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柏拉图灵感说_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柏拉图灵感说_王梓璇
浅谈柏拉图“灵感说”中的人性之理
浅谈柏拉图“灵感说”中的人性之理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所提出的“灵感说”(Theory of Forms)被认为是他哲学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着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在这篇文章中,将浅谈柏拉图“灵感说”中的人性之理。
要理解“灵感说”(Theory of Forms),我们需要了解柏拉图的一些基本概念。
柏拉图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本质和现实形态。
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只是那些本质的影子或者模糊的映像,而真正的本质存在于超越现实世界的理念世界中。
一朵玫瑰花在现实世界中只是一朵朵开放的花朵,而玫瑰花的本质则存在于理念世界中,是一种纯粹的、完美的玫瑰花的概念。
这一概念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也是他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的基础。
在“灵感说”中,柏拉图提出了一种对人性的一种解释,即人的灵魂对于真理和美的追求。
他将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理性部分、意志部分和欲望部分。
理性部分是人的精神力量,它使人们能够认识和理解真理和美;意志部分是人的意志力量,它使人们能够追求真理和美;欲望部分是人的欲望力量,它使人们能够享受真理和美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在柏拉图看来,人的灵魂是由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和秩序,而这种平衡和秩序决定了人的品德和行为。
在柏拉图的“灵感说”中,人的灵魂对于真理和美的追求是由其与理念世界中的真理和美的“共鸣”而产生的。
在理念世界中,真理和美是一种纯粹、完美和不朽的存在,它们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永恒不变的。
而人的灵魂通过“共鸣”的方式,能够感受到这种真理和美的存在,从而被它们所吸引和感召。
这种“共鸣”并不是由外部的刺激和诱惑所产生的,而是由人的内心深处对真理和美的渴望和追求所产生的。
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不断地追求和追逐真理和美,以满足自己内心的渴望和追求。
在现实世界中,人往往被欲望、欲望和世俗的诱惑所困扰,导致其内心的平衡和秩序受到破坏。
浅谈柏拉图“灵感说”中的人性之理
浅谈柏拉图“灵感说”中的人性之理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为杰出的一位,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西方哲学的发展。
他在《理想国》中探讨的“灵感说”可以说是他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浅谈柏拉图“灵感说”中的人性之理。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提出了“灵感说”,这一理论是他对人类认识活动的深刻思考,也是对人类思维和灵感的本质进行探讨。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感和知识并非来自于感官经验或理性思维,而是来自于超越感官世界的灵魂。
在柏拉图看来,人的灵魂是先天有着理性的,它在前世中曾经接触到了真理、美和善的形式,灵魂本身就是拥有这些普遍真理的知识。
人的灵感正是这些先天普遍真理的启发,是灵魂对这些真理的回忆和思考。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感是超越感官和理性的,是一种对于普遍真理的直接感知和体验。
在“灵感说”中,柏拉图进一步探讨了人的艺术创作和哲学思考。
他认为,艺术家和哲学家之所以能够产生伟大的作品和深刻的思想,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在创作和思考的过程中,通过灵感来接触普遍的真理和美。
他们不是简单地仿效感官世界中的事物,而是从灵感中汲取普遍的真理和美的启示,然后将这些启示表现在作品中。
柏拉图强调,在艺术和哲学中,灵感是远远重要于感官经验和理性思维的,它是人类对于普遍真理和美的直接体验和表达。
通过“灵感说”,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柏拉图看来,人并不是简单地依靠感官和理性来认识世界,而是通过灵魂的超感知能力来接触普遍的真理和美。
这种对灵感的重视,也反映了柏拉图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尊重。
在他看来,人的灵魂是永恒、不朽的,它具有超越感官世界的能力,能够接触到普遍真理和美。
柏拉图强调了灵魂的重要性,认为人应当通过修炼灵魂,回归到普遍真理和美的境界。
柏拉图的“灵感说”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柏拉图对灵感的高估忽视了感官经验和理性思维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忽视了人类在感知和思考过程中所受到的外部和内部的影响。
他们认为,感官经验和理性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同样能够为人类带来丰富的认识和思考。
浅谈柏拉图“灵感说”中的人性之理
浅谈柏拉图“灵感说”中的人性之理“灵感说”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早期的一个重要思想,它对于人性的理解和阐释具有很大的影响。
在柏拉图看来,人的本质是灵魂,灵魂通过与智慧之神的接触而获得了智慧和真理,从而获得了内心的成长和提升,他们的内心经验和领悟更加接近于神的思考和创新,这是灵感之源。
首先,柏拉图认为,人类的灵魂是被分裂的,这一观点直接与当时的伦理观念相反,即人性是一种完整的实体,反映了神的形象。
而柏拉图认为,人类的灵魂是被分裂成了三个部分:欲望之魂、风险之魂和理性之魂。
每个灵魂的部分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在不同的情况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欲望之魂是人灵魂中的一部分,它控制着所有的愉悦与欲望,需要感官和情感的支持。
人们会不断地渴望物质的享受和精神的满足,这种满足是临时的,不会需要太多的思考和判断,通常是短暂的。
然而,如果过度追求这种满足,就会偏离理性的道路,损害自己的生命价值和尊严。
风险之魂,也叫勇气之魂,是人类灵魂的另一个方面。
人应该有勇气去面对困难和痛苦,追求更高尚,更有意义的生活。
