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经济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中印经济发展方式对比 哪种模式造就强国?

中印经济发展方式对比——哪种模式造就强国?引言中国和印度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一直以来都备受世界关注。
这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却采取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本文将对中印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对比,并分析哪种模式更有可能造就强国。
1. 中印经济发展背景中国和印度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两国的经济发展背景存在一些差异。
1.1 中国经济发展背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发展成就。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如市场化改革、开放政策和产业升级等。
这些措施使中国成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
1.2 印度经济发展背景印度经济改革开始较晚,但在过去几十年里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
印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如减税、放宽外资限制和推动数字化转型等。
这些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并使印度成为全球服务业的重要中心。
2. 中印经济发展模式的对比中国和印度采取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面将对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2.1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出口导向和制造业为主导,这使中国能够迅速崛起为全球经济大国。
中国政府通过鼓励外国投资、提供优惠政策和打造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方式,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跨国企业。
此外,中国政府还推动了农村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消费升级,推动了内需的增长。
2.2 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不同,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注重服务业的发展。
印度政府推动了数字化转型、外资开放和鼓励创新等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并促进了印度科技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此外,印度政府还推动了农村和农业的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3. 哪种模式造就强国?无论是中国的制造业模式还是印度的服务业模式,都为两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两种模式进行对比。
3.1 经济增长中国的制造业模式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大国,为国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中印经济形势比较分析

中印对比看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国和印度同为四大文明古国,在当代世界也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巧的是地理上相邻,人口也相近,近代也同曾面临殖民主义的威胁又同为金砖国家.印度和中国人口加起来占全世界40%左右,所以印度和中国的崛起不仅代表着各自国家的崛起,也不仅代表亚洲的崛起,更是对解决贫困人口有着重要的世界意义.另外论了解程度的话,我们对日本、韩国、越南、朝鲜的了解比对印度的了解多,也许是因为同为或者说同曾为汉字文化圈的原因吧。
我们和印度在近代历史上命运如此相似,也许是出于曾经上的领土纠纷,又或许是国情有些相似且地理相邻的缘故两个国家都在互相比较,既然我们在讨论一件事物是时候,就有必要去了解它,去了解这个陌生的邻居1947年印度独立,1949年新中国诞生,经济起点也相近。
印度从英国殖民体系中独立出来,继承英国遗留的工业体系和制度,中国这一边1945结束抗日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内战,百废待兴。
不光我们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印度也是如此,而2017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GDP总量约为印度的5倍,而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其实除了总所周知的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外,印度1991年也实行了一次某种意义上的改革开放。
图1:2017年全球GDP前20强(来自世界经济信息网)1.印度的改革开放两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得不面对自己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印度国内100多个民族,各种语言林立,也不像中国一样有主体民族和统一的文字,不同的邦的官方语言也不尽相同,联邦制度,且各邦的权利过高,宗教矛盾突出。
而且种姓制度的余毒的影响残留至今,即便印度政府也想要淡化种性观念。
这是内部矛盾,而印度雄踞南亚次大陆,地理位置优于我国,不过也有印巴分治带来的边境冲突,和与中国的边界纠纷。
而在教育方面,1949年前后两国文盲率大致相当。
印度从独立到1986年为止,文盲率仍高达%63。
77,但辍学率也高达31%,毋庸置疑贫穷是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
中印经济合作前景探讨

中印经济合作前景探讨关于中印经济合作前景探讨的论文报告一、前言中印两国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两个国家,一直以来都被视作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两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中印经济合作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关注焦点,也是两国互利合作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缘等方面,分析中印经济合作的前景及其面临的挑战。
二、中印经济合作的概况自2000年中印关系得到普遍改善以来,中印合作进展迅速。
2014年,中印贸易额已经达到了最高纪录——近1000亿美元。
而且两国还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服务业、投资等领域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此外,两国将”互联网+”和“制造业+”战略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促进了传统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的协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合作。
三、中印经济合作前景1.政治和地缘因素的影响中印两国和周边国家关系紧张,成为影响两国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例如,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使得中印之间的经济合作可能受到影响。
未来中印之间的合作需要克服这些障碍,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展示自己的实力,吸引更多国家的投资。
2.经济结构互补中国和印度在经济上的差异非常明显,两国的经济结构互补性较强。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国,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拥有广泛的经验。
而印度则主要是以服务产业为主导,并在本土电子商务和IT领域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力。
