的背景以及其它左右文学的环境因素的清晰认识,而且也无法了解文学传统的连续性、文学类型(genres)的演化和文学创作过程的本质。
3、必须弄清文学的、日常的和科学的这几种语言在用法上的主要区别。
4、文学语言有很多歧义(ambiguities);每一种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都拥有大量的同音异义字以及诸如语法上的“性”等专断的、不合理的分类,并且充满着历史上的事件、记忆和联想。
《文学理论》韦勒克笔记摘录
《文学理论》是从总体上对文学所做的理论探索,它包括了文学的定义、本质、功用、结构以及文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根本性问题,既有本体论上的意义,也有方法论上的意义。
它与传统的《文学理论》、《文学概论》一类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两位作者深信“文学研究应该是绝对的‘文学的’”,因而他们区分了文学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并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了文学的内部研究上。
对文学研究做这样的区分是《文学理论》的第一个重大贡献。
所谓文学的“外部研究”侧重的是文学与时代、社会、历史的关系,其理论预设是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延续了数千年的“模仿说”与“再现说”,即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自浪漫主义文论兴起之后,“表现说”更多地进入了理论家与批评家的视野,但这种强调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作用的观点,依然是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的。
西方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从古希腊罗马中经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直到现实主义的各种文论,始终是围绕着模仿——再现——表现这条主线发展的,批评家的眼光总是围绕着文学的外部问题绕来绕去,唯独不太重视文学本身。
这种在古今中外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侧重外部研究的文学理论自然有它的道理,因为文学艺术不可能脱离与现实、生活、历史、时代的紧密联系,文学艺术也不可能没有教化作用。
但问题的关键是过分强调这类关系却掩盖和忽略了对文学艺术本身的理论研究,这就使文学丧失了文学性、艺术丧失了艺术性。
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象征主义文论与唯美主义文论,把传统的文论带入了现代主义阶段,进入20世纪之后相继出现的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以及结构主义等不同流派的文论成为现代主义文论的主流,它们一反传统文论强调文学外部研究的思路,把研究的重心置于文学本身,它们要求高度重视作品的语言、形式、结构、技巧、方法等属于文学自身的因素。
关于“内部研究”,既然它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本身,那么,本书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文学作品是什么,或者说它的存在方式是什么。
韦勒克《文学理论》表格式笔记:第三章 文学的作用
第三章文学的作用
文学的作用,取决于文学的本质。
文学的作用,在历史过程中改变过。
文学的本质和作用,基本没有改变过。
文学的作用:
1. 对已知事物的体认。
2. 对艺术的洞察。
3. 新的知觉价值和美学性质的发现。
4. 艺术可以发现或洞悉真理。
真理如果是观念性的、命题性的,文学不可能成为真理的形式
真理是能以合适的方式加以证实的命题(实证主义),文学也不可能凭借实验证明自己是真理的形式真理有多种形态,即:我们有多重致知方式,推论式的哲学VS表现式的文学
5. 文学是宣传,“使读者接受一种人生态度”。
6. 文学是净化情感、或者激起情感。
7. 忠实于文学的本性是它基本的主要的作用。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教材精讲-(文学和思想)【圣才出品】
第10章文学和思想一、文学与思想之关系:1.文学中的思想研究文学与思想的关系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表述。
通常人们把文学看作是一种哲学的形式,一种包裹在形式中的“思想”;通过对文学的分析,目的是要获得“中心思想”。
研究者们用这类概括性的术语对艺术品加以总结和抽象往往受到鼓励……虽然今天大多数学者已经厌倦了这种过分的思索和推理,但是把文学作品当作哲学论文来处理的议论仍旧存在着。
