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城市与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城市与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一、城市与城镇化
1、居民点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1)稳定的劳动群体,农业、畜牧业的出现推动出现了固定的居住点;
(2)为防御侵袭构筑防御性构筑物,形成了城池之雏形;
(3)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两河流域出现了最早的居民点。
2. 城市的形成——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1)产能和产品剩余催生物产品交换;
(2)劳动分工和生活需求的多样性增多,出现了手工业者;
(3)农村和城市居民点的差异显现;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 城市的定义
城:以武器守卫土地,防御性构筑物;
市:交易场所,“日中为市”、“五十里为一市”
城市与农村的差别: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现代城市的含义: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
4. 城镇化
城镇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1)城镇化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3)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镇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4)城镇化进程
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速度加快,在不长时期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镇人口。
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
业。
二、古代城市与城市规划思想
1.城市规划的缘起
聚落的规划设计即后来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原型。
在史前人类聚居地形成和营造的最初过程中,大都依从自然环境条件的共同法则。
当时的城镇还依据其所在地的生物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环境、海岸走向、河谷或山坡地势而修建,很多城镇都建筑于自然高地或人工高台上以抵御水患。
这时的城镇已具备一些基本布局形态,如古埃及城镇多用矩形平面,美索不达米亚则为椭圆形等。
各大文明城邑修建被认为是同源的说法已为多数学者所认可。
这一时期的著名实例有埃及的孟菲斯、卡洪城、底比斯及印度的莫亨达罗等古城。
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原始宗教曾一度成为当时的主导文化形式,如“占卜”和“作邑”。
2.古希腊的城市规划
古希腊文明之前,欧洲缺乏系统性的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
这一时期城镇建设和城市设计几乎都出自实用目的,除考虑防守和交通外,一般没有古埃及、古伊朗城镇那样的象征意义。
一般来说,这时的城市喜好选择南向斜坡,建筑则坐南朝北修建。
2.1 雅典及雅典卫城——古希腊时期城市建设最重要的传世之作
雅典卫城:雅典城的宗教圣地,也是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
(1)卫城建于城内一个陡峭的高于平地70~80m的山顶台地上,东西长约280m,南北最宽处为130m,山势险要。
(2)卫城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建筑布局不是刻板的轴线关系,而是经过人们长期步行观察思考和实践的结果。
(3)卫城内各主要建筑物均处于空间的重要位置上,如同一系列有目的而布置的艺术雕塑。
(4)从卫城内可以看到周围山峦的秀丽景色,它既考虑了置身其中时的美,同时也考虑了从卫城四周仰望它时的景观效果。
(5)为体现城市为平民服务,卫城还建有市民活动中心、露天剧场和竞技场等。
2.2 米利都城
希波战争前,希腊城市多为自发形成,城市空间、街道系统均不规则。
公元5世纪,希波达姆所做的米利都城重建规划,在西方首次系统地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格网,建筑物都布置在格网内,这种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
设计理论的起点。
3.古罗马的城市规划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
古罗马人仰仗巨量的财富和军事实力,领土日益扩张,版图已扩大到欧亚非三洲。