同时,两国在能源、建筑材料和农业等领域也存在互补性,这为双方开展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3.人口红利带来巨大的机遇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两国拥有的庞大的消费市场对产品销售和经济增长都非常重要。
另外,由于两国的大量劳动力以及不断提高的教育水平和技能,也能有效地推动两国经济的发展。
未来,中印之间可以加强人力资源的流动,让更多人的技能得到更好的利用。
4.经济改革和开放推动合作中印两国分别正在进行经济改革和开放。
中国正在致力于深化改革,通过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印度经济发展从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印度经济一直在稳步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其宏大的潜力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多的瓶颈和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经历了彪炳史册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探究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异同。
一、政治和制度政治和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方面的对比上,中国在有关改革开放的初期采用了一系列基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从1980年代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
相比之下,印度是一个民主的国家,与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植根于一个多元文化、多种族、多语种的国家。
印度独立后采用西方式的自由市场和议会民主体制,但随着印度政府的过度干预和官僚主义,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二、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主张经济的大规模发展,它着重发展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并在政策上大力吸纳外资以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
中国单一的经济政策成果斐然,迅速深入发展了国内的企业,并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劳工工资、技术标准、政治干VS.私营企业的政策。
相比之下,印度政府则更重视的是发展服务业和知识产业。
这样一来,印度的经济结构比较复杂,经济成长的步伐也不是那样平稳,容易出现错位发展和缺少产业支撑的问题。
随着印度经济的稳步发展,印度服务业和知识产业的优势越来越凸显,也成为了印度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技术投入技术投入是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技术投入方面,中国做得比印度更多,针对技术竞争的压力,在国内外资企业兴起的同时,中国也开始加强该领域的自主发展。
中国政府资助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产生了一批在信息技术、通讯、能源、材料科学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企业、产业和新型职业。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作者: 孙培钧
出版物刊名: 南亚研究
页码: 1-10页
主题词: 印度政府;五年计划;五十年代;中印两国;社会经济发展;相似之处;中国人民;贫困线;
两极分化;印度社会
摘要: <正> 印度独立比中国解放要早两年多。
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国(1950年1月26日)却又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晚了将近4个月。
独立前的印度与解放前的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
毛主席在建国后不久给印共总书记兰那迪夫发出的复电中曾经指出:“印度过去的命运和将来的道路和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也说过:“印度和中国尽管在许多方面有差别,但非常相像。
”五十年代初期以来,中国执行了六个五年计划,现正进入第七个五年。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分析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竞争的核心,是衡量一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标准,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更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中印两国作为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环境和人口数量上有相似之处,但服务贸易发展情况却大不相同。
多角度对两国服务贸易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对于优化我国服务贸易结构、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印服务贸易发展情况总体比较(一)两国规模均不断上升,我国约为印度两倍2008-2019年,中国服务贸易收支总额由3017亿美元增至749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0.3% ;印度服务贸易收支总额由1617亿美元增至345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7.6%。
总体来讲,中印两国服务贸易收支总额除个别年份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出现小幅下降外,基本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我国增速略高于印度,2019年我国服务贸易收支总额约为印度两倍多。
从服务贸易收支总额占GDP比重看,2008-2019年,中印两国占比均比较稳定,变化不大。
但是印度占比约为中国的两倍,印度占比稳定在12%左右,中国占比稳定在6%左右。
(二)我国长期保持逆差,印度长期保持顺差2008-2019年,我国服务贸易收入、支出、收支差额(逆差)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5% 、13.1%、39.3% ,逆差由111 亿美元增长至2611亿美元;印度服务贸易收入、支出、收支差额(顺差)年均增长率为7.1% 、8.9% 、6.3%,顺差由505亿美元增长至837亿美元。
从分项增长速度上看,中印服务贸易收入增长速度较为接近,但支出增长速度差异较大,中国高出印度4个百分点以上,主要是由于近年来中国旅行项下支出增长较快。
总体来讲,我国服务贸易长期保持逆差,且逆差规模快速扩大;印度服务贸易长期保持顺差,且顺差规模保持平稳增长。
二、中印服务贸易收支结构比较分析(一)从收入结构上看,我国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印度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2019年,中国服务贸易收入主要集中在其他商业服务、运输服务、旅行,分别占比28.3% 、18.9%% 、14.7%,合计占比61.9% ;印度主要集中在“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旅行,分别占比46.0%、21.7% 、15.0% ,合计占比82.7%。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比较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加速,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越来越密切。
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研究,探究两国的差别与相似之处,以及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经济总量和增速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2019年世界银行数据,中国的GDP总量达到14.4万亿美元,印度为2.8万亿美元。
但是,从增速上看,印度则表现更为出色。
2019年,印度经济增长率为5%,高于中国的6.1%。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和2018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已经相继下降,表明印度经济出现了放缓迹象。
