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整体架构设计
计算机网络中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及仿真实验验证研究
第19期2023年10月无线互联科技Wireless Internet Science and TechnologyNo.19October,2023作者简介:汤培新(1979 ),男,广东广州人,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㊂计算机网络中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及仿真实验验证研究汤培新(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服务中心,广东广州510000)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高度应用,但计算机网络在运行中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如黑客攻击㊁网络漏洞等,造成用户隐私信息安全受到威胁㊂基于此,文章提出一种基于Linux 系统的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从系统整体设计与功能模块设计两方面出发,将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分为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两大版块,同时设计网络报文处理模块功能与数据加密模块功能,以期通过各功能模块的协同配合,增强网络隐私信息安全处理效果,实现计算机网络中隐私信息的安全存储㊂将文章研究的存储系统与基于SAN 技术和基于Modbus /TCP 的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进行仿真实验验证,得出本系统对于隐私信息存储的安全性和处理效率更高,且存储信息数据更为完整,存储空间也较小,适合实践推广应用㊂关键词:计算机网络;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Linux 系统中图分类号:TP333㊀㊀文献标志码:A0㊀引言㊀㊀目前,信息数据的隐私安全已成为计算机网络领域中的研究热点㊂董子渔[1]提出一种基于SAN 技术的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通过采用SAN 网络框架,将网络信息安全存储系统划分为管理调控模块㊁资源池模块㊁安全控制模块以及网络安全模块,通过各模块间的调度与协作,实现了隐私数据的储存与管理,有效提高了数据安全保护效率㊂但在使用中,该方法也存在存储量受限的问题,导致系统无法及时更新㊂许建峰等[2]提出一种基于Modbus /TCP 的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在硬件方面优化计算机网络的网关,实现了安全级DCS 与非安全级DCS 的Modbus /TCP 协议转换,并通过对安全信息进行加密传输和口令认证,实现信息安全存储㊂此系统在保证隐私数据安全存储效率的基础上,降低了安全检测的读带宽和写带宽,使系统能够同时执行更多的安全存储任务㊂但在使用中,该系统也存在无法压缩数据的缺点,造成该系统占用计算机网络空间较大的问题㊂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提出一种基于Linux 系统的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通过选取Linux 系统作为设计核心,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加解密技术优势,以实现对iSCSI 报文携带数据的加解密处理,达到安全存储的最终目的,且所需存储空间更小,更适用于实践应用㊂1㊀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整体架构设计1.1㊀系统整体设计㊀㊀Linux 系统是一种基于自由和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具有较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可在多种应用平台上运行,并能为使用者提供众多应用程序的工具,以满足用户的实际操作需求㊂1.1.1㊀控制平面设计㊀㊀本系统控制平面设计时充分借助了Linux 系统的IPC 机制,即基于Netlink Socket 的内核态与用户态间的双向数据传输技术,实现了数据平面数据包的高速转发,切实提高了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的信息管理效率与报文处理效率[3]㊂结构如图1所示㊂1.1.2㊀数据平面设计㊀㊀数据平面CPU 在ZOL 核上运行,主要负责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的业务逻辑处理㊂按照系统业务需求的不同,数据平面CPU 共包括网络报文处理模块和3DES 加解密模块两大部分,二者分别以不同的进程进行㊂其中,网络报文处理进程负责为系统生产数据,数据加解密进程则负责对数据进行加解密处理,并在处理完成后,将数据复原为最原始的报文格式,再从网口发送出去[4]㊂在本系统中,将35个CPU 划分为30个CPU 进行数据包处理,5个CPU 进行数据加解密处理,以构建出性能最佳的CPU 分配比例㊂且两个进程所使用的CPU 数量也可根据系统的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使渠道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处于最佳工作状态㊂1.2㊀功能模块设计1.2.1㊀网络报文处理模块功能设计㊀㊀网络报文处理模块作为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的功能模块之一,既负责从网口接收的报文中提取IPSAN 系统传输的数据;也负责将数据加解密模块处理后的数据复原成最初接收时的报文格式,再传输给mPIPE,从网口中发送出去㊂详细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㊂图1㊀控制平面CPU结构图2㊀网络报文处理模块流程㊀㊀(1)TCP 重组㊂TCP 重组是指信息系统在工作时,Linux 内核会依据网络拥塞情况,将一段较长的TCP 流分割成一定长度,然后再给其添加IP 头部,并重新计算校验,最后封装成IP 数据从网口发送出去㊂通过此流程,可有效避免数据丢失的情况发生,切实保证了隐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㊂(2)iSCSI 协议解析㊂因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只对IPSAN 系统传输的数据加解密,其他报文直接转发,所以iSCSI 协议解析的目的是从携带数据的iSCSI 报文中获取数据,其他报文并不做处理㊂在协议解析时,首选判定iSCSI 报文类型,若是直接进行登录操作㊁注销操作的iSCSI报文,则直接转发;若是携带数据的iSCSI 报文,则需获取携带的数据以及密钥索引(包括目标器名称㊁逻辑单元号等),最后将所涉及的隐私数据保存在网络缓存中,移交至加解密模块对数据进行加解密处理㊂1.2.2㊀数据加解密模块功能设计㊀㊀数据加解密模块的本质是通过复杂的加解密算法,对计算机网络中所传输的隐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㊂其模块流程如图3所示㊂从模块流程中可以看出,加解密模块首先从安全头获取密钥索引,然后再从密钥管理模块中查询密钥,最后将所查询到的密钥和数据一起传输到MiCA 引擎中进行加解密处理,以保证隐私数据的安全性㊂图3㊀数据加解密模块流程㊀㊀密钥构成及管理㊂本系统中,数据加解密模块的核心功能是通过密钥管理才得以实现的㊂即将解密报文中的3个域(Logic Block Address㊁Target ID㊁LUN ID)作为密钥索引从密钥管理模块中查询密钥,有效保证了密钥的安全性㊂且在系统中,通过将以上3个密钥索引作为随机数种子,调取Linux 系统的srand 函数生成一组192bit 随机字符串作为密钥,将密钥存储到SQLite 数据库中,可防止黑客攻击所造成的数据丢失,极大地提高了密钥安全性㊂在实际操作时,只需在计算机本地磁盘中保存一个映射表,就可从SQLite 数据库中查找到密钥索引所对应的密钥,完成数据加解密处理㊂2㊀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仿真实验验证㊀㊀为验证本文提出的基于Linux 系统的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的应用效果,将基于SAN 技术的信息安全存储系统与基于Modbus /TCP 的信息安全存储系统作为对照组,进行仿真实验验证㊂2.1㊀实验参数设定㊀㊀仿真实验参数设定为:发送信息时的比特数1bit㊁接收端与发送端之间的距离3000km㊁包速率3pkt/s㊁平均时延3ms㊁最大传输单位1200Byte㊁分组负载547bytes㊂2.2㊀存储量测试结果㊀㊀存储量在计算机数据结构中是指算法执行过程时所需的最大存储空间,也指在SQLite数据库中存储数据的多少,计算公式为:存储量=存储单位个数ˑ存储字长㊂设定主存地址寄存器为18位㊁主存数据寄存器为36位,在依据按字寻址范围为6k的情况下,测试不同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数据存储量㊂测试结果如图4所示㊂图4㊀3种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存储量测试结果㊀㊀从存储量数据结果中可以看出:第一,当按字寻址范围达到6000k时,本文所提出的基于Linux系统的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的存储量可达到60GB,基于SAN技术的信息安全存储系统存储量为54GB,基于Modbus/TCP的信息安全存储系统存储量为57 GB,大小排序为本文所提出的系统>基于Modbus/ TCP的系统>基于SAN技术的系统㊂第二,随着按字寻址范围的增大,本文所提出系统的存储量大小要普遍优于其他两种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㊂由此可见,本文所提出的基于Linux系统的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存储量要明显优于另外两个存储系统㊂根本原因在于本文所提出的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在设计初始,就通过设计数据加解密模块功能,对所要传输的隐私信息进行了加密与解密,以此提高了隐私信息数据存储量,避免了信息存储遗漏㊂2.3㊀系统内存测试结果㊀㊀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在运行时,CPU占用率越低,说明系统运行效果更好,表示系统具有较强的并发能力,可支持多个流程同时运行㊂设定最大储存数据大小为600GB,测试不同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CPU占用情况㊂测试结果如图5所示㊂图5㊀3种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系统内存测试结果㊀㊀从图5中可以看出,当计算机储存数据量达到600GB时,本文所提出的基于Linux系统的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的CPU占用速率为10.12%,基于SAN 技术的信息安全存储系统的CPU占用率为11.23%,基于Modbus/TCP的信息安全存储系统的CPU占用率为11.97%,且随着存储数据的增大,本文提出系统的CPU占用率要明显低于其他两个系统,说明基于Linux的系统具有较好的并发性能,能支持多个流程同时运行,保障了数据的顺利传输㊂3 结语㊀㊀综上所述,通过仿真实验验证可以得出,本文所设计的基于Linux系统的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存储量较高为60GB,安全存储占用系统内存较低为10.12%㊂真正通过设计控制平面CPU和数据平面CPU的合理分配与网络报文处理模块与数据加解密模块的功能,实现了数据链的合理传输㊁数据的加密与解密,切实增强了计算机网络中隐私信息安全的存储效果,极大地提高了隐私信息的安全性,为通信传输提供了科学的安全保障,具有较强的实践推广价值㊂参考文献[1]董子渔.