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思路

合集下载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泌阳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是:调整农业,放活工业,招商引资,多方融资,龙头向外,开发市场,向内挖潜,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扩充经济总量,提高增长效益,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立足这一思想,提出了近期发展的七项对策措施: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打牢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

一是调优农产品结构。

主要是压缩市场滞销的一般粮食作物生产面积,稳定优质专用小麦和有泌阳特色的优质无公害小杂粮种植面积,积极发展优势蔬菜、瓜果、花卉、牧草、烟叶、中草药以及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等经济作物,重点抓好泌阳绿色系列小杂粮生产与市场开发,象河蜜枣,贾楼白云山仙桃、马谷田瓢梨及老河、陈庄板栗的生产与开发,以泌阳花菇为代表的食用菌生产与深加工,泌阳“金铜山”牌烟叶的规模种植等项目,创立泌阳优势农产品品牌,巩固和提升泌阳“牧、林、菌、矿、烟”五大支柱产业。

二是调大养殖业结构。

重点发展优质安全畜禽产品和蛋、奶类生产,做强做大畜牧支柱产业。

在积极申报“泌阳肉牛”品牌的同时,建设好羊册、陈庄、杨家集等乡镇的规模养殖小区。

以县外贸公司为龙头,加快象河、杨家集等乡镇的屠宰加工基地建设。

搞好泌阳驴的保种、提纯、扩繁、复壮和其他畜禽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实施种草养畜,强力推行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兴办一批肉类加工、保鲜冷藏、皮革制品等深加工企业,在保持全省畜牧、黄牛养殖大县位次的基础上,全力打造泌阳绿色纯天然无公害畜禽品牌。

三是调整农业布局结构。

通过强龙头、壮大户、带基地,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充分发挥“泌阳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环保优势,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建设一批成规模、成系列的优质畜产品、水产品、粮食、林果、蔬菜生产和加工基地。

四是调整农村就业结构。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转移。

大力发展农、林、牧、渔产品深加工企业,逐步实现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增值、转化、变现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分工、消化。

县域战略转型方案

县域战略转型方案

县域战略转型方案1. 引言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县域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因此,为了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县域战略转型方案。

本文将针对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一种县域战略转型方案,以期实现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2. 问题分析2.1 产业结构单一许多县域经济主要依赖传统的农业和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新兴产业的引领和支撑。

这导致县域经济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缺乏经济发展的韧性和竞争力。

2.2 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县域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许多优秀的人才选择离开县域,前往发达地区求学或就业。

这导致县域在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缺陷,限制了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

2.3 基础设施不完善在一些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电力、通信等方面存在不足。

这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的能力。

3. 方案设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县域战略转型方案:3.1 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政府可以利用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等手段,吸引投资、引进技术和人才,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升县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2 人才引进和培养为了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县域应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政府可以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和完善的职业发展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回到县域工作。

同时,加强培训和教育,提升本地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3 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县域的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

政府可以通过引入公私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监管和管理,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4. 实施措施为了确保县域战略转型方案的顺利实施,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实施措施:•成立专门的工作组,负责制定和监督县域战略转型方案的实施。

•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包括资金扶持政策、人才引进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等。

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内容提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性新思路。

惟有把以民为本,富民强县为出发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走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道路,瞄准城乡一体化,注重生态现代化,把民营经济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选择,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才能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层次,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平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

发展县域经济,对于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发挥县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一个成功的县域经济都有各自的显著特点,因地制地,充分发挥县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发展县域经济应结合县域实际,在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少我多、人多我特上下功夫,建立具有产业优势的特色经济。

发展特色经济要坚持从本地区比较优势出发,根据本地区在某一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即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实际状况,明确产业发展重点,确定支柱产业,形成特色产业群体,并开发一批带动性强、功能齐全的经济开发区,旅游区、贸易区等,使其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但是,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也不能过分片面依赖自然资源禀赋。

从一些成功的县域的经济发展典型来看,无论是昆山之路还是江阴现象、张家港精神,都已经证明:经济增长的差异与自然资源禀赋虽有很大关系,但又不是绝对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的欠缺,也并不是经济增长无法逾越的障碍。

他们的实践告诉我们,资源禀赋不能局限于静态的、封闭的概念,而是应该提升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概念。

要学会“无中生有”,充分引进外部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

第二,全面实施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

发展县域经济,要实施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做到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并重发展,相互支持,相得益彰,并且通过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思路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思路

