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11《给动物建个“家”》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科学2.4《给动物建个“家”》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2.4《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
蜗牛是世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虽然它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但是却有25600颗牙齿。
三、研讨1、蜗牛的生活需要什么?【参考】阴暗潮湿、多腐质的环境多在黄昏后至清晨活动怕强烈的光线刺激爱吃植物的叶子……2、我们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参考】蜗牛具有惊人的生存能力,对冷、热、饥饿、干旱有很强的忍耐性。
小蜗牛一孵出,就会爬动和取食,不要母体照顾。
当受到敌害侵扰时,它的头和足便缩回壳内,并分泌出粘液将壳口封住;当外壳损害致残时,它能分泌出某些物质修复肉体和外壳。
四、课堂练习:判断题1、蜗牛的家应该安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
()2、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3、蜗牛喜欢吃菜叶。
()4、蜗牛的家不怕光线刺激。
()5、蜗牛具有惊人的生存能力。
()6、蜗牛喜欢在白天出来活动。
()五、拓展提高:观察蚂蚁1、蚂蚁的身体结构2、蚂蚁的巢穴蚂蚁通常把巢筑在土层里、石块下、树洞内或一些植物的根部。
3、蚂蚁的食物小蚂蚁和蜜蜂一样爱吃甜食,也爱喝蜂蜜,只是蚂蚁并不挑食,什么食物都能接受。
4、蚂蚁的坟墓蚂蚁会将死去的同伴搬到离蚁窝一段距离外,将尸体堆在一起,成为一个蚂蚁的坟墓。
六、作业布置怎样给蚂蚁搭建个“家”?认真听研讨交流独立完成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巢穴、食物、坟墓等检测知识掌握情况观察更多的动物的身体特点、生活习性等。
杭州市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全部教案(共6课时)
第二单元《动物》全部教案(共6课时)1.我们知道的动物【教材简析】本课是动物单元的起始课,从本课起将开启学生观察动物的探索之旅。
教材设置了三个板块,一是“聚焦:说说我们知道和喜欢的动物”,通过学生集体交流自己知道和喜欢的动物,来暴露学生对动物的初步认识,引出对动物特征的细致观察和探索;二是“探索:分小组观察一种动物,说说这种动物的特点,把它画下来”,这个活动是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来详细了解动物的一些特征;三是“研讨: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玩具熊是动物吗?”,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一起分析归纳动物的共同特征,初步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
引导学生运用对动物的基本特征的认识,来判断玩具熊是否是动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动物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动物的关注从幼小时候就开始了,在平时的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观察过一些动物,但都是无意识的、零碎的认识。
虽然学生已经有了对植物初浅的观察经验,初步知道如何观察、比较、记录、描述,但是由于动物的身体结构更加复杂,而且很多时候是处于动态的,所以学生对于动物的观察难度要比植物大,这就需要教师更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指导,从而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开展观察活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生知道动物具有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等共同特点。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记录、描述动物的主要特点。
2.学生能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初步了解动物的共同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动物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表现出探究兴趣。
2.学生能认真仔细观察,真实详尽记录、描述小动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了解动物的某些共同特点。
《给动物建个“家”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17》
《给动物建个“家”》导学案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给动物建个“家”》。
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中,有许多动物也需要一个安全舒适的家。
我们可以通过建造一些简单的动物居所来帮助它们,让它们有一个安全的地方生活。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给动物建设一个“家”。
二、进修目标1. 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需求。
2. 掌握简单的动物居所建造方法。
3. 培养爱护动物的认识和珍爱动物的责任感。
三、进修重点和难点1. 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需求。
2. 掌握简单的动物居所建造方法。
四、进修内容1. 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需求2. 不同动物的居所建造方法3. 如何珍爱动物的生存环境五、进修过程1. 观察和讨论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需求,例如鸟类需要栖息的地方,昆虫需要藏身的地方等。