每个人的生命对于本质是灵魂的柏拉图来说,都是可以延长和完善的,人们需要通过勇气与坚强的意志去达到个人精神上的提高,去拥抱更高的真理和智慧。
最后是理性之魂,这是人类灵魂中最高的一部分,也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它是掌管人类知识和真理的部分,所有的思考、理解、判断和决策都来自于此。
理性之魂通过内心的领悟和理解,将会获得更深的认识和成长,拥有更高的智慧和真理。
在柏拉图的“灵感说”中,人的本质是灵魂,每个灵魂都是具有自己特殊任务和责任的个体,同时又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人类的雷区和相互之间有着许多不同的矛盾和问题,但最终灵魂却能够突破这些暂时的限制,达到其天地之间的真正的目标和意义。
柏拉图灵感说的名词解释
柏拉图灵感说的名词解释柏拉图灵感说是人工智能领域中一种重要的理论,该理论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英国数学家艾伦·图灵命名。
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但这一理论将二人的思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对人工智能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灵感说的核心思想是,人的智能能够通过机器来模拟和扩展。
它认为人类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被算法和计算机编程所复制。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人工智能不仅仅局限于机械技术,更关注于人类智慧的再现和延伸。
在柏拉图灵感说中,人工智能被理解为一门研究如何使机器能够模拟人类智慧的学科,并通过算法和计算来实现这一目标。
这包括了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柏拉图灵感说认为,通过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机器能够具备与人类进行智力活动和决策的能力。
要实现柏拉图灵灵感说所述的人工智能,有三个关键的要素:感知、推理和决策。
感知是指机器能够感知世界的方式,包括通过传感器获取的视觉、声音、触觉等信息。
推理是指机器能够根据获取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从而生成新的知识和结论。
决策是指机器能够基于推理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决策和行为。
在感知方面,机器学习是柏拉图灵感说中一种重要的技术。
机器学习通过让机器能够从数据中学习并自动调整算法,从而提高任务的准确性和效率。
这一技术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极大地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在推理方面,图灵测试被誉为测试机器是否具备智能的重要标准之一。
图灵测试要求机器能够通过自然语言进行对话,并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类的语言和思维方式。
如果机器能够通过测试,使人类无法分辨出对话方是机器还是人类,则可以认为该机器具备智能。
在决策方面,人工智能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
机器在进行决策时,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并进行权衡和选择。
同时,为了保证决策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机器需要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
尽管柏拉图灵感说提出的理论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它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2021柏拉图的“灵感说”及其局限性范文3
2021柏拉图的“灵感说”及其局限性范文 时至今日,我们也常说,灵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却认为,艺术创作源于日常生活:“艺术是以生动、具体、感人的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是人们把握现实从审美角度认识与评价现实并为现实服务的一种特殊美学形式”[1]。
前者以古希腊伟大哲学家柏拉图为先锋代表。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期哲学与美学的集大成者,早在公元前就已形成着名的“灵感说”,后者则是我们熟知并坚定不移地奉为准则的伟人马克思的至理名言。
笔者认为,两种观点均有道理,而马克思的观点是在柏拉图基础上的进一步加深。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柏拉图认为,艺术创作源于灵感,那么什么是灵感,灵感又源于何处呢?这一切追本溯源还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悟体会都可能成为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源泉。
从这个角度看,马克思的观点似乎更为精确一些,指出了艺术创作的社会来源,而不是如柏拉图的“灵感说”泛泛而谈。
但是,换个思考问题的角度,日常生活也许并不是灵感的唯一源泉,柏拉图的“灵感说”也绝非如此简单浅显,其中包含的深厚内涵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
一、“灵感说” 柏拉图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灵感说”,内蕴深厚。
他认为,世界上主要有两类诗人,一类是“凭技艺规矩”写诗,在《裴德若》篇中柏拉图把这种诗人称为模仿诗人,与其他不入流的模仿艺术家归为第六等人;另一类则是“依诗神的驱遣”写诗,这类人是“爱智慧者、爱美者,或是诗神或爱神的顶礼者”,是第一等人。
在柏拉图看来,这两类诗人的最明显区别就是,能否拥有“灵感”,是否“有神力凭附着”。
柏拉图把灵感等同于迷狂,认为诗人只有失去理智陷入迷狂才能进行创作。
凭借神力获取的创作灵感是柏拉图所谓的艺术创作的源动力。
千百年来,学者们对“灵感说”众说纷纭。
对于柏拉图的艺术创作的源动力——“灵感说”,朱光潜先生在《西方美学史》一书中曾提到,“灵感说基本上是神秘的,反动的”,而其反动性的表现则是“强调文艺的无理性”。
浅析柏拉图灵感说_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柏拉图灵感说_王梓璇
上下两株紫花地丁开花的印象情景开始:“上边的紫花地丁和下边的可曾见过面?他们彼此相识吗?”⑤这说明千重子为这两株紫花地丁的生命所感动,引起了无限的“孤寂”的感伤情绪,虽然还没有道明千重子的感慨的含义,但却借助千重子的感叹,提出她所想两株紫花地丁的“相见”和“相识”是什么意思,为后来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的离别又重逢,相识又相认做了铺垫。
