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喜宴》中看同性之恋

合集下载

从电影《喜宴》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电影《喜宴》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电影《喜宴》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杨锐[1]【摘要】《喜宴》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家庭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道德观和西方家庭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家庭道德观之间的差异。

通过观看《喜宴》这部电影,能够使观众对国外文化和风俗习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中西方文化发展所存在的这种差异性。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4)002【总页数】2页(P173-174)【关键词】《喜宴》;中西文化差异;探究【作者】杨锐[1]【作者单位】[1]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4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影视作品已发展成为最常见且最有影响力的一种传媒形式。

而且,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引入了多部外国电影,此做法既可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又能够使得人们的休闲时间得到充实。

通过引入大量具有不同文化的影视作品,使更多的观众能够更好的了解除本民族以外的其它国家的文化,并让观众通过比较,掌握不同文化间存在的这种差异性。

1.1《喜宴》的故事内容电影成为当前一种极为常见、重要的传媒形式。

这是因为通过电影的形式能够把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展现出来。

而且,观众在观看这这些电影作品之后,能够直观的掌握我国和其它国家存在的文化差异性。

例如:由李安创作的《家庭三部曲》则主要反映的是文化差异。

虽然对各个国家的这种差异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往往会和中国文化产生冲突。

《喜宴》讲述的定居美国的主人公高伟同是一位同性恋者,但是他的中国父母却在不停的催着他结婚生子,延续家族香火,于是在同性恋人赛门的建议下,主人翁高伟同和借住在自己公寓的中国非法移民顾戚戚进行假结婚,一方面可以瞒过父母,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顾戚戚的移民问题。

于是高伟同的父母闻知喜讯欣然来到了美国,为儿子操办喜事,由此各种关于情感纠纷、人际冲突便在一个热闹忙乱的中国式喜宴背后展开了。

中西方文化差异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是《喜宴》这部电影的核心,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脉络,因此,通过《喜宴》中人物的思想言行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关于影片喜宴观后感精选5篇

关于影片喜宴观后感精选5篇

关于影片喜宴观后感精选5篇喜宴观后感1《喜宴》定居美国的高国伟是一个同性恋者,他和他的恋人、一位叫塞蒙的美国男子,一起住在纽约的曼哈顿。

但高国伟在台湾的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他们不断地催促国伟快点结婚,好承继高家的香火。

恰好高国伟的公寓里借住着一位来自大陆的非法女移民顾玮玮,于是塞蒙出了个主意:让国伟和玮玮结婚。

这样一来既安抚了国伟远在台湾的父母,又能使顾玮玮拿到梦寐以求的绿卡,2013最新电影百度影音而且还能保持塞蒙和国伟之间的同居关系。

一切照着塞蒙和伟同的计划在进行。

高妈妈高伯伯如期来了纽约,稍作安顿伟同就带他们去市政局办理结婚仪式,可是,高妈妈高伯伯非常不愿意自己的独子如此草率的婚事,他们此次来美国专程带了台湾亲朋好友3万多的礼金,就是想好好给伟同办个漂漂亮亮的婚礼。

可巧天公作美,一家人在纽约著名的中国饭店吃饭的时候,碰上了高伯伯的老部下,正是这家饭店的老板,《喜宴》一个劲地应承要替高家办一个热闹又隆重的婚礼。

很快,婚礼举行了,带有强烈的中国色彩,欢快、热闹、吉祥,让高妈妈高伯伯甚是欢心。

伟同和玮玮被闹洞房的一帮年轻人整到一张床上而且脱了个精光,玮玮虽知道伟同是个同志但还是按耐不住对他的爱慕,趁势与伟同做了性事。

不久,玮玮有了生孕反应,这令塞蒙无比的懊恼,他埋怨伟同没采取措施,他俩当着一家人的面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以为高妈妈高伯伯他们听不懂英文;其实高伯伯懂英文,这一下他全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第二天他就犯了血压高住进了医院。

在医院里,伟同终于下了决心跟高妈妈说明了这一切,高妈妈无可奈何但有什么办法,儿子都那么大了,只能接受这个事实吧。

一开始玮玮下了决心要堕胎,可是看到高妈妈高伯伯难过的样子,她又觉得这样做是不是太残忍了,可生了孩子以后自己又要读书,真是无法承担这个重负,《喜宴》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让伟同、塞蒙都来承担抚养的责任。

在塞蒙选择退出伟同的生活时,伟同和玮玮上门来挽留,他们要塞蒙做孩子的另一个父亲,结果三个人破涕为笑。

喜宴影评

喜宴影评

喜宴影评喜宴影评(一)《喜宴》是李安扬威国际影坛之作,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其特色是以中国人特有的伦理观点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令同志与非同志都能接受编导的说法,将一椿可能的悲剧变成喜剧,使故事皆大欢喜。

故事描述伟同远在美国跟男朋友赛门同居,但却不断受到台湾的父母亲在电话中催促他结婚,更想不到的是父母竟突然亲临美国逼婚,伟同只好跟租住他房子的大陆女画家崴崴协定假结婚。

在大伙闹洞房的情况下,伟同跟崴崴发生了关系,而且令她怀了孕。

而本来观念传统的父母后来也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赛门也同意当崴崴孩子的干爸爸。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认为整部影片有两大特色:一是影片的主题思想,一是影片的情节结构。

一、主题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所共有的要素,电影剧作也不例外。

主题不仅决定了影片成就的高下,而且由于电影能表现深刻的主题,从而使它提高到了与戏剧和小说相等的地位。

可见,主题对现代电影剧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欣赏一部电影作品的主题,首先在于准确的揭示其内蕴藏的思想含义。

《喜宴》的主题思想是以中国人特有的家庭伦理观点和中庸观念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使这个几乎令所有家庭困扰的社会问题在影片中得以用一种喜剧的方式解决。

这种处理方式和看待同性恋的理念,是东方式的,甚至可以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找到类似的观点。

但这个故事却又是在最繁华最现代的都市;;纽约发生的,古典和现代在这里交汇,新旧观念在这里冲突后又包容。

李安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把一个传统中国家庭面对现代社会现代观念的困惑、无奈以及宽容传递出来。