当时整个帝国版图上的城市数以千计。
3.1 古罗马时期建设成就
3.1.1 伊特鲁里亚时期(公元前750年---公元前300年)
石工、陶瓷构件和拱券结构方面有突出成就。
3.1.2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10年---公元前30年)
在公路、桥梁、城市街道与输水道等市政方面进行大规模建设,公建类型丰富,神庙、剧场、竞技场、浴场、巴西利卡和罗马角斗场等。
巴西利卡: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王者之厅”的意思,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
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
随着历史的变迁巴西利卡这个词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今天在罗马天主教的用语中有特殊地位的大教堂被称为巴西利卡,不论其建筑风格和结构。
3.1.3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
建设重点是歌颂权利、炫耀财富和表彰功绩,建造了许多豪华雄伟的凯旋门、纪功柱、皇帝纪念广场以及世俗建筑。
3.2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对古希腊、古罗马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经验的总结,他在书中论述的城市选址建设基本原理等,直至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城市选址必须占用高处干爽的地段,防止瘟疫滋生,必须有利于避浓雾、强风和酷热,应有良好的水源地,有丰富的农产资源和便捷的公路、水路交通。
街道布置上主张街道应保持与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关系,以及与公共建筑位置的关系。
维特鲁威理想城市方案:平面呈
八边形,转角处设城墙塔楼,城市道路
为环形放射式,放射式道路不直接对城
门,城中心有神庙。
维特鲁威理想城市
模式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蒂、
费拉锐特以及斯卡莫齐设计的理想城市
方案沿袭了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的基本
形式。
维特鲁威理想城市方案
3.3 古罗马时期城市布局
古罗马时代已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规划布局、街道与建筑的方位定向、神学思想。
3.4 古罗马时期军事城镇建设
古罗马时代开展了大规模的军事城镇建设。
公元前275年,古罗马人在地中海沿岸规划建设的平面呈方形的派拉斯营地(营寨城),是古罗马时代军事要塞城镇设计的原型。
今天欧洲有120~130个城市都是从这一城镇原型发展而来的。
提姆加德(Timgad)
城市平面呈正方形,“丁”字形主干道,街坊布置整齐;城市中心广场开向宽阔、便于操练“T”形干道,用台阶联结,四周有柱廊环绕;城中还有剧场、浴场、巴西利卡等公共建筑。
4.中古时期伊斯兰国家的城市规划
伊斯兰文化是在阿拉伯沙漠、草原地区的游牧方式中诞生、发展起来的,其影响远及近东、中东和北非临近地区
伊斯兰世界继承和发展了中东、近东地区古代城市的概念,同时又很好地结合并丰富了伊斯兰文化本身。
伊斯兰游牧民族时代生活在干燥缺水、草木罕见的恶劣自然环境中,因此长期以来就把可兰经中描述的天堂境界当作梦寐以求的理想,绿荫环绕,水草茂盛。
这种思想对伊斯兰的城市和建筑设计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罗马营寨城提姆加德平面示意图
伊斯兰文化创造者阿拉伯人对城市生活方式是排斥的,因此其城市缺乏先前古希腊和古罗马城市丰富的多样性。
5.欧洲中世纪的城市规划
5.1 芒福德给中世纪城市很高的评价
5.2中世纪城市的建设活动
中世纪建筑活动很少,多是教堂或城堡建筑;城市与农村一样,完全依附于世俗和宗教领主的领地内。
哥特教堂:平面上拉丁十字式平面,大门朝西,长方形大厅东端接半圆形或多边形圣坛。
相当一部分中世纪城市是以一种“渐进主义”的方式自发成长起来的。
5.3中世纪城市的分类
中世纪城市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要塞性、城堡型、商业交通型。
5.4著名实例
弗洛伦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锡耶纳(坎波广场)
5.5中世纪城市特征
1、规模比古希腊、古罗马缩小很多,多数城市没有按照统一的设计意图建设;
2、布局形态以环状与放射状居多,虽然教堂、修道院和统治者的城堡位于城镇中央,但布局比较自然;
3、城市建设充分利用了特定的城市地貌地形、河湖水面和自然景色,从而形成各自的城市个性;
4、城市街道蜿蜒曲折,弯曲的街道消除了狭长单调的街景,从而创造出一种视觉效果丰富多变的城市景观;
典型哥特教堂平面
5、在城市主教区范围内,分布有一些辖区小教堂和水井、喷泉,井台附近设有公共活动场地,丰富了市民生活。