而中国的经济增速在近年来也有所下滑,但总体来说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
二、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起点比印度高,不仅世界第一的庞大制造业是优势所在,其它诸如石油化工、建筑、通信等也都非常发达。
然而现在中国正在推动产业升级,加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促进新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发展。
而印度则还处于工业化进程的起步阶段,但印度在软件、通信和服务业等领域也有着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在国际贸易方面,中国向全世界输出了大量的产品,发挥着重要的贸易国家作用。
印度虽然也有出口业务,但不同于中国的大批量出口,它更擅长高端技术、空间技术、IT技术和软件开发等领域,和中日韩三国有不少合作机会。
三、劳动力市场和人口结构中国拥有13亿多人口,为全球最多的国家。
劳动力供应充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成本也较低,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优势。
但同时也导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而印度的人口为13亿,比中国小一些,但不同的是,印度的劳动力市场更为灵活,但也面临着技能结构匹配和贫困化高居不下等问题。
四、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除了产业结构和人口因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建设也至关重要。
在高速公路、机场、高铁等方面,中国的基础设施比印度更加完善,特别是在以科技城市为代表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方面,也比印度先进得多。
中国与印度经济比较

中国与印度经济政治对比近年来关于中印对比的讨论很多。
总体来说,中印两国在1980年大致在同一起跑线上,而现在中国已将印度远远地甩在身后,在两国的对比中,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国民素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全面领先。
于是我们很乐观,很瞧不起印度。
诚然,我们有理由为自己取得的成就而自豪。
但应当看到,我们还是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在自身的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果只是与印度比,我们就沾沾自喜,盲目乐观,自以为了不得,那不比也罢——因为还有好多先进的国家等着我们比呢,一比差距太吓人。
即便与印度相比,我们在几个方面也处于劣势。
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印度的耕地面积比我国的大30%左右。
中印两国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中国人口现在为13.5亿,印度为11亿,对这样的人口大国,保有足够数量的耕地面积至关重要,否则吃饭都成问题。
虽然中国的国土面积是印度的三倍还多,但从耕地面积上看,印度以24亿亩耕地居亚洲之首,中国以18.3亿亩尾随其后。
问题是:我国的耕地面积仍然呈每年下降的趋势,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开发拓展、土地荒漠化等几方面,我们每年要损失上千万亩耕地。
这难道不足以让我们警觉吗?尽管我国的农作物产量比印度高,那是因为我们在农业生产体制改革和精耕细作方面比他们做得好,但应当承认,印度现在落后就意味着它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而我们,则应该在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科学开垦可耕荒地上下更大的功夫。
[ 转印度的地理条件比我国更适于进行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是山地众多的国家,地形复杂,进行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遇到的困难很多,造价也比较高。
而印度,其国土面积范围内除了北部喜马拉雅山地外,中南部的恒河平原、中央平原、德干高原地形起伏变化不大,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良好。
印度由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留下较好的基础以及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多年来铁路运营总里程雄居亚洲之首,直到2003年才被中国超越。
印度与中国的经济模式比较

印度与中国的经济模式比较印度和中国是亚洲两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体系。
虽然这两个国家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它们的经济模式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印度和中国的经济模式进行比较。
宏观方面比较中国在1978年实施经济改革以来,已经实现了40多年的快速经济发展。
如今,它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之一。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采取了强劲的政府支持和市场导向的策略。
中国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鼓励外商投资、通过社会保障政策加强对公民的保障以及加强环保措施等。
此外,中国也进行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以更好地平衡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印度的经济模式比中国更多元化。
印度面临着缺乏国内市场、劳动力、公共基础设施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印度政府不得不更加依赖外资。
印度政府制定了吸引外资的政策,采取了比中国更开放、市场化和民主化的政策。
此外,印度还通过贫困和文盲问题等社会问题来实现经济增长,这使印度的经济增长更偏向于民生改善。
微观方面比较中国在90年代开始实行企业改革时,采用“国进民退”的方式,大量国有企业被剥离或者兼并,这使得中国的市场经济更加活跃。
中国还采取了出口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同时,中国银行业和股票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
印度采取的则是通过民间企业来推动经济发展。
印度拥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私人企业家家族,他们在民间经济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
印度政府鼓励私人投资和企业家创新,同时也采取了配套政策,如税收减免、营商环境优化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私人经济的支持。
结论对比来看,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模式都拥有自己的独特性。
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大型国有企业、政府和出口,而印度则更注重发展民间经济和优化国内营商环境。
两国有着各自优势,但都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资源利用等。
虽然两国在经济模式上存在一些差异,但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和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两国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将会愈加频繁。
中印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比较:结构性视角

中印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比较:结构性视角作为两个经济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中国与印度的比较研究正在成为一门显学。
中印在经济发展方面,最具有可比性的就是两国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与贫困化问题。
中印两国的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充分关注和极大兴趣。