第二次,在“北山杉”一章中再现这两株紫花地丁,千重子说出“像那棵枫树多顽强啊,在我千重子…最多不过像这株枫树洞里的紫花地丁一样而已,哎呀,紫花地丁已在什么时候不见了”⑥,以此象征千重子的命运,并将她对紫花地丁生命的惆怅色彩渗透到这个人物的心里,构成苗子登场之后千重子矛盾的心理。
第三次在“祗园节”一章中:“…大枫树的凹陷处的两株紫花地丁,也隐约可见。
话已经没有了,但是上下两株小茎会不会就是千重子和苗子呢,看上去这两株紫花地丁好像是不会见面的。
可是,今天晚上她们大概是相会了吧……”⑦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千重子在见到妹妹苗子之后矛盾的心情。
第四次在“深秋的姐妹”一章中最后一次:“……那棵老枫树山长着的苔藓虽然还是绿油油的,但是寄生在树干上的那两株紫花地丁,叶子却已经有些枯黄了。
”⑧短短的一句话,浓重地渲染了千重子与苗子虽然相认了但即将分离的感伤情调和沉痛心绪,使千重子的感情生活更富有悲哀的色彩。
可以说,千重子感情色彩的变化,许多时候是托依在紫花地丁几次出现和变化之中,有时她为紫花地丁的“生命”所打动,有时她又为紫花地丁的“孤独”而哀伤。
紫花地丁已经不单纯是物象的存在,而与人的心灵、精神和人的命运相通了。
文艺评论家山本健吉说得好:“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古都》是地理风土小说。
实际上,作者到底是想写美丽的主人公,或是女主人公姐妹俩,还是想写京都的风物,我认为作者本人也难以分清孰主孰从。
”⑨可以看出这位文艺评论家是倾向于“这对姐妹也是为了突出京都的风物而塑造的”。
川端对人物的表现,重在渲染人物的感情波澜。
浅析柏拉图灵感说——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柏拉图灵感说
评 价 柏 拉 图 的灵 感说 。 1柏 拉 圈的 背 景分 析 . 11 平背 景 .生 柏 拉 图 于公 元 前4 7 出生 于 希 腊 。他 出身 奴 隶 主 贵 族 , 2年
在 剖 析 柏 拉 图灵 感 说 之 前 , 们 有 必 要 先 理解 “ 感 ” 我 灵 的 定 义 。 诺 ・ 德 总结 了这 个 定 义 :灵 感 是指 艺 术 家借 助 于某 阿 理 “ 种 高 于 他 自身 的 一 种 存 在 物 , 如 上帝 ( 神 )一 个 缪 斯 女神 例 或 、 或 一个 天使 的媒 介 创造 了他 的作 品 。 感 的 意思 就 是 ‘ 气 ’ 灵 吸 。 也 就 是通 过 缪 斯 女 神 或 其他 神 灵 把 音 乐 或 诗或 其 他 类 似 的东
2柏 拉 图 的 灵 感 说 . 21 拉 图 灵 感 说 的 内 涵 .柏
“ 感” 灵 一词 最先 不 是 由 柏 拉 图 提 出 的 . 是 在 二 千 多 年 而 前 由古 希 腊 哲学 家德 克利 特 提 出 的 。 是 , 灵 感 理 论 发展 成 但 将 为 一个 系统 理论 学 说 的第 一 人 , 是 柏 拉 图 。 拉 图 灵感 说 的 却 柏 提 出 .丰 富 了西 方 美 学 .也 深 深 影 响 了后 世非 理 性 主义 的 发 展。 然而 , 代 评 论对 柏 拉 图灵 感 说 褒 贬不 一 , 颂 者 有之 , 现 赞 批 判 者也 不 少 , 者 通 过 对该 理 论 的分 析 , 讨 如 何 客 观 理 庭 有 显 赫 的政 治声 誉 。 0 时 开始 跟 随 2岁 苏格 拉 底学 习 , 苏格 拉 底 死 后 他 曾 游历 各 地 , 回雅 典 建 立 学 后 上下 两 株 紫花 地 丁 开 花 的 印象 情 景 开 始 :上边 的紫 花 地 丁 和 “ 下边 的 可 曾见 过 面 ? 他们 彼 此 相 识 吗? ‘ 说 明 千重 子 为 这 两 ” 株 紫 花地 丁 的 生命 所 感 动 , 引起 了无 限 的 “ 寂 ” 孤 的感 伤 情 绪 , 虽 然还 没 有 道 明 千 重子 的感 慨 的 含 义 ,但 却 借 助 千 重 子 的感 叹 , 出她所 想 两 株 紫花 地 丁 的“ 提 相见 ” “ 识 ” 什 么 意 思 , 和 相 是 为 后来 千 重 子 和苗 子 这 对 孪 生 姐 妹 的离 别 又 重 逢 ,相识 又相 认 做 了铺 垫 。第 二 次 , “ 山 杉 ” 章 中再 现 这 两 株 紫 花 地 在 北 一 丁 . 重 子 说 出“ 千 像那 棵 枫 树 多顽 强 啊 , 我 千 重 子 … 最 多 不 在 过像 这 株 枫树 洞 里 的 紫 花地 丁一 样 而 已 , 哎呀 , 紫花 地 丁 已在 什 么时 候 不 见 了” 。 ⑥ 以此 象 征 干 重 子 的命 运 , 将 她 对 紫 花 地 并 丁生 命 的惆 怅 色 彩 渗 透 到这 个 人 物 的 心 里 ,构 成 苗 子 登 场 之 后 千 重 子 矛盾 的心 理 。第 三 次 在 “ 园节 ” 章 中 : …大 枫 树 祗 ~ “ 的 凹陷 处 的两 株 紫 花地 丁 , 隐 约可 见 。话 已 经 没有 了 , 是 也 但 上 下 两 株 小茎 会 不 会 就是 千 重 子 和 苗 子 呢 ,看 上 去 这 两 株 紫 花 地 丁好 像 是 不 会见 面 的 。 是 , 天 晚上 她们 大 概 是 相会 了 可 今 吧 ? … … ” 进一 步地 表 现 了千 重子 在 见 到 妹 妹 苗 子 之后 矛 咂 盾 的 心情 。第 四次 在 “ 深秋 的姐 妹 ” 章 中最 后 一 次 : … …那 一 “ 棵 老 枫树 山长 着 的苔 藓 虽 然 还 是 绿油 油 的 ,但 是 寄 生 在树 干 上 的那 两 株 紫花 地 丁 , 子 却 已经 有 些枯 黄 了。 短 的一 句 叶 ”短 话 .浓 重 地渲 染 了千 重 子 与 苗子 虽 然 相 认 了 但 即将 分 离 的 感
浅谈柏拉图“灵感说”中的人性之理
浅谈柏拉图“灵感说”中的人性之理作者:洪亚琴夏瑶瑶李悦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年第08期摘要:本文从柏拉图的“灵感说”出发,以自己的理解整理其观点,并就其中触发思维的点依次论述得出柏拉图的形成“灵感说”的思维流变过程,最终就人性、神性、理性的关系以及对“文艺”这一现象进行溯源式探索。
关键词:灵感说;人性中图分类号:B502.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4-0013-01柏拉图认为诗歌的创作需要灵感,而灵感不是诗人自觉、自发的,是神灵寄托在诗人身上的,当神灵降临在诗人身上时,诗人呈现迷且狂的状态,在不自知的时候完成了诗歌的创作,并且指出诗歌创作不是单靠知识和技术就可以。
神灵的降临并非无选择,柏拉图认为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有此殊荣;神灵降落后如何实现创作呢?神通过对真善美的记忆实现抒发,对于真善美的记忆就是理念,是所有事物的本体,所有东西都是对它的模仿①。
在柏拉图的这段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灵感,为什么诗歌创作中诗人被认为是被动的,柏拉图对诗歌的态度是褒或贬,理式与灵感是否矛盾,诗歌创作和一般技艺有何不同,等问题的答案。
灵感是所谓灵光闪现的情状,涉及心理学、脑科学等诸多领域,根据我们日常的感受并借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我们可以得出相对合理的灵光一闪的流程: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体感官以各种形式实现了对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信息采集并形成相应情绪,但是因为各个信息片段之间没有稳定的联系,便以潜意识的形式存在并且活跃在潜意识层面,在某个时刻,由于某种情绪或者是外界信息的刺激,会唤醒这部分的记忆以及当时的一些心绪,从而形成密集,巧妙,惊艳的点子。
