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2、城市规划任务: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总之,罗马城的产生不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
础之上,而是从城邦中分离出来并且馒慢地得到发展的,而罗 马城的发展是通过战争的手段来实现的。
欧洲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特点: 西欧城市的发展完成了 由“城”到“市”的转变 欧洲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过程 城市功能分化 城市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二、城市产生的条件
• 1.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城市产 生的基础
• 2.宗教仪式中心是城市形成的人口聚集和精 神条件
• 3.人口的聚集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从而成 为城市产生的社会条件
三、早期城市的产生
过去,人们曾认为文明的摇篮是尼罗河流 域,但现在,绝大多数学者都一致同意, 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苏美尔(Sumer),也就 是《旧约全书》中的“希纳国”(Land of Shinar)。
面积:7.68平方公里。
气候:有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适宜居住。
人口规模:3.5万左右。
主要建筑材料:烧砖 城市布局:城市建设经过事先的规划、设计,布局严整,成长 方形棋盘格状。主街均作南北和东西十字交叉,每一棋盘格是 一个街区,约长366米,宽275米,其间平房、楼屋罗列,庭园 错落,小巷穿插。下水道系统也很完整,穿街入巷通到每座房 屋,也是用砖砌的。不少房屋有砖砌的浴室和水井和容量不小 的粮食仓库,还有通风管道。上城是建在9.15米高的人造平台 上的城堡,城内有一座高塔,一个带走廊的宫殿,一座有柱子 的大厅。
第二节 世界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一、早期城市——又称古代城市,通常指奴隶制时代的城市。
到目前为止,考古学家发掘的世界上最早、亦是规模最大 的城市遗迹之一是莫亨朱达罗。五千年前,印度河流域有了相 当发达的农牧业,出现许多大的居民点和城市。大约持续一千 年之久,之后城市忽然消失,文明忽然中断了。最近六十年来, 考古学家陆续在沿岸发掘出几十处城市遗址,其中最大的一处 叫做莫亨朱达罗,当地方言就是“死人之丘”。该城座落巴基 斯但信德省拉尔卡纳市以南24公里的印度河右岸,南距卡拉奇 海港320公里。
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名词解释:1)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3)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总人口城镇人口城市化水平。
4)市域:城市的行政区域范围,包括市区,外围市(县)。
5)市区:市政府管辖范围。
2.①什么是第一次劳动分工原始群落中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叫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②什么是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③城市是如何形成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以后,原来的居民点也发生了分化,其中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所以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开始产生私有制,阶级分化以后,人类开始进入了奴隶社会。
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④简述城乡区别。
1)集聚规模的差异 2)生产效率的差异 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7)空间密度差异3. 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城市发展的包括哪两个阶段一般以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城市发展阶段包括古代城市发展阶段(封闭,静态)和近代现城市发展阶段开放,动态)。
4. 简述世界城镇化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内,城市人口的总比例达到60%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城市规划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城市规划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整个城市规划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以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原理为重点,把规划原则和布局方法作为基础,并以城市各组成要素的规划布局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它作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理论课,内容几乎涵盖了整个专业所涉及的全方位知识,在整个城市规划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专业教学的核心成分;它在课程结构纵向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加深并综合运用前期课程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后续课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它在专业学习导向上还具有引导学生入门、深造学习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城市观念,培养学生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能力,同时为城市设计与人居环境规划以及城镇规划与设计的实际操作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时数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安排,本课程计划总学时72学时,每周4学时,共18周,计4个学分。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授课表现力和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提示性问题,强化课堂中信息的双向交流,活跃气氛、提高效果。
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在授课过程中,辅助采用案例教学和学生讨论的方式,作为必要的教学补充,针对某一城市或城市局部区域进行实证分析教学。
(五)面向专业该课程是面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城市化的含义;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本章简要介绍城市的产生、定义、发展过程;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二、城市的形成三、城市的定义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古代城市的发展二、近代城市的发展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的发展第三节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二、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三、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四、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三)教学方法与形式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增加,更是一个涵盖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过程。
在城市化的背后,城市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概念。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是人口聚居在城市中的比例提高;而城市发展则是指城市在规模、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不断增长和完善。
城市化推动了城市发展,城市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首先,城市化催生了城市发展。
随着农民工人口进城,城市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大量的劳动力参与到城市的建设和产业发展中,加速了城市经济的增长。
同时,城市化还促进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的提升,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其次,城市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推进。
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城市的发展还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二、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城市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等方面。
首先,政策环境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的规划和政策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引导城市发展方向,同时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升城市的软硬件条件。