对中国与印度的收入分配和不平等进行比较,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客观依据:第一,中印两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都受到计划经济和传统国有制观念的影响,当中国建国初期选择了苏联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时,印度同样也加强了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计划和管理,并且两国都认同于社会主义平等正义的价值观。
第二,两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任务,经济发展中面临人口和就业的压力都较大,农村内部不平等、城市内部发展不平衡和收入的不平等都有不同表现。
第三,两国同样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特点,农业人口比重都较高,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不平衡,都具有较大的城乡差距。
第四,两国经济发展中的区域不平衡特点同样很明显,印度有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中国有东部、中部和西部差异。
第五,两国都正在进行市场化体制改革,1/ 4中国在70年代末开始了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印度则在90年代初启动了市场化改革并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市场化改革与制度性因素成为影响两国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六,政府对于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直接干预在两国都具有不同程度表现: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同时,印度经济发展在许多领域仍然受到政府管制,所以收入分配与不平等与此密切相关。
需要说明的是,进行中印比较分析,目的不在于说明哪个国家好或不好,更不是用来说明中国与印度谁会超过谁,而是为了寻找两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差异以及互补性、相互学习和共享经验。
从中印收入分配的比较来看,其目的也不是回答谁平等或谁不平等,而是指出中印两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结构性差异与两国经济发展模式之间有何不同,这样的研究才具有现实意义。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与启示

潜力与前景
印度经济增长潜力较大,未来有望继续保 持快速增长。
中印两国贸易总量比较
贸易规模
中国与印度的贸易总量相对较小,但近年来呈增长趋势。
贸易结构
中印贸易以中间品为主,中国从印度进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 向印度出口加工制成品。
贸易平衡
中国对印度存在贸易顺差,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较大。
04
中印经济发展的启示与建 议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01
02
03
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 训
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利 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 种资源,拓展经济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空间;
发挥人口和劳动力资源 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
业转移;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注重技术创新和产 业升级,提高国际 竞争力;
印度经济发展的经 验教训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 略,实现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趋势
01
中国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 合作,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
02
印度经济发展趋势
03
印度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趋势
印度将加强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在 业务流程外包和呼叫中心等领域。
VS
印度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社会稳定和治安问题较为突出,影响投资环 境;
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机制有待完善。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中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 级;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人才培养,提 高核心竞争力;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印度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书籍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书籍中印作为两个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经济体,其经济发展比较一直备受关注。
在此背景下,《中印经济发展比较》一书涵盖了中印两国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情况,对两国经济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比较。
首先,该书分析了中印两国工业的发展情况。
对比中印两国的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一方面指出,印度在高技术制造、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领域有较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领域具有国际领先的实力。
因此,在工业领域,两国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双重关系。
其次,该书分析了中印两国农业的发展情况。
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经济体之一,其农产品出口量较大。
但印度的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民的贫困困扰着印度。
相对而言,中国的农业生产力高,但存在土地资源紧缺、环境问题等问题。
两国都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未来的农业合作更是有利于推动未来的双边关系和全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最后,该书着重分析了中印两国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今年,印度发布了《印度经济调查2018》,显示印度服务业占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5%。
而中国的服务业发展则相对较晚,但在近年来迎合老龄化、城镇化、环保等多种需求,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增加。
两国在服务业方面的合作领域也更有广泛性。
总体而言,《中印经济发展比较》一书从多个角度,对两国的经济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国际比较的角度思考中印两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优势。
可以看出,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上各具特色,优势互补,未来将更为紧密地合作,推动本地区和全球的经济发展。
中国印度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比较研究

宏 观经 济 变 量 G P增 长 率 D 中 国 1 .4 2 1 ) 0 1 ( . 8 印 度 5 7 ( .2 .020 )
F n n e f rGr w h a d p r r d c in s o s r d b I i a c o o t n o e t Re u t p n o e y W DER,Un t d Nai n ie st y o i t sUn v r i e o y,He sn i l ik .
