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最新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相关读物浙东学术讲义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 浙东学术 Word版含答案
相关读物浙东学术1.了解浙东学术的发展演变过程。
2.了解贯穿于文中的求是求真、经世致用的思想及其治学要“切于人事”的主张。
对应学生用书P81章学诚(1738-1801),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人。
乾隆进士,官国子监典籍。
学识渊博,史学理论有独到见识,章学诚一生主修、参修各类地方史志十余部,并撰写了大量的志评著作。
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方志立三书议》提出方志分立三书的主张,标志着其方志理论的成熟、修志体例的完备和方志学的建立。
他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思想,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学和目录学理论,被梁启超称为中国方志学的创始人。
他曾参与《续资治通鉴》的纂修,又主修《湖北通志》,著有《文史通义》9卷,《校雠通义》4卷,《方志略例》2卷,《文集》8卷,《外集》2卷,《湖北通志检存稿》4卷及《未成稿》1卷,《外编》18卷等。
去世120年后由刘承干搜集整理出版了《章氏遗书》。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六经之旨”和“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鉴古知今,以探索未来社会发展之路。
可是清代学术后来的发展,没有遵循他的路途前进。
乾隆嘉庆时期,被称为清王朝的“盛世”,而“乾嘉学派”又成为这一盛世在学术文化上的点缀。
“乾嘉学派”打着研究经典的旗帜,却漠不关心“当世之务”。
究其根本,还是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结果。
当时著名学者钱大昕自题画像说:“官登四品,不为不达;岁开七秩,不为不年;插架图籍,不为不富;研思经史,不为不勤;因病得闲,因拙得安,亦仕亦隐,天之幸民。
”钱氏这种精神状态,是大部分乾嘉时期学者的典型代表。
另一方面,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考据之学相反,一些理学的末流仍然空谈天人性命。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就是为纠正当时的这两种学风而创作的。
《文史通义》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积一生学力著成的史学论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
全书共九卷,分内篇、外篇两部分。
高中语文第九单元相关读物-《浙东学术》课时训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021年整理)
高中语文第九单元相关读物-《浙东学术》课时训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第九单元相关读物-《浙东学术》课时训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第九单元相关读物-《浙东学术》课时训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全部内容。
相关读物-《浙东学术》课时训练·达标巩固区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以空言..讲也空言:抽象的理论说教B.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大雅:高雅,高尚C.究其所以纷纶..纷纶:纷纭,纷乱D.以其各有事事..故也事事:治事,做事【解析】选B。
大雅:才德高尚的人。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解析】选C。
A项,“为”,①动词,写作;②动词,是.B项,“于",①介词,表对象;②介词,表比较.C项,“而",都是连词,表转折.D项,“以”,①介词,因为;②介词,用.3.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B.朱陆异同,干戈..门户C.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D.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解析】选C.A项,“行事”,文中指具体的历史事件。
B项,“干戈”,文中是动词,动干戈。
C 项,“门户"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是“派别”的意思.D项,“学者”,文中指求学的人.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认为,司马迁探究董仲舒的天人性命之说,而不用空洞抽象的理论,写出了有益于治国安邦的著作《史记》。
人教版语文选修系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配套课件: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9.2浙东学术
5.明句式 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被动句 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判断句 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 判断句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1.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 说,而为经世之书。
点评:汉代的董仲舒将周代以来儒家的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 合起来,杂以法家、道家思想,建立了“天人感应”学说,主张君权神 授,天限皇权。作为董仲舒的学生,司马迁不能不受他的影响。但 司马迁主要吸收了董仲舒关于历史演变、儒学兴起等论述,“亦欲 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著成《史记》,所以章学 诚称之为“经世之书”。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名词,事件 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名词,事情 事 而讲学者必有事事 动词,做 阳明得之为事功 名词,事业 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动词,取得 其制稍异于前 名词,规格,形式 制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动词,规定 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动词,统率 履至尊而制六合 动词,控制
相关读物浙东学术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前
材
自 乎社会现实;后来,主要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日
主
积
导 学
以后,人们重视儒家经典,也是从“三代之史”可为当世之
月 累
鉴方面来考虑的;近世,理学之末流,空言义理,不切人事,
课 堂
实际上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浙东之学,虽然也谈论性
课 后
互
知
动
探 命,但一定要考之于史,用之于世,所以卓然自立。
课 后
互
知
动
能
探
检
究
测
菜单