政府还需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布局,促进城市产业的升级与创新。
其次,经济条件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经济环境对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经济发达的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就业率和较高的生活水平,这会吸引更多的人口涌入。
经济条件还会影响城市的投资环境和产业结构,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发展。
再次,社会文化因素也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战略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的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二,城市的形成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三,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
我国 1955年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 2000,非农人口超过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 2000,在 1000以上,非农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
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
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第二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一:古代城市的发展1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
陕西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
《城市经济学》教案
2
•
• • • • •
•
•
地理学者认为,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 区 域性和综合性; 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 和结合点。 建筑学者认为, 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 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 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生态学者认为, 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 态系统。 统计学者认为, 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聚 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 政治学,如:城市是一个团体的人构成一个在政治上有组织的共同体;城市是 一个矛盾斗争的舞台。 经济学,如:城市是商业、工业、金融、信息、旅游文化和各种服务业等非农 产业和非农业人口的集聚地,是某一地区或国家的生产、消费等经济中心和经 济发展的龙头, 在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城市是人口集中、 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城市是物质生产的分配空间;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 增长极和龙头;城市是一片经济空间;城市是与高密度和经济行为专业化及其 统一制度的条件为特征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产活动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 1、密集性——物质和文化的密集,要素空间分布的高聚集性 – 人口密集 – 物质和资产密集 – 文化密集 2、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 – 高效率:采购、运输、流通、人才、获取信息等便捷 – 高效益:投入产出的高效益性 3、中心性——吸引力和辐射力 – 吸引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 辐射力 :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二、城市的本质
《城市经济学》教案
1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经济
目标要求:懂得城市的内涵与功能,理解城市的特点和作用,掌握城市的内涵、 城市的基本类型、城市的作用等;了解国内外城市的发展状况,掌握 城市形成机制。 理解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 经济机制及其他制约因素, 了解城市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 掌握何为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的特征、 本质、外部环境等。通过学习具备对当地城市的发展现状等进行调查 或分析等能力,能对当地城市的基本模式。 核心概念:城市、城市形成、城市经济、集聚经济 内容提要: 1.城市的内涵与功能 2.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3.城市经济 4.城市集聚经济 本章重点:掌握城市的内涵,城市的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难点:理解城市经济及集聚经济。 教学课时:3 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要。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已成为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发展也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城市化的定义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或小城市迁移至大城市,形成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一般是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而出现的。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土地和房地产成为了重要的资产,人口和劳动力则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城市发展是指城市整体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状况和特征,是城市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城市发展的目的是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然而,城市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而城市发展则是城市化的结果和目标。
城市化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城市化可以带来更多的人口和劳动力,通过城市的产业和商业发展,提高城市的经济实力、文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城市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制约因素。
城市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政府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划,来引导城市发展。
同时,社会各界也需要积极参与城市发展,包括企业、市民和社会组织等。
城市发展还需要依托有效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以达到城市发展的目标。
在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城市化导致的城市扩张和城市用地的扩大,使得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受到挑战,城市资源消耗和城市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其次,城市化带来的群众涌入和社会流动,也会导致城市社会问题的加剧,包括贫困、不平等和社会冲突等问题。
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如城市安全、文化建设、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等问题,也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
综上所述,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城市发展需要更好的城市化推动,而城市化发展也需要更好的城市发展支撑。
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
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发展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它们是文化、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中心。
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密切相关,决定了城市的繁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从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第一部分:城市发展城市发展是指城市的人口、经济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增长和扩展。
