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合集下载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哲理,启发生活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品格。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3)懂得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把握。

2. 运用诗词中的哲理,启发生活智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定风波》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注,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分析诗歌的美学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2)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生活启示(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哲理,启发生活智慧。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心态。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理解。

3. 选择一首苏轼的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并用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3. 学生能够从诗歌中汲取哲理,运用到生活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著名诗人苏轼及其代表作《定风波》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及其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3.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定风波》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2.掌握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语言差异,理解原文意思;3.发挥想象力,运用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教师提前准备一些引导学生针对雨声、山水等自然元素的写作素材,带领学生诗情画意,感受自然之美,并徐徐导入。

2.引出课文《定风波》。

教师使用音频资料,让学生先听一遍苏轼的作品,《定风波》。

3.课文导读。

教师通过对整首诗歌的背景介绍和主旨概括,引出下一环节的诗歌分析。

2. 课文分析(25分钟)1.思考问题。

教师可给学生一些思维导图或者参考问题指导学生分析思考,例如:–本诗的背景:苏轼的何等身份背景以及他在《定风波》中蕴含的雄心抱负;–本诗的情感表达:苏轼如何个人经历的情感冲击,在诗歌中如何化解自我的内心矛盾等等。

2.定风波的诗意解读。

这是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诗歌的逐句解读、词汇和语言的分析解释等方式指导学生,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并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表达。

3. 个人创作(25分钟)1.学生个人创作《定风波》。

通过上述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深入思考、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个人创作。

教师可以在此环节中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适当点评,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达到课程目标。

4. 总结(10分钟)1.教师和同学对学习的质量进行总结。

2.检查、评价作业,规范复习和实践。

四、教学策略1.交互式教学策略: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充分互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共同思考和交流。

2.归纳和演绎策略:教师通过分类和总结,以及演绎和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发现。

3.互动式教学策略:在学生个人创作环节,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探索和发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的基本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展示或音乐播放的方式,营造氛围,引出诗歌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文内容,感知诗歌意境。

3. 课堂讲解:讲解诗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解读关键词语。

4. 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诗歌中的某一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诗,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诗歌的魅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歌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观察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在课堂问答和作业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难度和节奏。

2. 对理解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帮助其跟上教学进度。

3. 针对学生的反馈,适当增加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

2. 品读法: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定风波》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4. 鉴赏: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分享彼此的收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定风波》的教案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定风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和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观,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2. 诗文主题和情感的把握3. 苏轼人生态度的学习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2. 诗文意境的体会3. 苏轼人生态度和作品的联系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文的音韵美,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作品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人生观和作品的关系。

2. 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使学生感受诗文的音韵美。

3. 解读:分析诗文中的关键字词,解释诗文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文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通过讨论,总结诗文的主题和情感,强调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作品的关系。

6. 案例分析:分析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作品的关系。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一篇关于如何面对困难的心得体会。

8.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以及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诗文理解:通过提问和学生作业,评价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本课尝试运用层面教学法。

层面教学有两个含义:一是文本解读的表层和深层,二是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层次和发展层次。

即使是朗读。

也分为分析前读和分析后读两个层面,前者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后者则要有提高,读出情感和意蕴。

【教学目标】I.深入探究“微冷”“归去”等词语的语用义,掌握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初步理解“语境的压力”。

2.把握本词较为复杂的情感线索,并由点及面,了解宋词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基本层面】一、导入新课如果在路上遇到下雨,又没带雨具,我们一般会怎么办?对。

我们一般会小跑避雨。

但是,有一人不但不避雨,反而“吟啸徐行”,这人是谁?他为什么这样特别呢?我们看PPT的三幅图,哪一幅图最符合本词的意境呢?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第二幅画,因为这幅画的主人公戴着草帽.穿着草鞋,拄着一根竹杖,正应了词中的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

二、分析前的朗读三个字的字音要读准——蓑,料峭,萧瑟;几处的节奏不能读破。

三、解析注解和题序苏轼词多用题序,点明词作的时间、地点、环境和创作动机,这也是苏轼对宋词的一个贡献。

注意以下几点:作品写于黄州,联系上学期学过的《赤壁赋》,请学生讲述一下苏轼到黄州的原因。

“乌台诗案”在学《赤壁赋》时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注意提示这样三个方面:首先,“雨具”是指带雨具的人。

