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公共经济学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一、公共经济学的概念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横跨政治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门类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行为的一门学科,又是政治学几个分支之中的一个研究对象,是政治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公共经济学就是一门经济学角度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特殊规律的分支学科,是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来解释、分析和规范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的一门学科。

二、公共经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要弄清楚政府是什么;第二,要研究政府应该做什么,要履行哪些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即国家提供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的职能,如调节社会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


政府与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以及“如何做出生产决策”等方面。

三、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以事实依据和调查材料为基础,对客观对象进行观察和描述,来解释事物现象的本事和内在运行规律。

也就是说,会带事物现象本身“是什么”以及“将会怎样”这些问题是实证研究法的核心。

用事实说明经济现象的现状如何?回答是什么(What is)
规范研究法:以一定的判断标准为出发点,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 ought to be)。

四、公共经济学学科定位
1、与微观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看来,最基本的单个经济单位是居民和企业,前者是经济中的消费者,后者是经济中的生产者,每个经济单位经济行为的基本目标是为了实现最大化。

2、与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正式借鉴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并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政府行为进行了更广泛研究,细致考察了政府经济行为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后果。

3、与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把帕累托最优与帕累托改进、效用函数和边际效用、效用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福利函数、社会福利最大化等基本概论作为自己评价政府经济行为的出发点。

4、与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是在财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只限于财政收支本身;而公共经济学不仅研究财政收支问题,而且还研究财政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公共经济学增加了两大领域的内容:一是关于公共选择和公共经济决策的内容;二是关于公共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二章:市场与政府
一、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市场中最基本的运行机制是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

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市场上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与市场上该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运动。

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为着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展开竞争,由此形成的经济内部的必然的联系和影响。

供求机制:是指通过商品、劳务和各种社会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运动来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一种机制。

通过商品价格作为中介发挥作用。

二、市场效率判断
只有当资源配置既具备效率原则又体现公平原则时,资源配置状态才是最优的。

衡量资源配置效率与否的标准是帕累托效率,衡量资源配置公平与否的标准是洛伦兹曲线。

1、、帕累托最优
资源配置最优效率的状态是指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的情况变得更好而又不使别人的情况变坏的状态。

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2、洛伦兹曲线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既不是完全不平等,也不是完全平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0.2以下收入分配近乎绝对平均,0.2~0.3相对平均0.3~0.4比较适度0.4近乎绝对不平等
三、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

1、原因:信息不对称、竞争不完全(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条件是有效竞争,即价格由供求
关系自发决定,可以反映供求的变动情况并调节供求,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公共产品、外部性。

2、表现:市场垄断的形成,公共产品的缺失,公共资源的浪费,收入分配不均,逆向选择
与道德选择,区域经济不协调
四:政府经济职能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有许多种,大体上分为直接生产和间接生产两种。

直接生产是指政府对纯公共产品或垄断性较高的准公共产品直接予以生产,如铁路、国防、自来水等。

间接生产是指政府通过与私人签订生产合同、授权经营、参股或经济资助等方式,间接生产提供公共产品。

五、政府失灵
所谓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干预经济不当未能有效克服市场失灵,阻碍和限制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导致经济关系扭曲,市场缺陷加重,以致社会资源最优配置难以实现。

原因:政府官员存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政府干预可能产生寻租行为、政府决策存在失误的可能等。

具体表现:政府决策低效率、政府运行低效率、政府干预低效率。

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作为两种基本的制度安排,政府和市场起着互补的作用。

政府应支持而不是抵制市场的作用。

因为完全竞争的市场制度虽然在组织生产与分配方面有优势,但市场不能在真空中运行,市场需要法律和法规的控制和指导,强有力的政府作用有时候是非常必要的。

实证表明,世界上绝大多数成功发展的国家范例,都是市场和政府形成合作关系从而纠正市场失灵而不是政府取代市场。

第三章:公共产品
一、产品的分类
公共产品是指由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与私人产品的区别:受益的非排他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