基于SAN技术的网络数据安全存储系统设计[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1(18):209-211.[2]许建峰,许俊渊,方洪波.基于Modbus/TCP的发电厂DCS网关网络信息安全存储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22(2):115-119.[3]张小云,张增新.数据加密技术在网络数据信息安全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3(4): 22-23.[4]杨晓娇,吴文博,董洁,等.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信息安全保护策略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3 (3):4-5,23.(编辑㊀王雪芬)Design and simulation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the overall architecture ofprivacy information security storage system in computer networksTang PeixinGuangzhou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Data Service Center Guangzhou510000 China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driven the high application of computers in various industries.However there are still certain security risks in the oper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s such as hacker attacks network vulnerabilities etc.which pose a threat to the security of user privacy information.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design of a privacy information secure storage system based on Linux system.Starting from the overall system design and functional module design the privacy information secure storage system is divided into two major sections control plane and data plane.At the same time two major functions are designed network message processing module and data encryption module.The aim is to collaborate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functional module Enhance the security processing effect of network privacy information and achieve secure storage of privacy information in computer networks.Finally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verify the proposed storage system with privacy information security storage systems based on SAN technology and Modbus/TCP.It was found that the system has better security and processing efficiency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the stored information data is more complete with smaller storage space making it suitable for pract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 secure storage system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Linux system。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架构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架构
1.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架构简介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安全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为了保障信息的安全性,企业需要构建一套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架构是该系统的核心部分,在保障信息安全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架构组成部分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架构是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安全机制和管理机制。
安全机制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技术手段,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软件等。
管理机制是对信息安全的管理机制,对信息的访问、存储、传输等方面进行监控和控制,确保信息不被非法获取、篡改或者泄露。
3.构建方法
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架构需要多方面的技术技能和人员合作。
首先是安全评估,通过对企业的现有安全系统及网络漏洞的调查,评估企业信息安全的现状和漏洞,为后续的安全构建提供基础分析。
然后是方案设计,根据安全评估结果设计出相应的信息安全保障方案。
最后是实施和测试,将相应的安全技术依据安全方案进行实施,同时收集信息安全事故的日志,为企业业务增长等时刻保持着对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监控。
4.实践意义
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架构是保障企业信息安全的基础。
企业需要对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状况进行季度甚至月度的监控和评估,并随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升级。
只有保障信息安全,才能保障企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网络信息安全的网络架构与设计
网络信息安全的网络架构与设计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攻击和数据泄漏等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
因此,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架构和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网络信息安全的网络架构与设计,旨在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一、网络架构网络架构是指网络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方式。
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合理的网络架构对于保障网络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网络架构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1. 分层架构分层架构是一种常见的网络架构设计方法,它将网络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
常见的分层结构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等。
2. 隔离策略在网络架构中,采用隔离策略可以使得网络中不同的功能区域相互独立,并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隔离策略包括逻辑隔离、物理隔离和安全区域划分等。