新课标·语文 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答案】 课文所引孔子的话,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太
晨
助
读 开
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
读 参
卷
考
有 益
切著明也。’”(文字略有出入)章学诚非常推崇孔子这句话,
译 文
在《文史通义》中多次引用,亦见于《原道中》《言公上》《答
知 能
探
检
究 题。
测
菜单
新课标·语文 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晨 读
对此,作者在本文中着意强调了是否空言、是否善言的
助 读
开
参
卷 有
问题,并分几个层次加以说明。其总的观点是:善言者,即
考 译
益
文
非空言,而是“未有不切于人事者”。然后按照史的线索,
课 逐一陈述:三代,没有“经”的概念,“六经皆史”,都关 素
素
前
材
自
(4)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被动句)
日
主
积
导 学
译文:这就是宋代程、朱和陆、王两派的理学被才德高
高中语文课件:第九单元浙东学术(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T甌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相关读物淅东学术F温馨晨读J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哲思短章做人要有智慧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知识积存得再多,若没有智慧加以应用,知识就失掉了价值。
知识是静态的,人有了知识,还应该明白如何正确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没有智慧, 充其量不过是一本记载着知识的书。
智慧是头脑的智能,是一种洞察力和判断力。
有勇气能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能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而有智慧却能分辨出何时能改变,何时不能改变,知道什么时候“为",什么时候“不为”。
知道你在做什么事,知道热爰做什么样的事,知道能把什么事做成什么样,这就是智慧。
只有方向,而没有智慧,方向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智慧有时就是一种权衡和折中,用中庸拒绝极端,用理智分析情景,用务实发挥影响,用冷静掌控抉择,用自觉端正态度, 用学习积累经验,用勇气放弃包袱,这就是智慧显现。
对弱者, 光关心不够,要帮助;对下属,光公正不够,要善良;对别人的失误,光原谅不够,要忘记;对自己的未来,光梦想不够,要行动。
空才能生慧,学才能生智,心宁智生,智生事才成。
每一个人都有值得尊重及学习的地方,慈悲的人教授慈悲之道, 横蛮的人教授忍辱之道。
如果一个人缺少智慧,又不愿意流汗水,那么谈何成功, 所以,做人要看你有没有智慧。
修身名句n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一汉•班固《汉书•贾谊传》赏读:为了*利益忘记了自己的小家,为了公众的利益忘了个人的利益。
大禹治水,工作很忙<三次路过家门口都没有进去看一看,被传为佳话。
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隽,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好榜样。
过犹不及,有余犹不足也。
一汉•贾谊《新书•容经》赏读:凡事做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做过了头和不足都是不好的。
凡事都需要掌握分寸<真理再往前跨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一汉•无名氏《古诗•行行重行行》赏读:北方的马依恋北风,南方的鸟巢于向南的树枝。
比喻人很难忘记故土。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文档:第9单元_相关读物_浙东学术_word版有答案
相关读物 浙东学术[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天铎.(duó) 八佾.(yì) 桎梏..(zhì ɡù) 蕺.山(jí) 宸濠..(chén háo)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遇⎩⎪⎪⎨⎪⎪⎧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名词,境遇)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荆轲刺秦王》)(动词,对待)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 (动词,接触,感触)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名词,待遇)(2)胜⎩⎪⎨⎪⎧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动词,胜利)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并序》) (动词,胜过,超过)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副词,尽)(3)知⎩⎪⎪⎪⎨⎪⎪⎪⎧ 知.史学之本于《春秋》(动词,知晓,懂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名词,知识)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动词,管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 (动词,感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名词,同“智”,智慧)(4)说⎩⎪⎪⎪⎨⎪⎪⎪⎧ 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名词,说法,学说)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 并序》) (动词,说出,讲出)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名词,一种文体)及说.备使抚表众(《赤壁之战》) (动词,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形容词,同“悦”,高兴)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而讲学者必有事.事(名词作动词,做) (2)千古桎梏..之府(名词作动词,约束) (3)后人贵.经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4)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名词用作动词,以……动干戈) (5)授受虽出于一.[数词作名词,一样的(学说)] (6)不得不殊.门户(形容词作动词,属于不同的)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不可以..空言讲也 古义:两个词,可以用。
高中语文 第九单元 浙东学术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相反,随着文史素养的与时俱进,他对考据学风的积弊展开了 不妥协的批评,决意以《文史通义》的结撰去辟除榛莽,开创 新路。该书自乾隆三十七年始撰,迄于著者嘉庆六年逝世,三 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死而后已。而救正风气,开辟新路, 则始终不渝,首尾一贯。正如章学诚晚年致书友人汪辉祖所述: “拙撰《文史通义》,中间议论开辟,实有不得已而发挥,为 千古史学辟其榛芜。”(《文史通义·与汪龙庄书》)
3.《文史通义》是怎样的一部书?作者在这部书中表露 了怎样的观点?