一、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县是一级最基本和最完善的行政区域,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经济总量看,整个国家的GDP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由县和县以下的经济活动创造的,绝大多数的人口也是居住在县和县以下地域之内,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地方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或者好的发展思路,才能从总体和长远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次序和相应的政府措施;1.区域竞争的要求;目前,全国有20522001年底个县级行政单位,每个县都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面临的市场、资金、资源等又是有限的,特别是随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整合,县与县之间的经济竞争必然会加强,这就要求各个县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研究,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竞争战略;一个科学和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确定发展战略,形成特色经济,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2.长远发展的要求;目前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明确的发展规划,主导或者优势产业的确定没能抓住自己的特色,要么简单地模仿其他县的发展,要么闭门造车,没能将县域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国际和国内大市场中,寻找发展机遇;基本是一届领导一个发展思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盲目性;3.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前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一些以出口为导向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打击;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只有制订明确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排除或避免各种风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扰动; 4.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将由全能政府角色中退出来,凡是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参与;凡是企业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干预;凡是中介机构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包揽;政府的工作应该主要是从战略层面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指导各个层面的经济活动;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应该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规划基础上,重点搞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和扶持特色经济的发展;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程序县尽管是一级最基本的行政区域,但县域经济的发展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和就业问题、城市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各个方面;因此,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建立在系统性、综合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规划理念基础上,设计规划程序和规划蓝图;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一是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现状;二是确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三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具体内容的编制;四是监控和跟踪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并且及时调整有关内容; 1.现状分析阶段;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要系统和综合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状态与趋势、实力与潜力、优势与劣势、挑战与机遇等各方面,为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详细提纲和具体内容做好准备;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县在全国或省域范围内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判断;2本县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状况分析;3本县发展的优劣势、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及潜力剖析;4本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实力评估;5本县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6本县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2.目标确定阶段;在对本县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基础上,立足于“现实”和“未来”,按照动态和发展的观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等;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其准确或者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因此,战略目标的确定要广泛征求内外专家、公众以及地方各级官员的意见,在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可以提出多种方案,供规划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选择和决策; 3.具体内容编制阶段;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构建适合本县经济长远发展目标的产业结构体系,做好各行业发展规划和重大问题专题论证,并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思路;最终完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总报告、各行业发展战略分报告、县域重大问题专题论证报告等;4.监控和调整阶段;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最终是实现所规划的战略目标;因此,要使战略目标变为现实,必须要求总体战略部门、各行业制订出相应的战略实施方案,把战略的基本思路、内容和主要指标体系分解成年度计划或5年计划,并确保各方面年度计划和规划相协调;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当地实施部门、专家和领导要及时发现和反馈规划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调整和解决问题,以保证发展战略在动态中提高和完善;三、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编制的内容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编制内容涉及多方面,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战略定位、战略优势、机遇与挑战、战略指导思想、战略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产业、战略布局、战略方向、战略措施、战略决策等;1.