3. 安全设备的应用安全设备是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等。
合理配置和使用这些设备可以有效降低网络风险。
二、网络设计网络设计是指根据具体需求和目标制定网络架构的过程。
在网络信息安全中,网络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中的基本原则,它限制了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
网络设计中需要考虑合理的访问控制策略,如强密码要求、多因素身份验证等。
2. 数据加密与身份认证网络设计中需要采用合适的数据加密方法和身份认证机制,以保护敏感数据的安全性。
常见的方法包括使用SSL/TLS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加密,使用数字证书进行身份认证等。
3. 监测与响应网络设计中应考虑安全监测和响应机制,及时监测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使用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系统(SIEM)等工具可以提高网络事件的检测和响应能力。
三、网络安全管理除了网络架构和设计,网络安全管理也是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安全管理涉及人员培训、安全策略制定和安全演练等多个方面。
信息安全体系结构.doc
1.1基本概念1.1.1体系结构:是系统整体体系结构的描述的一部分,应该包括一组相互依赖、协作的安全功能相关元素的最高层描述与配置,这些元素共同实施系统的安全策略。
1.1.2信息安全体系结构1.1.3信息安全保障:是人类利用技术和经验来实现信息安全的一个过程。
1.2三要素1.2.1人:包括信息安全保障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的所有有关人员。
1.2.2技术:用于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和实现安全保障目标的技术。
1.2.3管理:对实现信息安全保障目标有责任的有管人员具有的管理职能。
1.2.4三者的相互关系:在实现信息安全保障目标的过程中,三个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2.5作为一个信息安全工作者,应该遵循哪些道徳规范?1、不可使用计算机去做伤害他人的事2、不要干扰他人使用计算机的工作3、不要窥视他人的计算机文件4、不要使用计算机进行偷窃。
5、不要使用计算机来承担为证6、不要使用没有付款的专用软件。
第2章信息安全体系结构规划与设计2.1网络与信息系统总体结构初步分析2.2信息安全需求分析2.2.1物理安全:从外界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硬件、介质等方而为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提供基本的底层支持和保障。
安全需求主要包括:物理位程的选择、物理访问控制、防盗窃和防破坏、防雷电、防火、防静电。
2.2.2系统安全:提供安全的操作系统和安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实现操作系统和数拯库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
安全需求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服务器安全需求、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基于主机的漏洞扫描、基于主机的恶意代码的检测与防范、基于主机的文件完整性检验、容灾、备份与恢复。
2.2.3网络安全:为信息系统能够在安全的网络坏境中运行提供支持。
安全需求包括:信息传输安全需求(VPN、无线局域网、微博与卫星通信)、网络边界防护安全需求、网络上的检测与响应安全需求。
2.2.4数据安全:目的:实现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可控性、不可否认性,并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
信息安全管理组织结构及职能
信息安全管理组织结构及职能信息安全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企业组织架构的设计和职能明确。
一个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组织结构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起科学、规范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保障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本文将从组织结构、职能和分工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组织结构信息安全管理组织结构的设计需要根据企业的规模和特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
一般来说,较大规模的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而中小型企业可以将信息安全管理职能交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信息安全管理组织结构示例:1.信息安全委员会:信息安全委员会由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组成,负责制定和审批信息安全策略、政策以及重要决策。
委员会的职责是指导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并监督各部门的执行情况。
2.信息安全管理部门:信息安全管理部门是企业信息安全工作的核心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和推广企业的信息安全标准、规范和流程。
部门的职责包括对企业的信息资产进行分类、评估和管理,设计和实施安全技术与措施,组织信息安全培训和宣传,及时发现和应对信息安全事件等。
3.信息技术部门:信息技术部门是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支持部门,负责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运维和维护。
部门的职责包括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修复漏洞和安全漏洞,处理信息安全事故,并与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密切合作,共同维护企业的信息安全。
4.业务部门: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在信息安全管理中也有一定的责任,他们是信息资产的所有者和使用者。
业务部门的职责是遵守企业的信息安全政策和规定,保护好自己管理的信息资产,及时报告安全事件和风险,并与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合作解决安全问题。
5.监督检查部门:监督检查部门是对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评估和检查的部门,它可以独立运作,也可以依附于内审部门。
部门的职责是定期检查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评估各部门的信息安全风险,发现和纠正安全问题,起到监督和警示作用。
二、职能和分工1.信息安全委员会:制定企业的信息安全战略、政策和目标,并对信息安全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设计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设计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信息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设计对于保护个人和组织的信息资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信息安全保障的目标、策略、架构和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供一个综合、全面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设计框架。
一、信息安全保障的目标二、信息安全保障的策略信息安全保障的策略包括风险评估、强化防护、建立监控和应急响应机制等。
风险评估是基于系统的特点和威胁的类型,对系统进行综合性的风险评估,确定信息安全的重点和关键控制点。
强化防护是通过安全访问控制、加密、防火墙、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等措施来保护信息。
建立监控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和识别异常行为,包括入侵检测、日志审计和行为分析等。
应急响应机制是针对安全事件的预案和处置流程,包括预警、溯源、修复和恢复等。
三、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架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架构包括策略层、组织层、技术层和风险管理层。
策略层主要负责制定信息安全的规划和策略,包括安全政策、准则和标准。
组织层主要负责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包括人员培训、安全意识和责任划分等。
技术层主要负责实施信息安全技术措施,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和加密等。
风险管理层主要负责风险评估和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
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实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实施包括规划、实施、运营和监控四个阶段。
规划阶段是指根据组织需求和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信息安全政策和实施方案。