就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看,做出一个大胆的猜测——潜意识自带创造力,那些看似混乱的信息片段并不会“互不相干”,而是在无意识下自行组合、聚合形成了新的情绪和想法,因为有些点子总能在其中找到多重信息的成分。
柏拉图认为是一种对于真善美的记忆,我认为这大体还是相通的,的确是一种记忆,只是拥有记忆的主体有所不同,柏拉图认为是神,现在我们认为是人本身。
浅谈柏拉图“灵感说”中的人性之理
浅谈柏拉图“灵感说”中的人性之理柏拉图是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他的著作中,有一部分被称为“灵感说”,其中探讨了人类的灵魂和其中的灵感之理。
在这里,我们将浅谈柏拉图“灵感说”中的人性之理。
柏拉图认为人性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身体,一个是灵魂。
身体是感官的,是世俗的,在世俗的范畴里,人们通过感官来感受世界,满足自己的欲望和享受。
而灵魂则是非感知的,是超越世俗的,是人类内在的真正本性。
在柏拉图看来,人性的本质是灵魂,而身体只是外在的表现。
在柏拉图的“灵感说”中,他进一步将灵魂分为三个层次:理性部分、意志部分和欲望部分。
这三个部分在人性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也决定了一个人的品性和行为。
理性部分是最高级的部分,它是人灵魂中的统治者和领导者,它使人能够认知真理、理解道德、追求智慧。
意志部分则是次之的,它是理性部分的助手,遵从理性的指导和决策。
而欲望部分则是低级的部分,它是人类动物性的一面,满足身体的欲望和享受。
柏拉图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取决于这三个部分的协调和平衡,只有理性部分占据统治地位,才能使人的行为高尚和纯洁。
在“灵感说”中,柏拉图还探讨了灵感对于人性的影响。
他认为,灵感是超脱于感官世界的观念和真理的掌握,在柏拉图看来,灵感是通过灵魂的理性部分而来的,它使人可以超越世俗的感官世界,认识到超越感官的真理和美好。
在柏拉图的理解中,只有通过灵感,人才能够接触到真正的理智和真理,从而指引我们的灵魂走向真正的幸福和美好。
柏拉图“灵感说”中的人性之理是一个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思想体系,它对人类的内在本质和追求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灵感、理性、欲望等因素的审视,柏拉图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指出了人性的最高追求和价值所在。
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科技发展的时代,但是我们对于人性的认识仍然是极为重要的。
通过对柏拉图“灵感说”中的人性之理的研究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实现内心的升华和完美。
柏拉图_灵感说_解析
大舞台大262摘要:柏拉图以“理式”为美,认为文学艺术才能来源于“灵感”,把诗人分为两种类型,并认为第一类诗人创作第一等诗歌,而他们的灵感是神灵在诗人身上的附体。
柏拉图“灵感”说是在其“理式”哲思基础上提出的,可以见出建构理性世界时对感性的不解,即无法用逻辑语言对其准确地定义,这无疑赋予感性一层神秘的色彩。
事实上,灵感跨理性与感性之界,柏拉图以“迷狂说”来现象地描绘感性,其“回忆说”是对感性内容的规约。
关键词:灵感说;解析;神灵附体;迷狂;回忆柏拉图以“理式”为美,在其《斐多篇》中说:“如果有人告诉我,一个东西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为它有美丽的色彩或形式等,我将置之不理。
因为这些只足以使我感到混乱不堪。
我要简单明了地、或者简直是愚蠢地坚持这样一种解释:某事物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为绝对的美出现于它之上,或者该事物与绝对的美有某种联系,而无论这种联系方式是什么。
我现在不想追究那些细节,而只想坚持这样一个事实,依靠美本身,美的事物才成为美的。
”[1]这种“美本身”在《会饮篇》中作了这样的描述:“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它不是在此点美,在另一点丑;在此时美,在另一时不美;在此方面美,在另一方面丑;它也不是随人而异,对某些人美,对另一些人就丑。
还不仅此,这种美并不是表现于某一个面孔,某一双手,或是身体的某一其他部分;它也不是存在于某一篇文章,某一学问,或是任何某一个别物体,例如动物、大地或天空之类;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泉源,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
”[2]可见,“美本身”即美之所以为美的性质,也即“美的理念”,在此,柏拉图把美与理念相统一。
一、“灵感说”:理性与感性之界从柏拉图的对于“美”的定性规约可以看出柏拉图对“理念”的推崇,事实上导致他对感性世界的理性建构,然而,任何建构都是片面的,建构是为了让思维跳出感性的模糊状态,以抽象逻辑为工具而实现的对可感世界的规约和指导。
浅谈柏拉图“灵感说”中的人性之理
浅谈柏拉图“灵感说”中的人性之理
柏拉图是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论涉及众多领域,包括政治、道德、艺
术和教育等。
他关于“灵感说”(即理念说)的论述,揭示了人性和人的灵魂的本质。
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他认为人的灵魂是有三个层面的,分别是欲望部分、意志部
分和理性部分。
欲望部分是人的动物本能,它对于感官享受和物质利益有着追求和满足的
欲望。
意志部分则是人的原则和决策机构,它能够辨认欲望的正确与错误,并作出相应的
选择。
理性部分则是人的智慧和理性,它能够通过推理和思考,认识到真理和理念的存
在。
柏拉图认为,人性的本质是有一种对于理念的渴望和追求。
人的灵魂由于与理念的产
生和接触而获得启发与灵感,通过对于理念的思考和探索,人的灵魂能够超越感官世界的
局限,获取更加普遍和真理的知识。
这种对于理念的渴望是人性的本能和本能的体现,它
使人的灵魂能够超越自身的局限,追求和实现更高层次的存在。
在柏拉图的“灵感说”中,他认为人的灵魂是存在于一个更加完美和纯洁的世界中的。
这个世界被柏拉图称为理念的世界,也是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人通过触及和思索这个理念
的世界,能够获得对于真理和智慧的直觉和认识,从而能够超越感官世界的偶然和变化,
寻求到更加永恒和不变的存在。
柏拉图的“灵感说”中还涉及到人的教育和艺术的问题。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
的灵魂和性格,将其引导向理念和灵感的追求。
艺术则是灵魂的提升和修养的一种方式,
它能够通过美的体验和欣赏,让人的灵魂感受到理念的存在和体验,从而达到智慧和真理
的洞察力。
浅谈柏拉图“灵感说”中的人性之理