城市发展的目标是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首先,城市发展需要合理规划。
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通过合理规划,可以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其次,城市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道路、桥梁、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城市提供良好的交通和通信条件,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第二部分: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是指对城市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进行管理和监督,以促进城市的有序发展和良好的居住环境。
城市管理涉及到政府、社区组织、企业和居民等多个方面的合作。
首先,城市管理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它为城市提供了管理和监督的依据,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其次,城市管理需要有效的政府机构。
政府机构应当负责城市的规划、决策和执行,同时与社区组织、企业和居民进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城市的管理和发展。
第三部分: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的关系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城市发展提供了管理的基础,而城市管理则为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城市发展需要城市管理的支持和监督。
城市管理通过规划、管理和监督等手段,提供了城市发展所需的资源和环境保护,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城市管理也需要城市发展的推动。
城市发展提高了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为城市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综上所述,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密不可分。
只有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城市才能实现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
城市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区组织、企业和居民等多方的参与和合作。
市政学复习资料
《市政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城市的特点:1、高度的聚集性2、社会性3、经济性4、系统性5、开放性6、复杂性城市产生需要的条件:1 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2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3 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和地理位置也是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
早期城市阶段(特征P71)2、中世纪城市阶段(特征P73)3、近代城市阶段(特征P75)4、现代城市阶段特征(1)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2) 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3) 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3) 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市政主体是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市政管理手段按其内容和作用方式不同,分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道德手段广州市是中国近代行政区域建制意义上的第一个市。
市政的主要特征:1历史性2 公共性 3 双重性 4 系统性5 综合性 6动态性市政学的研究对象:1、市政主体2、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3、市政目标、市政方式和市政手段4、市政规律市政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2、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4、系统研究和具体分析相结合5、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第一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的发展阶段市委的领导主要体现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市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市政协开展工作主要方式:1 召开会议2 提出议案3 视察4专题调研5 反映社情民意6 促进祖国统一城市人民代表大会是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城市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城市人民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城市人民团体主要有:市总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市工商联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特点: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城市公益性组织包括: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市基金会、市志愿者组织市民参政的方式包括1 政治选举2 政治协商3 政治结社4 政治表达5 政治接触市民参政的条件:1 透明的市政决策2 高素质的市民3 多元的参政途径市民参政的条件:1 市民参政是城市政治民主发展的重要内容2 市民参政是市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3 市民参政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的保证第二章市政体制市政体制的内容:1、城市的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2、城市的国家机构与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3、市级国家机构与所辖区、县的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关系1、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2、市政体制比国家政体具有更多灵活性和多样性3、市政体制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
注册城乡规划师复习-城乡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1%)1.1城市的概念与定义(非大纲)1.城市的概念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市由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是由商品交换(市场)产生的。
城市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2.城市的定义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是在”城”和”市”功能叠加的基础上,以行政和商业活动为基本职能的复杂化、多样化的客观实体。
2)城市的功能定义——是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
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职能。
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
包括了自然环境却又是以人造物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
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社会复合巨系统。
共识: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1.2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及城市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1)人的活动、建筑的区域、居住地、生产地等的相对分散是基本特征;2)同一地区的人们生活有明显的同质性;3)大部分生活资料可以直接来源于土地;4)社会结构比较简单;5)能源使用多样;6)如城市的变化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驱使下,乡村在各地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3.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差别:、以及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体现在空间要素的集中程度(或分散程度)上;2)生产效率的差异:城市经济活动是高效率的,主要是由于高度的组织,属于高级生产或服务性质;相反,乡村经济活动还依附于土地等初级生产要素;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城市是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这也造成了城乡生产力结构的根本区别;4)职能的差异:城市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是有别于乡村的。