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定位是准确确定该县在全国、省、地区中所占据的地位、发挥的作用、承担的功能等;县域经济发展定位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层次性,由大而小层层定位;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拘泥于当地的资源情况,即跳出本县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要进行分类定位,即经济性质定位、社会功能定位、科技文化定位、发展阶段定位等;四是要准确、精炼、全面、通俗;如笔者对河北省黄骅港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1东北亚乃至世界知名的能源输出大港;2中国东部地区节水型临海产业体系建设示范基地;3立足河北,依托京津,服务晋陕蒙等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4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重点实施区域;2.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优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经济基础优势、科教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等进行全新审视,分析哪些是绝对优势、哪些是比较优势、哪些具有巨大潜在优势、哪些优势正在丧失或者已经变成了劣势如表1;战略优势分析要以动态的、相对的观点来分析,在明确优势的同时也要分析清楚制约因素; 3.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机遇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分析一个县发展的机遇,要立足于该县发展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背景,从国家或大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等各个方面来发现和把握机遇,寻找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机遇越大,挑战也越大;分析挑战重点在于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可能对本县发展带来的压力,如环境问题、三农问题、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等等;如我国的许多县城还处在半工业化阶段和现代化的边缘,这应该说是一种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说明,这些县经济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仍有较大的可塑性;4.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和指导思想;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是制订县域发展战略时所必须遵循的宏观原则,战略指导思想是制订战略规划必须遵循的各项宏观方针政策等;如我们可以把某县的战略指导思想按照下列思路来确定:即“以对外开放为动力,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色经济为依托,以县城为发展中心,推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5.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结构目标、经济运行质量目标等;二是社会发展目标,包括基础设施发展目标、人口发展目标、科技教育发展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社会保障目标等;三是资源环境发展目标,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等;按照时间尺度,每一项具体战略目标又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6.支柱产业的选择与特色经济的培育;支柱产业是指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和主导作用的产业,一般具有技术水平高、规模大、创汇能力和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等特征;支柱产业的选择一般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支柱产业的选择不仅要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而且还要从全国乃至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支柱产业的选择要避免与其他县域产业出现同构现象,要实施错位竞争发展战略,构筑起分工明确和联系密切的特色产业群;如笔者针对河北京唐港特征,提出了京唐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为:一是打造临港工贸型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发展非国有经济,重点培植石油化工、机械、建材、海洋生物和海产品加工为主的综合发展的偏重型加工业;通过河北省唐山市北方中心渔港的建设,带动旅游、商贸、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打造临港工贸型的产业结构,实现开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构建外向型经济格局;充分利用加入WTO后将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的契机,积极发挥京唐港腹地广阔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嫁接,推进海港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进程;三是建设一流的现代化港口;通过完善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增强港口的辐射功能,把京唐港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港口,真正实现“以港促区”的基本思路;7.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中,一定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行集中投入,集中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如有的县制订了“工业强县”战略,而有的县则制订了“旅游富县”战略,我们可以把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民营化等“四化”战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加以落实;笔者针对黄骅港开发区提出了四大发展战略:即港口牵动战略、大项目拉动战略、物流中心促动战略、外向型带动战略;8.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模式;战略布局是将战略产业和战略重点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优化配置,通过空间结构的合理化提高区域竞争力;战略布局要根据县的发展布局现状,结合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开发理论,确定能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极核和增长轴线或经济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空间发展结构体系;空间发展模式可分为:按照空间组合格局可分为据点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和网络开发模式;按照县域主导优势又可分为资源开发模式、区位发展模式、市场发展模式以及相互间的组合模式,一般根据每个县的发展阶段、经济特征、资源情况、区位优势等选择和确定不同的开发模式;9.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政策保障是县域经济发展目标、战略产业和战略重点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社会等方面的措施和手段;1法律手段;通过立法程序,使县域发展规划具有法定效力,即通过立法形式来实施县域发展规划;应及时将县域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系,并及时制定相关实施条例,并且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将县域发展规划纳入法制轨道;2经济手段;即指运用一系列经济手段,来组织、调节和影响县域经济活动,促进县域发展规划的实施,包括运用政府投入、设立基金、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奖励与罚款等经济杠杆、价值工具、经济责任制与经济合同等方式;3行政手段;即指依靠行政组织,运用行政方式来实施县域发展规划,依靠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与指令、规定和下达任务指标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行政区划来促进县域发展规划的实施;4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实施规划的关键,除在编制阶段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外,通过媒体等大众传播手段广泛向公众宣传,使公众熟悉规划意图,将其实施变为公众自觉行动;。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1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1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举足轻重。

