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菲尔铁塔沉思导学案[1]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埃菲尔铁塔沉思》的作者及其背景。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绘出文章中埃菲尔铁塔的景象。
3. 学生能够领会作者对埃菲尔铁塔的赞美之情,并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二、教学重点:1.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描绘出埃菲尔铁塔的景象。
2. 学生能够领会作者对埃菲尔铁塔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描绘出埃菲尔铁塔的景象。
2.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欣赏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埃菲尔铁塔沉思》的文章。
2. 教师准备与埃菲尔铁塔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与埃菲尔铁塔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对埃菲尔铁塔的看法。
2. 阅读理解:教师发放《埃菲尔铁塔沉思》的文章,学生独立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3. 讨论与描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中埃菲尔铁塔景象的理解和描绘。
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
4. 分享与欣赏: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欣赏和评价。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旨,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作文。
7.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教学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描绘出埃菲尔铁塔的景象。
2. 学生能够领会作者对埃菲尔铁塔的赞美之情。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采用分组合作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
八、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描绘能力的评价:通过学生的绘画、写作等作品评估学生的描绘能力。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现代散文中“虚”与“实”的关系,掌握由“实”入“虚”的阅读散文的技巧。
2、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和哲理的语言文字,学习语言表达技巧。
3、培养勤观察、勤思考品质和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蕴含在“实”中的“虚”,品味丰富、优美、哲理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作为风景,尽管巴黎铁塔“年年岁岁花相似”,但因为有作为独特的“这一个”的作家主体的深度参与,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作者笔下埃菲尔铁塔独一无二的审美风采,一篇与众不同的精彩美文便应运而生。
1、解题诗有诗眼,文有文眼。
如果说李健吾《雨中登泰山》的文眼是“雨”、余秋雨《寂寞天柱山》的文眼是“寂寞”,那么,本文的文眼则是“沉思”。
由登临铁塔而触发的感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和中心议题。
在本文中,作者几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索之中,铁塔仿佛只是触发作者“沉思”的契机和媒介。
整体感知:实:整个登塔的过程和所见的情景。
虚:产生的思索和感受。
由实生虚,以虚写实,虚实相生。
2、线索游踪线:登塔前――登塔中――登塔后。
情感线:无知的偏见和戒心――震撼、感动、赞美、敬仰。
(结合语句分析,探寻“它的灵魂”)表现方式:欲扬先抑。
小结这是作者登塔的收获,是铁塔给作者的启示,更是铁塔对作者情感和心理征服。
这既证明了“百闻不如一见”的古训,更暗示出铁塔的无穷魅力和强大震撼力,它征服了一个怀有戒心和偏见的人,一个“唯独没有膜拜它”的高傲的灵魂。
作者克服偏见的过程,就是“我”被铁塔的魅力所征服的过程。
作者情感变化的历程颇有代表性,埃菲尔铁塔由一个“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的“大铁架”变成巴黎市象征的过程,由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变成“永远矗立的丰碑”的过程,也是相当耐人寻味的。
二、品味语言以学生个体感悟、小组推荐、教师点拨、全体共享的形式品味张抗抗散文语言的丰富、优美、酣畅淋漓的特点。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第一章:埃菲尔铁塔的诞生1.1 简介埃菲尔铁塔的历史背景和设计理念1.2 分析埃菲尔铁塔的结构特点和建筑技术创新1.3 探讨埃菲尔铁塔对巴黎城市形象的影响和象征意义第二章:埃菲尔铁塔的艺术价值2.1 介绍埃菲尔铁塔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点2.2 分析埃菲尔铁塔在艺术领域中的创新与突破2.3 探讨埃菲尔铁塔对后世艺术建筑的影响和启发第三章:埃菲尔铁塔的科学探索3.1 讲解埃菲尔铁塔的建设过程和技术难题3.2 分析埃菲尔铁塔在物理学和材料科学方面的贡献3.3 探讨埃菲尔铁塔对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启示第四章:埃菲尔铁塔的社会文化影响4.1 介绍埃菲尔铁塔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和吸引力4.2 分析埃菲尔铁塔在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中的形象4.3 探讨埃菲尔铁塔对法国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第五章:埃菲尔铁塔的保护与传承5.1 讲解埃菲尔铁塔的保护措施和历史文化遗产价值5.2 分析埃菲尔铁塔的修复和改造工程5.3 探讨埃菲尔铁塔如何传承和创新在未来发展中第六章:埃菲尔铁塔的游客体验6.1 描述埃菲尔铁塔的游客参观流程和设施6.2 分析埃菲尔铁塔的游客心理感受和体验价值6.3 探讨埃菲尔铁塔如何提升游客体验和满意度第七章:埃菲尔铁塔的商业价值7.1 介绍埃菲尔铁塔的商业开发和营销策略7.2 分析埃菲尔铁塔的商业成功对旅游业的带动作用7.3 探讨埃菲尔铁塔如何进一步拓展商业潜力和合作机会第八章:埃菲尔铁塔的国际影响8.1 讲解埃菲尔铁塔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8.2 分析埃菲尔铁塔作为法国象征的地位和作用8.3 探讨埃菲尔铁塔如何发挥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的作用第九章:埃菲尔铁塔的教育意义9.1 描述埃菲尔铁塔对青少年教育和科普知识的推广9.2 分析埃菲尔铁塔作为教育基地的功能和效果9.3 探讨埃菲尔铁塔如何加强教育合作和资源共享第十章:埃菲尔铁塔的未来展望10.1 讲解埃菲尔铁塔的长期维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10.2 分析埃菲尔铁塔在科技创新和绿色环保方面的探索10.3 探讨埃菲尔铁塔如何应对未来挑战和把握发展机遇第十一章:埃菲尔铁塔的安全管理11.1 介绍埃菲尔铁塔的安全设施和措施11.2 分析埃菲尔铁塔的安全挑战和应对策略11.3 探讨埃菲尔铁塔如何确保游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第十二章:埃菲尔铁塔的环境影响12.1 