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
2023年健康健行步道建设要求与标准
2023年健康健行步道建设要求与标准目标- 为居民提供健康的户外活动场所- 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放松- 改善社区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基本要求1. 位置选择- 靠近居民区,方便居民步行或骑行到达- 远离污染源和噪音干扰- 面积足够,能容纳多个人同时活动2. 设施规划- 步道的设计应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舒适且易于行走- 考虑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设置合适的休息点和健身设备- 提供足够的照明设施,确保夜间安全使用3. 绿化环境- 植被覆盖率应达到一定比例,提供清新的空气和自然景观- 避免过度修剪和施用化学草坪草料,保持自然状态- 设置垃圾桶和垃圾回收设施,保持步道整洁4. 安全措施- 设立明显的出入口和紧急出口指示- 安装防滑地板和防护栏,减少意外伤害风险-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施,确保安全可靠性5. 交通便利- 与公共交通站点相邻,方便居民使用- 提供足够的停车位,方便驾车前往- 设立指示牌和路标,引导居民找到步道入口标准1. 步道宽度- 主干道宽度不低于3米- 人行道宽度不低于1.5米2. 设施配置- 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休息点,提供长椅和遮阳设施- 配置不同种类的健身设备,满足多样化需求3. 管理与维护- 每日清理步道和垃圾回收- 定期检查设施的运行状况和安全性- 处理居民反馈和投诉,及时解决问题4. 可持续发展- 使用环保材料和节能设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 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或非机动交通前往步道- 开展环保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环保意识以上即为2023年健康健行步道建设的要求与标准。
参考文献:。
关于健康步道建设的标准与要求(2023年新修订)
关于健康步道建设的标准与要求(2023年新修订)1. 引言健康步道的建设对于提高人民的身体健康和促进社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健康步道建设的新标准与要求,以指导相关部门和开发商在2023年新修订时进行规划与建设。
2. 基本要求- 健康步道应该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包括儿童、成人和老年人。
因此,步道的设计应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和能力。
- 步道应该设置在安全、清洁和环境优美的地点,远离交通噪音和污染源。
- 步道的长度和宽度应根据使用人数和预期流量进行合理规划,以确保步道上的行人能够自由行走,避免拥挤和碰撞。
- 步道应该提供足够的阴凉处和休息站,以供行人休息和喝水。
3. 设施要求- 步道应该有明确的指示标识,包括路线指示、距离标志和安全警示,以便行人能够准确地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行进距离。
- 步道应该配备足够的照明设施,以确保夜间行走的安全性。
- 步道应该有坚固耐用的地面材料,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天气条件下的使用。
- 步道的边缘应该有明确的界限,以防止行人误入危险区域。
- 步道应该配备垃圾桶和废物回收设施,以便行人随手处理垃圾。
4. 健康元素要求- 步道应该设置有氧健身设施,如跑步机、健身器材等,以鼓励行人进行有氧运动。
- 步道周围应该有绿植和花草,以提供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环境。
- 步道上应该设置休闲区域,如凉亭、休息椅等,以供行人休息和欣赏风景。
5. 维护管理要求- 健康步道应定期进行巡检和维护,保持设施的完好和安全。
- 步道周围的绿化应进行定期修剪和清理,确保环境整洁和美观。
- 指示标识和照明设施应进行定期检修和更换,保证其正常运行。
- 健康步道的维护管理责任应明确划分,并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和执行。
6.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关于健康步道建设的新标准与要求,旨在指导相关部门和开发商在2023年新修订时进行规划与建设。
通过遵守这些标准与要求,我们相信健康步道的建设将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健康和休闲环境,促进社区的发展和进步。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登山步道设计是指为了保护自然环境、确保登山者安全、提供良好的登山体验而进行的步道规划和设计。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是指对于登山步道建设所应遵循的规范和要求,包括步道的宽度、坡度、护栏设置、路面材料等方面的规定。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的制定将有利于规范登山步道建设,提高步道的质量,保护自然环境,确保登山者的安全,提升登山体验,并促进登山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登山步道设计标准的制定背景登山旅游已成为人们健身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登山步道作为登山旅游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提供便利、保障安全、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登山步道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规划不合理、设计不科学、施工质量低劣等,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有必要对登山步道的设计标准进行制定,以规范登山步道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登山步道的质量,确保登山者的安全和提升登山体验。
二、登山步道设计标准的内容和要求1. 规划设计阶段:在选择步道线路时,应考虑地形、植被等自然条件,避免破坏原始生态环境。