6、广场设计取得了重要成就。
6.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城市规划
6.1文艺复兴建筑发展时期划分
(1)早期15世纪;
(2)盛期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
(3)晚期16世纪中晚期;
(4)17世纪发展出现了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6.2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主要建筑理论及代表人物
6.2.1 阿尔伯蒂
著有《建筑论》,是对当时流行的古典建筑的比例、柱式以及城市规划理论和经验的总结。
它的出版,推动了文艺复兴建筑的发展。
主张首先应从城市的环境因素,如地形、土壤、气候等,来合理地考虑城市的选址和选型,而且应该结合军事设防需要来考虑街道系统的安排。
用理性原则考虑城市建设的开创者之一,他主张从实际需要出发实现城市的合理布局,其主张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注重实际和合乎理性原则的思想特征。
阿尔伯蒂将其筑城主张归纳为亮点:一是便利;二是美观。
这些都为后世的城市设计奠定了思想基础。
阿尔伯蒂思想活跃。
他的建筑作品既有仿古式样的,也有大胆革新的。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佛罗伦萨的鲁奇兰府邸(1446~1451)、圣玛利亚小教堂正立面(1456~1470)和曼图亚的圣安德烈教堂(1472~1494)等。
6.2.2 斯卡莫奇
继承古典文化精华,发扬当时科
技成就,《建筑十书》的价值重新得
到人们的重视,提出文艺复兴时期的
理想城市模式。
斯卡莫齐的理想城市:星形平面,
多边形城墙,城墙转折处设有城楼。
中心建有宫殿和市民集会广场,四处
为商业广场、交易所和市场广场。
方
格网状的道路。
斯卡莫奇理想城市方案
6.3文艺复兴时期主要建设活动
建设集中在象征城市经济的市政厅、资产阶级府邸、行会大厦、广场与钟楼等方面,风格上提倡复兴古罗马风格,反对封建,倡导理性思想。
6.4罗马改建
改建之一:重建圣彼德大教堂,综合了古罗马形式与哥特结构并加以创新;
改建之二:在街道交叉处修建广场和喷泉。
波波罗广场——椭圆型平面,有三条笔直道路通向波波罗城门,道路交会处设方尖碑,作为对景。
改建之三:完成改建规划。
修直街道,运用轴线道路将全城主要的宗教和世俗建筑、凯旋门等串联起来,构成整体城市景观系统。
6.5文艺复兴时期广场建设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建设追求庄严、宏伟,以显示资产阶级的权势,城市建设的重点集中在市中心和广场上。
文艺复兴初期的广场建筑布局自由,空间较封闭,雕塑多在广场的一侧。
文艺复兴盛期的广场比较完整,平面规则,几何性较强,常采用柱廊形式,空间开敞,雕塑常位于广场中央。
6.6巴洛克风格
6.6.1 巴洛克风格的特征
形式上巴洛克是文艺复兴的支流与变形,出现于17世纪。
善于利用做作的手法来产生特殊的效果,利用透视的幻觉与增加层次来夸大距离之深远或探前;采用波浪形曲面、断折的山花与檐部、柱子的疏密排列来助长空间与立面的起伏和运动感。
6.6.2 典型案例
西班牙大阶梯:平面呈花瓶形式,行动流线时分时合,把两个不同标高的城市空间巧妙地统一起来,体现了巴洛克灵活自由、不拘无束的风格。
6.6.3 巴洛克风格的影响
巴洛克风格的城市设计强调城市空间的运动感和序列景观,在一些实际的案例中,多采取环形加放射的城市道路格局。
巴洛克设计思想曾经对西方的城市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奥斯曼巴黎改建规划、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规划设计)
但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还没有为城市的大发展创造出充分的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师便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致力于设计城市中的某一细小部分,城了建筑设计师。
他们的思路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由整体到细节,城市设计一时放弃了完成综合艺术总体的试图,变成了官邸、别墅、庭园等建筑工程的设计工作,而平民生活的质量却无人问津。
从此,城市设计成为官宦权贵们的专有物,实践产生了片面性。
7.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
7.1思想渊源——“礼制”
7.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7.3中国古代历代重要城市复原想象图
7.3.1 周王城
7.3.2 淹城
7.3.3 秦咸阳
在宫殿附近有铸铁、冶炼和陶窖作坊,表明当时已经有了为宫廷服务的官府手工业作坊。
居民区位于城南,大部分沦入渭水,居住形式按照闾里布置,整齐划一,设里监门,对闾里进行严格管理。
7.3.4 汉长安
城市四面各有三座城门;