讲解埃菲尔铁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平衡考量12.2 分析埃菲尔铁塔在环保方面的责任和举措12.3 探讨埃菲尔铁塔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友好第十三章:埃菲尔铁塔的社会责任13.1 描述埃菲尔铁塔对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的支持13.2 分析埃菲尔铁塔在促进社会和谐与包容性方面的作用13.3 探讨埃菲尔铁塔如何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第十四章:埃菲尔铁塔的创意活动14.1 介绍埃菲尔铁塔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14.2 分析埃菲尔铁塔作为文化载体的创新与实践14.3 探讨埃菲尔铁塔如何激发文化创意和促进文化消费第十五章:埃菲尔铁塔的传奇与轶事15.1 讲述埃菲尔铁塔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和传说故事15.2 分析埃菲尔铁塔在流行文化中的地位和形象15.3 探讨埃菲尔铁塔如何成为法国乃至全球的传奇地标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围绕埃菲尔铁塔的历史、艺术价值、科学探索、社会文化影响、保护与传承、游客体验、商业价值、国际影响、教育意义、未来展望、安全管理、环境影响、社会责任、创意活动以及传奇与轶事等十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设计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设计《埃菲尔铁塔沉思》是一首描写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风景的诗歌,由法国著名诗人夏尔·鲁瑟编写。
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埃菲尔铁塔的独特风貌和历史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一地标建筑的敬畏和沉思之情。
本文将以《埃菲尔铁塔沉思》为教学内容,设计一节课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1.了解法国著名诗人夏尔·鲁瑟及其代表作品《埃菲尔铁塔沉思》;2.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艺术特点;3.通过诗歌赏析,感受法国文学的魅力;4.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1.诗歌《埃菲尔铁塔沉思》的课文材料;2.PPT演示素材:包括鲁瑟的简介、诗歌赏析、埃菲尔铁塔的图片等;3.课堂活动道具:埃菲尔铁塔的模型或立体图案;4.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埃菲尔铁塔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法国的巴黎市以及埃菲尔铁塔的历史背景和地标意义。
引导学生对法国文化和建筑艺术有所认识。
二、教学(30分钟)1.阅读诗歌《埃菲尔铁塔沉思》,并对诗歌结构和意境进行解读,让学生领会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2.通过PPT展示夏尔·鲁瑟的简介和其他代表作品,让学生了解这位著名诗人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3.鼓励学生参与诗歌赏析,分享对于《埃菲尔铁塔沉思》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对于诗歌的审美情感。
4.示范诗歌朗读,引导学生模仿并表达自己对于诗歌的感受。
三、互动(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读比赛,评选出最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的小组;2.学生围绕埃菲尔铁塔展开讨论,分享对于这一地标的看法和印象,促进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3.学生进行小组PPT展示,描述自己对于埃菲尔铁塔的理解和想象,展示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四、总结与展望(10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和讨论进行总结,概括诗歌赏析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2.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法国文学,并提出未来学习的展望和建议;3.展示埃菲尔铁塔的照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这一地标的关注和探究。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埃菲尔铁塔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埃菲尔铁塔的历史和背景。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埃菲尔铁塔的基本信息,如建造时间、地点和设计者。
2. 引导学生观察埃菲尔铁塔的图片,引发对铁塔的形态和结构的思考。
教学活动:1. 播放埃菲尔铁塔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埃菲尔铁塔的了解和印象。
3. 教师向学生介绍埃菲尔铁塔的历史和背景。
第二章:埃菲尔铁塔的建造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埃菲尔铁塔建造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铁塔建造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埃菲尔铁塔建造的背景,如巴黎世博会的举办和铁塔的设计者。
2. 引导学生思考铁塔建造的技术和工程挑战。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学生介绍埃菲尔铁塔建造的背景。
2. 引导学生讨论铁塔建造的意义和影响。
3. 展示埃菲尔铁塔的设计图纸和建造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和工程挑战。
第三章:埃菲尔铁塔的结构与设计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埃菲尔铁塔的结构和设计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铁塔的结构和设计对功能和美观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埃菲尔铁塔的结构和设计特点,如立体结构、承重体系和装饰元素。
2. 引导学生思考铁塔的结构和设计对功能和美观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学生介绍埃菲尔铁塔的结构和设计特点。
2. 引导学生观察埃菲尔铁塔的图片,分析其结构和设计特点。
3. 引导学生讨论铁塔的结构和设计对功能和美观的影响。
第四章:埃菲尔铁塔的文化意义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埃菲尔铁塔的文化意义和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铁塔对不同文化和艺术领域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埃菲尔铁塔的文化意义和影响,如象征性、艺术价值和旅游景点。
2. 引导学生思考铁塔对不同文化和艺术领域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学生介绍埃菲尔铁塔的文化意义和影响。
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埃菲尔铁塔的艺术价值和旅游景点的看法。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埃菲尔铁塔沉思》的作者、背景及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印象派绘画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绘画中的色彩、构图等基本技巧。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埃菲尔铁塔的背景及建筑特点。