只有占全国国土面积94%,占全国总人口73%的县域得到了充分发展,才具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条件,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因此,找准发展思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促进地方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战略意义。

从县域经济的区域内涵看,立足县情,变比较优势为经济优势始终是重中之重。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行政为调控主体,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它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

这决定了县域经济的特色内涵。

地理空间:县域经济有一处特定的地理空间,即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限非常明确;地域特色:县域经济的特色与其行政区划的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有着血脉关系,其特色决不能游离于繁殖他的土地和历史之外;功能完备:县域经济是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它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是一个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

但和国民经济又有区别,就是县域经济绝不能追求“小而全”,而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旅游”。

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对象明确: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

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是县域经济的主题和方向。

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切入点;开放性强:县域经济形成的基础是县域行政区划,但它与纯粹的“行政区划”有着质的区别,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一定要充分开放才能得到发展,才能适应市场经济,才能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独立性和能动性:县域经济具有单独的市场调控主体,即县级政府,同时有独立的县级财政。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分析与解读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分析与解读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分析与解读县域经济作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大多数人口的就业问题,而且与国民生产总值息息相关。

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县域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国家对县域经济也更加重视。

然而,当下我国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本文就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标签:县域经济新思路发展2017年1月7日,我国首届县域经济发展论坛在首都北京召开,本次会议对当下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思路,推动了县域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

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全县总面积2524平方公里,占贵州总面积的1.43%。

本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三丈水森林公园、红军南渡乌江旧址、冷水河自然保护区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有独具特色的地方特产金沙回沙酒,是中国驰名商标,同时也是贵州十大名酒。

清池茶是汉代宫廷贡品,“清水塘”牌子清池翠片更是贵州十大名茶。

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为金沙县的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促进本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县域经济概述县域经济是一种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的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作为核心、以周边乡镇为依托、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

在区域经济的地理空間内,县级行政机关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县域内的各种资源,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1]。

县域作为中国主要的行政区域,该区经济的发展关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党和国家必须加强县域经济的建设,将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县域的工作重心。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三农问题制约县域经济发展2016年,金沙县地区生产总值为225.43亿元,与2015年比较,增长12.9%。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值29.57亿元,同比增长6.1%;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112.26亿元,同比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73.63亿元,同比增长12.3%。

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

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
2、新农村建设——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推进县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十一五”乃至更长时间农村发展的总目标、总思路。2005年,喀喇沁旗提出了建设新农村、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的“三新”战略,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后,我们对“三新”战略实施方案又进行了完善,除了搞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外,今年又进一步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包扶工作,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
四是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积极鼓励和吸引企业、团体、组织和个人等各种社会力参与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推进机制体制创新,整合资源,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提高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2)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路径
培育特色工业园区,是打造产业集群,加快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利用工业园区的形式,加强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集群空间布局,使产业集群的功能更加完善,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
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从总体上说,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农业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为目标。
1、以市场化为导向。就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推进城乡商品和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自由流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城乡产业整合和城乡企业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重组,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县域经济发展新体制和新机制。
3、以工业化为主导。就是依托已有工业体系对县域工业化的支撑力和带动力,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确定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城乡工业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县域工业园区建设,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县域工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积极承接国内发达地区和城市的产业梯度转移,把发展配套产业作为县域扩大对外开放的主攻方向,不断壮大县域经济整体实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科技应用型和产业配套型的工业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

县域经济实施方案

县域经济实施方案

县域经济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

然而,与一线城市相比,县域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短板问题,需要通过实施有效的方案加以解决。

二、实施目标1. 提高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县域发展环境。

4. 打造县域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

三、实施内容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吸引外部投资,培育壮大县域经济主导产业。

2. 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流转,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水利、电力等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县域发展的基础条件。

4. 支持科技创新,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

5. 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四、实施措施1. 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县域发展项目,提高项目实施的资金保障。

3. 加强产业扶持,通过产业扶贫、产业扶持等政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4. 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发展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实施方案的顺利推进。

五、实施效果1. 增强县域经济的内生动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自主可持续能力。

2. 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推动农村经济结构优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 改善县域基础设施,提高县域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吸引更多投资和人才。

4. 塑造县域特色产业,推动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六、总结县域经济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统筹协调,全面落实实施方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同时,需要注重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确保实施方案的顺利推进。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

其最大的特点:一是农的成份大,整个经济与农的联系也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密切。

二是整个经济相对落后。

三是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阶段内,往往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联系。

对县域经济概念它的内涵外延,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

因为,这对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发展规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应从县域经济与市域、省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共性与个性,各个县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当前县域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等不同方面,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的特点、规律等,以此更有效地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宏观、微观政策和措施。

一、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各界最关注的是“三农”及相关问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并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比较丰富、比较深入的探讨。

我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

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县域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即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靠工业来带动,包括农产品增值主要靠工业来转化,农业劳动力转移首先靠工业来吸纳,城镇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工业发展来创造需求和积累资金等等。

所以,县城经济发展中,工业是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所在。

基础配套和集中体现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即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

城镇化水平滞后会制约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太超前则不仅不会必然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必然发展,还会成为无本之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与工作计划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与工作计划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与工作计划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与工作计划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而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在此背景下进行积极探索和改革。

针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本文将对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工作计划,以期能够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县域经济发展情况1.1 主要特点县域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工农比例占据主要地位,城乡关系突出,人口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地区。

在经济结构方面,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相对较小;在产业发展方面,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和企业,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化程度不高;在市场需求方面,由于市场复杂多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对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还有待提高。