与此相反的意见是完全否定文学和哲学的任何关系。
在一篇题为“哲学和诗歌”的讲演里,博厄斯非常直率地表达了这种观点:诗歌中的思想往往是陈腐的、虚假的,没有一个16岁以上的人会仅仅为了诗歌所讲的意思去读诗。
如果我们对许多以哲理著称的诗歌做点分析,就常常会发现,其内容不外是讲人的道德或者是命运无常之类的老生常谈。
例1:诗歌中的环境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例2:诗歌对日常生活的描写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古诗十九首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例3:诗歌中的老生常谈(功名、富贵如虚幻)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李白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李白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宫女如花满春殿,而今只有鹧鸪飞——李白是非成败转头空——杨慎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孙髯翁2.思想分析的弊端把艺术品贬低成一种教条的陈述,或者更进一步,把艺术品分割肢解,断章取义,对理解其内在的统一性是一种灾难:这就分解了艺术品的结构,硬塞给它一些陌生的价值标准。
艺术有其独立性,其表现形式与内容以及思想等内容是统一在作品中的,强行的以思想来对艺术品进行阐释与解读,非常容易混淆艺术的价值。
韦勒克 文学理论重点
韦勒克文学理论重点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概略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是西方二十世纪文艺学领域的权威性著作。
在讲述本书之前,有必要将其理论体系及学术背景作一简要说明。
作为一部论述文艺学原理和文学研究方法的书,它系统表达了新批评的一些基本的理论立场,比较完整的体现了新批评对于文学本体的一些主要问题的理解,也在这种鲜明的理论倾向中凸显了新批评与各种文艺思潮的对话、论辩和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史料价值。
新批评是二三十年代形成于英美的文学批评流派,到五十年代大盛于美国,成为文学批评的主流形态。
新批评从本体论和方法论上进一步发展了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观,其起源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洽兹。
前者在《传统与个人才能》这一著名论文中提出“非个人化”的观点,强调批评应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而为新批评提供了思想基础,而后者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引向语言,从而为新批评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新批评的理论家们大致可分三代,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休姆和美国诗人庞德,第二代是燕卜逊和兰色姆,第三代代表人物是问沙特和本书主要作者韦勒克。
他们共同建构了新批评的理论体系。
新批评前承俄国形式主义,后启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自足的客观存在,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其代表人物之一兰色姆为此在《新批评》一书中,“新批评”的概念正是来源于本书,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文学本体论”,正是对这一理论重心的明确申扬。
他们反对把文学当成文献、传记、史料等,注重文学本身的价值,强调文学的“内部研究”,主张在细读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详尽的文本分析,研究它的语言、结构、意象等等内部特征,从而把握存在于作品肌理中的那种“文学性”。
对此,新批评的主要理论家们都有相关的论述。
比如兰色姆在《新批评》一书中说:“文学批评主要关注的整体即文学作品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又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本书主要作者韦勒克在他的一篇名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文章中将艺术看作“一个多样统一的整体,一个符号结构,但却是一个有含义和价值、并且需要用意义和价值去充实的结构。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教材精讲-(文学的本质)【圣才出品】