2. 欣赏《埃菲尔铁塔沉思》作品,分析作者的绘画技巧。
3. 学习印象派绘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 进行绘画实践,创作属于自己的印象派画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埃菲尔铁塔沉思》的作者、背景及艺术特点,掌握印象派绘画的基本技巧。
2. 难点:如何运用色彩、构图等技巧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印象派画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埃菲尔铁塔的背景、建筑特点及印象派绘画的基本原理。
2. 示范法:展示绘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分享绘画心得。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埃菲尔铁塔的图片、印象派绘画作品的图片。
2. 画材:画纸、画笔、油画颜料等。
3. 参考资料:关于埃菲尔铁塔和印象派绘画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埃菲尔铁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铁塔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介绍《埃菲尔铁塔沉思》的作者、背景及艺术特点,讲解印象派绘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欣赏分析:组织学生欣赏《埃菲尔铁塔沉思》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绘画技巧,如色彩、构图等。
4. 实践环节:分组进行绘画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创作印象派画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作品展示: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组织学生互相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一幅印象派画作,要求运用所学的色彩、构图等技巧。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表现评价。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埃菲尔铁塔沉思》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埃菲尔铁塔的历史、建筑特点和背后故事的兴趣。
3. 提高学生对法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4.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内容概述:让学生通过阅读《埃菲尔铁塔沉思》这篇文章,了解作者对埃菲尔铁塔的看法和思考。
2. 埃菲尔铁塔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埃菲尔铁塔的建造原因、过程和意义。
3. 埃菲尔铁塔的建筑特点:让学生掌握埃菲尔铁塔的结构、设计和创新之处。
4. 埃菲尔铁塔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与埃菲尔铁塔相关的重要人物、事件和趣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埃菲尔铁塔的意义和价值。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埃菲尔铁塔的建筑特点和背后的故事,提高对法国文化的认识。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在模拟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中提高交际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用于讲解和展示埃菲尔铁塔的历史、建筑特点和背后故事。
2. 设计问题和小测验,用于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准备跨文化交际场景的模拟材料,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埃菲尔铁塔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中的表现,检验其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收集学生对埃菲尔铁塔的看法和思考,了解其对法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4. 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反馈,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埃菲尔铁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埃菲尔铁塔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埃菲尔铁塔沉思》这篇文章,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第一章:埃菲尔铁塔的背景知识1.1 介绍埃菲尔铁塔的历史和建筑背景1.2 讲述埃菲尔铁塔的设计和建造过程1.3 讨论埃菲尔铁塔在巴黎的地位和意义第二章:参观埃菲尔铁塔2.1 安排学生参观埃菲尔铁塔的机会2.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埃菲尔铁塔的外观和结构2.3 鼓励学生思考埃菲尔铁塔的建筑特点和设计创新第三章:埃菲尔铁塔的艺术和文化价值3.1 探讨埃菲尔铁塔在艺术和文化中的地位3.2 分析埃菲尔铁塔对后世建筑和艺术的影响3.3 引导学生欣赏埃菲尔铁塔的美学特点第四章:埃菲尔铁塔的科学和技术原理4.1 介绍埃菲尔铁塔的科学和技术原理4.2 探讨埃菲尔铁塔在结构工程上的创新和突破4.3 引导学生了解埃菲尔铁塔的维护和保养工作第五章:埃菲尔铁塔的社会和文化影响5.1 讨论埃菲尔铁塔对巴黎和法国的社会和文化影响5.2 分析埃菲尔铁塔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5.3 引导学生思考埃菲尔铁塔对现代城市旅游业的贡献第六章:埃菲尔铁塔与城市景观的互动6.1 探讨埃菲尔铁塔与巴黎城市景观的关系6.2 分析埃菲尔铁塔如何成为巴黎的地标和城市象征6.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埃菲尔铁塔与周围环境的互动第七章:埃菲尔铁塔的旅游价值7.1 介绍埃菲尔铁塔作为旅游景点的特点和吸引力7.2 分析埃菲尔铁塔对旅游业的影响和贡献7.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埃菲尔铁塔作为旅游资源第八章:埃菲尔铁塔的保护和传承8.1 讨论埃菲尔铁塔的保护和历史传承的重要性8.2 分析埃菲尔铁塔的保护措施和修复工作8.3 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传承和弘扬埃菲尔铁塔的文化价值第九章:埃菲尔铁塔的教育意义9.1 探讨埃菲尔铁塔作为教育载体的价值和作用9.2 分析埃菲尔铁塔在教育中的应用和教学方法9.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埃菲尔铁塔的教育意义融入到教学中10.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10.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对埃菲尔铁塔的思考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埃菲尔铁塔的背景知识1.2 难点解析: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记住埃菲尔铁塔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埃菲尔铁塔沉思》的作者及相关背景。