同时应对登山步道的起点、终点、交通便利性、风景优美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保步道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 步道宽度:登山步道的宽度应根据具体地形和使用需求进行设计,一般不应小于1.5米,保证登山者的通行安全和舒适度。
3. 步道坡度:登山步道的坡度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登山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通常不应大于20%,且在坡度较大的路段应设置台阶或扶手,以便登山者攀爬。
4. 护栏设置:在步道沿线或坡度较陡的路段应设置牢固的护栏,以确保登山者的安全。
护栏的材质应符合环保要求,颜色和造型应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5. 路面材料:登山步道的路面材料应选用具有良好抗滑性能和耐磨性能的材料,以确保在各种气候条件下都能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
6. 标识设置:在步道的转角、路口、危险路段等位置应设置清晰明显的标识牌,指示牌,以方便登山者的导航和安全行走。
7. 设施设置:在登山步道沿线应设置休息亭、垃圾桶、便民设施等,以方便登山者的休息和使用。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与生态绿道建设标准
健身步道一、概念登山健身步道: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目的的步道,为登山健身步道。
二、分类(一)依据步道形状(形态)分类线状步道(相互不重合)、环形步道(闭合的环形)、网状步道。
注意:线状步道、环形步道在设计上,必须重点考虑步道的出入口不能是唯一的(二)依据步道功能分类山野步道、探险步道、亲子步道、自然科普教育步道。
山野步道,融山地、丛林等为一体。
探险步道有不同探险主题,如:原始森林探险步道、喀斯特探险步道等。
亲子步道,步道难度级别低,富有趣味性。
自然科普教育步道,可结合动植物环境设计不同的区域,如:科普游览区和科普试验区等,成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 旅游休闲、丰富知识、增长技能的教育基地。
三、步道及设备要求(一)步道设计要求1、登山步道系统中每条道路应与其它道路、景点相连接,形成环路,无断路,无死路。
2、以成人正常步行速度行进约40分钟为一距离段,设置观景休憩站。
(二)步道建设要求1、登山步道路面由主步道与两侧的缓冲带构成。
主步道路面宽度应大于等于60厘米、小于等于150厘米;两侧缓冲带每侧宽度不小于20厘米。
缓冲带应有植被覆盖。
路面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要道路类型,辅以木栈道、砾石道、间隔石道、台阶、桥梁、灰渣道等其他辅助类道路。
●原地土石道是步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原有道路经简单修整而成。
●木栈道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木材修建,用于山中湿地部分。
●砾石道由砾石呈轨道状铺设,厚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
路心部分主要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至10厘米的砾石铺建,两侧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以下的砾石铺建。
多用于有水处较平缓地面。
●间隔石道采用长度为50厘米以上的条状石板或石块呈间隔状分布架设。
用于泥泞潮湿的步道路段,或应用在树根裸露处。
●桥梁采用石板、原木或竹子等天然材料架设。
桥面宽度为100厘米至150厘米,如安全需要可使用少量金属和水泥加固。
危险地段(桥面到沟底超过2米,桥体侧面有断崖、水面等)需要加两侧护栏。
健走步道配置要求(标准)
健走步道的配置要求可能会因地区和具体标准而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健走步道配置要求的标准:
1. 宽度:一般来说,步道的宽度应该在2至3米之间,以容纳行人之间的来往和交叉。
如果预计有大量的行人流量,宽度可能需要适当增加。
2. 材质:步道的表面应平坦、无障碍,并且易于行走。
常见的材质包括柏油、混凝土、砾石或木材。
表面材料应具备防滑和耐磨的特性。
3. 标志标线:为了引导和提醒行人,步道应该标明方向指示标志和距离标识,以便行人了解自己的位置和目的地的距离。
此外,标明行人道、自行车道的标线也是有必要的。
4. 环境设施:在步道周围,可以设置一些座椅、休息亭、公共厕所、饮水设施、垃圾桶等便利设施,以供行人休息和使用。
5. 照明:如果步道在晚上或昏暗的地区使用,合适的照明设施是必要的,以确保行人的安全。
6. 绿化景观:为了提供愉悦的环境,可以在步道两侧或周围种植花草树木,形成美观的景观。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配置要求可能只是一个一般的指导,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情况。
具体的步道设计应根据当地的法规和标准、使用人群的需求以及可用的资源进行规划和设计。
因此,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建议参考相关的地方规章制度和专业标准进行设计和实施。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与生态绿道建设标准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与生态绿道建设标准健身步道一、概念登山健身步道: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目的的步道,为登山健身步道。
二、分类(一)依据步道形状(形态)分类线状步道(相互不重合)、环形步道(闭合的环形)、网状步道。
注意:线状步道、环形步道在设计上,必须重点考虑步道的出入口不能是唯一的(二)依据步道功能分类山野步道、探险步道、亲子步道、自然科普教育步道。
山野步道,融山地、丛林等为一体。
探险步道有不同探险主题,如:原始森林探险步道、喀斯特探险步道等。
亲子步道,步道难度级别低,富有趣味性。
自然科普教育步道,可结合动植物环境设计不同的区域,如:科普游览区和科普试验区等,成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 旅游休闲、丰富知识、增长技能的教育基地。
三、步道及设备要求(一)步道设计要求1、登山步道系统中每条道路应与其它道路、景点相连接,形成环路,无断路,无死路。
2、以成人正常步行速度行进约40分钟为一距离段,设置观景休憩站。
(二)步道建设要求1、登山步道路面由主步道与两侧的缓冲带构成。
