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质含量的检测作业指导书
粗、细集料、级配碎石作业指导书
粗集料试验作业指导书编制:复核:批复: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检测中心细集料试验作业指导书编制:复核:批复: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检测中心级配碎石试验作业指导书编制:复核:批复: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检测中心目录1技术指标及要求 (1)1.1混凝土用粗集料 (1)1.2路面基层用集料(水泥稳定粒料) (3)1.3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 (4)2主要参数试验细则 (7)2.1粗集料筛分试验 (7)2.2含泥量及泥块含量试验 (10)2.3粗集料密度及吸水率试验(网篮法) (12)2.4粗集料堆积密度及空隙率试验 (15)2.5针片状颗粒含量(规准仪法) (19)2.6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游标卡尺法) (20)2.7粗集料压碎值试验 (21)2.8粗集料磨耗试验(洛杉矶法) (22)2.9粗集料对沥青粘附性试验 (24)2.10粗集料含水率快速试验(酒精燃烧法) (25)2.11粗集料有机物含量 (26)2.12粗集料硫化物和硫酸盐含量 (27)2.13粗集料坚固性 (29)2.14粗集料岩石抗压强度 (31)2.15碱集料反应 (32)2.16粗集料冲击值试验 (33)2.17粗集料磨光值试验 (35)2.18粗集料超逊径颗粒含量试验 (38)2.19粗集料抑制碱骨料反应有效性试验 (39)公路工程用粗集料试验1技术指标及要求1.1混凝土用粗集料1.颗粒级配粗集料应按最大公称粒径的不同,采用2~4个粒级的集料进行掺配,并应符合表4-1的要求。
粗集料颗粒级配范围表1-12.主要技术指标(1)桥涵隧道结构混凝土用粗集料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2规定。
碎石或卵石主要技术要求(JTG/T F050—2011)表1-2粗集料主要技术指标(JTG F30—2003)表1-31.2路面基层用集料(水泥稳定粒料)1.颗粒级配用于底基层的碎石最大粒径为37.5mm,用于基层的碎石最大粒径为31.5mm,碎石颗粒应接近立方体;细集料质地应坚硬、耐久、洁净,并具有良好级配,其合成级配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参见表1-4的要求。
作业指导书-石子试验
文件编号:HHSL/SC-2009
第1版第0次修改
石子试验作业指导书
第11页共19页
6、石料有机质含量试验
6.1本实验用于检验石料被有机质污染程度,评定石料品质。
6.2仪器设备及试剂:
天平:称量2kg、感量1g和称量100g、感量0.01g各1台。
量筒:100mL、250mL、1000mL。
(准确至0.01%)
(准确至0.01%)
式中 ---表观密度,kg/m3; ---饱和面干表观密度,kg/m3;
---以干料为基准的吸水率,%; ---以饱和面干状态为基准的吸水率,%;
---烘干试样质量,g; ---试样在水中质量,g;
---饱和面干试样在空气中质量,g。
以两次测值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如两次表观密度试验测值相差大于20kg/m3或两次吸水率试验测值相差大于0.2%时,试验应重做。
如溶液的颜色深于标准色,则应配制成混凝土作进一步检验。方法为:取试样一份,用浓度3%氢氧化钠溶液洗除有机杂质,再用清水淘洗干净,至试样用比色法试验时,溶液的颜色浅于标准色。然后用洗除有机杂质的和未经清洗的试样、相同的水泥、砂配成配合比相同且坍落度基本相同的混凝土,测其28d抗压强度。如石料未经洗除有机杂质的混凝土强度与经洗除有机杂质的混凝土强度之比不低于0.95时,则此石料可以使用。
搪瓷盘、毛巾等。
3.3试验步骤:
按(2.3试验)中规定的数量,称取潮湿的石料试样两份,分别放入搪瓷盘中,用拧干的湿毛巾试验表面浮水吸干至饱和面干状态。
黑龙江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第五分站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HHSL/SC-2009
第1版第0次修改
石子试验作业指导书
第5页共19页
土的有机质含量测定方法
土的有机质含量测定方法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指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通常以有机碳的含量作为有机质含量的指标。
有机质含量的测定对于土壤质量评价和农作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方法。
一、重碳法重碳法是一种简便、经济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测定方法。
该方法基于有机碳含量越高,土壤越重。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取一定重量的干燥土壤样品(通常为10~20g)。
2.将土壤样品加入预先称好的铁皿中,并在105℃下烘干至恒重。
3.记录土壤样品的质量。
重碳含量(g/kg)= 烘干土样质量(g)/ 烘干前土样质量(kg)二、光谱法近红外光谱法(NIRS)是一种非破坏性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测定方法。
该方法基于土壤中有机碳的光谱特征,通过测量光谱反射率或吸收率来预测土壤有机碳含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收集一定数量的土壤样品,并进行干燥和研磨处理。
2.使用近红外光谱仪测量土壤样品的光谱特征。
3.使用经过训练的模型预测土壤有机碳含量。
三、铁氰化钾法铁氰化钾法是一种经典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方法。
该方法基于土壤中有机碳与铁氰化钾的反应生成氰化合物,通过测量氰化合物的吸光度来确定土壤有机碳含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取一定重量的土壤样品(通常为10g)。
2.将土壤样品与铁氰化钾试剂混合,并在70℃环境温度下反应30分钟。
3.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反应溶液的吸光度。
