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波德莱尔散文诗、诗歌美学特征【文献综述】

波德莱尔散文诗、诗歌美学特征【文献综述】

波德莱尔散文诗、诗歌美学特征【文献综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波德莱尔散文诗、诗歌美学特征专业: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是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

波德莱尔不但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而且是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现代主义认为,美学上的善恶美丑,与一般世俗的美丑善恶概念不同。

现代主义所谓美与善,是指诗人用最适合于表现他内心隐秘和真实的感情的艺术手法,独特地完美地显示自己的精神境界。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出色地完成了这样的美学使命。

历来对于波德莱尔有各种不同的评论。

保守的评论家认为波德莱尔是颓废诗人,而他的代表作《恶之花》是毒草。

但他们不能不承认《恶之花》的艺术特色,福楼拜在给他的信中说:“您找到了使浪漫年轻的方法。

你迥异于任何人(这是所有优点中的第一位)。

风格独特取决于创作。

你的句子塞满了思想,以致都要爆开来。

”①兰波进一步指出:“波德莱尔是第一个通灵人②,诗王。

”③奠定波德莱尔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作品,是诗集《恶之花》。

这部诗集1857年初版问世时,只收100首诗。

1861年再版时,增为129首。

以后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

其中诗集一度被认为是淫秽的读物,被当时政府禁了其中的6首诗,并进行罚款。

此事对波德莱尔冲击颇大。

从题材上看,《恶之花》歌唱醇酒、美人,强调官能陶醉,似乎诗人愤世嫉俗,对现实生活采取厌倦和逃避的态度。

实质上作者对现实生活不满,对客观世界采取了绝望的反抗态度。

他揭露生活的阴暗面,歌唱丑恶事物,甚至不厌其烦地描写一具《腐尸》蛆虫成堆,恶臭触鼻,来表现其独特的爱情观。

所以他的诗是对资产阶级传统美学观点的冲击,而并非他人所谓“毒草”。

说他的诗歌是毒草的人,我认为他们并没有用心去感受波德莱尔诗歌中的各种美,而只是停留于诗歌的表面文字。

《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诗歌与19世纪欧洲文学风潮》

《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诗歌与19世纪欧洲文学风潮》

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诗歌与19世纪欧洲文学风潮简介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和作家,也是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探讨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诗歌对于当时欧洲文学风潮的影响和贡献。

象征主义诗歌的起源和特点象征主义诗歌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它试图逃离现实生活,通过富有意象和隐喻的语言表达内心情感和精神境界。

与浪漫主义相比,象征主义更加注重超越现实、追求灵魂深处。

波德莱尔在《彼此之间》等作品中运用了大量暧昧、模糊而富有启示性的意象,如黑暗、荒废、堕落等,以及个体的孤独、绝望与愤怒等情感。

这些特点使得他成为象征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波德莱尔的诗歌对欧洲文学的影响1.影响法国象征主义运动:波德莱尔被誉为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在文学圈引起了轰动,激发了许多年轻诗人的创作灵感。

他对当时法国文坛的影响是巨大而持久的。

2.拓展象征主义的国际影响:波德莱尔不仅在法国有着极高声望,也深受其他欧洲国家诗人和作家的喜爱。

他翻译了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等美国作品,并将其象征主义意味引入自己的创作中。

这种跨越国界的影响使得波德莱尔成为19世纪欧洲文学风潮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3.开创现代诗歌形式:波德莱尔摒弃传统格律,追求自由而富于节奏感的写作方式,开辟了现代诗歌形式的潮流。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内心的复杂追问,为后来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论波德莱尔作为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通过其富有意象和隐喻的作品对19世纪欧洲文学风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开创了现代诗歌形式,同时也带动并影响了法国和整个欧洲的象征主义运动。

波德莱尔的诗歌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表达了作者内心情感与精神追求,也启发着后来诸多文学家和诗人的创作灵感。

多多与波德莱尔诗学理念比较研究

多多与波德莱尔诗学理念比较研究

多多与波德莱尔诗学理念比较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代诗歌创作领域,多多和波德莱尔都是备受瞩目的诗人。

多多以其清新自然的写作风格和独特的诗歌表达方式赢得了广泛的认可,而波德莱尔则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诗歌技艺享誉文坛。

对于这两位诗人的诗学理念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他们各自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还可以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新的启示。

多多和波德莱尔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人,其诗学理念的异同点备受关注。

多多倾向于表现生活中的细微之美和日常生活的情感,注重情感共鸣和读者的体验;而波德莱尔则更注重诗歌的象征意义和隐喻,以及对生命、存在等哲学问题的反思。

对于这两位诗人的诗学理念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拓展我们对诗歌创作的认识,促进文学理论的交流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对多多与波德莱尔两位诗人的诗学理念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诗歌创作的异同之处。

这将有助于拓展对当代诗歌创作方式的认识,促进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通过深入分析多多与波德莱尔的诗学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各自的创作风格和审美追求,进一步挖掘他们诗歌中的深层文化内涵。

对于当代诗歌创作者来说,借鉴多多与波德莱尔的诗学思想,可以为其提供新的启示和灵感,拓展诗歌创作的边界,推动诗歌创作的发展。

通过本研究对多多与波德莱尔诗学理念的比较分析,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两位诗人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诗歌研究领域的发展,探索更多可能性和创新方向。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多多与波德莱尔的诗学理念,探讨二者在诗歌创作中的异同之处,分析他们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和启示,以期能够深入理解当代诗歌创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多多和波德莱尔诗歌作品的对比分析,揭示二者在诗歌形式、意象表达、主题内容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探讨他们各自在诗歌创作中的独特之处,从而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希望通过这篇研究可以对多多与波德莱尔诗学理念的强弱之处进行评估,为今后诗歌创作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西方美学精神现代转型视野中的波德莱尔诗歌创作审丑论研究