究》。
作者简 介: 黎平 海( 99 ) 男 , 15 一 , 重庆人 ,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教授 , 硕士研究生导师 , 经济学博士 , 主要研究方 向: 国际金融。
① D sP K.n . u a—k anbs Fn nea dGot a , . adB G h h sai: ia c n rnh—A m icl ss —met fh da cnmy pprpeae r r et n nE pr a es i As n eI inE o o , ae rp rdf po c o ot n oa j
2 1 中印建 交 6 00年 0周 年 , 国关 系虽几经 两
增长如影相随 , 经济增长是 因, 但 金融 发展是 果。 因而这一 观 点佐 证 了卢 卡斯 ( ua) L cs 和鲁 宾 逊
( oi o ) R b sn 的看 法 , n 即金融 随经 济增 长 而发展 。
风雨 , 但合 作领 域却在 不 断扩展 。 目前 , 国已 中
第1卷 第1期 9 0
21 年 1 0 1 0月
太
平
洋
学
报
Vo. 9,No 1 11 .0 Oco e 01 tb r2 1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南亚研究季刊#1996年第3期#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比较研究刘健明编译德里大学扬基尔#侯赛因学院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高级讲师古吉特#克#阿若拉于1996年2月在5战略分析6杂志第11期上发表了5关于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比较研究6的文章。
这篇文章从中印两国社会制度、历史背景以及基本国情出发,就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一、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一个国家有了丰富的资源,就可出口,就可招来游客,就可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等等,因而对经济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现在来看看中国和印度的情况。
中国应该说是有着丰富资源的国家。
大片的土地、森林区以及淡水资源等等。
然而,现实状况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中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可耕地只占到10%,而且将来似乎没有扩大面积的前景。
这不仅因为平原只占到整个面积的11198%,而且当今要开发非耕地需付出很高的代价。
相反,在印度,可耕地所占比例要高得多,达57115%。
下述的数字是十分有趣的。
尽管中国的灌溉面积占可耕地灌溉面积只不过487000平方公里,而印度则达到507000平方公里。
中国土地资源不足这一情况也就可见一斑了。
指出下面这一点也十分重要:虽然中国的国家森林保护区占全部面积的611%,而印度只有414%,但中国每年的砍伐比例(017%)也高于印度(016%)。
在淡水资源利用方面,印度的回报率为3215%,这个数字高于中国。
表1中的数据,表明两个国家的环境等级已大为降低。
因为随着人口的增长,也由此带来需求的增加;为了维持收入的高增长率,必须增强动力供应,从而需要建造巨大水坝,这一切都可能使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化。
二、人力资源发展人的发展的实质就是将人置于各种关系的中心。
人们完全应该参与诸如经济增长、贸易、就业、政治自由权或是文化评价等方面的所有的发展活动,并从中获取利益。
要使社会中所有的人能在这种参与中,扩大他们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选择的余地,能使他们过着一种长期的健康的生活。
中印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为 世 界 第 三 大 二 氧 化 碳 排 放 国。因 此 ,同属于 发展 中 国家
的中 国和印度 ,除 了都要 实 现
发展 经 济 的首 要 目标外 ,同时 也 面 临 着 保 护 环 境 的 巨大 压 力 。 中印两 国发展 低碳 经 济不 仅是 转 变发展 方式 、调 整产 业
结 构 、提 高能 源资 源使用 效
三 、影 响 因素 分析
化 的政策与行动 (0 8 、《 20 )》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 政策与行动 (0 2 1 )》等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国 1
家政策。此外 ,中国即将出台 《 中国低碳产 品认证 管 理办 法》 。
由图 1 见 ,中 国和印度 的 能源强 度 2 年 来都 可 O
处于明显的下降趋势 ,且近年来两国的下降速度都 趋 于减 缓 。其 中 ,中 国 的下 降趋 势 比较 明显 ,从 18 年 的 16 下 降 到 了 20 年 的 2 3 90 14 09 7 ,下 降 了 7 .%;而 印度从 18 年 的 3 3 65 90 3 下降 到 了 20 年 的 09
能源价格等影响 因素进行 了分析 ,以对 中国未来低碳发展 有所启示。
【 键 词 】低碳经济 ;能源强度 ;产业结构 ;能源价格 关 【 作者简 介】杨莉 ,浙江树人 大学助教 ,研 究方向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
、
中印 发展低 碳经 济背 景
是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面l 临的国际压
造成 的。根据 ( P B 世界能源统计 2 1》 0 0 0 l ,2 1 年
中 印 两 国煤 炭 消 费 都 比 20 年 增 长 1%多 ,两 国 09 0 煤炭 消 费总数超 过 世界 的 5 %。据世 界银 行统 计数 5
完整word版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2014年5月印度新任总理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经济增长逐步走出低谷,GDP增速已连续两年超过中国(2014财年增长7.3%,2015财年增长7.6%),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三,21世纪的“中国龙”与“印度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为前瞻性开展战略研判,谋划对策,我们从中印两国的发展基础、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共11大类指标)进行全面对比,分析了上一轮中印竞争中印度落败的原因,梳理了莫迪改革的主要措施。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未来中印发展中双方各自的优势、以及竞争与合作的领域,并选取高、中、低三种假设情景对到本世纪中叶两国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得出印度到本世纪中叶难以在经济规模上超越中国,但全球仍将形成中、美、印三个大国角力的新“G3”格局的结论。