主步道路面宽度应大于等于60厘米、小于等于150厘米;两侧缓冲带每侧宽度不小于20厘米。
缓冲带应有植被覆盖。
路面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要道路类型,辅以木栈道、砾石道、间隔石道、台阶、桥梁、灰渣道等其他辅助类道路。
●原地土石道是步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原有道路经简单修整而成。
●木栈道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木材修建,用于山中湿地部分。
●砾石道由砾石呈轨道状铺设,厚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
路心部分主要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至10厘米的砾石铺建,两侧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以下的砾石铺建。
多用于有水处较平缓地面。
●间隔石道采用长度为50厘米以上的条状石板或石块呈间隔状分布架设。
用于泥泞潮湿的步道路段,或应用在树根裸露处。
●桥梁采用石板、原木或竹子等天然材料架设。
桥面宽度为100厘米至150厘米,如安全需要可使用少量金属和水泥加固。
危险地段(桥面到沟底超过2米,桥体侧面有断崖、水面等)需要加两侧护栏。
2023年新修订健康健行步道建设准则
2023年新修订健康健行步道建设准则1. 总则为了促进全民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旅游业发展,本准则规定了健康健行步道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等方面的要求。
本准则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健康健行步道建设。
2. 术语和定义2.1 健康健行步道指为步行者提供安全、舒适、美观、环保的户外活动空间,以促进身心健康、观赏自然风光、体验文化特色、进行体育锻炼的线性交通路径。
2.2 步道等级根据步道的长度、难度、设施和服务等条件,将步道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不同等级。
2.3 步道规划区步道规划区包括步道主线、辅助设施、缓冲区域和周边景观等。
3. 规划与设计3.1 规划原则- 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兼顾休闲、健身、教育等功能;- 突出地域特色,融合文化、历史、景观等元素;- 合理布局,确保交通便利,提高可达性。
3.2 设计要求- 步道宽度:根据预测的步行者流量,确保步道宽度满足通行需求;- 步道坡度:最大坡度不宜超过8%,最小坡度不宜小于2%;- 步道材料:选用环保、耐用、易于维护的材料;- 安全设施:设置护栏、警示标志、指示牌等,确保步行者安全;- 环保设施:设置垃圾桶、厕所等,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 施工与验收4.1 施工要求- 遵循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规范;- 严格把控材料质量,确保施工安全;- 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地形、地貌、植被的破坏;- 施工过程中,及时处理质量问题,确保工程质量。
4.2 验收标准- 步道主线和辅助设施符合设计要求;- 工程质量合格,无安全隐患;-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地形、地貌、植被恢复良好;- 周边景观与步道相融合,体现地域特色。
5. 维护与管理5.1 维护要求- 定期检查步道设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维修;- 保持步道清洁,定期清理垃圾;- 监测生态环境,采取措施保护自然景观;- 根据步行者反馈,不断优化步道设施和服务。
5.2 管理措施- 制定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 设置管理人员,负责日常巡查和维护;- 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步行者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建立步行者投诉和反馈机制,及时处理问题。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和生态绿道建设标准
健身步道一、概念登山健身步道: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得、以健身为目得得步道,为登山健身步道。
二、分类(一)依据步道形状(形态)分类线状步道(相互不重合)、环形步道(闭合得环形)、网状步道。
注意:线状步道、环形步道在设计上,必须重点考虑步道得出入口不能就是唯一得(二)依据步道功能分类山野步道、探险步道、亲子步道、自然科普教育步道。
山野步道,融山地、丛林等为一体。
探险步道有不同探险主题,如:原始森林探险步道、喀斯特探险步道等。
亲子步道,步道难度级别低,富有趣味性。
自然科普教育步道,可结合动植物环境设计不同得区域,如:科普游览区与科普试验区等,成为公众尤其就是青少年旅游休闲、丰富知识、增长技能得教育基地。
三、步道及设备要求(一)步道设计要求1、登山步道系统中每条道路应与其它道路、景点相连接,形成环路,无断路,无死路。
2、以成人正常步行速度行进约40分钟为一距离段,设置观景休憩站。
(二)步道建设要求1、登山步道路面由主步道与两侧得缓冲带构成。
主步道路面宽度应大于等于60厘米、小于等于150厘米;两侧缓冲带每侧宽度不小于20厘米。
缓冲带应有植被覆盖。
路面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要道路类型,辅以木栈道、砾石道、间隔石道、台阶、桥梁、灰渣道等其她辅助类道路。
●原地土石道就是步道系统得主要组成部分,由原有道路经简单修整而成。
●木栈道使用经防腐处理得木材修建,用于山中湿地部分。
●砾石道由砾石呈轨道状铺设,厚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
路心部分主要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至10厘米得砾石铺建,两侧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以下得砾石铺建。
多用于有水处较平缓地面。
●间隔石道采用长度为50厘米以上得条状石板或石块呈间隔状分布架设。
用于泥泞潮湿得步道路段,或应用在树根裸露处。
●桥梁采用石板、原木或竹子等天然材料架设。
桥面宽度为100厘米至150厘米,如安全需要可使用少量金属与水泥加固。
危险地段(桥面到沟底超过2米,桥体侧面有断崖、水面等)需要加两侧护栏。
健身步道建设标准
健身步道建设标准
.
