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柏拉图灵感说_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柏拉图灵感说_王梓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下两株紫花地丁开花的印象情景开始:“上边的紫花地丁和下边的可曾见过面?他们彼此相识吗?”⑤这说明千重子为这两株紫花地丁的生命所感动,引起了无限的“孤寂”的感伤情绪,虽然还没有道明千重子的感慨的含义,但却借助千重子的感叹,提出她所想两株紫花地丁的“相见”和“相识”是什么意思,为后来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的离别又重逢,相识又相认做了铺垫。第二次,在“北山杉”一章中再现这两株紫花地丁,千重子说出“像那棵枫树多顽强啊,在我千重子…最多不过像这株枫树洞里的紫花地丁一样而已,哎呀,紫花地丁已在什么时候不见了”⑥,以此象征千重子的命运,并将她对紫花地丁生命的惆怅色彩渗透到这个人物的心里,构成苗子登场之后千重子矛盾的心理。第三次在“祗园节”一章中:“…大枫树的凹陷处的两株紫花地丁,也隐约可见。话已经没有了,但是上下两株小茎会不会就是千重子和苗子呢,看上去这两株紫花地丁好像是不会见面的。可是,今天晚上她们大概是相会了吧……”⑦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千重子在见到妹妹苗子之后矛盾的心情。第四次在“深秋的姐妹”一章中最后一次:“……那棵老枫树山长着的苔藓虽然还是绿油油的,但是寄生在树干上的那两株紫花地丁,叶子却已经有些枯黄了。”⑧短短的一句话,浓重地渲染了千重子与苗子虽然相认了但即将分离的感伤情调和沉痛心绪,使千重子的感情生活更富有悲哀的色彩。可以说,千重子感情色彩的变化,许多时候是托依在紫花地丁几次出现和变化之中,有时她为紫花地丁的“生命”所打动,有时她又为紫花地丁的“孤独”而哀伤。紫花地丁已经不单纯是物象的存在,而与人的心灵、精神和人的命运相通了。
文艺评论家山本健吉说得好:“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古都》是地理风土小说。实际上,作者到底是想写美丽的主人公,或是女主人公姐妹俩,还是想写京都的风物,我认为作者本人也难以分清孰主孰从。”⑨可以看出这位文艺评论家是倾向于“这对姐妹也是为了突出京都的风物而塑造的”。川端对
人物的表现,重在渲染人物的感情波澜。他通过这对孪生姐妹感情变化的对比,剖析了两个不同人物内在心理的演奏,表现出两个不同人物的特殊精神状态,以及她们情绪发展的节奏,使人物的感情显得更加丰满。可以说对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来说,《古都》所表现的自然美与人情美,以及保持着传统的气息,具有特异的色彩。
注释:
①1868年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奖状题词.②川端康成著.侍桁,金福译.古都上海译文出版社:190③同②:188④同②:91⑤同②:1⑥同②:73⑦同②:101⑧同②:158
⑨叶渭渠.二十世纪文学泰斗———
川端康成.四川人民出版社:170.
参考文献:
[1]古都.筑摩书库.
[2]川端康成著.侍桁,金福译.古都.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3]叶渭渠.二十世纪文学泰斗———川端康成.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4]叶渭渠.川端康成传.新世界出版社,2003.