一、发展基础对比:中国发展基础总体占优,印度具有特色优势(一)中国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和更多样的地理条件中国的国土面积约是印度的3倍,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
中印两国在区位上各有优势,中国是欧亚大陆上唯一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直接为邻的国家,是亚太各地区间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的纽带;印度则位于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和印度洋的核心位置,是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和扼守印度洋航线的枢纽。
中国的气候与地形条件比印度更具多样性,使得中国同时适于发展内陆与海洋经济,并能够形成全面的产业结构,发挥互补优势;印度气候为南亚地区独有的热带季风气候,更适于发展农业与外向型海洋经济。
(二)中印自然禀赋相当,各具优势从自然资源看,中印两国水资源与森林资源均较为稀缺,2013年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左1/5和1/3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立方米1130.1人和/立方米2072.4资源量分别为右;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1.9%和23.7%,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左右。
得益于多样复杂的地理条件,中国能源、矿产资源优势较为明显,人均石油储量是印度的4倍,天然气为3.3倍,煤炭为3.5倍,铁矿石为2.8倍,且拥有丰富的有色金属和稀土资源。
8017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比较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拥有高人口数量的国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都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然而二者的发展模式、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使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二、人口及劳动力市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在人口数量上不相上下,都突破了10亿大关。
但是,中国的人口已经逐年减少,而印度的人口却在不断增长。
中国的人力资源比印度更丰富,但在教育投入、技术质量、产业结构等方面,中国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三、产业结构中国和印度的产业结构不同。
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出口贸易占据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一部分。
印度的经济则以服务业和农业为主,并且该国的服务业发展已经超越制造业。
随着全球化及技术的发展,服务业已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印度因其语言优势、知识产权的保护、成本低廉及人才的高素质等特点而成为服务业的“新宠”。
四、国际投资中国和印度拥有良好的国际投资环境,但二者的吸引力略有差距。
中国依靠高销售的出口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在中国建厂合作,吸引了大量的外资。
而印度则依赖于服务外包等发展模式吸引国际资本,因此在服务业、信息技术及通讯等领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五、政治体制中国、印度的政治体制不同,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中国的政治体制高效且稳定,能够快速作出决策,及时推进经济发展。
而印度的政治体制相对缓慢、繁琐,经常出现政治动荡,这也影响了印度的经济增长。
六、总结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各有千秋,在产业结构、政治体制、教育投入、国际投资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但是,不管是中国还是印度都要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大力气,才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七、个人观点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本系统难以给出个人观点。
但笔者认为,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尤其是在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方面要更加注重。
中印投资环境比较研究及前景展望

中印投资环境比较研究及前景展望一、中印投资环境的比较分析1、客观市场环境1)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从 GDP的增长率和人均国民收入总值来看,见图 1和图 2,中国都领先于印度,且二者的增长率都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现阶段唯一的疑问就是在未来中国还能否保持这样一个增长速度,而印度会否在不久的将来超过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总值可以用来评价公民的购买力,购买力越高对企业投资的吸引力就越大,企业判断投资环境的好坏不仅会从供给角度来考虑,也会重视市场需求,中国在此项指标中优势非常之明显。
但是,这也意味着劳动力工资上印度更具竞争力,若未来印度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很可能造成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所吸引到的投资将来转而投入到印度市场。
从 GDP的结构来看,见表 1,中国的变化更像传统的发展方式,而印度很奇怪的服务业比重出奇的高,这两个国家选择了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即使是工业,印度也更加强调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而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点跟中国有很大不同。
2)国际贸易从二者与世界经济联系角度来看,中国的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也远高于印度,至于外商直接投资,印度更远落后于中国,二者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上。
与世界经济联系紧密本是一个优势,但是中国的很多出口是外资企业主导的,中国仅成为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组装并出口的环节。