2.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3. 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学手法。
1.2 技能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的社会责任感。
3. 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埃菲尔铁塔沉思》是法国作家朱尔·罗曼的一篇散文。
作品通过描述作者在埃菲尔铁塔上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
2.2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学手法。
3. 讨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及其现实意义。
2.3 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学手法的理解。
2. 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和批判。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象征意义和文学手法。
3.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和观点。
3.3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埃菲尔铁塔沉思》的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解课文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4.3 分析文学手法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如对比、讽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和观点。
4.5 案例分析举例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第五章: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总结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3. 选择一部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与同学分享阅读感悟。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埃菲尔铁塔的沉思(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埃菲尔铁塔的沉思(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题《埃菲尔铁塔的深思》课堂类型新授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相关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通过对材料的学习与积累,提高分析力量,并能将材料恰当的运用到写作当中。
培育勤观看、勤积累、准时记录的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并积累材料。
教学难点分析并运用材料。
教学方法自读品尝法、争论沟通法学法设计讨论争论--分析归纳一、导入新课:本文是一篇独特的游记。
与常见的游记散文不同,没有把兴奋点放在对巡游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而是出人意料地重点表现由登临埃菲尔铁塔而触发的心理感受和主体思索,从而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笔下埃菲尔铁塔独一无二的审美风采。
二、整体感知:诗有诗眼,文有文眼。
假如说李健吾《雨中登泰山》的文眼是“雨”、余秋雨《孤独天柱山》的文眼是“孤独”,那么,本文的文眼则是“深思”。
由登临铁塔而触发的感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和中心议题。
在本文中,几乎完全沉醉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之中,铁塔仿佛只是触发“深思”的契机和媒介。
作为风景,尽管巴黎铁塔“年年岁岁花相像”,但由于有作为独特的“这一个”的作家主体的深度参加,一篇与众不同的精彩美文便应运而生。
在登临和欣赏著名世界的埃菲尔铁塔的过程中,的感觉神经和思维细胞处于高度兴奋和极度活跃的状态,准时捕获并展现了独特的感受和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尤其是在登临铁塔前后情感和心理的显著变化特别值得关注。
三、简介:张抗抗,1950年生于浙江杭州。
主要作品集有《夏》《张抗抗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朱丹》《情爱画廊》,散文集《橄榄》等。
四、思路梳理:登塔前--登塔中--登塔后感受:在登塔之前,对铁塔布满了“无知的偏见和戒心”,对其并没有多少特别感情和崇敬心理,正如文中所写,“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比一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而在视线所及的图像中,它又沉没在巴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间……它也好像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被压抑的冷峻。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如真似幻的梦境云霓埃菲尔铁塔沉思导学案新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云霓埃菲尔铁塔沉思“五色灿烂”的云霓是大自然的杰作,在一个连续“两个月不下雨”、“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的特殊时期,更成了人们的期盼。
举世闻名的埃菲尔铁塔,由一个“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的“大铁架”变成巴黎市的象征,由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变成“永远矗立的丰碑”。
学习时,要体会“云霓”和“埃菲尔铁塔”的象征意义和凝结其中的作者的深刻思考。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现代著名画家、作家。
散文以描写儿童生活与探讨社会人生问题为主,多赞美儿童的纯洁心灵,以反衬成人世界的恶俗;多从日常生活琐事取材,讲求趣味,给人以飘然出世之感。
从总体上看,其散文情感真诚蕴藉,笔法自然洒脱,形式灵活多样,能于平凡琐细处寓深意,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并兼有诗情画意与幽默情趣,在现代散文中别具一格。
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等。
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作家。
张抗抗的散文与众不同之处,最主要在于她的形而上的思辨追求,丰富、新颖、独特和较为深邃的哲理意蕴,显示出她过人的才情和睿智。
有长篇小说《隐形伴侣》,散文集《橄榄》等。
《云霓》:本文是著名画家丰子恺为自己的画集所撰写的序言。
“云霓”既是该画集卷首画的名字,又是该画集的题名,又被作者特意拈出当画集序言的标题。
这不仅表现了作者对“云霓”的特别偏爱,而且暗示出“云霓”在画集和文章中的特殊的位置。
《埃菲尔铁塔沉思》:埃菲尔铁塔是一座于1889年建成、位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上的镂空结构铁塔,高300米,天线高24米,总高324米。