1.2 当前面临的挑战首先,县域经济发展遭遇市场需求困境。

由于市场各种因素的改变,县域经济需要不断调整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而县域经济的企业和农民缺乏市场信息,不能及时把握市场发展趋势,以致生产效率较低,经营成本较高。

其次,县域经济发展困难重重。

由于县域经济规模相对较小、资源较为储备,因此其在资源配置、人才招募、技术创新等方面存在困难。

同时,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品牌建设、信息化、产业升级等多重难题,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最后,政策配套力度不足。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通过政策力度加强扶持,密切与中央政府的联系,增加政府给与的财政支持,通过投资、补助等方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资金,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能力的提升需要政策大力支持,唯平衡发展、品质改进方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

二、工作计划2.1 完善内部体制机制要发展县域经济,首先需要完善内部体制机制。

县域经济应该加强对市场环境中非制度障碍的管控,如加强对内intradepartmental 打通,加强对外与全省或全国市场的对接。

加强市场先行推动因素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必须聚焦市场和社会需求,从产业选择和布局、企业和产品的技术和市场定位、商业流通和服务等方面提高市场主导能力。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新探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新探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新探县域作为宏观与微观、工业和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其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质量、效益,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面对21世纪新的机遇与挑战,县域经济的发展应树立新的观念,开拓新的思路。

一、树立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意识,从以农为主转向工农并重,加速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一是要坚定地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二是要依靠科技,这些都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前提和基础。

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与县域工业化的进程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流程还是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工业发展了,三产业才更加繁荣,制约农业发展的资金不足、人多地少、生产方式落后等主要矛盾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真正地得到加强。

二、树立把小城镇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极的意识,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从以村为主转向以镇为主,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带动县域经济协同发展。

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水平的着力点是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小城镇作为二、"三产业发展的载体,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础,接受大中小城市辐射和产业转移,是传播现代工业文明、市场观念和密切城乡关系的“桥头堡”,其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功能的完善与发挥,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一是要科学规划。

抓好规划这个龙头,是充分发挥小城镇集聚、扩散等功能的中心环节,是合理划分二、"三产业发展空间,提高土地等资源利用率和城镇吸引力、凝聚力的关键;二是要遵循总体规划,保证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先搞好县域和中心镇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完善其功能,使其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极,以点带面。

发展我省县域经济需有新思路

发展我省县域经济需有新思路

发展我省县域经济需有新思路要从全省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省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建设经济强省的重大举措;是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

从我省实际看,县域经济发展上存在七大矛盾和问题,面临四大机遇和挑战。

我们必须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努力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评论者按:这是由原省社科院副院长孙宝存教授具体指导、省社科院农经所副研究员李宏民同志执笔的专题研究报告。

在这篇报告中,作者就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面临机遇和挑战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论证,得出了众多深刻体现我省省情特点的研究结论,杨伯亚教授、蔡炳玺教授、原道谋教授、杨连云研究员等省内众多专家予以好评。

在该报告正式发表之前,经作者同意,本刊予以先行披露(标题有改动),并加以评论者的有感而发,以飨读者,希望对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有所启迪和借鉴。

发展我省县域经济需有新思路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区域经济单元。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对增强地方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河北这样一个县域经济占很大比重的省份,发展县域经济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果不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农村的工业和城市化就无法顺利实现,最后制约全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甚至会使河北省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协调发展的地区拖累。

因此,如何提升河北省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郡县治,天下安。

”在我国历史上,从秦朝统一设县以来,历代兴替,唯县的建制至今不变,县一级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什么是县域经济?是指一个县范畴内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属于建立在行政区划基础上的较小范围的区域经济),它既是一种产业的总和,又是一种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既有老百姓的经济就是收入、就业、过好日子,又有政府的经济就是财政收支、财政平衡。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县域经济在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在新形势下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县域产业结构特征探讨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针对性提出各类县域经济不同发展路径,全面推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标签:新常态;河南;县域经济近年来,中国经济延续了深度调整的态势,县域经济增速总体出现显著的下滑,更多县域经济体出现更大幅度的负增长,对当地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一、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1、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

工业主导型县域,是指工业产值在GDP中占主导地位或绝对优势,工业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其中一部分工业主导性县域经济依托本地区的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

这些县域经济主要是对资源进行加工,创造工业产业链,开辟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培育支柱产业,从而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

