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5.1.3《农耕文明的繁盛》同步练习(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3)——农耕文明的繁盛
总分 100 分,共 3 大题 16 题知识迁移例题讲解(总分 20 分,共 2 题)
1. (10分) 例1瓷器凝聚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科技智慧与东方民族精湛的审美意趣。
清朝时期中国著名的制瓷中心是()
A. 南京
B. 松江
C. 广州
D. 景德镇
2. (9.99分) 例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明朝中期以后,在一些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方,一些行业稀疏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关系。
(1)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 材料所描述的情况出现于何时何地何行业?
(3) “机户”和“机工”各是什么人?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属于什么性质?
能力训练基础达标(总分 60 分,共 12 题)
3. (5分) 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指()
A. 唐宋时期
B. 明清时期
C. 秦汉时期
D. 元明时期
4. (5分)下列不属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的是()
A. 形成一些著名的商帮
B. 中国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
C. 大批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
D. 松江一带棉纺织业发达
5. (5分) 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有()
①许多农村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②各种服务性行业日益兴盛
③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
④中国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6. (5分) 据记载,我国古代苏州城中曾出现这样一件事:由于苏州税官的横征暴敛,苏州许多机户关门停工,全城失业的机工有万余人。
在葛成的带领下,苏州机工展开了抗税斗争。
这件事最早有可能发生在()
A. 秦汉时期
B. 宋元时期
C. 明朝中期以后
D. 清朝初期
7. (5分) 明清时期,“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了()
A. 松江地区棉纺织业比较发达
B. 景德镇的制瓷业繁荣
C. 松江地区丝织业比较发达
D. 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8. (5分) 明清时期,苏州出现了“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现象。
这种现象出现的行业是
A. 制瓷业
B. 造船业
C. 纺织业
D. 冶铸业
9. (5分) 明朝中期以后,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特点的工场主要出现在下列哪些地区的纺织业中()
①苏州②松江③北京④成都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0. (5分) 下列事物传入中国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玉米、甘薯②占城稻③马球游戏④苜蓿、葡萄
A. ①②④③
B. ②③④①
C. ①②③④
D. ④③②①
11. (5分)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反映了这“四民”的社会地位。
到了明清时期,晋商和山两票号崛起,雍正皇帝发现,山西人中最聪明能干的都去做了商人。
商人地位的提高反映出当时()
A. 商业的发展
B. 社会的倒退
C. 人们观念的陈旧
D. 人们具有反抗精神
12. (5分) 小明看完《乔家大院》后,了解到剧中主人公乔致庸是一名典型的晋商。
晋商兴盛于()
A. 秦汉时期
B. 东晋时期
C. 唐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13. (5分)明代中后期的主要货币是()
A. 圆形方孔铜钱
B. 刀币
C. 纸币
D. 白银
14. (5分) 明清时期,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这是因为
①经济高度发展
②处于封建社会
③商路发达
④工艺精湛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尝试运用(总分 20 分,共 2 题)
15. (9.99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㝉之所出,四方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
——张瀚《松窗梦语》材料二: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何良俊《四友斋丛书》(1) 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的什么特点?
(2) 材料二中的“末”指的是什么?“游手趁食者”指的是什么?
(3)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何种社会现象?
16. (9.99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描写道:“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
”
材料二:明朝谚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
材料三:湖南某镇在明嘉靖时“商贾四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清乾隆时,“十里以内,居民相接”“商贾云集于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
(1) “甘薯”的原产地在哪里?为什么“民间渐次广种”?
(2) 材料二中的谚语反映了明代的什么情况?
(3) 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怎样的发展情况?
答案
总分 100 分,共 3 大题 16 题知识迁移例题讲解(总分 20 分,共 2 题)
1. (10分) 例1瓷器凝聚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科技智慧与东方民族精湛的审美意趣。
清朝时期中国著名的制瓷中心是()
A. 南京
B. 松江
C. 广州
D. 景德镇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本题属于识记类题目,解答此类题目,必须熟练掌握教材基础知识。
2. (9.99分) 例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明朝中期以后,在一些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方,一些行业稀疏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关系。
(1)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案】“机工”出力气劳动,“机户”出设备、资金。
(2) 材料所描述的情况出现于何时何地何行业?