在这部电影中,李安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糅合在一起,看着是分而释之,其实还是混在一起说。

中国的“孝”精神在影片中再次得到的诠释。

伟同为了掩饰自己是同性恋,并能按期结婚完成老人的心愿真是煞费苦心啊,做了那么多的工作,最后还是让父母知道了,但不管结果如何,他还是尽了“孝”,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你做了事情尽了“孝”,事与愿违和不做事情不尽孝,结果相同,但过程和意义却不同。

理论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理论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理论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一、引言《喜宴》讲述的是远在台湾的父母赶赴美国参加儿子婚礼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影片男主角伟同在纽约定居十年,事业有成,与男友赛门过着幸福的同居日子。

而远在台北父母的一次次逼婚,使伟同被逼以“乖乖仔”形象修书一封声称会在美国结婚,怎料父母想赴美亲眼见证儿子成家。

无奈,伟同只得拉上来自上海的不得志的女艺术家葳葳“假结婚”。

父母对葳葳相当满意,却对伟同的草率态度不满,为让父母满意尽快返回台北,伟同犹如“拼命三郎”使出了浑身解数。

但人算不如天算,不断的波折使得父母的返台日期一次次推迟,令他和赛门的感情亮起“红灯”,而葳葳又意外怀上了他的孩子。

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及文化冲突问题,在复杂的电影情节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因此,本文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为基础,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唤醒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探讨如何规避跨文化交际中的碰撞、冲突问题。

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在电影《喜宴》中的体现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差异可用五个文化维度来进行描述和比较。

这五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回避非确定性、刚性/柔性倾向和短期/长远取向,(汤新煌,2006.08),它们对分析文化冲突的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电影《喜宴》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各种差异,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是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价值取向的一个有效架构。

1、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和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霍夫斯塔德在《文化与组织:思维的软件》一书中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定义为:“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相反,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团结合在一起,而这种内部集团又对这些忠诚的成员提供终生的保护。

”(Hofstede, 1991: 51)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强调群体和谐、个人与集体联系紧密,这一思维方式直接体现在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上。

同性电影《喜宴》观后感1000字范文

同性电影《喜宴》观后感1000字范文

同性电影《喜宴》观后感1000字范文导语:《喜宴》是1993年出品的一部同性题材电影,影片由李安执导,由赵文瑄、郎雄、金素梅等人参与演出。

下面是的观后感,欢迎阅读。

“中国背影”就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挥之不去的影子。

①无论是《刮痧》、《少女小渔》还是《喜宴》,总之,每个移民到海外的都无法摆脱“中国”这两个字。

“中国”这两个字不仅是字,它还包含了很多东西,如传统、习俗、思想等等。

“中国背影”在深层含义上又明确地隐喻着对故土的牵挂和一种历史的重负。

影片的开头是以伟同妈妈唠叨的嘱咐开始的,家庭、传统观念极重的妈妈不断嘱咐家中唯一的儿子要传宗接代,但是远在中国台湾的妈妈并不知道她唯一的儿子是个同性恋。

同性恋这个词在中国到现在仍是个禁忌的东西。

上古时代就一直传承的一种思想“男耕女织”,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组合的。

“女”与“子”结合成“好”,也是一男一女。

中国道教中有阴阳之说,阳代表男子,阴代表女子,阴阳协调谓之融洽。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

男人跟女人结合在一起就是为了传宗接代。

影片中有一个很现实镜头,伟同妈妈问伟同爸爸觉得这个媳妇怎么样时,镜头移向了威威的“屁股”,然后伟同爸爸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好,能生能养。

”可见,传宗接代在的思想中早已根深蒂固。

但是《喜宴》中的主人公伟同是个同性恋者,这就意味着这个家庭注定了是两个男人的组合。

影片两代人的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认识,对个人幸福的定义,借伟同把东方社会的压抑和中西文化的冲突表现的淋漓尽致。

虽然伟同承受了西方文化,认同了同性恋,但是他却无法摆脱“中国背影”。

一边是心爱的赛门,一边又是自己的父母。

西方人很容易承受同性恋,但是却难以认同,伟同就是怕自己的父母知道自己是同性恋后承受不了,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自己就是个十恶不赦的罪人了。

于是就出现了假结婚的情节,伟同和威威结婚住在了赛门家,三个人就这样畸形地生活在一起。

矛盾的冲突发生在威威怀孕了。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婚姻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往往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电影《喜宴》生动地展现了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并通过这些差异来探讨了婚姻中的困惑与冲突,影射了社会对于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呼唤与尊重。

本文将从人物关系、婚姻观念、婚礼习俗三个方面,分析这种文化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其中的深层含义。

一、人物关系在《喜宴》中,男主角谢贤与女主角吴君如通过假冒同性恋的方式结为夫妻,费尽心机化解了彼此家庭的阻力。

这种行为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不可思议的。

中式婚姻多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力非常大,而配偶之间的感情往往是通过亲人的介绍或家长的安排来确定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爱情更多地成为选择配偶的依据,个人的感受和意愿更受重视。

二、婚姻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一种家族联姻的工具,往往着重于家世和门第的匹配,强调男权和世仁之道。

而在西方社会中,婚姻更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平等。

《喜宴》中的男主角谢贤为了得到父母的婚姻许可,不得不自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娶一个并不深爱的女人为妻。

这种观念在西方很难理解,他们认为婚姻是一种感情的结合,所有的决策都应由夫妻共同商量和决定。

三、婚礼习俗从《喜宴》中可以看到,中式婚礼强调家族的荣誉和传承,礼仪繁杂,追求热闹喜庆。

而西方婚礼则更注重个人的体验和情感交流,追求浪漫和温馨。

电影中的中西方「合婚」,更是让两种婚礼文化碰撞出了很多笑点。

而影片中的婚礼习俗的走向离奇和荒诞,则进一步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嘲讽和反思。