提示:《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 著作,是堪称能与刘知几的《史通》匹敌的第二部史学理论 巨著。作者在本书中的主要观点有:①“六经皆史”论。章 学诚以为《六经》皆属先王的政典,记述了古代的典章制度, 说明史之源起先于经,并且指明经术乃是三代之史而为后人 所重视。②有关历史编纂学问题。这是该书的主要内容之一, 章学诚认为史家治史要有尊重历史真实的基本态度,即“填 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的态度。③把方志作为 一门专门的学问,提出系统的理论主张,始自章学诚。
1.注字音 天铎____d_u_ó__
蕺山_____jí___
迥殊__ji_ǒ_n_ɡ___ Nhomakorabea2.解多义 而为经世之书. 名词,著作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名词,奏章 书 素不闻诗书.之训 名词,泛指经书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名词,《尚书》 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动词,写字
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经:动词,治理
《文史通义》全书共九卷,是章学诚的史学理论著作。章 学诚中年起笔,历时近30年,直到逝世尚未完成。他写作此书, 意在阐明史学的意义,论述史学的重要性。《浙东学术》节选 自《文史通义》内篇五《浙东学术》篇,是作者逝世前一年写 成的,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凝聚了作者一生的 学术思考。集中论述了作者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 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作者立论鲜明,引证丰 富,反对空言、提倡切实致用的思想贯穿始终,字里行间洋溢 着堂堂正气和烈烈激情。课文节选部分以作者的论述为主,可 以看做是一篇完整的论文。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 浙东学术
3.思想内容 其一,“六经皆史”论。关于我国史学的源流,《文史通义》 开卷便宣称“《六经》皆史也”。他提出“六经皆史”的命题, 以为《六经》皆属先王的政典,记述了古代的典章制度,说明 史之源起先于经,并且指明经术乃是三代之史而为后人所重视。
其二,有关历史编纂学问题。章氏发展刘知几的史学理论, 于“才、学、识”之外,提出“史德”问题。认为史学家治史 要有尊重历史真实的基本态度,即“填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 而不益以人”的态度。章学诚所说“史德”的内容,实际上就 是“尽其天而不益以人”的治史态度。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相关读物 浙东学术
◎走近先贤 中国“方志之祖”——章学诚
1.生平简介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浙江会稽(今绍兴 市)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 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
章学诚少年时酷爱文史书籍,且能举其得失。后寓居北京, 游于内阁学士朱筠之门,得以遍览群书,并与钱大昕、邵晋涵、 戴震诸名流往来甚密,讨论学术源流及异同。
会稽,古地名,绍兴的别称,古吴越地,会稽因绍兴会稽 山得名。癸未,八岁,即公元前 2198 年,大禹大会诸侯于此。 绍兴的会稽山,原来叫作茅山。因大禹在此召集全国诸侯,“大 会计,爵有德,封有功”,禹会后病死而葬于此,为纪念大禹 的功绩,诸侯“更名茅山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一、一词多义
1.书而 上素为 书不.经 谏闻世 寡诗之 人书.者书之.,训_受名__中_词___赏_名,__词__著__,___作___名泛___词___指__,__经__奏__书__章______ 《 从余 书.问 》古 曰: 事“ ,满 或招 凭损 几学 ,谦 书.受益 __动_。_词_”_,_写_名__字__词____,__《__尚__书_》_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九单元相关读物浙东学术+Word版含答案.doc
第九单元相关读物浙东学术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天铎.(duó)桎.(zì)梏.(ɡù)纷纶.(lún)B.蕺.山(jí) 荆.(jīnɡ) 棘.(jí) 史裁.(cái)C.白苇.(wěi) 干戈.(ɡē) 迥.(jiónɡ) 殊.(shū)D.训.(sùn) 诂.(ɡǔ) 禀.性(bǐnɡ) 讥.笑(jī)解析:A项,“桎”读zhì;C项,“迥”读jiǒnɡ;D项,“训”读xùn。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彼不事.所事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后人贵.经术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晋灵公不君.解析:例句中的“事”是名词作动词,D项中“君”的用法与之相同。
A项中的“日”是名词作状语,B项中的“贵”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C项中的“箕畚”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D3.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B.我欲托之空言C.戍卒叫,函谷举D.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肔,子胥靡解析:A、C、D三项均为被动句,B项为省略句。
答案:B4.下列各句中的“诸”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A.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B.投诸渤海之尾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解析:A项为“各、众”的意思,B、C、D三项均为兼词。
答案:A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儒者欲尊.德性尊:尊崇、推崇B.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大雅:诗经中的一种文体C.究.其所以纷纶究:探究D.阳明得之为事功..事功:事业和功绩解析:B项,大雅:才德高尚的人。