实施阶段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和规划要求,部署和配置各种信息安全技术措施。
运营阶段是指根据规划和实施的要求,保持信息安全措施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监控阶段是指定期对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行评估,确保其符合规定和要求。
总结起来,一个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应包括风险评估、强化防护、建立监控和应急响应机制等策略,以及策略层、组织层、技术层和风险管理层等架构。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实施应包括规划、实施、运营和监控四个阶段。
通过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可以有效保护个人和组织的信息资产,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水平。
网络安全设计方案
网络安全设计方案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障网络的稳定和用户的信息安全,我们制定了以下网络安全设计方案。
二、整体架构1. 网络拓扑结构我们采用多层次网络架构,包括边界层、汇聚层和核心层。
边界层主要负责网络和外部环境之间的隔离与交互;汇聚层用于连接不同终端设备与核心层,并实现不同层次的隔离和流量控制;核心层为网络提供高速转发和数据处理能力。
2. 安全设备我们配置了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系统等安全设备,确保网络流量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此外,我们还采用了VPN技术来加密数据传输,提高数据的机密性。
三、网络访问控制1. 身份认证与授权为了防止未授权的用户访问网络资源,我们采用了基于用户身份的认证系统。
用户必须提供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访问系统,并根据用户的身份不同,授权不同的权限。
2. 网络隔离与流量控制通过网络隔离,我们将不同的网络用户分隔开来,确保每个用户只能访问到其授权的资源。
此外,我们还设置了流量控制策略,限制用户的网络流量,以防止滥用和攻击。
四、数据保护1. 数据备份与恢复为了对抗意外故障和数据丢失,我们定期对网络数据进行备份,并建立了完善的数据恢复机制。
在数据丢失时,我们可以快速恢复数据,确保业务的正常进行。
2. 数据加密与传输为了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敏感信息,我们采用了数据加密技术。
通过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可以有效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
3. 安全审计与监控我们配置了安全审计和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网络的安全状态和异常行为。
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立即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并记录相关日志供后续分析和追溯。
五、安全培训与教育我们认识到网络安全不仅仅依赖于技术手段,更需要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
因此,我们会定期组织网络安全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六、应急响应与处理在网络安全事件发生时,我们将迅速启动应急响应计划。
根据不同的安全事件,我们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止损并恢复业务。
信息安全安全架构与设计方案
信息安全安全架构与设计方案一、信息安全安全架构1.安全策略与目标:确定信息安全的目标和策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范,明确安全的要求和风险评估的标准。
2.安全组件及其关系:建立安全组件的概念模型,如网络设备、服务器、防火墙等,并明确各个组件之间的关系与职责。
3.安全接口和通信:确保信息系统内外的安全接口和通信渠道都得到适当的保护,如加密技术、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
4.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安全培训、风险评估、事件管理、应急响应等,以确保安全策略的实施与维护。
二、信息安全设计方案信息安全设计方案是指根据信息安全架构,针对具体的业务需求和风险特征,制定的相应的安全措施和策略。
一般可以分为以下步骤:1.风险评估:对企业或组织的信息资产和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确定最重要的风险点和安全需求。
2.制定安全政策: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安全政策和规范,明确安全目标、要求和控制措施,并将其纳入组织的管理体系中。
3.确定安全控制措施:根据安全政策,确定具体的安全控制措施,并进行技术规划和设计,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文件加密等。
4.实施与运维: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安全控制措施的实施和运维工作,包括安全设备的部署、配置和定期的漏洞扫描、安全事件的监控与处理等。
5.定期审计与改进:定期对信息安全进行审计和评估,及时发现和修复安全漏洞,不断改进安全控制措施和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需求。
信息安全设计方案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业务和技术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以确保信息系统和数据的持续安全。
三、信息安全安全架构与设计方案的重要性1.防范威胁:信息安全安全架构能够系统性地预防和应对各种内外部的威胁,降低信息泄漏和数据损失的风险。
2.合规要求:许多行业和法规对信息安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制定安全架构和设计方案能够帮助企业或组织满足合规的需求。
3.保护声誉和信用:信息安全事故和泄漏会对企业或组织的声誉和信用造成严重的影响,有一个完善的安全框架和安全策略能够有效保护其声誉和信用。
信息安全整体架构设计
信息安全整体架构设计1. 引言信息安全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组织和个人的敏感信息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篡改和泄露,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信息安全整体架构。
本文将讨论信息安全整体架构设计的主要原则、组成部分和关键要点。
2. 设计原则2.1 综合性信息安全整体架构应当是综合性的,即考虑到各个层面和维度上的安全需求。
它应该依据业务需求、法律法规、组织内部安全政策和国际标准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2.2 可扩展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业务需求的变化,信息安全整体架构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
它应该能够适应新的安全威胁和应对策略的出现,并能够与新的技术和系统进行无缝集成。
2.3 风险导向信息安全整体架构应以风险为导向,即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确定合适的安全控制措施。
它应基于详细的风险分析,选择和实施适当的安全技术和流程,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
2.4 可管理性信息安全整体架构应具备良好的可管理性。
它应该包括清晰的安全策略和规程,明确的责任分工和权限管理,以及有效的监控和审计机制。
只有这样,信息安全控制才能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督。
3. 组成部分3.1 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信息安全整体架构中重要的一环。
它包括对网络基础设施的保护,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虚拟专用网等。
此外,网络安全还需要确保网络传输的数据和通信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3.2 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保护信息安全的关键措施之一。
它包括身份认证、授权和审计等。
访问控制系统应能够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敏感信息,限制非法访问并留下可审计的访问记录。
3.3 数据保护数据保护是信息安全整体架构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包括数据加密、备份和灾难恢复等。
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可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泄露;而定期备份和灾难恢复计划则可以确保数据在意外情况下的可用性和完整性。
3.4 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安全培训和意识提升是保护信息安全的基础。
组织应定期开展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对安全威胁的认识,并教授正确的安全措施和最佳实践。
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建设方案