[5]许金龙译.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往来书简集.昆仑出版社,2000.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日本文学硕士在读)
摘要:柏拉图是第一个系统化地提出灵感理论的人。他
的灵感论极富神秘色彩,有着唯心主义烙印,但却又富有启发性,给后世以深远影响。对于这一经典理论,如何科学地评价它,批判性地继承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柏拉图灵感说评价引言
“灵感”一词最先不是由柏拉图提出的,而是在二千多年前由古希腊哲学家德克利特提出的。但是,将灵感理论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理论学说的第一人,却是柏拉图。柏拉图灵感说的提出,丰富了西方美学,也深深影响了后世非理性主义的发展。然而,现代评论对柏拉图灵感说褒贬不一,赞颂者有之,批判者也不少,笔者通过对该理论的分析,探讨如何客观理解、评价柏拉图的灵感说。
1.柏拉图的背景分析1.1生平背景
柏拉图于公元前427年出生于希腊。他出身奴隶主贵族,是当时的上层阶级,家庭有显赫的政治声誉。20岁时开始跟随苏格拉底学习,苏格拉底死后他曾游历各地,后回雅典建立学园,作品以《理想国》最为出名。
1.2总体思想
柏拉图学说以“理念论”为中心,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另有一个理念世界。(伍蠡甫蒋孔阳,1979)他的文艺观点根植于理念论,但又服从于其政治目的。他认为,文艺摹仿是对理念的影子的摹仿,在创作上,凭技艺的摹仿创作不是最好的,只有拥有神赋予的灵感所作的创作才是最好的。
2.柏拉图的灵感说
2.1柏拉图灵感说的内涵
在剖析柏拉图灵感说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理解“灵感”的定义。阿诺·理德总结了这个定义:“灵感是指艺术家借助于某种高于他自身的一种存在物,例如上帝(或神)、一个缪斯女神或一个天使的媒介创造了他的作品。灵感的意思就是‘吸气’,也就是通过缪斯女神或其他神灵把音乐或诗或其他类似的东西吹进了艺术家的灵魂中去,让他誉写下来。”(阿诺·理德,1931)。也就是说,音乐家或诗人只有吸入神的灵气,才有可能创作出非凡的作品。柏拉图这样的一种灵感论是一种典型的神赐天启论。
柏拉图讨论灵感论的篇章主要是《伊安篇》。《伊安篇》写浅析柏拉图灵感说
(中山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广东广州
510275)
王梓璇
———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柏拉图灵感说
42
伊安无法凭技巧解说其他诗人的矛盾,伊安也无法做出解释,苏格拉底因此提出诗人和诵诗人不是凭技艺创作,而是凭神赋灵感创作。“诗人……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惘,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巫师们在舞蹈时,心理都受一种迷惘支配,诗人们在做诗时也如此”。(伍蠡甫、蒋孔阳,1979)柏拉图在此借苏格拉底之口,道出了他的灵感学说。
分析柏拉图的作品,我们可以得知他认为灵感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神的赋予,神也指他所提的理念世界。诗人或艺术家不可能通过自身去感受最高层次的理念世界,只有神直接赋予其灵感,他才能进入迷狂状态而创造出伟大作品。“诗人并非借自己的力量在无知无觉中说出那些珍贵的辞句,而是由神凭附着来向人说话”。“有一种神力在驱遣你,像欧里庇得斯所说的磁石,就是一般人所谓‘赫库利斯石’。磁石不仅能吸引铁环本身,而且把吸引力传给那些铁环……诗神就像这块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得到这灵感的人们又把它传递给旁人”。(伍蠡甫、蒋孔阳,1979)从这段话中,柏拉图不仅提出诗人灵感来源于神,甚至连欣赏的能力也是来源于神附灵感。在他看来,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不是凭技艺创作,而是借神赋灵感创作,否则就只能作出没有美感的摹仿作品。第二,灵感也来源于灵魂的回忆。柏拉图认为,灵魂是永恒的,灵魂来自上界,远远高尚于人世的物质世界。“每个人的灵魂,我前已说过,天然地曾经观照过永恒真实界,否则它就不会附到人体上来”。因为灵魂观照过理念世界,见识过真善美,因此灵魂的回忆可以带给人美的灵感。但是,并非所有灵魂都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些只是略微感受到理念世界及那些下凡之后受尘世罪恶污染的灵魂就不能唤起上界的回忆。而少数曾经仔细地观照上界,也不受尘世影响的灵魂,当见到世间的事物(上界的摹本)时,就能回忆起它曾经在上界见到的景象,同时还能产生它之前观照真善美时所产生的巨大喜悦,使人陷入迷狂状态而获得灵感。这样的一种灵感的获得,其实也就是向理念世界(神)的回归。
在柏拉图看来,只有获得神赋予的灵感,或是灵魂回忆得到灵感,才可能到达理式世界,才可能摆脱低级的摹仿,才可能观照到美而又有愉悦的体会并生产不凡的创作。灵感状态是“失去理智的迷狂状态”(陶伯华、朱亚燕,1987),无论怎么样的灵感,柏拉图都把灵感都归结于无可触及的神灵,也即理式,为其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也使其充满客观唯心主义色彩。
