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文】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古文特殊句式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宾语前置1. 定语后置句例:《诗经·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解释:硕人,指高大的人。
颀,高大的样子。
衣,动词,穿。
锦,华丽的衣服。
褧衣,粗布衣服。
此句意为:高大的人穿着华丽的衣服和粗布衣服。
2. 状语后置句例:《诗经·卫风·硕人》舞则鼓之,歌则扬之。
解释:舞,动词,跳舞。
鼓,名词,鼓声。
歌,动词,唱歌。
扬,动词,高扬。
此句意为:跳舞时鼓起鼓声,唱歌时高扬歌声。
3. 省略句例:《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解释:关关,雎鸠的叫声。
雎鸠,一种水鸟。
河,河流。
洲,河中的小岛。
此句意为:关关雎鸠,在河中的小岛上。
4. 判断句例:《诗经·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解释:硕人,指高大的人。
颀,高大的样子。
衣,动词,穿。
锦,华丽的衣服。
褧衣,粗布衣服。
此句意为:高大的人穿着华丽的衣服和粗布衣服。
二、主谓倒装1. 主语前置例:《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解释:关关,雎鸠的叫声。
雎鸠,一种水鸟。
河,河流。
洲,河中的小岛。
此句意为:关关雎鸠,在河中的小岛上。
2. 谓语前置例:《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解释:关关,雎鸠的叫声。
雎鸠,一种水鸟。
河,河流。
洲,河中的小岛。
此句意为:关关雎鸠,在河中的小岛上。
三、省略句1. 省略主语例:《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解释:关关,雎鸠的叫声。
雎鸠,一种水鸟。
河,河流。
洲,河中的小岛。
此句意为:关关雎鸠,在河中的小岛上。
2. 省略宾语例:《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解释:关关,雎鸠的叫声。
雎鸠,一种水鸟。
河,河流。
洲,河中的小岛。
此句意为:关关雎鸠,在河中的小岛上。
3. 省略介词例:《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精华版A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精华版A在备战高考文言文考试中,熟练掌握特殊句式对提升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倒装、省略、比拟三个方面,为大家总结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式1. 完全倒装:谓语动词置于主语之前,这种句式常用于问句、感叹句等句型。
例1:春天到了,候鸟们迁徙到北方了。
倒装:春天到了,迁徙到北方了的是候鸟们。
例2:行至五月,则草木繁茂。
倒装:行至五月,则繁茂的是草木。
2. 部分倒装:谓语动词的一部分位于主语之前,常用于含有“不、没有、很、多”等修饰词的句子中。
例1:大江东去,浩浩荡荡,横扫千军。
部分倒装:大江东去,横扫千军的是浩浩荡荡的水势。
例2:玉山东南,一峰独立,云霞起伏。
部分倒装:玉山东南,云霞起伏的是一峰独立。
二、省略句式1. 主语省略:文言文中主语多为“天、人、君、我”等词,常出现省略。
例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省略主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是我们(指人)。
例2:非学无以广才。
省略主语:非学无以广才的是人们(指人)。
2. 谓语省略:主语之后的谓语动词可根据上下文进行省略。
例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省略谓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见)的是啼鸟(指鸟叫声)。
例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省略谓语:直挂云帆的是(可以)济沧海。
三、比拟句式1. 以“如”、“若”引导的比拟句例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比拟:君子的品德像(如同)坦荡荡的河流,小人的心情像(如同)长戚戚的蒿草。
例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比拟:明月的存在是(若)几时有的?用酒向青天询问(若青天能够告诉我明月的存在)。
2. 以“犹如”引导的比拟句例1: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比拟:日出东海,落在西山,愁若一天,喜若一天。
例2:沁园春·雪毛泽东比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通过掌握以上特殊句式,广大考生可以在高考文言文中更灵活地运用,提高语文成绩。
结语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高考文言文的考试成绩至关重要。
七年级文言文特殊句式
七年级文言文特殊句式
1.倒装句:主谓语序颠倒,一般用于疑问句或强调句。
例句:何谓文言?文言何谓?