4.使用标准曲线法根据吸光度确定有机碳含量。
四、酸碱滴定法酸碱滴定法是一种常用的土壤全有机碳含量测定方法。
该方法基于有机碳与酸或碱反应,通过滴定酸或碱的用量来确定土壤有机碳含量。
1.取土壤样品(通常为5g)。
2.在氮气保护下,使用酸或碱溶液与土壤样品进行反应。
3.使用酸或碱溶液进行滴定,直到溶液颜色变化。
4.根据滴定酸或碱的用量计算土壤有机碳含量。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特定情况,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方法作业指导书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方法作业指导书
1仪器设备
1.1电炉(1000W)
1.2硬质试管(直径25mm)
1.3油浴锅
1.4铁丝笼
1.5自动调零滴定管
1.6温度计300
2试剂
2.1重铬酸钾硫酸溶液0.4mol/L
2.2硫酸亚铁标准溶液0.1mol/L
2.3重铬酸钾标准溶液
2.4啉菲啰啉指示剂
3分析步骤
称取风干试样0.05—0.5放入试管中,然后从滴定管加入10.00ml0.4mol/L 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摇匀并在每个试管口插入玻璃漏斗,将试管依次插入铁丝笼中,在电炉上加热,试管溶液沸腾开始计时,此时必须控制电炉温度消煮5分钟,冷却片刻,将试管消煮液及土壤残渣无损的转入250毫升三角瓶中,用水冲洗试管极小漏斗,洗液并入三角瓶中,是总体积控制在50ml—60ml.加3滴啉菲罗琳指示剂,用硫酸亚铁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重铬酸钾溶液,变色过程是橙黄—蓝绿—棕红。
四结果计算
O.M=
O.M----土壤有机质的质量分数,g/kg
----空白试验所消耗硫酸亚铁标准溶液体积,ml
V------试样测定所消耗硫酸亚铁标准溶液体积,ml
c-----硫酸亚铁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0.003-----1/4碳原子的毫摩尔质量,g
1.724-----由有机碳换算成有机质的系数;
1.10------氧化校正系数;
m-----城区烘干式样的质量,g
1000-----换算成每千克的含量。
土木有机质试验实施细则
土木有机质试验实施细则引言概述:土木工程中,有机质试验是评估土壤质量和特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有机质试验的实施细则对于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土木有机质试验的实施细则,包括试验前的准备工作、试验方法的选择、试验过程的操作要点、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以及试验后的总结与评估。
一、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1 土样采集:选择代表性土样进行试验,采样点应避免有明显不均匀性的地方,如植被覆盖、水源附近等。
采样时应使用无污染的工具,避免人为污染土样。
1.2 土样处理:对采集的土样进行干燥、破碎和过筛处理,确保试验所用土样的颗粒大小均匀,并去除杂质。
1.3 试验设备准备:根据试验要求,准备好所需的试验设备和器材,包括天平、烘箱、试验管、试验台等。
二、试验方法的选择:2.1 有机质含量测定方法:根据试验目的和土壤类型选择合适的有机质含量测定方法,常用的有热酸氧化法、湿燃法和光度法等。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单一方法或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测定。
2.2 有机质组分分析方法:根据试验要求,选择适合的有机质组分分析方法,如有机质中的碳、氮、磷等元素的含量分析方法,可以采用元素分析仪等设备进行测定。
2.3 有机质稳定性试验方法:对于有机质稳定性的试验,可以采用呼吸法、微生物活性法等方法进行评估,根据试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试验。
三、试验过程的操作要点:3.1 样品配制:根据试验要求,准确称量土样和试剂,并按照规定的比例进行配制,确保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3.2 试验条件控制:在试验过程中,控制好试验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等条件,避免外界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3.3 试验操作规范:按照试验方法的要求,进行试验操作,严格控制试验时间和操作顺序,确保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数据的处理与分析:4.1 数据记录:在试验过程中,准确记录试验数据,包括土样质量、试剂用量、试验时间等信息,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2 数据处理: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计算有机质含量、组分含量等指标,并进行数据的比较和综合分析。
土壤 有机质的测定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最常用的是以下办法:1.称土样:用减量法称取0.1~0.5g(精确到0.0001 g)通过0.25mm()的风干土样于硬质大试管中。
再用吸管加入5ml 0.8000mol/L的1/6 K2Cr2O7标准溶液;然后用注射器(或移液管)注入5ml浓硫酸,并小心旋转摇匀。
(本次实验土样称取量:<0.2000 g) 2.消煮:预先将油浴锅加热至185~190℃,将盛土样的大试管插入铁丝笼架中,然后将其放入油浴锅中加热,此时应控制锅内温度在170~180℃之间,并使溶液保持沸腾5min,然后取出铁丝笼架,待试管稍冷,用干净纸擦净试管外部的油液3.滴定:如消煮后的溶液呈橙黄色或黄绿色,则冷却后,将试管内混合物洗入250ml锥形瓶(或三角瓶)中,使瓶内体积在60~80ml左右,加邻啡罗林指示剂3~4滴,用0.2mol/L的硫酸亚铁滴定,溶液由橙黄色或黄绿色经蓝绿色到棕红色为终点;若用N-苯基邻氨基苯甲酸指示剂,则变色过程由棕红色经紫至蓝绿色为终点。
终点时,记录硫酸亚铁的用量(V)。
分析每批土样时,必须做3~5个空白标定,空白标定不加土样,仅加0.1~0.5g粉状石英砂,其它步骤与测定土样时完全相同,记录硫酸亚铁的用量(V),取测定结果的平均值。