1.健身步道材质应具有防滑性能,充分保障市民健身的舒适与安全。
2.健身步道基础应密实、均匀,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抗变形能力和持久性,并应结合当地的气侯、水文和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健身步道结构一般由面层、基础层、稳定层、垫层等组合而成。
垫层可根据土基和基础层材料特点按需设计。
应根据健身步道的定位、面层材料的性能以及施工条件等因素选择相应的结构组合。
4.纳入市府实事工程的健身步道长度不宜小于300m。
健身步道设计寿命应不小于5年。
5.单向通行步道宽度不小于1.2m,道路两侧宜设缓冲带、排水设施。
6.健身步道路面纵坡坡度以不大于15%为宜。
横向坡度应不大于0.5%;健身步道与交通道路交叉时,宜采取安全的立交方式,并在交叉路口设置提示牌或路面标识,确保步道的安全和连续性。
7.健身步道周边应尽量利用现有设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设置垃圾箱、休息椅凳等配套设施。
8.可供夜间使用的健身步道,应间隔40—60m设置照明设施。
9.出入口、主要道路交叉口应设置标识和科学健身指导设施。
应配置:
——地面里程标识,每50—100m,应在面层材料上喷涂里程长度,出入口喷涂市民健身步道标识;
——一套科学健身指导设施,有条件的健身步道可配置智慧型健身指导设施;
2.健身步道路面平整,没有坑洼、积水、碎石等障碍物,适宜使用者进行运动锻炼。
3.健身步道上方垂直空间高度以2.4m以上为宜,视野宽阔,具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和绿化效果。
4.健身步道表面应无裂痕、无分层、无空鼓,标志线应清晰,颜色一般为白色。
登山健身步道分级技术参数
则)
线。
设计宽度 无荒野路线
荒野单行线宽度 0.6-0.8 米
荒野单行线宽度 0.5-0.6 米
(除注明外 均为非荒 野路线)
单行线宽度 1-2 米 双行线宽度 1.5-3 米 建筑最小宽度 1 米
单行线宽度 0.8-1.5 米 双行线宽度 1.2-2 米 建筑最小宽度 0.5-1 米
单行线宽度 0.6-1 米 双行线宽度 1-1.5 米 建筑最小宽度 0.5 米
设计
理想坡度 2%-5%
理想坡度 2%-10%
理想坡度 3%-12%
坡度
最大坡度 10%
最大坡度 15%
最大坡度 25%
设计断面 坡度
理想断面坡度 2%-3% 最大断面坡度 5% 0.45-0.6 米
理想断面坡度 3%-7% 最大断面坡度 10% 0.3-0.5 米
理想断面坡度 5%-10% 最大断面坡度 15% 0.3-0.5 米
设置于需要处。
设置于必要处。
登山健身步道分级技术参数
分级
A级
B级
C级
属性
完全开发。
高度开发。
开发。
路 面 和 交 路面宽、坚实、稳定,通常整条 路面宽且相对平整,少有不规则 路面连续、明显。
通流量
步道规格统一。
处。
( 依 照 流 交通流量低到中时设计单行线。 单行线。
单行线。
量 控 制 原 交通流量中到高时设双行线。 局部交通流量大的区段设双行
建筑特点 及 路面元素
材料。 可包括桥梁、木栈道、路肩、扶 手、路边便利设施及类似设施。
用外来材料。 人工或自然涉水。 在保护资源或方便使用者时,可 架设桥梁。
必要时使用外来材料。 涉水路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 是人工的。 在保护资源、连接道路时,可架
2023年版健康步道建设规范与内容要点
2023年版健康步道建设规范与内容要点一、引言健康步道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健康设施,旨在为广大市民提供一种便捷、舒适、安全的步行环境,促进市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为了规范健康步道的建设,确保其质量和使用效果,制定本规范。
二、建设规范2.1 选址要求1. 选址应充分考虑交通便利性,便于市民使用。
2. 应选择环境优美、空气质量良好的区域。
3. 避免选址在交通繁忙、噪音污染严重的区域。
4. 应充分考虑步道的互联互通,形成完善的步行网络。
2.2 设计要求1. 步道宽度应满足市民步行需求,一般不小于2米。
2. 步道应设置明显的起点和终点标识。
3. 步道应设置休息设施,如座椅、亭子等。
4. 步道应设置里程标识和指示牌,方便市民了解步行长度和方向。
5. 步道应设置照明设施,确保夜间行走安全。
6. 步道设计应兼顾无障碍设施需求,方便残疾人士使用。
2.3 建设材料1. 步道面层应选择环保、耐磨、防滑的材料。
2. 步道应设置排水设施,确保雨天行走安全。
3. 步道建设中应尽量避免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绿化。
2.4 配套设施1. 应设置公共卫生设施,如厕所、垃圾桶等。
2. 应设置体育健身设施,如健身器材、座椅等。
3. 应设置信息查询系统,如导览牌、地图等。
三、内容要点3.1 健康知识宣传1. 步道沿途应设置健康知识宣传牌,提高市民健康意识。
2. 宣传内容应包括疾病预防、健康饮食、运动锻炼等方面。
3.2 自然景观融入1. 步道设计应充分融入周边自然景观,提升步行体验。
2. 应设置观景平台、休息亭等设施,方便市民欣赏美景。
3.3 文化内涵挖掘1. 步道建设应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展示特色文化内涵。
2. 应设置文化墙、雕塑等艺术作品,提升步道品味。
3.4 社交互动空间1. 步道应设置互动设施,如棋盘、健身器材等,促进市民交流。
2. 应定期组织各类活动,如徒步比赛、健康讲座等,丰富市民生活。