第2章文学的本质一、什么是文学1.第一种观点:凡是印刷品都可称为文学思考:广告传单、行政公文、新闻报道是不是文学?引申:文学与文明的关系——作为文明一部分的文学。
文学性——文学的独特性——文学的审美价值。
韦勒克:将文学与文明的历史混同,等于否定了文学具有特定的领域和特定的方法。
2.第二种定义:文学等同于名著,核心在于其出色的文学表达形式。
思考:《谏太宗十思疏》、《孙子兵法》、《老子》、《理想国》为什么被视为文学作品?玄幻小说、言情小说、通俗文学为什么不被纳入文学研究的领域?引申:基于美学的价值判断——一切有美学价值的文字都可被视为文学韦勒克的思考:“名著”的适用性文学史对于思想家的论述是支离破碎的,没有提供他们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这里文学史家不能自动的转化为这些学科的合格的行家,而只能成为一个自以为是的入侵者。
名著——适合初级研究者适用范围:科学、历史等累积性和渐进性科目,在考察想象性的文学时,如果仅限于阅读名著,及无法清晰认识语言、意识形态等背景,也无法了解文学的连续性和文学演化的过程。
3.第三种观点:文学如果仅指文学艺术,即想象性的文学,似乎是最恰当的。
语言是文学的材料。
文学语言、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这个问题是很棘手的,决不可能在实践中轻而易举地加以解决,因为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它没有专门隶属于自己的媒介,在语言用法上无疑地存在着许多混合的形式和微妙的转折变化。
要把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区别开来还比较容易;然而,仅仅将它们看作是“思想”与“情感”或“感觉”之间的不同,还是不够的。
文学必定包含思想,而感情的语言也决非文学所仅有,这只要听听一对情人的谈话或一场普通的吵嘴就可以明白。
尽管如此,理想的科学语言仍纯然是“直指式的”:它要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一一吻合。
语言符号完全是人为的,因此一种符号可以被相当的另一种符号所代替。
语言符号又是简洁明了的,即不假思索就可以告诉我们它所指称的对象。
月亮科学语言:月球文学语言:蟾宫、桂宫、广寒宫、婵娟、天镜、银钩、玉钩、玉轮、银蟾、玉弓、玉盘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区别:科学语言趋向于使用类似数学或符号逻辑学那种标志系统(确定性)。
韦勒克《文学理论》复习
《文学理论》整理韦勒克与他的文学理论P1 1段:韦勒克在国内的影响P2-P7 2-17段:韦勒克的生平P8 19段:《文学理论》的本体论、方法论意义20段:外部研究....21-22段:西方文论概述--《文学理论》历史语境23段:外部研究、内部研究(第1贡献)24、25、26段:外部研究、传记研究法27段:内部研究28段:文学理论、批评、史(第2贡献)29段:比较、总体、民族文学(第3贡献)30-36:《现代文学批评史》P15 37段:方法论...38-40d:追溯3种进化观41-42d:3种进化观在各国的体现43d:韦勒克捍卫文学的纯洁44-45:实证主义盛行46:印象主义47-53:反文化、韦勒克的攻击P22 54:韦勒克与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的联系55:雅克布逊--韦勒克P24 57:《文学理论》核心---文学是复杂、多层次艺术整体58:透视主义P25 60:文学的价值--文学的本质、功用61:文学作品的评价--理解62:辩护新批评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P3 文学是创造性的、艺术➢文学研究--知识、学问P3-4:理论家反对--文学无法研究P4:理智探讨文学---自然科学方法移用---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文学研究--问题---自然科学P5-6:学者佐证--文学、自然科学问题P6:锁定研究---独到之处--莎士比亚文学普遍性--终归失败P7:文学研究极端解答方法:科学--历史:文学研究搜集事实坚持文学理解个人风格(直觉)P8 韦勒克:文学作品兼具普遍、特性文学研究--超乎个人意义,不断发展....