最常用的是以下办法:1.称土样:用减量法称取0.1~0.5g(精确到0.0001 g)通过0.25mm ()的风干土样于硬质大试管中。
再用吸管加入5ml 0.8000mol/L的1/6 K2Cr2O7标准溶液;然后用注射器(或移液管)注入5ml浓硫酸,并小心旋转摇匀。
(本次实验土样称取量:<0.2000 g)2.消煮:预先将油浴锅加热至185~190℃,将盛土样的大试管插入铁丝笼架中,然后将其放入油浴锅中加热,此时应控制锅内温度在170~180℃之间,并使溶液保持沸腾5min,然后取出铁丝笼架,待试管稍冷,用干净纸擦净试管外部的油液3.滴定:如消煮后的溶液呈橙黄色或黄绿色,则冷却后,将试管内混合物洗入250ml锥形瓶(或三角瓶)中,使瓶内体积在60~80ml左右,加邻啡罗林指示剂3~4滴,用0.2mol/L的硫酸亚铁滴定,溶液由橙黄色或黄绿色经蓝绿色到棕红色为终点;若用N-苯基邻氨基苯甲酸指示剂,则变色过程由棕红色经紫至蓝绿色为终点。
细集料有机质含量试验作业指导书
细集料有机质含量试验作业指导书1目的与适用范围本方法用于评定天然砂中的有机质含量是否达到影响水泥混凝土品质的程度。
2仪具与材料(1)天平:感量不大于称量的0.01%;(2)量筒:250mL、100mL和10 mL;(3)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洁净水的质量比为3:97;(4)鞣酸、酒精等;(5)其他:烧杯、玻璃棒和孔径为4.75mm的方孔筛。
3试验准备3.1 试验制备:筛去试样中4.75mm以上的颗粒,用分料法或四分法缩分至约500g,风干备用。
3.2 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取2g鞣酸粉溶解于98mL10%酒精溶液中,即得所需的鞣酸溶液。
然后取该溶液2.5mL注入97.5mL浓度为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塞后剧烈摇动,静置24h即得该溶液。
4试验步骤4.1 向250mL量筒中倒入试样至103mL刻度处,再注入浓度为3%的氢氧化钠溶液至200mL刻度处,剧烈摇动后静置24h。
4.2 比较试样上部溶液和新配制标准溶液的颜色。
盛装标准溶液与盛装试样的量筒规格应一致。
5结果若试样上部的溶液颜色浅于标准溶液的颜色,则试样的有机质含量鉴定合格;如两种溶液的颜色接近,则应将试样(包括上部溶液)倒入烧杯中,再将烧杯放在温度为60℃~70℃的水槽中加热2h~3h,然后再与标准溶液比色。
如溶液的颜色深于标准色,则应按下法作进一步试验:取试样1份,用3%氢氧化钠溶液洗除有机杂质,再用洁净水淘洗干净,至试样用比色法试验时溶液的颜色浅于标准色,然后用经洗除有机质和未洗除有机质的试样以相同的配合比分别配成流动性基本相同的两种水泥砂浆,测定其7d和28d的抗压强度,如未经洗除砂的砂浆强度不低于经洗除有机质后的砂的砂浆强度的95%时,则此砂可以采用。
铜、锌、铅、镉测定作业指导书
8.6.4 根据表4选择波长和调节火焰,吸入硝酸溶液(6.7),将仪器调零。吸入空白工作标准溶液或样品,记录吸光度。
表4
元 素
特征谱线波长,nm
火焰类型
铜
锌
铅
镉
324.7
213.8
283.3
228.8
乙炔-空气,氧化性
乙炔-空气,氧化性
乙炔-空气,氧化性
1 目的
准确检测水质中的铜、锌、铜、镉,为各种环境状况分析提供合理依据。
2 定义
2.1 溶解的金属:未酸化的样品中能通过0.45μm滤膜的金属成分。
2.2 金属总量:未经过滤的样品经强烈消解后测得的金属浓度,或样品中溶解和悬浮的两部分金属浓度的总量。
3 采样和样品
3.1 用聚乙烯塑料瓶采集样品。采样瓶先用洗涤剂洗净,再在硝酸溶液(6.6)中浸泡,使用前用不冲洗干净。分析金属总量的样品,采集后立即加硝酸(6.1)酸化至PH1~2,正常情况下,每1000ml样品加2ml硝酸(6.1)。
注:①如果单独测定铅,最佳萃取PH为2.3±0.2。
②样品中存在强氧化剂时,可能破坏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萃取前应去除。
③有些金属离子和吡咯烷二硫代氨基酸铵的络合物不稳定,萃取操作时要避免日光直射和避开热源。
13.4.2 根据表4选择波长和调节火焰,吸入水饱和的甲基异丁基甲酮(11.5),将仪器调零。吸入空白、工作标准或试份的萃取有机相,记录吸光度。
5 原理
将样品或消解处理过的样品直接吸入火焰,在火焰中原子对特征电磁辐射产生吸收,将测得的样品吸光度和标准溶液的吸光度进行比较,确定样品中被测元素的浓度。
6 试剂
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或专业标准的分析纯试剂、去离子水或同等纯度的水。
标准化与计量检测作业指导书
标准化与计量检测作业指导书第1章引言 (3)1.1 范围 (3)1.2 参考文献 (4)1.3 定义与术语 (4)第2章标准化基础知识 (4)2.1 标准化概念 (4)2.1.1 定义与内涵 (4)2.1.2 标准化分类 (5)2.2 标准化体系 (5)2.2.1 标准化体系概念 (5)2.2.2 标准化体系结构 (5)2.3 标准化制定与实施 (5)2.3.1 标准制定 (5)2.3.2 标准实施 (6)第3章计量检测基本原理 (6)3.1 计量概念 (6)3.2 计量单位制 (6)3.3 计量检测方法 (7)第4章计量检测设备管理 (7)4.1 设备选型与采购 (7)4.1.1 设备选型原则 (7)4.1.2 设备选型流程 (7)4.1.3 设备采购 (7)4.2 设备校准与验证 (7)4.2.1 校准概述 (7)4.2.2 校准周期 (7)4.2.3 校准方法 (8)4.2.4 校准结果判定 (8)4.2.5 设备验证 (8)4.3 设备维护与保养 (8)4.3.1 设备维护 (8)4.3.2 设备保养 (8)4.3.3 设备故障处理 (8)4.3.4 备品备件管理 (8)第5章计量检测误差分析 (8)5.1 误差来源与分类 (8)5.1.1 误差来源 (8)5.1.2 误差分类 (8)5.2 误差评价与处理 (9)5.2.1 误差评价 (9)5.2.2 误差处理 (9)5.3 提高检测准确性的措施 (9)5.3.1 选用高精度设备 (9)5.3.2 改善检测环境 (9)5.3.3 提高操作者技能 (9)5.3.4 优化检测方法 (9)5.3.5 严格质量控制 (9)第6章计量检测数据处理 (9)6.1 数据收集与记录 (10)6.1.1 数据收集 (10)6.1.2 数据记录 (10)6.2 数据分析与处理 (10)6.2.1 数据分析 (10)6.2.2 数据处理 (10)6.3 数据报告与存储 (11)6.3.1 数据报告 (11)6.3.2 数据存储 (11)第7章计量检测质量保证 (11)7.1 质量控制体系 (11)7.1.1 质量控制原则 (11)7.1.2 质量控制组织结构 (11)7.1.3 质量控制流程 (11)7.1.4 质量控制文件 (11)7.2 质量控制方法 (11)7.2.1 检测设备校准 (11)7.2.2 检测方法验证 (12)7.2.3 检测过程监控 (12)7.