综上所述,电影《喜宴》生动地展现了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

通过这种文化碰撞,观众们能够反思和思考婚姻中的困惑与冲突,以及亲权观念与婚姻自主权的冲突。

影片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传统婚姻观念的质疑和呼唤,也使人们意识到婚姻的意义在于彼此的理解和尊重,而不仅仅是来自于传统的压力和约束。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冲撞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婚姻观念,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借鉴优秀的文化成果,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婚姻幸福。

喜宴影评(精选6篇)

喜宴影评(精选6篇)

《喜宴影评》喜宴影评精选(一):《喜宴》是以同性之爱与中国传统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这一尖锐的矛盾点展开的,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与西方开放的思想文化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在一波三折的故事剧情之后能深刻的反思与感悟。

影片的开头以伟同妈妈唠叨的嘱咐开始,家庭、传统观念极重的妈妈不断嘱咐家中唯一的儿子要传宗接代,而主人公伟同是个同性恋者,他深爱着赛门,但他一方面担心父母明白自己是同性恋后理解不了,有个三长两短,一方面还要应对父母频频向他施加的相亲、结婚的压力,于是就出现了电影的第一道转折与威威假结婚的情节。

伟同和威威结婚住在恋人赛门家,三个人就这样畸形地生活在一齐,在伟同的父母真心相待之下,三人都竭尽全力去圆这一个谎言。

第二道转折出此刻威威怀孕之后,她怀孕的事实更是将剧情推上了风头浪尖,仿佛谎言即将被揭穿,真相呼之欲出,让观众着实捏了一把汗。

伟同因多方的感情纠葛而对婚姻束手无策,最终他选取了实话实说,向他妈妈坦承自己是同性恋者,并表示不会放下心爱的赛门,体现出了新一代人的对开放、自由的追求。

而影片的最后更是笔锋一转,让观众出乎意料的是伟同的父亲竟然会说英语,这也就意味着他明白一切谎言,为了维持家庭和睦,他选取了沉默,将一切真相都烂在肚子里。

庆幸的是电影最后以皆大欢喜作为了结局威威同意生下小孩,让伟同和赛门共同做孩子的爸爸,这样,高爸爸高妈妈能够抱孙子,而伟同和赛门也能够相爱。

这可谓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

看了这部电影,我收获良多,感想如下:(1)百事孝为先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首先看到的是中国传统的思想百事孝为先。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孝这一传统,父母生养了我们,给了我们一次来到世界的机会,给了我们一次创造、实现自己人生的机会,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孝顺他们。

其实,孝顺并不是一种落后的思想,反而是人性的本真。

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将来,作为一个合格的人都应当具备一颗孝心,孝敬长辈,个性是父母。

所以我很能理解高伟同之所以为了一个孝字,而与赛门及威威苦苦设计了这个善意的谎言,开始了惊心动魄的圆谎行动。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1 电影《喜宴》简介1.1 李安导演李安导演生于中国台湾, 在美国学习喜剧导演专业直至获得硕士学位, 旅居美国多年, 深谙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特点与差异。

在华人导演中, 李安无疑是把东西方文化用电影语言表达得最好的一个。

两种不同文明的生活背景造就了李安独特的电影视角, 使他的电影兼具东方的传统和西方的洒脱, 其导演的电影致力于探讨传统与现代的伦理矛盾、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冲突, 开拓了观众的视野, 使其电影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1.2 电影简介在《喜宴》这部影片中, 赵文瑄饰演的高伟同是一个同性恋者, 他和自己的同性恋人赛门在美国共同生活, 并且非常幸福, 但为满足自己上年纪并且体弱多病父母抱孙子的愿望而假结婚。

然而假结婚却真的让假妻子葳葳怀孕, 这使高伟同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最终, 高伟同向母亲坦陈了自己的同性恋事实, 葳葳在故事最后决定生下孩子, 高父也接纳了赛门……在所有人经过痛彻地思考而让步后, 得到了一个相对圆满和谐的结局。

2 电影中透露的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2.1 性文化的差异首先, 在中国, 因为中国历史传统使中国人对性处于隐晦状态。

中国主体文化对婚前性行为的批判, 导致大多数中国男性有近乎本能意识的处女情结, 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彻底改变。

按照中囯传统观念对人生四大喜事的描述: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中国人对于婚前性行为以往是非常排斥的, 这也是为什么“洞房花烛夜”会成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缘故。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伟同和顾葳葳在新婚那一夜会弄假成真, 想必和中国人的这种传统观念作祟有着必然联系。

其次, 在西方, 目前, 人们普遍对婚前性行为还是普遍接受的, 在性教育和性产业很发达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青年人都知道如何合理避孕, 如何避免性疾病的传播……如果有人说他有处女情结, 周围的人可能一开始会觉得他不正常, 不过要是这个人说他是基督徒, 人们会在心里给他竖起大拇指。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性爱观与婚姻观的差异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性爱观与婚姻观的差异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性爱观与婚姻观的差异作者:徐毓来源:《新教育时代》2015年第15期摘要:《喜宴》是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电影讲述了在美国的同性恋儿子及其恋人,围绕结婚的问题,与其中国父母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

电影中处处表现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碰撞和妥协。

本文主要从性爱观和婚姻观入手,浅析电影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喜宴》中西方文化性爱观婚姻观《喜宴》是李安扬威国际影坛之作,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金马奖最佳影片,也是其“父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在美国的台湾男子高伟同。

他与他的恋人、一位叫Simon的美国男子,一起住在纽约。

然而高伟同在台湾的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他们因为儿子的年龄而不断地催促其结婚,以承继高家的香火。

于是Simon出了个主意:让伟同和恰好借住在他公寓里的一位来自大陆的非法女移民顾威威假结婚。

然而这个看上去的万全之策却引来了更复杂的事端,伟同的父母闻知喜讯欣然来到了纽约,亲自为儿子操办喜事。

于是各种各样的情感纠纷、人际冲突便在一个热闹忙乱的中国式喜宴背后展开了。

本文就浅析影片中所体现出来的中西方性爱观与婚姻观的差异。

一、“能生能育”在评价儿媳(威威)的时候,高父很直接的只说了一句话“能生能育”。

这就是中国人对于性的基本态度:偏重性行为的结果一生育。

对于中国人来说,婚姻的目标是幸福,但目的却是传宗接代。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人更加难以接受不能够传宗接代的同性恋。