西方美学精神现代转型视野中的波德莱尔诗歌创作审丑论研究

西方美学精神现代转型视野中的波德莱尔诗歌创作审丑论研究波德莱尔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文艺理论家,他处于西方美学精神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其所提出的诗歌创作审丑论及创作实践既体现了这一转型,又推动了这一转型。

波德莱尔的诗歌创作理论极具现代性与独特性,对现代美学及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签:现代转型;波德莱尔;审丑论当19世纪的诗人们还在遵从着由新古典主义者布瓦洛确立的“真、善、美”相统一的创作原则,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及最卓越的批评家之一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创造性地提出了“发掘恶中之美”这一迥异于传统文学的表现题材。

他从审美的角度看待社会的丑恶现象、自然中的丑陋意象以及人性之恶,将19世纪现代都市巴黎的黑暗和病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集《恶之花》由此成为文学史上第一部以“丑”和“恶”作为直接审美对象的作品。

波德莱尔的创造性努力开拓了现代诗歌的表现题材,在此之后,“丑”和“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代文学艺术作品中。

其从恶中发掘美的美学取向,开启了西方美学精神由审美到审丑的转型,弱化了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道德评价标准,为艺术自主性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西方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型是波德莱尔诗歌创作和文论思想提出的一个美学背景,波德莱尔又通过他的创作和观念推动了西方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型。

本文旨在将波德莱尔放在西方美学精神现代转型的背景中,探讨波德莱尔诗歌创作审丑论在西方美学精神现代转型中的独特意义。

一、波德莱尔诗歌创作审丑论的渊源波德莱尔曾经为诗歌下了这样的定义:“什么叫诗?什么是诗的目的?就是把善同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让节奏和韵脚符合人对单调、匀称、惊奇等永恒的需要;让风格适应主题,灵感的虚荣和危险,等等。

”〔1〕在波德莱尔的笔下,巴黎的阴暗、丑陋面暴露无遗,诗人将敏锐的目光投向了被现代化的城市所遗弃的穷人、盲人、妓女等社会底层人群;自然在波德莱尔的眼中也不无丑恶的意象:坟墓、腐尸、骷髅、蛆虫、恶魔、死亡、幽灵等等,都被其极尽描绘之能事;波德莱尔还探究了人性的丑恶,追求感官享受、变态的凶杀、同性恋行为都被其纳入诗歌创作的题材。

波德莱尔的现代性研究 波德莱尔 现代性

波德莱尔的现代性研究 波德莱尔 现代性

波德莱尔的现代性研究波德莱尔现代性摘要本文从“现代性”的有关认识出发,探讨了“现代主义”先驱波德莱尔的“现代性”过渡、短暂、偶然之美,具体探讨了现代英雄之现时、美之现代性、审丑之美及其开创性意义等几个方面。

<br/> 关键词: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文学现代性英雄现时审丑 <br/>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br/> 一引语 <br/> 何为“现代性”?其特质为何?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一般来说,“现代性”是一个具有内在张力的整体性概念,它包含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等诸多领域;从18世纪后期开始,它“就已成了‘哲学’讨论的主题”(贡巴尼翁,20__:5)。

在《文学与现代性》一书中,伊夫・瓦岱将现代性与时间意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他阐释到:“现代性是一种‘时间职能’:没有比这更好的说法了。

从定义上而言,现代性的价值表现在它与时间的关系上。

它首先是一种新的时间意识,一种新的感受和思考时间价值的方式。

”伊夫・瓦岱把时间形态称作“时间类型”:“这些时间模型反映了历史时间的种种表现形式,它们受到某个特定时代所特有的事件、集体经验、习俗变化以及言论(文学、意识形态、科学等方面)的支配。

” <br/>“现代性”植根于启蒙运动对未来的理性设计,与启蒙、理性、科学和人的主体性直接关联,以“理性”和“进步”来建立其合法性的根基,以“革命”和“反叛”来确立其话语的主导地位。

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现代性”和西方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现代化以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殖民主义、民族主义等作为种种指标;而作为一个文化或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与作为社会范畴的现代性处于对立之中。

<br/> 二现代性之阐释 <br/> 早在出版于1846年的《1846年的沙龙》这本小册子中,年轻的波德莱尔在论及浪漫主义时,就用到了“现代艺术”一词,他认为谁说浪漫主义,谁就是说“现代艺术”。

波德莱尔的感觉美学研究

波德莱尔的感觉美学研究
III
波德莱尔的感觉美学研究
引言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 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伟大先驱,被称为现代派的鼻祖。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直 接影响了 19 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欧美文坛,在现代派作家的创作中激起了强烈的 历史回响。波德莱尔是让欧洲人的经验方式和写作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作家,他 的美学理论在诗歌和艺术史上是一个重大转折点,是现代主义各流派灵感与理论 的不尽源泉。正如盖伊·桑在《杂谈波德莱尔对现代诗和思想的影响》中对波德 莱尔在现代文学、思想和生活的巨大影响所作的描述:“写出一部伟大的书,不 啻是在人类思想的池子中投入一块卵石;它激起一圈圈涟漪,人们不知道那些水 波要扩散到哪里去;它启开一连串事变的序幕,可能导致王国和宗教的倾覆和新 的上帝的觉醒。”①
①泰奥菲尔·戈蒂耶:《回忆波德莱尔》,陈圣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年, 第 314 页。
1
江西师范大学 2015 年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关于波德莱尔现代性的研究。波德莱尔作为第一个对现代性定义作出 较为明确界定的诗人,其现代性思想成为后人系统研究现代性问题的理论切入 点。法国著名学者伊夫·瓦岱的《文学与现代性》在如何定义现代性时要求人们 回到波德莱尔,注意其现代性在美学和文学领域的含义。美国学者马泰·卡林内 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 义》中谈到“波德莱尔与美学现代性的悖论”,认为波德莱尔的现代性应从美学 上加以认识,即美学要关注当下的现实性,表现了对传统美学的突破。马歇尔·伯 曼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和安托瓦纳·贡巴尼翁的 《现代性的五个悖论》都论及波德莱尔与现代性的关系,前者提出波德莱尔的现 代性体验是独创性地描绘了一类大街的现代人,他们由于精神痛苦而去寻找肉体 麻醉;后者则认为现代性始于波德莱尔的决裂,最后又要回归波德莱尔,这是现 代性的一种悖论与背叛。