埃菲尔铁塔得名于设计它的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
铁塔设计新颖独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技术杰作,因而成为法国和巴黎的一个重要景点和突出标志。
作者游览埃菲尔铁塔后,写下了自己由登临埃菲尔铁塔而触发的心理感受。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云霓.糠粞. 薄荷锭.抽搐. 港汊.轻轻飏.飏 垂髫.鞭笞.2.写汉字词语易错字 词语 易错字 不xiá无可逃dùn xiá疵xún 序渐进 蒹jiā摇hàn jià期抱hàn 关jūyì立 Suī县 收qì 3.解词义不可企及:没有希望达到。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埃菲尔铁塔沉思》的作者和作品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埃菲尔铁塔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埃菲尔铁塔的历史和建筑特点。
2. 分析《埃菲尔铁塔沉思》作品的构图、色彩、笔触等特点。
3. 引导学生欣赏《埃菲尔铁塔沉思》作品,理解作者对埃菲尔铁塔的情感表达。
4.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细节和特点。
5.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埃菲尔铁塔的思考,鼓励创新和个性化的表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埃菲尔铁塔沉思》的作者和作品背景,欣赏作品的构图、色彩、笔触等特点,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发现作品的细节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埃菲尔铁塔沉思》作品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 准备whiteboard 和markers,以便进行课堂演示和讲解。
3. 准备学生的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向学生介绍埃菲尔铁塔的历史和建筑特点,激发学生对埃菲尔铁塔的兴趣。
2. 欣赏作品:向学生展示《埃菲尔铁塔沉思》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构图、色彩、笔触等特点,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觉和认识。
3. 分析作品:分析《埃菲尔铁塔沉思》作品的构图、色彩、笔触等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埃菲尔铁塔的情感表达。
4. 观察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细节和特点,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埃菲尔铁塔的思考。
5. 创作练习: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鼓励创新和个性化的表达,学生在画纸上自由发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埃菲尔铁塔的思考。
6. 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散文《埃菲尔铁塔沉思》为阅读文本,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罗曼·罗兰的创作风格,感受其对生活、艺术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罗曼·罗兰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分析《埃菲尔铁塔沉思》的艺术特色;(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2.1 作者简介罗曼·罗兰,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20世纪初期欧洲文坛的重要代表。
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艺术风格著称。
代表作有《约翰·克里斯朵夫》、《母与子》等。
2.2 作品背景《埃菲尔铁塔沉思》是罗曼·罗兰在1909年发表的一篇散文。
作品以埃菲尔铁塔为背景,通过对铁塔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智慧、力量和勇气的赞美之情,以及对人生、艺术和自由的深刻思考。
第三章:文本分析3.1 文本结构本篇散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引子、和结尾。
引子部分通过对巴黎市的描述,引出埃菲尔铁塔;部分通过对铁塔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结尾部分则以铁塔夜景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3.2 主要人物本文的主要人物是作者自己,通过对作者在埃菲尔铁塔下的所见所思的描述,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3.3 主题思想本文的主题思想是对人类智慧、力量和勇气的赞美,以及对人生、艺术和自由的深刻思考。
作者通过对埃菲尔铁塔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类创造力的敬佩,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艺术和价值的独到见解。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埃菲尔铁塔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设计理念;(2)学会描述埃菲尔铁塔的结构和功能;(3)掌握埃菲尔铁塔的相关专业术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埃菲尔铁塔的视觉效果;(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埃菲尔铁塔的设计创新之处;(3)运用绘画或制作模型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埃菲尔铁塔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2)激发学生对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的追求;(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埃菲尔铁塔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设计理念;(2)埃菲尔铁塔的结构和功能;(3)埃菲尔铁塔的相关专业术语。
2. 教学难点:(1)埃菲尔铁塔的设计创新之处;(2)如何运用绘画或制作模型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埃菲尔铁塔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埃菲尔铁塔的相关图片、资料和视频;(2)准备教学PPT;(3)准备绘画或制作模型的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埃菲尔铁塔的相关知识;(2)携带绘画或制作模型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埃菲尔铁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其外观特点;(2)简要介绍埃菲尔铁塔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1)详细讲解埃菲尔铁塔的建筑特点和设计理念;(2)引导学生学习埃菲尔铁塔的结构和功能;(3)介绍埃菲尔铁塔的相关专业术语。