在故事的最后,高家父母能够同意伟同和赛门的爱情,也是因为有一段有了孩子的虚假婚姻存在。

在中国,由于婚姻的第一要务是生殖,是为家族传宗接代,这就与家族的利益发生了全面的关系,家族干预就有了内在的道义上的权力。

所以一个男人,如伟同,身体健康,学业有成,长得又俊,这样的好条件要是适龄还不结婚,不是只有家人为你担心,连周围的人也要为你担心,因为这可是件很重大、重要的事情,人生就一次的大事。

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电影《喜宴》是一部以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为主题的影片。

该片通过讲述一对同性恋者于新婚感情盛宴上意外发生的故事,探讨了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尽管电影所描绘的是同性恋婚姻,但其中所涉及的家庭价值观、传统观念与社会压力等问题,也反映出了中西婚姻观之间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婚姻观在家庭的重视程度上存在差异。

在电影中,男主角威尼史特在家庭中长大,他的家庭强调传统家庭观念,希望他能够有子嗣继承香火。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更加注重个人自由与个人幸福感。

结婚在西方主要是为了追求爱情与婚姻的幸福,而不是基于家族传承或其他社会责任。

这种不同的观念体现在男主角试图摆脱家庭压力并追求自己的幸福上。

其次,电影中也展示了中西方婚姻观中关于性别角色分配的不同。

在传统中国家庭中,男子承担着养家糊口的责任,所以威尼史特一直承担着责任感。

而西方社会更加强调男女平等与共同承担责任。

在美国,婚姻中的男女在经济与家庭责任上更加平等,夫妻双方在家庭事务与养育子女上都有相应的分工。

这种性别角色分配的不同非常明显地体现在电影中,强调了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此外,电影中也反映了中西方婚姻观在家族压力与传统观念上的差异。

在传统中国家庭中,尤其在农村地区,家族的重要性非常高。

亲子关系、孝道观念等传统价值观对婚姻有着重要影响。

而在西方社会,家族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个人权利与自由更加被重视。

在电影中,男主角面临着家族期待、传统观念的压力,这些压力常常成为中西婚姻观差异的一个重要反映。

此外,电影中也展示了中西方婚姻观在对待同性恋婚姻的态度上的差异。

尽管《喜宴》发生在中国,对同性恋的态度仍然非常保守与封闭。

中式婚姻观念中,男承女嫁、传宗接代的观念是深植于传统文化的。

而在西方,尤其是在一些国家中,同性恋婚姻已经逐渐被法律与社会接受。

这种对同性恋婚姻不同的态度与观念的差异也是中西婚姻观之间的重要分歧。

综上所述,电影《喜宴》通过讲述同性恋者的婚姻故事,展示了中西婚姻观之间的差异。

《2024年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范文

《2024年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范文

《论电影《喜宴》中西婚姻观的差异》篇一一、引言电影《喜宴》是一部揭示中西方文化交融背景下婚姻观念差异的经典之作。

本篇论文将围绕电影《喜宴》展开讨论,深入探讨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本文将首先介绍电影背景及主要情节,然后分别从中西方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婚姻观念的异同,最后总结电影所反映的深层含义。

二、电影背景及主要情节概述《喜宴》是一部以中国家庭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一对跨国恋人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所面临的婚姻观念冲突。

影片主要围绕男主角高伟和女主角赛琳娜的爱情故事展开,涉及到家庭、亲情、友情等多个方面。

电影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中西方在婚姻观念、家庭观念、性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三、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1. 传统与现代:中国的婚姻观念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强调家庭观念、婚姻责任和亲情关系。

在电影中,高伟的家人希望他能够结婚生子,传宗接代。

而在西方社会,个人独立和自由选择更为重要,婚姻更注重情感基础和伴侣间的互相尊重。

赛琳娜与高伟相识相爱,两人因为相互欣赏而走到一起,更加符合西方的自由恋爱观念。

2. 家庭角色与性别平等:在中国,家庭角色分工相对明确,男性多承担经济责任,女性则负责家庭内部事务。

而在西方社会,性别平等观念更为普及,伴侣间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电影中,赛琳娜作为一位独立女性,不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还愿意与高伟共同面对家庭责任,体现了西方的性别平等观念。

3. 传统婚礼与现代婚礼:中国的婚礼习俗丰富多彩,强调家族荣誉和传统礼仪。

在电影中,高伟的家人为他和赛琳娜筹备了一场盛大的中式婚礼。

而西方的婚礼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个性展示,形式相对简单。

在电影中,赛琳娜和高伟也举办了一场西式婚礼,体现了中西方的婚礼文化差异。

四、电影所反映的深层含义电影《喜宴》通过描绘中西方婚姻观念的差异,反映了文化交融背景下人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

影片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如何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以及在面对家庭、亲情、友情等多重压力时如何做出选择。

《喜宴》观后感

《喜宴》观后感

透过《喜宴》看中西文化的差异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随之出现的文化冲突也越来越明显。

影片《喜宴》讲述的不仅仅是中西方生活方式和文化上的差异,更表明了中西迥异的思维方式。

一场伴着幽默滑稽的中式结婚宴会在异国欢喜结束,让人们在在最传统的中国生活方式感受的两种不同的文化的差异。

但经过一系列细节的发展和磨合,又表明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并不是牢不可破的,是可以逐渐融合交流、是可以相互借鉴发展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同性恋、结婚、交流、理解刚看完《喜宴》这部片子的第一映像是觉得很无厘头,认为在传统文化课堂上播放了一部讲述涉及同性恋的电影,丝毫没有其他的信息可以联系到传统文化。

但是后来回顾片子的细枝末节时才发现了片子的真正目的是让观众们了解和理解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并能进一步解放国人部分传统的思想观念。