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论文题目: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一、研究背景在现代社会中,审美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因为它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媒体、艺术等各个方面。

波德莱尔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批评家,他对审美现代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波德莱尔的审美现代性思想在当今文化和哲学领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对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理论分析法进行研究。

在文献资料法方面,《资本主义的幻象》《现代性导论》《符号交换与死亡》等波德莱尔的著作是重点。

在理论分析法方面,对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的主要概念进行较为详细的解释和分析,从中提取其本质特点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三、研究内容和思路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的内涵及其主要概念,包括但不限于“符码”“模拟”“消费主义”“文化消耗”等;2.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与传统理论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对传统审美理论的批评、修正和更新;3.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探讨其对当代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变迁中人们的现实状况的解释作用;最后,根据以上内容,本文会对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产生的重要影响和启示做出总结。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为当今时代的文化、艺术、媒体等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理解。

同时,也可以为人们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更好地理解并适应现代化过程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五、预期结果预计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对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贡献:1.对波德莱尔的审美现代性思想有一个全面的认识;2.对传统审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3.对当代文化和社会现象有深刻的思考和阐释;4.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波德莱尔研究综述

波德莱尔研究综述

波德莱尔研究综述04中文系汉师2班孟超杰 040811225摘要:波德莱尔对法国乃至整个世界诗坛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美学思想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早在1919年,波德莱尔的名字就首次见诸于中国的杂志上,随后对他的研究就进入了一个在迂回发展的时期。

而90年代以后,又有不少的评论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波德莱尔,对波德莱尔的研究又进入到一个繁荣时期。

本文通过对大量的资料文献的梳理,从他的早期总体研究,诗歌研究,美学思想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等方面来对波德莱尔展开论述,进一步对波德莱尔进行了解。

关键词:早期总体研究诗歌研究美学思想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应和论在法国,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在地狱中堕落,与群鬼共舞,却向往天堂的光明;他在诗歌中描写腐臭的兽尸,被称为“兽尸之王”,却从腐恶污秽中培植出艺术之花;他饱受诋毁辱骂,却又被韩波尔尊为“诗人中的王者,真正的神”,被艾略特奉为“现在所有国家中诗人的最高楷模”。

这个人就是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对法国乃至整个世界诗坛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美学思想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本文就试着从诗歌研究,美学思想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等方面来展开对波德莱尔的论述。

一早期总体研究早在1919年,周作人在《新青年》第6卷第2期上就第一次提到了波德莱尔的名字。

从此之后,许多杂志报纸就纷纷开始介绍和评论波德莱尔以及他的作品,其中波德莱尔的散文诗更早地被译入,并被大家接受,这时期的评论者基本上都对波德莱尔持肯定态度。

相关文章有李璜的《法兰西诗之格律及其解放》,详细地介绍了波德莱尔的生平,诗歌创作和风格。

还有一篇对波德莱尔进行全面评介的文章是田汉的《恶魔诗人波陀雷尔的百年祭》,该文从文学与美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分五个部分对诗人进行论述:神与恶魔,波陀雷尔的生涯,波陀雷尔的特色,波陀雷尔的主义,艺术家的宗教,此外还明确了波德莱尔在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西方美学史视域中的波德莱尔审丑思想研究报告

西方美学史视域中的波德莱尔审丑思想研究报告

西方美学史视域中的波德莱尔审丑思想研究报告一、引言在西方美学史上,查尔斯·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的审丑思想具有重要地位。

作为19世纪法国著名的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波德莱尔对美学理论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在《恶之花》(Les Fleurs du mal)等作品中,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丑陋与痛苦,成为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

本报告旨在探讨波德莱尔审丑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观察与描绘中。

他认为,现代都市充满了丑陋与不协调,这些元素构成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

在波德莱尔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贫穷、疾病、死亡等丑陋现象的揭示,以及对传统美学观念的反叛。

波德莱尔认为,丑陋是与美并存的永恒现象,是生活的一部分。

他主张接纳并审视丑陋,从中发现美与诗意。

这种审丑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突破了传统美学观念的束缚,为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西方美学史中的波德莱尔审丑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诗歌成为现代主义艺术的先驱,对后来的艺术家和批评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挑战了传统美学观念,为后来的美学理论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结论综上所述,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和理论为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挑战了传统美学观念。

对波德莱尔审丑思想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西方美学史的发展历程和现代主义艺术的起源。

同时,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审视和理解现代生活中的美与丑。

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综述

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综述

前期象征主义思潮研究综述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思潮。

象征主义在浪漫主义衰落之际兴起,表现出了对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反拨,将世界看作是一座“象征的森林”。

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象征主义(1850—1880)主要代表是美国的爱伦·坡,法国的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

其中以法国为重镇,以诗歌为重要的文学成就。

本文主要对前期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情况经行分类整理。

一、对象征主义思潮的总体研究重要著作有由柳鸣九1981年主编的《法国文学史》,袁可嘉《外国现代派文学导论》(1987),X克鲁《法国诗歌史》(1996),查德维克著、肖聿译《象征主义》(1989),布吕奈尔著、X克鲁译《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1991),严云受、X锋杰《文学象征论》(1995),X 英伦等《外国名作家传》(2002)王家新,沈睿编选《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2005),马塞尔·雷蒙著、邓丽丹译,《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2008),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2012)。

象征主义作为两世纪之交的兴起的一场思潮,后又传播到全世界,影响了20世纪以来形形色色的冠之以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深入到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等各个领域。

特别是在中国“五·四”以后,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 如李金发、戴望舒、梁宗岱王独清等零散地翻译介绍了一些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与理论文章,并在不同程度上将其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创作这使得对这一领域的译介和研究备受关注,成果颇丰。