2、农业主导型县域经济。

在农业主导型县域经济中分为现代农业主导型和传统农业主导型。

对于现代农业主导型县域,第一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0%—20%,第二、三产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以上,第二产业比重平均达到60%以上,通过发展农业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对于传统农业主导型的县域,大多是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这种类型的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整体县域经济实力较弱,甚至个别县域经济的发展史水平属于贫困县。

3、第三产业拉动型县域经济。

在第三产业拉动型中,该县域经济主要利用县域内自然人文景观、传统文化资源或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且其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多在30%以上。

主要通过对现有自然人文景观、传统文化等资源的开放,通过发展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区别不同类型发展县域经济的路径在新形势下,必须创新县域经济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继续坚持不懈深化经济改革激发县域经济的创新活力,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培育和壮大区域特色经济,逐渐扩宽县域经济发展的视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促进县域间经济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实现区域的辐射范围和作用,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原则,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不同区域的共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稳健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探讨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探讨

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家的重大战略,也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

在此背景下,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建立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应对城市扩容和产业转移等都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同时,应该发挥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积极引导企业投资,吸引人才和技术,提高农村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城乡融合发展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旅游业、推动文化产业等方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并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

一、背景介绍1、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力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乡村振兴中的问题日益凸显。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新的征程上,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强化农村经济活力,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以切实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途径;其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城乡双向互动发展,促进长期、平稳、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第三,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保护;第四,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弥补城乡发展差距,推动东西部、城乡之间发展平衡。

因此,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我国农村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只有扎实地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加强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才能助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

2、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和挑战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还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另外,县域经济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当地居民的就业状况,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最后,县域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最新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最新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最新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表明党和政府已经把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摆上日程。

辽宁的县域经济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基础薄弱、低层次运行、各种矛盾和问题突出,已经成为制约辽宁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大问题。

在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县域的整体优势,壮大县域经济,对于推动辽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辽宁县域经济的总体情况县区的基本情况。

辽宁共有100个县区,其中44个县、30个城市郊区、26个城市区。

县域经济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发展速度并不很快,是辽宁经济发展的最薄弱环节。

县级财政更是举步维艰,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还有15个,占全省县区的20%。

而且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的比重与发达省份相比落后了一大截。

县域财政状况,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兴衰。

辽宁县域的工农业总产值占全省的1/2,财政收入占全省的28%,供养着全省57%的“吃皇粮”人口,承担着全省1/3的财政支出任务,因此县域财政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省、市和国家财政,影响基层政权的稳定,影响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发展辽宁县域经济的必要性辽宁经济的发展,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搞好、搞活城市国有经济;另一方面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仅是优化辽宁经济结构,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环节,而且是加速振兴辽宁经济,改造更新原有优势,培育新优势的战略选择,它既是历史与现实给予我们的警示,也是发达省份取得的成功经验。

1、横向比较,辽宁与先进省份发展的差距在县域。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其它发达省份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县域经济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体。

县GDP占全省的比重,江苏、广东、山东都占了60%以上,辽宁还不到40%,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是辽宁经济位次不断后移,与先进省份产生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2、战略摆布的失衡,贻误了总体发展的有利时机。

镇雄县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其重点[共五篇]

镇雄县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其重点[共五篇]

镇雄县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其重点[共五篇]第一篇:镇雄县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其重点镇雄县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其重点一、镇雄县域概况镇雄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云贵高原乌蒙山北麓,云、贵、川三省交界处,东接四川叙永, 南连贵州毕节、赫章, 西邻彝良, 北抵威信, 素有“鸡鸣三省”之称, 是云南滇东北的门户。

国土面积3696平方公里,人口140余万,地处边疆,交通闭塞,信息不灵,自然地貌是典型的山区特征,条件恶劣,“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全县半山区、山区和高寒山区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9.2%、43%和24.8%,气候日照少,阴雨多,凌冻大,气温低,春迟秋早,无灾不成年,土地产出率低,仅占全省0.94%的土地生存着全省2.9%的人口,人口负担重,是云南省第一人口大县,人地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单一,属于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均年收入只有816.3元,横向差距大,贫困面大,属于国家级特困县。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条件1、水土资源镇雄县域内有横江、赤水河、乌江三大水系,含大小河流39条,主要河流有白水河、罗甸河、翟底河等。