2. 进修一些简单的动物居所建造方法,如用纸箱制作鸟巢,用石头和树枝搭建昆虫的居所等。
3. 拓展进修,了解一些珍爱动物的方法,如不乱扔垃圾,不乱破坏动物的栖息地等。
4. 小组合作,动手实践,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一些动物居所,体会珍爱动物的乐趣。
六、教室检测1. 你知道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需求吗?请举例说明。
2. 你能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动物居所吗?请动手尝试一下。
3. 你知道如何珍爱动物的生存环境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七、教室总结通过今天的进修,我们了解了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需求,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动物居所建造方法,并且了解了如何珍爱动物的生存环境。
希望大家能够爱护动物,共同尽力珍爱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让动物们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家”。
八、作业安置1. 制作一个动物居所,并写一份体会感想。
2. 调查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需求,写一份小结报告。
3. 思考如何在平时生活中珍爱动物的生存环境,写一份个人计划。
以上就是本次进修内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进修,做一个爱护动物、珍爱环境的好少年。
谢谢大家!。
2021-2022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给动物分类》教案
2021-2022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给动物分类》教案一. 教材分析《给动物分类》是2021-2022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动物的特征,学会对动物进行分类。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动物的分类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动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一些动物,但对动物的分类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帮助他们建立动物分类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动物可以分为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了解动物的特征,学会对动物进行分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动物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动物的特征,学会对动物进行分类。
2.教学难点:掌握动物分类的方法,能正确对动物进行分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建立动物分类的概念。
2.观察法:教师学生观察动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小组合作: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动物的图片或实物,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类。
2.准备分类卡片,上有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动手进行分类。
3.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动物的特征和分类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特征。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只猫和一只狗,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PPT或黑板,展示动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了解动物可以分为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同时,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常见的动物,如鸟类、哺乳动物等。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课件
bǎ tánɡ qiāo qiāo fànɡ zài mǎ yǐ miàn qián
把糖悄悄放在蚂蚁面前
ɡēn zhe mǎ yǐ zhǎo dào tā de jiā
跟着蚂蚁找到它的“家”
蚂蚁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要注意 安全呦!
课堂达标
判断
1.因为蜗牛喜欢潮湿的环境,所以应该在蜗牛饲养盒里加很 多水。( × ) 2.蜗牛吃得多,一个星期不喂都死不了。( × ) 3.饲养蜗牛,不能把饲养盒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 √ )
wō niú shēnɡ huó xū yào shén me
1.蜗牛生活需要什么?
①蜗牛喜欢在灌木丛、草丛、乱石堆、树枝落叶 下以及温室、菜棚等周围阴暗潮湿的环境,它们大多 在黄昏至清晨之间活动。蜗牛喜欢温暖,但是又怕强 烈的光线刺激,因此养成了白天待在家里晚上出来活 动的生活习性 。
wō niú shēnɡ huó xū yào shén me
niú
wǒ men lái gěi wō niú jià
个“家”。
tǎo lùn wō niú de
jiā yīng gāi shì shén me yàng de
1 讨论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它需要生活在什 么样的环境中呢?