2. 并列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并列在一起,常用“而、且、亦、及”等词连接。
例句:彼其之谓甚矣,而吾亦知兹之为甚也。
3. 状语从句:在主句中充当状语的从句。
例句:夫以众筹之力而成大事者,必有集思广益之人焉。
4. 定语从句:在主句中充当定语的从句。
例句:余尝闻之,食色性也,财色命也。
5. 主谓宾补结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一个宾语和一个宾语补足语,用于表示某种状态或感觉。
例句:吾不佞,何以知之?
6. 虚拟语气:用于表示假设、愿望或建议等语气,一般用“虽……而”、“愿……”、“宁……而”等词引导。
例句:虽有天下之美,不如家之乐。
7. 反问句: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例句:岂独我欲行此耶?汝亦欲之?
- 1 -。
强烈推荐文言文特殊句式.ppt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于长勺战
)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 )
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 于草庐之中三顾臣,以当世之事咨臣 )
课件
主谓倒装(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 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 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 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
例: 唯利是图 我之谓也
课件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1( B )
A 沛公安在?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尔何知?
2( D )
A 城中皆不之觉。
B 唯余马首是瞻。
C 惟利是图。
D 马之千里者
课件
翻译下列各句中划线的部分。
1.何有于我哉?( 有什么 )
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愁什么 )
课件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句 3、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4、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 主语后说(主谓倒装) 5、固定句式
课件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主─谓─宾 定(状)─中心词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 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 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 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鼓
鼓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
竭……
择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行
③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
里……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完整版)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
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一、判断句形式及例句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②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③栗者,民之所种。
(……者,……)④虢,虞之表也。
(……,……也)⑤忠义者圣贤家法。
(……者……)⑥刘备天下枭雄。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翩翩两骑来是谁?⑤审谛之,顿非前物。
二、被动句的形式及例句1、“于”字句: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为”字句: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为……所”式: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见”字句: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于”式: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三、省略句形式及例句。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②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
[省谓语、主语]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①(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②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③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
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 舒缓语气.
如: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
余闻之也久.
三、被动句 四、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
关系 被动式
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典型例题 较高低
1.成,将以攻宋. 省略句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判断句 3.便舍船,从口入. 省略句 4.苟全性命于乱世 . 倒装句 5.城非不高也,非不深也. 判断句
谢谢指导
6.帝感其诚. 被动句
中考透视 考点链接
选择题训练
乘胜追击
找出下文中含有的文言特殊句式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②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出自韩非子·五蠹
[注释]①株:砍掉树干剩下来的树根,即“树墩子”. ②耒:即“耒耜(sì)”,古代耕地用的农具.耜用 来翻土,耒是耜的把.
中考预备式 之
特殊句式专题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蒙辞以军中多务.
倒装句;
2、见渔人,乃大惊.
省略句;
3、陈胜者,阳城人也
判断句;
4、舌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被动句;
“考什么”“怎样考”
明确考点:
正确判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 式并能做出正确选择.
选择题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 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宾语前置
例句:
宋何罪之有
例句:
状语后置
战于长勺 醒能述以文者
定语后置
例句: 马之千里者
主谓倒装
例句: 甚矣,汝之不惠.