【答案】明朝中期江南地区的纺织业。
(3) “机户”和“机工”各是什么人?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属于什么性质?
【答案】“机户”指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指早期的雇佣工人。
他们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这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的相关知识。
能力训练基础达标(总分 60 分,共 12 题)
3. (5分) 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指()
A. 唐宋时期
B. 明清时期
C. 秦汉时期
D. 元明时期
【答案】B
4. (5分)下列不属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的是()
A. 形成一些著名的商帮
B. 中国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
C. 大批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
D. 松江一带棉纺织业发达
【答案】D
5. (5分) 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有()
①许多农村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②各种服务性行业日益兴盛
③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
④中国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6. (5分) 据记载,我国古代苏州城中曾出现这样一件事:由于苏州税官的横征暴敛,苏州许多机户关门停工,全城失业的机工有万余人。
在葛成的带领下,苏州机工展开了抗税斗争。
这件事最早有可能发生在()
A. 秦汉时期
B. 宋元时期
C. 明朝中期以后
D. 清朝初期
【答案】C
7. (5分) 明清时期,“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了()
A. 松江地区棉纺织业比较发达
B. 景德镇的制瓷业繁荣
C. 松江地区丝织业比较发达
D. 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答案】A
8. (5分) 明清时期,苏州出现了“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现象。
这种现象出现的行业是
A. 制瓷业
B. 造船业
C. 纺织业
D. 冶铸业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纺织业。
故选C。
9. (5分) 明朝中期以后,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特点的工场主要出现在下列哪些地区的纺织业中()
①苏州②松江③北京④成都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10. (5分) 下列事物传入中国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玉米、甘薯②占城稻③马球游戏④苜蓿、葡萄
A. ①②④③
B. ②③④①
C. ①②③④
D. ④③②①
【答案】D
11. (5分)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反映了这“四民”的社会地位。
到了明清时期,晋商和山两票号崛起,雍正皇帝发现,山西人中最聪明能干的都去做了商人。
商人地位的提高反映出当时()
A. 商业的发展
B. 社会的倒退
C. 人们观念的陈旧
D. 人们具有反抗精神
【答案】A
12. (5分) 小明看完《乔家大院》后,了解到剧中主人公乔致庸是一名典型的晋商。
晋商兴盛于()
A. 秦汉时期
B. 东晋时期
C. 唐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D
13. (5分)明代中后期的主要货币是()
A. 圆形方孔铜钱
B. 刀币
C. 纸币
D. 白银
【答案】D
14. (5分) 明清时期,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这是因为
①经济高度发展
②处于封建社会
③商路发达
④工艺精湛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得益于经济高度发展、商路发达、工艺精湛,封建社会和国际贸易没有联系。
故选D。
尝试运用(总分 20 分,共 2 题)
15. (9.99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㝉之所出,四方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
——张瀚《松窗梦语》材料二: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何良俊《四友斋丛书》(1) 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的什么特点?
【答案】纺织业发达,是全国的丝织业中心。
(2) 材料二中的“末”指的是什么?“游手趁食者”指的是什么?
【答案】“末”指的是商业和手工业。
“游手趁食者”指的是雇佣工人。
(3)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何种社会现象?
【答案】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6. (9.99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描写道:“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
”
材料二:明朝谚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
材料三:湖南某镇在明嘉靖时“商贾四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清乾隆时,“十里以内,居民相接”“商贾云集于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
(1) “甘薯”的原产地在哪里?为什么“民间渐次广种”?
【答案】南美洲。
原因:甘薯产量高。
【解析】“甘薯”的原产地在南美洲。
“民间渐次广种”是因为甘薯产量高。
(2) 材料二中的谚语反映了明代的什么情况?
【答案】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达。
【解析】“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反映明代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达。
(3) 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怎样的发展情况?
【答案】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许多原来的农村逐步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解析】材料三反映的是工商业市镇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