其次,作者为什么要在题序中特地指出这个细节呢?其实这是为下文雨中漫步张本。

再次,苏轼去沙湖干什么?准备到此买田终老?经过三年的磨洗,苏轼的心境是不是更平和了?四、文字层面的赏析(重点理清几处修辞手法)1.“山头斜照”赋以人的情感,是拟人,夕阳像一位老朋友,在山头等候,给历经“风雨”洗礼的苏轼以关怀、以温暖,表达了作者在酒醒之后的惊喜之情。

“风雨”是双关,既指现实中的“穿林打叶声”,也指人生险途和险致其死地的政治风雨。

“微冷”也可理解为双关,是酒醒雨淋之后身体寒冷,也是写梦醒后的心理状况,回到现实中的凄苦无奈之情。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定风波》的文学特色,把握其艺术手法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哲理。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注解,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定风波》。

(2)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

2. 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定风波》的内容,完成填空题:(1)《定风波》的作者是____,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____家。

(2)《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____的人生态度,____的价值观。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通过诗句品味作者的情感,提升语文素养;(3)学会借鉴诗中的表达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情怀;(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3)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领悟诗文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复杂意象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3. 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定风波》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感受作者的情感;(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文的感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借鉴诗中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3. 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4.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诗文的背诵情况;2. 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3. 情感态度的把握和读后感的质量;4. 课堂参与度和小组合作表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

3.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词语和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2.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4. 教师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

5.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文,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7.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对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掌握情况。

3. 朗读和背诵评价: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关注学生的发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把握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变化。

(3)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体会诗人的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面对困境时豁达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理解。

2. 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刻的哲理和情感的把握。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合作探讨,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3. 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介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1.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定风波”这个词语吗?它有什么含义?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的韵律美。

2.2 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3.1 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3.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对比分析4.1 对比其他诗人创作的山水诗,分析苏轼的独特之处。

4.2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面对困境时豁达的人生态度。

5. 情感体验5.1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时是如何面对的?5.2 引导学生从诗中汲取力量,学会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6. 课堂小结6.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6.2 鼓励学生课后去阅读更多苏轼的诗词,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7. 布置作业7.1 背诵《定风波》。

7.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反馈情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如“莫听穿林打叶声”、“料峭春风吹酒醒”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会面对人生的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意境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典故的理解。

(2)作者人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乌台诗案”吗?苏轼是如何面对这场困境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典故的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音韵、意境等方面欣赏诗歌。

(2)学生谈欣赏感悟,教师点评。

5. 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在困境中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写一篇关于作者苏轼的作文,题目为:“我眼中的苏轼”。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典故解析等。

2. 准备诗歌手册,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欣赏。

3.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趣闻,用于激发学生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o读准字音,感悟语言,理解和分析本词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o分析和理解本词的三个主要理趣: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

2.过程与方法目标:o使用课件呈现法、诵读法、知人论世法、联想联系法、点拨法、探究法进行课堂教学。

o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师生互动,提升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感受本词盎然的理趣,思考自己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雨。

o学习苏轼旷达豪迈的精神之美,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学习诵读、鉴赏古诗文的技巧。

o理解和分析本词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o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o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o多媒体课件(包括苏轼生平、诗词背景、相关图片、音乐等)。

o《定风波》词文打印稿。

2.预习要求:o学生预习《定风波》词文,尝试理解词意。

o搜集苏轼的生平资料和诗词背景。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播放音乐: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片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o提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学生答:苏轼)这首词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人生哲理)o引入课题:900多年前,苏轼被贬黄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场雨,并因此写下一首《定风波》词,让我们来探索其中更为丰厚的理趣吧!2.初读感知o全班初读:全班学生齐读一遍《定风波》,了解大意。

教师适时正音板书。

o再读体会:全班再次齐读一遍,再次领会大意。

并思考小序中哪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3.小序分析o翻译小序:请学生翻译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o提问: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学生回答: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4.鉴赏分析o上阕分析:▪提问:词的上阕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写冒雨徐行的心境)▪关键词分析:“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3)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的豁达态度;(2)学会在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定风波》诗歌内容的解析;2. 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标记出不理解的诗句和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诗歌的美感。