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12)7.3 质量改进措施 (12)7.3.1 不合格品控制 (12)7.3.2 内部审核与纠正措施 (12)7.3.3 持续改进 (12)7.3.4 培训与技能提升 (12)第8章计量检测实验室管理 (12)8.1 实验室组织与人员 (12)8.1.1 组织结构 (12)8.1.2 人员配置 (12)8.1.3 岗位职责 (12)8.2 实验室环境与设施 (13)8.2.1 实验室环境 (13)8.2.2 设施与设备 (13)8.2.3 检测方法与标准 (13)8.3 实验室安全管理 (13)8.3.1 安全制度 (13)8.3.2 危险源识别与评估 (13)8.3.3 安全防护 (13)8.3.4 消防安全 (13)8.3.5 药品与试剂管理 (13)第9章计量检测标准方法 (13)9.1 标准制定与修订 (13)9.1.1 标准制定 (13)9.1.2 标准修订 (14)9.2 标准内容与结构 (14)9.2.1 标准内容 (14)9.2.2 标准结构 (14)9.3 标准应用与实施 (14)9.3.1 标准应用 (14)9.3.2 标准实施 (14)第10章计量检测发展趋势与展望 (14)10.1 国际计量检测发展趋势 (14)10.1.1 国际计量体系演变 (14)10.1.2 新型计量技术发展动态 (15)10.1.3 国际计量检测标准化进程 (15)10.1.4 国际计量检测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5)10.2 我国计量检测现状与挑战 (15)10.2.1 我国计量检测体系概述 (15)10.2.2 我国计量检测行业现状分析 (15)10.2.3 我国计量检测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5)10.2.4 提高我国计量检测能力的策略与措施 (15)10.3 计量检测技术展望与应用前景 (15)10.3.1 计量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15)10.3.1.1 量子计量技术 (15)10.3.1.2 非接触式测量技术 (15)10.3.1.3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计量检测中的应用 (15)10.3.2 计量检测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前景 (15)10.3.2.1 高精度测量技术在精密制造领域的应用 (15)10.3.2.2 在能源、环保等领域的计量检测应用 (15)10.3.2.3 新兴领域计量检测技术需求与发展方向 (15)10.3.3 计量检测技术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15)10.3.3.1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 (15)10.3.3.2 服务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计量检测需求 (15)10.3.3.3 计量检测在国家安全、贸易、民生等方面的应用 (15)第1章引言1.1 范围本章主要阐述标题标准化与计量检测作业指导书的目的、适用范围以及内容概述。
有机质试验实施细则
有机质试验实施细则引言概述:有机质试验是指对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的一种实验方法。
有机质是土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土壤的肥力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有机质试验的实施细则,包括试验前的准备工作、试验方法的选择、样品的处理和分析,以及结果的解读和应用。
一、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1 确定试验目的和范围:在进行有机质试验前,需要明确试验的目的和范围。
例如,是为了评估土壤质量,还是为了监测土壤有机质的变化趋势。
1.2 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根据试验目的和范围,选择合适的有机质试验方法。
常用的有机质试验方法包括湿燃法、干燥燃烧法和化学氧化法等。
1.3 收集样品和标识:根据试验方法的要求,收集土壤样品,并进行标识。
样品的收集应遵循一定的采样原则,如随机采样、分层采样等。
二、试验方法的选择:2.1 湿燃法:湿燃法是一种常用的有机质试验方法,适用于含有机质较高的土壤样品。
该方法通过加热样品,将有机质燃烧为CO2,再通过吸收CO2的方法测定有机质含量。
2.2 干燥燃烧法:干燥燃烧法适用于含有机质较低的土壤样品。
该方法将土壤样品干燥至一定的水分含量,再进行燃烧,通过测定燃烧后的质量损失来计算有机质含量。
2.3 化学氧化法:化学氧化法是一种常用的有机质试验方法,适用于含有机质较高的土壤样品。
该方法通过使用化学试剂氧化有机质,再通过测定氧化后的产物来计算有机质含量。
三、样品的处理和分析:3.1 样品的预处理: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进行干燥、破碎和筛分等预处理工作,以获得均匀的试验样品。
3.2 试验操作步骤:按照所选择的试验方法,进行相应的试验操作步骤,如加热、燃烧或化学反应等。
3.3 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在试验过程中,需使用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样品的处理和分析。
对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要求进行合理的操作和保养,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结果的解读和应用:4.1 结果的计算和统计:根据试验方法的要求,对试验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和统计处理,得到有机质含量的结果。
农业植保作业指导书
农业植保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农业生产中,植物病虫害日趋复杂和严重,给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本指导书旨在为广大农业从业者提供科学合理的植保作业指导。