讨论并填表
我是小小设计师
蜗牛需要的环境: 阴暗潮湿 能四处活动 土质疏松 食物充足的地方
小学科学教学课件
科学 教科版 一年级 下册
科学概念目标
1 知道蜗牛生活在适宜的栖息地中,并在栖息地中进 行各种生命活动。
2 知道动物必须生活中适宜的环境中。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长时间饲养一种动物,并持续观察动物的活动。 2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蜗牛的生命活动。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总6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20xx年春季、教学进度表1 .《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是小学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活动:1.观察一个物体;2.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通过这两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物体具有颜色、形状、气味、粗糙程度、轻重等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法,为后面学习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教材中观察的这些物体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这一课将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感官和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来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
【学生分析】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
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
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
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
另外,一年级小学生在行为能力上比较弱,课堂上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较弱。
因此,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4 给动物建个家 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4 给动物建个家 教科版
小狗的“家”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4 给动物建个家 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4 给动物建个家 教科版
小狗的“家”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4 给动物建个家 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4 给动物建个家 教科版
小狗的“家”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4 给动物建个家 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4 给动物建个家 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4 给动物建个家 教科版
交流我们的发现
1.建蜗牛的“家”需要哪些材料? 2.你还有有趣的发现吗?介绍一下吧。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4 给动物建个家 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4 给动物建个家 教科版
讨论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4 给动物建个家 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4 给动物建个家 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4 给动物建个家 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4 给动物建个家 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4 给动物建个家 教科版
1、有计划地开展青年教师的培养,对 新教师 实施跟 踪听课 ,做好 教学常 规工作 的指导 和调研 。
2、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学习,扩大教师 的视野 ,抓住 到市、 镇各园 的听课 机会, 学习别 人的长 处,逐 步提高 自己的 教育教 学水平 。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4 给动物建个家 教科版
蜜蜂的“家”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4 给动物建个家 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4 给动物建个家 教科版
蜜蜂的“家”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4 给动物建个家 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4 给动物建个家 教科版
蜜蜂的“家”
一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4 给动物建个家 教科版
《给动物建个“家”》导学案
《给动物建个“家”》导学案一、【导学背景】本文是一篇关于保护动物生态环境的文章。
通过观察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动物的生存环境,引发学生对于保护动物及环境的重视,并为其提供一些实际行动的建议。
二、【导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动物的生存环境;2. 知晓动物受到的威胁及保护动物的必要性;3.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动物及环境;4. 提出自己的实际行动计划,努力为保护动物及环境出一份力。
三、【导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构成在自然界中,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生物非生物因素构成。
生物群落包括各种生物体,如植物、动物等,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而生物非生物因素包括气候、土壤等,这些因素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动物的生存环境不同种类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它们依赖于特定的环境来获得食物、栖息和繁衍后代。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许多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破坏和威胁,导致它们的生存受到威胁。
3. 保护动物的必要性保护动物是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护动物,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同时,动物也是地球上的一种珍贵资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它们,确保它们能够在适合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4. 实际行动建议为了保护动物及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比如,不乱扔垃圾,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保护野生动植物,参加环保活动等等。
只有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真正做到保护动物及环境。
四、【导学活动】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构成,动物的生存环境以及保护动物的必要性,并就如何保护动物及环境提出建议。
2. 观看视频:观看与文章相关的保护动物和环境的视频,深化学生对于保护动物的认识。
3. 实际行动计划:根据讨论的结果,每个学生设计一份实际行动计划,包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为保护动物及环境出一份力。