3.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埃菲尔铁塔的设计创新之处;(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绘画或制作模型,表达自己对埃菲尔铁塔的理解;(2)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埃菲尔铁塔的图片,并简要描述其特点;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埃菲尔铁塔的认识和看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进步。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埃菲尔铁塔的建造背景、设计者和建筑特点;(2)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了解埃菲尔铁塔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埃菲尔铁塔的设计理念和创新之处;(3)运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埃菲尔铁塔的认识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热爱和尊敬;(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埃菲尔铁塔的建造背景(1)介绍埃菲尔铁塔建造的背景,如巴黎世博会的举办等;(2)让学生了解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和建筑过程。
2. 埃菲尔铁塔的建筑特点(1)分析埃菲尔铁塔的结构特点,如采用钢铁材料、分布式受力等;(2)讨论埃菲尔铁塔的创新之处,如世界最高的建筑、对后世建筑风格的影响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埃菲尔铁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好奇心;(2)简要介绍埃菲尔铁塔的建造背景和建筑特点。
2. 探究与讨论:(1)分组查阅资料,了解埃菲尔铁塔的建造背景、设计者和建筑特点;(2)小组内讨论,分析埃菲尔铁塔的创新之处和对后世建筑的影响;(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 实践活动:(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埃菲尔铁塔的认识和感悟;(2)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埃菲尔铁塔的建造背景、设计者和建筑特点的了解程度;2. 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埃菲尔铁塔创新之处的分析能力;3. 学生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绘画或手工制作的作品质量、合作精神等。
五、教学资源1. 埃菲尔铁塔的相关图片和资料;2. 绘画或手工制作的工具和材料;3. 网络资源,如关于埃菲尔铁塔的纪录片、文章等。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收集其他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资料,如纽约自由女神像、北京国家大剧院等,与埃菲尔铁塔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自的设计理念、建筑特点和时代背景。
高中语文 埃菲尔铁塔沉思学案 选修《现代诗歌散文选读》(1)
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埃菲尔铁塔沉思学案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选读》学习目标:一、反复朗诵课文,学习作者在本文中虚实结合的写法。
2、琢磨本文细腻而生动幽默的语言。
3、体会作者欲扬先抑的介绍埃菲尔铁塔的手法。
一、导入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埃菲尔铁塔沉思》也具有“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
学习中要注意探讨。
知识补充:艾菲尔铁塔从1887年起建,分为三楼,别离在离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处,其中一、二楼设有餐厅,第三楼建有观景台,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共用去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250万只铆钉,超级壮观,那个为了世界展览会而落成的金属建筑, 曾经维持世界最高建筑45年, 直到纽约帝国大厦的显现。
它由150万个铆钉连接固定, 听说它对地面的压强只有一个人坐在椅子上那么大。
塔的四个面上, 铭刻了72个科学家的名字, 都是为了爱惜铁塔不被摧毁而从事研究的人们。
二、整体认读归纳: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文章分几个部份,各写什么?三、分析研读探讨课文“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
在作者看来,铁塔是审美客体,作者是审美主体。
在咱们读者看来,铁塔、作者,都是审美客体。
对这两个客体,咱们别离探讨。
(一)探讨铁塔的形象1、作者笔下的埃菲尔铁塔有哪些特点?(用形容词归纳你以为最重要的特点,并引用文中语句说明。
)2 其中最要紧的特点是什么?(讨论)3 作者如此写铁塔的言外之意是什么?4 写铁塔形象,哪些是“实”,哪些是“虚”?(二)探讨作者的情感和心理1 作者写登铁塔,写出了自己情感和心理如何的转变?2 写作者自己,什么是“实”,什么是“虚”?四、整合评读1 归纳本文“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
2 你读了这篇散文,取得哪些启发?(讨论)《埃菲尔铁塔沉思》学练稿学习目标:一、反复朗诵课文,学习作者在本文中虚实结合的写法。
《埃菲尔铁塔沉思》导学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导学案阅读文段,完成1-4题。
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一座电视剧塔略高些的大铁架;而在视线所及的图像中,它又淹没在巴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间,只露给你一个纤瘦的顶部。
即使是在它对面的人类博物馆广场的喷泉边上眺望它,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被压抑的冷峻。
我总没有想到它竟会如此之高--当你来到它的面前,站在它的脚下的时候;当你尚未抬头,仅仅感觉到它笼罩的阴影的时候;当你完全抬起头,却望不到它的全部,而要向后仰着身子,扶住你的帽子或眼镜儿,眯着眼寻找天空的时候,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
这是一个广场,一块空地。
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不需要铺垫和过渡,那么轻易而又无情地甩下了世俗和浮尘,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我是要登塔的。
上去寻觅它的眼睛、窥视它的灵魂。
它太高了,世人的眼,难以与它平行。
我是要上去的,默默企望一次没有国界的超越,一次没有阶梯的升华。
我凝视它,仰望它,唯独没有、没有膜拜它。
我相信它不是不可企及的。
它只是有点儿象一座火箭发射基地,不知要把它的客人们送往哪里。
我听到耳边的风呼呼响,紧张地抽搐着的风,拍打你,推动你,如巨鸟扑翼,直贯长空。
你是一记雷声,一道阳光,一束电波,一条飞船,轻轻扬扬却又闪电般地穿过大气层,突破大气层,抛开大气层。
我睁开眼,密封的电梯舱内,四周是人。
风被隔绝在远远的脚下与上天,只是在鞭笞我的神经。
风在这里变成了速度,变成了晕眩--我只觉得地面迅疾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
笔直地、赤裸裸地坠落下去,如悬崖上坠落的石块,无遮无拦,无法无天地要去撞击地层深处。
地壳在下陷,在沉没。
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挂,无可扶靠、无可呼救的绝境。
人竟是如此孤立无援,如此微不足道么?我有些惧怕,又有些怜悯自己。
我为瞻仰它的伟大与雄奇,才执意汇入登塔的人群,奇怪的是我竟然感觉不到电梯的上升。