混合产品又称准公共产品,包括自然垄断和共有资源两个部分,它部分拥有排他性和竞争性。

二、公共产品的一般均衡
就是考虑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资源配置如何在相互影响下达到帕累托最优。

一般均衡条件为消费者对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德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即MRTxg=MRSaxg+MRSbxg。

其中,X代表私人产品,G代表公共产品,A、B代表两个消费者。

三、共有资源产品的供给困难——“公地悲剧”。

主要源于不加养护地过度使用,其问题的关键在于存在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下,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相背离。

四、明晰产权。

是通过将公共产品(往往是共有资源)的产权在一定期限、一定条件下转让给私人部门的制度安排。

五、自然垄断产品又称俱乐部产品,具备排他性、不具备竞争性。

提供方式:反垄断、特许经营。

第四章:外部性
一、外部性的定义:是两个经济主体在缺乏任何相关交易的情况下,一个主体对另一个主体福利造成的影响。

外部性问题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的偏离;直接结果既可以是收益,也可以是损失,但其最终结果是社会福利的损失;不仅出现在生产领域,也出现在消费领域;需要干预加以纠正。

根据外部性的作用效果,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往往表现为个体行为对承受者带来的某种利益,而负外部性则表现为对承受者带来的某种损失。

负外部性的关键问题所在就是,带有负外部性的物品或劳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生产或提供该种物品或生产要素的社会边际成本,从而导致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

二、庇古税:对污染者每单位产量征税,其税额正好等于污染者在社会最优产量水平上造成的边际损害。

这样就使得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一致,从而使社会实现其有效率生产。

P
TAX
Q2 Q1 Q
(1)Q1为私人最优产量,PMC与PMB的交点
(2)征收一个税收(TAX)使曲线上移,产量下降,征收等于负外部性带来的边际损害(MD)税收使PMC曲线向上移动,正好与社会边际成本曲线SMC重合。

SMC=PMC+MD=PMC+TAX(庇古税)
(3)Q2为社会最优产量水平,实现利润最大化
第五章:公共管制
一、公共管制理论
公共管制理论——管制公共利益理论:政府管制是为了抑制市场的不完全性缺陷,以维护公众的利益,即在存在公共物品、外部性、自然垄断、不完全竞争、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的行业中,为了纠正市场失灵的缺陷,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由政府对这些行业中的微观经济主体行为进行直接干预,从而达到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目的。

管制俘虏理论:具有特殊影响力的利益集团——被管制企业,针对管制者的自利动机进行寻租活动,使管制者成为被管制者的“俘虏”,并参与共同分享垄断利润。

这就使政府管制成为企业追求垄断利润的一种手段。

二、价格管制
平均成本定价法——指政府在保持企业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是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法。

Q
(1)边际成本定价法:由边际成本曲线与需求曲线来确定产品的价格,此时价格为Pc,产量
为Qc,企业会出现亏损。

(2)自然垄断定价法:由边际收益曲线与平均成本来确定产品的价格,此时价格为Pm,产
量为Qm,企业存在超额利润。

(3) 平均成本定价法:由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来确定产品的价格,此时价格为Pr ,产量
为Qr,企业收支平衡。

根据管制要求即边际成本定价原则,产量就由需求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决定。

有三种情况:
强自然垄断 :D1与MC 相交决定的产量为Q1;此时AC 处于下降阶段,MC <AC ,企业亏损,边际成本定价的矛盾存在;
弱自然垄断 :D2与MC 相交决定的产量为Q2,此时价格P=MC=AC ,企业盈亏相抵,边际成本定价的矛盾不存在;
弱自然垄断 :D3与MC 相交决定的产量为Q3,AC 处于上升阶段,MC >AC ,企业盈利,边际成本定价的矛盾不存在。

两部定价法——由两种因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与使用量有关的“从量费”。

是定额定价与从量定价相结合的定价体系,也是反映成本结构(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定价体系。