4. 诗歌解析(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境;(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中的主旨和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定风波》的诗意和背景,把握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会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

2. 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文学地位。

2. 诗歌鉴赏: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内容。

3. 内容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的对比手法等。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人生困境,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诗歌,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七、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八、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思考过程和交流互动。

2. 作业评价:通过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读后感评价:从内容理解、感悟表达等方面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1.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文的内涵。

1.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升审美能力。

1. 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语言表达和记忆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领悟诗中的人生哲理,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 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1.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1.3 诗意境和情感的欣赏。

2.2 教学难点:2.2.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2.2 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1.2 引发学生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大意。

3.2.2 学生查找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并与同学分享。

3.3 课堂讲解:3.3.1 教师讲解诗文的背景和意境。

3.3.2 教师分析诗中的情感和哲理。

3.4 小组讨论:3.4.1 学生分组讨论诗文的赏析。

3.4.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3.5 朗读和背诵:3.5.1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

3.5.2 学生集体背诵诗文,巩固学习成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4.1.1 学生朗读、讨论和分享的表现。

4.1.2 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4.2 知识掌握:4.2.1 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4.2.2 学生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掌握程度。

4.3 审美能力:4.3.1 学生对诗意境和情感的欣赏水平。

4.3.2 学生对古典诗词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相关诗词推荐:5.1.1 教师推荐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主题相关的其他诗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诗;(2)了解苏轼生平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精神品质;(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韵律特点;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2. 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关于苏轼生平、《定风波》的译文、赏析等;2. 学生用书:《苏轼诗选》;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生平及文学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提问:“定风波”寓意何意?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赏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莫听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轻胜马”等;(2)解读诗人的情感,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精神品质;(3)欣赏诗歌的韵律美,如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人的敬佩之情;(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鉴诗人的精神品质。

6.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1)背诵《定风波》;六、教学拓展1. 对比赏析:让学生选取其他表现豁达情怀的诗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等,与《定风波》进行对比赏析,探讨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

2. 文化传承:介绍苏轼在其他领域的成就,如书法、绘画等,让学生了解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要求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展现诗歌的美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与挫折。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苏轼生平和文学地位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3. 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苏轼其他作品,为学习《定风波》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文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分析。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诗歌进行客观评价。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悟苏轼在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

4. 思考如何将苏轼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运用到生活中,写在日记中。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定风波》。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并能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赏析。

3. 学生能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整理的定风波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加深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2、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探究、比较阅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顺境不骄、逆境不惧的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即景生情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 由眉山景点三苏祠、唤鱼池、苏坟山等引入苏轼导入课文。

2.回忆苏轼有关知识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诗人、词人、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

3.写作背景简介写于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诗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诗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二、朗读,赏析本词1.生自读,注意停顿、语速、情感。

2.生分小组,结合解释,理解全文意思。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到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3.小序作用:交代写作时间、写作缘由。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分析并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提升个人的情感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1. 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解释《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2 课文朗读与背诵: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3. 诗歌主题和意境的分析。

3.2 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2.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4.2 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利用教学课件,清晰展示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第五章:教学安排5.1 课时安排:1. 本章节共需4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5.2 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课文背景介绍,诗歌朗读与背诵。

2. 第二课时: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理解。

3. 第三课时:诗歌主题和意境的分析。

4. 第四课时:诗歌修辞手法的讲解与练习。

第六章:教学过程6.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定风波》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苏轼的人生际遇与诗词创作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
三维目标:
1、了解苏轼成就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把握住词鉴赏的技巧,学习赏析、评价诗词中的形象;
3、理解古典诗词中“曲笔”手法,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4、通过对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精神;
5、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学习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和努力进取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探究文章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

2、赏析词中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苏轼儒、佛、道糅为一体的思想在本词中的体现。

电教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鉴赏指导法;
3、合作探究法
4、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创造氛围,引导学生对苏轼产生倾慕和同情,然后诵
读初步入境,知人论世,感知内容,再以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赏析形象,探究品味作者深沉的感情。