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与城市发展摘要:规划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
本文以南昌经开区的发展为例论述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城市计划南昌经开区1.城市的形成及发展1.1城市的形成要论及城市的发展,首先我们得明确城市是如何形成的。
简单地说人类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也就是说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从我国文字的字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智能的居民点。
有了城市的出现,就有了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而城市的构成主要分为:城市系统的构成、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等。
城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物,是一个典型的巨系统,其所有系统的特征为: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结构性、动态性及与环境的联系性。
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构建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2城市的发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
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
人是环境的主角,让建筑与人对话,引人公园、广场成为市民交流联系的空间,使市民享受充分的阳光、绿地、清新的空气、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这种富有生活情趣和人情味的城市环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城市面向21世纪的规划和建设的目标。
2.城市设计下面我将主要从商业区、城市中心、城市广场来论述该区的城市设计。
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的作文
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的作文我们生活的城市,平地高楼起。
树木茂盛,农业、商业等经济方面发展得很迅速,绿化也搞得很好。
有一款叫开心城市的游戏,挺不错。
它把我们生活的环境形象地刻画出来。
树木也是3D的,还有各式各样地道路、人行路。
刚创建自己的城市,经过新手引导,看到的城市长满了野树,只有一筒子楼。
道路全长仅168米,农田只有4块,像一个村庄。
这个时候,十万火急的是要多将住宅搭建起来,并且建立小卖部与百货大楼。
这些是市民的粮食采购来源。
而商店的的物品来源,当然是靠农业发展而来。
建好住宅、商店,再开垦至少6块农田。
种上卷心菜快速收成作物等待。
强大农业发展力度,推动经济,使人口提升,这是每个城市的目标。
农田上的作物成熟后长时间不来收割,植物将枯萎。
为了保证城市现金不损失,每天登陆时会有作物提醒。
在现实生活中,有小偷。
城市里也有,要保证市民不受伤害,先搭建起警署,法院的基本构架,聘好人员。
这样就能抓住小偷。
此外,还要建一座医院,为市民提供服务。
还有邮局、消防署、幼儿园、小学等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能提供人口,所以要经常搭建。
也要注意各种禁忌:1、学校、幼儿园旁边严禁设烧烤地点。
2、泡沫塑料工厂不能堆放可燃物品。
3、水域边不搭建电线杆。
另外,邮局旁边应巧妙地放置邮筒,会增加收益。
绿化也能是收入提高。
我的城市有各种加工厂,纸厂较多。
建设城市有个目标:让市民体验的安心的生活,定期将该楼房升级,升级有两个选项:一是增高楼房,内部装潢不变;二是内部家具升级,最高等级为豪华。
第一次先家具升级,再增高楼房。
另外,还要建造公园等让市民散心的地方。
也可以用灌木丛巧妙的构成一些字体与装饰,靠海的公园必须有椰子树、沙滩椅、遮阳伞、饮料摊四个要求。
经典公园“灌木丛迷宫”内必须要有电话亭,健身器材等。
现在我的城市各个选项指数都在增长,接下来,想要将城市发展得更好。
还需要从农业、绿化做起。
农业和绿化是整个城市的根,没有了两个经济来源,那么商店就将关上大门;没有了两个经济来源,那么城市的发展就赶不上城市平均的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形成的主要原因: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2、现代城市含义: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的意义3、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有何特点?4、近代城市有何发展变化?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了大量农业人口,使之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扩展也吞并了周围的农业用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
2)城市布局的变化:圈层式向外扩张;由于新交通工具的出现,城市的道路系统布局发生显著变化。
3)城市与环境:工业城市排放污染物,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5、现代城市发展趋势如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及交通的发展,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造成世界范围内的某种趋同性。
6、城市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7、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
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恰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
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简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1)阴阳五行与勘舆学2)很多理论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墨子》3)夏朝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4)商代出现我国城市的雏形,早期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
商代盛行占卜、崇尚鬼神,直接影响了当时城镇空间布局5)周代,中原地区结束了游牧生活,各方面大发展,兴建了丰、镐两京,修建洛邑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布局,召公和周公相土尝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6)成书于春秋战国的《周礼 -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城市规划原理1.3第一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吴志强 城市规划原理
以出让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应该在获得土地使 用权后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 证。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 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应该向城乡规划 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对乡、村庄规划区:由建设单位和个人向乡镇人民 政府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市、县人民政府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城乡规划法》2008 共七章七十条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三章 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四章 城乡规划的修改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城市规划法》1989 共六章四十六条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制定 第三章 城市新区开发和 旧区改造 第四章 城市规划的实施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是约束城乡规划行为的准绳,是我国各级城 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行政的法律依据;也是 城乡规划编制和各项建设必须遵守的行为准 则。
(2)《城乡规划法》的基本框架
城乡规划的制定 城乡规划的实施 城乡规划的修改 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 城乡规划的法律责任
城乡规划法与城市规划法的章节比较
城市规划原理
主讲人: 2018年9月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内容体系
第一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二篇 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其分析方法
第三篇 城乡空间规划
第四篇 城市专项规划
第五篇 城市规划的实施
第21章 城市开发规划 第22章 城乡规划管理
第一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城乡规划体制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第五节 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运作系统