高峰负荷定价法
四、进入管制——是指政府部门允许特定的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进入某个行业,或是从防止过度竞争角度出发,根据整个行业的供求情况来限制新企业的加入。

五、质量管制——又称“提供服务管制”,是指政府部门对某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提出标准要求,未达标者不能提供这些产品或服务。

六、经济性管制——主要存在于自然垄断领域和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失灵领域。

“放松管制”。

七、社会性管制——指政府侧重于干预市场过程的社会效果,它是以保障消费者和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卫生和防止公害、保护环境、防止灾害,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种政府干预,包括对制药业、工作安全、产业安全、污染的排放控制、就业机会、教育等的管制,集中表现为外部不经济和内部不经济两种市场失灵的管制上。

“加强管制”。

第六章:公共支出 一、公共支出的定义
也称政府支出或财政支出,是以公共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总和。

Q
C Q1 Q2 Q3
二、公共支出的基本原则:效率原则、稳定原则、公平原则
三、分类
按补偿程度
购买性支出(消耗性支出):是政府购买物品或劳务的活动,包括消费型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科教文卫支出)与投资性支出(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基础产业支出)。

转移性支出:政府根据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通过特定方式在公民之间再分配购买力的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
区别:作用不同、遵循原则不同、取得效益不同、执行职能不同
社会保障支出:是社会公共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性事业。

一方面可以弥补市场的失灵或缺陷,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实施成本,还可以运用社会保障政策调节经济运行。

筹资模式:完全基金制、现收现付制、部分基金制。

财政补贴按政策目的可分为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居民生活补贴、财政贴息、税收补贴等。

三、公共支出规模变动的原因
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
2、人口因素(人口的急剧增长直接引发为居民个人提供服务的公共支出增加)
3、政府职能扩张因素
4、通货膨胀因素
四、对公共劳务的定价,一般有免费、低价、平价和高价。

1.免费和低价政策,可以促进社会成员最大限度地使用这些公共劳务使之获得极大的社会效益。

但是免费和过低的价格又会使享用者降低对该种公共劳务的重视,从而产生浪费、不节约使用的现象。

2.平价政策,可以用收取的费用弥补该项公共劳务的人力、物力耗费。

一般适用于从全社会的利益来看,无须特别鼓励使用又无须特别加以限制使用的公共劳务。

3.高价政策,主要适用于从全社会利益来看必须限制使用的公共劳务,实行高价政策既可以达到有效限制使用的目的,又可以提供较多的财政收入。

第七章:税收理论
一、税收: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满足日常开支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形式。

构成要素:1、征税主体(纳税人)2、征税对象3、税率(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累进税率)
二、税负转嫁
税负转嫁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税收形式,二是商品的供求弹性。

就税收形式来说,商品课税易于转嫁;所得课税不易于转嫁。

三、税收原则:
公平(受益标准、纳税能力标准)、效率(经济效率原则——指国家征税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行政效率原则)、稳定。

三、税收效应——纳税人因政府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映。

替代效应:是指因政府征税上的差别,使某种商品或劳务与另一种商品或劳务之间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导致人们改变对各种商品或劳务的选择,用一种不征税或少征税的商品或劳务来替代征税或税负重的商品或劳务。

替代效应是由税收的边际税率或边际税负所决定的,边际税率越高,替代效应越大;反之则越小。

收入效应:是指政府征税的行为仅仅削弱纳税人的支付能力或减少其可支配收入,不干扰相对价格,不产生额外的效率损失。

四、税收超额负担
税收在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政府部门的过程中,势必对经济产生影响.若这种影响只限于征税数额本身,就是税收的正常负担,若经济活动受到干扰和阻碍,社会利益受到削弱,就是税收的额外负担,若经济活动因此得到促进,社会效益得到增加,便产生了税收的额外收益.
P S+T M
F
A
S
E
B
C D
N
Q
H G
1、在不征税的情况下,E点为均衡点,此时消费者剩余=MBE 生产者剩余=NBE
2、征税后,新的均衡点为F,此时消费者剩余=MAF 生产者剩余=NCD
3、因课税,消费者损失的消费者剩余=ABFE 生产者剩余=BCDE
4、损失之和为ACDEF 其中ACDF=税收DEF=超额负担
第七章:政府宏观调控
一、宏观调控的目标
充分就业、维持价格稳定、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内在矛盾: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间存在两难选择;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却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