常见的倒装句
(完整word版)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别句式文言特别句式一般分四类: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此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惯例语序,一般为"主-谓-宾"" 定(状 )-中心词 ",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重申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分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假如以这个惯例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词句子有很多序次颠倒的状况,这是先人说话的习惯。
这就像广州方言" 我走先 " 与一般话" 我先走" 相同,没有修辞或重申的意义。
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 倒装句 " ,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次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状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 谓语前置 " 或" 主谓倒装 ",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 " 宾语前置 " ,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 "定语后置 ",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 "介词短语后置 " 或 "状语后置 "。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状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一定或否认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传记》)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③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 "者也 " 表判断①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荣华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者 "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一、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2、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3、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4、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
例如:1、原句:“尝贻余一核舟”,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
2、原句:“又用一篆章”,倒装句:“又用篆章一”。
3、原句:“盖简修狭桃核为之”,倒装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原句:“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5、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①千里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②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8、①每自比于___、___,时人莫许之。
②忌不信自,而复问其妾曰……9、以全石为底。
10、此乃所谓战胜于朝廷。
11、___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起自鲁。
14、欲信大义于天下。
15、战于长勺。
1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7、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18、白雪纷纷,何所似?19、微斯人,吾谁与归?20、何陋之有?2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2、为人五,为窗八。
2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24、告之___。
25、躬耕于南阳。
26、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27、祭以尉首。
28、述以文者:“以文述”是“述以文”的倒装。
2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二、判断句一般有:“者,也”。
例如: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当立者乃公子___。
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___,齐国之美丽者也。
6、城非不高也,___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___,左将军___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特别申明:因时间仓促和能力有限,在收集整理过程中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省略句(一)省略主语1.待君久不至,已去。
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世说新语<两则>》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两则>》3.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应为“(夸父)渴,欲得饮”。
《夸父逐日》4.北饮大泽。
省略主语“夸父”,同时在饮和大泽之间省略介词“于”。
应为“(夸父)北饮(于)大泽”。
《夸父逐日》5.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应为“(夸父)未至,道渴而死”。
《夸父逐日》6.“顾野有麦场”。
省略主语“屠”,应为“屠顾野有麦场”。
《狼》7.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应为“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8.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省略主语:佛印《核舟记》9.重岩叠嶂:省略主语“两岸”。
《三峡》10.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应为“(浙江之潮)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观潮》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应为“(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湖心亭看雪》12.斗折蛇行。
应为“(溪水)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13.属予作文以记之。
应为“(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14.局促一室之内。
应为“(余)局促一室之内”。
《满井游记》1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三句主语均为“臣”)《出师表》16.乃入见。
应为“(曹刿)乃入见”。
(省略主语“曹刿”)《曹刿论战》17.聚室而谋曰;杂然相许。
应为“(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二)省略介词1.“肃遂拜蒙母”。
“拜”后省略介词“于”,应为“肃遂拜(于)蒙母”。