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建设方案摘要:一、引言1.背景介绍2.重要性阐述二、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建设思路1.确立目标2.明确职责分工3.构建协同机制三、组织架构设计1.管理层架构2.部门设置与职能划分3.岗位与职责描述四、人员配备与培训1.人员素质要求2.招聘与选拔3.培训与能力提升五、制度与流程建设1.信息安全政策2.信息安全标准3.信息安全流程与控制措施六、信息安全文化建设1.信息安全意识培养2.信息安全价值观塑造3.信息安全行为规范七、监控与评价机制1.信息安全绩效评估2.信息安全风险监测3.信息安全改进与优化八、总结与展望1.建设成果总结2.持续改进与提升正文: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已成为企业、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问题。
在我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逐渐得到重视,各级组织纷纷着手构建适应自身需求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本文旨在探讨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建设方案,为相关组织提供参考。
1.背景介绍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信息安全事件频发,给企业、政府和个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在我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标志着国家对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视。
各级组织应依据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建设。
2.重要性阐述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是组织内部信息安全工作的核心,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保障组织信息安全:良好的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有助于识别、评估、控制和应对信息安全风险。
(2)提高组织竞争力:信息安全是组织业务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利于提高组织竞争力。
(3)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构建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有助于组织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降低合规风险。
二、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建设思路1.确立目标明确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建设的目标,包括:(1)确保信息资产安全;(2)提高组织应对信息安全风险的能力;(3)促进组织业务持续发展。
2.明确职责分工根据组织特点,划分各职能部门在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职责,确保各部门协同合作,共同维护信息安全。
大数据平台信息安全总体设计方案
加强系统运维和管理的安 全性,防止系统被攻击或 破坏。
信息安全策略制定
访问控制策略
制定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确保 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敏感数据
。
审计与监控策略
建立审计和监控机制,对系统操 作进行记录和监控,及时发现并
处理安全事件。
加密策略
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 ,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最小权限原则
确保用户只能访问完成工作所需的最 小权限,避免权限过大导致安全隐患 。
访问审计
记录用户的访问行为,包括访问时间 、访问对象、操作类型等,以便后续 审计和追溯。
安全审计系统建设方案
审计范围
覆盖所有用户行为、系统操作、数据访问等,确保全面审 计。
审计规则
制定合适的审计规则,如敏感数据访问、异常行为检测等 ,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事件。
定期组织内部培训,提高员 工对大数据平台的认识和操 作技能。
宣传活动策划
策划宣传活动,提高大数据 平台在企业和行业中的知名 度和影响力。
推广活动实施
组织推广活动,如技术研讨 会、交流会等,促进大数据 平台在企业和行业中的应用 。
06
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制定
潜在风险点识别和分析
数据泄露风险
大数据平台存储和处理大量敏感数据,存在数据 泄露风险。
可用性、可扩展性考虑
高可用性设计
采用负载均衡、冗余备份等技术,确保大数 据平台在面对各种故障时仍能保持正常运行 。
可扩展性架构
设计灵活可扩展的系统架构,支持未来业务 增长和新技术引入,保持系统的持续可用性 。
安全性、稳定性保障措施
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
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采用多因素认证技术,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 敏感数据和系统资源。
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架构(2023最新版)
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架构
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架构
一、引言
为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确保网络系统的运行和用户数据的安全性,本文档将给出一个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架构的详细设计方案。
二、目标与范围
⒈目标
⑴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保障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
⑵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的安全性。
⑶防范和应对网络攻击、恶意软件和信息泄露等安全威胁。
⒉范围
⑴适用于企业或组织内部网络的安全管理。
⑵包括网络安全策略、安全设备和技术、安全监控和应急处理等方面。
三、架构设计
⒈网络安全策略
⑴制定网络安全政策和规章制度。
⑵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意识教育。
⑶建立网络安全责任制度。
⒉安全设备和技术
⑴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IDS/IPS)的部署与管理。
⑵网络流量监测与分析系统。
⑶虚拟专用网络(VPN)的建设与使用。
⑷数据加密与认证技术的应用。
⒊安全监控与应急处理
⑴安全事件监控与日志收集。
⑵安全事件响应与处理。
⑶风险评估与漏洞管理。
⑷备份与恢复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四、附件
⒈网络设备配置规范范本
⒉网络安全事件响应流程图
⒊安全培训材料样本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网络安全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
⒉《个人信息保护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
⒊《数据安全管理办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管理办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
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架构
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架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架构】一、引言网络信息安全是保护信息系统、网络设备和数据资源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泄露、破坏、干扰和剥夺的过程,对于现代社会的稳定运行和顺利发展至关重要。
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架构是建立在安全策略和规程基础之上的一个综合性安全解决方案。
二、体系架构设计1:网络边界防护层- 防火墙:负责检测和过滤进入网络的流量,阻止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
- 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监测网络中的异常活动和入侵行为,并对其进行及时应对和阻断。
- 代理服务器:过滤和控制网络访问,保障网络边界的安全。
2: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层- 访问控制列表(ACL):根据安全策略规定访问权限,限制不同用户的访问范围和权限。
- 身份认证系统: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确保只有合法用户才能访问系统和网络资源。
- 双因素身份认证:使用多种验证手段(如密码、指纹、动态令牌等)提高身份验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安全监控与攻击响应层- 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系统(SIEM):实时收集、分析和报告系统和网络中的安全事件,提供及时的安全告警和响应。
- 安全事件和漏洞管理:定期对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并及时修复发现的漏洞,以防范安全风险。
- 网络流量监测与分析系统:监测网络流量,及时发现和阻止潜在的攻击行为。
4:数据保护与加密层- 加密通信与数据传输:使用加密算法保护网络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和篡改。