居民有钱后购买外国商品,会形成逆差压力;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

二、财政政策的工具
政府预算、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税收和公债。

三、货币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政策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一国中央银行来制定和实施。

货币政策的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法定准备率
其他政策:产业政策、消费政策、投资政策
第八章:公共选择
一、公共选择的定义
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它是运用研究经济的一系列方法来对政府决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政治决策机制是如何运转的。

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角度研究非市场决策,即经济学家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论,对政治选择和政治决策过程进行解释,是经济分析工具在政治领域的应用和延伸。

“公共选择理论之父”英国邓肯布莱克;公共选择理论的标志性人物:美国布坎南。

二、一致同意规则优缺点
优点:1、可以满足所有投票人的偏好,可以到达帕累托最优2、所有参与者的权力都可以得到平等的保障。

3、避免“搭便车行为”发生
缺点:交易成本高,实行起来比较困难难以普遍使用。

此项规则易引起冲突、威胁和恫吓。

三、多数同意规则优缺点
优点:交易成本相对较低
缺点:部分人利益受损;多数人专政;少数人不热心参与;容易出现投票交易现象;容易出现投票悖论;产生无效率的投票结果
四、投票悖论
是指在通过“多数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

在多数统一规则下,可能无法达到一个稳定一致的结果,只要改变偏好结构和投票顺序,就会产生不同的投票结果。

五、阿罗不可能定理
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并且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结果。

六、中间人投票定理
是指这样一位投票者,他的偏好正好处于所有投票者偏好的中点上,也就是说,高于他偏好的数量的人和低于他偏好的数量的人正好相等。

由于他的偏好将处于所有投票人最偏好的结
果的中间状态,所以在集体决策中最终获胜方案正好与其偏好相同。

唐斯指出,政党追求选票最大化,选民追求效用最大化。

七、利益集团行为
所谓利益集团,又称压力集体,是指那些具有共同利益和目标的人组织起来,以集体的力量对政府决策能够施加影响力的团体。

利益集团影响公共决策的过程:
(1)为缺乏信息的选民免费提供信息,竭力鼓动选民支持自己;
(2)向政治家或议员们提供他们所缺乏的专业技术信息,对他们进行游说;
(3)向议员们提供政治资助,鼓动他们通过有利于利益集团的议案;
(4)与其他利益集团相互捧场,互投赞成票。

八、寻租
是指个人或组织通过合法或非法的手段,耗费稀缺资源,控制或影响资源分配的管理者,以获取某种垄断权或特权来为自己谋利的行为。

第九章:政府间财政关系
政府间财政关系是指一个国家不同级政府之间或同级政府之间财政收支和管理权限的划分关系。

一、拉焦尔模式
三种政府分权模式:中央与地方政治分权(财政高度自主)、中央与地方行政性分权(有部分自主权)、中央与地方行政权转让(依靠中央)。

二、财政分权
政府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财政的支持,财政分权是研究政府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分权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共物品受益范围的不同。

这些具有不同受益范围的公共物品的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财政分权的程度。

三、政府间纵向财政关系
是指上下级政府间发生的关系,主要包括支出部分、税收划分、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也可以称为有条件拨款或专项拨款,是一种具有明确的资金用途规定,即附有关于资金使用附加条件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形式)。

四、政府间横向财政关系
是指没有统属关系的平级地方政府之间发生的财政关系主要涉及辖区间外溢与税负输出、税收竞争、辖区间财政协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