浅谈柏拉图“灵感说”中的人性之理柏拉图是希腊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中,特别是《饮食篇》和《魂论》中,提到了人性中的“灵感说”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人类的心智和精神层次是靠灵感和直觉来实现的,这些灵感和直觉是从真正的现实世界中获取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柏拉图的“灵感说”理论和其中对人性之理的贡献。
首先,柏拉图的“灵感说”理论认为,人类的心智和精神层次是来自于灵感和直觉的。
人类的思想是从真正的现实世界中获取的,而这个真正的现实世界又是柏拉图所说的“理念界”,也就是超越了物质世界的一个更高层次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真正的实在是灵魂和思想,而物质只是灵魂和思想在现实世界中的表现方式。
因此,灵感和直觉是灵魂和思想在真正的现实世界中获取自身本质的途径。
其次,这个“灵感说”理论对人性之理的贡献是深刻的。
在这个理论中,人性的本质不仅仅局限于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而是思想和灵魂的本质。
人类的本质是由于与“理念界”中的思想和灵魂的共通性而有所体现的。
因此,在人性之中,思想和灵魂是核心的背景,而生理和心理仅仅是实现思想和灵魂的桥梁。
这种理解带来的影响是,人类在处理自然和社会现象时,不能仅仅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出发,也需要从思想和灵魂的角度出发,这才能真正深入理解现实世界的本质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灵感说”理论对人性之理的贡献还在于对人类文化现象的解释和分析。
柏拉图认为,艺术和文化作品是从真正的现实世界中获取的,靠着灵感和直觉体现灵魂和思想的本质。
因此,在文化现象中,真正的艺术和文化是能够引导人类进入高层次的灵魂领域,使其感受“理念界”的存在和价值。
这种理解坚定了人类文化和艺术作品的精神与哲学的内涵,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和娱乐性的,而是有助于启迪和提高人类思想和精神层次的。
总之,柏拉图的“灵感说”理论对人性之理的贡献是深刻而具有指导意义的。
这种理论深化了对人类的精神本质的理解,同时也带给人类深入探究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人类文化和艺术歧义的启示。
简论柏拉图的艺术灵感理论
简论柏拉图的艺术灵感理论简论柏拉图的艺术灵感理论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提出“灵感〞说,对文学创作的源泉提出自己的解释。
灵感说的提出,强调了作家的主体性意义和价值。
并从理论上证实了作家想象力、创造力、创作灵感等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柏拉图对“艺术灵感〞的论述,是从神力凭附和回忆两个方面来具体论述的。
柏拉图艺术灵感神力凭附回忆“灵感〞这个概念并不是柏拉图首先提出来的,在他之前,古希腊的唯物论者德谟克利特就曾经说:“没有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可能成为诗人。
〞他还说:“一位诗人以热情并在神圣的灵感之下所作成的一切诗句,当然是美的〞。
然而相比之下,柏拉图的论述明显更加体系和全面,主要的著作有?申辩篇??伊安篇?和?斐德假设篇?等。
一、从“神力凭附〞论艺术灵感从理性或者道德的立场来对待艺术是柏拉图著作中一贯的倾向,柏拉图对于理性的推崇,从他对“美〞的定性规定中可以看得出来。
柏拉图认为理性和情感是人性中相互对立的两种心理活动,理性是高尚的,是具有一定修养的人才具有的,情感是低劣的,情感是人人都有的,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作为人性中的低劣局部的情感,应该由理性加以控制,这种对于感性世界的理性构建,帮助柏拉图跳出了感性的模糊状态,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但是,具体到艺术创作中,柏拉图充分肯定了诗人的“灵感〞“迷狂〞这些非理性存在,认为这是一种神灵附体的着魔状态,并以此来解释灵感现象,艺术家们伟大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灵感〞,这些讨论主要表达在?伊安篇?中的“神力凭附〞说。
“但凡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科里班特巫师们在舞蹈时,理都受一种迷狂支配,抒情诗人们在作诗时也是如此。
〞柏拉图在此处所论述的神力凭附,与后来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酒神精神〞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都强调人性在充分自主和自由的状态下所到达的那种肉体和精神完美合一,意识飞翔在神性的天空中,藉此获取多艺术的最为朴素和本质的理解,从而获得文学创作的动力和精神资源。
浅谈柏拉图“灵感说”中的人性之理
浅谈柏拉图“灵感说”中的人性之理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灵感说”,这一理论探讨了人类思维和知识的本质。
在灵感说中,柏拉图将人类的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来自感官经验的信念和见解,另一种是来自“真理之国”的灵感。
在此理论中,柏拉图认为人类的知识只有通过超越感官经验的方式,才能接近真理。
这一理论不仅对于当时的思想和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哲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在灵感说中,柏拉图对人性的理解也有着重要的阐述,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柏拉图“灵感说”中的人性之理。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真理之国”的概念,他认为真理并不是来自于感官经验,而是来自于“真理之国”的灵感。
在这个真理之国中,人们可以通过超脱感官经验的方式,直接接触到真理,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只是来自于感官经验的信念和见解,是不够真实和可靠的。
这一观点也对人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柏拉图认为普通人受感官经验的影响,只能获取到表面的知识,而不能深入到真理。
他强调了灵感和直觉在人类认识中的重要性。
而对于人性来说,这也意味着人类并非完全由感官经验所决定,还有灵感和直觉的存在。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哲人统治的理念,他认为只有通过哲人的统治,才能实现社会的最高境界。
在柏拉图看来,普通人受感官经验的局限,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和见解,而无法达到真理。
而哲人则能够超越感官经验,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是真正有智慧和见识的人。