- 数据备份与恢复:定期备份重要数据,并建立可靠的恢复机制,以应对数据丢失或被破坏的情况。
- 数据访问控制与权限管理:对敏感数据资源进行访问控制,限制不同用户对数据的操作权限。
5:应用安全层- 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安全配置:确保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安全配置符合最佳实践,并及时进行更新和修补。
- 应用程序安全测试与审计:对关键应用程序进行安全测试和审计,发现潜在的安全漏洞并进行修复。
- 应用程序防御机制:使用Web应用防火墙、反软件等手段保护应用程序免受恶意攻击和恶意代码的侵害。
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架构设计
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架构设计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建设一个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变得至关重要。
信息安全体系是一种综合性的安全管理体系,它包括各种技术、管理、运维等方面,能够保护组织的信息资源和业务信息。
本文将分析一个完整的信息安全体系所需要的架构设计。
一、安全架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安全架构设计绝非只是简单地将一些独立的技术部署在相应的位置上就行了。
恰当的安全架构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 综合性:它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安全管理体系,涵盖技术、管理、运维等方面,保障安全可靠。
2. 简单性:一个好的安全架构设计应该是清晰简明易懂的。
3. 可拓展性:它应该能够随着应用的不断扩展和安全威胁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和扩展。
4. 安全性:一个好的安全架构应该能够保证安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尽可能地减少安全漏洞。
5. 经济性:一个好的安全架构应该满足组织的实际需求,合理分配资金和其他资源。
二、信息安全体系的架构设计1. 实施企业级安全策略企业级安全策略是指一套可全局应用的方法和规则,它包括公司对信息安全的定义、策略和执行。
企业级安全策略的实施是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中最重要的一步。
在此基础上要选择某些安全技术及其他方案来支持企业级安全策略的实施。
2. 网络边界安全控制在构建信息安全体系时,安全的网络边界是至关重要的。
网关安全设备和防火墙是保护网络边界的常用方式。
此外,还需为公司的DMZ(访问控制系统)和VPN(虚拟专用网络)进行安全控制。
3. 内部网络安全管理除了防止外部攻击,内部网络安全管理也是极其关键的一环。
内部网络安全管理可以通过安全渗透测试、安全审计、流量分析和加密等手段来实现。
4. 关键应用和数据安全保护对于企业来说,数据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保护关键应用和数据就显得极为重要。
这其中包括加密、访问控制、数据备份等措施。
5. 安全管理和监控安全管理和监控是一种跨越整个信息安全体系的核心管理功能。
(完整版)信息安全整体架构设计
信息安全整体架构设计1.信息安全目标信息安全涉及到信息的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可用性(Availability)。
基于以上的需求分析,我们认为网络系统可以实现以下安全目标:➢保护网络系统的可用性➢保护网络系统服务的连续性➢防范网络资源的非法访问及非授权访问➢防范入侵者的恶意攻击与破坏➢保护信息通过网上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防范病毒的侵害➢实现网络的安全管理2.信息安全保障体系2.1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框架通过人、管理和技术手段三大要素,构成动态的信息与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框架WPDRR模型,实现系统的安全保障。
WPDRR是指:预警(Warning)、保护(Protection)、检测(Detection)、反应(Reaction)、恢复(Recovery),五个环节具有时间关系和动态闭环反馈关系。
安全保障是综合的、相互关联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人、管理和技术三大要素的结合。
支持系统安全的技术也不是单一的技术,它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整体的安全策略的控制和指导下,综合运用防护工具(如:防火墙、VPN加密等手段),利用检测工具(如:安全评估、入侵检测等系统)了解和评估系统的安全状态,通过适当的反应将系统调整到“最高安全”和“最低风险”的状态,并通过备份容错手段来保证系统在受到破坏后的迅速恢复,通过监控系统来实现对非法网络使用的追查。
信息安全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预警:利用远程安全评估系统提供的模拟攻击技术来检查系统存在的、可能被利用的脆弱环节,收集和测试网络与信息的安全风险所在,并以直观的方式进行报告,提供解决方案的建议,在经过分析后,了解网络的风险变化趋势和严重风险点,从而有效降低网络的总体风险,保护关键业务和数据。
保护:保护通常是通过采用成熟的信息安全技术及方法来实现网络与信息的安全,主要有防火墙、授权、加密、认证等。
检测:通过检测和监控网络以及系统,来发现新的威胁和弱点,强制执行安全策略。
网络信息安全系统设计方案
网络信息安全系统设计方案一、需求分析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为保护用户的数据和隐私安全,设计一个强大、高效、可靠的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设计方案展开论述。
二、系统架构设计1. 系统概述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应该包括对网络通信、数据存储、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等方面的安全保护。
系统应采用多层防护措施,确保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2. 网络通信安全在网络通信层,系统应采用加密协议,如SSL/TLS,以保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同时,可以使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来监测并阻止恶意流量的访问。
3. 数据存储安全为保护数据的安全存储,系统应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后再存储。
此外,还应定期备份数据,并设置灾难恢复措施,以便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及时恢复。
4.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系统应提供多种身份认证方式,如用户名密码、指纹识别、动态口令等,以确保用户的身份准确无误。
同时,为了限制非法访问,系统还应采用访问控制策略,如权限管理、访问审计等。
三、系统功能设计1. 用户管理系统需要提供用户注册、登录、密码找回等基本功能。
并采用加密算法对密码进行存储,保障用户密码的安全性。
2. 安全日志监控系统需要记录用户的操作日志、安全事件日志等信息,实时监控系统的运行情况。
当出现异常或安全威胁时,可即时报警或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3. 漏洞扫描与修复系统应定期对网络进行漏洞扫描,及时发现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漏洞,并及时修复,以防止黑客利用漏洞进行攻击。
4. 风险评估与处理系统应具备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能力,通过对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和威胁分析,辨识出存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四、系统实施计划1. 系统需求收集与分析:确定系统的功能需求和安全需求,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方案。
2. 系统架构设计与开发:设计系统的整体架构,并进行系统开发与测试。
信息安全整体架构设计
信息安全整体架构设计信息安全是指保护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披露、破坏、干扰或不当使用的威胁和风险。
在当今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社会中,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为了保护信息的安全,企业和机构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安全整体架构设计。
整体架构设计是指在保护信息安全的基础上,考虑到企业或机构的实际需求和资源情况,将各种安全技术、安全策略和安全管理机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安全体系。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信息安全整体架构设计。
一、风险评估和安全策略制定。
首先,需要对企业的信息资产进行评估,识别和分析潜在的威胁和风险,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
这包括确定安全目标、制定安全政策和规范、设计灵活的访问控制和权限管理机制等。
二、网络安全设备。
企业需要建立一系列的网络安全设备,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网络流量监控设备等,以检测和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攻击和恶意软件传播。
三、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