抛开现代文学的学者对这一领域关注,就象征主义本身而言,远不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思潮的研究充分,尤其是对前期象征主义的关注远不与后期。

从时间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五四至解放前;二是八十年代至今。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象征主义思潮的观点与我国当时的主流意识对文学的认识不符,成为被批驳的对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推荐下载】浅论波德菜尔现代性理学

【推荐下载】浅论波德菜尔现代性理学

浅论波德菜尔现代性理学现代性这一概念在现代以来使用频率极高,意义纷繁复杂。

19世纪的波德莱尔从审美角度首次用法文对现代性做出概念性定义,这一定义具有深刻独特的内涵,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论波德菜尔现代性。

 因此享有不可替代的经典地位。

今天,谈论现代性问题仍然绕不开波德莱尔这一环,因为他的现代性意识被广泛认可为19世纪最敏锐的意识之一。

波德莱尔的现代性意识内蕴深广,我们可从三个方面进入分析。

 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的现代不是指现代时期。

现代时期是相对于古代时期,人们认为从某一个时间点开始社会形态具有不同于古代的本质性差别而成为现代。

这个人为的现代时期也因人而异:西方历史学家传统上把现代时期的起始年定为1453年君土坦丁堡被占领时,基佐把它定为1492年新大陆被发现时,也有更多的人认为即是2O世纪或者20世纪的某个阶段,更有甚者,有大历史学家把这个时间放到了11世纪。

这样的时间划定还有很多,然而,任何一种划定都没有绝对权威。

应该说,不管现代时期指哪一段时期,都是历史时期里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与其他的时间段相区别。

 波德莱尔的现代性是不受任何特定的时间段限制的,现代固然具有现代性,然而每个古代画家都有一种现代性现代性是超越时期的,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现代性,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性风貌,每个时代的艺术也都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而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美和价值。

所以,波德莱尔的现代性不是特指某一具体时间,而更多表现为不同时期的独特风貌。

这一点与历史现代性相似历史现代性的主要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与旧的文化体制相比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隋境上,而不是体现在某个打上具体日期的时代或时期上。

二者都强调每个时代都具有超越时段,能够横贯不受时间限制的特殊特征。

但是波德莱尔的现代性是从审美的层面来思考的。

他非常清楚他那个时代的本质属性,知道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等独特新颖之处,但他只从它们对艺术的影响和艺术对它们的反映这个艺术的角度来审视现代性,谈论的是诸如画家居伊和他的艺术体验、艺术创作。

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

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姓名:赵长亮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耿占春2011-04摘要瓦尔特・本雅明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评论家之一。

在他的一生中围绕不同的作家进行了大量的文学研究,但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价值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这与本雅明的生平经历与性格喜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本文拟从传记经验的角度入手,结合本雅明的作品、书信、日记以及肖勒姆等好友对他的回忆评论,另辟蹊径,深入地探讨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理清他的思想脉络与关注对象,为研究本雅明提供一种方法和思路。

全文由“绪论”、“正文”以及“结语”构成,其中“正文”又细分为三章。

第一章从本雅明对巴黎的眷恋、对波德莱尔的喜爱以及两者之间的精神共性出发,探讨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是怎样发生的,在此基础上确定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主要探讨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的主题和目的。

从19世纪人群中的各种游荡者出发,点出现代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现代人心理机制的改变与经验的丧失。

第三章主要分析本雅明进行波德莱尔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

一方面在本雅明基本思想构成的前提下指出马克思主义对其波德莱尔研究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指出本雅明的忧郁性格对理解波德莱尔思想的潜在优势,最后强调寓言是本雅明进行研究与写作的重要方法。

结语在全文的基础上,概述传记经验对本雅明以及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本雅明,波德莱尔,传记经验,游荡者,马克思主义IAbstractWalter Benjamin is one of the greatest literary critics in 20 century. He devoted all his life to study the literature work of different writers, especially on the research of Baudelaire, which is owing to Benjamin's experiences and personal preferences. Therefore, this thesis makes efforts to discuss the research on Baudelaire conducted by Benjam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ography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Benjamin's works, letters, diaries and several good friends’ memories and comments such as Gershom Scholem. The paper expects to provide a method and thinking for the study on Benjamin by clarifying his concern and train of thoughts.This paper is comprised of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among which the bo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Chapter One From Benjamin’s affection to Paris and Baudelair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this chapter discusses how the Baudelaire research happens, and then on this basis the thesis tries to evaluate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Benjamin’s research on Baudelaire.Chapter Two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subject and purpose of Benjamin's research on Baudelaire.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e great changes of modern life from the observation of flaneur’ life in 19th century, and the change of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and the loss of experience caused by this.Chapter Three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method adopted by Benjamin in his study of Baudelaire. On the one hand,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e direct influence of Marxism on Benjamin’s research of Baudelaire by making clear the features of his basic thoughts.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points out the potential advantage of Benjamin's melancholy character to understand the thought of Baudelaire. The thesis finally emphasizes that fable is a important method for Benjamin’s research and writing.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preceding analyses,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biography experience to the study of Benjamin and his research on Baudelaire.KEY WORDS: Walter Benjamin, Charles Baudlaire, biography experience, flaneur, MarxismII绪论绪论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是德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象征主义之波德莱尔

象征主义之波德莱尔

象征主义象征主义的先驱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

他的著名诗集《恶之花》,一反浪漫主义直抒热情和风花雪月式诗歌传统,将社会与人生的种种丑恶现象作为艺术美的描写对象,表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极端失望的情绪和感受,加上该诗集在创作手法上,不是现实主义地“再现”客观世界,而是通过细腻刻画物质的形态质地,来暗示、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成为西方现代主义文艺之先声。

19世纪90年代,象征主义作为文学运动逐渐解体,而作为一股艺术思潮,则于20世纪20年代以更大的规模和声势再度崛起,越出法国国界,更广泛更深刻地反映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象征”一词,一般是指某一观念或事物的“代表”或符号。