第二章:文学的本质P9 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本质印刷品--文学P10 文学混同历史否定文学特定领域、特定方法文学混同名著--出色的表达方式P11 文学最恰当--限指文学艺术、想象文学P12 文学、日常、科学语言区别P13 日常--文学语言P14 文学区别日常P15 文学最本质---文学涉猎范畴P16 虚构性、创造性、想象性非文学突出特征P16-17 意象、隐喻作用P18 文学与非文学所有区别第三章文学的作用P19 文学的本质与作用相互关联文学的本质作用历史是否改变P20 文学的本质与作用基本没有改变贺拉斯甜美与有用P21 有用、甜美具体解释文学是高级的快感文学有用性--令人愉悦严肃性P22 文学一种作用或多种作用?P23 文学的一般性、特殊性轻重P27 真理两种模式世界两种知识类型语言系统:推论式、表现式文学是宣传P28 净化作用P29 文学宣泄、激起情感?第四章文学理论、批评、史P32 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区别P33......联系指责贝特森批评、理论优越性P34 文学史从文学批评分离出来理由文学重建论P35 批判重建历史的企图--对作家创作意图的过分强调P36 艺术品的意义--无数读者批判的结果P37 直接在当代、历史做出取舍不可能---推出“透视主义”P39 文学史--重要--文学批评文学史超越个人好恶第五章总体、比较、民族文学P41 比较文学--明确研究范围、类型P41-42首先口头文学研究--之后模式手法研究---故事叙述者、听众P42 巴登斯贝格--比较文学--多种文学关系研究--法国学派P43 批评上述研究的方法论缺失---局限于影响、声誉第三种概念:比较文学--等同---文学总体研究比较文学=世界文学=总体文学民族文学是有差异的P44 总体文学原指诗学或文学总体理论或原则梵第根:总体文学研究超越民族界限文学运动、风尚比较文学研究两种以上文学互动关系韦勒克:局限总体文学合二为一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原因:“民族文学”谬误民族主义发展地方性P45-46 近年复活总体文学史的编纂---扩大研究、抑制乡土感情P46 文学类型、文学运动、文学风格超越民族界限P47 19世纪将语言障碍夸大---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文学与语言的不同语言,美国法、德学者交流少思想,不同民族意识形态--偶然一种语言写成同类性质材料--人为划分P48 比较文学的核心问题---文学的民族性、各个民族对文学进程做的独特贡献P49 一系列复杂政治、历史与语言关系划分---民族文学是如何构成欧洲传统的第三部文学的外部研究引言外在研究---因果式研究文学研究---生平P74 外在因素起因解释法激进主义19世纪实证主义思想史研究法艺术作品--背景、渊源第七章文学和传记P75 传记--诗歌产生实际过程传记--人性传记--艺术心理学P78 区分主观诗人、客观诗人P79 错误--艺术纯粹是自我表现传记研究法--妨碍--文学创作过程无视--心理学事实P80 -81 作家气质取决于作品本身P81 传记研究法--评注价值作家艺术消长理解文学史任何传记不能影响文学批评对作品的评价第八章文学和心理学P83 文学心理学的定义不赞成以文学作品起因评价文学作品文学天才是癫狂的诗人天赋是补偿性的P85 弗洛伊德:诗人是被社会任何白日梦者P86 艺术即神经病理论诗人--联觉P87 艾略特复述荣格--集体无意识P88 荣格--心理类型学外向者内向者...P89 尼采--《悲剧的诞生》里博鲁苏梦的心理状态陶醉狂喜P90 创作过程--文学作品无意识起因--最后修改诗人印象--表象--差别灵感--创作--无意识传统名称P91 灵感是否可以招来?P92 眷稿的方式--文学风格?创作过程发表意见--很少--构筑高度文艺理论概括创作过程---现代研究--无意识与意识活动--相对作用---比较文学史分期P93无意识--浪漫、表现主义有意识--古典、理性主义古典派、浪漫派批评理论差别喜欢论述创作艺术作家--喜欢--有意识忽视--无意识爱伦坡P93 考查现代意义诗人、考查叙事型作家P93-94 文学家--联想、断想、重新组合---专家P94 诗人--文字是一种象征传统的“意念联想”小说家+部分诗人:字字联想内心意念:大部分诗人(隐喻)P95 叙事性作家--人物创造、故事的虚构最独创小说家--人物类型、叙事技巧是传统,从专业、公认作品中提取的现实主义--创造人物--观察、移情活动浪漫主义--投射活动P96 活生生人物---作家自我小说人物越多元--小说家个人的个性越不鲜明心理学---解释评价作品?研究作品修正--更大文学价值P97 作品本身的心理学戏剧小说人物--心理学---真实的P98 作家--心理学--人物关系?P99 假定作家人物--心理学真理这些真理--艺术价值?心理学真理缺乏有效性自然主义原则第九章文学和社会P100 文学是社会性实践以社会创造为媒介P102 文学脱离不了--作家社会学、作品的社会内容、文学对社会的影响P103 作家社会出身---社会意识、社会立场?P104 次要P104 绝不作家声明--作品实际含义--混淆巴尔扎克P105 现代西方--知识阶级的崛起依赖统治阶级程度、经济来源、威望---文学社会学任务口头文学--吟唱者作用中世纪--皇帝诗人P106 文艺复兴时期作家为不同恩主工作文人脱离贵族19世纪作家获得丰厚补偿出版物专业化P107 作家与读者关系P108 政府对文学资助作品的成功、作家名望---社会现象声誉、名望P109 社会层次社会趣味现代作家社会隔离文学生产经济基础P110 作家受社会影响---影响社会书--读者影响?