1、开发控制制度
对于城市规划区分为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申请、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申请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申 请,即“一书两证” 。
讲城市历史和发展历程
讲城市历史和发展历程
第一章: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人类最早的居住地是洞穴和树林,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部分人类开始聚居并形成村落,这是城市形成的最初阶段。
第二章:城市的演进
随着农业的发展,部分村落逐渐发展为城市。
农业生产的进步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人口逐渐增加,城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了支撑,城市逐渐成为商业和文化中心。
第三章:城市的兴衰
城市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历史的长河中,城市的兴盛和衰落交替出现。
政治动荡、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城市的衰落,而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则有助于城市的兴盛。
第四章:城市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也在不断发展和改革。
城市规划的科学化、交通运输的便捷化、环境保护的重视等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
城市的改革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努力,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城市的未来
城市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紧张等。
但同时,城市也将成为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结语: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它承载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
城市的历史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它不仅反映了经济和社会的变迁,也体现了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和保护城市的发展成果,共同建设美好的城市。
城市经济与城市发展
城市经济与城市发展城市经济和城市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城市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城市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一些城市经济发展的策略。
1. 城市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经济的健康繁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首先,城市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良好的城市经济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居民提供稳定的职业发展途径。
其次,城市经济的发展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城市。
人口增加可以带动城市的发展,增加了市场的需求,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活力。
最后,城市经济的繁荣也能够带来更多的税收收入,为城市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改善,推动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2. 城市经济发展策略为了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管理者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首先,城市管理者应该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传统的产业结构可能面临着技术更新和市场竞争的挑战,需要逐步转型升级。
通过支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城市可以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城市经济的竞争力。
其次,城市管理者还应该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高素质的人才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通过建设高水平的教育机构和提供良好的人才培训机会,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城市,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此外,城市管理者还应该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和投资。
创新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建设创新型企业和提供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3.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城市发展除了受城市经济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首先,城市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对城市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地处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区的城市往往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其次,政府的政策和规划也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政策,引导城市发展。
同时,政府还需要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减少行政审批的繁琐,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进入城市。
论城市定位与城市发展
论城市定位与城市发展引言城市定位是城市规划与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城市定位是指城市在规划和发展过程中确定自身的位置和角色,以满足居民和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城市定位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其决策和设计将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本文将探讨城市定位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城市定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挑战。
城市定位的重要性城市定位是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基础。
一个明确的城市定位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和政府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和政策,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市定位不仅涉及城市空间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
一个成功的城市定位将使城市具备自身的特色和竞争力,吸引投资、人才和创新。
同时,城市定位还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互补和合作,形成区域性的发展战略。
城市定位的影响城市定位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城市定位决定了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色。
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如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旅游目的地等。
这些不同的定位将直接影响城市的产业布局和经济增长模式。
其次,城市定位也决定了城市的规模和人口结构。
一些城市定位为大城市,追求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扩张;而其他城市则定位为小城镇,注重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最后,城市定位还对城市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不同的城市定位将引领城市的文化氛围和社会价值观,影响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城市定位的挑战城市定位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城市定位需要长期的战略规划和持续的政策支持。
城市定位不能仅仅是一个口号或标语,而是需要政府和决策者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来推动执行。
其次,城市定位需要与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其他要素相协调。