最后鉴赏其深沉博大的思想是以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来的。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初中时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有两句名句还记得吗?(其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自由回答),我们看一幅对联,同样表达了这种情怀。

(多媒展示画面):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明·洪应明《幽窗小记》
释义:
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

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点评:这是一种豁达、平和,笑对人生的境界
今天,我们将学习伟大词人苏轼的一首超旷词《定风波》(多媒体展示课题画面):
二、整体诵读初步入境
1、(多媒体展示诵读要求)
2、听朗读录音(多媒体展示一幅画面,诗情画意)
3、全班齐读
三、知人论世景仰作者
(多媒体展示画面)
(一)作者简介
①成就:
词:豪放派的创始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东坡体”的独创人,与黄庭里并称“苏黄”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三苏”之首
书法:“宋四家”之首
画:文人画的开创者,“湖州画派”的代表
②人生经历:一生五起五落,经历坎坷,他的人生态度已成为后代文人敬仰的范式:进退自如,荣辱不惊
(二)词作背景
1、教师介绍词前小序的作用(结合《小调歌头》的小序):主要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是当时的背景。

2、背景内容:(学生对照课文小序,听音频介绍)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自感重返政坛无望,于是作久留之计,开始求田问舍。

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

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

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

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

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

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四、鉴赏词作点拨方法:
教师引导:诗词鉴赏有很多方法、技巧,我们针对本词特点用以下方法进行鉴赏(多媒体展示画面):
1、知人论世;
2、找意象,理解象征义;
3、找感情词或暗含感情的词;
4、善于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要暗示或启迪的东西;
5、抓住词眼或主旨句;
6、分析表达技巧。

五、整体感知 读出形象
1、提问:这首词上、下片都是写下雨的情景吗?
明确:雨中、雨后
2、提问:苏轼在大雨中以及雨过后有怎样的情态呢?
(多媒体展示画面):
六、感悟探究 悟透内容
(多媒体画面)学生思考(合作交流):
1、这首词表面上是似乎是简单写一个途中遇大雨者对雨天的一种心态,但实质是不是这样呢?
2、这首词的主旨句应该是在哪里?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3、这两句词从字面看如何理解?有何深层含意吗?
明确:第一句:(多媒体画面)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我的一沉着:莫听 何妨 谁怕
豪迈:轻.胜马 通达:归.去 无(风雨、 踏雨吟啸,怡然自乐(雨中) 蓦然回首,云淡风清(雨后)
生就是顶笠披蓑在人生风雨中穿行的,对此,我早已习惯,泰然处之,这是何等的逍遥!
第二句:(多媒体画面)表层意是写回头看狂风大作,风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意则是他淡化、弱化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何足挂齿?利害得失,一并泯灭。

这是何等的旷达!
七、分析鉴赏品味技巧
提问: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不细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思考,词人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做到的?
明确:曲笔写胸臆
(多媒体画面)
曲笔写胸臆
1、概念: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接抒写其情的写法。

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

2、作用:使诗词的抒情更加婉转、含蓄、意境深邃,倍增哀乐。

3、《定风波》“曲笔”运用图示
(多媒体画面)
与《定风波》相关的“曲笔”诗词名句
1、“春潮带雨晚急,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胸臆:流露诗人生活于风雨飘摇的乱世,自己似野渡孤舟任由飘荡,无所适用。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胸臆:表达了作者贬官后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特征;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胸臆:借渔父悠闲生活表现自己隐居的情怀。

九、课堂小结:(多媒体画面)
品其文,论其人,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一蓑烟雨任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

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十、用心诵读体会意境
十一、作业(多媒体画面)
当代学生在心理上相对而言比较脆弱,很容易受伤。

当我们在学习中、生活中,为人处世中受到挫折,感到困惑,我们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心境去面对一切呢?
课后随笔《东坡先生,我对你说……》
要求:课后查找苏轼资料,结合自己的体验,字数300字左右,多多益善。

设计自评:本教案借鉴了山东课改专家的“三五六”课堂教策略,
结合本词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注重鉴赏的过程和方法指导,以学生、师生的合作探究为课堂教学重点,以人为本,自始至终贯穿情感教学。

不妥之处恳请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