年轻人--作品---生活的翻版P111 文学影响读者文学作品--社会文献社会史大纲P112 文学--社会文献--没有什么价值P114 文学作为某一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只发生在某一社会环境中P115 文学作品--直接背景--语言和文学的传统社会环境--决定人们认识审美评价--并不决定审美价值本身P116 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P119 “知识社会学”无法把“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P120 马克思从未确定文学对社会的依赖浪漫主义意识形态反资产阶级P121 社会对文学形式--明确显示出来社会态度---艺术作品--要素第十章文学和思想P122 文学--哲学形式--形式中的思想P123 文学--思想史、哲学史记录P127 哲学家思想在文学作品引起反响--怎样程度---解释作家观点P128 作家自我意识--哲理诗哲理越多诗越好吗?文学批评准则?P129 混淆哲学与艺术误解思想进入文学真正方式P134 精神史可广泛用作理智史精神史假定人与其他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P136 假定时代、种族艺术品完全整体--怀疑哲学--文学紧密关系不可信P137 文学研究应注意尚未解决具体问题文学与思想交织--文学作品思想问题P139 哲理诗--不由材料价值评判--艺术水平评判第十一章文学和其他艺术P142 诗中“音乐性”与音乐的旋律截然不同P144 各种艺术的平行比较存在于读者或观众的个人反应中,这种比较满足于描述我们对于两种艺术产生相似的感情。
简述韦勒克的文学内部的研究内容
简述韦勒克的文学内部的研究内容
韦勒克的文学内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韵律、修辞、类型、评价等,这些是作者的研究重点。
虽然这些内容涉及文学作品的常规内容,但因为它们是作者的研究重点,所以带有几分学究气。
2. 声音层面,包括谐音、节奏和格律,其中谐音指的是某个音响本身的音节构成及重音等,节奏主要以“周期性”为判定条件,表达文学作品的音乐性。
3. 意义单元,主要探讨的是“文体和文体学”的问题,他认为文体与语言的声音有重要联系,所以他主要研究了文学与语言的关系。
4. 意象和隐喻,意象既可以作为一种“描述”存在,也可以作为一种“隐喻”存在。
5. 象征和神话,象征分为传统象征、个人象征和自然象征三类。
总之,韦勒克对文学内部的研究具有独特的见解,为我们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教材精讲-(谐音、节奏和韵律)【圣才出品】
第13章谐音、节奏和韵律本章难点:从本章开始将进入对文学内部研究的讲述,这一部分是教材的核心。
这一章节是对于文学最为表层的内容,即声音的分析。
单韦勒克对于谐音、节奏和韵律的分析是建立在对西方,尤其是欧洲经典诗歌的解读之上的,除却文化差异及隔阂外,诗歌在翻译过程中所造成的音节的损失对我们理解这一章的内容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
因此,本章的讲述拟以韦勒克的主要观点为核心,结合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经典诗歌对本章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述。
本章主要框架:一、声音要素在不同类型作品中的差异二、诗中的谐音、节奏与韵律1.谐音2.节奏3.韵律一、声音要素在不同类型作品中的差异每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的系列,从这个声音的系列再生出意义。
在某些作品中,这个声音层面的重要性被减弱到了最小程度,可以说变成了透明的层面,如在大部分小说中,情形就是如此。
但是即使在小说中,语音的层面仍旧是产生意义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在许多艺术品中,当然也包括散文作品在内,声音的层面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构成了作品审美效果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二、诗中的谐音、节奏与韵律我们必须首先区分这一问题的两个极不相同的方面:声音的固有因素和关系因素。
所谓固有因素,就是指声音的特殊的个性……这种音质的固有差别正是声音产生效果的基础,通常,我们称之为“音乐性”或者“谐音”……关系因素的差别则可能成为节奏与格律的基础:音高、音的延续、重音以及复现的频率等,这一切关系因素都有量的区别……这些基本的区别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将整个一组语言现象区分出来。