只有通过哲人的统治,才能实现真正的理想国。
柏拉图还在《理想国》中提出了灵魂的三部分构成,分别是理性部分、意志部分和情感部分。
在他看来,人类的灵魂是由这三部分构成的,分别代表了人类的理性、意志和情感。
而这三部分的平衡和协调,对于人类的行为和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柏拉图的“灵感说”中的人性之理对于人类思想和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了灵感和直觉在人类认识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超越感官经验,才能接触到真理。
自考资料《西方文论》模拟试题
自考资料《西方文论》模拟试题An自考资料《西方文论》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创立文艺理论独立体系的是(A)A、亚里斯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席勒2、属于狄德罗著作的是( D )A、《诗艺》B、《诗学》C、《悲剧的诞生》D、《绘画论》3、华滋华斯呼呈诗人采用语言( C )A、贵族B、书面C、日常D、古典4、布瓦洛 ( C )人物理论为后来的典型化人物理论作了有力的铺垫A、个性化B、独特化C、类型化D、共性化5、莱辛认为诗歌运用的 ( B ) 符号A、自然B、人为C、天然D、抽象6、在柏拉图看来,创作的动力是( D )A、理性B、想象C、幻想D、灵感7、提出“意图廖见说”的是( B )A、俄国形式主义B、英美新批评C、语义学D、精神分析学派8、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主角应( A )A、由顺境转入逆境单B、由有逆境转达入顺境地C、处于顺境D、处于逆境9、歌德认为,艺术的真正生命在于对 ( A )的掌握和描述。
A、个别B、一般C、共性D、集体10、俄国形式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是(D)A、《词语的复活》B、《散文理论》C、《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D、《作为手法的艺术》11、席勒认为,人对纯朴自然的兴趣是有( C ) 条件的。
A、主观B、客观C、主客D、先天12、在狄德罗那里,严肃戏剧采取的是 ( C ) 题材。
A、农民生活B、宫廷生活C、市民生活D、下层生活13克罗齐主张,直觉就是(B)A、再现B、表现C、确认D、判断14、布瓦洛的理性原则要求(A)A、形式服从内容B、内容服从形式C、形式等于内容D、内容等于形式15、尼采认为要重振悲剧艺,就要复活 ( D )精神。
A、理性B、感性C、日神D、酒神16、海德格尔指出,诗以(D )确立存在。
A、形象B、意象C、意境D、语词17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是尼采在 ( A )中提出的A、《悲剧的诞生》B、《权力意志》C、《人性的、太人性的》D、《查拉图斯特拉如斯说》18、柏拉图主张文艺模仿的对象是( C )A、自然现象B、人的精神生活C、感觉世界D、数的和谐19、尧斯指出,( A )是一种历史的能动创造力量。
浅谈柏拉图“灵感说”中的人性之理
浅谈柏拉图“灵感说”中的人性之理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对西方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理想国》中提出了“灵感说”,其中包含了对人性的深刻探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浅谈柏拉图“灵感说”中的人性之理。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谈到了“灵感说”(Ion),他认为艺术家和诗人之所以有创造力,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神的启发,即“灵感”。
在柏拉图看来,人类的灵魂是分裂的,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部分,而艺术家和诗人的灵感是来自非理性部分的。
他将人的理性部分比喻为一辆拉车的马匹,非理性部分比喻为车夫。
马匹代表了我们的情感和欲望,而车夫代表我们的理性思维。
而灵感就是来自于马匹的冲动,通过诗人和艺术家的创作来表现出来。
柏拉图认为,理性部分应该统治非理性部分,而不应该被非理性部分所控制。
他对于灵感的态度并不是完全赞同的,他认为艺术家和诗人的创造力来自于非理性部分,是不可信赖的。
在这一点上,柏拉图的观点引发了很多的争议。
有人认为,柏拉图的观点太过理想化,过分强调了理性部分对于人性的统治,忽视了非理性部分的重要性。
柏拉图确实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人性究竟是理性还是非理性所主导?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是哲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柏拉图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但是他的思想深刻而独特,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对于人性的探讨,使人们深刻地思考了人的内在本质和精神世界。
柏拉图的“灵感说”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哲学观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在柏拉图看来,人性包含了理性和非理性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内在关系决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
他认为,理性部分应该统治非理性部分,使人的思想和行为更加合乎道德规范。
这种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争议,但是在柏拉图看来,这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探讨,是对人类内心的一种理性分析。
柏拉图的“灵感说”中,对于人性的探讨并没有停留在一般化的层面,而是深入到对于人的本质和精神世界的探求。
他认为,艺术家和诗人之所以有创造力,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灵感的启发,而灵感又来自于人的非理性部分。
谈柏拉图“灵感说”对后世文论的影响
谈柏拉图“灵感说”对后世文论的影响谈柏拉图“灵感说”对后世文论的影响摘要:柏拉图的灵感说包括了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和获得灵感的过程。
实际上,这三个方面涉及到了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创造与欣赏和艺术家的认识,对后世文论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柏拉图灵感艺术柏拉图从他的理式论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出发,认为那些摹仿现实世界的文学艺术,是对理式的摹仿的摹仿,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应当被禁止,而真正的文学艺术或艺术的本质是神的诏语,因“神灵附体”而获得灵感创作出的作品,是理想国中应该存在的。