(完整版)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精华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精华版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精华版A一、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是”作判断词是后来的事,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1.⋯⋯者,⋯⋯也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⑦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2.⋯⋯,⋯⋯也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②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的是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④徒慕君之高义也。
⑤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⑦此世所以不传也。
⑧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⑩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者,⋯⋯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②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共有二十多个君王,没有一个是使信约明确而固定的。
)③莲,花之君子者也。
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⑤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④秦,虎狼之国。
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⑦此亡秦之续耳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为”等。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③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④予购三百盆,皆病梅。
⑤梁文即楚将项燕。
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⑧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⑩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⑾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完整)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doc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一、判断句古判断句是根据的性句子分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做的句子。
往往不用判断“是”,但翻要加上,如“⋯⋯,是⋯⋯”。
(一 ) “是”在古中是一个指示代,常用做判断句的主。
1.是知也。
(《()十》 )是:指示代,相当于“ ”做主。
知:通:智”,明智慧。
名活用,做。
2.是亦,退亦。
(《岳阳楼》 )是:指示代,相当于“ ”,指代“居堂之高⋯⋯其君”,做主。
3.是可善学者矣。
(《送阳生序》 )是:指示代,相当于“ ”,指代“ 生”,做主。
“ ”做主。
(二 ) “ ”表肯定判断,可“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与此同。
(《公》 )(三 ) “乃”表肯定判断,可“是”。
吾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
(《涉世家》 )(四 ) “即”表肯定判断,可“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王凝之妻也。
(五 ) “ ”表肯定判断,可“是”。
1 .非天之卑,心不若余之耳。
(《送阳生序》 )2 .此岳阳楼之大也。
(《岳阳楼》 )(六 ) “是”做,表肯定判断。
1 .子父,是无礼。
(《世新· 大丘与友期》 )2 .日中不至,是无信。
(《世新· 大丘与友期》 )3 .正是江南好景。
(《江南逢李年》 )4 .日暮关何是 ? (《黄楼》 )5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无魏晋。
(《桃花源》 )6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7 .最是一年春好。
(《早春呈水部十八外》 )8 .剪不断,理乱,是离愁。
(《相 [无言独上西楼 )》 )9 .是一般滋味在心。
(《相 [无言独上西楼 )》)10 .落不是无情物。
(《己亥》 )(七 ) “非”表否定判断,可“不是”。
1 .非人哉 !(《世新· 大丘与友期》 )2 .非天之卑。
(《送阳生序》 )(八 ) “⋯⋯,⋯⋯也”。
1 .南阳刘子,高尚士也。
(《桃花源》 )2 .,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我所欲也》 )3 .生,亦我所欲也;,亦我所欲也。
文言特殊句式(全)
否定判断句
01
否定判断句的定义:否定判断句是用否定词来表示否定语气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通常使用“非”、“不是”等词来表示否定判断。
02
举例
03
"非金石之质"(不是金属和石头的质地)
04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么)
省略判断句
01
省略判断句的定义:省略判 断句是省略了判断词或肯定、 否定词的判断句式。在文言 文中,由于语言简洁,常常 会省略判断词或肯定、否定
详细描述
“见”字被动句通常表示主语受到了某种行为或动作的影响,但并没有强调主语的受害或受损。例如:“举世皆 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整个世界都混浊但我独清,所有人都醉了但我独醒,因此我被放逐 了。)
“为”字被动句
总结词
“为”字被动句是指用“为”作为被动标志的句子。
详细描述
“为”字被动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通常表示主语成为某种行为或动作的对象。例如:“为国者无使 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
省略宾语
要点一
省略宾语
在文言文中,宾语常常被省略,尤其是当上下文语义明确时。 例如:“(项伯)曰:‘汉兵四面埋伏。’(沛公)曰: ‘为之奈何?’”(《鸿门宴》)
要点二
省略介词宾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常常被省略。例如:“(项伯)曰: ‘汉兵四面埋伏。’(沛公)曰:‘为之奈何?’”(《鸿 门宴》)
省略介词、连词等虚词词。02ຫໍສະໝຸດ 举例0304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一带的豪杰)
古代汉语特殊句型
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文档资料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
份的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 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28
1.省主语:
[承前省略]
⑴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
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⑵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
至军中,公乃入。
[蒙后省略]
⑶(王)曰:“独乐乐,与人乐乐, 孰乐?”( 臣 )曰:“不若与人。”
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20
2.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
例: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
21
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 语,宾语前置。
例:⑴大王来何操? ⑵沛公 安在?
⑶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⑸不然,籍何以至此?
22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 到动词前。
例: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⑵夫晋,何厌之有?
⑶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23
3.定语后置。
A、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例:⑴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受物之汶汶者乎?