四、总结本规范旨在为健康步道的建设提供全面、详细的指导,以确保步道的质量和使用效果。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登山步道是连接山脉、山峰和山谷的重要路径,为登山爱好者提供了安全、舒适的登山体验。
为了确保登山步道的设计符合标准且能够满足登山者的需求,制定一份关于登山步道设计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登山步道的设计标准进行详细探讨,包括步道的宽度、坡度、材料、安全设施等方面。
登山步道的宽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登山步道的标准宽度应该在0.8至1.2米之间。
这个宽度可以保证登山者在行走时有足够的空间,并且可以避免因为步道太窄而导致的意外摔倒的情况。
对于高山部分,建议宽度适当扩大,以确保登山者的安全。
登山步道的坡度也是设计标准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登山步道的坡度应该控制在10%以内,这样可以避免在行走时产生过大的身体负荷。
对于一些特殊地形,如悬崖或悬崖上的登山路线,需要特别注意坡度的设计,确保登山者的安全。
在选择材料方面,登山步道的设计应该选择防滑、耐磨的材料,如石板、木板、混凝土等。
这些材料在不同地形和天气条件下都能够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行走的舒适性。
登山步道的安全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必要的地方应该设置扶手、护栏等设施,以确保登山者的安全。
在特殊地形或复杂气候条件下,还需要考虑设置其他安全设施,如防滑防护设施、紧急避难点等。
在设计登山步道时还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
步道应该尽量避开植被繁茂或动植物活动频繁的区域,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设计时应该考虑降低对山体和植被的破坏,采用生态友好的设计理念,倡导绿色出行的理念。
在登山步道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通行性和可持续性。
步道应该设置合理的标识和指示标志,以便登山者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位置和前行方向。
还要考虑步道的可持续性,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可逆破坏。
登山步道的设计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安全、舒适、环保等因素,确保登山者可以在安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登山体验。
通过遵循上述设计标准,可以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登山步道设计标准,为广大登山爱好者提供更好的登山场所。
最新修订:2023年健康健行步道建设的标准与要求
最新修订:2023年健康健行步道建设的标准与要求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2023年健康健行步道建设的最新修订标准与要求的详细信息。
健康健行步道是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而设计的公共设施,通过提供适合步行和健身活动的空间,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户外活动。
为确保步道的安全性和功能性,以下是我们的标准和要求。
2. 设计和规划2.1 步道长度- 步道的长度应根据可用土地和周边自然环境来确定。
- 步道的长度应足够满足人们的健康健行需求,同时不过度延伸。
2.2 步道宽度- 步道的宽度应能容纳人们在两个方向上的行走,并且能够容纳轮椅和儿童推车等特殊需求。
- 步道的宽度应根据预计的流量和使用情况来确定,以确保行人之间的安全距离。
2.3 行走表面- 步道的行走表面应平整、坚固,并且易于清洁和维护。
- 行走表面的材料应具有防滑和耐磨的特性,以确保步行者的安全。
3. 标志和指示3.1 入口标志- 步道的入口处应设置明显的标志,以便人们能够轻松找到并进入步道。
- 入口标志应包括步道名称、规则和使用时间等相关信息。
3.2 路线指示- 步道沿途应设置清晰可见的路线指示牌,以帮助人们在步道上导航。
- 路线指示牌应包括距离、方向和目的地等信息。
3.3 安全警示标志- 在步道上应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以提醒人们注意潜在的危险和风险。
- 安全警示标志应符合当地法规和标准,并且易于理解和识别。
4. 设施和服务4.1 休息点- 步道沿途应设置适当的休息点,供行人休息和放松。
- 休息点应提供座椅、遮阳设施和垃圾桶等基本设施。
4.2 健身设备- 在步道附近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健身设备,供人们进行锻炼和健身。
- 健身设备应符合安全标准,并且易于使用和维护。
4.3 环境保护- 步道周围的环境应得到保护和维护,包括植被的保护和垃圾的清理。
- 步道设计和建设应尽量减少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
5. 维护和管理5.1 定期检查- 步道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功能性。