答案:B6.下列对“本”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本来B.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本来C.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书册D.若止印三二本(《活板》) 量词,书册计量单位解析:A项,本:探究,推理。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 含答案
浙东学术即使争论不可避免,请至少保持风度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社交网络上看到别人发表的某个见解,觉得谬误至极,于是留言反驳,但往往完全说服不了对方,于是就演变成了一场各执己见,最终不欢而散的辩论。
更有的时候,觉得某个人的观点荒谬到不可理喻,与自己的“三观”完全不符,更是恨不得拉黑对方,永不相见。
另一些时候,面对热点话题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想要告诉别人这样的冲动是很难避免的,因为人是会思考的动物。
比如巴黎恐袭事件之后,对于欧洲是不是应该继续接收难民等问题;每个关心这件事的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也会在转发微博或者文章的时候表明自己的倾向和立场。
于是,往往会引来持不同观点的人的驳斥,最终又变成一场两败俱伤的口水战。
如果在社交媒体上的争论不可避免,那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辩论的风度。
不要把对一种观点的否定,变成对持这种观点的那个人的否定。
微博上时不时就有人放言“三观不合取消关注”,我曾经也信奉要凭价值观来交朋友,但后来我很快发现这样的想法是非常愚蠢的。
因为每个人都是复杂的,在一个问题上和你观点一致的人,在另一个问题的观点上往往又会和你唱反调;在一件事情上大义凛然的,很可能在另一件事情上面目可疑。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所谓价值观完全吻合的人,结果有一天糟了,突然发现他喜欢看《小时代》……如果总是用排除的方式去交友,那最后可能会把你所有的朋友都删除掉。
也不要试图说服对方,因为这是一件基本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就算说服了对方,对你又有什么意义和帮助呢?讨论的目的不是说服对方。
讨论真正的目的,是倾听对方的观点,看看是不是有你没考虑到的角度,有没有值得你思考和学习的地方,这样的讨论才是对你自己最大的帮助。
抱着这样虚心、谦和的态度,对方也会投桃报李,更容易接受或者理解你的观点。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
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了解浙东学术的发展演变过程。
2.了解贯穿于文中的求是求真、经世致用的思想及其治学要“切于人事”的主张。
中国方志学的创始人——章学诚
章学诚(1738—1801),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人。
乾隆进士,官国子监典籍。
学识渊博,史学理论有独到见识,章学诚一生主修、参修各类地方史志十余部,
并撰写了大量的志评著作。
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方志立三书议》提出方志
分立三书的主张,标志着其方志理论的成熟、修志体例的完备和方志学的建立。
他提
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思想,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学和目录学理论,被
梁启超称为中国方志学的创始人。
他曾参与《续资治通鉴》的纂修,又主修《湖北通志》,著有《文史通义》9卷,《校雠通义》4卷,《方志略例》2卷,《文集》8卷,《外集》2卷,《湖北通志检存稿》4卷及《未成稿》1卷,《外编》18卷等。
去世120年后由刘承干搜集整理出版了《章氏遗书》。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六经之旨”和“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鉴古知今,以探索未来社会发展之路。
可是清代学术后来的发展,没有遵循他的路途前进。
乾隆嘉庆时期,被称为清王朝的“盛世”,而“乾嘉学派”又成为这一盛世在学术文化上的点缀。
“乾嘉学派”打着研究经典的旗帜,却漠不关心“当世之务”。
究其根本,还是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结果。
当时著名学者钱大昕自题画像说:“官登四品,不为不达;岁开七秩,不为不年;插架图籍,不为不富;研思经史,不为不勤;因病得闲,因拙得安,亦仕亦隐,天之幸民。
”钱氏这种精神状态,是大部分乾嘉时期学者的典型代表。
另一方面,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考据之学相反,一些理学的末流仍然空谈天人性命。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就是为纠正当时的这两种学风而创作的。
《文史通义》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积一生学力著成的史学论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
全书共九卷,分内篇、外篇两部分。
作者从乾隆三十六年(1771)或三十七年(1772)开始写作,至嘉庆六年
(1801)去世止,历时三十年尚未完稿。
内篇多半泛论文史,外篇论修志体例,阐述甚详。
其论学主旨,以“考索”与“义理”并重,但反对无目的的考索和空谈义理。
认为史书有“比类”与“著述”之分。
“比类”是编辑史料,“著述”则当“别识心裁”,自成一家之语。
《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论述了作者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
作者立论鲜明,引证丰富,反对空言、提倡切实致用的思想贯串始终,字里行间洋溢着堂堂正气和烈烈激情。
浙东学术主要内容
第一段阐明浙东学术的第一个特点:“言性命者必究于史”“切于人事”
第二段阐明浙东学术的第二个特点:没有门户之见,主张“经世致用”,贵在创新
第三段再次阐明浙东学术强调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想
对应学生用书P82
识字注音
1.天铎.(duó)2.桎梏.(ɡù)
3.蕺.山(jí)4.迥.殊(jiǒnɡ)
词类活用
门户(名词作动词,攻击)
1.朱陆异同,干戈
..