1.谐音我们要说明的语音现象与音乐上的“旋律”并不类似,音乐上的旋律自然是由音的高低来决定的,因此,与语言音调没有多少相似,实际上,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讲出的一句话调子抑扬起伏,音高在迅速变化,而一个音乐旋律的音高则是稳定的、间隙是明确的。
|“谐音”这一术语也远不够充分,因为在“配器法”中需要考虑使用“不谐和音”,像勃朗宁或者霍普金斯这类诗人就是如此,他们力图使自己的诗作具有粗犷、富于刺激和表现力的声音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勒克文学理论重点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概略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是西方二十世纪文艺学领域的权威性著作。
在讲述本书之前,有必要将其理论体系及学术背景作一简要说明。
作为一部论述文艺学原理和文学研究方法的书,它系统表达了新批评的一些基本的理论立场,比较完整的体现了新批评对于文学本体的一些主要问题的理解,也在这种鲜明的理论倾向中凸显了新批评与各种文艺思潮的对话、论辩和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史料价值。
新批评是二三十年代形成于英美的文学批评流派,到五十年代大盛于美国,成为文学批评的主流形态。
新批评从本体论和方法论上进一步发展了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观,其起源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洽兹。
前者在《传统与个人才能》这一著名论文中提出“非个人化”的观点,强调批评应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而为新批评提供了思想基础,而后者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引向语言,从而为新批评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新批评的理论家们大致可分三代,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休姆和美国诗人庞德,第二代是燕卜逊和兰色姆,第三代代表人物是问沙特和本书主要作者韦勒克。
他们共同建构了新批评的理论体系。
新批评前承俄国形式主义,后启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自足的客观存在,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其代表人物之一兰色姆为此在《新批评》一书中,“新批评”的概念正是来源于本书,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文学本体论”,正是对这一理论重心的明确申扬。
他们反对把文学当成文献、传记、史料等,注重文学本身的价值,强调文学的“内部研究”,主张在细读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详尽的文本分析,研究它的语言、结构、意象等等内部特征,从而把握存在于作品肌理中的那种“文学性”。
对此,新批评的主要理论家们都有相关的论述。
比如兰色姆在《新批评》一书中说:“文学批评主要关注的整体即文学作品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又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本书主要作者韦勒克在他的一篇名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文章中将艺术看作“一个多样统一的整体,一个符号结构,但却是一个有含义和价值、并且需要用意义和价值去充实的结构。
”新批评五十年代末以后开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提出的反讽、张力等概念至今依然为文学理论和批评的重要术语,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这本《文学理论》至今依然是西方一些主要大学文科专业的通用教材,可见其影响之大。
这本书共分四部分,十九章。
第一部分主要界定文学研究的定义和范围,首先对文学和文学研究作了区分,进而在文学的本质、作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以及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等各个方面对文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进行了区分和设定。