五、【导学反馈】1. 请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和实际行动计划,对优秀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分享。
新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
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蜗牛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靠齿舌吃食物。
2.尝试用集体的智慧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
3.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体会计划的重要性和集体智慧的力量。
【器材准备】学生:几只饥饿的蜗牛、菜叶、透明盒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蜗牛、微视频、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鸟窝、蜂巢、狗窝等图片。
2.蜗牛的家是什么样的呢?教师收集学生饲养蜗牛的照片、文字等信息。
3.投影展示同学们饲养蜗牛的图片、文字情况。
说一说:在给蜗牛建“家”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蜗牛对环境的要求,如建好的“家”应该放在怎样的环境中,蜗牛的排泄物是否需要处理,如何防止蜗牛爬出去等。
4.问题研讨。
(1)你们的蜗牛饲养在哪里?你们给蜗牛喂了哪些食物?你们还为蜗牛做了什么?学生回答问题。
(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回答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3)想一想,要让蜗牛好好地生活下去,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5.教师将学生们的回答汇总成班级记录单。
( 1)能让蜗牛四处爬行的空间。
( 2)有它们爱吃的食物。
( 3)要保持潮湿。
( 4)能让蜗牛生活又不让它爬出去。
6.让学生把蜗牛的“家”画下来。
二、探索1.观察蜗牛在“家”是怎么生活的,放入菜叶等食物,观察蜗牛是怎样进食的。
2.提醒学生需要安静细致地观察,如果蜗牛距离菜叶有一段距离,还要提醒学生把蜗牛轻轻地放在菜叶上。
3.给学生一段时间,他们会有新的、有趣的发现,例如蜗牛吃食物时嘴巴和触角的动作,菜叶上留下了爬过的痕迹、吃过的痕迹等等。
4.小组活动,把蜗牛进食的情况用图示记录下来。
三、研讨1.蜗牛生活需要什么?2.我们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4《给动物建个“家”》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4《给动物建个“家”》教案一. 教材分析《给动物建个“家”》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栖息地,知道动物们生活环境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意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一些动物的栖息地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喜欢小动物,对动物的生活环境感兴趣。
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需要老师耐心引导,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中获取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栖息地,知道动物们生活环境的特点。
2.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栖息地,知道动物们生活环境的特点。
2.难点: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素材:收集各种动物的栖息地图片。
2.视频素材:制作关于动物栖息地的短视频。
3.教学道具:动物玩偶、栖息地模型等。
4.教学PPT:设计相关教学内容,图文并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短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栖息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动物的栖息地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动物栖息地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为动物建造合适的“家”。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动物,模拟动物在栖息地的日常生活,体会动物对栖息地的需求。
4.巩固(5分钟)提问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讨论保护动物和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保护动物和环境的意识。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保护动物和环境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动物和它们的栖息地,并写上保护动物和环境的心得。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给动物建个“家”》|教科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给动物建个“家”》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小动物们住在哪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为动物们建立一个舒适的家。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给动物建个“家”》|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给动物建个“家”》|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本章节内容涉及以下要点:
1.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对环境的需求;
2.学习如何为不同种类的动物设计适合它们的“家”;
3.认识到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4.结合课本插图,观察和分析各种动物的生活环境;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设计成果和制作过程。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为动物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给动物建个“家”》这一章节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起学生对动物生活环境的关注,大家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来解释动物生活习性和环境需求,看到学生们认真听讲、思考,我觉得很欣慰。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动手操作,为动物设计“家”。我发现他们在设计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有创意的想法。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如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针对这个问题,我及时进行了指导,鼓励他们多尝试、多思考。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给动物建个家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给动物建个家教科版【教材简析】本课的植物主角依旧是蜗牛。
给蜗牛建个〝家〞,实践上是给蜗牛营建一个栖息地。
这是为了进一步更细致地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加深先生对植物的看法。
教科书第37页的图示,那么是提供了一种栖息地的模型,外面有小树枝、沙砾、土层等适宜的物品资料,教员也可以仿照这样的环境,用其他物品建造。
在这样的〝家〞中,先生可以发现蜗牛在栖息地的生命活动状况,无时机深化地观察蜗牛的进食、休息和运动,从而体会植物的生活需求,拓展对生物更丰厚的了解。
本课把植物的生活与栖息地树立联络,既可以促进先生进一步观察蜗牛的外形和运动,又可以引导先生经过较长时间的饲养,关注植物如何生活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值得留意的是:本课出现的〝家〞〝生活需求〞等词句有拟人的成分,契合一年级先生的认知特点,可以引导先生将人的生活需求作为参考,协助先生更好地了解,并与已有看法树立联络。