24Biblioteka B、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1)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 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
被秋娘妒
17
8、意念被动句 (即无标志性被动句)
例(1)洎牧以谗诛
(2)真州逐之城门外。
18
三、倒装句(变式句):
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 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出现了 一些前后倒置的情况。常见的 有以下几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一、判断句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1)“……者……也”系列。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夫将者.,国之辅也.。
(……者……也)此谋攻之法也.。
(……也)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者也)粟者.,民之所种。
(……者……)刘备天下果雄(……)(2)“乃”,“为”系列。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3)副词系列。
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
又构成另一个系列: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且相如素.贱人。
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亦.妄人也已矣。
2.因果判断句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肯定或否定。
“因果判断”表达的意思是“……是因为……”,或“……的原因是……”例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橘柚生于江南,而民(各地的人)皆甘之于口,味同也.(是因为人们对味道的感觉相同)。
从表现的形式看,可分三种类型:“一般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和“特殊判断句”。
1.一般判断句指有判断标志的判断句,以上例子都是有判断标志的句子,不另举例。
2.简略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包括两类,一类是无任何上述标志的判断句,一类是省略主语的判断句。
例如:荀卿,赵人。
夫鲁,齐、晋之唇。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3.特殊判断句这种句子具有判断句的形式,但主语和谓语间不是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物。
一般可分为三类。
(1)谓语表示相似或比喻。
译时可加判断词“是”,也可以加比喻词“象”。
如: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
故凡不学而无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潜水)者也。
(2)谓语解释原因。
如上述“因果判断句”,不另举例。
(3)主语部分或谓语部分只突出了某一关键的词语,因而不能形成同一关系。
译时,可补充必要成分。
如:百乘,显使也(带领一百辆车的使臣是显贵的使臣)。
夫战,勇气也(打仗是凭勇气的事)。
判断句判断句是用句词或句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
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文里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句。
文言中常有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②“……,……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④“……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刿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⑤“……,……。
”“者”、“也”都不用或“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通常以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赤壁之战》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六国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臣本布衣《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斯是陋室《陋室铭》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需要注意: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楚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被动句而无语词标志,这要依靠对文意的整体把握。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至初五日,袁复召见……今三晋不胜泰,四世矣。
自魏襄以来,野战不胜,守城必拔,小大之战,三晋之所亡于秦者,不可胜数也。
三、疑问句1.一般的疑问句多含有表疑问的代词、副词、语气词。
例如:“大王来何.操?”“且焉.置土石?”“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独.不怜公子姊邪.?”“其.可怪也欤.?”2.习惯型短语疑问句在文言文中,又有许多与疑问、反问有关的习惯说法,下面分别介绍。
(l)“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虞兮鹰兮奈.若何.”,“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如果所插入的宾语是“之”,就构成了“如之何”、“奈之何”、“若之何”的说法。
这种说法不但用来询问办法,还可以询问事情的可否,如果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就带有强烈的反问语气。
如:“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怎么样)?”“今匈奴未臣,虽无事,欲释备,如之何...(怎么样)?”“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怎么能够)其拒人也?” (2)“……孰与……”、“……何如……”。
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例如:“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更美?)“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上述说法,还可有所变化。
如“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吴起)?”这个句子把所比较的内容放在句首单说。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这个句子把要比较的内容省略了,可以根据上下文补出来,像“厉害、威风”之类,也可以理解成一般性的优劣高下的比较,就译为谁和谁相比,“怎么样”。
“孰与”,“何如”又可以用来询问利弊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如:“救赵孰.与勿救?”(救赵和不救赵哪个有利?)“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如”、“孰若”、“何若’等。
(3)“不亦……乎”。
可译为“不……吗?”或“难道不……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4)“何(奚、安)以(用)……为”、“何以为”、“何……为”。
“何以……为”可译成“哪儿用得着……呢?”或“还要……干什么呢?”如:“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世方乱,安以..富为.?”“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上述形式中的宾语可以省略,于是就变成“何以为”、“奚以为”的形式。
如:“胜(白公胜)自砺剑(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读它干什么呢)?” 有时“以”字又可以省略,变成“何……为”、“奚……为”的形式。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吾英王(我是英王)……奚.跪为.(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5)“何(奚、焉)……之有”表示反问,等于说“有何……”。
例如:“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为主而无臣,奚.国之有..(还有什么国家呢)?” 上述形式还可以省去“之”字,变成“何有”的格式,它的含义常是“何难之有”、“何爱之有”等。
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虽及胡耈(指很老的人),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对于头发花白的敌人,又有什么可怜惜的呢)?” (6)“何……之为”。
这个格式的意思有“还算得上什么……”“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比如:“(袁)尚寒,求席。
(袁)熙日:‘头颅方行千里,何.席之为..(还说什么席子呢)?’”“今二子者,君生则纵其恶,死又益其侈,是弃君于恶也。
何.臣之为..(还算得上是臣子吗)?” (7)得无”与”无乃”。
“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如“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毋..有病乎.?”“得微..往见跖邪.?”等等。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大概”、“恐怕”、“岂不是”、“莫非是”、“未免”等。
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