2.2柏拉图灵感说提出的背景原因
柏拉图这一充满神秘色彩的灵感说的提出,是有其社会背景原因的。其一,古希腊艺术活动与宗教活动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古希腊人供奉的神灵中有艺术的缪斯,人们相信神灵可以引导艺术创作。在这样一种宗教氛围下,柏拉图认为艺术家从神那里获得灵感也就不足为奇了;其二,柏拉图是奴隶主贵族出身,反对民主制度。他站在阶级立场上,认为人有等级之分。他认为那些只会用技巧创作或劳动的人不能接近理式(神),不是高尚的群体,这包括农夫、手工业者等,这样一个群体天生不可以成为统治阶级。而只有那些拥有神赋予灵感的人,才能接近理式,才是高尚的,才能是尊贵的统治者。这样,柏拉图就把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分开来了,以神为名义维护阶级统治。
3.对柏拉图灵感说的评价
柏拉图的灵感论,以神的存在为前提,将灵感归源于神灵,是一种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观。对于柏拉图的这一理论,评论者们褒贬不一。笔者认为
年的理论体系。柏拉图的灵感论固然有它不科学的唯心色彩,但也给后世文艺理论的发展以巨大启发,也有其合理之处,不应该对它全盘否定。总的来说,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科学地评价它:
一方面,柏拉图的灵感说,将无法解释的精神现象归源于神灵依附,推崇神灵,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和唯心主义色彩。柏拉图抓住诗人创作中出现的迷狂——
—自觉意识过程的暂时中断,乘机否定人的理智活动,而将其解释为超自然的神力,从而推出艺术灵感来源于神灵的结论。他否定生活是文艺创作灵感的源泉,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荒谬地将人类的肉体与灵魂分离,鼓吹其唯心思想。这样的观点无疑可能给读者的世界观以误导,同时也可能挫伤艺术家探索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灵感的积极性。从这一方面来看,柏拉图的灵感说有着深深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柏拉图的灵感说也有其合理的地方,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其一,它确实抓住了灵感活动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灵感袭来时,创造者仿佛从他自身之外的某个源泉中突然得到启示和帮助,好像不是依靠他自身力量跃入了一个新的创造天地(陶伯华、朱亚燕,1987)。他指出了艺术家创作的一种特殊现象,肯定了灵感在文艺创作中的积极作用。文艺创作本来就是一项较为特殊的活动,艺术家如果不深刻关照生活,不经常思考回忆,不积极找寻创作的灵感,那么他也很难有深刻的创作。柏拉图对灵感的肯定,也是对艺术家的一种引导。其二,柏拉图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灵感理论的人,为后世灵感论的发展奠下深厚的基础。在柏拉图的神赐灵感论之后,西方先后出现了天才灵感论、自然天性灵感论等,这些理论都是在柏拉图灵感论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没有柏拉图首先系统地提出这样一个理论体系,后世的灵感论难以那么迅速地发展。虽然柏拉图的灵感论并不尽善尽美,但在那个时代,比起先前的理论,它毕竟已经是一大进步了。在灵感理论上,柏拉图灵感论的提出,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不仅如此,这一学说还影响到后世非理性文艺理论的发展,后世消极浪漫主义、颓废主义、下意识说等文艺理论,都无不受到柏拉图灵感说的影响。从这一方面来看,柏拉图的灵感说有着积极作用。
结语
柏拉图的灵感说,以其独特的观点,影响了欧洲文艺理论两千多年。这一有着神秘色彩的理论,有其唯心主义局限,但也蕴含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思想,并推动文艺理论向前发展。审视这一理论,我们既要抵制其唯心思想的入侵,又要看到它合理的因素,科学地评价这一理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批判继承它,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地推动文艺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阿诺·理德.美学研究[M].伦敦出版社,1931:158-159.
[2]陶伯华,朱亚燕.灵感学引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6.
[3]伍蠡甫,蒋孔阳.西方文论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1,18-19.
(作者系中山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8级硕士生)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