【学情剖析】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先生对蜗牛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自然发生了饲养蜗牛的想法。
而〝家〞关于先生来说,是暖和的、自在的,是一个既能吃又能玩还可以休息的中央。
联络自己,先生很容易想到小蜗牛的需求:有食物可以吃,有中央可以爬,爬累了还可以休息,等等。
饲养蜗牛需求预备什么?有些什么要求?蜗牛将会在这样的家中怎样生活?……这些效果将会在先生的脑海里陆续出现。
在往常生活中、第一课«校园里的植物»和第三课«观察一种植物»的学习进程中,能够曾经对怎样饲养蜗牛和建蜗牛的〝家〞有过一些体验,也能够曾经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了一点了解:蜗牛喜欢阴暗湿润的中央;喜欢吃嫩菜叶;下大雨后会有很多蜗牛爬出来……不过,一年级先生对这些效果的看法是比拟深刻和零散的,需求在教员的协助下,经过迁移、梳理等方法串联起对蜗牛的全体看法。
在本课中,先生将主要讨论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观察蜗牛在〝家〞中的生活状况,分享关于蜗牛在〝家〞中的幽默发现。
教科版一下科学《给动物分类》教案
教科版一下科学《给动物分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用的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教材,主题为《给动物分类》。
这一章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分类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对动物进行分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特征,从而学会分类。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对动物世界充满兴趣。
但在科学探究方面,他们可能还缺乏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分类方法,知道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动物的分类方法,学会对动物进行分类。
2.难点: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动物进行合理分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境教学: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动物分类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动物的图片或实物,用于展示和分类。
2.准备分类卡片,上面印有各种动物的图片和名称。
3.准备记录表格,用于学生记录分类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多样性。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动物可以怎么分类吗?”让学生思考动物分类的方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动物的特征。
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如: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对动物进行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给动物建个家教案
给动物建个“家”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蜗牛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2.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靠齿舌吃食物。
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用集体的智慧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
2.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
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2.体会计划的重要性和集体智慧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环境对小动物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尝试用集体的智慧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
教学难点:持续观察蜗牛的活动,了解其生活习性,特别关注它是如何吃食物的。
【器材准备】学生:2-3个挨饿的蜗牛、菜叶、石英沙、泥土、饲养箱或带气孔的透明塑料盒、放大镜教师:蜗牛、微视频、课件等。
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新课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给蜗牛建个“家”)↓实验探究(学生通过观察蜗牛生活环境,生活习性探究)↓拓展延伸(找找小动物的家,如蚂蚁)↓课堂小结新课导入:提问式引导:前面一节课,我们与蜗牛已经成为了好朋友,并发现了蜗牛的这么多特点,为了继续观察蜗牛,我们来给蜗牛建个“家”吧!(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蜗牛的“家”的该是什么样子的)实验探究:1.探究蜗牛的生活环境。
借助蜗牛生活的地方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可以抓到蜗牛的地方,通过全班讨论,形成班级记录表的方式记录蜗牛生活的环境,如:有吃的,有伙伴,有泥土,有水......,这为蜗牛能在我们建的“家”里舒舒服服地生活,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
接着学生在活动手册上设计蜗牛的“家”,并用数字标出建“家”的顺序,接着展示自己的设计图,相互评判并完善自己的设计。
完善自己的设计后,就动手蜗牛建一个“家”,建好后,可以将蜗牛轻轻地搬到新“家”,看看它能不能在新“家”里自由自在地生活。
探究蜗牛的生活习性。
看一看:蜗牛在新“家”里生活的好吗?它在家里干什么?学生观察后回答:排泄、吃菜叶、睡觉、运动、交流……接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蜗牛是怎样吃菜叶的?借助视频,让学生形象生动地观察蜗牛吃菜叶的样子,并用手势来模仿蜗牛吃菜叶的样子,同时提出问题:我们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学生可能的回答:爬过的地方有痕迹,触角伸来伸去等)根据需要出示相关图片。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①物体的颜色、形状、轻重、厚薄、表面粗糙度等特征可以被我们观察和描述。
②不同的物体之间有许多相同和不同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对他们进行分类。
③水和空气具有无色、无味、会流动的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①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②能以讨论、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③尝试以图标的形式组织信息。
④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⑤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科学态度目标①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②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③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④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⑤具有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能力。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①认识到水和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②知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二.“动物”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①知道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