为了确保只有授权的人员可以访问和使用企业的信息系统,企业需要建立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机制,包括强密码策略、多因素认证、访问控制列表等。
四、安全审计和日志管理。
企业需要建立安全审计和日志管理机制,定期对网络和系统进行安全审计,记录和分析安全事件,追踪和调查安全漏洞和威胁。
五、员工教育和培训。
企业需要定期对员工进行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加强他们对信息安全的认识和保护措施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抵抗能力。
六、应急响应和恢复计划。
企业需要制定应急响应和恢复计划,以应对紧急情况和安全事件的发生,保障信息系统和业务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七、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管理。
企业在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建立业务关系时,需要考虑他们的信息安全能力和措施,并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
总之,一个完善的信息安全整体架构设计应该从多个方面来保护企业的信息安全,包括风险评估和安全策略制定、网络安全设备、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安全审计和日志管理、员工教育和培训、应急响应和恢复计划、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管理等。
信息系统安全架构设计
数据审计:定期对数据进行审计,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备份与恢复策略
数据备份的重要性
恢复的方法和流程
备份的策略和技巧 备份与恢复的实践案例
信息系统安全架构的 设计过程
确定安全需求与目标
明确系统安全保 护等级
分析安全威胁与 风险
物理设备安全
防火、防水、防雷 击等安全设施
物理访问控制、物 理安全监视
防盗窃和防破坏设 备及设施
对重要设施设备进 行冗余配置
操作系统安全
定义:操作系统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系统免受未经授权的入侵和破坏
重要性: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保护其安全对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主要措施:包括用户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 与其他安全架构的关系:操作系统安全是整个信息系统安全架构的基础之一,与网络、应 用程序等其他层次的安全相互配合,共同保证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
信息安全的目标是 确保信息的机密性、 完整性和可用性
信息安全涵盖了技 术、管理和政策等 多个方面
信息安全对于企业 和个人的正常运营 和发展至关重要
信息系统安全架构的作用
保护企业核心资产 提升IT系统的可靠性 增强系统的可扩展性 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
常见的安全架构模型
纵深防御模型: 通过多层防御 来保护系统安
功能:IDS/IPS可以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发现异常行为或攻击,并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如阻 止、隔离或消除攻击者。
常见类型:基于网络的IDS/IPS和基于主机的IDS/IPS。
优势:能够实时监测和防御网络攻击,提高信息系统安全性。
数据加密与传输安全
数据加密:对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
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方案设计
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方案设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各个组织和企业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建立一个稳健的信息安全体系是保护组织数据和系统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针对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方案进行设计,以确保组织的信息安全。
一、背景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组织内部的信息资产价值越来越高,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安全威胁。
因此,建立一个全面的信息安全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标和原则1.目标:建立一个能够保障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组织信息资产的信息安全体系。
2.原则:(1)全面性原则:信息安全体系需覆盖组织内外的各个环节和方面,确保全面的信息安全防护。
(2)综合性原则:信息安全体系需包含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和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以实现信息安全的综合保护。
(3)持续性原则:信息安全体系需不断进行演进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安全威胁。
三、信息安全体系的组成1.信息安全策略与规范:(1)建立一套全面的信息安全策略和规范,明确组织的信息安全要求和准则,以指导各项信息安全工作的开展。
(2)制定合适的访问控制政策,包括用户访问权限管理、网络访问控制等,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获得合法的访问权力。
2.组织架构与职责:(1)设立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信息安全整体规划、组织内部安全培训、信息安全事件的应对等工作。
(2)明确各个岗位的安全职责,对信息安全工作落实到具体岗位,并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3.风险评估与管理:(1)进行全面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安全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以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2)建立风险管理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控和风险应对等环节,以保障信息安全。
4.技术安全保障:(1)建立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技术措施,加强对组织内部网络的保护。
(2)定期对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和安全评估,及时修补漏洞,增强系统的抗攻击能力。
(3)采用加密技术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确保敏感数据的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安全整体架构设计1.信息安全目标信息安全涉及到信息的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可用性(Availability)。
基于以上的需求分析,我们认为网络系统可以实现以下安全目标:➢保护网络系统的可用性➢保护网络系统服务的连续性➢防范网络资源的非法访问及非授权访问➢防范入侵者的恶意攻击与破坏➢保护信息通过网上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防范病毒的侵害➢实现网络的安全管理2.信息安全保障体系2.1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框架通过人、管理和技术手段三大要素,构成动态的信息与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框架WPDRR模型,实现系统的安全保障。
WPDRR是指:预警(Warning)、保护(Protection)、检测(Detection)、反应(Reaction)、恢复(Recovery),五个环节具有时间关系和动态闭环反馈关系。
安全保障是综合的、相互关联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人、管理和技术三大要素的结合。
支持系统安全的技术也不是单一的技术,它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整体的安全策略的控制和指导下,综合运用防护工具(如:防火墙、VPN加密等手段),利用检测工具(如:安全评估、入侵检测等系统)了解和评估系统的安全状态,通过适当的反应将系统调整到“最高安全”和“最低风险”的状态,并通过备份容错手段来保证系统在受到破坏后的迅速恢复,通过监控系统来实现对非法网络使用的追查。
信息安全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预警:利用远程安全评估系统提供的模拟攻击技术来检查系统存在的、可能被利用的脆弱环节,收集和测试网络与信息的安全风险所在,并以直观的方式进行报告,提供解决方案的建议,在经过分析后,了解网络的风险变化趋势和严重风险点,从而有效降低网络的总体风险,保护关键业务和数据。
保护:保护通常是通过采用成熟的信息安全技术及方法来实现网络与信息的安全,主要有防火墙、授权、加密、认证等。
检测:通过检测和监控网络以及系统,来发现新的威胁和弱点,强制执行安全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采用入侵检测、恶意代码过滤等等这样一些技术,形成动态检测的制度,建立报告协调机制,提高检测的实时性。
反应:在检测到安全漏洞和安全事件之后必须及时做出正确的响应,从而把系统调整到安全状态。
为此需要相应的报警、跟踪、处理系统,其中处理包括封堵、隔离、报告等子系统。
恢复:灾难恢复系统是当网络、数据、服务受到黑客攻击并遭到破坏或影响后,通过必要的技术手段(如容错、冗余、备份、替换、修复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系统恢复正常。