一、对待同性恋的态度主角高伟同在国外定居十年,所受到的教育和被影响到的思想观念都已经被西方同化,他坦然的接受了同性恋的生活方式,当我看到伟同是同性恋的时候是一点都不能接受的,在潜意识里是反感他的,相比伟同自己,他也不能明确的告诉父母自己是同性恋,甚至不惜假结婚来蒙骗父母,而相比他的男友赛门,则是坦然的告诉父母自己是同性恋的实情,而且赛门自己的生活从来都不涉及他的家人,他的父母也不多的干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清楚他的父亲住在什么地方,毫不掩饰的讲述父亲的外遇,一直都没有见过的兄弟;在当伟同妈妈知道伟同和赛门是同性恋时,震惊的表情和失声痛苦的无措,都很明显的表现出了不能接受,伟同父亲则因此气的犯病住院,可见同性恋在美国已经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在中国到目前为止都是不能容忍的,最起码我不可以很坦然的接受。

二、不同的礼节表达在伟同父母来到赛门家收到赛门给他们准备的礼物时很惊讶,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哪有主人给客人准备礼物的?而赛门则是站在未来儿媳妇的立场上送给二老的是见面礼啊。

浅析中西方对同性恋态度的差异--以《喜宴》为例

浅析中西方对同性恋态度的差异--以《喜宴》为例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浅析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主题思想2 《紫色》中“家”的解读3 浅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数4 Cultural Elements in Chinese Film Sub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5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麦康伯个性转变之分析6 The Influences of RMB Appreciation on China’s Foreign Trade7 艾丽丝•沃克《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8 从跨文化角度论谚语中的比喻与翻译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175 567 12 4810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1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隐含意义12 The Same Experience, Different Life—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Lin Daiyu13 从《祝福》的英译本谈文化空缺词的翻译14 论英语小说中俚语的汉译15 从模因论角度研究中文新闻标题中的流行语16 从英汉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7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18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19 中美商务谈判的风格差异20 《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21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一代”的反叛与抗争22 组织学习障碍及相应的对策23 论政治演说中平行结构的应用24 从《美国的悲剧》解析美国梦25 论《米德尔马契》中的人性主题26 《傲慢与偏见》中金钱与婚姻的关系27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句式转换在《青铜女像》译本中的应用28 论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29 Current Statu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System in China30 On Aestheticism in Oscar Wilde's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31 女权主义翻译理论关照下的《呼啸山庄》多个译本比较研究32 堂娜•哈拉维的赛博女性主义分析33 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34 环保宣传语翻译中的文化介入35 对比研究中西家庭观36 试析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英语成语及其文化内涵37 《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38 英汉爱情隐喻对比研究39 浅谈英语教学中体态语的运用40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多元文化中跨国企业绩效管理41 通过小说《紫色》分析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42 哈里的迷惘与自我救赎——《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哲学解读43 论汉英外贸合同翻译的得体性44 [毕业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道德心理契约下的社会诚信建设45 试析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46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追求和理想的分析47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分析48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权主义49 野性的回归--试析《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生存斗争50 论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51 浅析澳洲英语词汇文化的特色52 性格和命运--《小妇人》中四姐妹分析53 全身反应法在少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英之辅EF语言培训为例5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55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形象分析56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反叛者形象比较57 《美国丽人》中折射出的父母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理的影响58 从中外节日看两种文化—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59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60 词汇的语义关系及其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61 英语环境公示语翻译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62 从目的论角度剖析电影片名翻译63 中英问候语对比研究64 遗忘曲线在记忆英语词汇中的运用65 从语境角度谈文学作品翻译中人物描写的语用对等问题66 On House’s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Li Mi’s Chen Qing Biao67 A Symbolic Analysis of Paradise Lost68 《最蓝的眼睛》中美国黑人小女孩所承受的三重歧视69 安娜与伊丽莎白个性完整性与分裂性的比较研究70 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71 体育专有名词的翻译研究72 The Westernization of Chinese Wedding73 从《推手》看中美文化差异对家庭关系的影响74 儒家文化与和谐世界的构建75 论《喧哗与躁动》中的女性形象76 商务英语谈判的语言技巧77 中西礼仪对比78 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79 英汉汽车广告中常用“滑溜词”的对比分析80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开题报告+论)81 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82 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83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教育意义84 浅析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85 心灵探索之旅——析《瓦尔登湖》的主题86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87 广告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88 浅谈象征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89 An Analysis of the Initiation Theme in The Child in Time90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91 论《荆棘鸟》中人性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冲突92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社会化及人的进取精神93 从缓解语言石化角度分析背诵式语言输入对英语写作的影响94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简•奥斯丁的《爱玛》中的会话含义95 从动态对等角度分析中国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以中国庐山网为例96 从任务型教学模式谈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预防策略97 影响中国高中英语课堂中任务型教学实践的因素98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99 《在路上》:垮掉一代的反叛与追求100 解读《小镇畸人》中三位畸形女性101 The Study of Strategies on Cosmetic Marketing based on Female Consumption Psychology 102 张培基翻译个案研究之背影103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种不同婚姻的分析104 中英文求职信中言语行为对比分析105 从面子理论视角分析外交话语中的恭维语106 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法107 An Analysis of Gender in Oh,Pioneers!108 哲学视角下的中英数字对比研究109 论广告英语的人际沟通功能110 On“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in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111 战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112 中英动物习语使用和翻译的差异研究113 论福斯塔夫的性格114 《远离尘嚣》中女主角的情感变迁研究115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浅析116 对《雾季的末日》主题的解读117 国际贸易中付款方式的比较分析及发展趋势118 从人际功能和言语行为理论解析《儿子与情人》的对话119 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120 从生态批评主义角度看《白鲸》的生态观121 从功能对等角度翻译委婉语122 浅析《弗兰肯斯坦》中怪物“善”与“恶”的转变123 初中英语词汇的学习124 用合作原则分析男性广告语的诉求125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写作技巧126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人物情感分析127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128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Proverbs129 对《宠儿》中黑奴母亲塞丝形象的探讨130 中英文名词性后缀的比较及其对翻译的启示131 美国新闻报道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解读132 The Major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133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34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社会化及人的进取精神135 《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情节136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137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138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139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140 从目的论看汽车广告的翻译策略141 英汉礼貌原则的比较分析142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143 论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中的批判精神144 关于战争对英语习语的影响的研究145 On Michael Moore's Fahrenheit / From the Rhetoric Perspective146 An Analysis of Jude’s Pursuit of Love in Jude the Obscure147 浅析《喜福会》中母女冲突的存在与消融148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149 从成功学书籍的畅销看美国文化价值观150 《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和野性151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152 外贸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及翻译对策153 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性格转变的分析154 商务英语谈判的翻译技巧155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156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157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158 A Study of Cultural Presupposition in Idioms159 中西公益广告隐喻对比研究160 中西方文化中家庭观念差异研究——以电影《推手》为例161 理想男人随社会变化:从劳里到盖茨比162 Comparaison entre l’Histoire d’A Q et l’Etranger163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小品“卖拐”中的幽默164 语篇转喻的功能分析165 英语运用中的歧义分析166 试论旅游文本英译策略167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叙事中的后现代特征分析168 《了不起的盖茨比》叙述者尼克分析169 The Oral Error Correction Function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Used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170 从《红楼梦》和《简爱》看中西方女性主义171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简析172 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173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以CR法案为例174 中美人际关系分析175 A Preliminary Study on Christianity176 《嘉莉妹妹》之女主人公新女性形象分析177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178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179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普通而独特的女性形象180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181 A Study on th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Note-taking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182 职场女性的言语行为的礼貌原则183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18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85 xx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课外视听学习调查186 《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187 从《牧师的黑面纱》中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认可与反对188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189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灶神之妻》190 Sister Carrie’s Stepping Stone to Success191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192 读者在文学文本多元解读中扮演的角色193 《看管人》下的“品特式”194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and American Education195 Comparative Study of Love-Tragedy Between Romeo and Juliet and The Butterfly Lovers 196 Elements on the Growth of Mary in The Secret Garden197 商务信函中的介词用法198 对《秀拉》中死亡事件的探究199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200 《咏水仙》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