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对《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 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的通知
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对《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
求》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育总局
•【公布日期】2022.07.14
•【分类】征求意见稿
正文
关于对《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计划号:20204006-T-451)国家标准计划,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组织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等单位完成标准征求意见文件编制工作。
现发给你单位,请提出修改意见,于2022年8月13日前将意见反馈至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和体育器材装备中心。
相关征求意见材料和反馈意见单请在体育总局官网()下载。
登山运动管理中心
联系人:许朝焱
电话:(010)67103237
E-mail:*****************
体育器材装备中心
联系人:陈晓巍
电话:(010)87183961、158****5689
E-mail:********************.cn
附件:1.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国家标准文本
2.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国标文本-编制说明
3.反馈意见单(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
体育总局办公厅
2022年7月14日。
健康健行步道建设:2023年最新标准与要求
健康健行步道建设:2023年最新标准与要求背景近年来,人们对健康和户外运动的关注不断增加。
健康健行步道作为一种受欢迎的户外运动设施,不仅可以提供健身和休闲的场所,还可以促进社区的活力和交流。
为了确保步道的建设和设计符合最新的标准和要求,本文提供了2023年的最新标准和要求。
步道建设标准1. 设计要求- 步道应考虑各个年龄段的使用者,包括老年人和残障人士。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无障碍通行的要求,包括斜坡和扶手等设施。
- 步道应具备足够的宽度,以容纳多人同时使用,同时保证用户之间的安全距离。
- 步道应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尽量减少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2. 材料选择- 步道应选择耐久性好、抗腐蚀和防滑的材料,确保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材料应符合环保要求,尽量选择可回收和可再利用的材料,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 安全设施- 在步道的设计中,应设立适当的安全设施,如护栏、标志牌和紧急呼救设备等,以确保使用者的安全。
- 步道应考虑夜间使用的情况,提供足够的照明设施,确保使用者在夜间也能安全通行。
4. 维护管理- 步道的维护管理非常重要,应定期检查和清理步道,确保步道表面平整、无杂物和危险物。
- 如有损坏或安全隐患,应及时修复和处理,确保使用者的安全和舒适。
结论通过遵守2023年的最新标准和要求,健康健行步道的建设将更加符合用户需求和安全要求。
在设计、材料选择、安全设施和维护管理等方面,都应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和环境的保护。
只有以简单策略为基础,独立决策,并避免法律复杂性,我们才能顺利推进健康健行步道的建设,为社区提供更好的休闲和健身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修改稿)制定单位:中国登山协会制定时间:二零一零年五月1 总则1.1 为响应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满足群众日益增多的户外运动需求;促进保护自然环境;使登山健身步道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维护规范化;保障人民群众登山健身活动安全健康开展,制定本标准。
1.2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以下简称登山步道)系统的新建、扩建、改建的规划设计与施工维护、管理等。