二、作业前准备1. 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及病虫害特点,根据不同农作物的需求,合理调整作业时机和措施。
2. 进行土壤检测,了解土壤的酸碱度、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等情况,为合理施肥提供依据。
3. 设立监测点,定期观察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做好记录。
三、农药选择与使用1. 根据不同的病虫害类型和发生程度,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应优先选择低毒、高效、环保的农药品种。
2. 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使用,注意剂量、稀释比例、喷洒方式等。
禁止超量使用和无证使用农药。
3. 喷洒农药时,要确保喷雾器的喷头调整到最佳状态,保证农药均匀喷洒,防止农药浪费和喷洒偏差。
4. 注意安全防护,使用农药时应佩戴防护服、口罩和手套,并注意农药的存储和管理,远离儿童。
四、施肥与土壤调理1. 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在适当的时间和方式下进行施肥。
合理施肥可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2. 植物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需求不同,应根据不同作物生长阶段的需求进行调整。
3. 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五、病虫害监测与预警1. 通过观察,及时发现作物生长中的异常情况,如叶片变黄、枯萎等。
并进行实地调查,确认是否为病虫害的发生。
2. 定期进行病虫害监测,利用粘虫板、黄板、诱虫灯等设备进行诱捕和监测,实时掌握病虫害的活动情况。
3. 关注农业气象预警,根据天气预报和病虫害预测模型,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六、农田管理1. 定期进行农田清理,清除杂草和病虫害的病残体,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源。
2. 合理进行农田灌溉,避免过度湿润和缺水的情况发生,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地表水和废水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现场采样作业指导书
地表水和废水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现场采样作业指导书1.简介该指导书旨在提供地表水和废水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现场采样作业指引。
VOCs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潜在影响的化学物质,因此准确采样和分析VOCs的浓度对于环境监测和评估至关重要。
2.采样设备和材料以下是进行地表水和废水中VOCs采样所需的设备和材料:- 采样瓶:使用高质量的玻璃瓶或聚乙烯瓶,确保密封性能好。
- 采样管:选择合适的采样管,根据所需采样量和VOCs的物化性质来决定。
- 采样器:选择适用于VOCs采样的气体采样器。
- 校准装置:确保采样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标签和封口带:用于标记和密封采样瓶。
- 个人防护装备:戴手套、护目镜和口罩等,确保人员安全。
3.采样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地表水和废水中VOCs的现场采样:1.准备工作:- 检查采样设备和材料的完整性和清洁程度,确保无残留物或杂质。
- 校准采样器,验证其准确度和稳定性。
- 穿戴个人防护装备,确保人员安全。
2.采样点选择:- 根据监测目的和采样计划,在合适的地点选择采样点。
- 考虑环境特征和潜在VOCs来源,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
3.采样过程:- 使用清洁的采样器,将采样管插入水体中,确保采样管完全浸泡。
- 抽吸适量的水样至采样管中,避免气泡的产生。
- 将采样管从水中取出,立即密封瓶口,并用封口带固定。
4.采样记录:- 标注采样点的具体位置和采样时间。
- 记录采样过程中的任何异常情况和观察结果。
5.样品保存和运输:- 将采样瓶储存在阴凉、避光和干燥的地方,确保样品不受污染。
- 根据监测机构的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将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4.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地表水和废水中VOCs采样时,需要注意以下安全事项:- 戴上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护目镜和口罩。
- 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
- 避免直接接触VOCs或其溶剂,以防危害健康。
该指导书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提供了地表水和废水中VOCs现场采样的作业指导。
化学需氧量 作业指导书
化学需氧量作业指导书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作业指导书一、任务背景化学需氧量(COD)是评估水体或者废水中有机物含量的重要指标。
本次作业旨在通过实验测定水样中的COD值,并了解COD的定义、测定方法和影响因素。
二、实验目的1. 掌握COD的定义和测定方法;2. 了解COD值的影响因素;3. 学会使用COD测定仪器和操作步骤;4. 分析实验结果并提出结论。
三、实验器材和试剂1. COD测定仪器:包括反应器、显色管、比色计等;2. 试剂:包括硫酸铜溶液、硫酸钾高锰酸钾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处理:将待测水样进行预处理,如过滤、稀释等,以消除干扰物质的影响。
2. 反应器设置:将处理后的样品倒入反应器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钾高锰酸钾溶液,使溶液中的COD能够彻底反应。