电影《喜宴》 赏析

电影《喜宴》 赏析
《喜宴》
剧作结构分析
《喜宴》--结构分析
开端:影片开头 伟同、赛门填表格(12”)
(同性恋人,父母催婚,可怜房客)
发展:
①毛妹来美 威威陷困境 赛门提议假结婚
(催婚紧迫、欲瞒天过海又解人窘迫)
②高父高母到美 市政厅结婚仪式 巧遇老部下 盛大婚礼 伟同、威威越界
(谎言愈演愈烈,渐趋失控)
③高父因病延迟回台 威威怀孕 赛门另寻新欢于崩溃)
《喜宴》--结构分析
高潮④:高父病重入院,伟同向妈妈坦白一切
(不堪重压,坦承一切,却要继续向父亲隐瞒)
结局(发展):
⑤赛门陪高父 高母了解赛门的情况 高父洗碗
威威退还礼物 威威想打掉孩子
(重归平静,各自重新审视新境况)
⑥高父送赛门生日礼物 威威决定生下孩子 赛 门同意做孩子的另一个爸爸
(情感让每个人都做出让步)
⑦高父高母心怀感激,离开美国
(难解的情结,难改的现实,任谁都要投降)
《喜宴》--结构分析
核心的矛盾冲突:
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 父母传统的家庭观念
解决的办法 (谎言—假结婚)
新的矛盾冲突(假戏真做—情感关系失衡) 应对的办法 (面对—坦承事实)
解决的结果 (无奈接受,意外惊喜)

同性题材《喜宴》观后感

同性题材《喜宴》观后感

同性题材《喜宴》观后感导语:《喜宴》影片讲述定居在美国的同性恋者高伟同为了打发从台北而来逼婚的父母,与因为拿不到美国绿卡发愁的非法移民女画家顾葳葳假结婚而展开的一连串故事。

下面由品才网为大家提供同性题材《喜宴》观后感,欢迎阅读。

同性题材《喜宴》观后感昨天晚上看了《喜宴》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同性恋的电影。

故事描述的是伟同(男)跟远在美国跟男朋友赛门同居,但却不断受到台湾的父母亲在电话中催促他结婚,更想不到的是父母竟突然亲临美国逼婚,伟同只好跟租住他房子的大陆女画家崴崴协定假结婚。

在大伙闹洞房的情况下,伟同跟崴崴发生了关系,而且令她怀了孕。

而本来观念传统的父母后来也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赛门也同意当崴崴孩子的干爸爸。

在此之前,我从未看过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而且对同性恋不甚了解。

看了这部影片,我对同性恋有了一个新的了解,至少在我的观念里,是对这一现象不提倡也不反对的。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爱的人的权利,同性恋者亦是如此,据相关数据显示,同性恋的人群大约占人口的比例为5%,现代科学研究显示同性恋不是一种疾病,只是一种不同于大多数的人的一种性取向,并且猜测这种性倾向可能是由于基因不同导致的,也就是说这种性倾向不是他们自己能轻易控制改变的,引用主人公伟同对他母亲说的一句话“是您把我生成这样的。

”这样的性取向不管别人怎么看,在我的观念里,一个事物存在就有它存在的理由,我们理应尊重他。

同性恋者在社会中往往会遭受各种不理解,很多人都会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他们承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可以说他们是在夹缝里生存的。

在《喜宴》中,伟同和赛门远在美国相遇,他们彼此爱着对方,实属不易,而在最后的结局中,也可以说是皆大欢喜,伟同的父母带着心酸和沉重的心最终接受了这一事实。

然而在中国老人的传统思想中,传宗接代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主题,这个影片也正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瞒和骗”,而这些“瞒和骗”最终也都暴露了,到头来还是要坦诚面对。

【中国家庭伦理电影TOP10】韩国三级韩2018

【中国家庭伦理电影TOP10】韩国三级韩2018

【中国家庭伦理电影TOP10】韩国三级韩2018【中国家庭伦理电影TOP10】韩国三级韩2018因为文化也因为电影技术的原因,家庭伦理片一直是中国电影的主流,也是中国电影中成就最高的片种之一。