柏拉图对文学艺术的本质的认识不是“摹仿说”,而是“灵感说”。
柏拉图的灵感说包括了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和获得灵感的过程。
实际上,这三个方面涉及到了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创造与欣赏和艺术家的认识。
首先谈柏拉图对艺术家的认识,柏拉图认为灵感只有完善的灵魂附着的人才能获得的,普罗提诺继承发展了这一点,认为艺术是神的理念和形式流溢到艺术家心灵的结果。
托马斯·阿圭那虽承认艺术摹仿自然,但强调了要想真实地摹仿自然,心灵必须得到上帝的启示。
到了康德那里,则发展成为了天才说,“美的艺术必然要看作出自天才的艺术” ,不过康德强调了天才与鉴赏力的结合,而鉴赏力的获得“不是灵感的事业或心意诸能力自由飞腾的结果,而是一缓慢的,甚至苦心推敲、不断改正的结果。
” 康德对天才的强调,对浪漫主义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柏拉图认为艺术的创造与欣赏,是拥有完善灵魂的人对理式世界的直接回忆,即获得灵感的过程,而且这种直接回忆是不需要理智的参与的。
普罗提诺则发展了这点,认为要凭心灵和理性观照艺术和美,才能达到神的境界,也即审美观照。
黑格尔也认为,美的艺术是由于人自我复现、自我观照的需要而产生的。
普罗提诺和黑格尔在艺术创造的过程的认识上与柏拉图是相通的,所不同的是他们回忆或观照的对象和目的不同罢了,柏拉图的是理式世界,普罗提诺是“太一”,而黑格尔则是绝对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下两株紫花地丁开花的印象情景开始:“上边的紫花地丁和下边的可曾见过面?他们彼此相识吗?”⑤这说明千重子为这两株紫花地丁的生命所感动,引起了无限的“孤寂”的感伤情绪,虽然还没有道明千重子的感慨的含义,但却借助千重子的感叹,提出她所想两株紫花地丁的“相见”和“相识”是什么意思,为后来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的离别又重逢,相识又相认做了铺垫。
第二次,在“北山杉”一章中再现这两株紫花地丁,千重子说出“像那棵枫树多顽强啊,在我千重子…最多不过像这株枫树洞里的紫花地丁一样而已,哎呀,紫花地丁已在什么时候不见了”⑥,以此象征千重子的命运,并将她对紫花地丁生命的惆怅色彩渗透到这个人物的心里,构成苗子登场之后千重子矛盾的心理。
第三次在“祗园节”一章中:“…大枫树的凹陷处的两株紫花地丁,也隐约可见。
话已经没有了,但是上下两株小茎会不会就是千重子和苗子呢,看上去这两株紫花地丁好像是不会见面的。
可是,今天晚上她们大概是相会了吧……”⑦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千重子在见到妹妹苗子之后矛盾的心情。
第四次在“深秋的姐妹”一章中最后一次:“……那棵老枫树山长着的苔藓虽然还是绿油油的,但是寄生在树干上的那两株紫花地丁,叶子却已经有些枯黄了。
”⑧短短的一句话,浓重地渲染了千重子与苗子虽然相认了但即将分离的感伤情调和沉痛心绪,使千重子的感情生活更富有悲哀的色彩。
可以说,千重子感情色彩的变化,许多时候是托依在紫花地丁几次出现和变化之中,有时她为紫花地丁的“生命”所打动,有时她又为紫花地丁的“孤独”而哀伤。
紫花地丁已经不单纯是物象的存在,而与人的心灵、精神和人的命运相通了。
文艺评论家山本健吉说得好:“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古都》是地理风土小说。
实际上,作者到底是想写美丽的主人公,或是女主人公姐妹俩,还是想写京都的风物,我认为作者本人也难以分清孰主孰从。
”⑨可以看出这位文艺评论家是倾向于“这对姐妹也是为了突出京都的风物而塑造的”。
川端对人物的表现,重在渲染人物的感情波澜。
他通过这对孪生姐妹感情变化的对比,剖析了两个不同人物内在心理的演奏,表现出两个不同人物的特殊精神状态,以及她们情绪发展的节奏,使人物的感情显得更加丰满。
可以说对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来说,《古都》所表现的自然美与人情美,以及保持着传统的气息,具有特异的色彩。
注释:①1868年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奖状题词.②川端康成著.侍桁,金福译.古都上海译文出版社:190③同②:188④同②:91⑤同②:1⑥同②:73⑦同②:101⑧同②:158⑨叶渭渠.二十世纪文学泰斗———川端康成.四川人民出版社:170.参考文献:[1]古都.筑摩书库.[2]川端康成著.侍桁,金福译.古都.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叶渭渠.二十世纪文学泰斗———川端康成.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4]叶渭渠.川端康成传.新世界出版社,2003.[5]许金龙译.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往来书简集.昆仑出版社,2000.(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日本文学硕士在读)摘要:柏拉图是第一个系统化地提出灵感理论的人。
他的灵感论极富神秘色彩,有着唯心主义烙印,但却又富有启发性,给后世以深远影响。
对于这一经典理论,如何科学地评价它,批判性地继承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柏拉图灵感说评价引言“灵感”一词最先不是由柏拉图提出的,而是在二千多年前由古希腊哲学家德克利特提出的。
但是,将灵感理论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理论学说的第一人,却是柏拉图。
柏拉图灵感说的提出,丰富了西方美学,也深深影响了后世非理性主义的发展。
然而,现代评论对柏拉图灵感说褒贬不一,赞颂者有之,批判者也不少,笔者通过对该理论的分析,探讨如何客观理解、评价柏拉图的灵感说。
1.柏拉图的背景分析1.1生平背景柏拉图于公元前427年出生于希腊。
他出身奴隶主贵族,是当时的上层阶级,家庭有显赫的政治声誉。
20岁时开始跟随苏格拉底学习,苏格拉底死后他曾游历各地,后回雅典建立学园,作品以《理想国》最为出名。
1.2总体思想柏拉图学说以“理念论”为中心,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另有一个理念世界。
(伍蠡甫蒋孔阳,1979)他的文艺观点根植于理念论,但又服从于其政治目的。
他认为,文艺摹仿是对理念的影子的摹仿,在创作上,凭技艺的摹仿创作不是最好的,只有拥有神赋予的灵感所作的创作才是最好的。
2.柏拉图的灵感说2.1柏拉图灵感说的内涵在剖析柏拉图灵感说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理解“灵感”的定义。
阿诺·理德总结了这个定义:“灵感是指艺术家借助于某种高于他自身的一种存在物,例如上帝(或神)、一个缪斯女神或一个天使的媒介创造了他的作品。
灵感的意思就是‘吸气’,也就是通过缪斯女神或其他神灵把音乐或诗或其他类似的东西吹进了艺术家的灵魂中去,让他誉写下来。
”(阿诺·理德,1931)。