在文艺领域,所谓象征,就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象征意象也因之含有模糊性、神秘性和抽象性。

象征主义文学作家认为,现实是不真实的、虚幻的、充满痛苦,而“另一世界”则是真的、美的。

文艺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现实中外界事物的描写,暗示存在于另一个真实世界的美和神秘,用艰涩多义的语言刺激感觉,产生神秘的联想,形成某种不可捉摸的理想的美和抽象的意象,使“象征”成为沟通两个世界的特殊手段,以此探求内心的“最高真实”,凭直觉去把握对真理的认识和美的领悟。

例如,艾略特认为,艺术表现情绪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能立即唤起某种情绪的客观对应物。

在《普罗弗洛克的情歌》中,他将黄昏的天空比作手术台上服了麻药的病人,把大雾比作一只懒猫,这些意象与天气之间的那种神秘而夸张的联系,所表现出的是人的特定的情绪。

象征主义最先开始了对传统文学艺术的全面反叛。

它反“再现”,倡“表现”,注重形式,追求“创新”,宣扬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的文化思潮以及“抽象化”的艺术倾向,已具备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奠定了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

沿着象征主义文艺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归纳出它的一些具体特征:一是描写“交感”。

“交感”或称“通感”,是波德莱尔提出的,并成为他的诗歌艺术观念的核心。

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

这首诗描绘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界中的万事 万物都是彼此联系的,“每一种事物,形式、运动、数量、 色彩、香气都有意义,相辅相成和相异‘相契’的” , 它们互为象征,组成了一个象征的世界。诗第一节所呈现 出的想像:“自然”的庙堂之中,每一根柱子都是“活 的”,有生命的,它们用神秘的方式——“模模糊糊的语 音”——相互交流着,形成一座“象征的森林”。实际上, “象征的森林”本身就是宇宙、人生的一个象征,在不同 事物的相互呼应中,所有的存在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在人的感官、人的内心之中,就深深藏着这个“统一体” 的秩序和奥秘,即诗中所言:“如同悠长的回声遥遥地汇 合在一个混沌深邃的统一体中”。而对于通感手法与象征 手法的运用,如:“芳香、颜色和声音在互相应和”。嗅 觉、视觉、听觉乃至触觉,本来是不同的感官,感受不同 的刺激,但诗人也让它们发生了“应和”。当颜色、触觉、 气味与乐音,错综在一起,同时唤醒读者的各种感官。诗 人继续渲染出一个无限扩张的“香味世界”。许许多多的 古怪的“香味”,都发出自己的声音“歌唱精神与感觉的 激昂”。
除此之外,他还写了大量的诗歌和批评文
章,被收录在《美学珍玩》、《浪漫派的艺 术》、《1846年的沙龙: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等之中,在这些诗歌和批评文章中,诗人提出 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如在艺术创作中要重视 想象力的作用,反对模仿,注重当下的真实情 感,对真善美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他在1857年 写下的《应和》这首十四行诗,被认为是开启 了象征主义诗学美学的先声。
二、关于波德莱尔
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19世纪 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的先驱,代表 作品有《恶之花》、《巴黎的忧郁》、《人造天 堂》,其中,《恶之花》被认为是19世纪最具有 影响力的诗集之一,这部诗集使波德莱尔成为法 国古典诗歌的最后一位诗人,现代诗歌的最初一 位诗人,整部诗集虽然是由一系列的诗歌组成, 但是却是一个逻辑严密的作品,体现了诗人与资 本主义社会搏斗的精神历程。

论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

论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

论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摘要】波德莱尔是较早地在美学上对现代性思想进行阐述的文艺批评家,他认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

他更为看重的是艺术的“过渡、短暂、偶然”,由此提出了自己的审美现代性思想。

本文着重探讨了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

关键词】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自律意识创新意识波德莱尔的审美现代性思想包括了审美的自律意识、和审美的创新意识。

审美的自律意识主要体现在他的诗学观上,他打破了西方长期以来的真善美相统一的论断,认为诗是自在自为的。

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我一贯认为文学和艺术追求一种与道德无涉的目的,构思和风格的美于我足矣。

”同年,他又说道:“但是,还有另一种奇谈怪论,由于思想的虚伪、粗俗和低级,这种奇谈怪论更可怕,更有机会持续得久远,这是一种生命力更为顽强的错误,我说的是有关教诲的邪说,它的必不可少的后果就是一系列关于激情、关于真实和关于道德的奇谈怪论。

许多人认为诗的目的是某种教诲,它或是应该增强道德心,或是应该改良风俗,或是应该证明某种有用的东西。

”显然,波德莱尔的这一观点是直接与当时法国社会充溢着艺术功利这一时弊针锋相对的。

其在1868年发表的文章《哲学的艺术》也秉持了艺术与道德无涉的观点:“艺术愈是想在哲学上清晰,就愈是倒退,倒退到幼稚的象形阶段;相反,艺术愈是远离教诲,就愈是朝着纯粹的、无所为的美上升。

”由此可见,波德莱尔反对艺术以道德训诫为目的,其实是要表达对当时法国资产阶级社会下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公众的审美趣味的不满。

波德莱尔主张诗歌“不以真实为对象,它只以自身为目的。

表现真实的方式是另外的方式,在别的地方。

真实与诗了无干系。

”同时,诗歌也“不把真理当作自己的猎物;它有它自己的目标。

我们应当在其他的地方去揭示真理。

”显然,波德莱尔这里强调的也是诗的自律,他不允许诗成为表现真实、真理的工具。

他认为“真是科学的基础和目的,它主要是要求纯粹的智力……善是道德追求的基础和目的。

西方美学精神现代转型视野中的波德莱尔诗歌创作应和论研究

西方美学精神现代转型视野中的波德莱尔诗歌创作应和论研究

西方美学精神现代转型视野中的波德莱尔诗歌创作应和论研究波德莱尔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最卓越的批评家之一。