3. 反应过程:将反应器放入COD测定仪器中,设定合适的温度和反应时间,使反应进行到尽可能彻底。
4. 显色管测定:取出反应器中的样品,将其倒入显色管中,使用比色计测定样品的吸光度。
5. 计算COD值:根据测得的吸光度值,使用标准曲线或者计算公式计算出样品的COD值。
五、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接触有毒或者腐蚀性试剂;2. 操作仪器时要子细阅读使用说明书,按照要求进行操作;3. 样品处理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样品的二次污染;4. 反应器和显色管等仪器要保持清洁,避免污染影响实验结果;5.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仪器,保持其良好的使用状态。
六、实验结果分析1. 根据测得的COD值,可以判断水样中的有机物含量,评估水质的好坏;2. COD值的高低与水体或者废水中有机物的浓度成正比;3. COD值的变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4. 通过对不同样品的COD值进行比较,可以得出有关水质的结论。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测定了水样中的COD值,并了解了COD的定义、测定方法和影响因素。
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作业指导书
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作业指导书第1章引言 (3)1.1 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的重要性 (3)1.2 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的基本原则 (4)第2章食品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4)2.1 样品采集 (4)2.1.1 采样原则 (4)2.1.2 采样方法 (4)2.1.3 采样容器及器材 (5)2.2 样品预处理 (5)2.2.1 样品预处理方法 (5)2.2.2 样品预处理注意事项 (5)2.3 样品保存 (5)2.3.1 样品保存条件 (5)2.3.2 样品保存期限 (5)2.3.3 样品保存注意事项 (5)第3章食品微生物检测 (6)3.1 微生物检测基本方法 (6)3.1.1 样品制备 (6)3.1.2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6)3.1.3 微生物计数 (6)3.1.4 微生物鉴定 (6)3.2 常见食源性病原体检测 (6)3.2.1 沙门氏菌检测 (6)3.2.2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 (6)3.2.3 大肠杆菌O157:H7检测 (6)3.2.4 李斯特菌检测 (6)3.3 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 (7)3.3.1 免疫学检测技术 (7)3.3.2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7)3.3.3 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 (7)3.3.4 拉曼光谱检测技术 (7)第四章食品化学污染物检测 (7)4.1 金属污染物检测 (7)4.1.1 检测方法 (7)4.1.2 检测项目 (7)4.1.3 检测步骤 (7)4.2 有机污染物检测 (8)4.2.1 检测方法 (8)4.2.2 检测项目 (8)4.2.3 检测步骤 (8)4.3 农药残留检测 (8)4.3.2 检测项目 (8)4.3.3 检测步骤 (8)第5章食品添加剂检测 (9)5.1 食品添加剂概述 (9)5.2 常见食品添加剂检测 (9)5.2.1 着色剂检测 (9)5.2.2 防腐剂检测 (9)5.2.3 甜味剂检测 (9)5.2.4 酸度调节剂检测 (9)5.3 食品添加剂滥用与控制 (9)第6章食品营养素检测 (10)6.1 常见食品营养素检测 (10)6.1.1 检测范围与方法 (10)6.1.2 检测原理 (10)6.1.3 检测步骤 (10)6.1.4 质量控制与保障 (10)6.2 营养素功能及评价 (10)6.2.1 营养素功能概述 (10)6.2.2 营养素评价方法 (10)6.2.3 营养素缺乏与过量 (11)6.3 营养素检测新技术 (11)6.3.1 高效液相色谱法 (11)6.3.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11)6.3.3 原子吸收光谱法 (11)6.3.4 近红外光谱技术 (11)6.3.5 生物传感器技术 (11)6.3.6 免疫学检测技术 (11)第7章食品物理性质检测 (11)7.1 食品物理性质概述 (11)7.2 食品感官评价 (11)7.2.1 感官评价概述 (11)7.2.2 感官评价方法 (12)7.2.3 感官评价要求 (12)7.3 食品质地检测 (12)7.3.1 质地检测概述 (12)7.3.2 质地检测方法 (12)7.3.3 质地检测要求 (13)第8章食品包装材料与容器检测 (13)8.1 食品包装材料概述 (13)8.2 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检测 (13)8.2.1 检测目的 (13)8.2.2 检测项目 (13)8.2.3 检测方法 (13)8.3.1 检测目的 (13)8.3.2 检测项目 (14)8.3.3 检测方法 (14)第9章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 (14)9.1 快速检测技术概述 (14)9.2 免疫学检测技术 (14)9.2.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4)9.2.2 免疫层析技术 (15)9.