城市定位不仅仅是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问题,还需要考虑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多重因素。
因此,城市定位需要全面的综合规划和协调管理。
最后,城市定位需要与市民参与和意见反馈相结合。
城市定位应该是基于市民需求和意愿的,而不是仅仅由政府和专家决定。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简介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必修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二、课程任务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主要研究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以及规划中的技术问题。
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成熟、完整、准确的专业知识系统,奠定坚实、规范的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城市规划的价值观、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与内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等内容。
掌握城市用地分类与及其适用性评价、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乡住区规划等内容。
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城市规划的实践工作、管理工作以及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课程内容结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十三章内容: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本章从城市的基本概念及最初形式入手,首先阐述城市在历史不同阶段所取得的进展和布局特征,以及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然后介绍城市化现象的一般概念和表现特征,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探讨我国未来的城镇化道路。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本章首先介绍中国古代“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划思想,以及西方古代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规划思想。
然后重点阐述工业革命以来,为了应对各种城市矛盾而产生的一系列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包括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规划理论、有机疏散思想、邻里单位理论、永续发展、全球化理论等。
最后在分析当前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城市规划必须从单向封闭转向复合分散,从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转向动态过程,从刚性转向弹性,以此应对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本章首先从规划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决策过程的概念出发,阐述价值观对城市规划活动的影响力。
城市经济与城市发展
城市经济与城市发展城市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的发展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城市经济和城市发展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城市经济对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城市经济发展所需的投资、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同样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例如,随着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大幅提升,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和企业来到城市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其次,城市发展对城市经济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城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了城市经济的潜力和空间。
一个发展迅速、规模庞大的城市,具备更多的经济资源和市场需求,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城市发展还能够形成城市的产业集群和特色经济,提升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和品牌形象,进一步激发城市经济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除了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经济和城市发展还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面临着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了能源、水资源、土地等资源供应紧张,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
城市发展需要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排放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城市经济和城市发展还面临着人口问题和社会问题。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导致城市人口过剩和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城市发展需要解决好人口过剩和城市贫困等社会问题,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最后,城市经济和城市发展也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使得国际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城市经济已经融入到了全球经济体系中。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带来诸多挑战和机遇,城市经济需要通过积极适应和创新发展来应对国际经济的波动和竞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
1.2.2城市与乡村的区别与联系
1、基本区别
(1)集聚规模的差异
(2)生产效率的差异
(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2、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主要是从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作用联系、服务联系以及政治、行政组织联系。
2、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
所谓城镇化的模式是指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特定阶段、特定环境背景中城镇化基本特征的模式化归纳、总结。
(1)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2)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3)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4)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D.城人口数量增加
3.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是(A)
A.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空前的程度
B.中小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发展慢
C.由于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缩小
D.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达到13.3%
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乡村的人均收入高于城市;⑤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C)
讲 义
课程
名称
城市规划原理A
课程编号
63136020学时:0
学分
3
类别
必修课(√)选修课()理论课()实验课()
任课
教师
刘大鹏
职称
讲师
授课
对象
专业班级:城市规划
教学
目的
要求
本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对城市规划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和规划方法,以及基地调研、城市发展预测、现状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规划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思考1:为什么乡村人口要流向城市?
经济因素:谋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水平。
思考2: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城市中发生哪些变化?