第二部分考察了文学研究初步阶段的资料准备工作诸问题,而在第三部分,本书作者将从传记、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思想和其他与文学相关的艺术等方面研究文学的方法称之为外部研究,分别以一章的内容加以讨论和辨析。
本书的第四部分是其理论核心,即文学的内部研究,作者在这一部分的引言部分直言不讳地宣称:“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作品本身。
”他们着重剖析了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诗的声律、格律、意象、隐喻、象征、神话、小说的性质和模式,文体和文体学,文学的类型,文学的评价,最后以文学史一章作结。
本书有两个重要特色值得提及。
其一是语义学的分析方法,这也是新批评重要的方法论,其二是在旁征博引的基础上对所引证的材料和观点加以辨析,简要地把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各种观点纳入到评述范围,并在具体的评述中凸显自己的理论倾向。
这本书虽然竭力以一种公允的姿态对诸家观点采取比较温和的态度,试图保持一种宏阔的眼光,但依旧表露出了明确的新批评的理论观点,这在本书各个章节的具体细节中都有所体现。
从内容上来说,第四部分“文学的内部研究”这一部分却占据了全书四个部分一半以上的篇幅,也可说明这一点。
这里主要讲述本书的前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在这一章中,作者首先将文学和文学研究作了区分,指出前者是创造性的艺术,而后者主要是一门只是或学问。
而在文学研究的具体方法问题上,作者驳斥了那种对自然科学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因袭和挪用的观点,指出文学研究和科学两者在方法论上虽有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比较等基本方法的相同之处,但两者之间也存有复杂的差异。
比如文学研究要找出对象的个性和价值,而不像科学那样专注于普遍的法则。
同时,作者又反对将文学作品的个性、独一无二性推向极端,认为这是一种反科学的方法,夸大了主观性因素的决定作用。
这样以来,作者相信“每一文学作品都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或者与全然特殊和独一无二性质有所不同。
”作者的论述是让人信服的。
本章最后从阅读接受的角度入手,指出“阅读艺术是人们极为需要的,而且也是普及文学修养的基础。
但它不能代替文学研究”,作者认为“文学研究这一概念已被认为是超乎个人意义的传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知识、识见和判断的体系”,在这里韦勒克显然是在新批评的框架内来定义“文学研究”的,明显有窄化“文学研究”的趋向。
他虽然承认“阅读的艺术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又将它从文学研究中排斥了出去,明显有些矛盾,后来兴起的读者阅读理论正是对韦勒克这种观点的一种历史事实的反驳。
第二章文学的本质在本章中,作者认为廓清文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是论述文学本质的直接前提。
基于此,作者首先驳斥了“凡是印刷品都可称为文学”和“文学就是名著”两种极端观点,认为前者泛化文学,后者相反地将文学狭隘化。
作者进而从语义学的角度对“文学”一词进行历史溯源,从而突出语言和词语的地位。
接着作者对文学的语言与科学的、日常的语言作了区分,在这一辨析过程中推论出虚构性、创造性或想象性是文学的突出特征。
通过进一步的语义分析和在一些文体上所作的具体说明,作者最后的结论是:“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
”作者强调说:“文学的本质最清楚地显现于文学所涉猎的范畴中。
文学艺术的中心显然是在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传统的文学类型上。
它们处理的都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想象的世界。
”由于秉持新批评的艺术观念,因此作者主要通过语义学的分析方法偏重于文学本体论的揭示,而没有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作进一步的说明,从而回避了文学的生活本源问题。
第三章文学的作用这一章为沃伦所写。
他将文学的作用和文学的本质联系起来,认为文学的作用植根于文学的本性当中。
沃伦首先借用贺拉斯提出的“甜美”和“有用”,将其作为辩证的两个方面,用以梳理整个美学史。
作者认为甜美相当于一种高级的快感,而有用性则主要指其严肃性和教育意义。
二者在某一文学作品中成功发挥作用时应该是交汇在一起的,缺一不可。
作者继而对文学中蕴含的各种价值进行了辨析。
比如心理学的认识价值、净化、对“真理”的体认、宣传、对情感的反映和作用等等。
作者认为文学可有多种作用,这里不再一一缕列。