而且如果这种优势是因中国给外商以太多优惠政策而换取的,就未必还是一件好事了,因为这样做会打击中国本来就不是很强大的民族经济,而民族经济的繁荣更有益于区域的繁荣,这是由于外商赚到的利润很大一部分会转移到母国的股东手里,对于东道国的市场需求的促进作用有限。
现阶段,中国的很多地方政府在争夺外资方面已经出现了恶性竞争,税收、土地政策过分优惠。
优惠政策产生的好的投资环境在短期内会有效果,但并非是长久可行的,很可能还会埋下隐患。
中国这种吸引外资的方式需要检讨,这会使得外商在中国的投资沉淀成本减少,一旦他日有了更合适的投资环境,外资很可能会直接抽回资本,那时中国就变得很被动。
中印经济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中印经济发展状况比较研究内容摘要: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十年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09%,仅次于中国。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一半,其服务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本文对中印现行的经济情况以及未来竞争力进行比较,以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国印度经济发展比较中印经济发展基本状况及产业结构20世纪50-70年代印度经历了低速(年均3%-3.5%)发展,80年代经济增长开始加速,进入90年代后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提升。
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
1999-2008年中印两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见图1)。
以2007年汇率计算,2007年印度的经济总量达到1.1万亿美元,人均GDP为978美元(2006年推算值),是世界第12大经济体,亚洲第三大经济体。
中国经济总量为3.28万亿美元,人均GDP为2460.8美元(按现值计算),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印度改革以来十多年的增长速度较快,而且经济规模与人均GDP也迅速上升。
产业结构方面,两国的农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都在不断下降(见表1)。
如表1所示,印度农业1990年占GDP比重为30%,到2005年,农业占GDP比重下降到19.9%。
中国农业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27.1%下降到2007年的11.3%。
印度走的是一条服务主导型发展道路,而中国走的是传统的制造业主导型的发展道路。
由于中印两国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在第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方面差异很大,印度成了“世界办公室”,而中国则成了“世界工厂”。
中国制造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占GDP的比重已经将近一半,从1990年的41.3%上升到2007年的48.6%。
而印度同期的数据基本上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停留在25%左右的水平上,到2005年反而下降到了19.3%。
近年来,中国GDP累计增长的54%是由制造业贡献的,而印度制造业的贡献率只相当于中国的一半。
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研究

思 想 战 线
21年 期 第3 卷N 5 0 o3 0 第5 0 6 o .1 V 2 0 l6
中 国 和 印度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比较 研 究
李 隽 ,薛勇军
po u t i ) 本 文 通 过 比 较 中 印 两 国 经 济 增 长 rd ci t 。 vy 方 式 , 也 就 是 比 较 要 素 - 入 和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N: 中 印 两 国 都 同 属 于 发 展 中 国 家 , 又 都 是 世 界 上 地 大 物 博 和 发 展 潜 力 巨 大 的 大 国 , 近 年 来 在 整 个 世 界 经 济 萧 条 的 情 况 下 , 两 国 经 济 仍 然 保 持 高速 增 长 , 并 且 两 国 经 济 对 整 个 世 界 经 济
的 影 响 也 越 来 越 大 。 究 竟 是 什 么 原 因 导 致 中 印 两 国 经 济 增 长 奇 迹 ? 两 国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是 否 具
(F T P) 在 中 印 两 国 经 济 增 长 中 的 作 用 , 进 一 步
探 讨 实 现 我 国 经 济 长 期 增 长 的 源 泉 , 从 而 研 究
者 们 将 其 改 进 成 新 古 典 模 型 用 来 研 究 一 个 或 者 多个 经 济 体 的 经 济 增 长 源 泉 测 算 。 关 于 具 体 生 产 函 数 形 式 方 面 , 目 前 常 用 的 主 要 有 两 种 生 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印经济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十年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09%,仅次于中国。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一半,其服务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本文对中印现行的经济情况以及未来竞争力进行比较,以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国印度经济发展比较
中印经济发展基本状况及产业结构
20世纪50-70年代印度经历了低速(年均3%-3.5%)发展,80年代经济增长开始加速,进入90年代后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提升。
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
1999-2008年中印两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见图1)。
以2007年汇率计算,2007年印度的经济总量达到1.1万亿美元,人均GDP为978美元(2006年推算值),是世界第12大经济体,亚洲第三大经济体。
中国经济总量为3.28万亿美元,人均GDP为2460.8美元(按现值计算),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印度改革以来十多年的增长速度较快,而且经济规模与人均GDP也迅速上升。
产业结构方面,两国的农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都在不断下降(见表1)。
如表1所示,印度农业1990年占GDP比重为30%,到2005年,农业占GDP比重下降到19.9%。