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15)9.3.1 聚合酶链反应(PCR) (15)9.3.2 实时荧光定量PCR (15)9.3.3 基因芯片技术 (15)第10章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 (15)10.1 食品质量管理体系 (15)10.1.1 概述 (15)10.1.2 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 (15)10.1.3 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16)10.1.4 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16)10.2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16)10.2.1 概述 (16)10.2.2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成 (16)10.2.3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 (17)10.2.4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17)10.3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与监管 (17)10.3.1 认证 (17)10.3.2 监管 (17)10.3.3 认证与监管的协同 (17)第1章引言1.1 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的重要性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质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满意度与信任度。
实验室安全作业指导书
标题实验室安全作业指导书批准人发布日期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本所实验室人员身体健康、设备和财产安全运行,保证检验工作有效地正常进行,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第二条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实验室的有机实验、有毒物质、强酸强碱、易燃易爆物、用电等安全操作、生物安全等,适用于本院全体工作人员。
第三条实验室主任全面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是本室防火、防盗、防爆、防意外事故的安全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实验室各分管领导系第二责任人。
第四条质控室、质量监督员应对实验室的安全作业情况进行监督。
第五条实验人员应规范操作,确保安全。
第二章安全作业指导第六条通用安全作业要求1.检验人员应认真学习安全知识,树立安全意识,必须达到“四懂”,即:懂基本实验原理,懂基本操作要领,懂基本仪器原理,懂基本安全知识。
2.凡进入实验室人员需穿长袖实验服或防护服,按需要佩戴防护眼镜(如进行化学实验、有危险的机械操作等),涉及化学和高温实验时,不得佩戴隐形眼镜。
3.严禁试剂入口,如需以鼻鉴别试剂时,须将溶剂瓶远离,用手轻轻扇动,稍闻其气味,严禁鼻子接近瓶口。
4.特殊场所按需佩戴安全帽、防护帽,无长发散露在外的现象。
按需要佩戴防护手套(涉及不同的有害化学物质、病原微生物、高温和低温等),并正确选择不同种类和材质的手套5.废液应先进行无害处理,不准直接倒入下水系统。
6.化验室必须配备消防器材,放置在显眼、合理位置,并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整洁。
7.使用高压、燃气、电热设备、易燃易爆药品时操作人员不得离开。
8.有毒、易燃、易爆药品试剂应设专库专人保管,控制实验室内加锁存放。
9.对过期、变质、报废的试剂处理要有记录;对经培养后的长菌平皿要杀菌处理,不得污染环境。
10.化验室所用化学试剂必须有专人负责保管,并实行专柜加锁保存管理,领用需登记,禁止任何无关人员擅自随意拿取使用。
要有明确且规范的实验记录。
11.非实验区(如电梯、办公室、休息室、会议室、餐厅等)无穿戴实验服、实验手套等现象。
有机质试验实施细则
有机质试验实施细则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有机质的性质和特点,了解有机质的组成结构和化学反应。
二、实验材料和设备:1.有机化合物:例如甲烷、乙醇、氯仿等常见有机物质。
2.试剂:例如酸、碱、还原剂、氧化剂等。
三、实验内容:1.燃烧实验:a.取少量有机化合物(如甲烷)放入装有一定氧气浓度的试管中。
b.在安全条件下点燃有机化合物,并观察燃烧后是否有水或二氧化碳的生成。
c.总结燃烧过程中产物的特点和生成反应。
2.酸碱实验:a.取少量有机化合物(如乙醇)溶解于水中,并将其中一部分溶液与酸反应,将另一部分溶液与碱反应。
b.观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变化、气体产生等现象。
c.总结有机化合物与酸碱反应的特点和生成物的性质。
3.氧化还原实验:a.将有机化合物(如氯仿)与适量的氧化剂反应,观察反应过程中溶液颜色变化、气体产生等现象。
b.在有机化合物中加入适量的还原剂,观察反应过程中是否发生还原反应。
c.总结有机化合物与氧化剂、还原剂反应的特点和生成物的性质。
四、实验步骤:1.准备试剂和设备。
2.进行燃烧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3.进行酸碱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4.进行氧化还原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5.清洗试剂和设备,整理实验数据。
五、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燃烧实验中要远离易燃物品,保持实验环境安全。
2.酸碱实验中要注意试剂的浓度和使用量,避免剧烈反应。
3.氧化还原实验中要小心操作,避免接触有毒气体或易燃物质。
六、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总结有机质的性质和特点。
七、实验的延伸应用:基于实验结果,可以进一步研究有机物质的其他性质,如溶解性、热稳定性等。
也可以探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应用领域。
八、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有机质的性质和特点,发现有机质在燃烧、酸碱、氧化还原反应中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有机质在化学反应中产生的物质也会有所不同,进一步认识了有机质的组成结构和化学反应机制。
【高速公路】高速公路路基填方施工作业指导书
路基填方施工作业指导书填方路基施工应做好施工期临时排水总体规划和建设, 临时排水设施应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综合考虑, 并与工程影响范围内的自然排水系统相协调。