在具体论述中作者对人物类型中的所谓“扁平”,flat,现象颇为轻视,其实在文学作品中某些扁平人物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譬如一些吝啬鬼的形象在各国文学中就很有意义。
第四章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本章是对文学研究内一些学科的具体分工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加以界定和评说,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各自的主要功能加以区分,但作者同时强调它们不能单独进行,而应该是相互联系和包容的。
这时一个辩证的过程。
韦勒克详细的论述了这些密切联系的具体作用和其必需性。
这一切是令人信服的。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论述文学史的研究时,申扬一种“透视主义”的研究方法,并解释说: “透视主义的意思就是,把诗,把其它类型的文学,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不同时代都在发展着,变化着,可以互相比较,而且充满着各种可能性。
”笔者以为,所谓“透视主义”是韦勒克、沃伦将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与历史主义弥合的产物,这样既守住了文学本体的美学规范,又充分注意到了文学本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形态,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批评显示了作者持论的灵活性,有效地避免了机械论。
但他将马克思主义归属到“绝对主义”的行列中,又缺乏有力的证据,显然是简单和粗率的。
第五章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这是对文学研究的另一种划分。
作者首先对“比较文学”的历史渊源及演变作了语义辨析,继而指出比较文学有着相当明确的研究范围,一是口头文学研究,另一个含义是指对两种或更多种文学之间关系的研究。
作者反对将比较文学与文学总体研究等同起来,也反对和世界文学或总体文学等同起来。
他同样认为在民族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既有区分,又相互联系。
这同样也是一个辩证的关系过程。
第二部第六章论据的编排与确定这是学术研究的第一步的准备工作,主要是一些具体的技术性问题。
略。
第三部文学的外部研究在引言中,韦勒克虽然承认“文学作品产生于某些条件下,没有人能否认适当认识这些条件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这种研究法在作品释义上的价值,似乎是无可臵疑的”,但“似乎”一词显然暴露出了他对这些外部研究抱持着的疑虑态度。
他指责这些外部研究“在大多数情况下成了因果式的研究,只是从作品产生的原因去评价和诠释作品,终致于把它完全归结于它的起因。
”韦勒克斥这种文学研究方法为“起因谬说”。
“以文学本身为中心”的新批评思维和立场使他对文学外部研究的各种方法作了言过其实的解释,将一种应和的关联性的强调和阐明夸大为激进的决定论。
在文学的外部关系中,将其中任一关系夸大为决定论固然有失偏颇,但因此否定或贬低对文学与其外部关系的探讨和研究,同样也不公允。
当然,作为一本有明显倾向性的理论著作,这也是它必须付出的代价。
第七章文学与传记对于这种最古老的文学研究方法,作者虽然肯定它“有助于揭示诗歌实际产生过程”,但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辨析中则竭力指瑕这种文学研究方法的可靠性。
首先他认为传记写作的问题许多都并非是特殊的文学上的问题,诸如传记家要解释诗人的文献、书信、见证人的叙述、回忆录和自传性文字,还要解决材料的真伪和见证人的可靠性,最后还有叙述上的年代顺序,素材的选择、以及避讳或坦率直书等等。
韦勒克将这种一般意义上的传记写作与文学的关系作了特殊的强调,凸显的依然是其文学本体论的理论矢向。
接下来他就直接质疑了传记家以诗人的作品为根据来撰写传记所具有的可靠性,更从根本上贬斥了文学传记的成果对理解作品本身的重要性。
由于韦勒克将研究视点聚焦在文本和作品身上,因而对传记研究的这种在作者身上获取理论资源的做法表示不满,他竭力表明文学的虚构性,强调作家的生活与其作品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并把这种关系的强调引申到了传记资料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中来。
他认为即使文学作品可能具有某些因素确实同传记资料一致,这些因素也都经过重新整理而化入作品之中,已失去原来特殊的个人意义,强调的依然是作品独有的自足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