全县年降水量33.65亿m³,地下水储量10.38亿m³,水能理论蕴藏量26万kw,实际可开发量22万kw,现已开发3.69万kw。

现有耕地124.3万亩,人均耕地0.98亩。

2、矿产资源镇雄境内矿藏主要有煤炭、硫铁矿、大理石、水晶石、石灰石等30多种。

其中,煤炭和硫铁矿分布很广,储量丰富,煤炭远景储量74亿t,占全省储量28.01%,工业储量45.17亿t,占全省储量的17.1%。

3、生物资源县域内有植物资源600多种,野生动物150多种。

有银杏、珙桐等世界珍稀树种及价值极高的濒危古木“红豆杉”。

有筇竹、方竹等竹笋珍品和享誉全国的苦丁茶。

有天麻、黄连、半夏、云木香、杜仲等100多种中药材和竹荪、香菌、木耳等菌类植物,以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娃娃鱼)。

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举措

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举措

进入新世纪,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加快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开始迈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全国市场供求格局的根本性变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又使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受到明显的制约。

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需要从“新阶段”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

当前,要突出做好以下的工作:一、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当前发展县域经济的重点、亮点,也是新形势新阶段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

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基础。

应该看到,当前农产品相对过剩,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开辟了新的空间。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必须创新农业发展思路。

要搞好新世纪的农业,就必须彻底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落后思维方式,用工业化的手段开发农业资源。

第二,必须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要合理布局种植业结构。

把各地最具优势、最具活力的特色农产品按基地的目标,做强做大。

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思路,立足优势,科学规划,择优布局,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

宁做一大,不做五小。

充分发挥基地的规模聚集和辐射效应,吸引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工业化开发和带动。

第三,必须把培植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全力培育龙头企业的发展。

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核心,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成功的关键所在。

必须依靠科技,加大扶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引外龙,扶强龙,育小龙,壮新龙,培育起一批带基地连农户发展、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群体,切实解决好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思路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一、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县是一级最基本和最完善的行政区域,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经济总量看,整个国家的GDP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由县和县以下的经济活动创造的,绝大多数的人口也是居住在县和县以下地域之内,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地方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或者好的发展思路,才能从总体和长远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次序和相应的政府措施。

1.区域竞争的要求。

目前,全国有2052(2001年底)个县级行政单位,每个县都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面临的市场、资金、资源等又是有限的,特别是随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整合,县与县之间的经济竞争必然会加强,这就要求各个县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研究,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竞争战略。

一个科学和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确定发展战略,形成特色经济,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长远发展的要求。

目前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明确的发展规划,主导或者优势产业的确定没能抓住自己的特色,要么简单地模仿其他县的发展,要么闭门造车,没能将县域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国际和国内大市场中,寻找发展机遇。

基本是一届领导一个发展思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盲目性。

3.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前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一些以出口为导向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只有制订明确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排除或避免各种风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扰动。

4.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将由全能政府角色中退出来,凡是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参与;凡是企业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干预;凡是中介机构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包揽。

政府的工作应该主要是从战略层面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指导各个层面的经济活动。

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应该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规划基础上,重点搞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和扶持特色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程序县尽管是一级最基本的行政区域,但县域经济的发展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和就业问题、城市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各个方面。

因此,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建立在系统性、综合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规划理念基础上,设计规划程序和规划蓝图。

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一是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现状;二是确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三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具体内容的编制;四是监控和跟踪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并且及时调整有关内容。

1.现状分析阶段。

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要系统和综合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状态与趋势、实力与潜力、优势与劣势、挑战与机遇等各方面,为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详细提纲和具体内容做好准备。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县在全国或省域范围内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判断;(2)本县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状况分析;(3)本县发展的优劣势、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及潜力剖析;(4)本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实力评估;(5)本县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6)本县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2.目标确定阶段。

在对本县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基础上,立足于“现实”和“未来”,按照动态和发展的观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等。

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其准确或者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中长期发展。

因此,战略目标的确定要广泛征求内外专家、公众以及地方各级官员的意见,在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可以提出多种方案,供规划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选择和决策。

3.具体内容编制阶段。

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构建适合本县经济长远发展目标的产业结构体系,做好各行业发展规划和重大问题专题论证,并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思路。

最终完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总报告、各行业发展战略分报告、县域重大问题专题论证报告等。

4.监控和调整阶段。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最终是实现所规划的战略目标。

因此,要使战略目标变为现实,必须要求总体战略部门、各行业制订出相应的战略实施方案,把战略的基本思路、内容和主要指标体系分解成年度计划或5年计划,并确保各方面年度计划和规划相协调。