②知道不同的动物具有共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有个体差异。
③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④知道动物会运动、呼吸、生长、繁殖和死亡。
⑤体会动物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他们需要空气、食物、水、阳光等。
⑥知道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
⑦说出周围常见的动物名称及其特征。
⑧知道按一定的标准可以给动物分类。
(2)科学探究目标①能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
②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③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④能饲养小动物一段时间。
⑤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⑥能按自己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3)科学态度目标①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物表现出探究兴趣。
②对动物的特征和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③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④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下册第二单元《动物》教案
科学学科一年级下册教案第 1 课总8 课科学学科一年级下册教案第 2 课总9 课科学学科一年级下册教案第 3 课总10 课科学学科一年级下册教案第 4 课总11 课科 学 学科 一年级 下 册教案 第 5 课 总 12 课么呼吸的。
题。
2.想一想,举手回答问题。
四、知识拓展观察下面几幅图中的蚂蚁, 判断哪只蚂蚁画对了。
观察图片, 举手回答。
科学学科一年级下册教案第 6 课总13 课课题给动物分类课时 1 任课班级一(1~10)班执教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能运用分类的方法, 更好地认识动物。
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
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 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
教学重点确定动物分类的标准, 把动物分成两类。
教学难点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 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 磁性动物卡片、磁性小黑板、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 动物卡片、课件等。
教师准备:动物卡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聚焦新课1.课件出示一些常见动物的图片, 提问: 你认识这些动物吗?2.小结: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物。
为了便于研究, 科学家对动物进行了分类。
2.小结: 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物。
为了便于研究,科学家对动物进行了分类。
2.小结: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物。
为了便于研究,科学家对动物进行了分类。
1.说出动物的名字。
2.倾听。
二、给动物(一)给动物卡片编号(一)。
《给动物建个“家”作业设计方案》
《给动物建个“家”》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2. 动物如何建立自己的“家”。
3. 学生动手制作动物“家”的实践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引出“给动物建个‘家’”话题。
2. 知识讲解:老师讲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建立“家”的方式。
3. 实践活动:a. 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动物作为钻研对象。
b. 钻研: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该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设计适合该动物的“家”。
c. 制作: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动手制作动物“家”模型。
4. 展示和分享: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动物“家”模型,并分享他们的设计理念和制作过程。
5. 总结:老师指挥学生总结今天的活动,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设计和制作过程。
四、评判方式1. 学生的动物“家”模型设计是否符合该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2. 学生对于动物“家”设计的创意和合理性。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团队精神。
五、拓展活动1. 观察实验:学生观察真实的动物“家”,比较自己设计的模型与实际情况的差别。
2. 美术创作: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展现动物“家”的美丽和奇特的地方。
3. 野外考察:组织学生到动物园或自然珍爱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更多动物的生活情况。
六、教学资源1. 动物书籍和资料。
2. 各种材料如纸板、颜料、胶水等。
3. 实地考察的机缘和资源。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个设计方案,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动物的生活,从而增加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
希望学生通过这个活动,能够更加关注和珍爱我们共同的地球故里。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给动物建个“家”》教案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给动物建个“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需求。
学会用简单的材料为动物建造一个合适的“家”。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对家的需求。
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动物“家”的建造。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需求,为动物建造合适的“家”。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动物的特点进行设计和建造。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动物生活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动物们都生活在哪里呢?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引出课题。
2.认识动物的生活环境需求展示几种不同的动物,如蜗牛、蚂蚁、金鱼等。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讨论它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
教师总结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需求,如蜗牛需要潮湿的环境,蚂蚁需要有食物和巢穴,金鱼需要水等。
3.设计动物的“家”分组让学生选择一种动物,为它设计一个“家”。
引导学生根据动物的生活环境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设计方案。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设计,画出设计图。
4.建造动物的“家”分发建造材料,如盒子、泥土、沙子、水、树叶等。
学生根据设计图,小组合作建造动物的“家”。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建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展示自己建造的动物“家”,介绍设计思路和建造过程。