城内道路笔直,垂直相交;
通往城门的道路每条分三股,
中间为帝王专用弛道。
宫城占城市面积比例很
大,分散开布置;
在南北干道的东、西两
侧有一定规模的市场;
居住模式称为闾里,
闾里周围有墙和门;居住地
段不集中,多分布于城内各
宫殿之间;
外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
7.3.5 西安附近都城位置变迁
7.3.6 曹魏邺城
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前布局、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的反映。
平面呈矩形,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前朝后寝格局,设有王室专用园林。
南部划分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以及手工业作坊。
7.3.7 唐长安城
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干道系统有明确分工,设集中的东、西两市。
城市的道路系统坊里、市肆的位置体现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
7.3.8 宋平江府
公元1229年平江郡守将重建后又历经百年发展的平江府城的道路、河流、桥梁、重要建筑、城池等刻在石碑上,即是著名的平江府石碑。
有大城和子城,城墙略有屈曲,有护城河环绕,呈长方形,城门皆有水陆两门。
城市以子城为中心,子城系平江衙署所在地,呈长方形,四周围以城墙;子城内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条偏于东侧的南北轴线上,府署衙署在轴线南端。
7.3.9 元大都
元大都是明清皇城的基础,它出自于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迭儿之手。
秉承汉制,注重风水观念。
大都新城的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8.6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相当于唐长安城面积的五分之三,接近宋东京的面积。
元大都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
考古发掘证实,大都中轴线上的大街宽度为28米,其他主要街道宽度为25米,小街宽度为大街的一半,火巷(胡同)宽度大致是小街的一半。
城墙用土夯筑而成,外表覆以苇帘。
由于城市轮廓方整,街道砥直规则,使城市格局显得格外壮观。
元大都的发展演变
7.3.10 明代北京城
明北京城包括内城和外城。
城南的市肆及居民区是明代中晚期由于城市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而形成,后因边防紧张才补砌外城城墙。
7.3.11 清代北京城
清代时期的北京的城市范围、道路格局均没有改变,只有居住地段有变化。
清朝对皇室子弟采取集中在京城建造专门王府,王府也是四合院的住宅形式,但比普通住宅大很多,还占据内城比较中心的地段。
内城的一般居民(汉人)迁至外城,内城为满人以及王亲贵族府第,以及八旗营房;清雍正、乾隆后在北京西郊修建大片园林宫殿;
商品流通运输由城东的大运河承担,因此仓库集中在城市东部;清代城市除原有的佛教寺院外新建了一些喇嘛庙。
紫禁城的建造
年。
动用了全国十万工匠和几
十万劳役,在设计、施工组织
和施工技术上都已经达到了很
高的水平。
木料主要来自四川、湖南、
湖北一带,通过长江、南北运
河的漂送到京城;
大砖产自江苏苏州,质地
坚硬,外形方整,敲击发出金
属声,故称“金砖”;
石料产自河北曲阳,采取
旱船滑冰的方法——利用冬天
取井水泼地成冰,用旱船载石
在冰上用人畜齐力拉,搬运至
京;
琉璃瓦主要是北京城南琉璃
厂产。
8.总结
8.3古代政治体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中国:都城、府、州、县
天人合一,皇权至上
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商品经济的发展仍然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大运河城市带
沿海城市
欧洲:教堂
罗马帝国:港口城市成为商旅交通繁荣的中心。
中世纪:一些海港城市,通航河流的重要渡口和交会点的
城市也成为商业都会,如意大利的威尼斯、那不勒斯,法国
的马赛,德国的汉堡、莱比锡等
14~15世纪:沿海一些港口城市成为他们所统治的商业中心。
三、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除了带形城市外,其余书上有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亚•伊•马塔提出带形城市的设想,即沿着一条高速、高运量的轴线无限延伸,以取代传统的由核心向外展延的城市形态。
1882年,马德里外围建设了一个4.8公里的带形城市,
1892年设计了马德里外围的马蹄形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