我只是觉得从我登上铁塔的那一刻起,巴黎便开始庄严地降落。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埃菲尔铁塔沉思》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3.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4. 学生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介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及其作品。
2. 作品背景:概述《埃菲尔铁塔沉思》创作的historical background。
3. 文本分析:详细解读《埃菲尔铁塔沉思》的主要内容,着重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4. 主题探讨:探讨作品中所反映的现代社会问题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埃菲尔铁塔沉思》中的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以及作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作品背景及文本分析。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及主题探讨。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本片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埃菲尔铁塔沉思》。
2. 参考资料:有关罗曼·罗兰及现代主义文学的学术论文和评论。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六、教学进程:1. 导入:简要介绍罗曼·罗兰及《埃菲尔铁塔沉思》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文本分析:详细解读作品内容,分析象征意义。
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作品反映的现代社会问题及对当代的启示。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针对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及主题进行讨论。
七、课堂活动:1. 欣赏《埃菲尔铁塔沉思》朗诵视频,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 学生展示: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3. 小组竞赛:开展有关现代主义文学知识的小组竞赛,增强课堂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1. 写一篇关于《埃菲尔铁塔沉思》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作品中所反映的现代社会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菲尔铁塔沉思》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体会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积累相关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材料的学习与积累,提高分析能力,并能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埃菲尔铁塔形象的内在意义,体会作者借登塔所作的人生思考。
【重点难点】体会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埃菲尔铁塔形象的内在意义,体会作者借登塔所作的人生思考。
【学法指导】 1、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分析归纳法2、诵读感知,探究点拨做到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知识链接】(一)埃菲尔铁塔埃菲尔铁塔(法语:La Tour Eiffel)是一座于1889年建成位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上的镂空结构铁塔,高300米,天线高24米,总高324米。
得名于设计它的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
埃菲尔铁塔从1887年起建,分为三楼,分别在离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处,其中一、二楼设有餐厅,第三楼建有观景台,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共用去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250万只铆钉,超级壮观,这个为了世界博览会而落成的金属建筑, 曾经保持世界最高建筑45年, 直到纽约帝国大厦的出现。
它由150万个铆钉连接固定, 据说它对地面的压强只有一个人坐在椅子上那么大。
塔的四个面上, 铭刻了72个科学家的名字, 都是为了保护铁塔不被摧毁而从事研究的人们。
(二)走近作者张抗抗,1950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69年插队,1977年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任黑龙江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75年完成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
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揭示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
主要作品集有《夏》《张抗抗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朱丹》《情爱画廊》,散文集《橄榄》等。
张抗抗散文与众不同之处,最主要在于她的形而上的思辨追求,丰富、新颖、独特和较为深邃的哲理意蕴,显示出她过人的才情和睿智。
【课前积累】正字音眺望()冷峻()傲慢()膜拜()抽搐()轻飏()鞭笞()瞻仰()逃遁()怦然()颤栗()憎恶()屹立()矗立()兀立()伫立()释词语不可企及:安然无恙:雄心勃勃:标新立异:【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同学们至今书读了不少,但是路行得不多。
其实行路的方式有很多种,闲暇时,背上旅行包,约上几个朋友,流连于名山大川,这是在现实中行走。
我们还可以选择另一种行走的方式,跟随作者一起,让心灵去旅行。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当代著名作家张抗抗一起,到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去看看,会有什么意外的收获呢?二、整体感知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文章分几个部分,各写什么?三、内容探究1、探究铁塔的形象,8分钟浏览全文,作者笔下的埃菲尔铁塔有哪些特点?(方法:用形容词概括你认为最重要的特点,并引用文中语句说明。
)2、再读课文,作者写登铁塔,写出了情感和心理怎样的变化?(方法:回到课文,并引用文中语段来说明。
)四、讨论思考1.《埃菲尔铁塔沉思》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作者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来表达对埃菲尔铁塔的沉思,多处体现了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
课文是如何具体呈现这一特点的呢?2、作者这样写铁塔的用意是什么?五、拓展迁移读了这篇散文,你得到哪些启示?六、学以致用1.参照示例,结合课文内容,为“埃菲尔铁塔”写一则推荐词。
示例1:黄鹤楼,位于长江南岸,武昌蛇山之巅,号称天下第一楼。
虽历史悠久,却屡经沧桑。
说到这楼可以用五个字概括其特点:高、奇、险、美、妙。
