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潮鲁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潮鲁彦
听潮鲁彦一年夏天,我和妻坐着海轮,到了一个有名的岛上。

这里是佛国,全岛周围30里内,除了七八家店铺以外,全是寺院。

岛上没有旅店,每一个寺院都特设了许多客房给香客住宿。

而到这里来的所谓香客,有很多是游览观光的,不全是真正烧香拜佛的香客。

我们就在一个比较幽静的寺院里选了一间房住下来,——这是一间靠海湾的楼房,位置已经相当的好,还有一个露台突出在海上,朝晚可以领略海景,尽够欣幸了。

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现在这海就完全属于我们的了!当天晚上,我们靠着露台的栏杆,赏鉴海景的时候,妻欢心地呼喊着说。

大海上一片静寂。

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

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

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颗红玉。

它和那海面的银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神秘,——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

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去。

这时候,妻心中的喜悦正和我一样,我俩一句话都没有说。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海睡熟了。

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似的,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

不晓得过了多少时候,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海面的银光跟着晃动起来,银龙样的。

接着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铙钹、钟鼓在奏鸣,而且声音愈响愈大。

没有风。

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

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甲,片片
飞散。

听潮海终于愤怒了。

它咆哮着袭击过来,猛烈地冲向岸边,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

音响就越大了。

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银光消失了。

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它从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一阵阵地将满含着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的身上。

彦,这里会塌了!妻战栗起来叫着说,我怕!怕什么。

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

我说。

退潮的时候,我扶着她走近窗边,指着海说:一来一去,来的时候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呵!一样的美。

听潮然而她怀疑我的话。

她总觉得那是使她恐惧的。

但为了我,她仍愿意陪着我住在这个危楼。

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从闭着的窗户内听着外面隐约
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

附录:王鲁彦(1902.01.09——1944.08.20)笔名鲁彦,原名王衡。

浙江镇海人。

中国现代作家,三十年代著名作家之一。

早期世界语翻译家之一。

其著作大部分取材于故乡浙东村镇的风土人情。

鲁迅、矛盾、叶圣陶等都曾对其作品做过评价,誉之为乡土文学之代表,乡土作家。

对五四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中的这一民族特色和风格给予了肯定。

其译著很多是选自世界弱小民族作家的作品。

解放后至今,其作品仍有重印和重编出版。

从其一生的著、译、为人和文学活动看,鲁彦不仅是一位忠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作家,而且还是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阵营中的一员忠诚斗士。

而到抗日战争爆发,他更成为伟大的抗战文艺的一位前线勇士,其在世的最后五年大多在广西桂林,除文学创作外,主要参加了作为抗战文化前哨的桂林的文化活动,如参与文协桂林分会的筹建和各种抗日文化活动,历任文协常务理事,理事。

特别是抱病坚持筹办并主编了大型文艺月刊文艺杂志,直到结核病重不治逝世。

享年仅四十二岁。

鲁彦短暂的一生是旧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中奋起斗争,挣扎于贫病加劫难之中的真实写照,在当时文化界曾引起巨大反响。

远在重庆的周恩来副主席发唁电致哀,并请冯雪峰代表党转送抚恤金抚慰遗孤。

桂林文化界发起募捐料理后事。

1944年8月30日在将沦陷前紧急疏散之际,桂林文化界人士二百多人举行追悼大会,由欧阳予倩主持,邵荃麟代表全国文协致悼词。

遗体安葬在七星岩后星子岩之阳,墓碑刻有作家王鲁彦之墓。

遗憾的是,由于历经战争、土改、大跃进、文革等变迁,家人与文化界友好虽经多次访寻,王鲁彦墓碑、墓址一直未能找到。

而广西、全国文化界友好与家人多年拟重建鲁彦墓的愿望与计划,也一次次被各种主客观的因素影响,拖延至今未能实现,致使鲁彦白骨无定所,孤魂至今仍在野外漂泊难以安息。

哀哉!!!覃英,字谷兰(1906.11.01——1993.10.11)湖南宁乡人,中共党员。

早年毕业于长沙女子第一师范,后肄业于南京中央大学。

毕生教书为业,从事教育工作。

抗战胜利前,她在四川江津女子师范和白沙大学选修班任教,并开始参加'要民主要自由'的反蒋民主斗争活动。

胜利后直到解放,她先后在湖州师范、杭州师范、上海储能中学、上海南屏女中任教,并成为受学生爱戴的进步教师,民主运动的中坚
分子,地下党员。

并积极参加了护校迎解放的工作。

解放后,她被派到上海新沪中学,参加军代表军管接收工作并随后任校长。

后又调到市三女中任校长。

1955年被调到市教育局工作,后又被调到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任系主任,并兼教外国文学概论等课程。

离休后八十年代初还参与组织成立了古籍研究室,进行相关的研究。

覃英一生,实为教育后人的园丁,为人师表,桃李满天下。

并在党的领导下,为推进教育事业的改进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覃英同志于1993年10月11日因病不治于广州逝世,享年八十八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