1.3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3.1 登山步道系统应尽最大可能使步道使用者达到健身目的与享受到徒步的乐趣;1.3.2 登山步道系统应尽量保证使用者的安全;1.3.3 登山步道系统应维护经过地区的生态、文化和景观特征;1.3.4 登山步道系统应充分为不同行程的使用者提供关于登山步道系统设施和服务的信息;1.4 登山步道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施工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范围2.1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开放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与基本技术要求。
2.2 本标准适用于向社会开放的各类登山健身步道场所。
3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QB-CNCEC J031006-2004护栏和扶手制作与安装施工工艺标准HJ/T 6-94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HJ/T 129-2003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4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4.1 NTSNTS是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简称(National Trails System)。
是指一个区域内所有登山步道的连接及其附属区域、设施的总合。
其标准由中国登山协会制定、由国家体育总局批准颁布并向全国推广。
NTS详细规定了登山健身步道的路面建设标准、统一的标识系统、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注重科学健身与环境保护。
是国家权威的登山健身步道综合标准体系。
4.2 步道步道:相对于跑道,步道就是行走的道路。
4.3 健身步道健身步道:行走的道路很多,但以健身为基本目的的步道,为健身步道(区别于旅游步道等)。
4.4 登山健身步道登山健身步道: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目的的步道,为登山健身步道。
4.5 流量控制(Flow Control)本标准内指基于生态压力,对单位时间内通过特定区域人数进行的限定。
4.6 缓冲带(Buffer Zone)道路两侧为保障使用者安全与降低对步道所在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带状区域。
4.7 步道冲击(Trail Impact)登山步道因旅游、健身、休息、运动等目的的使用(主要是使用者踩踏或其他人为因素),常造成各种不同形态与程度的冲击而导致步道劣化的现象,包括使用者的破坏行为、步道分生形成多条平行小径、植群消失或组成改变、土壤紧压化、步道加宽及步道冲蚀等问题。
5 依据步道形状(形态)分类5.1 线状步道一条拥有独立起点、终点(相互不重合)的步道。
5.2 环形步道一条步道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形。
5.3 网状步道多条步道交错,形成网状步道系统。
5.4 特别说明线状步道、环形步道在设计上,必须重点考虑步道的出入口不能是唯一的。
出入口唯一的局限性较大,不符合NTS的安全性、健身性、普及性的要求。
6 步道及设备要求6.1 步道要求6.1.1 步道设计要求6.1.1.1 登山步道系统路线设计应适应自然的地形水文条件、不破坏自然景观,尽量充分利用和改造原始的山路、古道、机耕路、防火隔离带、运河等原有的历史性路径。
36.1.1.2登山步道系统路线设计应避开可能发生山体滑坡、道路过陡、易发泥石流等危险区域。
如难以避让,应建设标识明显的警示牌及安全有效的防护设施。
6.1.1.3登山步道系统中每条道路应根据不同的区域、地形、地貌、使用功能和资源条件选用不同的设计,并应与其它道路、景点相连接,形成环路。
使登山步道系统内无断路,无死路。
6.1.1.4登山步道系统的设立应尽量避开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易于遭到破坏和野生动物经常活动的区域,如难以避让,应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6.1.1.5 登山步道路线选择、设计应符合步道系统预期功能。
完成路线难度不应超出预期难度。
6.1.1.6 步道路线的设置应易于救援队救援、救护,方便使用者从步道上进行撤离。
6.1.1.7 登山步道系统所在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与当地城乡总体规划、自然生态保护区、文化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规划相协调。
6.1.1.8 登山步道系统的设计应在适当的距离间隔处(以成人正常步行速度行进约40分钟为一距离段),设置观景休憩站,既符合人体健康需求,同时又使步道系统中的自然景观充分发挥价值,体现步道系统的科学性和人文关怀。
6.1.2 步道建设要求6.1.2.1 登山步道路面由主步道与两侧的缓冲带构成。
主步道路面宽度应大于等于60厘米、小于等于150厘米;两侧缓冲带每侧宽度不小于20厘米。
缓冲带应有植被覆盖。
路面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要道路类型,辅以木栈道、砾石道、间隔石道、台阶、桥梁、灰渣道等其他辅助类道路。
6.1.2.1.1 原地土石道是步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原有道路经简单修整而成。
要求路面上行走时无大尘土,无大块砾石、碎石,路面不积水。