2.2 安全体系结构技术模型对安全的需求是任何单一安全技术都无法解决的,应当选择适合的安全体系结构模型,信息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由安全服务、协议层次和系统单元三个层面组成,且每个层面都包含安全管理的内容。
安全体系结构技术模型示意图2.3 安全区域策略根据安全区域的划分,主管部门应制定针对性的安全策略。
1、定期对关键区域进行审计评估,建立安全风险基线2、对于关键区域安装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3、部署防病毒系统防止恶意脚本、木马和病毒4、建立备份和灾难恢复的系统;5、建立单点登录系统,进行统一的授权、认证;6、配置网络设备防预拒绝服务攻击;7、定期对关键区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网络审计,并针对扫描结果进行系统加固。
2.4 统一配置和管理防病毒系统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整体病毒防御策略,以实现统一的配置和管理。
网络防病毒的策略应满足全面性、易用性、实时性和可扩充性等方面的要求。
主管部门使用的防病毒系统应提供集中的管理机制,建立病毒系统管理中心,监控各个防毒产品的防杀状态,病毒码及杀毒引擎的更新升级等,并在各个防毒产品上收集病毒防护情况的日志,并进行分析报告。
在中建立更新中心,负责整个病毒升级工作,定期地、自动地到病毒提供商网站上获取最新的升级文件(包括病毒定义码、扫描引擎、程序文件等),然后通过病毒系统管理中心,由管理中心分发到客户端与服务器端,自动对杀毒软件进行更新。
2.5 网络安全管理在网络安全中,除了采用上述技术措施之外,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对于确保网络的安全、可靠地运行,将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
安全体系建设中,安全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任何的安全技术保障措施,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具体的管理人员职责上,并通过管理人员的工作得到实现。
安全管理遵循国际标准ISO17799,它强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经济性、全面性、普遍性和开放性,目的是为希望达到一定管理效果的组织提供一种高质量、高实用性的参照。
各单位以此为参照建立自己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可以在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取舍,以达到对信息进行良好管理的目的。
信息安全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管理问题。
对一种资产进行保护的最好方法就是为它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管理体系。
建立和实施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是保障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
目前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政府签署协议支持并认可ISO17799标准。
其组成部分如图所示,各模块的作用如下:管理体制图1)总体策略确定安全的总体目标,所遵循的原则。
2)组织确定安全策略之后,必须明确责任部门,落实具体的实施部门。
3)信息资产分类与控制、职员的安全、物理环境的安全、业务连续性管理有了目标和责任单位,紧接着要求我们必须仔细考虑流程,从信息资产、人、物理环境、业务可用性等方面考虑安全的具体内容。
4)通信与操作安全、访问控制、系统开发与维护这三方面属于解决安全的技术问题,即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如何通过技术支撑安全目标、安全策略和安全内容的实施。
5)检查监控与审计用于检查安全措施的效果,评估安全措施执行的情况和实施效果。
2.5.1安全运行组织安全运行管理组织体系主要由主管领导、信息中心和业务应用相关部门组成,其中领导是核心,信息中心是系统运行管理体系的实体化组织,业务应用相关部门是系统支撑平台的直接使用者。
确定系统内部的管理职能部门,明确责任部门,也就是要组织安全运行管理团队,由该部门负责运行的安全维护问题。
2.5.2安全管理制度面对网络安全的脆弱性,除在网络设计上增加安全服务功能,完善系统的安全保密措施外,还必须建立网络的安全管理。
明确安全职责,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实施安全管理的原则为:多人负责原则、任期有限原则、职责分离原则。
2.5.3应急响应机制筹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内部组织,提出应急响应的计划和程序,提供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安全事件的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提供安全漏洞或隐患信息的通告、分析;事件统计分析报告;提供安全事件处理相关的培训。
3.信息安全体系架构通过对网络应用的全面了解,按照安全风险、需求分析结果、安全策略以及网络的安全目标。
具体的安全控制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述: 物理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管理安全。
3.1 物理安全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各种设备的物理安全是保障整个网络系统安全的前提。
物理安全是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以及其它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以及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的破坏过程。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3.1.1环境安全对系统所在环境的安全保护,如区域保护和灾难保护;(参见国家标准GB50173-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国标GB2887-89《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GB9361-88《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3.1.2设备安全设备安全主要包括设备的防盗、防毁、防电磁信息辐射泄漏、防止线路截获、抗电磁干扰及电源保护等;设备冗余备份;通过严格管理及提高员工的整体安全意识来实现。
3.1.3媒体安全包括媒体数据的安全及媒体本身的安全。
显然,为保证信息网络系统的物理安全,除在网络规划和场地、环境等要求之外,还要防止系统信息在空间的扩散。
计算机系统通过电磁辐射使信息被截获而失密的案例已经很多,在理论和技术支持下的验证工作也证实这种截取距离在几百甚至可达千米的复原显示技术给计算机系统信息的保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防止系统中的信息在空间上的扩散,通常是在物理上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来减少或干扰扩散出去的空间信号。
3.2 系统安全3.2.1网络结构安全网络结构的安全主要指,网络拓扑结构是否合理;线路是否有冗余;路由是否冗余,防止单点失败等。
3.2.2操作系统安全对于操作系统的安全防范可以采取如下策略:尽量采用安全性较高的网络操作系统并进行必要的安全配置、关闭一些起不常用却存在安全隐患的应用、对一些保存有用户信息及其口令的关键文件(如Windows NT下的LMHOST、SAM 等)使用权限进行严格限制;加强口令字的使用(增加口令复杂程度、不要使用与用户身份有关的、容易猜测的信息作为口令),并及时给系统打补丁、系统内部的相互调用不对外公开。
通过配备操作系统安全扫描系统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性扫描,发现其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对网络设备重新配置或升级。
3.2.3应用系统安全在应用系统安全上,应用服务器尽量不要开放一些没有经常用的协议及协议端口号。
如文件服务、电子邮件服务器等应用系统,可以关闭服务器上如HTTP、FTP、TELNET、RLOGIN等服务。
还有就是加强登录身份认证。
确保用户使用的合法性;并严格限制登录者的操作权限,将其完成的操作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充分利用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本身的日志功能,对用户所访问的信息做记录,为事后审查提供依据。
3.3 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整个安全解决方案的关键,从访问控制、通信保密、入侵检测、网络安全扫描系统、防病毒分别描述。
3.3.1隔离与访问控制➢严格的管理制度可制定的制度有:《用户授权实施细则》、《口令字及账户管理规范》、《权限管理制度》、《安全责任制度》等。
➢配备防火墙防火墙是实现网络安全最基本、最经济、最有效的安全措施之一。
防火墙通过制定严格的安全策略实现内外网络或内部网络不同信任域之间的隔离与访问控制。
并且防火墙可以实现单向或双向控制,对一些高层协议实现较细粒的访问控制。
3.3.2入侵检测利用防火墙并经过严格配置,可以阻止各种不安全访问通过防火墙,从而降低安全风险。
但是,网络安全不可能完全依靠防火墙单一产品来实现,网络安全是个整体的,必须配相应的安全产品,作为防火墙的必要补充。
入侵检测系统就是最好的安全产品,入侵检测系统是根据已有的、最新的攻击手段的信息代码对进出网段的所有操作行为进行实时监控、记录,并按制定的策略实行响应(阻断、报警、发送E-mail)。
从而防止针对网络的攻击与犯罪行为。
入侵检测系统一般包括控制台和探测器(网络引擎)。
控制台用作制定及管理所有探测器(网络引擎)。
探测器(网络引擎)用作监听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根据控制台的指令执行相应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