高就高在山高楼更高,上刺青云与云霞比翼;奇就奇在神仙驾鹤,神话流传;险就险在临江而立;美就美在武汉风光尽收眼底;妙就妙在文人墨客,逸事流传。
示例2:登上黄鹤楼,极目远眺:西面长江浩浩荡荡直奔东海,长江汉水泾渭分明,汉口重镇高楼林立,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北面京广铁路大动脉穿越城市,武昌江滩美景也尽收眼底;南面是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车流涌动,川流不息,让我们感受到了城市的热情;东面武昌大街小巷一览无余,甚至于市井生活皆有感受。
所以我们不得不说,只有登上了黄鹤楼,你才能把握武汉的脉搏;只有登上了黄鹤楼,你才能真正理解武汉人的生活。
2.以“雨中沉思”为题,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一篇随笔。
《埃菲尔铁塔沉思》导学案(答案)一、整体感知文章分几个部分,各写什么?1.登塔前对塔的认识(1-5段);2.登塔过程中的感受(6-9段);3.登上塔后的沉思二、内容探究1、探究铁塔的形象,8分钟浏览全文,作者笔下的埃菲尔铁塔有哪些特点?(1)高大脱尘 (2)孤独寂寞 (3)坚韧宽厚第2段:我总没有想到它竟会如此之高……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
第3段: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第4段:它太高了,世人的眼,难以与它平行。
——高大脱尘。
(齐读第2、3段) 第6、7段:我只觉得地面迅疾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地壳在下陷,在沉没。
——巴黎迅疾下沉,反衬铁塔的高。
第8、9段:它像是永远也升不到头了,永远也不会停下来了。
……我曾以为自己像火箭一样被发射出去了呢:我曾以为我离开了地面;我曾以为我离天空很近很近了。
——我的上升,衬托铁塔的高。
第10段:只是小轿车变成了玩具,房屋变成了模型,人呢?可惜我没有带望远镜。
——反衬铁塔的高。
第11、12、13段: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高了……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大了……巴黎多大铁塔就有多大。
……铁塔超尘的气质和阔大的胸怀。
第19段:当它存在的时候,在巴黎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它雄奇,却也孤独……它的内心却依然孤独。
——孤独寂寞的表现。
(齐读第19段)第15段:一百年前它却曾经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在一片嘘声里,诞生于巴黎城的古迹之中。
第20段:当年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
(据说当年艾菲尔铁塔建造时,莫泊桑、大仲马等一批作家领着市民签名反对,说这个高高的铁家伙是在给巴黎毁容。
)——孤独寂寞的原因:世人的误解和排斥。
第1段:在印象的底版中。
它只是比一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被压抑的冷峻。
第15段:我曾以为那历经一百多年风雨的朽铁会呻吟。
会晃悠颤栗……第16段:这威严古板的铁塔。
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
——孤独寂寞的原因:作者的偏见和戒心。
第15段:此时它却纹丝不动,不必担心它会断裂倒塌……似乎雄心勃勃地要同那天边席卷而来的新浪潮作一番耐力的较量。
——坚韧。
第16、17段: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将那各种肤色各种头发的孩子都拥在你的怀里……铁塔是仁慈的,温暖的。
——宽厚。
第20段:它从没有对人说过,当年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的铁塔,后来为什么竟成了巴黎城市的一个象征。
——宽厚。
2、再读课文,作者写登铁塔,写出了自己情感和心理怎样的变化?(1)登铁塔前,有偏见、戒心。
第1段:它只是比一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存有无知的偏见和戒心(第17段)。
(2)在铁塔下,凝视、仰望。
第5段:我凝视它,仰望它,唯独没有膜拜它……——开始仰视,但没有膜拜。
(3)登铁塔中,震撼、上升。
第6、7段:写错觉——巴黎下沉,反衬铁塔之高,更是表明自己受到强烈的震撼。
第8、9段:(指名读第8段)无意间,我抬头仰视,怦然心跳——我忽然发现了自己是在上升……透明的铁匣子还在疯狂地往上升,一个劲地向上升……固执而又痴迷地向上升。
——空间上升,更是登塔过程中思想的上升。
(4)在塔顶上,超越、升华。
(默读第15-18段)我曾以为那历经一百多年风雨的朽铁会呻吟,会晃悠颤栗……此时它却纹丝不动(坚韧)。
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宽厚)。
于是,我认识到,我过去“对它存有那么无知的偏见和戒心”,感悟到,“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
——可见作者在登塔中境界发生了超越,精神得到升华。
这与第4段相照应。
(指名读第4段)第4段:我是要登塔的。
上去寻觅它的眼睛、窥视它的灵魂。
它太高了,世人的眼,难以与它平行。
我是要上去的,默默企望一次没有国界的超越,一次没有阶梯的升华。
——作者经过沉思,终于寻觅到铁塔坚韧宽厚的眼神,窥视到铁塔高大而孤独的灵魂。
“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第18段),这是铁塔对作者情感和心理的征服,给作者的启示;也是作者登塔的收获,是作者的超越和升华,体现了作者一种强烈的生命情怀和人生感悟。
(齐读第4段)三、讨论思考1.课文是如何体现“虚实相生”的特点的?就全文言,写埃菲尔铁塔和作者的登铁塔是“实”,写作者感情和心理的变化是“虚”;就写铁塔言,写铁塔的特点是“实”,喻生活中像铁塔一样的人是“虚”;就写铁塔的特点而言,写其高大雄奇的外形是“实”,写其超尘脱俗、孤独寂寞、坚韧宽厚的内蕴是“虚”。
本文就是这样“写实藏虚,虚实相生”,使铁塔的形象更丰满,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更充沛,营造了一种朦胧迷离、亦真亦幻的绝妙意境。
2、写作意图:借塔喻人,喻生活中像铁塔一样“高大脱尘而孤独寂寞”的人。
李白诗云:“古来圣贤多寂寞”。
古今中外有许多“圣贤”,卓有建树,但不为人知,不为人容,因而孤独寂寞。
李白还说:“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是自嘲,是调侃。
我们改为:“超尘脱俗留其名”。
埃菲尔铁塔最终不是成为“一个永远矗立的丰碑”“巴黎城市的一个象征”吗?那些不为人知、不为人容的“圣贤”,最终不也成为受人景仰的人吗?古今中外有哪些人是像铁塔一样高大坚韧而孤独寂寞的人?一生留下大量画作的凡•高,去世后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创“日心说”的哥白尼,丰富发展哥白尼学说的布鲁诺,受到教会的迫害,布鲁诺被处以火刑;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的斯蒂芬逊,遭到人们的嘲讽;“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自投汨罗江,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苏东坡被贬海南——他们都是高大坚韧而孤独寂寞的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王安石,坚持变法而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不也是如此?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所有在哲学,艺术,政治上有杰出成就的伟人,无不具有孤独而忧郁的气质。
”他们因其高大超尘而孤独寂寞,也都因此而受人景仰。
所以说:“古来圣贤多寂寞,超尘脱俗留其名。
”四、启示:埃菲尔铁塔这个形象启示我们,当你因为独树一帜而遭受误解、甚至排斥时,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耐得住生命的寂寞,用坚韧和宽厚去对待他人的误解和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