两千年的儒家文化使中国人形成了最有秩序但也是最压抑之一的家庭,而百年间对儒家秩序的打倒则使一种崭新的家庭关系重新出现。

这使得旧派和新派的中国家庭伦理电影都有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1.一一2000导演:杨德昌评分:9.5《一一》,杨德昌的最后一部电影,在中国文化中,“一”代表着宇宙的本源,《一一》是杨德昌返朴归真的一部电影,也是他几十年愤怒后终于与世界的和解。

虽然电影中仍然有着《独立时代》、《麻将》式的讽刺抨击,但更多的是勘破命运后的一种旷达从容。

“觉得重来一次也是一样”的简南峻是杨德昌的化身,要“给别人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的简洋洋也是,前者代表了了解宇宙苍生后的乐天知命,后者则是对自己和人类微不足道的努力的善意肯定。

2.饮食男女1994导演:李安评分:9.2李安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格局最大的一部,电影中的吃,是一种体味,对生命生活的感受,一个人生百味的缩影和象征,“我知道我这辈子再怎么做,都没法像做菜一样,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

老朱在结尾恢复味觉,其实是恢复了对生活的敏感和体味,这份迟来的生命感受终于唤醒了他。

3.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导演:许鞍华评分:9.2如果中国电影也有可以和小津电影相媲美的片子,那就是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了。

而对于许鞍华来说,本片也是她洗尽铅华,返朴归真的一部电影。

电影中的俗世生活夜以继日,宁静致远,一切都是克制的,淡然的,但又如此余意未尽,引人思考。

这里有对生命的终极感悟,也有对中国人骨血里的善良温情的展现。

4.万家灯火1948导演:沈浮评分:9.0在抗战胜利后的几年中,中国知识分子集体左转,电影中影响最大的也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战斗电影(几十年后还被海峡对岸视为“沦陷”的重要原因)。

《喜宴》观后感

《喜宴》观后感

《喜宴》观后感摘要:在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文化互相交织、相互激荡的局面。

以仁爱、孝悌、谦恭、团聚、勤俭等为美德的统治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思想,民间道义,和祖祖辈辈沉淀的文化和开放的、崇尚自由平等的外来文化的碰撞带给我们中国人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差异婚姻同性恋孝顺正文:《喜宴》这部电影大概讲的是定居美国的高国伟是一个同性恋者,他和他的恋人、一位叫塞蒙的美国男子,一起住在纽约的曼哈顿。

但高国伟在台湾的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他们不断地催促国伟快点结婚,好承继高家的香火。

恰好高国伟的公寓里借住着一位来自大陆的非法女移民顾玮玮于是塞蒙出了个主意:让国伟和玮玮结婚。

这样一来既安抚了国伟远在台湾的父母又能使顾玮玮拿到梦寐以求的绿卡而且还能保持塞蒙和国伟之间的同居关系。

一切照着塞蒙和伟同的计划在进行。

高妈妈高伯伯如期来了纽约稍作安顿伟同就带他们去市政局办理结婚仪式可是高妈妈高伯伯想办一场隆重的婚礼。

在高伯伯的老部下很快婚礼举行了带有强烈的中国色彩欢快、热闹、吉祥让高妈妈高伯伯甚是欢心。

伟同和玮玮在被闹洞房后出乎意料的进行了性事。

不久玮玮有了生孕反应这令塞蒙无比的懊恼他埋怨伟同没采取措施他俩当着一家人的面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以为高妈妈高伯伯他们听不懂英文;其实高伯伯懂英文这一下他全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第二天他就犯了血压高住进了医院。

在医院里伟同终于下了决心跟高妈妈说明了这一切高妈妈无可奈何但有什么办法儿子都那么大了只能接受这个事实吧。

一开始玮玮下了决心要堕胎可是看到高妈妈高伯伯难过的样子她又觉得这样做是不是太残忍了可生了孩子以后自己又要读书真是无法承担这个重负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让伟同、塞蒙都来承担抚养的责任。

在塞蒙选择退出伟同的生活时伟同和玮玮上门来挽留他们要塞蒙做孩子的另一个父亲结果三个人破涕为笑。

这部1993年的片子,距今已经有20年。

影像技术早已升级换代,给我的感觉就是故事的意义绝对大过影像的表达,尤其是其中的文化内涵,更值得我们思考甚至文化研究。

电影喜宴观后感心得体会

电影喜宴观后感心得体会

电影喜宴观后感心得体会《喜宴》是一部由杨德昌执导的台湾电影,于1993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对同性恋男生因为同时与一个女性结婚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这是一部既荒诞又温暖的喜剧电影,通过婚礼这一象征着传统价值的仪式,讨论了性别、性取向、家庭关系等问题。

在观看电影《喜宴》后,我被影片中所探讨的主题和情感所深深打动,产生了许多的思考和体会。

首先,电影《喜宴》通过同性恋的婚姻来深入讨论了性别和性取向的问题。

在影片中,主角连任从一开始就与男孩阿红建立了一段深厚的感情,但是为了保守家庭和亲人的面子,他们最终决定以婚姻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

这引发了许多有关同性恋婚姻的讨论和反思。

首先,电影带给我一个重要的启示是,无论性取向如何,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所爱的人和幸福的生活。

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平等的婚姻权益。

然而,影片也表达了一种讽刺意味,即传统社会对于性取向的态度是多么的狭隘和愚昧。

婚姻作为社会制度和家庭观念的象征,对于某些人来说,却成为了一种束缚和伤害。

电影通过反转传统观念,引导观众去思考性别和性取向的问题,呼吁人们要更加宽容和包容,尊重他人的个人选择。

此外,电影还深入探讨了家庭关系、友情和人性的问题。

在影片中,连任虽然娶了女孩晶晶,但他依然和阿红维持了长久的友情。

他一直为了家庭和亲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感情,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和偏见。

这让我深思,家庭和亲人对每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但是传统的家庭观念和观念的束缚,往往会限制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该片中的人物形象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连任是一个朴实无华的农村青年,他努力工作、孝顺父母,但对自己的感情却一直抱有内疚和压抑。