他所提出,并在文学创作中加以实践的应和论,是其试图用想象的乌托邦来对抗平凡刻板的现实社会的理想在艺术上的尝试,体现了现代美学由注重摹仿、再现自然和理念向注重表现情感、个性与想象的过渡。

标签:美学;现代转型;波德莱尔;应和论西方传统文艺理论在文学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这一问题上,一直以“摹仿说”为主流,主张文学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和再现,而波德莱尔则在其文学创作中表现出强列的反自然倾向,认为艺术不摹仿任何给定的或外在的东西。

波德莱尔提出并在其作品中实践了“应和”论,认为自然中的万物、自然与人、人的各种感官以及各种艺术形式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应和关系,诗人应该在外在世界中寻找独特的意向,用象征的手法表现抽象的精神世界,从而揭示世间万物应和的奥秘。

一、波德莱尔应和论的内涵自古希腊以来,摹仿说在西方文艺理论中一直占据支配的地位,认为艺术根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摹仿和再现。

而波德莱尔却认为,诗歌并不表现自然,它有着更为高贵的目的——“诗表现的是更为真实的东西,即只在另一个世界是真实的东西” 〔1〕103。

波德莱尔在《再论埃德加·爱伦·坡》中指出:“正是这种对于美的令人赞叹的、永生不死的本能使我们把人间及人间诸事看作是上天的一览,看作是上天的应和。

人生所揭示出来的、对于彼岸的一切永不满足的渴望最生动地证明了我们的不朽。

正是由于诗,同时也通过诗,由于音乐,同时也通过音乐,灵魂窥见了坟墓后面的光辉;一首美妙的诗使人热泪盈眶,这眼泪并非一种极度快乐的证据,而是表明了一种发怒的忧郁,一种精神的请求,一种在不完美之中流徙的天性,它想立即在地上获得被揭示出来的天堂。

” 〔1〕206这段话较为完整地概括了波德莱尔的应和理论,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波德莱尔认为“世界是一个复杂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我们的世界”后面存在着“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较我们周围的世界更为真实,它是上帝根据自己和天堂的形象创造出来的。

西方美学史视域中的波德莱尔审丑思想研究

西方美学史视域中的波德莱尔审丑思想研究

西方美学史视域中的波德莱尔审丑思想研究引言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和美学家,他对审美的思考和对艺术的理解对西方美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西方美学史的视角出发,探讨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以及他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启示。

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波德莱尔认为,丑陋是艺术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将丑陋观念从传统的美观标准中解放出来,主张接纳和欣赏丑陋之美。

波德莱尔将美和丑视为一体的两面,认为只有通过对丑陋的深入探索,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美的真正含义。

在波德莱尔看来,丑陋是对完美的挑战和对社会常规的反叛。

他通过描绘城市的黑暗面和底层人群的形象,表达了他对现代世界的痛苦与不满。

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深受启发于浪漫主义运动,但他更加 radical 地质疑了美的定义,并试图改变传统审美观念。

波德莱尔的艺术观波德莱尔对艺术的理解与他的审丑思想密切相关。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是一个以追求真实和个性化为核心的革命者。

艺术家应该摒弃传统的规范和束缚,勇敢地面对真实的人性和社会问题。

在波德莱尔看来,艺术应该是真实的、丑陋的、甚至是破碎的。

他主张抛弃传统的美学标准,鼓励艺术家创造出真实而具有力量的作品。

波德莱尔的艺术观对后来的现代艺术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波德莱尔对当代艺术的启示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和艺术观对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他的思想使我们反思传统的审美观念,并鼓励我们打破束缚,勇敢地面对现实的世界。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波德莱尔的影子。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选择摒弃传统的美学标准,通过审视社会问题、探索个体内心和挑战常规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波德莱尔的启示,使我们明白艺术不仅仅是美的追求,更是对世界的真实和真实性的呈现。

结论波德莱尔作为西方美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审丑思想和艺术观对视域中的美学史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对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的研究,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美与丑的关系,同时也帮助我们审视当代艺术的发展和趋势。

波德莱尔—研究专著、论文,作品摘要

波德莱尔—研究专著、论文,作品摘要

波德莱尔一、参考书目1、克洛德·皮舒瓦、让·齐格勒.波德莱尔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2、泰奥菲尔·戈蒂耶.回忆波德莱尔[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3、贝尔纳-亨利·莱维.波德莱尔最后的日子[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年版.4、郭宏安.波德莱尔诗论及其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996年版.5、李道新.波德莱尔是怎样读书写作的[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26页.6、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9.朱辉军:《恶之花——变态美考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24.(法)夏尔·波德莱尔著,郭宏安译评:《恶之花》(插图本),漓江出版社1992年版二、期刊论文1、周颂喜:《波德莱尔,一个转变的历史过程:关于波德莱尔文艺观的矛盾与他的历史评价》,《外国文学研究》1991年第2期2、3、廖星桥:《象征主义的宪章———三论波德莱尔和<恶之花>的历史地位与意义》,《深圳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4、郑克鲁:《波德莱尔的创新艺术》,《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4期5、龚觅:《深渊中的救赎——论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波德莱尔》,《国外文学》,2000 年,第2期.6、刘波:《应和与“应和论”——论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基础》《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7吴忠诚:《波德莱尔与中国“象征派”诗艺》《江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8、郭宏安:《诗人中的画家和画家中的诗人——波德莱尔论雨果和德拉克洛瓦》《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03期三、著作节选(一)、《感应》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不时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语音;行人经过该处,穿过象征的森林,森林露出亲切的眼光对人注视。

仿佛远远传来一些悠长的回音,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统一体,象黑夜又象光明一样茫无边际、,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德莱尔研究综述04中文系汉师2班孟超杰 040811225摘要:波德莱尔对法国乃至整个世界诗坛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美学思想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早在1919年,波德莱尔的名字就首次见诸于中国的杂志上,随后对他的研究就进入了一个在迂回发展的时期。

而90年代以后,又有不少的评论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波德莱尔,对波德莱尔的研究又进入到一个繁荣时期。