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当地实施部门、专家和领导要及时发现和反馈规划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调整和解决问题,以保证发展战略在动态中提高和完善。

三、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编制的内容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编制内容涉及多方面,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战略定位、战略优势、机遇与挑战、战略指导思想、战略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产业、战略布局、战略方向、战略措施、战略决策等。

1.县域经济发展定位。

定位是准确确定该县在全国、省、地区中所占据的地位、发挥的作用、承担的功能等。

县域经济发展定位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层次性,由大而小层层定位;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拘泥于当地的资源情况,即跳出本县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要进行分类定位,即经济性质定位、社会功能定位、科技文化定位、发展阶段定位等;四是要准确、精炼、全面、通俗。

如笔者对河北省黄骅港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1)东北亚乃至世界知名的能源输出大港;(2)中国东部地区节水型临海产业体系建设示范基地;(3)立足河北,依托京津,服务晋陕蒙等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4)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重点实施区域。

2.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优势。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经济基础优势、科教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等进行全新审视,分析哪些是绝对优势、哪些是比较优势、哪些具有巨大潜在优势、哪些优势正在丧失或者已经变成了劣势(如表1)。

战略优势分析要以动态的、相对的观点来分析,在明确优势的同时也要分析清楚制约因素。

3.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分析一个县发展的机遇,要立足于该县发展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背景,从国家或大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等各个方面来发现和把握机遇,寻找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机遇越大,挑战也越大。

分析挑战重点在于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可能对本县发展带来的压力,如环境问题、三农问题、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等等。

如我国的许多县城还处在半工业化阶段和现代化的边缘,这应该说是一种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说明,这些县经济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仍有较大的可塑性。

4.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和指导思想。

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是制订县域发展战略时所必须遵循的宏观原则,战略指导思想是制订战略规划必须遵循的各项宏观方针政策等。

如我们可以把某县的战略指导思想按照下列思路来确定:即“以对外开放为动力,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色经济为依托,以县城为发展中心,推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5.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结构目标、经济运行质量目标等;二是社会发展目标,包括基础设施发展目标、人口发展目标、科技教育发展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社会保障目标等;三是资源环境发展目标,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等。

按照时间尺度,每一项具体战略目标又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6.支柱产业的选择与特色经济的培育。

支柱产业是指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和主导作用的产业,一般具有技术水平高、规模大、创汇能力和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等特征。

支柱产业的选择一般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

支柱产业的选择不仅要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而且还要从全国乃至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支柱产业的选择要避免与其他县域产业出现同构现象,要实施错位竞争发展战略,构筑起分工明确和联系密切的特色产业群。

如笔者针对河北京唐港特征,提出了京唐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为:一是打造临港工贸型产业结构。

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发展非国有经济,重点培植石油化工、机械、建材、海洋生物和海产品加工为主的综合发展的偏重型加工业;通过河北省唐山市北方中心渔港的建设,带动旅游、商贸、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打造临港工贸型的产业结构,实现开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是构建外向型经济格局。

充分利用加入WTO后将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的契机,积极发挥京唐港腹地广阔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嫁接,推进海港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进程。

三是建设一流的现代化港口。

通过完善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增强港口的辐射功能,把京唐港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港口,真正实现“以港促区”的基本思路。

7.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在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中,一定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行集中投入,集中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如有的县制订了“工业强县”战略,而有的县则制订了“旅游富县”战略,我们可以把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民营化等“四化”战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加以落实。

笔者针对黄骅港开发区提出了四大发展战略:即港口牵动战略、大项目拉动战略、物流中心促动战略、外向型带动战略。

8.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模式。

战略布局是将战略产业和战略重点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优化配置,通过空间结构的合理化提高区域竞争力。

战略布局要根据县的发展布局现状,结合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开发理论,确定能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极核和增长轴线或经济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空间发展结构体系。

空间发展模式可分为:按照空间组合格局可分为据点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和网络开发模式;按照县域主导优势又可分为资源开发模式、区位发展模式、市场发展模式以及相互间的组合模式,一般根据每个县的发展阶段、经济特征、资源情况、区位优势等选择和确定不同的开发模式。

9.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政策保障是县域经济发展目标、战略产业和战略重点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社会等方面的措施和手段。

(1)法律手段。

通过立法程序,使县域发展规划具有法定效力,即通过立法形式来实施县域发展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