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访谈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书法特长生到特奖获得者
——访2009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唐啸
■新闻中心记者周襄楠学通社记者姜兆朦高鹤
唐啸,清华大学法学院法62班本科生,江苏南京人。大学三年总学分绩87.8分列年级第二,其中有九门专业相关课程排名第一,曾参与“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学术大赛并获得二等奖,并曾任四校模拟法庭比赛清华代表队长。他曾任清华大学学生会学习部长,负责组织了“首届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第四届清锋明辩清华大学辩论节”等大型学生活动。作为书法特长生,唐啸同学积极为学校争光添彩,曾获2007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联展银奖;并且作为最年轻的编委参与编撰中国最大的书法字典《书法大字海》。担任法六年级男足队长,法学院女足教练,作为主力球员参加马杯男足比赛并获得乙组季军。
为了让孩子能够拥有安静专一的性格,唐啸的父母让9岁的小唐啸开始学习书法,并且从未间断。唐啸前后师从南京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朱敏与著名书法家徐寒,专精篆书和隶书,考取专业书法十级。这样的一个书法苗子最后没有选择上人文学院,而是选择了清华法学院学习法学,并将在2010年本科毕业之后到公共管理学院攻读有关国情的直博生。
谈起自己的选择,唐啸说:“书法是我的一个业余爱好。我之所以选择清华法学院和公管学院作为我人生起步的地方,就是因为,我希望将来能够以深入的社会实践了解中国的国情,并为中国构建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追赶者的姿态意外收获的特奖
唐啸是作为书法特长生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在来到强手如林的清华之前,唐啸的妈妈嘱咐儿子:“好好学,千万别被清华退学了。”刚到清华的时候,唐啸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科都及格。
所以在获悉自己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之后,唐啸觉得这实在是有点意外,因为即便
是在自己所在的那所重点高中,能够被清华录取的人都是凤毛麟角,自己侥幸被清华录取能够跟上大部队已经是奇迹,能够获得特奖那实在是意外。
作为一个特长生,为什么能够在众多尖子生当中脱颖而出,成绩出类拔萃呢?唐啸思前想后,将这个结果的原因最终归结为三点:
首先,做过“差生”,始终以“追赶者”出现的唐啸在学习中没有心理负担。在别的尖子生都在忙于应付从“尖子生”到“芸芸众生”的心理落差的时候,他却能够轻装上阵,平心静气的进行学习。在老师与辅导员的教导下,唐啸也渐渐明白学习并非为是为了分数,而应真正静心勤学。在这种踏实的作风和平和的心态下,唐啸一步一个脚印,有所收获也是必然了。
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唐啸逐渐领悟到,学习法学并不是仅仅背诵一个个枯燥的法条,法律本身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如果能够在学习一门法律的同时,抓住它的规律,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再有,跳出法学学法学。唐啸始终认为,要学好法学,只限于法学之内的学习是不够的,要对其他的经济、政治、人文学科有所涉猎,才能够在法学的学习和研究中深入进去。虽然作为一名本科生在融会贯通、厚积薄发方面尚无太大的能力,但是他在课余学习了一些经济和管理类的书籍,确实感觉到这方面的知识对于自己的学习有着很大的促进。
在三个舞台上成长
除了专业学习,唐啸分别在校学生会和校艺术团做过社会工作。他说,这三个舞台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从不同的方面培养自己的素质,让自己在清华的学习生涯饱满而立体,成为自己成长的土壤。
在法学的学习过程中,唐啸逐渐培养起了从法学的视角看问题和事物的习惯,逐步树立了印有深刻的法学烙印的思维方式和人生观、价值观,这不仅使他受益于专业的学习,还对他将来的职业选择和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专业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他的视野逐
渐从象牙塔转移到中国广袤的大地,中国的法治社会的构建、民生问题、环境问题、三农问题等打开了这个年轻人的视野,让他最终在本科学习阶段将要结束之际选择了在研究生阶段从事国情研究。
“法学作为一种固有的学科,与国家的国情有着巨大的关联性。我觉得中国的法律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但是中国的法律必须与中国的国情相契合,这也是我学习法律这几年来的一个心得。”唐啸说。
虽然在地方法院和地方区县实践过多次,但是让唐啸记忆深刻还是那次作为代理人替弱势群体打官司的一次法律援助。这次,弱势群体是一位讨薪的民工,他既没有相应的法律意识,也难以在法庭上表达自己的诉求。虽然经过了精心的准备,但是一进入法庭,唐啸发现自己在书本上学习到的东西非常有限,甚至有好一阵都不知道如何帮助这些农民工们。经过这次法律实践,唐啸豁然发现自己的稚嫩,同时也感到了作为一名法律人,承担在自己肩头的沉甸甸的责任。
在艺术团和学生会的社会工作舞台上,唐啸拥有了众多的朋友,锻炼了组织、策划、协调的能力,让他从一个角度明白了什么叫责任,懂得了如何去奉献。
他还说,在社会工作中,有两个场景至今让他记忆犹新:一是大一时参加学生会学习部的告别仪式上大家不舍的泪水,这让他体会到了一个集体对个人的包容与承载,当你对一个集体付出真心时,你也会得到集体对你情感的回馈。二是汶川地震后紫荆学生综合服务楼外长长的献血队伍,从清晨到午夜,大家相互的扶持和鼓励让他体会到了当代清华人对祖国的赤诚,对社会的责任。
“书法和社会工作都是磨炼心性的,虽然一静一动,但是这两个事物都让我明白了只有努力和付出才会有收获,哪怕就是去贴一张海报,都需要我们认真的付出,这个过程体会到的东西往往是单纯的书本学习不能取代的。”唐啸说。
志向不因机遇而改变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实践本身。”这是美国大法官霍姆斯的一句话。越是学的久,唐啸对于这句话的体会越是深刻。
“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一定是朝着法治社会的发展方向而努力,而我想这个世界没有最好的法律,只有最适合的法律。我现在并不太确定将来自己会干哪一行,职业发展与机遇有关,但是志向并不因机遇而改变。从事实践,深刻的了解国情,从而为中国法治社会的构建、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做一些我的工作,我想这就是我将来想做的。”唐啸说。
打开梦想的钥匙是勤勉
——访2009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华剑锋
●研通社记者李媛
清华大学汽车系博士生华剑锋来自于云南与缅甸接壤的一个边境城市,从小在一个由支援边疆的军人和知识青年建立起来的国营农场长大。因为父亲是知青,所以在文化气息中耳濡目染成长的他,学习一直出类拔萃。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他特别爱读书。用华剑锋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并不是那种特别聪明的学生,但我要勤奋,要一直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
小荷才露尖尖角,缘有梦想立上头
15岁那年,华剑锋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市里的重点中学读书。离开熟悉的乡下农场,
忽然只身到了一个大的环境,他有许多不适应,初来乍到的迷茫和年少青涩让当时的他目标并不明确。高一的时候老师让同学们填自己理想中的大学,他填的是“华中理工大学”。
在高中时代,华剑锋喜欢上了贝斯,经常与同学凑在一起练习、演奏,并且组织了一个5人乐队。傣历新年时,他们一起疯狂地跑到澜沧江边搞演唱会,模仿当时特别流行的Beyond 乐队,激情地挥洒着青春的汗水。
性情指挥着华剑锋的生活。对于未来究竟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华剑锋没有太多的概念。直到有一天,偶然遇到的一件小事,让他的内心不再狂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