也就是说,音乐家或诗人只有吸入神的灵气,才有可能创作出非凡的作品。
柏拉图这样的一种灵感论是一种典型的神赐天启论。
柏拉图讨论灵感论的篇章主要是《伊安篇》。
《伊安篇》写浅析柏拉图灵感说(中山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广东广州510275)王梓璇———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柏拉图灵感说42伊安无法凭技巧解说其他诗人的矛盾,伊安也无法做出解释,苏格拉底因此提出诗人和诵诗人不是凭技艺创作,而是凭神赋灵感创作。
“诗人……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惘,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
“巫师们在舞蹈时,心理都受一种迷惘支配,诗人们在做诗时也如此”。
(伍蠡甫、蒋孔阳,1979)柏拉图在此借苏格拉底之口,道出了他的灵感学说。
分析柏拉图的作品,我们可以得知他认为灵感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神的赋予,神也指他所提的理念世界。
诗人或艺术家不可能通过自身去感受最高层次的理念世界,只有神直接赋予其灵感,他才能进入迷狂状态而创造出伟大作品。
“诗人并非借自己的力量在无知无觉中说出那些珍贵的辞句,而是由神凭附着来向人说话”。
“有一种神力在驱遣你,像欧里庇得斯所说的磁石,就是一般人所谓‘赫库利斯石’。
磁石不仅能吸引铁环本身,而且把吸引力传给那些铁环……诗神就像这块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得到这灵感的人们又把它传递给旁人”。
(伍蠡甫、蒋孔阳,1979)从这段话中,柏拉图不仅提出诗人灵感来源于神,甚至连欣赏的能力也是来源于神附灵感。
在他看来,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不是凭技艺创作,而是借神赋灵感创作,否则就只能作出没有美感的摹仿作品。
第二,灵感也来源于灵魂的回忆。
柏拉图认为,灵魂是永恒的,灵魂来自上界,远远高尚于人世的物质世界。
“每个人的灵魂,我前已说过,天然地曾经观照过永恒真实界,否则它就不会附到人体上来”。
因为灵魂观照过理念世界,见识过真善美,因此灵魂的回忆可以带给人美的灵感。
但是,并非所有灵魂都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些只是略微感受到理念世界及那些下凡之后受尘世罪恶污染的灵魂就不能唤起上界的回忆。
而少数曾经仔细地观照上界,也不受尘世影响的灵魂,当见到世间的事物(上界的摹本)时,就能回忆起它曾经在上界见到的景象,同时还能产生它之前观照真善美时所产生的巨大喜悦,使人陷入迷狂状态而获得灵感。
这样的一种灵感的获得,其实也就是向理念世界(神)的回归。
在柏拉图看来,只有获得神赋予的灵感,或是灵魂回忆得到灵感,才可能到达理式世界,才可能摆脱低级的摹仿,才可能观照到美而又有愉悦的体会并生产不凡的创作。
灵感状态是“失去理智的迷狂状态”(陶伯华、朱亚燕,1987),无论怎么样的灵感,柏拉图都把灵感都归结于无可触及的神灵,也即理式,为其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也使其充满客观唯心主义色彩。
2.2柏拉图灵感说提出的背景原因柏拉图这一充满神秘色彩的灵感说的提出,是有其社会背景原因的。
其一,古希腊艺术活动与宗教活动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
古希腊人供奉的神灵中有艺术的缪斯,人们相信神灵可以引导艺术创作。
在这样一种宗教氛围下,柏拉图认为艺术家从神那里获得灵感也就不足为奇了;其二,柏拉图是奴隶主贵族出身,反对民主制度。
他站在阶级立场上,认为人有等级之分。
他认为那些只会用技巧创作或劳动的人不能接近理式(神),不是高尚的群体,这包括农夫、手工业者等,这样一个群体天生不可以成为统治阶级。
而只有那些拥有神赋予灵感的人,才能接近理式,才是高尚的,才能是尊贵的统治者。
这样,柏拉图就把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分开来了,以神为名义维护阶级统治。
3.对柏拉图灵感说的评价柏拉图的灵感论,以神的存在为前提,将灵感归源于神灵,是一种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观。
对于柏拉图的这一理论,评论者们褒贬不一。
笔者认为年的理论体系。
柏拉图的灵感论固然有它不科学的唯心色彩,但也给后世文艺理论的发展以巨大启发,也有其合理之处,不应该对它全盘否定。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科学地评价它:一方面,柏拉图的灵感说,将无法解释的精神现象归源于神灵依附,推崇神灵,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和唯心主义色彩。
柏拉图抓住诗人创作中出现的迷狂———自觉意识过程的暂时中断,乘机否定人的理智活动,而将其解释为超自然的神力,从而推出艺术灵感来源于神灵的结论。
他否定生活是文艺创作灵感的源泉,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荒谬地将人类的肉体与灵魂分离,鼓吹其唯心思想。
这样的观点无疑可能给读者的世界观以误导,同时也可能挫伤艺术家探索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灵感的积极性。
从这一方面来看,柏拉图的灵感说有着深深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柏拉图的灵感说也有其合理的地方,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其一,它确实抓住了灵感活动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灵感袭来时,创造者仿佛从他自身之外的某个源泉中突然得到启示和帮助,好像不是依靠他自身力量跃入了一个新的创造天地(陶伯华、朱亚燕,1987)。
他指出了艺术家创作的一种特殊现象,肯定了灵感在文艺创作中的积极作用。
文艺创作本来就是一项较为特殊的活动,艺术家如果不深刻关照生活,不经常思考回忆,不积极找寻创作的灵感,那么他也很难有深刻的创作。
柏拉图对灵感的肯定,也是对艺术家的一种引导。
其二,柏拉图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灵感理论的人,为后世灵感论的发展奠下深厚的基础。
在柏拉图的神赐灵感论之后,西方先后出现了天才灵感论、自然天性灵感论等,这些理论都是在柏拉图灵感论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没有柏拉图首先系统地提出这样一个理论体系,后世的灵感论难以那么迅速地发展。
虽然柏拉图的灵感论并不尽善尽美,但在那个时代,比起先前的理论,它毕竟已经是一大进步了。
在灵感理论上,柏拉图灵感论的提出,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不仅如此,这一学说还影响到后世非理性文艺理论的发展,后世消极浪漫主义、颓废主义、下意识说等文艺理论,都无不受到柏拉图灵感说的影响。
从这一方面来看,柏拉图的灵感说有着积极作用。
结语柏拉图的灵感说,以其独特的观点,影响了欧洲文艺理论两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