之府(名词作动词,束缚)
2.千古桎梏
..
3.而讲学者必有事.事(名词作动词,做)
4.后人贵.经术(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贵)
辨识下列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
1.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
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成为千百年来制约人们的东西,也是千百年来繁杂、棘手的荆棘之林。
2.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句式:被动句,“见……于”表被动。
译文:这就是宋代的理学被才德高尚的人讥笑的原因。
3.言性命者必究于史。
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言性命者必于史究”。
译文:谈天人性命学说的必在史学方面考究。
4.我欲托之空言。
句式:省略句,“托之”后省略介词“于”。
译文:我想把主张寄托在抽象的理论上。
5.亦且无以持门户矣。
句式:固定句式,“无以……”为固定句式,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译文:也是根本没办法成立派别的。
名句积累
1.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2.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
3.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
对应学生用书P84
错误!
1.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
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
这句话是说研究天与人的关系、万物的天赋和禀受等哲学范畴的学问,不可用抽象的理论来说教。
所以司马迁本着董仲舒的天人性命之说,写出了有益于治国安邦的著作。
作者在此强调了“经世致用”的学术理念,治学不要讲空洞、晦涩的理论,要讲究实用。
写文章不可以空言,华而不实的东西没有生命力。
近些年,中学生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是,堆砌起来的
华丽词句多,采用别人用过的或陈旧的材料多,模仿或套用别人作文的老套路多;反映真实的、自己身边的事少,有独立、独到见解的少;真正打动人的作品少。
为此还是鼓励同学们作文时,多写写身边的事,少背诵些应试的华丽篇章,让自己的文章能引人共鸣。
2.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
课文所引孔子的话,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即通过史实来传达理论,文学上通俗的说法叫“以形象传达思想”。
章学诚非常推崇孔子这句话,在多部著作中多次引用,可见他求实的著述主张。
章学诚以“六经”为史,把“六经”看做历史典范,所以非常赞赏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学风。
圣明如孔子,可以代天立言,尚且不以空言取胜,“况他人乎?”这一反问简明有力,发人深省。
3.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
作者在这里用了“黄茅白苇”一词来批评学术研究中的门户之见。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学术研究中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每一个流派都有其特点和专长,这就丰富和发展了原有的学术。
而门户之见与其相反,它是不允许自己门派之外的观点存在和发展的。
简单地说,风格流派是——使小变大;而门户之见是——使大变小。
章学诚对门户之见的批评,对中国文化学术的发展(在那一时期),是十分有益的。
对史学和文学研究的发展,这种批评,起到了一种推进器的作用。
错误!
1.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的观点,并按历史顺序逐一列举古代、近代切合人事谈论经学的事来论证观点,事实翔实,态度鲜明,富有说服力。
2.在第二段中,作者遣词造句生动活泼,行文流畅,富有文采,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首先善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使深奥变浅显。
如“千古桎梏之府”“千古荆棘之林”比喻束缚人们思想的东西,很具体,有文采,可读性强。
其次运用排比句,语气贯通,势如破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如文中“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运用排比句突出强调浙东之学经世致用,成就显著。
语言如爆竹,骤响易彻,音韵和谐而上口。
总之,作者善于变化句式,运用修辞,使说理不空泛,不单调,让人读来深受教益。
3.文章最后一段采用对话问答形式展开论述,这种方式有何优点?
运用问句,提出论点,能发人深思而不流于僵硬的说教,犹如两人对话,亲切自然,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交流的距离。
然后采用质难解疑的方式做出剖析,阐明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
这种以问答方式来辩驳的说理方法更能让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