一、施工准备1.施工技术准备(1)施工测量a.导线点、中线的复测, 水准点的复测与增设, 路基横断面的测量与绘制, 路基土石方数量的复核等。
并将测量及复核成果报监理工程师确认。
b.现场恢复和线路固定。
c.按照图纸要求现场设置路基用地界桩和坡脚、路堑坡顶、截水沟、边沟、护坡道、取土坑、弃土堆等的具体位置桩, 标明其轮廓。
(2)调查及试验a.施工范围内地质、水文、障碍物、文物古迹及各种管线调查。
并将调查结果书面报监理工程师。
b.对图纸所示的挖方、借土场等路基填料取具有代表性的土样, 按照《公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的要求进行试验, 并将试验结果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主要试验项目如下: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天然稠度颗粒大小分析实验含水量试验密度试验相对密度试验土的击实试验土的承载比试验(CBR值)有机质含量及易溶盐含量试验(3)施工人员、机具准备a.人员准备对路基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明确施工工艺及工序安排, 明确各项质量控制指标。
b.施工机具准备振动压路机(不小于20t)、推土机、挖掘机、平地机、装载机、洒水车、自卸汽车等满足施工要求。
(4)施工段落的划分根据结构物之间、运距、土石方调运等方面划分施工作业段落。
二、场地清理1.路基用地范围内的树木、灌木丛等均应在施工前砍伐或移植, 砍伐的树木应堆放在路基范围以外, 并妥善保存。
2.路基范围内的垃圾、有机物残渣及原地面以下至少100-300mm 内的草皮、农作物根系及表土予以清除。
场地清理完后应全面进行填前碾压, 压实度满足图纸及规范要求。
3.路基范围内的旧桥梁、涵洞、路面和其他障碍物应予以拆除。
正在使用的应对其正常交通和排水做出妥善处理后才能拆除。
4.对图纸所示或监理工程师提供的各类现有的建筑物、障碍物和设施的位置情况, 进行现场核对和补充调查, 如发现与图纸不符应及时通知监理工程师核查。
BOD5实验作业指导书
BOD5实验作业指导书⽔质五⽇⽣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1、⽅法依据⽔质五⽇⽣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稀释与接种法,HJ505-20092、适⽤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定⽔中五⽇⽣化需氧量(BOD5)的稀释与接种的⽅法。
本标准适⽤于地表⽔、⼯业废⽔和⽣活污⽔中五⽇⽣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
⽅法的检出限为0.5 mg/L,⽅法的测定下限为2 mg/L,⾮稀释法和⾮稀释接种法的测定上限为6 mg/L,稀释与稀释接种法的测定上限为6 000 mg/L。
3、测定原理⽣化需氧量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微⽣物分解⽔中的某些可氧化的物质,特别是分解有机物的⽣物化学过程消耗的溶解氧。
通常情况下是指⽔样充满完全密闭的溶解氧瓶中,在(20±1)℃的暗处培养5d±4 h或(2+5)d±4 h[先在0~4℃的暗处培养2 d,接着在(20±1)℃的暗处培养5 d,即培养(2+5)d],分别测定培养前后⽔样中溶解氧的质量浓度,由培养前后溶解氧的质量浓度之差,计算每升样品消耗的溶解氧量,以BOD5形式表⽰。
若样品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BOD5的质量浓度⼤于6 mg/L,样品需适当稀释后测定;对不含或含微⽣物少的⼯业废⽔,如酸性废⽔、碱性废⽔、⾼温废⽔、冷冻保存的废⽔或经过氯化处理等的废⽔,在测定BOD5时应进⾏接种,以引进能分解废⽔中有机物的微⽣物。
当废⽔中存在难以被⼀般⽣活污⽔中的微⽣物以正常的速度降解的有机物或含有剧毒物质时,应将驯化后的微⽣物引⼊⽔样中进⾏接种。
4、试剂本标准所⽤试剂除⾮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化学试剂。
4.1 ⽔:实验⽤⽔为符合GB/T 6682规定的3级蒸馏⽔,且⽔中铜离⼦的质量浓度不⼤于0.01 mg/L,不含有氯或氯胺等物质。
4.2 接种液:可购买接种微⽣物⽤的接种物质,接种液的配制和使⽤按说明书的要求操作。
也可按以下⽅法获得接种液。
4.2.1 未受⼯业废⽔污染的⽣活污⽔:化学需氧量不⼤于300 mg/L,总有机碳不⼤于100 mg/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质含量的检测作业指导书
3.7.1目的与适用范围
本方法用于评定天然砂中的有机质含量是否达到影响水泥混凝土品质的程度。
3.7.2仪具与材料
天平:感量不大于称量的0.01%。
量筒:250mL、100mL.和10mL。
氢氧化钠溶液:氧氧化钠与洁净水的质量比为3:97。
鞣酸、酒精等。
其它:烧杯、玻璃棒和孔径为4.75㎜的方孔筛。
3.7.3试验准备
1、试样制备:筛去试样中4.75㎜以上的颗粒,用分料器法或四分法缩分至约500g,风干备用。
2、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取2g鞣酸粉溶解于98mL10%酒精溶液中,即得所需的鞣酸溶液。
然后取该溶液2.5mL注人97.5mL 浓度为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塞后剧烈摇动,静置24h即得标准溶液。
3.7.4试验步骤
1、向250mL量筒中倒入试样至103mL刻度处,再注入浓度为3%的氯氧化钠溶液至200mL刻度处,剧烈摇动后静置24h。
2、比较试样上部溶液和新配制标准溶液的颜色。
盛装标准溶液与盛装试样的量筒规格应一致。
3.7.5结果
若试样上部的溶液颜色浅于标准溶液的颜色,则试样的有机质含量鉴定合格;如两种溶液的颜色接近,则应将该试样(包括上部溶液)倒入烧杯中,再将烧杯放在温度为60℃~70℃的水槽锅中加热2h~3h,然后再与标准溶液比色。
如溶液的颜色深于标准色,则应按下法作进一步试验:
取试样1份,用3%氢氧化钠溶液洗除有机杂质,再用洁净水淘洗干净,至试样用比色法试验时溶液的颜色浅于标准色,然后用经洗除有机质和未洗除有机质的试样以相同的配合比分别配成流动性基本相同的两种水泥砂浆,测定其7d和28d的抗压强度,如未经洗除砂的砂浆强度不低于经洗除有机质后的砂的砂浆强度的95%时,则此砂可以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