住房、就业、交通等方面
1.3.1城镇化的含义(熟悉)
1、城镇化含义
(1)“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
①人口的集中。包括人口总量的集中,即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城镇点的增加,呈正密度的加大;每个集中点――城镇规模的扩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5.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D)
A.发展超过了同时期的发达国家
1.1.2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了解)
1、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1)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聚居――原始聚落――固定居民点(雏形)
原始聚落的形态:奥地利新石器时代(-2000年)、西安半坡遗址(-5000年)
(2)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
3、中国城镇化的现状、特征与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基本特征:
(1)城镇化过程经历了大起大落阶段以后,已经进入了持续、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
(2)城镇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转移过程,总体上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
(3)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成为区域甚至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枢地区,成为接驳世界经济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空间单元。
1.2.3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熟悉)
1、城市的社会经济特点
工业和服务业(也可称为非农经济)是城市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2、乡村的社会经济特点
农业和畜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1.3城镇化及其发展——熟悉城镇化的含义,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熟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
世界上最早的聚落不是城市,而是乡村,而乡村发展成为城市的过程即为城市化过程。
2、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土壤等自然条件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发展,他们主要体现在城市选址、城市空间特色、空间环境质量等方面。
(2)社会文化因素。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主要内容
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2.城市与乡村
3.城镇化及其发展
4.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关系
授课方式
多媒体
学时数
4学时
1.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了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动因,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1.1.1城市的含义
1、城市的基本经济部类与非基本经济部类
2、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空间载体
1.4.3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熟悉)
1、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
2、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1.4.4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熟悉)
1、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
2、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利用
1.1.3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熟悉)
1、阶段:
城市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农业社会的城市、工业社会的城市和后工业社会的城市。
2、差异:阶段差异
(1)农业社会的城市:没有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城市内手工业和商业不占主导地位,而主要是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
(2)工业社会的城市: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状态,工业化带来生产力的空前提高及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导致了原有城市空间与职能的巨大重组,而且促进了大量新兴工业城市的形成,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与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同时,工业文明也造成了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交通拥塞、生态失衡等城市问题。
1.3.2城镇化的机制与进程(熟悉)
1、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
(1)农村剩余贡献
(2)工业化推进
(3)比较利益驱动。决定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两种基本力: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4)制度变迁促进
(5)市场机制导向
(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
(7)城乡规划调控
2、城镇化的基本阶段
依据时间顺序,城镇化进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4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关系——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关系。
1.4.1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熟悉)
城市和它所在区域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1、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2、城市是区域发展中的核心
1.4.2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熟悉)
计算公式:PU=U/P
其中:PU——城市化水平或城镇化率
U——城镇常住人口
P——区域总人口
这一指标既直接反映了人口的集聚程度,又反映了劳动力的转移程度,这一指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并应用这一指标作为城镇化进程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
需要强调的是对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衡量英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至少应包括城镇化发展的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这两个基本的方面,而且反映城镇化真正发展水平的不应是表面的数量指标,更重要的是质量指标。
(3)后工业社会的城市:生产力以科技为主体、以高技术(如信息网络、快速交通等)为生产与生活的支撑,文化趋于多元化。
1.1.4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熟悉)
1、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
(1)从封闭的单一中心空间环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2)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
(3)从生产型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教学
重点与难点
见各章节。
基本
教材
和主
要参
考资
料
1、《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第三版
2、《城市和区域规划》,[英]P·霍尔著,邹德慈、金经元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5第一版
3、《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周俭,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5第一版
4、《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邓述平,王仲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5第一版
5、《现代城市建设》,[波]W.奥斯特罗夫斯基著,冯文炯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7第一版
6、《城市规划概论》,陈友华,赵民,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7第一版
7、《城市建设和规划基础理论》,阮仪三,天津科技出版社,1999.1第一版
8、《城市规划法规读本》,孙施文,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6第一版
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②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
③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什么是城市化?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普遍接受的:人口统计学指标(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的指标)
练习:
1.关于城市化的错误叙述是(A)
A.城市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B.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A)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1)集聚城镇化阶段
(2)郊区化阶段
(3)逆城镇化阶段
(4)再城镇化阶段
1.3.3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