本文通过对大量的资料文献的梳理,从他的早期总体研究,诗歌研究,美学思想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等方面来对波德莱尔展开论述,进一步对波德莱尔进行了解。

关键词:早期总体研究诗歌研究美学思想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应和论在法国,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在地狱中堕落,与群鬼共舞,却向往天堂的光明;他在诗歌中描写腐臭的兽尸,被称为“兽尸之王”,却从腐恶污秽中培植出艺术之花;他饱受诋毁辱骂,却又被韩波尔尊为“诗人中的王者,真正的神”,被艾略特奉为“现在所有国家中诗人的最高楷模”。

这个人就是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对法国乃至整个世界诗坛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美学思想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本文就试着从诗歌研究,美学思想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等方面来展开对波德莱尔的论述。

一早期总体研究早在1919年,周作人在《新青年》第6卷第2期上就第一次提到了波德莱尔的名字。

从此之后,许多杂志报纸就纷纷开始介绍和评论波德莱尔以及他的作品,其中波德莱尔的散文诗更早地被译入,并被大家接受,这时期的评论者基本上都对波德莱尔持肯定态度。

相关文章有李璜的《法兰西诗之格律及其解放》,详细地介绍了波德莱尔的生平,诗歌创作和风格。

还有一篇对波德莱尔进行全面评介的文章是田汉的《恶魔诗人波陀雷尔的百年祭》,该文从文学与美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分五个部分对诗人进行论述:神与恶魔,波陀雷尔的生涯,波陀雷尔的特色,波陀雷尔的主义,艺术家的宗教,此外还明确了波德莱尔在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到了60,70年代,由于政治原因,对波德莱尔的研究和译介工作比较迟缓,甚至停顿的状态。

而在80年代末,介绍波德莱尔的作品又多了起来。

主要译作有1979 年金志平在《外国名作家传》中介绍了波德莱尔,《外国文学作品选》(三) 里收有陈敬容的6 首译诗。

《西方文论选》(下) 中的波德莱尔的《随笔·艺术和自然》、《1845 年的沙龙》、《1859 年的沙龙》三篇文章,1980年程抱一的《论波德莱尔》(外国文学研究) 中发表了7 首译诗等。

二诗歌研究《恶之花》是波德莱尔的唯一一部诗集,也是一部开一代诗风的作品,保尔-瓦雷里说:“这不足三百页的小书《恶之花》,在文人的评价中,是与那些最著名,最广博的作品等量齐观的。

”波德莱尔要在这部诗集中用真实的笔触,蘸血的笔触来写自己的爱,欲,生,死:来写灵魂,人生,自然,乃至神秘不可测的事物的各个侧面。

对于他的诗歌研究,国内学者一般从诗歌的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进行研究。

(1)内容方面:长久以来, 杰出的诗人已瓜分了诗歌领域中最为灿烂的题材, 之前的浪漫主义大都歌颂美好的大自然, 纯洁的孩童时代以及神圣的爱情,而波德莱尔独树一帜, 开辟了另一条道路。

他以恶为主题,描绘巴黎是一座充满矛盾的“病城”,既是罪恶的深渊,又是数百年人类活动的产物,集中了文学艺术的精华。

他通过剖析都市生活和社会人性,来发泄对资产阶级的仇恨,来表达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哈尔滨师范大学周丽明发表了一篇《暗夜中的天籁——波德莱尔《恶之花·腐尸》的反讽手法简析》的文章,诗人通过横向空间和纵向时间两个维度,对腐尸与爱人两个意象作骇人的对照,形成了覆盖全篇的反讽态势,从而传达了蔑视肉体之爱,尊崇精神之爱、蔑视短暂的自然美。

此外还有榆林高等专科学校的师华发表了《波德莱尔—众人的良心》,通过比较波德莱尔和雪莱的创作精神,得出波德莱尔颓废放浪行为下浓郁的人道主义情怀。

四川大学的张宏辉发表《波德莱尔“厌倦”的隐秘》,通过论“诗人”与“大众”及“城市”的关系,来探索他作品内容的深层含义。

内蒙古师大的李亚白发表了《波德莱尔:新时代的先觉者》,文章人波德莱尔的生平创作及《恶之花》内容思想作了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2)艺术形式方面有论者说:象征主义就在浪漫主义的核心中。

然而处在浪漫主义核心中的象征主义毕竟还只是潜在的,为了重获象征的诗, 波德莱尔不满足于原始的抒发和倾泻,而是将情绪升华为精神的活动,在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直通浪漫主义不曾挖掘的深处。

总的来说波德莱尔诗歌的艺术形式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以象征性意境建构艺术的朦胧多义。

第二采用通感暗示等方法。

四川外语学院法语系的文雅在《论波德莱尔诗歌的独特性》的文章中就指出了他对象征主义的贡献。

武汉教育学院吴忠诚发表了《波德莱尔与中国“象征派”诗艺》,文章通过比较法国与中国象征主义的异同,来进一步分析波德莱尔诗歌的表现技巧。

还有陕西榆林学院师华在他的《试说波德莱尔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中说道波德莱尔是一个有独特艺术追求的人,其诗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象征性、隐喻性、暗示性,文章对构成波诗丰富意蕴、含蓄多义的美学手法进行了探索。

三美学思想研究波德莱尔将他的一生都凝聚在《恶之花》中,因此这是一部血泪之书。

从这部书的名字,我们就看到了对立与冲突。

对立与冲突也是贯穿这本书始终的:现实与理想,黑暗与光明,疾病与健康,沉沦与向上,魔鬼的地狱与上帝的天堂,假与真,善与恶,丑与美。

波德莱尔在个人情感的大胆袒露上对传统美学进行过有力地冲击,以自己独特的恶魔式美学使现代诗美学一下子升华开来,形成了自己全新的艺术的美学思想体系。

综观90年代对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善恶二元论恶的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波德莱尔显然不是最早谈论恶的人,但他是最早打破古典美学的为诗歌设置的禁区,并打破“真善美”相统一的理论原则,提出与之完全背道而驰的新的原则:从恶中发现出美的人。