他一直隐藏着自己的真实性取向,日子过得像个陌生人。

这让我想到,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因为性取向的问题而被排斥、歧视和伤害。

他们也许有着善良的心灵、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但是因为和传统观念不符,他们却要承受沉重的心理负担。

影片中的连任是一个形象的代表,他的内心世界让人深感同情和心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电影《喜宴》中看同性之恋
(2010级新传新闻1班江梁艳201018120152)
《喜宴》拍摄于1993年,是李安“父亲三部曲”之一,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对传统的中国夫妇在美国为儿子举办婚礼喜宴的故事。

台湾青年高伟同在美国跟男朋友赛门同居(两人为同性恋),但却不断受到远在台湾的父母亲电话逼婚。

由于成天被逼婚的电话吵得几无宁静之日,赛门和伟同只好想出和租住他房子的大陆女画家威威协定假结婚的主意,以应付父母的逼婚。

然而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高家父母竟突然亲临美国为他们操办婚礼。

无奈,他只得拉上来自上海的不得志的女艺术家葳葳(金素梅)“假婚”,想逃过一劫。

父母对葳葳相当满意,却对伟同的草率态度不满,为让父母满意尽快返回台北,伟同犹如“拼命三郎”使出了浑身解数。

但人算不如天算,不断的波折使得父母的返台日期一次次推迟,令他和赛门的感情亮起“红灯”,而葳葳又意外怀上了他的孩子。

似乎,伟同在强大的父母(传统)面前,只能选择去做一个“表面正常”的男人。

终于婚礼举行了,在大伙强闹洞房的情况之后,伟同跟威威发生了关系,而且令她怀了孕。

最终观念传统的父母后来不得不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赛门也同意当威威孩子的干爸爸。

这结局最终给我的感觉还是比较圆满的。

但是不得不说,同性恋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现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对于同性恋都是能坦然接受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件事情不是发生在自己亲人的身上)。

用一句话说,虽然我们不是,但是我们可以理解这种感情,跟异性恋一样,同性恋只是喜欢的是同性而已,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只是在于同性不能有彼此共同的孩子。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

”百度百科上这样解释。

而关于同性恋也有各种争议(特别是关于环境和基因方面的争议):究竟性取向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是不可变的还是可选择的。

有些人认为同性恋是一个学习行为。

但也有人认为,如果同性恋是一种学习行为的话,应该可以通过让同性恋者学习异性恋者的性觉醒、性刺激和性行为来改变同性恋取向,但是这事实上是很困难的。

他们声称一定有一种先天的因素使得大部分人们对异性产生性欲。

这些因素也在同性恋者身上体现,只是同性恋是其中非典型的例子。

在以前的社会,如果知道谁谁谁是对异性没兴趣,不结婚,周围呢就全是各种异常眼光。

所以我知道的大多是他们也和正常人一样,结婚生子(这是父母为了避免他们遭遇世俗的眼光而安排的,当外人怀疑时,孩子便是他们不是同性恋的证据)。

至于幸福不幸福,那肯定是不幸福的了。

这种不幸福或者痛苦不是某一个人的,而是两个家庭:他的家庭和他爱人的家庭。

他们又各自牵连了另外一个原本有机会得到幸福的人,而他们的孩子也是一个受害者。

一直以来我都这样任务,物质上的不满足固然很痛苦,但精神上的折磨却更令人窒息。

所以,每一个同性恋者对于社会、家庭对他们的不认可而带来的种种精神折磨更令人痛苦。

记得高中时,有同学就说在西南石油大学里看到两个男生在接吻,而到现在为止,我是还没有在现实中看到同性亲吻的画面,只记得当时心中想到,便觉得有些恶心。

而现在在电影上看到,却并没有这种感觉,反倒认为也有一种唯美,可能是摄影师技术比较好吧!犹记得当时一朋友说,“其实有些同性恋者,尤其是女生,她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者,而是因为在和男朋友相处时受到了伤害,以至于不再信任男人,而这时,她的女性朋友给了她安慰,后面便发展成同性恋”。

其实在当时我觉得这说法还挺靠谱的,认为有些道理。

但是,现在我发现,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只要是爱情,怎么会不受伤害呢?说不难过,不伤心的都是爱的不够。

不止爱情这样,亲情友情更是这样。

有一句话这样说:“友情这东西,一旦认真了,比爱情还刻骨铭心”。

所以呢,真正的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都是因为爱情。

在这里,我鼓励同性恋者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正如电影《喜宴》中伟同对高妈妈袒露自己是同性恋者时所说:“同性恋者能够在各方面合得来,凑合在一起生活,非常不容易。

所以我跟赛门都很珍惜对方,你看我们朋友中所谓的正常夫妻,吵的吵,离的离,有几对能像我跟赛门处的这么好。

”伟同和赛门在一起五年了,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同性恋者虽然多,但是却远远不及异性恋者。

作为一个同性恋者,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个自己爱的,而刚好他也爱你的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我鼓励所有同性恋者都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做到“无惧于社会的压力,不在乎身边是否存在那么多嘲讽的眼光,在自己的生存圈子里往往努力上进,对得起自己的青春年华”。

我相信,以后在中国,同性恋会和异性恋一样为社会认同,为社会合法。

《喜宴》传递的另一种意义:那就是勇敢,坦然以及信任。

片尾我们知道,高家父母各自都清楚了儿子是同性恋这个事实。

只是一切都在说不清道不明的氛围里慢慢隐没在机场的通道里。

让人感动的也在于此,他们的接受,来自于保护这个家庭。

而正是由于这一点,我相信最后他们会理解这些生活在各种压力里,而又不断强迫自己压抑某种情感的孩子,那些
痛苦的孩子。

世上存在着对你不离不弃,包容你的所有过错以及任性,而后仍然一如既往,甚至更多的爱你的人么?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你的父母。

既然一切的出发点源于爱,那么幸福就是终点。

孩子如果能够得到幸福,对这些已有白发的老人,将会是最大的慰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