中国农业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27.1%下降到2007年的11.3%。
印度走的是一条服务主导型发展道路,而中国走的是传统的制造业主导型的发展道路。
由于中印两国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在第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方面差异很大,印度成了“世界办公室”,而中国则成了“世界工厂”。
中国制造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占GDP的比重已经将近一半,从1990年的41.3%上升到2007年的48.6%。
而印度同期的数据基本上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停留在25%左右的水平上,到2005年反而下降到了19.3%。
近年来,中国GDP累计增长的54%是由制造业贡献的,而印度制造业的贡献率只相当于中国的一半。
但是,印度的服务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45%上升到2005年的60.7%,成为最主要的产业。
而中国服务业从所占比重来说比印度小,从1990年的31.6%上升到2007年的40.1%。
近年服务业在中国GDP 的累计增长中所做的贡献约为33%,而印度则约为62%,中国仅相当于印度的一半。
中印现行经济比较
(一)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比较
中国的宏观经济好于印度,而印度的微观经济优于中国。
据2008-2009年度的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为全球第30位,印度为第50位。
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排名为第11位,而印度的宏观经济环境排名为第109位。
中国的GDP总量是印度的三倍多(1978年,中国人均GDP是印度的2/3,目前是印度的两倍多);中国的外汇储备更远远多于印度。
然而,印度的微观经济比中国要好。
中国的商业成熟性排名为第43位,而印度排名为第27位,高于中国。
印度的民营经济有上百年的历史,它的国际知名公司都是本土企业,如软件业巨擘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和维普罗公司,以及生物技术和制药领域的后起之秀兰巴克西公司和雷迪博士实验室等。
2002年《福布斯》杂志对世界上最好的200家小公司进行年度排名,印度有13家上榜,而中国仅有4家,而且都在香港。
在里昂证券有限公司以10分为满分的评分中,印度的公司治理得到5.4分,而中国的名次比较靠后,仅得到3.4分。
在全部国家的排名中,印度名列第6位,中国名列第19位。
但近年来,中国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企业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
(二)金融体系比较
印度金融体系比中国金融体系更加完善、效率更高。
2008年企业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从事商务活动的最大制约因素是融资状况,而印度的银行体系比中国要健全许多。
目前,印度的银行体系中有27家政府银行,25家私人银行,46家外资银行,有47000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私营的,此外还有近100家商业银行。
另外,印度的证券化程度也远远高于中国,配置资源、调动资源和利用现有资源的能力较强。
2002年,中国储蓄额为5420亿美元,印度为1220亿美元;同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为527亿美元,印度为55亿美元,而当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45万亿美元,印度为0.51万亿美元。
中国用了5947亿美元创造了1.45万亿美元的财富,而印度仅用了1275亿美元的资金就创造了0.51万亿美元的财富。
中国拥有的资金是印度的4.7倍,创造的财富仅为印度的2.8倍。
(三)经济发展硬件基础及软件基础比较
中国经济发展硬件基础好于印度,而印度经济发展软件基础优于中国。
在2008-2009年度的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的基础设施排名第47位,而印度排在第72位。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印度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只占其GDP 的4%,而中国的这一指标是9%,再比较中国与印度的GDP差别,显然印度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十分薄弱。
以印度特大城市孟买为例,在该市近1800万居民中,
有1000万拥挤在贫民窟中;在2000公里的街道中,仅有350公里铺有路面,每公里街道上拥挤着600辆车;3条地铁线路每天要运输6500万名乘客,有时车上1平方米的地方就要挤15个人。
印度要赶上目前中国基础设施的水平,尚需8000亿到1万亿美元的投资,但其每年的投资额却不到100亿美元。
即便印度迅速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若要赶上现今中国基础设施的水平,至少也需要20年的时间。
近年来,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几乎都将基础设施的落后视为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据日本学者于1999年9月、2003年3月和9月三次对在印日资企业的调查,它们在印经营面临的问题,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基础设施落后,其次为劳资关系不稳定和腐败等问题。
由于基础设施原因,在印度出口商品的平均时间要比中国多16天。
相当长时期以来,印度经济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电力、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
在软件基础方面,印度相对中国来说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印度的金融市场成熟,资本市场发达,市场经济自由化程度较高。
虽然印度的基础教育相当落后,其高等教育却比较先进。
目前印度的软件公司拥有超过65万名工程师,其雇员总数仅次于美国,印度全国的160所大学和500所学院均设立有软件方面的专业,每年从大学毕业的软件技术人员约为17.8万人,而每年进入到软件行业的专业人员也高达7.3万到8.5万人。
2006-2007年度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效率因素排名第71位,印度为第41位。
其中,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为第77位,印度为第49位;中国市场效率为第75位,印度为第55位。
中国创新因素排名第57位,印度为第26位。
其中,中国创新为第46位,印度为第2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