虽然在波德莱尔的作品中他常常描绘恶的行为,但他要算是比较克制拘谨的一位了,因为他关心善的问题。

他在善恶的观念上建立起了他的恶之花园。

湘潭大学的郭晶晶发表了一篇《波德莱尔唯美主义文艺观的独特性》,中指出波德莱尔宣称诗的目的就是把善跟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波德莱尔打破了古典美学关于“真善美”一体的理论原则,为唯美主义运动注入了新鲜血液。

同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王洪琛也发表了《波德莱尔与唯美主义艺术精神》,文章描绘详细他分析了波德莱尔唯美主义艺术精神唯美主义艺术精神和与传统艺术决裂的巨大勇气。

此外,武汉大学的黄芳《恶中之美》的文章通过比较《恶之花》与戴望舒《雨巷》,来进一步阐明戴望舒对波德莱尔这种恶中有善的美学思想的继承。

第二化丑为美美的问题,是波德莱尔纠缠了一生的问题。

习惯上, 人们把波德莱尔说成是一个“审丑”的诗人,因为在他的笔下描绘了太多的丑陋的的东西:腐尸,毒蛇,蛆虫,吸血鬼等等。

但是波德莱尔波德莱尔有力地证明了, 描写社会中丑的事物的作品不仅可以是激动人心的, 而且在艺术上可以是美的, 也就是说, 丑中之美是值得发掘的,他对美有着独特的定义。

陈文一篇名为《试论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的文章中对于波德莱尔美的现代性的见解以及美与丑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同时还还概述了对于法国唯美主义思潮的几点看法。

浙江师范大学的周红发表了《波德莱尔对主流的消解及重构》一文,文章通过分析诗人对主流文学歌咏的圣母型女性形象的反叛,肯定了波德莱尔对古典诗的理想化的审美准则进行消解,从而重构了新的价值体系和美学观念。

新加坡的张松建的名为《“恶之花”的转生与变异》中,通过介绍汪铭竹、陈敬容、王道乾对波德莱尔诗的研究,来说明诗人在腐恶污秽中培植出艺术之花的独特本领。

此外,南京大学中文系的付立峰发表了《审美现代性之-新奇观的蜕变》的文章指出波德莱尔是将传统审美价值转变过来的先者。

四川大学的梁洁的一篇《越轨的美》也引入波德莱尔“美是惊讶”的理论,,将丑转化为美。

第三应和论应和的理论并不是波德莱尔首创,这种理论古已有之,最早可追述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中世纪的神学家,近世则在浪漫派作家拉马丁,雨果,巴尔扎克等人的创作中留下痕迹。

我们从波德莱尔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他是融合了神秘主义,霍夫曼的相似论,运用丰富的想象,将其写如十四行诗中,从而开始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为象征派提供了立论和创作的依据。

国防科大政治学院, 广东韶关学院的尹小玲,赵彩花发表了一篇《试析波德莱尔的应和论》一文从自然与人之间的应和,自然与超自然之间的应和,人的各种感官之间的应和,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应和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波德莱尔的应和论。

四川外语学院的刘波的一篇《波德莱尔“应和”思想的来源》通过分析波德莱尔创作的《应和》一诗,说明波德莱尔的应和论是分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从这一基础来论述应和论。

四比较文学研究随着比较文学领域的逐渐成熟,许多研究者开始跨出了国界,跨出学科开始从比较的眼光来研究波德莱尔。

综观研究资料,主要是从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角度来看的。

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李翠娟, 李姝娟, 郑逢操发表了《从波德莱尔到李金发》文章,通过比较从波德莱尔和李金发诗歌的意象的不同来研究中西方诗歌的异同。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的杨安翔发表了《鲁迅与波德莱尔的话语共鸣》一文,通过分析《野草》和《巴黎的忧郁》来体味两为大家的话语共鸣。

同时,波德莱尔从雨果那里受到的某些影响和启发,四川外语学院的刘波的《波德莱尔:雨果的模仿者》就论述了波德莱尔在吸取了雨果喜欢在抒情诗中表现平凡琐碎事物,并且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命运加以关注和思考的特点,从创造了优秀的作品。

榆林学院中文系师华的《波德莱尔诗中的幽默》一文中将波德莱尔诗的幽默与美国20世纪的“黑色幽默”进行比较,从而分析了波德莱尔幽默艺术形式下所潜藏的愤世思想和绝望情趣。

五结语波德莱尔曾经被看作是一个颓废的诗人,他的作品也被看作是对丑恶的美化,迷恋和崇拜。

然而当我们真正了解了他之后,就会发现不能说他是一个颓废的诗人,我们只能说他是一个颓废时代的诗人,一个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愤怒,鄙夷,反抗的诗人,一个洋溢着对光明和美好向往的诗人。

波德莱尔真正的朋友是时间。

虽然,我国对波德莱尔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的是,他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评说之后仍然未朽,他这朵“恶之花”依然盛开在法兰西乃至世界的原野上。

时至今日,人们,关于波德莱尔说过的话几乎可以和人们关于拿破仑说过的话一样多,这说明伊甸园中的这枚禁果正在向越来越多的人显示出它的鲜艳的颜色,散发出浓郁的芬芳,传送出神秘的暗示,诱惑着各个时代,各个国度,各个年龄的读者。

参考文献:1 波德莱尔《恶之花》,郭宏安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6月2 让-保尔-萨特《波德莱尔》,施康强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11月3 葛雷,梁栋《现代法国诗歌美学描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4 乔治-巴塔耶《文学与恶》,董澄波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11月5 郭绍华《1919-2000波德莱尔在中国》,绥化师专学报,第22卷第1期,2002年3月6 文雅《论波德莱尔诗歌的独特性》,史教资料,2005年第27期7 辛中华《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探微》,《语文学刊》,1999 年第6期8 师华《试说波德莱尔诗歌的艺术表现力》,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8月19卷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