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建议。
教师对各小组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动物的生活环境需求和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为动物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4.《给动物建个“家”》教学反思(3篇)
4.《给动物建个“家”》教学反思(1)经过对《给动物建个“家”》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我深感收获良多,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改进之处。
在此,我将针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本课的设计紧扣教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认识动物的生存需求,体会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聚焦、研讨、设计、制造蜗牛的栖息地,观察蜗牛在“家”中的生活情况,发现蜗牛更多的秘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科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进行正向迁移,串联起对蜗牛的整体认识。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此外,我还借助了家长的力量,通过家长信等形式与家长沟通,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学生在设计蜗牛的栖息地时,对于蜗牛的生活环境和需求了解不够深入,导致设计出的“家”并不完全符合蜗牛的生活习性。
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动物生活习性的讲解,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虽然我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观察蜗牛时不够细致,错过了一些有趣的发现。
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增加观察时间、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等辅助工具来提高观察效果,同时也可以在课后布置观察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观察蜗牛,进一步加深对动物生活习性的理解。
我在教学设计中考虑了拓展活动,但由于时间限制并未实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为学生留出更多时间进行拓展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总之,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观察能力的培养以及拓展活动的实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给动物建个“家”》教学反思(2)经过本次《给动物建个“家”》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我深感科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观察能力、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要进一步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就需要饲养蜗牛,给蜗牛营造一个栖息地。
本课以蜗牛生存需要为暗线,指向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聚焦、研讨、设计、制造蜗牛的栖息地,观察蜗牛在“家”中的生活情况,观察蜗牛吃食物,发现蜗牛更多的秘密。
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存需求,体会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和亲近小动物的情感。
【学生分析】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自然产生了饲养蜗牛的想法。
那么饲养蜗牛,需要准备什么,有些什么要求,蜗牛怎么生活,这些问题会在学生的脑海里迅速出现。
但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比较粗浅和零散的,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正向迁移、集体梳理,串联起对蜗牛的整体认识。
材料准备和饲养活动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信等形式把要求传递给家长,寻求家长的配合和协助。
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班级博客等平台,引导学生及时交流饲养的过程,引发学生长时间地关注,增强学生观察动物的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蜗牛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2.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靠齿舌吃食物。
科学探究目标
1.尝试用集体的智慧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
2.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2.体会计划的重要性和集体智慧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环境对小动物生活的重要性。
【器材准备】
学生:几只饥饿的蜗牛、菜叶、透明盒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蜗牛、微视频、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鸟窝、蜂巢、狗窝等图片。
2.蜗牛的家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收集学生饲养蜗牛的照片、文字等信息。
3.投影展示同学们饲养蜗牛的图片、文字情况。
说一说:在给蜗牛建“家”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蜗牛对环境的要求,如建好的“家”应该放在怎样的环境中,蜗牛的排泄物是否需要处理,如何防止蜗牛爬出去等。
4.问题研讨。
(1)你们的蜗牛饲养在哪里?你们给蜗牛喂了哪些食物?你们还为蜗牛做了什么?学生回答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回答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3)想一想,要让蜗牛好好地生活下去,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5.教师将学生们的回答汇总成班级记录单。
(1)能让蜗牛四处爬行的空间。
(2)有它们爱吃的食物。
(3)要保持潮湿。
(4)能让蜗牛生活又不让它爬出去。
6.让学生把蜗牛的“家”画下来。
二、探索
1.观察蜗牛在“家”是怎么生活的,放入菜叶等食物,观察蜗牛是怎样进食的。
2.提醒学生需要安静细致地观察,如果蜗牛距离菜叶有一段距离,还要提醒学生把蜗牛轻轻地放在菜叶上。
3.给学生一段时间,他们会有新的、有趣的发现,例如蜗牛吃食物时嘴巴
和触角的动作,菜叶上留下了爬过的痕迹、吃过的痕迹等等。
4.小组活动,把蜗牛进食的情况用图示记录下来。
三、研讨
1.蜗牛生活需要什么?
2.我们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板书设计】
给动物建个“家”
【活动手册使用】
本课学生活动手册的内容是
“想一想并画一个蜗牛的‘家’”
和拓展活动“引诱并观察蚂蚁”。
用简图画一个蜗牛的“家”
的活动,这是设计方案的一种形
式,适合一年级的学生。
可以在
学生充分讨论,整合众多学生想
法,完成班级记录单后进行。
也
可以在讨论之前,先让学生画一
画自己之前寻访过的蜗牛、观察
过的蜗牛,思考蜗牛需要怎样的
生活环境,然后全班达成初步共
识,为后续动手操作提供参考。
具体可根据本班学生简图记录的能力水平,视情况而定。
拓展活动是用蔗糖引诱蚂蚁,观察蚂蚁并跟着蚂蚁找到它的“家”,这是观察蜗牛方法的迁移运用。
蚂蚁同样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会活动、需要食物、需要栖息场所、需要适宜的生活环境等,同样指向对生物的理解。
如果使用该教材的地区由于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无法寻找到蜗牛,那么课堂中观察蚂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需要教师对教学的环节和学生记录的内容稍作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