6.1.2.1.2 木栈道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木材修建,常用于山中湿地部分,使用年限一般在5至7年。
6.1.2.1.3 砾石道由砾石呈轨道状铺设,厚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
路心部分主要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至10厘米的砾石铺建,两侧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以下的砾石铺建。
多用于有水处较平缓地面。
6.1.2.1.4 间隔石道采用长度为50厘米以上的条状石板或石块呈间隔状分布架设。
用于泥泞潮湿的步道路段,或应用在树根裸露处。
可有效地减轻步道复线化及扩大。
6.1.2.1.5 桥梁建设在需跨越水道,沟壑的地段,采用石板、原木或竹子等天然材料架设。
桥面宽度为100厘米至150厘米,如安全需要可使用少量金属和水泥加固。
危险地段(桥面到沟底超过2米,桥体侧面有断崖、水面等)需要加两侧护栏。
6.1.2.1.6 碎石坡路多见于防火带。
若路线借用防火带,坡度小于25度、侧倾小于15度的原始路面可直接利用;若坡度大于等于25度或侧倾大于等于15度,可将路面进行修整或在其旁边修建新路。
6.1.2.2 登山步道必须具有一定的坡度。
单位距离(500米)内平均坡度不应为0度,应以15度左右为宜,但不应超过25度。
具体坡度超过25度路段部分应设立台阶。
台阶分石制、木制、土木混制等形式。
6.1.2.3 登山步道的修筑以保持原始现状为主,尽量减少人工设施;以就地取材为原则,运用施工现场的地形与素材来修筑登山步道。
在建设中尽量减少石质台阶与硬质路面的使用,以土质、草质、腐殖质等松软、具有一定弹性的路面为宜。
6.1.3 配套设施6.1.3.1 休息站使用木、竹、石制材料构制。
休息站建在景观点附近,或长距离地形变化较大处,如长坡的起、终点等。
站与站之间相距不超过两小时路程。
休息站建筑物的形态颜色应与周边环境保持协调一致。
6.1.3.2 露营地的建立应该在山体结构稳定、无塌方洪水危险、干燥平整、靠近水源地的安全地区。
露营地之间相距不应超过八小时路程,露营地应满足设立就寝区、用火区、取水区、就餐区、娱乐区、卫生区等条件。
6.1.3.2.1 露营地应设有厕所。
厕所的设立应避开水源地与行人行走路线。
根据流量控制原则,使用人数较多的露营地应设立生态厕所。
建设生态厕所所用材料应以木、竹、石等天然材料为主,外观应与周围环境协调融合。
生态厕所应具有冲水设备与化粪池,应有固定的人员与经费对其进行维护;使用人数较少的露营地应设立简易厕所,简易厕所设置地点应考虑风向、水源、动植物分布及地形因素。
简易厕所挖坑深度应大于30厘米,使用后应及时填埋。
6.1.3.2.2 露营地的用火区应设立于宿营区的下风向、大于20平方米的开阔地上,用火区及其附近不可有落叶、杂草、灌木等易燃物,不可靠近树木(在森林禁火期内禁止一切用火)。
6.1.3.2.3 用水、取水一般都在水源点,清洗用水与食用水应分开。
如是流水,食用水应在上游处,清洗及生活用水在下游处。
如是湖水同样要分开两种用水处,两种用水处应相隔10米以上。
6.1.3.3 接待站可依靠农家院落等固有建筑物进行设置。
为登山步道使用者提供住宿、补给、垃圾处理、提供信息、简单医疗等服务。
6.1.3.4步道系统上应设置完整的标识系统,并对危险地段着重警示。
标识系统应包括建筑类标识、地形类标识、警示类标识、指示类标识等。
6.1.3.4.1 标识的材料应以石材、木材等就地取材的天然材料为主,部分警示标识可以采用金属材质制作。
6.1.3.4.2 标识的材质、尺寸、色彩等应做到醒目并与周边环境协调融洽。
6.1.4 登山步道监控维护要求6.1.4.1 登山步道系统内应该设立巡查制度,定期对步道系统进行巡查。
巡查人员应受过专业的救援训练,配备基本的维修、救援用设备及饮水、食物与急救药品。
6.1.4.2 监控防治登山步道系统中土质、地形较脆弱区域。
6.1.4.3 定期对登山步道的路面路基状况、植被干扰、重要公共设施及灾害防救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使设备设施维持在良好状态。
6.1.4.4 长期对登山步道系统地区的气象、地质、水文及其它相关资料进行观测、搜集、分析及建档。
定期进行自然灾害危险度分析及灾害实况模拟,并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善。
7 步道安全系统要求7.1 预警子系统7.1.1 登山步道系统应尽可能设置在移动电话信号覆盖区域。
7.1.2 报警点应设立在路况复杂、易迷失区域相对制高点的易于观测位置。
报警点应颜色鲜明,易于发现。
点与点之间不应超过1小时(或5千米)路程。
报警点上应有求助电话、报警点编号、临近路线指示等基本信息。
7.1.2.1 普通报警点采用石质立柱、木质立柱、大岩石、粗大的树木等作为载体。
在其高处设立有易于发现的反光标识,具体求援指导信息应刻于或镶嵌于距地面1.5米位置处。
7.1.2.2 太阳能报警点应采用太阳能定位救援杆辅助其他标志设施作为标准配置设施。
太阳能报警点之间应以四小时路程为宜。
7.1.3 登山步道系统应在接待站配备医疗救护器材及药品,建立医疗救护点。
并由医疗部门对管理处、救援队人员进行医疗急救培训。
7.2 救援子系统救援子系统包括安全管理机构、救援队、救援设备。
7.2.1 安全管理机构登山步道系统应设置安全管理机构。
安全管理机构应由以下相关单位参与组成:安全管理委员会、安全宣传与管理办公室、公安局、消防队、医疗急救中心、救援队等。
7.2.2 救援队7.2.2.1 每支专业救援队伍原则上不能少于5人,救援队队长为负责人。
救援队队员需掌握医疗急救及野外救援、通讯等专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